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0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and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of MIMO Hammerstein system with constraints 被引量:3
1
作者 李大字 贾元昕 +1 位作者 李全善 靳其兵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2期448-458,共11页
This work is concerned with identification and nonlinear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for MIMO Hammerstein systems with constraints. Firstly, 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teady-state responses and sub-model method ... This work is concerned with identification and nonlinear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for MIMO Hammerstein systems with constraints. Firstly, an ident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steady-state responses and sub-model method is introduced to MIMO Hammerstein system. A modified version of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is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bility of Hammerstein model. Next, a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MGPC) is developed to deal with constrained problem of MIMO system. The identification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of MGPC are shown. Numerical results about a polymerization reactor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comparisons show that MGPC has a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QDMC and basic GP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system identification constrained systems Hammerstein model polymerization reactor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centralized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sliding mode position/force control of constrained reconfigurable manipulators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元春 丁贵彬 赵博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2917-2925,共9页
A decentralized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sliding mode position/force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 for constrained reconfigurable manipulators. Different from the decentralized control strategy in multi-manipulator cooper... A decentralized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sliding mode position/force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 for constrained reconfigurable manipulators. Different from the decentralized control strategy in multi-manipulator cooperation, the proposed decentralized position/force control scheme can be applied to series constrained reconfigurable manipulators. By multiplying each row of Jacobian matrix in the dynamics by contact force vector, the converted joint torque is obtained. Furthermore, using desired information of other joints instead of their actual values, the dynamics can be represented as a set of interconnected subsystems by model decomposition technique. An adaptive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is introduced to approximate the unknown dynamics of subsystem. The interconnection and the whole error term are removed by employing an adaptive sliding mode term. And then, the Lyapunov stability theory guarantees the stability of the closed-loop system. Finally, two reconfigurable manipulators with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are employed to show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decentralized position/force control sche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strained reconfigurable manipulators position/force control model decomposition decentralized control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Dual-mode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with the Enlarged Terminal Constraint Sets 被引量:16
3
作者 ZOU Tao LI Shao-Yuao DING Bao-Cang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7,共7页
Aiming at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multiple equilibrium points, we present a dual-mod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with extended terminal constraint set combined with control invariant set and gain sch... Aiming at a class of nonlinear systems with multiple equilibrium points, we present a dual-mod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lgorithm with extended terminal constraint set combined with control invariant set and gain schedule. Local LQR control law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ximum control invariant sets can be designed for finite equilibrium points. It is guaranteed that control invariant sets are overlapped each other. The union of the control invariant sets is treated as the terminal constraint set of predictive control. The feasibil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novel dual-mod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re investigated with both variable and fixed horizon. Becau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extended terminal constrained set, the feasibility of optimization can be guaranteed with short prediction horizon. In this way, the size of the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reduced so it is computationally efficient. Finally, a simulation example illustrating the algorithm is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变量集 非线性模型 预先控制 非线性约束系统 增益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旭日 《石油物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共17页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 地球物理技术近几十年来一直不断地向油气藏开发延伸,在面向目标成像、岩石物理、多约束反演、地震约束和驱动建模、油藏动态监测与表征以及多数据融合与智能化等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球物理技术向油藏开发延伸是地球物理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开发油气藏的需要。与勘探地球物理相比,面向油藏开发领域的地球物理技术,由于数据条件、关键技术问题与目标的变化而形成了具有自身独特特征的技术体系。旨在简单总结和梳理该领域的发展和现状,目的是能和读者分享作者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思考,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开发 油藏地球物理 动态监测 动态表征 油藏模型 多约束地震反演 多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研究
5
作者 万卫 薄景山 +1 位作者 彭达 李孝波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6-900,共15页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 利用黄土高原44次地震的烈度等值线图等资料,选用椭圆限定模型,运用两次加权、两步回归法分别建立黄土高原西区和东区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通过增加拟合限定条件,实现长轴和短轴在震中和远场的烈度值大致相等的要求。与其他区域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对比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烈度衰减关系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点。在大多数情况下,相同距离处,黄土高原西区的烈度值高于青藏区,最大差值可达0.8;当震中距较小时,黄土高原东区的长轴和短轴烈度值均低于东部强震区,因黄土高原东区烈度的衰减速率较慢,随着距离增大,其烈度值逐渐超过东部强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地震烈度 衰减关系 限定模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啮合分度机构轴系横向刚度建模
6
作者 刘明涛 郭天明 陈港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80,共7页
横振特性是分度机构动态特性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文中以一种双啮合分度凸轮机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轴承刚度的轴系横向刚度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技术验证了所提出建模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定性分析了计入与不... 横振特性是分度机构动态特性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文中以一种双啮合分度凸轮机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轴承刚度的轴系横向刚度模型,利用有限元仿真技术验证了所提出建模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定性分析了计入与不计入轴承因素时整个轴系的柔度。建模中,首先依据力法求解了过约束轴系中的轴承处支反力,随后采用叠加法分析了计入轴承刚度的轴系刚度。研究可解决一类过约束分度机构横向刚度建模问题,也为后续整机动力学建模提供了先期理论支持与必要技术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啮合分度机构 横向刚度模型 过约束系统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折射模型约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青坡 李培明 +3 位作者 吕景峰 何永清 冯发全 赵薇薇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9,共8页
折射和初至波走时层析是两种主要的近地表建模和静校正方法,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折射技术在折射层相对稳定的地区应用效果较好,但提供的模型是层状模型,无法直接应用到叠前深度偏移。初至波走时层析可以较好地反映近地表结构的纵... 折射和初至波走时层析是两种主要的近地表建模和静校正方法,广泛应用于地震数据处理。折射技术在折射层相对稳定的地区应用效果较好,但提供的模型是层状模型,无法直接应用到叠前深度偏移。初至波走时层析可以较好地反映近地表结构的纵、横向变化趋势,但受限于实际数据采样不足、地形剧烈起伏等诸多因素,存在反演模型精度不高、局部模型不合理等问题。为此,提出了折射模型约束的初至波走时层析方法。首先,利用折射法计算延迟时和折射速度,结合表层调查、初至、近地表结构等多种信息建立一个符合地质意义的折射模型;然后,结合实际表层速度纵、横向变化规律,按照垂直时间等效原则将该折射模型离散化,用于约束层析建立最终的近地表速度模型。理论模型计算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际数据处理结果证明了该方法反演的近地表速度模型更合理,应用效果好于无约束层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校正 折射模型 走时 约束层析 多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GN算法的泊松回归稀疏优化
8
作者 赵子榕 王思洋 《应用概率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3-403,共11页
泊松回归模型作为广义线性回归模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计数型数据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取和存储的变量越来越多,所建立模型越来越复杂.针对泊松回归模型的稀疏优化问题,本文考虑带有L_(0)惩罚的泊松回归稀疏约束模型,应用二... 泊松回归模型作为广义线性回归模型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计数型数据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取和存储的变量越来越多,所建立模型越来越复杂.针对泊松回归模型的稀疏优化问题,本文考虑带有L_(0)惩罚的泊松回归稀疏约束模型,应用二阶贪婪投影梯度牛顿(Greedy Projected Gradient Newton,简称GPGN)算法估计参数.通过在合成数据集进行模拟研究说明算法的有效性,并将泊松回归应用于基于Wi-Fi信号预测楼层的建模分析,验证了GPGN算法在泊松回归稀疏约束优化问题中的优良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GN算法 泊松回归模型 L0惩罚 稀疏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载火箭垂直回收控制能力建模及应用研究
9
作者 伊鑫 胡海峰 贺元军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77,106,共6页
为在方案论证初期设计输入数据有限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能力分析,基于常规大气层内飞行器控制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返回式火箭对该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动力学建模和对原分析方法拓展改进,探索出一套适合返回式运载火箭的... 为在方案论证初期设计输入数据有限的条件下,快速有效地进行控制能力分析,基于常规大气层内飞行器控制能力分析方法,针对返回式火箭对该方法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动力学建模和对原分析方法拓展改进,探索出一套适合返回式运载火箭的控制能力分析方法,并在有限控制能力的前提下,对允许飞行工况的约束条件进行初步明确,为返回式火箭飞行控制系统的详细设计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式火箭 控制能力分析 配平方程 飞行工况约束 动力学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约束预测改进聚合策略的多目标并行代理优化方法
10
作者 肖甜丽 吴锋 林成龙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578-2590,共13页
针对并行计算环境下的昂贵约束多目标优化求解高耗时问题,提出了基于约束预测改进聚合策略的多目标并行代理优化方法.该方法在预测改进函数分解的基础上构建约束预测改进聚合策略,采用最大化距离分解函数实现多点并行设计,并在并行计算... 针对并行计算环境下的昂贵约束多目标优化求解高耗时问题,提出了基于约束预测改进聚合策略的多目标并行代理优化方法.该方法在预测改进函数分解的基础上构建约束预测改进聚合策略,采用最大化距离分解函数实现多点并行设计,并在并行计算环境下实现多点仿真的同步估计。该方法一方面充分利用实际工程中丰富的计算资源,实现优化设计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所构造的约束预测改进聚合策略仅进行一维积分运算,具有计算复杂度低的优势。测试算例及自发电缓冲背架优化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有效提升昂贵多目标约束优化问题的优化效率,进一步缩短优化设计所需计算时间;与同类方法相比,Pareto优化解具有良好的质量特性,在解的收敛性、空间分布性及多样性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昂贵多目标优化问题 KRIGING模型 约束预测改进聚合准则 并行代理优化 自发电缓冲背架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decision & optimization models 被引量:4
11
作者 Wang Shaojun Wang Gang Lü Mi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08年第3期513-521,共9页
To study the uncertain optimization problems on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time-cost trade-off and quality i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implementation, combined with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 To study the uncertain optimization problems on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time-cost trade-off and quality in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implementation, combined with 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PERT), some optimization model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he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model, the timecost trade-off model, the quality mod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time-cost-quality synthetic optimization model. A PERT-embedded genetic algorithm (GA) based on stochastic simulation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to the optimization models solution. Finally, an example is presented to show that the models and algorithm ar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which can offer a reliable quantitative decision method for ERP implemen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imization model ERP chance-constrained programming PERT genetic algorithm time cost qual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的电力系统概率可用输电能力评估 被引量:5
12
作者 姜涛 李春晖 +2 位作者 张儒峰 陈厚合 李国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503,I0005,共16页
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风能有利于实现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但风电出力的强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区域间可用输电能力(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ATC)评估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用于... 大规模开发和利用风能有利于实现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但风电出力的强不确定性对电力系统区域间可用输电能力(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ATC)评估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传统用于求解计及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的概率ATC评估模型在计算效率和计算精度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polynomialchaos expansion,PCE)的电力系统概率ATC评估方法,该方法首先构建基于机会约束的电力系统概率ATC评估模型;然后,根据风电出力预测误差的概率分布特征,选择对应的正交多项式为基函数以近似风电出力预测误差及电力网络中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随机变量;进一步,借助Galerkin投影和基于一阶矩、二阶矩的机会约束转化方法,将所构建的机会约束模型的概率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约束,实现基于机会约束的概率ATC评估模型向易于求解的确定性优化模型的转化;进而,将概率ATC评估模型的求解问题转化为ATC的最优多项式逼近系数的求解问题,根据求得的最优多项式逼近系数和选取的基函数计算电力系统ATC的概率分布特征;最后,通过修改后的PJM-5节点测试系统、IEEE-118节点测试系统及吉林西部电网实际算例验证了所提基于多项式混沌展开的电力系统概率ATC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用输电能力 多项式混沌展开 概率模型 机会约束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琦 刘寄婷 +3 位作者 江贝 薛浩杰 高红科 蒋振华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3,共16页
极近距离煤层传统长壁开采,受上层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垮落等因素的影响,下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环境复杂、矿压显现剧烈,易诱发巷道围岩大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极近距离条件下巷道定向切顶–约束高强支护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通过... 极近距离煤层传统长壁开采,受上层遗留煤柱和采空区垮落等因素的影响,下煤层开采过程中应力环境复杂、矿压显现剧烈,易诱发巷道围岩大变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极近距离条件下巷道定向切顶–约束高强支护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方法。通过顶板定向预裂切顶,主动改变顶板悬臂结构,切断采空区向巷道顶板的应力传递。充分利用矿山压力和岩体碎胀特性,取消煤柱留设,结合高强支护加强巷道顶板整体性,共同实现切顶自成巷。建立了极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模型,计算了下煤层切顶自成巷巷旁支护阻力。以典型极近距离煤层为工程背景,开展了不同开采方法的数值试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自成巷控制方法使巷道围岩应力降低59.8%,巷道顶板变形减少70.8%,并明确了极近距离煤层开采无煤柱自成巷控制机理。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典型极近距离煤层工程设计及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降低了矿压显现程度,保证了自成巷的安全稳定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近距离煤层 定向切顶卸压 约束高强支护 力学模型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装箱海铁联运补贴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云强 解乔雅 张戎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5,共11页
补贴是一种被政府广泛采用且能够有效促进海铁联运发展的措施。本文研究包括3种运输方式和两个起运港的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海铁联运协同补贴优化问题。首先,构建双层规划模型描述政府与托运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上层模型从政府角度出发,以... 补贴是一种被政府广泛采用且能够有效促进海铁联运发展的措施。本文研究包括3种运输方式和两个起运港的集装箱运输系统中的海铁联运协同补贴优化问题。首先,构建双层规划模型描述政府与托运人之间的博弈关系,上层模型从政府角度出发,以海铁联运运量最大为目标,确定海铁联运班列单个重箱补贴金额;下层模型基于熵最大化理论,构建能力约束型巢式Logit模型描述托运人对起运港和运输方式的选择行为。其次,通过Karush-Kuhn-Tucker条件将双层模型转化为单层模型,并利用松弛迭代算法求解。结果表明:补贴会促进海铁联运运量的增长,其增量主要来自公海联运转移的货运量,少部分来自水水联运转移;相比于不协同补贴,协同补贴不仅显著降低单箱补贴金额,还能提高海铁联运运量;货物时间价值对补贴效果产生影响,补贴具有中等时间价值货物的托运人将会获得最佳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运输 补贴 双层规划模型 海铁联运 能力约束型巢式Log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贴敷约束阻尼层的螺栓连接板半解析动力学建模及减振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荣飞 孙伟 +1 位作者 骆海涛 张辉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5-327,337,共14页
在太空环境中太阳翼帆板的振动难以抑制,因此太阳翼帆板的减振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模拟太阳翼帆板的展开状态,研究了通过贴敷约束阻尼层对其进行振动抑制的方法。创建了贴敷“H型”约束阻尼层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 在太空环境中太阳翼帆板的振动难以抑制,因此太阳翼帆板的减振研究至关重要。利用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模拟太阳翼帆板的展开状态,研究了通过贴敷约束阻尼层对其进行振动抑制的方法。创建了贴敷“H型”约束阻尼层双搭接螺栓连接板结构的半解析动力学模型,包含:利用层间剪切变形原理,推导了约束阻尼层结构的应力应变关系,用复模量表征黏弹性层的阻尼特性;考虑螺栓的影响区域,提出用复面弹簧单元和修正质量模拟双搭接螺栓结合部的刚度、阻尼和质量特性;引入正交多项式作为位移容许函数,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和Hamilton原理建立了局部贴敷“H型”约束阻尼层的螺栓连接薄板的动力学方程。进行了实例研究,通过组建的试验系统证明了所创建的复合结构半解析模型在求解固有特性及振动响应参数方面的合理性,同时试验及半解析模型计算结果均证明约束阻尼层对双搭接螺栓连接板具有减振效果。最后,基于所创建的半解析模型分析了贴敷面积及约束阻尼层厚度对双搭接螺栓连接板减振效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束阻尼层(CLD) 双搭接 螺栓连接板 半解析动力学建模 减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约束层阻尼结构动力学建模及振动主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志诚 黄帆 +1 位作者 王兴国 褚福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1,124,共8页
基于耗散坐标与GHM(Golla-Hughes-Mctavish)模型建立智能约束层阻尼悬臂梁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并研究智能约束层悬臂梁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针对结构模型自由度过高问题,分别在物理空间和模态空间对结构模型进行联合降阶处理。先通过具体... 基于耗散坐标与GHM(Golla-Hughes-Mctavish)模型建立智能约束层阻尼悬臂梁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并研究智能约束层悬臂梁结构的振动主动控制。针对结构模型自由度过高问题,分别在物理空间和模态空间对结构模型进行联合降阶处理。先通过具体算例验证了该研究建模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比较研究了压电片和黏弹性层铺设位置对系统振动控制效果和控制成本的影响。最后验证了结构简化模型的普遍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器反馈增益相同的条件下,压电片和黏弹性层的位置越靠近固定端,系统控制效果越好,控制成本越小。简化的模型对含有噪声的输入信号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主动控制 GHM模型 模型降阶 智能约束层阻尼(IC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非静力大气模式的近似黎曼求解器应用研究
17
作者 魏杰姝 陈春刚 +4 位作者 张寅钲 唐杰 沈学顺 肖锋 李兴良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1-384,共14页
基于多矩非静力大气模式,开展了3类垂向近似黎曼求解器应用研究。多矩非静力大气模式具有高精度与数值守恒特性,其垂向采用守恒的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数值离散,而网格单元边界通量计算是通过求解黎曼问题来实现的,因此采用合适的近似黎曼... 基于多矩非静力大气模式,开展了3类垂向近似黎曼求解器应用研究。多矩非静力大气模式具有高精度与数值守恒特性,其垂向采用守恒的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数值离散,而网格单元边界通量计算是通过求解黎曼问题来实现的,因此采用合适的近似黎曼求解器对准确模拟非静力大气垂直运动显得十分关键。LLF(Local Lax-Friedrich)、LMARS(Low Mach Approximate Riemann Solver)和HLLC(Harten-Lax-van Leer Contact)为计算流体力学(CFD)中常用的3种近似黎曼求解器,它们的计算代价和复杂程度逐渐增加。一维标准数值试验表明:LLF计算最为经济,但具有较强的耗散;LMARS具有适用于大气流动的假设,对于数值粘性的控制较好且计算量不大;HLLC建立的三波模型可以避免对中间特征场的过度数值耗散。基于LLF近似黎曼求解器计算经济的特点,通过优化LLF近似黎曼求解器各特征波动的粘性系数,能够实现与LMARS、HLLC近似黎曼求解器相同的性能,且计算代价最小。二维非静力数值试验表明,优化的LLF近似黎曼求解器能够规避常规LLF近似黎曼求解器的数值耗散过大问题,正确模拟小尺度非静力垂直运动,达到更复杂的LMARS、HLLC近似黎曼求解器模拟效果且并未增加计算量,这为非静力大气数值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似黎曼求解器 守恒型有限差分方法 多矩约束有限体积方法 非静力大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受限场景下的虚假信息识别技术研究
18
作者 武成龙 胡明昊 +2 位作者 廖劲智 杨慧 赵翔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2,共8页
近年来,社交媒体因其开放性和便捷性,为虚假信息的扩散和泛滥提供了温床。相较于单模态虚假信息,多模态虚假信息通过融合文本和图片等多种信息形式,创造出更具迷惑性的虚假内容,造成更深远的影响。现有的多模态虚假信息识别方法大多基... 近年来,社交媒体因其开放性和便捷性,为虚假信息的扩散和泛滥提供了温床。相较于单模态虚假信息,多模态虚假信息通过融合文本和图片等多种信息形式,创造出更具迷惑性的虚假内容,造成更深远的影响。现有的多模态虚假信息识别方法大多基于小模型,而多模态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为多模态虚假信息的识别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这些模型通常参数众多、计算资源消耗大,无法直接部署在计算和能量资源受限的场景中。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大模型Long-CLIP的多模态虚假信息识别模型。该模型能够处理长文本,关注更多粗粒度和细粒度细节。同时,利用高效多粒度分层剪枝进行模型压缩,得到一个更加轻量化的多模态虚假信息识别模型,以适应资源受限场景。最后,在微博数据集上,通过与微调前后的当前流行的多模态大模型和其他剪枝方法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基于Long-CLIP的多模态虚假信息识别模型在模型参数和推理时间方面远少于当前流行的多模态大模型,但检测效果更佳。模型压缩后,在检测效果仅下降0.01的情况下,模型参数减少50%,推理时间减少1.92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假信息识别 多模态大模型 资源受限 模型压缩 剪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先采样模型的离线强化学习 被引量:4
19
作者 顾扬 程玉虎 王雪松 《自动化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3-153,共11页
离线强化学习通过减小分布偏移实现了习得策略向行为策略的逼近,但离线经验缓存的数据分布往往会直接影响习得策略的质量.通过优化采样模型来改善强化学习智能体的训练效果,提出两种离线优先采样模型:基于时序差分误差的采样模型和基于... 离线强化学习通过减小分布偏移实现了习得策略向行为策略的逼近,但离线经验缓存的数据分布往往会直接影响习得策略的质量.通过优化采样模型来改善强化学习智能体的训练效果,提出两种离线优先采样模型:基于时序差分误差的采样模型和基于鞅的采样模型.基于时序差分误差的采样模型可以使智能体更多地学习值估计不准确的经验数据,通过估计更准确的值函数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分布外状态.基于鞅的采样模型可以使智能体更多地学习对策略优化有利的正样本,减少负样本对值函数迭代的影响.进一步,将所提离线优先采样模型分别与批约束深度Q学习(Batch-constrained deep Q-learning,BCQ)相结合,提出基于时序差分误差的优先BCQ和基于鞅的优先BCQ.D4RL和Torc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离线优先采样模型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有利于值函数估计或策略优化的经验数据,获得更高的回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线强化学习 优先采样模型 时序差分误差 批约束深度Q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庄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储层预测技术与应用
20
作者 刘旭锋 李凤磊 +1 位作者 刘华 徐杰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62-1377,共16页
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砂体相变快、规模相对较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复杂,决定了该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品质,优选适合进行目标处理的地震数据体开展研究。利用沙四段油页岩地震响应特征、多井正... 断陷湖盆重力流沉积砂体相变快、规模相对较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复杂,决定了该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复杂。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现有三维地震资料品质,优选适合进行目标处理的地震数据体开展研究。利用沙四段油页岩地震响应特征、多井正负极性子波分别标定等手段,判断资料极性,为目标处理打下基础。针对牛庄油田沙三中亚段地球物理特征、浊积砂岩体发育特征,设计不同砂体组合的理论正演模型和实际砂体正演模型,确定合理的参数完成三参数小波高分辨率目标处理方法,效果显著。获得以下认识:(1)处理后地震数据体高频成分较老资料明显拓宽,且实现了复波分离,波组特征清楚,合成记录标定显示,处理后资料品质明显优于原纯波资料;(2)处理后资料波组连续性提高,能量关系清晰,有利于浊积砂体等的识别;(3)处理后资料利于标定,通过多井标定,建立精细构造模型与井约束模型完成地震反演,预测结果与实钻吻合度较高,在详细地层划分对比、地质研究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技术,完成对沙三中亚段第5~第8砂层组主力含油砂岩体纵向发育、平面分布研究,确定砂体边界,为断陷湖盆重力流砂体储层精细刻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性判断 三参数小波 重力流 复波分离 井约束模型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