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旅游“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路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2,共9页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 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重要驱动和链接作用。作为兼具文化互动和个体能动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从“物质性—社会性—个体性”多方面嵌入各民族“三交”的具体交往实践和真实生活空间。在流动的现代社会,旅游活动能够建立跨文化动态关联,塑造多民族良序社会愿景和多维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独特价值。为讲好旅游“三交”的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须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为内驱力,统筹中华民族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构建民族团结与主客互信的目的地,强化文化自觉自信与家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动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民族流动与国家认同构建——以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箐脚村苗族为例 被引量:12
2
作者 郑宇 曾静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4期24-29,共6页
箐脚村苗族边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表明,跨国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不稳定特征。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点在国家与边民的持续对话中正在从政治转向经济方面,并日益明显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当代跨国流... 箐脚村苗族边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较大规模的跨国流动表明,跨国民族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国家认同不稳定特征。国家认同的构建基点在国家与边民的持续对话中正在从政治转向经济方面,并日益明显地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当代跨国流动方式与国家认同性质、要素、结构的深刻改变,都要求开创与之适应的更具包容性、开放性和富有弹性的国家认同构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民族流动 国家认同 箐脚村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语境下的变迁与固守:南疆维吾尔族人口流动与族群发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8-33,共6页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人口流动是因贫困而推动的。当前,维吾尔族人口的流动行为在流动意愿、流入区域、流动路径、从业类型等层面显现出多样性的混合特征。流动进程中,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获取收益藉以改善生活,同时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冲... 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的人口流动是因贫困而推动的。当前,维吾尔族人口的流动行为在流动意愿、流入区域、流动路径、从业类型等层面显现出多样性的混合特征。流动进程中,维吾尔族流动人口获取收益藉以改善生活,同时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冲击也让他们于流动的自我调适中在文化、观念层面产生了变化。在此进程中,虽然现代性的力量显而易见,但流动语境下传统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疆维吾尔族 人口流动 现代性 传统性 族群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境流动、污名话语与国家认同:基于中缅边境田野调查的思考 被引量:3
4
作者 熊威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3期64-70,共7页
近些年来,随着中缅边境经济交流、社会互动和文化发展的发展,中国边民对缅甸形成了诸多负面印象。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从边境日常生活出发,讨论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污名话语建构与实践,以及污名话语背后... 近些年来,随着中缅边境经济交流、社会互动和文化发展的发展,中国边民对缅甸形成了诸多负面印象。基于人类学的田野调查,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式,从边境日常生活出发,讨论在跨境流动过程中的污名话语建构与实践,以及污名话语背后的国家认同问题。中缅边境日常生活中的污名话语,背后实则是政治经济结构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差异化呈现,体现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边境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流动 污名话语 国家认同 跨境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人类学视角下成昆铁路上的“小慢车”:彝族人流动的生活空间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梅 约其佐喜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3期52-64,154,共14页
成昆铁路线上在大凉山深入运行的“小慢车”是沿线彝族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被当地人称为“出行的公交车”。在此,选择5633/5634次列车内较小的空间单元——车厢作为研究对象,用民族志的分析方法对这一较小空间单元的空间结构、该... 成昆铁路线上在大凉山深入运行的“小慢车”是沿线彝族老百姓赖以生存的交通工具,被当地人称为“出行的公交车”。在此,选择5633/5634次列车内较小的空间单元——车厢作为研究对象,用民族志的分析方法对这一较小空间单元的空间结构、该空间内彝族人的“好面子”与“厚脸皮”以及车厢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不信任”进行了深描。铁路沿线的彝族老百姓将彝族传统社会中固有的行为准则或规范整体移植到“小慢车”这一具有现代性意涵的流动空间内,从而使得“小慢车”这一空间内不仅渗透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同时也呈现了沿线彝族老百姓的生活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空间 成昆铁路 小慢车 彝族 道路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