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时空异质性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马健霄 印杰祥 +1 位作者 邵春福 尹超英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差异性影响,基于南京市出租车订单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和公共交通临近度共5个维度刻画建成环境特征.在考虑工作日与双休日的时间基础上,构建考虑特征变量尺... 为研究城市建成环境对出租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差异性影响,基于南京市出租车订单数据,结合多源数据从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和公共交通临近度共5个维度刻画建成环境特征.在考虑工作日与双休日的时间基础上,构建考虑特征变量尺度差异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探讨建成环境与出租车出行需求之间互动关系,并且将研究数据通过ArcGIS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更直观地展示模型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rdinary Least Square,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在工作日的调整后决定系数R^(2)_(adj)分别提高52.42%与4.62%,改进的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ICc分别下降19.66%和10.93%,在双休日,R^(2)_(adj)分别提高51.98%与0.97%,AICc分别下降21.37%和8.35%,表明MGWR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模型回归系数显示,不同建成环境特征变量的影响具有时空异质性;依据具有显著性空间单元变量的平均回归系数,在工作日与双休日,人口密度、道路密度、慢性道路密度、地铁可达性与公交站点密度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为正,公交可达性的影响为负,在双休日,土地利用混合度与到市中心的距离对出租车出行需求影响为负,且在双休日空间单元显著性占比更多.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城市功能结构与完善出租车运营制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建成环境 出租车出行需求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时空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勘查大数据的控矿作用空间非平稳性定量研究:以三山岛金矿床为例
2
作者 黄继先 李苇琪 +3 位作者 邓浩 万世军 李晓 毛先成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7-328,共12页
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正在逐渐成为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准确把握控矿因素与矿化的关联关系对模型预测性能至关重要。矿化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非平稳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勘查数据出发,定量探索控矿因素与矿化的空间... 隐伏矿体三维预测正在逐渐成为地球深部矿产资源勘查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准确把握控矿因素与矿化的关联关系对模型预测性能至关重要。矿化的形成是一个典型的空间非平稳过程,利用大数据技术,从勘查数据出发,定量探索控矿因素与矿化的空间非平稳关系及其特征,可为三维成矿预测建模提供更精准的关键参数,有助于从定量的角度厘清控矿作用规律及其背后的成因。本文以三山岛金矿床为研究实例,对控矿作用的空间非平稳性及其特征展开研究,首先利用三维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探测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空间非平稳性;随后通过方向加权改进三维GWR的权函数,以此为基础分析控矿作用的各向异性;然后将多尺度GWR模型扩展到三维空间,针对不同控矿因素研究其对矿化影响的多尺度特征;接下来通过计算不同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平稳性指数,比较分析其平稳性程度;最后对不同控矿因素对矿化的影响强度与变异程度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成矿规律进一步挖掘了各控矿因素对矿化影响的方向、尺度及强度特征的相互关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非平稳性 地理加权回归 各向异性 多尺度GWR 三维成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GWR模型的天津市轨道交通可达性对租赁住房可支付性的空间分异影响
3
作者 张纯 王文洁 崔娜娜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73,共8页
在我国“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安居”与“出行”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支持功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经济视角下临近轨道交通对租房价格的影响,而公平与发展视角下轨道交通对沿线租赁住房价格更加精细化的直接和间接异质性影... 在我国“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背景下,“安居”与“出行”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最重要的支持功能。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经济视角下临近轨道交通对租房价格的影响,而公平与发展视角下轨道交通对沿线租赁住房价格更加精细化的直接和间接异质性影响作用仍不清晰。以天津市为例,利用贝壳网租房价格数据与高德兴趣点数据(POI),基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轨道交通可达性对住房可支付性的空间分异。研究结果显示,到轨道交通站点的距离对租房价格的影响存在差异,在0~400 m范围内呈现单向递减规律,在400~800 m范围内呈现倒U形规律,200~400 m范围内溢价最低;从轨道站点出发,不同方向的公共服务设施溢价效果不同,对轨道交通可达性的敏感度不同;轨道交通沿线住房可支付性,受到城市区位与邻里因素的可达性影响而逐渐降低。本研究通过建立基于轨道交通的住房可达性与可支付性之间的两维度地理空间研究框架,为面向青年友好的住房政策制定和高品质轨道交通生活圈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空间分异 可达性 住房可支付性 溢价效应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公交接驳地铁客流的异质性影响
4
作者 许奇 秦贝宁 +2 位作者 任澎 陈越 赖瑾璇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2-363,共12页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 地铁和公交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两者接驳影响因素的机理,对公共交通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北京市一卡通刷卡数据,识别早晚高峰时段下区分接驳模式的4类客流,基于5D原则构建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刻画地铁车站特征,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比分析建成环境的影响效果差异。研究表明:MGWR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建成环境对不同接驳情况的影响。车站区位对接驳量的总体影响程度最大;居住POI密度和土地利用混合熵对时间敏感,晚高峰时段两者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公交站点数量对公交接驳模式敏感;公共交通可达性和接近中心性对时间和接驳模式均敏感,且两者对所敏感的接驳情况在城市中心区域多呈现出抑制作用,在城市外围区域多呈现出促进作用。因此,在考虑优化公交与地铁系统接驳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建成环境在空间、时间以及对不同接驳模式三个层面的异质性影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制定策略,促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异质性影响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公交接驳地铁 空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时空异质性影响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5
作者 李淑庆 雷宇寰 +1 位作者 赖辉涛 李胤浩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8-200,共13页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 为探究建成环境与网约车出行需求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数据,围绕人口密度、道路密度、 POI密度、公交临近度等24种多源地理大数据构建城市建成环境指标。分别针对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早高峰、午高峰和晚高峰3个时段建立考虑不同影响因素适应性带宽的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研究了建成环境对网约车出行需求的时空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相比,MGWR模型在同一时段内对网约车需求的解释力最高可达77.1%,比OLS模型提高0.426,比GWR模型提高0.082,展现出更优的拟合效果;地铁站点、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出行需求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工作日、休息日早高峰,城市郊区商务住宅与地铁站点对网约车的正向影响更大;各个高峰时段,市中心次干道密度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普遍大于其他区域,国际机场附近建成环境因素对网约车需求的正向影响程度都较高,虹桥机场略高于浦东机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约车出行需求 建成环境 空间异质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的辨识方法及优化策略
6
作者 吴娇蓉 田子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3-1073,共11页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 公交资源配置环节的供需不匹配造成了运营低效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有必要识别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然而由于公交资源配置存在规模效应,且地区间人群活动性及出行偏好存在差异,这种错位关系难以界定。通过计算区位熵(LQ)识别供需失衡地区,并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空间分异的供需调节机制,综合辨识公交资源错配区域,并对上海市嘉定区的公交资源配置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职住密度、公交服务频率、工厂占地比与地铁站对客流的局部作用效应明显,表现出很强的空间异质性。根据职住密度和公交服务频率诱增客流能力的强弱,将区域分为“强‒强”“强‒弱”“弱‒强”“弱‒弱”4类,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公交发展策略。其中“强‒强”“弱‒弱”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为公交资源配置错位区域,建议结合区位熵调整公交供给水平;“强‒弱”“弱‒强”类型的供需失衡地区宜分别优化线网布局和导入出行需求。提出的公交资源错配区域识别方法,拓展了公交资源科学配置、降本增效的相关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交通 资源配置 空间错位 供需失衡 区位熵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社会网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傲翔 苗成林 陈峥妍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2,共13页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 分析城市生态韧性的社会网络以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区域绿色协同发展。选取黄河流域63个地级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构建压力-状态-反应模型。采用CRITIC-TOPSIS、引力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韧性、联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生态韧性总体在0.5左右波动,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各流域年平均涨幅分别为0.41%、0.30%、0.40%。(2)黄河流域大致可分为7个主要城市网络(N_(1)~N_(7)),上、中、下游的流域聚集程度和城市关联程度依次不断升高。(3)考虑直接作用、调节作用以及替代效应的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网络N_(1)~N4的城市生态韧性提升作用更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4213、0.4210、0.5085、0.8883,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更有利于提升城市网络N5~N_(7)的城市生态韧性,影响系数分别为0.8483、0.5669、0.81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韧性 空间结构 CRITIC-TOPSIS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广州市城市公园人群时空活动模式与规划策略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夏萱 袁奇峰 +1 位作者 卢俊文 李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4,共8页
文章以广州市413个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基于流动性理论建立城市公园活力特征评价体系,总结人群时空活动模式。研究发现:工作日,人群活动呈现“社区游园模式”,业态布局为主要影响因素;周末,人群活动呈现“中... 文章以广州市413个公园为研究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等多源大数据,基于流动性理论建立城市公园活力特征评价体系,总结人群时空活动模式。研究发现:工作日,人群活动呈现“社区游园模式”,业态布局为主要影响因素;周末,人群活动呈现“中心集聚模式”,本底条件为主要影响因素;节假日,人群活动呈现“外围游览模式”,交通特征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旨在探索广州市公园人群时空活动模式与影响因素,为后续规划中城市公园活力提升提供定量数据支持与规划管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活动模式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影响机制 流动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功能特征的地铁车站公交接驳比例影响因素研究
9
作者 张逸菲 李海鹰 +2 位作者 蒋熙 许心越 王云姣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0-2052,共13页
地铁与地面公交是城市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地铁车站的公交接驳功能特征、探究不同功能类型车站的公交接驳比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对促进二者的协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铁车站的公交接驳客流数据及多源空间数... 地铁与地面公交是城市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地铁车站的公交接驳功能特征、探究不同功能类型车站的公交接驳比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对促进二者的协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地铁车站的公交接驳客流数据及多源空间数据,首先,以地铁站点主要服务的接驳距离刻画接驳功能特征,提出以此特征聚类的地铁车站接驳功能类型辨识方法;其次,从公交接驳设施、地铁网络特征、区域布局特征和用地功能特征4个方面选取接驳比例影响因素指标,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MGWR),揭示各影响因素对不同接驳功能类型、空间位置地铁车站接驳比例的作用程度。以北京市地铁网络为例,针对早高峰期间的公交换地铁接驳方式,将地铁车站公交接驳功能类型辨识为“商住短途集中型”“功能区近途均衡型”和“枢纽长途主导型”3类,分类型探索接驳比例影响因素的差异化作用,其中公交接驳设施因素的作用效果显著,并进一步针对“枢纽长途主导型”车站的“长里程公交线路数量”“公交线路顺直性”变量分析其空间异质性影响。针对车站类型的不同,提出可分别采取增加短途灵活线路、优化公交线路停靠和增加公交大站快车等措施;针对“枢纽长途主导型”车站空间位置的不同,提出市区车站适合布设走向顺直的公交线路,而郊区车站公交线路宜与功能区规划相符等策略,以提升地铁车站的公交接驳吸引力。研究结果可以为北京市优化接驳地铁的公交设施配置提供辅助参考,推进公共交通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共交通 接驳比例 接驳功能类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10
作者 邵阳 杨忍 安悦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65-277,共13页
探究不同农业区粮食生产空间演化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有利于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调整,并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差异化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利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率、空间统计分析与热点探测揭示中国粮食生... 探究不同农业区粮食生产空间演化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有利于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农业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调整,并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差异化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利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率、空间统计分析与热点探测揭示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的区域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定量识别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区域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三大粮食产区主粮单产与种植均呈增长态势,其中主产区单产最高,而产销平衡区有近40%的最大增幅。水稻种植占比最大,主要分布于南部农业区;小麦、玉米与玉米—小麦种植则集中于北部农业区,玉米种植增幅最大达68.16%,小麦与玉米—小麦种植则分别出现长期缩减与扩张。2)粮食生产空间内部转换以黄淮海平原区小麦向玉米—小麦种植转变为主导;外部转换的主要特征是东部粮食主产区和南部产销平衡区其他耕地、森林与草地向粮食用地的大规模转入导致粮食生产空间扩张;西部粮食产销平衡区的转换程度持续较低,而东部粮食主产区和南部产销平衡区的转换程度均处于较高状态。3)农民人均非农收入、非农产业占比、土地城镇化率、劳均农业机械动力、坡度和年均气温是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农产品价格、乡村非农劳动力、土壤侵蚀度和年均日照时长是重要因素。4)政策制度的引导与空间保护、产业与劳动力非农化以及地形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复合约束是粮食生产空间演变区域分异的主要影响机制。中国粮食生产空间演变的区域分异特征明显,未来应通过农业技术、管理模式创新与差异化政策优化调整粮食生产的资源配置与空间布局,促进粮食高质高效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转换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区域分异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归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昊彧 黄康江 +3 位作者 陈晓东 赵劼 熊军 田康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2-913,共12页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生态空间综合效率受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规模效率降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下降及其等级结构退化的主要原因。2)20年来,三类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不断增强,综合及纯技术效率保持着西南至东北向南一侧效率较高,靠北一侧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规模效率演变为贵州中部和东部效率较高、西部和南部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景观格局指数主要是通过影响规模效率进而作用于综合效率,各景观格局指数在空间上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异质性,河流水系的保护配合形态规整的多团块、优连通的生态用地布局模式有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4)规模效率并非受各景观格局指数的独立影响,而是两两交互作用下产生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综合结果,作为主导影响因子的LSI与其他指数的交互协同作用是造成规模效率出现空间分异的主要力量。对生态空间优化时,应根据不同单元效率的高低差别、分布格局及各指标的影响差异精准施策,促进生态环境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效率 景观格局 影响机理 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森林乡村分布影响因素识别及空间非平稳性分析
12
作者 高英杰 吴帛阳 +1 位作者 张放 范凌云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02,共8页
森林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开展相关研究对推进以森林乡村建设为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识别黄河流域森林乡村分布特征,结合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与因子分析筛选潜在影响因... 森林乡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单元,开展相关研究对推进以森林乡村建设为抓手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技术识别黄河流域森林乡村分布特征,结合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与因子分析筛选潜在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析影响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森林乡村分布高度集中,流域内极化现象突出,森林乡村密集分布于中下游地区,形成多核式“核心—边缘”结构;同时,其空间分异特征显著,具有以“胡焕庸线”为指向的“东南密西北疏”特征。②潜在影响因素为人文环境、基础环境、林业建设、生态环境与地理区位,影响强度依次递减,空间非平稳性特征显著。人文环境、基础环境在全局尺度下分别呈负向、正向影响和东西空间分异格局;生态环境在全局尺度下呈正向影响和圈层空间分异格局;林业建设在黄河“几”字弯、第一弯呈显著负向影响,黄河中下游交界处呈显著正向影响;地理区位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呈显著负向影响,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呈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割线。③基于因子分析综合得分,从地缘结构将森林乡村划分为特色自然型、宜居示范型与生态治理型,可为黄河流域森林乡村分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乡村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空间非平稳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
13
作者 孔维莹 刘伊卓 +1 位作者 董思纯 胡远东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5,共8页
【目的】城市蓝绿空间对缓解高密度城区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优化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作为存量发展时代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探讨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有助于从全局角度制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优... 【目的】城市蓝绿空间对缓解高密度城区热岛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优化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作为存量发展时代改善城市热环境的重要途径,探讨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有助于从全局角度制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优化策略。【方法】以西安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选取6个典型景观格局指数解析研究区域2013—2023年蓝绿空间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分析蓝绿空间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等级变化的空间关系,揭示研究区域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演变对降温效应的影响。【结果】1)2013—2023年,西安中心城区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显著。2)西安中心城区地表温度等级变化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区域地表温度等级的变化幅度不明显,低温区主要集中在灞桥区的南部地区。3)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与地表温度等级变化之间的关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均匀性:在中心城区高密度区域,面积小且形状复杂的蓝绿空间的降温效应较好;中心城区外围大面积蓝绿空间的连接度越高越不利于降温;大型水域附近形状规则且连接度高的蓝绿空间有助于降低地表温度。【结论】2013—2023年,西安中心城区地表温度等级变化与蓝绿空间景观格局指数变化之间相关性显著且存在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蓝绿空间的面积、形状、聚集度等对地表温度等级变化的影响存在差异,针对区域特征制定相应的蓝绿空间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蓝绿空间降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蓝绿空间 景观格局 降温效应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度城镇化地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特征及驱动力——以苏州市为例
14
作者 陆凌月 邵大伟 吴殿鸣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6-113,共8页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 【目的】探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景观生态风险(landscape ecological risk,LER)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可为高度城镇化地区LER的有效识别与管控提供参考。【方法】结合1995—2020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数据集等多源数据,利用LER评价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模型,探究最佳尺度下苏州LER的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力。【结果】1)苏州市景观格局的尺度依赖性显著,最佳粒度和最佳幅度分别为550 m和1250 m。2)1995—2020年苏州市LER总体趋好,呈“平缓—加剧—恢复”阶段性特征;低风险区占比始终居高且空间格局分布稳定,中、高风险区占比则持续增长且聚集性均显著。3)苏州市LER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最大,自然因素空间作用最稳定,其余因子空间作用差异性显著。【结论】研究结果可在最佳尺度和高度城镇化层面为深化LER理论体系提供支撑,为同类型城市及城镇化后发地区的生态风险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生态风险 最佳尺度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武汉市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15
作者 郭舒静 章莉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 [目的]近年来武汉频繁遭受极端高温事件侵袭,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分析局地尺度的高温灾害风险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城市高温灾害预防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构建“危险性-暴露度-脆弱性”高温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绘制武汉市都市发展区高温灾害风险地图,识别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 LCZ)的高温灾害风险特征,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模型探讨LCZ景观格局对高温灾害风险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不同LCZ类型的高温灾害风险值呈现一定差异,其中水域(LCZ G)的高温灾害风险最低,裸露的岩石或道路(LCZ E)的高温灾害风险最高。景观格局指标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其中斑块类型面积百分比(PLAND)对高温灾害风险的影响程度高于聚集度指数(AI)。[结论]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应对高温灾害的策略,为缓解城市高温灾害风险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为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气候变化 多源数据 高温灾害风险 局地气候分区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街道品质特征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研究——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
16
作者 顾康康 杨梦玲 +2 位作者 敬瑶 张馨木 董冬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6-92,共7页
基于改进后的空间句法(sDNA)模型,在传统特征价格模型中引入街景图像因子,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讨街道品质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合肥市中心城区街道品质总体呈现一环老城区最... 基于改进后的空间句法(sDNA)模型,在传统特征价格模型中引入街景图像因子,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域,探讨街道品质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合肥市中心城区街道品质总体呈现一环老城区最高、逐渐向外围圈层式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边缘呈现散点性的高值区零星分布;(2)街道品质特征中全局穿行度、绿视率、天空开敞度、界面围合度、步行交通完善度与住宅价格呈正相关,其中天空开敞度的影响最强,天空开敞视觉面积每提高1.000%会带动住宅价格提高0.222%。(3)具有较强影响系数的天空开敞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全局穿行度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绿视率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界面围合度整体表现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景图像 街道品质 住宅价格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黑龙江省植被NPP时空演变研究
17
作者 乔亚军 徐网谷 +4 位作者 刘坤 裴文明 王智 韩晓盈 张慧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78-4888,共11页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估算碳储量的关键指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了解NPP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区域碳循环研究至关重要。基于MOD17A3数据,通过趋势分析探讨2000—2020年黑龙江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应用多... 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是估算碳储量的关键指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了解NPP变化的驱动机制对于区域碳循环研究至关重要。基于MOD17A3数据,通过趋势分析探讨2000—2020年黑龙江省植被NPP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应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这一新颖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解析NPP变化驱动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近二十年黑龙江省大部分区域NPP呈增长趋势,全省NPP平均值从348.90 g C m^(-2)a^(-1)上升到454.00 g C m^(-2)a^(-1),增长率为29.95%。NPP增减显著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植被改善明显、耕地扩张和城市化进程剧烈的区域。MGWR整体模拟效果良好(调整R^(2)=0.875),模型带宽显示降水、气温、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NPP的作用规模为县域尺度,而道路密度的作用规模为市域尺度。不同区域植被NPP对驱动因子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大小兴安岭地区NPP受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而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NPP的主导因素。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及耕地和城市扩张所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是黑龙江省植被NPP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可加深对东北地区植被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为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驱动因素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建成环境协调性评估及针对性发展策略研究
18
作者 周爱娇 杨静 +2 位作者 周浪雅 王月杏 侯宇晴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问题,已成为出行服务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节点-场所-客流模型和K-means算法量化评估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性,之后针对不同协调状态的...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功能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问题,已成为出行服务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节点-场所-客流模型和K-means算法量化评估站点与周边建成环境的协调性,之后针对不同协调状态的站点群,构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因素对车站客流的影响程度,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群提出协调发展策略。结果表明:北京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协调状态可分为客流压力型站点、综合发展型站点、节点失衡型站点、客流失衡型站点、潜力发展型站点和滞后发展型站点共6类;不同类型的站点受到建成环境指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存在显著差异;对不同协调状态的站点群进行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建议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节点-场所-客流模型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定量分析 发展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创新的时空演进与多尺度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例
19
作者 李云霞 高世杰 李羚锐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2-536,共15页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 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其发展趋势、空间格局与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16—2021年的数字技术专利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空间马尔可夫链、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ulti-scale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MGWR)模型对数字技术创新的分布格局、演进态势和多尺度效应展开了分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反E形”结构,以上海市和杭州市为高点,城市间保持“高高集聚-低低相邻”的正向空间集聚性,未出现明显的多维极化现象。(2)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表明,在长三角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动态区域变化过程中,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3)MGWR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具有较小的空间尺度,属于局部因素,而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环境规制和就业结构属于全局因素。因此,在城市数字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路径中除需关注全局因素外,还应注重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物流发展水平,以推动地方创新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 时间演变趋势 空间分布格局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多源数据探究城市活力时空分布与街区特征关系——以深圳南山区为例
20
作者 刘枫 汤钟 +2 位作者 张亮 喻灵敏 刘珂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0-422,共13页
为充分讨论城市活力时空分布与街区特征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将街景影像、兴趣点、建筑形态、路网密度等12类数据分别表征为环境因子、功能因子和形态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回归(RFR)算法,探讨特征因子对城市活... 为充分讨论城市活力时空分布与街区特征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深圳市南山区作为研究区域,将街景影像、兴趣点、建筑形态、路网密度等12类数据分别表征为环境因子、功能因子和形态因子,采用随机森林回归(RFR)算法,探讨特征因子对城市活力的独立推动作用,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索特征因子对城市活力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南山区的城市活力呈现多活力中心空间集群结构,其中工作日城市活力的提升主要依赖于就业和通勤行为;2)城市活力的时空分布差异受街区特征因子的驱动或抑制影响,其中城市功能和业态分布是经济型城市活力的主导诱因,娱乐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推动力;3)功能复合、建筑紧凑、绿化环绕的街区可以驱动城市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活力 街区特征 多源数据 随机森林回归 地理加权回归 深圳南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