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8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乡关系视域下我国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与进路 被引量:3
1
作者 赵轶龙 陈伟浩 +1 位作者 刘津成 刘磊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在城乡关系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导向与城乡关系存在区域差异的问题导向相结合,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新思维中,准确理解从农村到乡村发展思路上的转变,准确把握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研究乡村体育产业问题的逻... 在城乡关系重构的时代背景下,将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导向与城乡关系存在区域差异的问题导向相结合,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新思维中,准确理解从农村到乡村发展思路上的转变,准确把握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研究乡村体育产业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抓住发展机遇的关键所在;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乡村与城市体育产业的错位、协同发展,有利于为城乡资源双向互动创设新的通道,彰显乡村体育产业价值。据此,提出我国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路:1)在类型化的城乡关系中有效探索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路径;2)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中着力发挥乡村体育产业的比较优势;3)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中紧抓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乡村体育 体育产业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吉林省西部杂粮作物育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乐 苏江顺 +5 位作者 李春花 黄炎 于学鹏 牛庆杰 王瑛霞 任长忠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7-252,共6页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我国杂粮的主产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吉林省西部适应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乡村自然环境特点和特色作物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杂粮作物育种研究目标,选育专精特新优良品种,带动产业孕... 吉林省西部地区是我国杂粮的主产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吉林省西部适应规模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乡村自然环境特点和特色作物产业发展需要,制定杂粮作物育种研究目标,选育专精特新优良品种,带动产业孕育,助力乡村振兴。吉林省西部发挥资源优势,引进、驯化优异资源,选择优异育种材料,创制特异种质,整合创新选育新品种。通过品种产权转让,带动科研成果转化;通过科企联合,加大新品种示范推广力度;通过新品种产业化应用,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吉林省西部 杂粮 作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斌 孙涛 薛建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6,共11页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 [目的]对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和区域差异情况,以期为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2012-2021年黄河流域7个城市群57个样本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情况构建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而通过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探究其动态演进规律和区域差异情况。[结果]2012-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增长较为缓慢,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呈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出稳中有进、波动上升的动态演进特征,存在一定程度的极化现象;黄河流域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总体差异在2018年后有所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逐渐下降,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较为稳定,超变密度贡献率在2018年后有所上升。[结论]应通过乡村内部发展和城镇外部支持相结合,两极发力,削弱极化现象,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乡村振兴 动态演进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与区域结构变迁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典 董书昊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城乡与区域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乡与区域发... 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城乡与区域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征。城乡结构方面,伴随人口流动的普遍化,中国正从“农民-市民”二元城乡结构走向“农民-流动人口-市民”多元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方面,既有的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尚未改变,与此同时“东北振兴”问题日益迫切,南北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消弭空间发展不均衡、实现中国城乡与区域结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关系到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对此,需要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以及人情、面子等传统关系文化的“双重路径依赖”,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破解中国城乡与区域不均衡问题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乡结构 区域结构 不均衡 结构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识别及其发展路径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彦随 杨林朋 郭远智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9-253,共15页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 欠发达地区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突出短板。本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科学认知,识别了中国欠发达县域的空间分布及其地域类型,提出了欠发达县域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建立健全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作为人地关系负向演化的结果,欠发达地区是一个以经济欠发达为主要内容的相对地理概念,由此决定了对欠发达地区的识别宜采取“1+N”的方案。(2) 2022年,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新疆的边境地区以及苏-浙-闽沿海地区,其背后的主导因素包括交通运输用地占比、受教育年限、城镇化率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3)基于主导因素识别的部门欠发达县域包括交通欠发达县域、教育欠发达县域、城镇化欠发达县域和工业化欠发达县域,宜采取针对性措施补短板、强弱项。(4)经济欠发达县域主要分布在原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可依据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导制约因素将其划分为工业化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工业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教育和城镇化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多要素相对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和多要素严格约束型经济欠发达县域5类,不同类型欠发达县域的常态化帮扶策略应立足其主导制约因素的组合,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 “1+N”方案 经济欠发达县域 欠发达地区 乡村地域系统 人地系统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3
6
作者 徐杰 杨梓 赵春江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68,共8页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要素流动阻滞、资源配置失衡等现实瓶颈。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技术,数字技术凭借其渗透性和通用性等特征,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全新路径。选取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推进的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面临要素流动阻滞、资源配置失衡等现实瓶颈。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技术,数字技术凭借其渗透性和通用性等特征,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了全新路径。选取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乡融合。机制分析表明,区域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流动在数字技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在不同的地理区位、政策环境背景下对城乡融合存在异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城乡融合 区域创新能力 人力资本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再生理论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以苏中D村为例
7
作者 田鹏 赵小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4,共12页
乡村全面振兴要在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同时,协同优化村社环境并推动产业发展。反思性借鉴地域再生理论,构建“主体-环境-产业”分析框架,以苏中D村个案考察乡村振兴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地域再生理论的“多元价值叠加”... 乡村全面振兴要在激发农民主体性的同时,协同优化村社环境并推动产业发展。反思性借鉴地域再生理论,构建“主体-环境-产业”分析框架,以苏中D村个案考察乡村振兴实践逻辑。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地域再生理论的“多元价值叠加”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但因我国独特制度优势与村社结构差异而呈现差异化发展路径。D村通过多重社会动员机制、“软硬”环境营造和“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模式创新,迅速唤起村民荣誉感和归属感,盘活闲置资源,推动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健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激励相容体系、强化“主体-环境-产业”三要素的循环互动,并注重农民主体意识与荣誉感的长期维系。综上,本文将地域再生理论启示与我国本土实践相结合,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思考与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地域再生 乡村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屯字镇为例
8
作者 杨路 惠策 虞志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2-832,共11页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 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域人口聚集的主要形态,其空间布局受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GIS分析技术,通过定量分析的途径,研究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最后,评价该地区的居民点分布适宜性,进而提出乡村发展规划建议。研究发现:①屯字镇乡村居民点的分布为中部密度高、南北密度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总体呈现显著的聚集趋势;②海拔高度和地形坡度是影响乡村居民点分布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③屯字镇适宜居住面积仅占9.86%,适宜性分布以基本适宜为主,面积占比接近40%。建议屯子镇建设发展以源面为主,川道、沟坡以恢复生态为主;优化基础设施配置,推动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 乡村聚落(乡村居民点) 空间特征 驱动机制 GIS空间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都市圈城乡融合类型分化与空间重构指引——基于“功能—网络—区位”视角的解析
9
作者 张臻 严爱琼 +2 位作者 闫晶晶 李鹏 盛佳慧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5-122,共8页
梳理现有都市圈相关政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研究进展,选取西南山地典型成长型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其特征与存在问题,构建“功能—网络—区位”视角下的都市圈城乡融合类型划分技术框架,识别重庆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典... 梳理现有都市圈相关政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研究进展,选取西南山地典型成长型都市圈——重庆都市圈作为案例,通过分析其特征与存在问题,构建“功能—网络—区位”视角下的都市圈城乡融合类型划分技术框架,识别重庆都市圈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特征,并划分中心城区带动型、区城区带动型、强镇带动型、特色资源带动型等4种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模式,分区域、分类型提出规划指引。同时,以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为抓手构建空间治理体系,实现自然资源统筹管理和规划管控全域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型都市圈 城乡融合类型 地域功能 网络联系 西南山地 重庆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测度、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红岩 彭勃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50-61,共12页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内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使用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使用Kerne...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内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维度,使用2011—2022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权法对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统计测度,使用Kernel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I和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其时空格局与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西部地区最低。(2)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但该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其中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为区域间差异。(3)全国和三大区域的核密度曲线主峰位置均呈现右移趋势,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极分化现象。(4)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低-低”集聚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时空格局 区域差异 莫兰指数I Kernel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绿色治理水平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分析
11
作者 陈泫伊 木薇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7-82,共6页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乡村绿色治理水平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乡村绿色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但存在地区差异,呈现东部地区整...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乡村绿色治理水平的时空特征、区域差异及驱动因子。研究结果显示:乡村绿色治理水平稳步提升,但存在地区差异,呈现东部地区整体水平最高,西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的特征。研究期内,乡村绿色治理水平具有区域集聚性特征,多数省份处于“高高”集聚区及“低低”集聚区。时间上,乡村绿色治理水平核密度曲线存在右移趋势;空间上,西部地区内差异呈现收敛态势,其他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扩大趋势。乡村绿色治理水平的基尼系数呈现“U”型变化趋势,区域间差异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东-西地区间差异最大。乡村绿色治理水平受政府环境规制、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金融支农水平等驱动因子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绿色治理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莫兰指数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进
12
作者 洪名勇 谭宇航 王涵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69,共6页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内外部双重冲击,增强乡村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阐释乡村产业韧性的理论内涵,构建了乡村产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内外部双重冲击,增强乡村产业韧性、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阐释乡村产业韧性的理论内涵,构建了乡村产业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的乡村产业韧性,并运用核密度估计、Moran’sⅠ、Dagum基尼系数探讨了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时空演进特征及区域差异来源。研究发现:(1)2008—2020年,全国及三大地区的乡村产业韧性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的乡村产业韧性最高。(2)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对稳定,总体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模式。(3)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空间集聚模式以“高-低”或“低-高”集聚为主。(4)中国乡村产业韧性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大,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产业韧性 时空演进 区域差异 核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农村生活污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研究
13
作者 朱海波 梅凡民 景振江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82-86,104,共6页
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减污降碳是当前农村水环境整治的关键。在分析陕西关中地区农村污水排放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关中渭北旱塬、中部平原、秦岭北麓浅山区农村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分别提出了适宜的污水绿色低碳收集、... 协同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减污降碳是当前农村水环境整治的关键。在分析陕西关中地区农村污水排放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关中渭北旱塬、中部平原、秦岭北麓浅山区农村空间布局、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实际状况,分别提出了适宜的污水绿色低碳收集、处理与利用技术,以期为关中整县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农村生活污水 美丽乡村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有效衔接”到“有机衔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实践逻辑
14
作者 巫达 杨天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8,共8页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与“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是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衔接”旨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先决条件,为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有机衔接”则指明了我国在解决绝对贫困之后的发展路径,即如何基于我国“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并探求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效率与公平并举的方法。二者共同构成了现如今乡村振兴基层工作的主要命题。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大理州云龙县的团结彝族乡为案例,认为只有将长时段的两种衔接同时纳入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这一命题下考量,才能洞悉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有机衔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养老服务的合作生产
15
作者 李静 段昆昆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130,共10页
在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和养老服务供给“城乡差距”的背景下,如何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合作生产理论,对X县农村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参与主体、形成过程及实践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建设区... 在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和养老服务供给“城乡差距”的背景下,如何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合作生产理论,对X县农村养老服务合作生产的参与主体、形成过程及实践成效进行分析,发现建设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可推动政府部门、养老服务机构和老人及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合作生产,经历规划、交付和反馈等过程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可及性、推动养老服务主体关系协同和公共价值培育。在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为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须着眼农村养老服务供需实际的情境适配、多元主体合作生产的目标整合及组织协同、持续生产参与的价值培育等方面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合作生产之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养老 养老服务 合作生产 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16
作者 龚强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3期76-78,共3页
作为“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广受关注和重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空间矛盾,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特殊意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包括:对田、水、村、路、... 作为“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广受关注和重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聚焦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空间矛盾,对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特殊意义。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内容包括:对田、水、村、路、林、矿的整治;其特征:重视各级国土空间规划、重视服务城乡融合协同发展、重视发挥整治平台的综合作用、重视人本理念,突出以人为本、总结经验,探索有效途径;实施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人民至上,规划引领、统筹谋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积极主动、共建共享,立足当前、谋划长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域土地 综合整治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一体化何以影响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分析
17
作者 匡小平 李超龙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4-156,共13页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评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并验证其政策机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格局最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13个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政策评价...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评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并验证其政策机制,对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格局最终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13个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进行政策评价。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显著降低了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中下游、经济较发达、经济发展不平衡较严重的城市更为明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通过市场一体化体系建设引发区位选择效应,通过城乡统筹产生推拉效应,通过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治理催生环境平衡效应,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协调发展。据此提出应注重区县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动能、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对上游地区的倾斜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长江经济带 经济发展不平衡 市场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18
作者 诸葛燕 陈丹引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522-529,共8页
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文章以全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数据库为基础,从农民增收角度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及其内在机制。在研究观测期内,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同时明显缩小了县域内城... 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抓手。文章以全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数据库为基础,从农民增收角度实证考察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经济社会效应及其内在机制。在研究观测期内,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同时明显缩小了县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情况下依然成立。数字基础设施、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作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关键维度,均显著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是数字乡村建设对不同收入水平县域的增收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数字乡村建设未能在低收入县域发挥显著的增收效应,这可能会扩大县际农民的收入差距。机制分析发现,农村产业发展和金融投资增加是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两个重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民增收 县域 机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契机”还是“阻力”?——基于要素配置效率视角的再检验
19
作者 陈丽 吴国瑞 张建勋 《农业展望》 2025年第4期13-20,共8页
数字经济是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数据生产力,也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主要关注和布局的重点产业。本研究以2015—2020年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分析数字经济对城... 数字经济是经济绿色转型的核心驱动力,是促进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数据生产力,也是地方政府和企业主要关注和布局的重点产业。本研究以2015—2020年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未包括港澳台地区)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背后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明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数字经济发展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劳动力错配等途径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门槛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促进效应存在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并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4)数字经济发展对国内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体现在:东部地区体现出促进作用但不明显,中部地区明显体现出促进作用,而西部地区体现出显著抑制作用。基于此,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缩小数字经济地区差异、优化城乡数字经济环境、提升人才培养和就业机会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要素配置效率 城乡收入差距 区域异质性 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的时空分异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5
20
作者 高杨 杨洋 吴振磊 《财经问题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128,F0003,共16页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 推动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本文在测算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市、区)城乡融合水平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中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联动水平,综合利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指数揭示联动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并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出发,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究联动水平时空分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联动水平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距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差距,东部地区联动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联动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差异;各地区联动水平逐渐呈现出稳定的“高—高”“低—低”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发展、交通通达性、人口规模、人力资本、市场一体化、互联网普及率、教育投入、政府公共支出对联动水平空间差异的作用力依次降低,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具有明显差异;不同影响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呈现出增强关系,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本文的研究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区域协调发展 联动水平 时空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