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s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on stability of accumulation slope by in-situ monitoring test 被引量:9
1
作者 周中 王宏贵 +1 位作者 傅鹤林 刘宝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297-302,共6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and to clarify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 performance,artificial rainf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and to clarify som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lope performance,artificial rainfall simulation tests and field synthetic monitoring were carried out on a typical accumulation slope of Shangrui Freeway in Guizhou Province,China.The monitor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accumulation landslides caused by rainfall infiltration are shallow relaxation failure,whose deformation zone lies within the top 0-4 m soil layer.The deformation of slope gradually reduces from the surface,where the greatest deformation lies in,to the deep part of slope.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iltration during the first 2 h is 86%,and then it reduces gradually with time be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the surface runoff.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infiltration drop to a relatively stable value(50%)after 6 h.Rainfall infiltration causes obvious increase of pore-water pressure,which may result in a reduction of shear strength due to a decrease in effective stress and wetting-induced softening.The double-effect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s the main reason of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duced landslides in accumulation slo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umulation slope STABILITY rainfall infiltration in-situ monito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nitoring and Assessing Method for Blasting Vibration on Open-pit Slope in Hainan Iron Mine 被引量:3
2
作者 SONG Guang ming 1,SHI Xiu zhi 1,ZHOU Zhi guo 1,CHEN Shou ru 1,XIAO Qing hua 2 (1 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83, China 2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0年第2期72-74,共3页
A type of velocity sensor CD 1, an auto recording instrument on blasting vibration YBJ 1 and a random signal and vibration analysis system (CRAS)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particle vibration induced by blasting at open... A type of velocity sensor CD 1, an auto recording instrument on blasting vibration YBJ 1 and a random signal and vibration analysis system (CRAS)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particle vibration induced by blasting at open pit slope in Hainan Iron Mine. The attenuating rules of blasting ground vibration on slope were developed. By means of 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blasting vibration data at open pit slope and the vertical particle vibration velocity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vibration strength, the empirical attenuating equations which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ng and estimating the damage of slope were deri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ing vibration OPEN pit slope monitoring ASSESS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边坡监测预警体系及变形速率阈值确定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韩流 陈祥宸 +2 位作者 王胆 舒继森 GERSON S V Tovele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9-338,共10页
边坡监测是保障露天矿人员设备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善的边坡监测预警体系和准确的预警阈值是实现监测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监测系统存在独立运行、无法互补,预警阈值设定缺少依据等问题,这正是我国露天矿边坡监测亟待解决的重... 边坡监测是保障露天矿人员设备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完善的边坡监测预警体系和准确的预警阈值是实现监测效果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监测系统存在独立运行、无法互补,预警阈值设定缺少依据等问题,这正是我国露天矿边坡监测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以重力式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累计位移量–时间曲线特征,将其分为渐变型、突发型和稳定型3类;根据滑面的形状将其分为圆弧滑动和平面滑动2类。对比分析了边坡雷达和GNSS监测的优劣性,并基于刚体运动模型建立了边坡雷达监测单元的位移量和变形速率的误差解算模型,进而结合2种监测方法的优势提出了针对露天矿的“边坡安全评价–边坡雷达覆盖式监测–GNSS精准预警”边坡监测预警体系。根据切线角预警判据,提出了基于关键切线角正切值倍数法确定边坡变形速率4级预警阈值,进一步根据同类滑坡加速阶段T值等分法确定关键切线角。对未发生过滑坡的露天矿边坡,给出了2种关键切线角和预警阈值确定思路。对2个露天矿边坡滑坡案例进行研究,确定了匀速阶段和关键切线角,给出了4级预警阈值,将阈值应用于边坡变形预警,结果表明:露天矿号1的阈值可及时准确的判定东帮变形所处的预警等级,并在第1次Ⅰ级预警信息发出后预留6 h的应急撤离时间;露天矿号2的关键切线角可应用于确定不同阶段的阈值,但平均速率需要结合具体监测阶段的S-t曲线精准确定。变形监测体系和预警阈值确定方法为露天矿边坡监测的可靠性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边坡监测 预警阈值 关键切线角 边坡雷达 GN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边坡雷达变形监测预警与风险管控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洪梁 苗朝 田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93-2300,共8页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 露天煤矿边坡作为重大风险源,是矿山安全生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万源露天煤矿为例,在详实调查边坡发育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变形破坏模式,开展边坡雷达变形监测,建立预警模型,搭建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风险管控。研究结果显示,万源露天煤矿边坡涉及反向、横向、顺向岩质采场边坡和排土场土质边坡,其变形破坏模式分别为拉裂-倾倒、楔形体破坏、滑移-弯曲和蠕滑(-拉裂)。在采动、爆破、降雨或不合理堆砌等因素影响下,存在失稳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为实现边坡无盲区监测,在矿山采场东北和西南侧稳定基岩处各安装边坡雷达一套,将边坡安全等级划分为蓝(<3 mm/h)、黄(3~8 mm/h)、橙(8~15 mm/h)、红(>15 mm/h)4个等级;结合矿山企业组织架构,构建了从边坡雷达变形监测数据-预警模型-预警平台-风险管控的边坡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区域煤矿安全生产能力建设提供技术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边坡 雷达 监测预警 风险管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援现场次生灾害风险预警与防控指挥车——多灾种模块化系统设计与应用
5
作者 杨晓琳 于正兴 +5 位作者 龚敬 马海涛 任贵文 文武 殷明志 彭志威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198,共8页
针对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建筑火灾应急救援对监测预警装备高效快速部署、现场连续工作、稳定数据传输的实战需求,提出1种多任务统筹指挥舱结合可分离多灾种模块化装备舱的设计思想,综合考虑不同灾种监测预警装备特点,重点解... 针对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建筑火灾应急救援对监测预警装备高效快速部署、现场连续工作、稳定数据传输的实战需求,提出1种多任务统筹指挥舱结合可分离多灾种模块化装备舱的设计思想,综合考虑不同灾种监测预警装备特点,重点解决救援现场复杂环境下的平台升降稳定性和支腿自动调平难题,形成整车、底盘、上装、通讯和组网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急救援实战验证,该车搭载的3个模块化装备舱和相关专用安全监测装备,能够实现对救援现场火势突变、二次滑坡、滚石、建筑坍塌等次生灾害安全风险的机动化、精准化和系统化监测预警,可保障救援现场人员和设备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援现场 次生灾害 监测预警 指挥车 边坡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声像监测边坡危岩崩塌启动机制与前兆特征室内试验
6
作者 张信贵 蒋振炎 +6 位作者 蓝日彦 范立峰 严利娥 韩伟 唐正辉 张懿丹 田佳男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227,共16页
为有效预测和防范危岩崩塌,保障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通过声发射和视频联合监测的方法,开展了风化因素、坡度因素、外部荷载因素和振动因素4个不同工况下危岩崩塌启动的室内模型试验,结合声发射信号在时域、频域、时频域的演化特征,以及... 为有效预测和防范危岩崩塌,保障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通过声发射和视频联合监测的方法,开展了风化因素、坡度因素、外部荷载因素和振动因素4个不同工况下危岩崩塌启动的室内模型试验,结合声发射信号在时域、频域、时频域的演化特征,以及视频图像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多种不同影响因素下危岩崩塌孕育过程的启动机制与前兆特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启动机制方面,危岩崩塌的主控因素包括危岩重心偏移、危岩与坡面间的黏结力下降和边坡危岩整体下滑力增大且超过抗滑力极限。其中危岩与坡面(或母岩)间的黏结力下降为滑移式与倾倒式崩塌的共有启动机制,危岩重心偏移主要为倾倒式崩塌的启动机制,危岩整体下滑力增大且超过抗滑力极限主要为滑移式崩塌的启动机制。可将这3类主控因素作为实际边坡危岩崩塌启动机制的判断标准之一。在前兆特征方面,危岩崩塌前,宏观上出现局部掉块与小型岩崩等前兆现象,声发射信号多出现于中低频带中,且主频带较宽,同时中高幅值、高能量信号占比较多。因此当综合前兆特征中多个单一前兆特征同时出现时,可作为实际边坡危岩发生崩塌的判断标准之一。本研究可为公路边坡危岩崩塌的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危岩崩塌灾害防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像监测 危岩崩塌 启动机制 前兆特征 室内试验 边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的新建监测坡面位移预测
7
作者 田原 张建学 +4 位作者 赵文祎 程楚云 邓杨兰朵 马睿平 黄儒豪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9-718,共10页
针对普适型滑坡监测工作中新建监测坡面有效数据量少,代表性不足,难以开展高精度单坡建模的问题,建立基于岩性分类的综合数据集,开展模型预训练,从而提升建模效果。通过综合数据集,模型可以挖掘和利用多坡面监测数据中更丰富的变形特征... 针对普适型滑坡监测工作中新建监测坡面有效数据量少,代表性不足,难以开展高精度单坡建模的问题,建立基于岩性分类的综合数据集,开展模型预训练,从而提升建模效果。通过综合数据集,模型可以挖掘和利用多坡面监测数据中更丰富的变形特征。依据基础岩性对综合数据集进行分类,构建不同的预训练模型,并应用于对应岩性的新建坡面,能够在保证数据集数量较为充足的同时,增强分类数据集对不同类别坡体变形规律的表征能力,通过提升预训练数据和目标域数据分布的一致性,进一步提高建模效果。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的预训练模型,在对应岩性新建坡面上,建模效果总体上显著优于单坡面模型和基于其他综合数据集的预训练模型,可以为新建坡面位移预测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短期位移预测 岩性分类综合数据集 预训练模型 新建坡面 普适型滑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的BIM在边坡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周东伟 刘汪洋 +4 位作者 郭飞 王颖 何其悦 黄海峰 吴亚良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BIM凭借着其自身强大的三维建模能力以及信息集成能力,在新时代边坡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了梳理目前国内对于BIM在边坡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以及CNKI数据库,对收集到的2012—2022年间共263... BIM凭借着其自身强大的三维建模能力以及信息集成能力,在新时代边坡工程的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为了梳理目前国内对于BIM在边坡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以及CNKI数据库,对收集到的2012—2022年间共263篇相关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经研究发现:虽然发文量较低,但目前国内关于BIM和边坡工程的研究仍是热点.近年来BIM在边坡方面的研究重点有二次开发、倾斜摄影、无人机、信息管理、数据预测等,如何使BIM技术在边坡中更加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是未来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虽然BIM在边坡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均有应用,但在边坡支护设计、边坡生态恢复、边坡监测等方面仍有可开发的空间,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研究,实现BIM技术在边坡应用中的精简化、智能化和协同化,从而使BIM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边坡工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ESPACE 知识图谱 BIM 边坡稳定性 边坡防护 边坡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落石视频监测的露天矿岩质边坡临滑预警研究
9
作者 刘飞跃 杨天鸿 +4 位作者 朱万成 杨振琦 邓文学 李华 陈澫赟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2-800,共9页
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是露天矿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开展边坡临滑预警研究、给出合理的预警时机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通过对32个岩质滑坡案例的临滑前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落石/岩体运动是岩质边坡的普适性临滑预警前兆”的认识;利用... 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是露天矿安全生产的核心问题,开展边坡临滑预警研究、给出合理的预警时机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通过对32个岩质滑坡案例的临滑前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提出“落石/岩体运动是岩质边坡的普适性临滑预警前兆”的认识;利用露天矿边坡安全监测规范里要求的视频监测数据,采用基于运动目标追踪的机器视觉方法,识别计算出实现落石频率与运动区域面积的动态识别与量化计算,通过设定阈值可以对滑坡启动但尚未波及区域提供提前量为数十秒至数小时的临滑预警。以国外某露天采石场滑坡与研山铁矿N26线滑坡为例开展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岩质滑坡全过程包括偶有落石、小规模落石、落石成行和整体滑坡4个阶段,对于6,30 m高的两个岩质滑坡案例,预警提前量分别为35,113 s。基于落石视频监测的露天矿岩质边坡临滑预警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的现场验证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岩质边坡 临滑预警 落石监测 运动目标追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路堑边坡格栅加筋层水力-力学响应的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
10
作者 韩仲 谢云涛 +3 位作者 邹维列 王协群 肖杰 张红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57-1766,共10页
土工格栅加筋层稳固膨胀土坡技术是一种“覆盖”类加固方法,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膨胀土边坡浅层滑动问题。该技术近年来在中国膨胀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加筋层在长期大气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水力-力学响应及其加固效果的演化规律有待进一... 土工格栅加筋层稳固膨胀土坡技术是一种“覆盖”类加固方法,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膨胀土边坡浅层滑动问题。该技术近年来在中国膨胀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加筋层在长期大气干湿循环作用下的水力-力学响应及其加固效果的演化规律有待进一步厘清。依托广西崇左-爱店公路一段采用该技术的膨胀土路堑边坡开展了3 a的现场监测,分析了加筋层中膨胀土的含水率和水平土压力以及格栅的拉应变的分布和发展规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研究了降雨入渗条件下该堑坡的水力-力学响应及其稳定性。监测及模拟结果表明:(1)加筋层能够有效隔离大气干湿循环的影响,使下伏膨胀土中含水率保持稳定,起到了保湿作用;(2)干湿循环作用下,格栅的最大拉应变出现在加筋层的中部,加筋层膨胀土中水平土压力随距坡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大;(3)格栅通过对膨胀土的加筋及包裹作用,提高了加筋层的整体性和抗剪强度,限制了膨胀土的膨胀变形。因此,即使膨胀土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强度显著降低并在不加筋时产生失稳,但由于格栅的加筋作用,加筋层仍能够维持边坡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栅加筋膨胀土 路堑边坡 干湿循环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地表变形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孙世国 于磊 于云鹤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为明确露天矿延深开采对采空区、高陡边坡及地表的影响,以老虎台矿采区为研究背景,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老虎台矿E5800剖面继续延深开采诱发的边坡变形破坏范围进行了数值模型分析;揭示了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滑移的机制。研究结果... 为明确露天矿延深开采对采空区、高陡边坡及地表的影响,以老虎台矿采区为研究背景,利用MIDAS GTS-NX软件对老虎台矿E5800剖面继续延深开采诱发的边坡变形破坏范围进行了数值模型分析;揭示了露天矿延深开采诱发边坡滑移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露天开采的延深,边坡地表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大沉降的位置变化逐渐减小,第四次与第一次开采最大下沉点位置对比,向北移动了13 m,下沉值增大了57.5%,且露天临空面的增大和侧向约束减小,使边坡岩体应力逐渐向坑内移动,说明地下采区开采受露天矿开采诱发的活化影响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逐渐增大。考虑到开采过程中会有爆破因素的影响,选取最危险的剖面N900对其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并针对可能产生的危险情况,提出建立相应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延深开采 边坡 地表 变形 沉降 稳定性评价 监测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开挖与仰坡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12
作者 赵文杰 马学宁 刘晨阳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79,共9页
为探究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开挖与仰坡相互作用效应,依托兰州地区的白石二号隧道工程,建立隧道与仰坡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隧道开挖对仰坡稳定性及仰坡下滑力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监测... 为探究浅埋超大断面隧道开挖与仰坡相互作用效应,依托兰州地区的白石二号隧道工程,建立隧道与仰坡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隧道开挖对仰坡稳定性及仰坡下滑力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断面中导坑和右导坑拱顶围岩压力在山体偏压作用下数值较大且相当,施工中应加强监测,拱架与初期支护监测数据均在合理范围内,隧道支护结构设计合理;洞口仰坡刷方加固后安全系数显著提高,在超前管棚作用下提高至1.77,而后随着隧道开挖,仰坡加固桩桩身变形、桩后土压力及桩身弯矩逐渐增大,开挖完成后仰坡安全系数逐渐降低至1.52,坡体仍处于稳定状态;仰坡刷方加固后,桩板结构抑制了坡体下滑力,隧道开挖时围岩压力、管棚及初期支护应力显著降低,并且同一断面位置处围岩、管棚和初期支护竖向变形减小,仰坡对隧道及支护结构影响减弱,加固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仰坡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桩板墙 支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我国露天矿边坡地灾监测预警与生态修复互馈研究进展与展望
13
作者 夏冬 邵国梁 +3 位作者 李富平 杨天鸿 李小光 田桂娥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1-255,共15页
建立岩土体灾变前兆预警体系,探明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演化、滑坡灾变触发及植被对浅层滑坡的防护机制,揭示露天矿边坡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演化及互馈机理,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分析新世纪我国露天矿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建立岩土体灾变前兆预警体系,探明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演化、滑坡灾变触发及植被对浅层滑坡的防护机制,揭示露天矿边坡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演化及互馈机理,是实现绿色矿山建设的先决条件。在分析新世纪我国露天矿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生态修复取得进展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露天矿边坡地质灾害监测与生态修复的主要发展方向。在边坡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应在露天矿地质灾害演化地—空—天多源数据采集与精准解译,降雨条件下大型高陡边坡蠕变特征及灾变机理力学反演,基于蠕变机理的软岩边坡土体坡表、坡体多参量指标体系构建及灾变前兆预警,暴雨触发型边坡地质灾害风险精准识别与地—空—天协同多源数据信息智能预警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工作;在边坡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方面,砂质土壤改良剂研制及活土层精细化重构、根际微生态改善及植被促生是岩质边坡生态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演化多要素宏观—中观—微观监测测试分析,构建空—天—地动态监测、动态评价及预测预警云平台,揭示露天矿地质灾害与生态修复演化机理与互馈机制是未来矿区生态修复与重建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岩质边坡 生态修复 地质灾害 互馈机制 监测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左坝肩边坡蓄水期稳定性分析
14
作者 谭尧升 俞钟杰 +2 位作者 陈文夫 裴磊 荣冠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199,共8页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断层、错动带分布广泛。以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和现场监测成果,分析了蓄水期左岸坝肩边坡的变形规律和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变形最大值出现在坝肩下游800 ...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地质条件复杂,断层、错动带分布广泛。以白鹤滩水电站左岸坝肩边坡为研究对象,结合水文地质资料和现场监测成果,分析了蓄水期左岸坝肩边坡的变形规律和控制因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变形最大值出现在坝肩下游800 m高程临空侧,变形量为17.2 mm;边坡变形以0~15 m范围的浅层变形为主,深部岩体受蓄水的影响较小。②蓄水后左岸C_(3)、C_(3)-1层间错动带和LS_(3319)、LS_(331)层内错动带发生剪切变形。③拱肩槽上游侧边坡变形受库水位控制,水下岩体朝坡内变形,水上岩体朝坡外蠕变;拱肩槽下游侧边坡变形受软弱结构面控制,整体向坡外和下游侧变形;拱肩槽边坡受到拱坝自重以及拱端推力的作用,朝坡内变形。与同类工程相比,白鹤滩水电站蓄水期间左岸坝肩边坡的变形处于较低水平,总体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肩边坡变形 拱肩槽 变形监测 控制因素 白鹤滩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界慢化理论的露天矿边坡失稳预测方法研究与构建
15
作者 王发刚 虎万杰 +3 位作者 邹平 王忠康 刘正宇 肖祖荣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0,共8页
为探究露天矿边坡变形特征与临界慢化前兆信息,通过某矿南坑东、西边坡2024年7月至2024年12月的雷达监测数据与现场巡查资料系统分析边坡变形特征规律,基于临界慢化理论方法探讨边坡变形破坏过程中累计位移、变形速率等参数的临界慢化... 为探究露天矿边坡变形特征与临界慢化前兆信息,通过某矿南坑东、西边坡2024年7月至2024年12月的雷达监测数据与现场巡查资料系统分析边坡变形特征规律,基于临界慢化理论方法探讨边坡变形破坏过程中累计位移、变形速率等参数的临界慢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24年7月至2024年12月,东、西边坡分别形成2处和4处高变形区,伴随累计位移与变形速率呈迅速增长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坡面产生不同程度破坏;边坡稳定状态变化过程中,累计位移、变形速率等参量存在显著临界慢化响应,二者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且均在边坡失稳前突增,其突变点与边坡破坏启示时刻存在强相关性;对比分析显示方差指标具有更优的稳定性与显著性,据此可构建以方差为主判据、自相关系数为辅判据的多参数预警体系。研究结果可为露天矿边坡监测预警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边坡 临界慢化理论 边坡雷达监测 变形预警 前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位监测与数值模拟方法的斜坡稳定性与管道失效风险评估
16
作者 王兴鲁 向斌 +1 位作者 胡益铭 王仁超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2-663,共12页
斜坡移动对埋地油气管道的结构完整性产生威胁,为了降低管道拉伸破坏发生灾害的概率,需要对管道的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估。尽管在管道斜坡灾害的调查和预防中取得有益的成果,但只是对于斜坡灾害提出发生概率的大小,并没有对灾害发生提出准... 斜坡移动对埋地油气管道的结构完整性产生威胁,为了降低管道拉伸破坏发生灾害的概率,需要对管道的安全性进行定量评估。尽管在管道斜坡灾害的调查和预防中取得有益的成果,但只是对于斜坡灾害提出发生概率的大小,并没有对灾害发生提出准确预测。本研究基于云南输油管道YC027-35边坡案例,采用ABAQUS结合数字高程数据与现场勘察的岩土体信息,建立管道和土壤非线性接触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降雨工况下分析管道的拉应力、应变响应,并利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分析斜坡稳定性,结合危险性判别因子对斜坡稳定性做出评价,最后基于管道应变失效准则并结合现场原位监测对管道失效风险做出评估。结果表明,在降雨荷载下,斜坡稳定性系数为F_(r)=1.02,处于欠稳定状态,与综合指标数值分析法结果一致;当斜坡滑动位移0.4 m时,管道拉应力达到屈服应力,当斜坡滑动位移为0.75 m时,管道应变值达到容许拉应变1%,此时管道失效。管道在斜坡作用下的应力先到达极限值,其次才发生应变屈服。本文所采用的原位监测结合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能够对斜坡稳定性和管道失效定量分析,该研究为管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斜坡 原位监测 数值模拟 强度折减法 失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皋兰山Ⅲ-2号滑坡变形特征及复活条件预测
17
作者 孙富强 张永军 +2 位作者 喻生波 何简吟 杨士琳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7-276,共10页
皋兰山滑坡是兰州市区最大的老滑坡群,滑坡前缘是兰州市区人口最密集地段之一。近年来,受极端降水、绿化灌溉影响,滑坡局部出现变形迹象,以Ⅲ-2号变形最显著,对坡下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笔者以现场监测数据基础,分析滑坡变形... 皋兰山滑坡是兰州市区最大的老滑坡群,滑坡前缘是兰州市区人口最密集地段之一。近年来,受极端降水、绿化灌溉影响,滑坡局部出现变形迹象,以Ⅲ-2号变形最显著,对坡下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笔者以现场监测数据基础,分析滑坡变形特征;基于滑坡未来可能遭遇的极端工况,基于定量方法,确定滑坡整体失稳条件。结果表明,地表开裂仅是局部落水洞扩展,裂缝变形并非与降雨入渗后滑体中含水量变化密切相关,当前整体稳定,日降雨量36 mm对滑坡变形没有影响。基于定量计算结果,皋兰山Ⅲ-2大规模复活的可能性较小;百年一遇降雨后,滑坡稳定性降低,但不会整体失稳;极低概率的特大暴雨后,滑坡可能复活;Ⅷ度地震影响后,滑坡可能复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防灾减灾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斜坡 动态监测 水土关系 稳定性分析 失稳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弱光纤光栅的滑坡失效测斜管复测方法
18
作者 童广勤 刘顶明 +1 位作者 陈子寒 黄江楼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7-181,共5页
针对失效测斜管的再利用,提出了一种多芯超弱光纤光栅阵列的柔性测斜方法。基于波长-变形的反演算法构建了光纤柔性测斜理论,设计了一种直径6 mm、内嵌3芯、分辨率0.5 m的超弱光纤光栅变形感知光缆,直接灌浆埋设到失效测斜管中。采用太... 针对失效测斜管的再利用,提出了一种多芯超弱光纤光栅阵列的柔性测斜方法。基于波长-变形的反演算法构建了光纤柔性测斜理论,设计了一种直径6 mm、内嵌3芯、分辨率0.5 m的超弱光纤光栅变形感知光缆,直接灌浆埋设到失效测斜管中。采用太阳能供电,低功耗解调模块实时采集,4G远程传输,在三峡库区的八字门滑坡实现失效测斜孔的自动化复测。结果表明,多芯超弱光纤光栅柔性测斜系统能监测到八字门滑坡的明显位移,7月雨季时在距离地面6 m深处的最大位移变化量24.4 mm,3芯光纤的测量结果可以相互备份和佐证,较好地满足了失效测斜孔复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监测 柔性测斜 超弱光纤光栅 测斜管复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地下水位及冬灌效应下宁夏引黄灌区渠道冻胀破坏试验研究
19
作者 蒋佳莉 陆立国 李瀚翔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27,33,共8页
为进一步探析高地下水位及冬灌效应下弧形坡脚梯形渠道冻害机理及过程,以宁夏引黄灌区秦渠为原型,基于COMSOL软件建立水热力耦合模型,并开展了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2 a原型监测的温度、水分、位移场分布规律较为一致... 为进一步探析高地下水位及冬灌效应下弧形坡脚梯形渠道冻害机理及过程,以宁夏引黄灌区秦渠为原型,基于COMSOL软件建立水热力耦合模型,并开展了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数值模拟与2 a原型监测的温度、水分、位移场分布规律较为一致,验证了数值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在高地下水位埋深1.0 m工况下,冻结期内铺设苯板较无苯板在冻深表现、水分迁移、冻胀变形分布上均存在一定程度改善,以改善下截面应力分布程度最优;铺设6 cm苯板较无苯板仅能有效提升基土20 cm水热分布,仍需合理增设厚度,且应继续深化冻深范围内渠底、阴坡侧非等厚差异化抗冻胀结构设计以及考虑冬灌渗漏补给的数值耦合模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弧形坡脚梯形渠道 冻胀破坏 原型监测 数值模拟 水热力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ilure precursor of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in high-steep rock slope 被引量:8
20
作者 马克 唐春安 +2 位作者 徐奴文 刘峰 徐敬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207-217,共11页
The st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in the right bank slope of Dag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a, was analyzed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s well as numerical simulati... The stability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in the right bank slope of Dagangshan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southwestern China, was analyzed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as well as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realistic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 code (abbreviated as RFPA3D) was employed to reproduce the initiation, propagation, coalescence and interactions of micro-fractures, the evolution of associated stress fields and acoustic emission (AE) activities during the whole failure processes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Combined with microseismic activities by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on the fight bank slope,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and the micro-fracture precursor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complete process of progressive failur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were discussed and the energy release law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ss around the cross tunnel was obtain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precursor characteristic of microfractures occurring in rock mass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early warn catastrophic damage of rock mass around cross tunnel. Moreover, the heterogeneity of rock mass is the source and internal cause of the failure precursor of rock ma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slope cross tunnel microseismic monitoring precursory characteristics HETEROGENE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