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1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proved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multi-layered rock interface
1
作者 WEN Min-jie XIE Jia-hao +4 位作者 LI Li-chen TIAN Yi EL NAGGAR M.Hesham MEI Guo-xiong WU Wen-b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1期229-243,共15页
This study proposes a general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model to predict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the interface among multi-layered composite structures.Based on the Green-Lindsay(GL)thermoelastic theory,semi... This study proposes a general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model to predict the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at the interface among multi-layered composite structures.Based on the Green-Lindsay(GL)thermoelastic theory,semi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temperature increment and displacement of multi-layered composite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Laplace transform method,upon which the effects of therm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partition coefficient,thermal conductivity ratio and heat capacity ratio on the response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ized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model can realistically describe the imperfect thermal contact problem.Accordingly,it may degenerate into other thermal contact models by adjusting the thermal resistance coefficient and partition co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lti-layered structures general thermal contact model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GL thermoelastic theory Laplace transfor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tenua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in a novel periodic structure 被引量:2
2
作者 郑玲 李以农 A.BAZ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438-443,共6页
A novel periodic mount was presented.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novel periodic mount. The model was derived using Hamilton's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 A novel periodic mount was presented. A theoret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novel periodic mount. The model was derived using Hamilton's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propagation in unit cell were analyzed by transfer matrix formul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we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eriodic mount.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to identify the predications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incide with the prediction of theoretical model. No pass bands appear in the overall frequency range measured when waves propagate in the longitude direction of the periodic mount. These dramatic results demonstrate its potential as an excellent mount in attenuating and isolating vibration transm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iodic structure vibration isolation passive mou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friction variability 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of rolling-spring systems 被引量:1
3
作者 魏标 王鹏 +3 位作者 杨添涵 戴公连 蒋丽忠 文颖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33-239,共7页
By taking a rolling-spring isolation system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effects of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roll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its isolation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by a compiled computer program. T... By taking a rolling-spring isolation system as the study object, the effects of the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roll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on its isolation performance were analyzed by a compiled computer progra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rror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uctural maximum relative displacement, acceleration and residual displacement due to ignoring the friction variability sequentially grow. This rule is weakened by the spring action, however, the unreasonable spring constant will cause sympathetic vibration.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arge friction variability, i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maximum relative displacement and acceleration, the friction variabil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the structural residual displacement is concerned, the variability of roll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should be fully considered regardless of the friction vari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ling-spring structure seismic isolation rolling friction seismic perform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ismic performance of isolation system of rolling friction with springs 被引量:1
4
作者 魏标 戴公连 +1 位作者 文颖 夏烨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518-1525,共8页
In order to study an isolation system of rolling friction with springs, computer programs were compil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its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programs, the influences o... In order to study an isolation system of rolling friction with springs, computer programs were compiled to evalu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based on its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programs, the influences of various seismic performance factors, e.g., roll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spring constant,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by increasing the roll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the structural relative displacement due to seismic load effectively decreases, while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magnitude varies mainly depending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 spring constant, the earthquake intensity, and the roll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Furthermore, increasing the spring constant can decrease the structural relative displacement, as well as residual displacement, however, it increases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magnitude.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various seismic performance factors subjected to the scenario earthquakes, optimized theoretical seismic performance can be achieved by reasonably combining the spring constant and the rolling friction coeffici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e seismic isolation rolling friction sp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5
作者 陈丽 谢立君 +5 位作者 周剑 林如 温耀明 邱观荣 江红 江宏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 目的本文对链霉菌Streptomyces sp.FIM18-327发酵液中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及制备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其结构经MS、NMR波谱数据分析并与文献对比来确定。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6个化合物,均为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ethyl-UCN-01(1)、RK-1409(2)、RK-286C(3)、星孢菌素(4)、7-methoxy-RK-286C(5)、K252c(6)。结论化合物1~6均是首次从该菌株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1是新的天然产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人源乳腺癌细胞MCF-7和胃癌细胞NCI-N87的抑制活性较好,其IC_(50)值为0.14~2.29μmol/L;同时也发现它们对激酶PKCθ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其IC_(50)值为IC_(50)值为0.19~60.9 nmol/L。该研究结果对丰富吲哚并咔唑类生物碱的种类、发现候选抗肿瘤药物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孢菌素 分离纯化 结构鉴定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震下基础隔震结构软碰撞防护研究
6
作者 金建敏 刘彦辉 +1 位作者 陈鹏 周惠蒙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针对基础隔震结构在超罕遇地震的强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问题,采用已有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和所研发的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建立设置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不同地震设防水准地震作用下设置... 针对基础隔震结构在超罕遇地震的强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超限问题,采用已有弹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和所研发的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建立设置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模型,进行不同地震设防水准地震作用下设置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的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不同防护距离、不同力学性能参数的弹性及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对隔震层限位效果及上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罕遇地震的强震作用下,两类软碰撞防护装置均可起到限制隔震层位移的作用;与仅能为隔震层附加刚度的弹性软碰撞装置相比较,能够为隔震层同时附加刚度和阻尼力的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隔震层限位效果和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控制效果均较优。合理设置弹性及弹塑性软碰撞防护装置,在将隔震层位移限制在规范限值以内的同时,上部结构最大加速度可限制在地震波输入峰值50%以下,确保基础隔震结构发挥正常的隔震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隔震结构 隔震层位移 软碰撞防护 限位效果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的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
7
作者 张超 杜永峰 +4 位作者 洪娜 许军 周金良 马振和 李超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18,共16页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 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所经历的环境温差和混凝土干缩作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随机性,采用概率手段研究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以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温缩变形.首先,研究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机理,提出了隔震层温缩变形的控制方法.其次,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得到了12个不同环境温湿度分布的高烈度城市最冷月平均最低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年平均相对湿度的最优分布模型参数,结合超长隔震结构施工期的3个环境温湿度水准,给出了不同水准下12个城市超长隔震结构综合温差的取值建议,进而提出了后浇带最大设置间距计算方法.接着,总结出了施工期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法.最后,对某在建超长隔震结构单元划分方案进行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隔震层刚度生成时间不变、混凝土干缩模型确定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隔震层合成向最大温缩变形控制在55 mm的限值之内,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3和封闭方案1时,需将最冷月隔震层温度提升至-4℃及以上.为了保证结构整体性和施工便利性,可采用后浇带划分方案2和封闭方案1,同时最冷月隔震层温度需达到-1℃及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度分布 湿度分布 结构单元划分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长隔震结构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
8
作者 杜永峰 张超 +3 位作者 李虎 王光环 李超 马振和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264,共12页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 隔震层温缩变形是评估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性能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为充分掌握隔震层温缩变形规律,并实现对隔震层温缩变形预测,首先建立了隔震层温缩位移一维等直梁比拟模型,给出了隔震层水平温缩位移的求解方法。其次提出了温缩位移系数,通过验证该系数计算的准确性,以保证综合温差估计的合理性;提出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以较为精准地估计隔震层温度;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隔震层混凝土干缩应变分离与温缩变形预测方法。最后以严寒地区某超长复杂隔震结构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为观测时间点隔震层温度预测提供依据;分离得到了隔震层各测点混凝土干缩应变,利用双指数函数拟合得到了混凝土干缩预测模型,为预测混凝土各龄期下干缩应变提供参考;进而对隔震层温缩变形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层均方根温度相关性模型和双指数干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隔震层各测点的合成向温缩变形,从而为超长隔震结构全过程的性能评估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长隔震结构 温缩变形 均方根温度 干缩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悬摆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9
作者 鲁亮 尹铭昊 +2 位作者 夏婉秋 汪磊 张世宇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9-140,共12页
基底悬摆隔震(base-suspended pendulum isolation,BSPI)结构是一种新型悬挂隔震结构体系.首先介绍BSPI结构的悬挂隔震层构造和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建立BSPI结构和常规框架的有限元模型,... 基底悬摆隔震(base-suspended pendulum isolation,BSPI)结构是一种新型悬挂隔震结构体系.首先介绍BSPI结构的悬挂隔震层构造和力学模型.然后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验证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最后建立BSPI结构和常规框架的有限元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了BSPI结构和常规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BSPI结构因设置了悬挂隔震层,整体抗侧刚度降低,罕遇地震作用下加速度响应显著减小,仅为常规框架的1/5~1/2;通过在悬挂隔震层设置黏滞阻尼器,有效地控制了结构整体位移,相比于BSPI无控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BSPI有控结构的上部结构层间位移降低了约50%;罕遇地震作用下,BSPI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角小于1/100,满足抗震设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悬摆隔震结构 振动台试验 动力响应 数值模拟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环境振动新型阻尼隔振结构试验研究
10
作者 王祥秋 冯天俊 张火军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196,共6页
高速铁路环境振动可能对邻近建筑物安全与稳定产生重大危害,研发新型隔振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基于一种新型黏滞阻尼材料构筑阻尼填充墙及其与PVC管、钢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组合而成的4种新型隔振结构,通过室内隔振减振模型... 高速铁路环境振动可能对邻近建筑物安全与稳定产生重大危害,研发新型隔振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基于一种新型黏滞阻尼材料构筑阻尼填充墙及其与PVC管、钢板、聚苯乙烯泡沫板等组合而成的4种新型隔振结构,通过室内隔振减振模型试验,对比分析空沟隔振与4种新型阻尼隔振结构对高速铁路环境振动的减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阻尼填充墙及其组合隔振结构对铅垂向振动加速度级的减振率可达13.5%,对水平向振动加速度级的减振率可达12.7%;而空沟隔振对铅垂向与水平向振动加速度级的减振率则分别为10.2%和2.8%。阻尼填充墙及其组合隔振结构对频率为20~30 Hz的水平向振动具有较好的减振效果,而空沟隔振对该频域范围内水平向振动的减振效果不明显。空沟隔振与新型阻尼隔振结构对振动频率低于50 Hz的铅垂向振动均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但对振动频率超过50 Hz的铅垂向振动的减振效果均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阻尼隔振结构 高速铁路环境振动 模型试验 减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肢状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
11
作者 刘海超 闫明 +3 位作者 金映丽 孙自强 王开平 杨宁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8,共10页
在低频隔振领域,针对线性系统存在承载能力不足及传统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存在刚度硬化,非线性跳跃导致系统失稳的问题,以仿生肢状结构作为负刚度元件与正刚度弹簧并联建立了仿生肢状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静力学特性;... 在低频隔振领域,针对线性系统存在承载能力不足及传统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存在刚度硬化,非线性跳跃导致系统失稳的问题,以仿生肢状结构作为负刚度元件与正刚度弹簧并联建立了仿生肢状准零刚度隔振系统的力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静力学特性;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建立动力学模型,采用谐波平衡法进行解析求解;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线性、传统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和仿生肢状准零刚度隔振系统隔振特性,以及激励幅值对系统隔振性能和稳定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线性系统和传统准零刚度隔振系统,仿生肢状准零刚度隔振系统不仅保证了系统具有较高的承载能力,而且通过结构参数设计有效降低了位移传递率,拓展了隔振频宽,提高了系统在复杂激励环境中的稳定性和隔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隔振 仿生肢状结构 准零刚度 位移传递率 被动隔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隔震层监测及性能评估
12
作者 牛领辉 贺佳 +6 位作者 吴勇 赵建明 吴乔飞 秦凯 安晓文 庄灿涛 张素灵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2-478,共7页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其隔震装置多达1376套。大量隔震装置应用于同一大型工程结构,其工作状态及服役性能值得关注。因此,需利用机场航站楼的隔震层监测及性能评估系统,评估机场核心区隔震装置的服役状态...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隔震建筑,其隔震装置多达1376套。大量隔震装置应用于同一大型工程结构,其工作状态及服役性能值得关注。因此,需利用机场航站楼的隔震层监测及性能评估系统,评估机场核心区隔震装置的服役状态及工作性能。介绍了系统的建设及组成部分,并分析了其在地铁、高铁等日常环境激励下的工作状态,最后以2023年山东平原5.5级地震为例,对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及系统的运行状态展开了检验和评估。结果表明:隔震层监测及性能评估系统在日常事件和突发地震中均可保持正常运行,隔震支座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动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机场航站楼 单体隔震建筑 隔震层监测 隔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多糖的化学结构、提取分离、生物活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樊富华 闫圣坤 +1 位作者 刘洋 刘尊奇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6-252,共7页
蒲公英始载于《新修本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性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其中多糖是蒲公英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以蒲公英多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近2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蒲公英多糖的化学结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 蒲公英始载于《新修本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药食同源性植物,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其中多糖是蒲公英中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以蒲公英多糖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近20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蒲公英多糖的化学结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生物活性以及相关应用。结果显示,蒲公英多糖多采用热水浸提法、超声辅助提取法、酶提取法、超临界萃取法等方法提取,提取率差异大;均一多糖则采用Sevag法、大孔吸附树脂法、柱层析法等除杂提取获得。蒲公英多糖具有抗肿瘤、抑菌、抗炎、降血糖、保肝和抗突变等作用,截至目前,蒲公英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一级结构方面,而有关单糖组分的完整结构特征却鲜有报道,且多数研究仅限于动物及细胞水平,缺乏对其机理的深入研究。因此对多糖的分离纯化技术进行完善,并利用现代检测技术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确定构效关系、活性和作用机理是今后研究蒲公英多糖的一大重点,同样也是蒲公英多糖规模化应用于市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多糖 提取分离 化学结构 生物活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记录硬盘用L1_(0)-FePt薄膜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施晨琦 赵琪 +5 位作者 巢云秀 李思勰 沈月 许彦亭 王传军 闻明 《机械工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1,共7页
L1_(0)-FePt薄膜因具有高磁晶各向异性、高饱和磁化强度等优良的磁学性能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成为下一代超高密度磁记录存储介质的最佳候选者之一。介绍了磁控溅射法、分子束处延法和化学合成法等L1_(0)-FePt薄膜制备方法,阐述了薄膜的... L1_(0)-FePt薄膜因具有高磁晶各向异性、高饱和磁化强度等优良的磁学性能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成为下一代超高密度磁记录存储介质的最佳候选者之一。介绍了磁控溅射法、分子束处延法和化学合成法等L1_(0)-FePt薄膜制备方法,阐述了薄膜的理想结构和性能,综述了特殊热退火处理、添加隔离介质、制备多层膜结构等3种薄膜结构调控方法,总结了真空热压法、热等静压法和放电等离子烧结法等FePt合金靶材制备工艺,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高密度磁记录存储介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_(0)-FePt薄膜 FePt靶材 隔离介质 多层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过程的多层基础隔震结构超烈度地震易损性分析
15
作者 陈芹静 潘文 +3 位作者 双超 龙雨欣 苏何先 肖俊才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338-345,共8页
近年来,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多层建筑中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但研究表明,多层隔震建筑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仍面临破坏甚至倒塌的风险。为此,对多层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基于动力过程的超烈度地震易损性分析。首先,基于动力方程及等效线... 近年来,隔震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多层建筑中得到广泛认可与应用,但研究表明,多层隔震建筑在超烈度地震作用下仍面临破坏甚至倒塌的风险。为此,对多层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基于动力过程的超烈度地震易损性分析。首先,基于动力方程及等效线性化方法构建其分析模型,提出基于变形的损伤指标,定义隔震结构的五个损伤性能状态;随后,对非隔震结构与隔震结构进行非线性动力分析,计算得到两种损伤指标的损伤值;最后,对损伤值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推导出了结构发生各级破坏概率的计算公式,从而分别得到两种结构及多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易损性曲线。在此基础上,深入对比了两种结构类型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指标、破坏模式及损伤超越概率。结果表明,多层基础隔震结构的每一层上部结构及多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在不同地震强度下的抗震性能均显著优于传统结构,特别是采用了多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后,结构各项性能指标均得到了更好的满足。研究成果可为分析多层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响应、评估其抗倒塌能力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基础隔震结构 多铅芯橡胶隔震支座 增量动力分析法 易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拱式渡槽隔震分析
16
作者 韩钟骐 张兴凯 +4 位作者 王海深 辜文兰 曾显志 苏宇坤 潘鹏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2,共9页
拱式渡槽是引水工程中的重要输水结构形式,确保其地震安全是保障引水工程正常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对于拱式渡槽的抗震及减隔震性能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内置非线性单元与用户子程序单元准确模拟拱式渡槽结构... 拱式渡槽是引水工程中的重要输水结构形式,确保其地震安全是保障引水工程正常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对于拱式渡槽的抗震及减隔震性能研究较少。本文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通过内置非线性单元与用户子程序单元准确模拟拱式渡槽结构中的流固耦合作用,考虑支座、止水带和钢筋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对比分析了拱式渡槽抗震及减隔震效果。针对盆式支座抗震渡槽(S1)、摩擦摆支座隔震渡槽(S2)、仅端跨布置黏滞阻尼器的摩擦摆隔震渡槽(S3)和全跨设置黏滞阻尼器的摩擦摆隔震渡槽(S4)四个方案,开展了地震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比了不同方案与不同水深情况下下部结构内力与止水带变形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S1方案下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屈服,隔震方案(S2~S4)均未发生屈服,其横槽向拱座基底反力比S1小50%以上,顺槽向小13%以上。S1方案止水带顺槽向变形较大,槽身碰撞最严重,通过布置摩擦摆支座可减轻槽身碰撞,配置黏滞阻尼器可进一步控制支座及止水带变形。S4方案结构内力与止水带变形均较小,隔震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槽 有限元模拟 隔震 流固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吸引子迁移控制特性
17
作者 马召召 余永华 +2 位作者 杨庆超 周瑞平 柴凯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0-739,共10页
非线性隔振系统普遍存在多稳态吸引子共存现象,运行在不同吸引子上时则具有不同的隔振效果.为保证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最优的隔振状态,以双层准零刚度隔振(two-stage quasi-zero 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ion,TQZS VI)系统为对象,对其... 非线性隔振系统普遍存在多稳态吸引子共存现象,运行在不同吸引子上时则具有不同的隔振效果.为保证非线性隔振系统处于最优的隔振状态,以双层准零刚度隔振(two-stage quasi-zero stiffness vibration isolation,TQZS VI)系统为对象,对其吸引子迁移控制特性展开分析.首先,建立了TQZS VI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参数延拓跟踪方法和并行胞映射方法分别揭示了TQZS VI系统全局分岔特性和吸引子共存特性,在不同激励力幅值作用下TQZS VI系统具有显著的分岔特性,包括周期运动(周期1,2和3等)以及混沌运动.然后,基于吸引子迁移控制理论,采用经典指数趋近律提出了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吸引子迁移控制方法,其无需建立非线性控制项且目标轨道函数传输域具备全局性.最后,采用所提出的吸引子迁移控制方法构建了TQZS VI系统迁移控制项,并揭示了TQZS VI系统在不同目标轨道以及吸引子之间的迁移控制特性.结果表明,基于滑模变结构的吸引子迁移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控制TQZS VI系统的运动状态,可为非线性隔振系统状态控制和减振降噪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隔振 准零刚度 吸引子 滑模变结构 迁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有750 kV避雷器中间层隔震改造仿真与性能研究
18
作者 熊超诣 刘匀 +1 位作者 石高扬 谢强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9,共10页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地震震害发现750 kV避雷器遭受破坏。为了提升变电站既有750 kV避雷器的抗震性能,提出选取中间层为隔震部位进行抗震改造。提出钢丝绳阻尼器及复合隔震支座2种中间层隔震方案,建立原避雷器及隔震结构ABAQUS有限元模...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地震震害发现750 kV避雷器遭受破坏。为了提升变电站既有750 kV避雷器的抗震性能,提出选取中间层为隔震部位进行抗震改造。提出钢丝绳阻尼器及复合隔震支座2种中间层隔震方案,建立原避雷器及隔震结构ABAQUS有限元模型,三向输入10组地震波进行有限元分析,提取各结构套管根部应力、顶部加速度及位移响应,对比分析中间层隔震效率。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钢丝绳阻尼器中间层隔震结构能有效降低避雷器套管根部应力及顶部加速度,但对顶部位移放大作用过大,易造成导线牵拉破坏;复合隔震支座的中间层隔震方案能够提升中间层结构竖向刚度,使原结构套管根部应力及顶部加速度峰值下降幅度均超40%,同时控制顶部位移峰值仅提升12.56%,达到良好的隔震效果;带有复合隔震支座的中间层隔震装置具有较好的隔震效率,是提升既有750 kV避雷器抗震性能的有效改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有结构 避雷器 隔震改造 地震响应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磨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结构和起泡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刘鹏 李明 邵信儒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71-177,共7页
为改善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起泡特性,本实验对SPI在不同球料比下(8:1、14:1和20:1)进行球磨处理,设定球磨时间为150 min,转速为96 r/min,以未处理的SPI为对照,通过测定球磨处理后SPI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浊度、溶解度、表面疏水性、... 为改善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起泡特性,本实验对SPI在不同球料比下(8:1、14:1和20:1)进行球磨处理,设定球磨时间为150 min,转速为96 r/min,以未处理的SPI为对照,通过测定球磨处理后SPI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浊度、溶解度、表面疏水性、表面游离巯基含量(-SH)并分析其空间结构和起泡特性,以研究球磨处理对SPI结构性质及其起泡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球磨处理显著降低SPI的平均粒径、Zeta电位、浊度和表面游离巯基含量(P<0.05),而溶解度显著升高(P<0.05);球磨处理对SPI的表面疏水性也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球料比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球磨处理对SPI的二级结构未产生明显影响;球磨处理可以显著提升SPI的泡沫稳定性和起泡性(P<0.05),泡沫稳定性在球料比为8:1时达到最大值86.77%,起泡性在球料比为20:1时达到最大值125.97%。综上,适度球磨处理可以改变SPI的分子结构,进而提升其起泡特性,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起泡或充气食品中,提高食品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球磨处理 结构性质 起泡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和超声预处理瓜蒌子分离蛋白结构与理化特性的影响
20
作者 磨小蝶 包含笑 +7 位作者 何致霖 侯佳作 李华 王玉辉 张飞翔 李璐 杜冰 黎攀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304-312,共9页
本研究通过微波(microwave,MIC)预处理和超声水浴(ultrasonic water bath,USWB)预处理对瓜蒌子分离蛋白(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seed protein isolates,TPI)进行辅助提取,并探讨这两种预处理方法对TPI结构特征、理化特性以及热... 本研究通过微波(microwave,MIC)预处理和超声水浴(ultrasonic water bath,USWB)预处理对瓜蒌子分离蛋白(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seed protein isolates,TPI)进行辅助提取,并探讨这两种预处理方法对TPI结构特征、理化特性以及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色差方面,经过MIC和USWB处理得到的TPI总色差(ΔE)分别为18.82和25.61;同时,与MIC-TPI相比,USWB-TPI的微观结构更加细小、粗糙;二级结构中β-折叠相对含量(5.2%)减少,分子结构松散无序;此外,其还具有更高的表面疏水性和更佳的乳化稳定性(19.88 min)、泡沫稳定性(70.83%)和热特性(变性温度为81.05℃)。综上,USWB对TPI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大于MIC。本研究结果可为TPI提取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助于促进TPI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超声波 瓜蒌子分离蛋白 结构特征 理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