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重构卫星信息网络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乐浪 徐楠 +3 位作者 陈余军 陈晓 安卫钰 王依一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4-1181,共8页
为解决可重构卫星在轨组装过程中信息系统重构的问题,提出一种可重构卫星信息网络系统,基于SpaceWire总线构架,设计可重构信息网络系统的路由器及基于Dijkstra算法的计算机节点寻径算法。当信息网络系统拓扑构架变化后,计算机系统可根... 为解决可重构卫星在轨组装过程中信息系统重构的问题,提出一种可重构卫星信息网络系统,基于SpaceWire总线构架,设计可重构信息网络系统的路由器及基于Dijkstra算法的计算机节点寻径算法。当信息网络系统拓扑构架变化后,计算机系统可根据新构架下各路由器反馈的链路信息配置各路由器的逻辑地址,实时更新各路由器的路由表内容,解决不同功能模块之间互相感知、动态互联的问题。该系统能够满足可重构卫星在轨模块组装与重构时,功能模块之间对接、扩展以及信息网络实时动态构建等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重构卫星 拓扑构架 信息网络系统 组装与重构 动态互联 自由扩展 动态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太6E卫星结构设计与验证
2
作者 陈燕 王刚 +2 位作者 余晨帆 张欢 张铃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7,共6页
针对亚太6E卫星结构承载大、布局空间紧凑、主卫星(主星)和推进舱在轨可分离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板杆结合式卫星主结构,以箱板式结构为基础,杆系结构为主承力件,板杆混合式结构既提供了开敞高效便利的布局和安装空间,也解决了... 针对亚太6E卫星结构承载大、布局空间紧凑、主卫星(主星)和推进舱在轨可分离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板杆结合式卫星主结构,以箱板式结构为基础,杆系结构为主承力件,板杆混合式结构既提供了开敞高效便利的布局和安装空间,也解决了卫星承载难题;设计了内置贮箱,外挂两个燃箱的全新推进舱结构,3个贮箱(即一个氧箱和两个燃箱)并联布局承载,能够降低卫星质心,实现高效承载。主星连接界面设计为对接环,推进舱一侧设计为对接框,对接接口为1194A标准接口,发射段通过包带实现连接,在轨包带解锁,实现了两舱分离。模态和静力仿真分析以及静力和振动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太6E卫星平台 结构设计 杆系 在轨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法与卫星海表信息重构西北太平洋涡旋三维结构
3
作者 李林 王喜冬 +4 位作者 何子康 陈志强 曹源 刘科峰 陈建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49,共11页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海表信息和海洋历史温盐剖面数据,基于变分法重构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三维动态温度场。与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温度观测剖面相比,重构温度场能够较为合理地再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征,...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海表信息和海洋历史温盐剖面数据,基于变分法重构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三维动态温度场。与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温度观测剖面相比,重构温度场能够较为合理地再现海水温度的垂向变化特征,尤其是在温跃层区域,重构结果与实际观测温度廓线能够较好地吻合。文章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中尺度涡旋个例,利用重构温度场分析了其从生成到衰退的整个演变过程,展示了涡旋引起的温度异常在垂直和水平分布上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在涡旋成熟阶段,温度异常的强度和深度扩展达到最大值,表现出涡旋对海洋温跃层的显著影响。通过分析不同阶段的温度异常分布,研究揭示了冷暖核心与异常区的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利用卫星观测海表数据重构中尺度涡旋的水下温度结构和动态演变特征,将为理解中尺度涡旋在海洋物质和热量输运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法 卫星海表信息 中尺度涡 三维温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五号”卫星高光谱相机结构设计与验证
4
作者 刘书锋 刘银年 +2 位作者 曹开钦 柯有龙 贾晓伟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共11页
“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AHSI是我国高分专项的核心载荷之一。现有离轴三反相机结构设计多应用于可见光相机及多光谱相机,而高光谱相机则由望远镜、光谱仪及探测器组成特殊架构,AHSI光路长达3 m,包含3套离轴系统... “高分五号”卫星搭载的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AHSI是我国高分专项的核心载荷之一。现有离轴三反相机结构设计多应用于可见光相机及多光谱相机,而高光谱相机则由望远镜、光谱仪及探测器组成特殊架构,AHSI光路长达3 m,包含3套离轴系统及22个离轴光学元件,导致系统在有限空间内复杂度及敏感性高,结构设计需解决复杂光路布局与空间环境稳定性挑战。研究基于新材料的相机一体化结构构型,是AHSI结构设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首次系统性揭示了AHSI材料选型、结构设计、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全流程。高光谱相机采用55%高体分SiCp/Al复合材料作为光机系统主支撑结构材料,结构设计采用将离轴三反望远镜、奥夫纳光谱仪及探测器等一体集成于复合材料光机框架上,实现了复杂紧凑系统布局、高刚性、高稳定性与轻量化的协同优化,采用超声波辅助梯度钎焊工艺完成光机框架组合焊接,通过有限元分析和力学试验验证了相机结构设计强度和刚度特性。高光谱相机在轨成像质量及辐射特性测试结果与地面保持一致,充分证明了高光谱相机结构设计有效性和稳定性。AHSI是国际上首台同时兼顾宽覆盖和宽谱段的高光谱相机,为我国国土资源调查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五号”卫星 高光谱相机 结构设计 高体分SiCp/Al复合材料 模态分析 力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在轨故障预防策略优化方法
5
作者 陈思雅 龙洗 +1 位作者 范俊 金光 《宇航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8-711,共14页
针对目前数据驱动的卫星在轨状态检测方法无法为后续决策提供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卫星在轨故障预防策略优化方法,给出建议采取的行动以预防故障。将行动视为因果推理中的干预,首先在多元传递熵的基础上,构建了卫星遥测参数的结构因果... 针对目前数据驱动的卫星在轨状态检测方法无法为后续决策提供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卫星在轨故障预防策略优化方法,给出建议采取的行动以预防故障。将行动视为因果推理中的干预,首先在多元传递熵的基础上,构建了卫星遥测参数的结构因果模型(SCM),SCM可以对干预后的卫星状态进行预测;为了制定效果最佳、成本最小的干预措施,提出了一种基于随机搜索-自适应粒子群的最佳干预措施制定方法。在真实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遥测数据集上进行了卫星状态预测与故障预防策略制定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当前先进方法,提出的卫星状态预测模型的均方误差平均降低36.6%,平均绝对误差平均降低31.4%,故障预防策略的成本平均降低53.34%。实验证明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为卫星故障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因果模型(SCM) 卫星故障预防 遥测数据 因果推理 反事实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辐射场的卫星非合作结构位姿估计算法
6
作者 陈彦江 王燕波 +1 位作者 梁斌焱 林俊钦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3,106,共8页
针对空间机械臂操作过程对卫星非合作结构位姿难以快速准确估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辐射场的卫星非合作关键结构位姿估计方法。本方法首先通过RGBD相机在线获取场景点云,并对点云进行识别与分割得到卫星关键结构,然后利用神经辐射... 针对空间机械臂操作过程对卫星非合作结构位姿难以快速准确估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辐射场的卫星非合作关键结构位姿估计方法。本方法首先通过RGBD相机在线获取场景点云,并对点云进行识别与分割得到卫星关键结构,然后利用神经辐射场自动建立关键结构三维模型,最后基于位姿生成网络得到准确的位姿估计。搭建由RGBD深度相机、机械臂和卫星模型组成的试验平台,对不同位姿的卫星关键结构进行位姿估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在线自动构建非合作目标的三维模型,而无须提前人为准备目标数据,从而实现空间操作中真正意义上的非合作目标位姿估计及跟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非合作结构 位姿估计 神经辐射场 点云分割 多层感知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载非均匀超表面的车载卫星通信透明天线阵列
7
作者 王霞 张翔宇 高建 《无线电通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8-687,共10页
为满足车载卫星通信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车窗玻璃的透明超表面天线阵列。与传统超表面天线阵列相比,该阵列通过在微带贴片天线上加载非均匀超表面,利用其极化转换特性与多模谐振特性,显著提升了带宽并提高了增益性能。设计了一分四... 为满足车载卫星通信的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车窗玻璃的透明超表面天线阵列。与传统超表面天线阵列相比,该阵列通过在微带贴片天线上加载非均匀超表面,利用其极化转换特性与多模谐振特性,显著提升了带宽并提高了增益性能。设计了一分四顺序旋转馈电网络,与超表面天线结合构建了2×2天线阵列,分析了阵元间距与阵面弯曲对天线阵列性能产生的影响。该阵列利用微铜网作为导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为基底加工制备,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天线阵列的阻抗与轴比(Axial Ratio,AR)带宽分别为1.74~2.31 GHz与1.89~2.31 GHz,频段内增益峰值为13.1 dBi,阵面弯曲后阵列性能仍满足S波段卫星通信需求。所提天线阵列具有高增益、圆极化(Circular Polarization,CP)、透明性与共形性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载天线 卫星通信 透明天线 天线阵列 超表面天线 非均匀超表面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的多中心布局如何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基于卫星夜间灯光数据与工具变量法
8
作者 陈晓光 邹炀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196,共17页
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对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反映省域层面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了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可能关系。... 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对教育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中国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反映省域层面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考察了省域高等教育布局的空间结构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可能关系。研究发现:第一,省域高等教育的多中心布局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后扬的“U”形特征,多中心程度的提高最终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第二,城市创新是该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路径机制。第三,省域高等教育的多中心布局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次级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更为明显的促进效应。基于上述结果,适度推进高等教育在区域空间上的多中心布局,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头部效应,突出次级城市基于区域禀赋的比较优势,是提高城市创新绩效,促进城市经济合理增长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空间结构 城市创新 多中心布局 卫星夜间灯光数据 工具变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地激光通信研究现状与前沿技术
9
作者 赵云 王汉 +7 位作者 董滨滨 郝俊博 张子卓 陈诗涵 杨成龙 高啟翔 钟兴 陈茂胜 《空间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28,共17页
激光通信技术突破了传统微波通信的带宽限制,成为实现高速率、大容量星地通信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海量空间科学数据的传输.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在空间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实现空间科学数据高效、快速传输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系... 激光通信技术突破了传统微波通信的带宽限制,成为实现高速率、大容量星地通信的重要手段,特别适用于海量空间科学数据的传输.星地激光通信技术在空间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实现空间科学数据高效、快速传输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星地激光通信的系统组成及实验成果,详细介绍了实现稳定可靠通信的关键技术,例如捕获跟踪瞄准、星上激光器技术等.针对大气湍流对激光信道的影响,分析了自适应光学等有效的抑制方法,并汇总了基于新型结构光场的激光通信技术发展现状.结合空间科学对数据传输的需求,对星地激光通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强调了其在空间科学和深空探测中的重要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地激光通信 捕获跟踪瞄准 星上激光器 大气湍流 自适应光学 新型结构光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电离层幅度闪烁指数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钟伦珑 刘明远 +1 位作者 胡铁乔 刘永玉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350-2356,共7页
为满足低成本、高精度的电离层闪烁监测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闪烁指数预测模型。在卫星导航接收机输出信息基础上,计算电离层结构状态参数,形成输入参数,并进行参数筛选构建训练数据集,结合专用型电离层闪烁监测接收机观测... 为满足低成本、高精度的电离层闪烁监测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闪烁指数预测模型。在卫星导航接收机输出信息基础上,计算电离层结构状态参数,形成输入参数,并进行参数筛选构建训练数据集,结合专用型电离层闪烁监测接收机观测到的闪烁指数,训练生成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幅度闪烁指数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电离层幅度闪烁指数计算方法相比,随机森林回归模型预测得到的闪烁指数相关性更强、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幅度闪烁指数 随机森林回归 电离层结构状态 载噪比 电离层闪烁监测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卫星反演与再分析降水数据的适用性评估 被引量:8
11
作者 胡文韬 余钟波 +3 位作者 陈松峰 谷黄河 鞠琴 周婷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4,共10页
为评估不同降水数据在长江上游的适用性,基于气象站点观测数据,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定量评估了卫星反演降水数据(IMERG-Final、GSMaP-Gauge)及再分析降水数据(ERA5-Land)在长江上游的应用精度,并分析了各降水数据在不同等级降水的误差结... 为评估不同降水数据在长江上游的适用性,基于气象站点观测数据,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定量评估了卫星反演降水数据(IMERG-Final、GSMaP-Gauge)及再分析降水数据(ERA5-Land)在长江上游的应用精度,并分析了各降水数据在不同等级降水的误差结构。结果表明:3套降水数据均能准确捕捉流域降水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与观测降水有着良好的相关性,且2015—2019年表现平稳,有可长期应用的潜力;各降水数据时间分辨率越高,误差相对越大,在流域地形变化剧烈的中部误差更大;对弱降水易错报高估,对强降水的低估随降水强度上升而加剧;两套卫星反演降水数据总体误差较小,适用性良好,IMERG-Final有更好的误差控制能力,GSMaP-Gauge对降水发生的识别更为准确;ERA5-Land明显高估流域降水,尤其在西南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反演降水 再分析降水 适用性评估 误差结构分析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叠式多星组合体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发展及展望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元恒 范瑞祥 +2 位作者 杨帆 张宏剑 吴会强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4,共11页
以Starlink为代表的低轨互联网星座是当前航天领域发展的热点,堆叠式多星组合体技术可大幅提高整流罩空间利用率,从而加快低轨星座的建设速度,是未来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通过分析堆叠式多星组合体技术的需求和意义,... 以Starlink为代表的低轨互联网星座是当前航天领域发展的热点,堆叠式多星组合体技术可大幅提高整流罩空间利用率,从而加快低轨星座的建设速度,是未来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首先,通过分析堆叠式多星组合体技术的需求和意义,总结现有的堆叠式多星组合体的连接形式;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指出适合大规模星座建设的连接形式,针对目前应用成熟的堆叠式多星组合体连接方案进行解读,得出该技术的组成原理和技术特点;最后,对堆叠式多星组合体结构设计与连接技术的难点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展望,为未来堆叠式多星组合体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叠式多星组合体 一箭多星 结构设计 连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视频卫星的多目标跟踪技术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海涛 马骏 +3 位作者 李峰 鹿明 鲁啸天 张南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4-153,共10页
随着面阵探测器的广泛使用,面向视频卫星的多目标跟踪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图结构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在图的构建中,大多数从相邻帧提取线索,而忽略了以往帧的线索。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端到端的图网络框架,利用从多帧中提取的运动特... 随着面阵探测器的广泛使用,面向视频卫星的多目标跟踪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图结构的多目标跟踪方法,在图的构建中,大多数从相邻帧提取线索,而忽略了以往帧的线索。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端到端的图网络框架,利用从多帧中提取的运动特征、外观特征、拓扑信息等多种线索,对图的节点、边和全局变量进行构建。实现这个统一框架的一个关键原则是为不同的线索和不同的来源(轨迹和检测目标)设计兼容的特征表示和图网络更新机制。该框架以前馈的方式运行,并以在线的方式进行训练。在公共数据集VISO、MOT16、MOT17基准上评测,取得了99.8%、48.8%、51.8%的多目标跟踪精度,优于其他相关多目标跟踪算法,并通过消融试验验证了各个线索对多目标跟踪性能提高的有效性,未来在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军事战争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跟踪 视频卫星 图结构 时空信息 运动特征 外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RM算法的卫星结构板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锦丹 孙宏宇 +4 位作者 姚迪 张涵嘉 仇晓黎 刘金山 盛超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6-404,共9页
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在卫星结构研制设计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标识和感知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管控.分析卫星结构研制流程中实物、信息的操作现状,提出了一种SIMR(Snapshot Integration Multipath Routing)路由算法的... 针对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制造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在卫星结构研制设计过程中应用物联网标识和感知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管控.分析卫星结构研制流程中实物、信息的操作现状,提出了一种SIMR(Snapshot Integration Multipath Routing)路由算法的卫星研制流程自主感知优化技术,保证流量传输均衡和信息快速回传,解决卫星研制实物流与信息流难以深度融合的问题.围绕卫星零件、装配体、电子标签等实物定义了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将系统分解为实物操作序列与数据操作序列,进而给出了基于物联网的卫星结构智能化生产管控系统架构,明确了本方法在卫星结构板成形生产和装配系统管控环节的应用模式,为提升卫星结构实物状态管控与全流程研制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联网 感知 业务流程 卫星结构 实物流 信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指向式双通道遥感相机设计与验证 被引量:2
15
作者 褚备 李玲 +2 位作者 范建凯 高扬 张孝弘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4,共7页
提出一种指向式双通道卫星遥感相机设计,将大范围指向镜和双通道焦面组件相结合,可实现可视范围超1000 km的多光谱成像功能。指向镜的镜头采用大口径高轻量化设计,具备良好的成像稳定性和抗力学性能。机构部分采用高精度驱动单元和精密... 提出一种指向式双通道卫星遥感相机设计,将大范围指向镜和双通道焦面组件相结合,可实现可视范围超1000 km的多光谱成像功能。指向镜的镜头采用大口径高轻量化设计,具备良好的成像稳定性和抗力学性能。机构部分采用高精度驱动单元和精密测角装置,能保证视轴在大范围转动过程中的精确指向。焦面组件采用双通道楔板分光设计,实现9个谱段的高精度配准,保证相机图像融合的质量;光机结构优化设计实现相机的高稳定性。地面环境试验表明:相机具有较高的指向精度、良好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相机 大口径轻型指向镜 双通道楔板分光 高稳定性光机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舱体振动能量传递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征 徐洋 +1 位作者 申妍 尹显波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197,共8页
将结构声强法引入卫星振动传递分析领域,研究飞轮扰动下卫星舱体结构的振动能量传递规律,辨识主导传递路径和波形。根据等效板理论对舱体结构蜂窝板等效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测力平台获取飞轮扰动力和力矩进行激励加载,结合命令流进行... 将结构声强法引入卫星振动传递分析领域,研究飞轮扰动下卫星舱体结构的振动能量传递规律,辨识主导传递路径和波形。根据等效板理论对舱体结构蜂窝板等效并建立有限元模型,通过测力平台获取飞轮扰动力和力矩进行激励加载,结合命令流进行数据提取,利用结构声强法获得振动能量并将其传递过程以流线云图方式呈现,实验也验证了蜂窝耦合结构振动能量流计算的正确性。通过对模型上能量流动分析,对振源到相机安装区域的传递路径进行划分,对比各路径不同波形的净传递比及振动总能量,分析不同路径上波形参与能量传递情况,确定主要传递路径及波形。结果表明:从左隔板传递到相机区域的总能量最大;4条路径中纵波的净传递比均大于0.68,为参与能量传递的主要波形;振源及相机安装区的弯曲波能量最大,纵波、剪切波起到能量传递及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舱体 振动能量 结构声强 传递路径 振动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tran/Nastran的某卫星主承力结构优化设计
17
作者 徐欣 刘江 +1 位作者 田宗军 施思寒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2-88,共7页
针对某卫星主体结构采用传统尺寸设计方法后无法满足运载承载刚度要求的问题,文中采用Patran/Nastran的Optimization模块,以结构刚度为设计约束,以整星总质量为目标函数,对卫星主体结构进行了尺寸优化设计,优化后的主结构通过有限元分... 针对某卫星主体结构采用传统尺寸设计方法后无法满足运载承载刚度要求的问题,文中采用Patran/Nastran的Optimization模块,以结构刚度为设计约束,以整星总质量为目标函数,对卫星主体结构进行了尺寸优化设计,优化后的主结构通过有限元分析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经优化后卫星总质量为169.4 kg,与优化前质量几乎一致,但优化后主结构1阶固有频率较优化前提高了30%,达到了59.87 Hz,与理论分析值57.03 Hz基本吻合,满足运载承载刚度不小于55 Hz的要求;优化后主结构成功通过2.5倍鉴定级的超载载荷考核,达到了预期设计值;卫星已顺利通过地面静力试验、整星系统级振动试验和主动段发射飞行验证,具备高刚度和高强度的结构承载能力。文中的工程经验可为同类型小卫星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结构 尺寸优化 有限元分析 试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互联网路由技术综述 被引量:3
18
作者 魏雯婷 伏丽莹 +2 位作者 王琨 卢雪玉 周兆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3,共15页
卫星互联网呈现全球覆盖、灵活接入、可靠传输的发展趋势,是构建广覆盖、巨连接、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由于星座规模快速扩张、网络拓扑高度复杂以及业务需求多元动态,卫星互联网的传输压力与日俱增。... 卫星互联网呈现全球覆盖、灵活接入、可靠传输的发展趋势,是构建广覆盖、巨连接、立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的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关键。由于星座规模快速扩张、网络拓扑高度复杂以及业务需求多元动态,卫星互联网的传输压力与日俱增。路由技术负责卫星之间数据传输路径选择与数据转发,是提升星间数据传输效率和保障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在高移动性、高时延、高动态通信以及空间环境复杂的星间组网环境中面临诸多挑战。以卫星互联网星间路由技术为研究对象,概述了卫星互联网的基本组成架构及工作模式。根据星间组网所面临的挑战,从动态信息感知、网络故障建模及跨层混合组网等方面系统梳理了星间路由的主要技术路线并分析了星间路由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现有的各类解决方法在星上计算及存储能力受限时的适用性。最后结合当前卫星互联网路由技术的瓶颈与新兴网络技术,对未来卫星互联网路由技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互联网 路由技术 网络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大裂谷的地壳和上地幔密度结构 被引量:2
19
作者 钱知之 杨文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利用卫星重力场数据和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三维密度结构成像,取得了东非大裂谷地壳和上地幔多个深度等效层上的密度扰动图像,为东非大裂谷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结果表明,东非大裂谷中段的西支裂谷... 利用卫星重力场数据和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东非大裂谷进行三维密度结构成像,取得了东非大裂谷地壳和上地幔多个深度等效层上的密度扰动图像,为东非大裂谷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证。结果表明,东非大裂谷中段的西支裂谷与东支裂谷的幔源熔体同源,但是西支裂谷发育较不充分、形成较晚。东非大裂谷的动力学模式为熔流体上涌的树形分叉模式,其要点包括:(1)低密度流体在软流圈大面积上涌;(2)流体在岩石圈继续上涌,部分转化为基性岩浆岩,平面面积缩小;(3)进入地壳后上涌熔流体分叉成多支,平面总面积进一步缩小;(4)熔流体上涌到上地壳后仅在裂谷带活动,反映为火山链和玄武岩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非大裂谷 卫星重力场 小波多尺度分析 三维密度结构成像 熔流体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卫星姿控系统设计与验证
20
作者 任家栋 聂涛 +1 位作者 刘川 张世杰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6,共10页
灵犀03星是银河航天研制发射的国内首颗使用面积超过20 m^(2)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卫星,相比于传统卫星,一方面柔性太阳翼振动会给姿态控制系统带来低频扰动,另一方面卫星采用单翼非对称结构使得所受的干扰力矩是常规卫星的50倍以上.针对灵... 灵犀03星是银河航天研制发射的国内首颗使用面积超过20 m^(2)柔性太阳翼的平板卫星,相比于传统卫星,一方面柔性太阳翼振动会给姿态控制系统带来低频扰动,另一方面卫星采用单翼非对称结构使得所受的干扰力矩是常规卫星的50倍以上.针对灵犀03平板卫星结构和布局的特点,设计一种融合低通滤波PID控制器(PIDT)与结构滤波器相结合的姿态控制器,该控制器以频带隔离为基础,降低太阳翼模态频率处的响应,保证控制精度的同时抑制太阳翼振动,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实现姿态控制精度0.03°(3σ),稳定度0.005(°)/s(3σ)的指标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卫星 柔性太阳翼 干扰力矩 PIDT 结构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