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多源因素回归和ARIMA-LSTM的露天矿地表形变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如仁 李梦晨 +1 位作者 葛永权 刘明霞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7,共12页
露天矿山大规模开采引发的地表形变严重威胁了周边基础设施的稳固性及附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形变演化趋势的精准预测对于保障矿山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形变监测技术的时空采样率低、成本高,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因子筛选困... 露天矿山大规模开采引发的地表形变严重威胁了周边基础设施的稳固性及附近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形变演化趋势的精准预测对于保障矿山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形变监测技术的时空采样率低、成本高,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影响因子筛选困难、趋势预测精度欠佳等问题,以辽宁省鞍山市露天矿集中分布区为工程背景,提出了一种融合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的多源因素融合回归的露天矿地表形变演化趋势分析方法。首先,利用短基线子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BAS-InSAR)技术开展2020年1月—2022年4月期间研究区地表形变的长时序监测,获取该时段内地表形变时空分布特征。然后,耦合因子分析及灰色关联分析法提取形变主影响因子,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验证影响因子的筛选效果,同时考虑地表相邻点位形变的联动效应,构建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回归序列。在此基础上,引入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改进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开展形变趋势预测,并采用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标准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以及平均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评估所提方法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监测期内东鞍山矿东部、大孤山矿中部以及鞍千矿东部沉降相对严重,年均沉降速率最高达166.41 mm/a。耦合因子分析及灰色关联度法提取的影响因子合理可靠,融合高程、地形起伏度及累积降雨量等因子的形变序列更贴合矿区地表真实形变过程。与ARIMA-LSTM模型相比,基于多源因素融合回归模型的预测误差MAE、RMSE、MAPE分别降低了48.0%、16.7%和25.5%,预测精度有所改善且能够有效反映形变累积的整体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形变监测 多源数据融合 形变趋势预测 SBAS-InSAR ARIMA-LS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 被引量:3
2
作者 章月华 刘彦 +2 位作者 吕庆田 陈召曦 严加永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9-179,共21页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 【研究目的】全球升温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应运而生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降碳减排的有效途径,但该过程对储层和盖层都可能带来一系列影响,存在二氧化碳泄露的风险。二氧化碳注入前后储层物性参数的改变为测井、地震、电磁及重力等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奠定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概述了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可能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地球物理监测方法,接着探讨了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分析了当前地球物理监测技术面临的技术挑战和应用限制,同时也展望了其发展前景。【研究结果】面对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质力学问题,可以针对性地采用各种地球物理监测方法。如地表变形问题,可采用InSAR、微震及时延重力方法;诱发地震问题,可采用微震方法;破坏井筒完整性问题,可采用测井方法。而在追踪二氧化碳羽流运移及潜在泄露情况时,时延重力/地震、微震及电阻率层析成像等多种方法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很大信心,但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以及现场环境制约等因素依然是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地球物理监测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综合利用多源信息也将进一步推动地球物理监测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结论】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是双碳目标为地球物理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大力发展相适应的长期稳定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监测体系,是地球物理开拓新市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借助人工智能浪潮、综合运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来监测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项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 地质力学风险 地球物理监测 人工智能 多源信息 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渗仪研究进展
3
作者 高泽海 杨东哲 +4 位作者 龚浩 李程程 张建丰 王全九 张蕾 《水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5,共9页
蒸渗仪是研究蒸散发和下渗等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重要设备,对分析水文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近20年蒸渗仪相关专利与论文的梳理,首先阐明了蒸渗仪的分类,系统综述了各类蒸渗仪的工作原理;其次,对比分析了不同蒸渗仪的测量性能和... 蒸渗仪是研究蒸散发和下渗等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的重要设备,对分析水文循环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近20年蒸渗仪相关专利与论文的梳理,首先阐明了蒸渗仪的分类,系统综述了各类蒸渗仪的工作原理;其次,对比分析了不同蒸渗仪的测量性能和适用范围,并通过实例分析了各类称重式蒸渗仪的工作性能;最后,从多源监测要素、多源监测应用和监测信息通信方式三个方面列举了我国蒸渗仪信息化发展的代表性成果,讨论了蒸渗仪的信息化发展和在复杂环境中的应用展望,以期为新型高精度蒸渗仪研究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渗仪 水文循环 测量性能 多源监测 信息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开采光纤智能感知关键技术体系
4
作者 冯豪天 方新秋 +6 位作者 乔富康 陈宁宁 宋扬 贺德幸 梁敏富 吴刚 吴洋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共10页
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的针对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中井下巷道与装备姿态感知不全面、精度待提升、多源数据融合弱等问题,方法根据煤矿井下监测对象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研究光纤传感原理、光纤封装... 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的针对目前煤矿智能化建设中井下巷道与装备姿态感知不全面、精度待提升、多源数据融合弱等问题,方法根据煤矿井下监测对象特征,采用理论分析与试验相结合研究光纤传感原理、光纤封装与传感器开发,并基于光纤传感器分别构建巷道状态与工作面装备姿态的感知技术体系,且在煤矿井下进行现场应用。结果结果表明,提出的光纤光栅感知信息传递力学模型与光纤的3种封装方法,适用于煤矿井下环境;基于光纤传感器搭建的井下巷道状态与工作面装备姿态感知技术体系在煤矿井下成功应用,实现了对井下巷道状态与工作面装备姿态的实时监测。光纤传感技术可用于煤矿井下巷道状态与工作面装备姿态监测,精度与稳定性较好;结论融合监测的布点式光纤传感器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提出巷道空间立体的智能感知技术体系和融合光纤传感器与惯性导航仪器提出的三机装备姿态智能感知技术体系,为未来煤矿智能感知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思路,为实现煤矿高效智能安全绿色的常态化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开采 光纤智能感知 空间立体感知 多源融合 巷道监测 智能工作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观测的矿区沉陷水体水位监测方法
5
作者 徐俣璠 雷少刚 +2 位作者 孙永桥 杨星晨 王藏姣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8-347,共10页
东部高潜水位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粮复合产区,采用井工开采方式造成其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量小面积、破碎化的沉陷积水区,沉陷水位的动态变化严重影响着矿区的生态和生产安全。精准监测沉陷水位对于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开展湿地生态... 东部高潜水位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粮复合产区,采用井工开采方式造成其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量小面积、破碎化的沉陷积水区,沉陷水位的动态变化严重影响着矿区的生态和生产安全。精准监测沉陷水位对于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开展湿地生态治理和水灾风险预测等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在现有卫星测高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卫星观测的矿区破碎化沉陷水体水位监测方法。以兖州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ICESat-2(Ice,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和GEDI(Global Ecosystem Dynamics Investigation)卫星观测数据集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对GEDI观测数据集进行校正,通过融合多源卫星的观测数据集,实现矿区沉陷水位更高密度和更高精度的监测。结果表明:①ICESat-2卫星高度计的水位监测精度更佳,可以作为评价和修正GEDI数据的基础,而GEDI在监测水体的数量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②ICESat-2与GEDI观测数据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地表交叉观测点数量的不足对于回归关系的拟合影响较小,借助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地校正GEDI卫星的水位观测数据,使其水位测量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与校正前相比分别降低了69.74%、56.58%、50.56%;③通过融合ICESat-2与GEDI观测数据集,在水位监测中,展现出了较高的覆盖率和监测精度,监测水体覆盖率达到总体的88.89%,水位测量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以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0、0.17、0.26 m。总体而言,基于多源卫星观测的矿区沉陷水体水位监测方法能够满足矿区小面积、零散分布的水体水位监测的需求,并在其他需要高密度测量的问题中也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卫星高度计 破碎化沉陷水体 回归分析 多源观测数据集 水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数据嵌套式同化在水量监测精度提升中的应用
6
作者 蒋飞卿 牛智星 +3 位作者 朱易青 王蓓 周安辉 嵇海祥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7,124,共8页
数据融合同化可以实现多源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的优势互补,提升监测精度与可靠性。澜沧江下游的水量变化对沿岸国家影响重大,但其水量监测面临着流域复杂、水利工程影响等诸多挑战。为提高水量监测的精度与效率,提出一种耦合水动力模拟... 数据融合同化可以实现多源观测数据和模型模拟的优势互补,提升监测精度与可靠性。澜沧江下游的水量变化对沿岸国家影响重大,但其水量监测面临着流域复杂、水利工程影响等诸多挑战。为提高水量监测的精度与效率,提出一种耦合水动力模拟的多源数据嵌套式融合同化方法。首先利用人工实测数据构建基于机器学习LASSO模型的侧扫雷达精度提升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河道水动力数值模拟模型,并利用提升后的侧扫雷达监测流速优化水动力模型参数,形成多层级多源数据的嵌套式融合同化,提高水量模拟精度的同时,将点观测数据扩展到全河道,扩展水量要素的获取范围,最后在澜沧江允景洪站进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LASSO模型的精度提升方案,使侧扫雷达在线监测系统的精度较常规方法提升22.93%;多层级多源数据的嵌套式融合同化模式有效提升了断面流量的模拟精度,验证期相关系数为0.935,并获取了建模河道内任意点的水位、流量、流速等水文要素数据。研究成果可为澜沧江水量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数据同化 水量监测 机器学习LASSO模型 水动力模型 侧扫雷达在线测流系统 澜沧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设计与软件开发 被引量:1
7
作者 江友华 朱浩 +1 位作者 江相伟 万勇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3,80,共7页
针对电力变压器实际结构比较复杂,单一数据源仅能反映变压器局部特征、监测数据不直观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振动、电流、局部放电等多指标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针对不同监测数据,在Qt编程环境下进行软件开发,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更能简单... 针对电力变压器实际结构比较复杂,单一数据源仅能反映变压器局部特征、监测数据不直观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振动、电流、局部放电等多指标的变压器在线监测系统;针对不同监测数据,在Qt编程环境下进行软件开发,实现数据的可视化,更能简单直观反映变压器运行参数信息;根据系统采集数据构建变压器状态评估模型,实时监测变压器运行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可视化展示,为变压器故障诊断提供了数据支撑,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信息 在线监测 状态评估 QT 软件开发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小清河氮磷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
8
作者 王方钰 娄琦 +1 位作者 崔晓莹 李正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7-54,共8页
针对河流污染物通量监测中单个数据源无法获取完整通量或通量结果准确度不高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方法,并利用示范河流小清河2018—2020年的氮磷污染物浓度及径流量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 针对河流污染物通量监测中单个数据源无法获取完整通量或通量结果准确度不高的现实情况,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的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方法,并利用示范河流小清河2018—2020年的氮磷污染物浓度及径流量监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与研究。基于小清河入海断面的监测数据,利用Monte Carlo抽样模拟和LOADEST模型分别估算自动监测和人工监测水质数据条件下小清河入海的总氮(TN)、总磷(TP)污染物月通量及上下限值,选取其中可利用月通量值进行比对和整合后,得到基于多源数据的小清河氮磷污染物入海年通量及波动范围。结果表明:多源数据的应用有效弥补了单一数据源估算污染物通量的不足,实现污染物入海年通量估算的同时提升了估算结果的准确度,小清河氮磷污染物入海年通量估算误差整体在25%以内;研究期间TN入海通量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TP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准确获取河流污染物入海通量值,实施流域氮磷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数据 水质监测 小清河 入海通量 误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电多源同步监测数据挖掘分析
9
作者 周胡 和法利 +1 位作者 宋虹 常爽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6,共9页
针对自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及新增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安全监测分布零散且不完备,尚不足以为海上风电安全运维提供数据支撑的现状,本文以江苏如东某4.0 MW单桩海上风力机为平台,建立了国内首个多源同步实时监测系统,同步获取了... 针对自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总量及新增数量均居世界首位,但安全监测分布零散且不完备,尚不足以为海上风电安全运维提供数据支撑的现状,本文以江苏如东某4.0 MW单桩海上风力机为平台,建立了国内首个多源同步实时监测系统,同步获取了该测点风速风向、水位波浪、振动加速度、塔筒倾角和运行工况等多源数据。通过对监测数据进一步挖掘发现,随着平均风速增大,叶轮转速基本呈增大趋势,直至功率满发,而塔筒加速度则会同时受风、浪以及风力机自身运行状态的影响。本研究还揭示,不同类型和位置的环境-工况-响应多源监测数据间存在显著的同步匹配和相关性。在海上风力机监测过程中关注多源同步数据的相关性对其健康状态的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电 多源实时监测 健康诊断 数据挖掘 数据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异构遥感影像的半干旱区洪涝水体识别与变化监测
10
作者 王燕婷 杨耘 +4 位作者 刘艳 程镕杰 刘文蕾 廖能 陈修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8,共14页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洪涝遥感监测中影像时相分辨率低、光谱异质性高导致洪涝区域识别精度不高,无法提取更详细的洪灾变化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谱特征融合及多源异构遥感影像关联分析的洪涝区域识别及变化监测方法。【方法... 【目的】针对西北干旱区洪涝遥感监测中影像时相分辨率低、光谱异质性高导致洪涝区域识别精度不高,无法提取更详细的洪灾变化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谱特征融合及多源异构遥感影像关联分析的洪涝区域识别及变化监测方法。【方法】以新疆阿勒泰地区萨尔胡松乡发生的洪灾事件为例,获取了洪涝事件前后Landsat8、HJ-1A、Sentinel-2A和GF-1七个时相的多光谱影像,并从中提取了水体指数(NDWI、NDMBWI、WI2021)以及影像光谱反射率,熵和同质性纹理特征形成多维特征向量,并采用PCA降维;进而,利用多特征融合的随机森林(RF)分类器分别对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进行水体识别。最后,通过比较相邻时相影像的水体识别结果提取了洪涝区域的信息,实现了洪水淹没区域变化过程的动态监测。【结果】经验证,Landsat影像水体提取结果虚警率分别为0.21%、0.28%和0.32%,漏警率为2.17%、3.37%和0.110%,最大洪涝面积为355.1 km^(2),其中淹没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为134.3 km^(2)、229.2 km^(2)。【结论】结果表明:通过PCA技术实现多特征融合的RF识别算法显著改善了单时相Landsat影像中零散水体识别精度低等问题,水体识别总体精度比NDWI水体指数法提高了13.7%、10.8%和2.03%;采用多源遥感影像数据使监测周期最短可提升至1周,使提取的洪水演变过程信息更详细,弥补了卫星过境时间的不足;此外,洪灾动态变化遥感监测结果与气象、水文观测数据发展趋势基本一致。通过对萨尔胡松乡洪涝水体识别与变化监测,充分展示了在半干旱地区,多源光学遥感影像能够有效地识别水淹区域,为应急救灾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遥感影像 水体识别 空-谱特征融合 随机森林 时空变化分析 洪灾监测 洪水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行为时空特征研究
11
作者 张洪超 常青 +1 位作者 谢冶凤 王兆峰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共21页
随着国家公园游憩需求不断增加,科学监测与管理国家公园游憩行为已成为平衡游憩需求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科学途径。文章以我国第一批正式成立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案例地,基于“两步路户外助手”GNSS轨迹及标注点数据,结合Op... 随着国家公园游憩需求不断增加,科学监测与管理国家公园游憩行为已成为平衡游憩需求与保护生态资源的科学途径。文章以我国第一批正式成立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为研究案例地,基于“两步路户外助手”GNSS轨迹及标注点数据,结合Open Street Map获取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交通路网数据、旅游景点POI数据以及“八爪鱼采集器”爬取的携程网、小红书网络评论文本,通过将GNSS轨迹数据栅格化处理,利用ROST CM6、ArcGIS进行内容分析和密度分析,从而探析2016年至2023年武夷山国家公园游憩行为时空特征与旅游热点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游客主要关注于旅游吸引物,且积极情绪比重大;(2)游客游憩活动轨迹高峰月份显著,波动趋势大致相同,受节假日影响较小;(3)游客活动淡旺季差异较小,淡季有非热点区域集中倾向;(4)游客活动轨迹区域高度集中,多集中于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轨迹点集中度较标注点更为显著;(5)游客活动轨迹与内部道路、景点POI重合度高,部分游客偏向参与区域内的露营等生态游憩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管理 时空行为监测 多源数据 武夷山国家公园 户外游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研究
12
作者 贾韬 唐立芳 +1 位作者 汪建飞 鲁立江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1-8,共8页
为研究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浓度含量精度,于2020—2022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试验,利用HH2光谱仪获取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叶片高光谱实测数据,并同步获取了水稻各时... 为研究多源卫星数据的水稻叶片氮浓度含量精度,于2020—2022年在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水稻叶片氮含量估算试验,利用HH2光谱仪获取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的叶片高光谱实测数据,并同步获取了水稻各时期氮素含量数据。选取了两种卫星传感器(Quick Bird和SPOT-6)的波段响应函数,基于ENVI/IDL重采样技术模拟了两种卫星传感器的反射率数据。基于模拟的水稻叶片多光谱反射率数据,以任意两个波段组合的方式构建了12个光谱指数,通过相关性拟合筛选与各生育期氮素含量高度相关的光谱指数,通过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建立的水稻叶片氮含量估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水稻叶片氮素含量(除分蘖期外)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Quick Bird卫星传感器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与氮含量相关性最高,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3518、0.6170和0.3529、0.6281;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140、0.5532、0.6372和0.7075、0.5429、0.6395。SPOT-6卫星传感器与Quick Bird一致,在分蘖期、孕穗期NDSI-BG和RSI-BR的R^(2)最高,分别为0.3518、0.6129和0.3554、0.6222;在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NDSI-RN和RSI-RN的R^(2)最高,分别为0.7029、0.5436、0.5846和0.6978、0.5379和0.5848。模型验证结果表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的R^(2)=0.56,RMSE=0.42;SPOT-6卫星模型的R^(2)=0.54,RMSE=0.28。说明基于Quick Bird卫星模拟数据建立的氮含量估测模型精度要优于SPOT-6卫星,但其RMSE略大,可以利用该方法进行较为粗略的水稻氮素含量估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氮素监测 遥感技术 高光谱数据 多源卫星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船舶制造车间监视系统的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天翔 叶辉 杨晓飞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7-528,共12页
为解决船舶制造车间生产信息不透明、设备数据采集困难等问题,基于Unity物理平台设计了数字孪生船舶制造车间监控系统。针对监视系统中船舶虚拟车间的构造、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的数据传输方式、由数据驱动的虚实同步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 为解决船舶制造车间生产信息不透明、设备数据采集困难等问题,基于Unity物理平台设计了数字孪生船舶制造车间监控系统。针对监视系统中船舶虚拟车间的构造、多源异构数据采集的数据传输方式、由数据驱动的虚实同步方法,以及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步骤进行了阐释。实验设计船舶制造小组立焊接流水线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系统,完成了焊接流水线的3D场景复现以及在李生车间中对现实车间的生产监控,并通过虚实车间一致性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异构数据采集 虚实同步 数据可视化 孪生车间 生产监控 一致性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构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的思考:以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例
14
作者 任继军 肖粤新 +4 位作者 孙泽龙 赵元 成明 陈盼盼 兰建梅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395,共12页
基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本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国家资源核心区与生态屏障,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进行探讨。通过总结梳理制约区域观测网络效能的三大关键瓶颈:单要素监测导致... 基于《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指引,本研究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这一国家资源核心区与生态屏障,创新构建多技术融合的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进行探讨。通过总结梳理制约区域观测网络效能的三大关键瓶颈:单要素监测导致的系统耦合缺失、数据异构性阻碍跨域整合分析、智能技术应用滞后制约动态评估能力。研究突破传统监测范式,首创“三级梯度观测体系”,构建“1+12+52”的立体站网架构(综合中心站-区域站-专业站),有效填补流域尺度自然资源系统耦合研究的空白。以黄山水土资源观测站为例,多要素协同监测使数据采集效率大大提升,实现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同步动态感知。技术体系创新形成“要素耦合-过程模拟-效应评估”三位一体的观测范式,显著提升生态过程解析与系统响应预测能力。实践应用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网络建设可以效破解了传统监测的碎片化问题,为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动态监管提供了全要素、多尺度的数据支撑。其创新性架构设计为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监测网络提供了可推广的范式参考。研究成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预警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为我国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综合观测 系统耦合分析 梯度观测网络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性”协同的“天-空-地-网”一体化耕地质量监测体系构建
15
作者 张文才 赵晶 +5 位作者 陈文广 张茹倩 谢恩怡 孔祥斌 段增强 任莉锁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21,共10页
耕地质量监测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数据获取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时效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对耕地资源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需求。该文系统梳理了耕地质量的概念内涵,提出以连续性、抗逆... 耕地质量监测是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监测方法存在数据获取效率低、覆盖范围有限、时效性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对耕地资源精细化、动态化管理的需求。该文系统梳理了耕地质量的概念内涵,提出以连续性、抗逆性、高产性、稳产性、生态性为核心的“五性”监测理论框架,并构建了多维度耕地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原位传感器、移动监测车与数据传输网络等多平台优势,设计了“天-空-地-网”一体化监测技术路径,形成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监测方案;同时,围绕数据集成与智能化应用目标,构建了耕地质量智慧监测预警平台技术架构,为提升耕地质量监测的全面性、精确性与时效性奠定了坚实基础。该体系可为国家、区域、地块和点位等多层级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并具备在高频、中频、低频等不同时间尺度下开展监测的能力。该文为实现耕地资源的精准保护与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具有良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监测 “天-空-地-网”一体化 多源数据融合 智能化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时序SAR数据的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 被引量:3
16
作者 庄会富 王鹏 +2 位作者 苏亚男 张祥 范洪冬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8-228,共11页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成像能力,可为大范围洪涝淹没监测提供数据支撑。受SAR影像重访周期等限制,仅利用单一来源的SAR影像数据,难以满足洪灾救援与决策支持对高时效性洪涝淹没动态监测数据的需求。联合多源时序SAR数据进行洪涝淹没动态监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然而,不同传感器获取的SAR影像存在较大的时空异质性,难以进行直接比较。此外,以往研究通常利用单像素或局部空间邻域特征提取洪涝淹没范围,忽略了洪涝前后时空非局部特征的使用。为此,该文首先提出了基于后向散射特征的多源SAR数据特征空间对齐方法,然后引入渐进非局部理论提取洪灾前后的差异信息并生成洪涝淹没图,最后对时间序列洪涝淹没图进行逻辑运算得到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该研究以2023年8月涿州市洪涝灾害为例,利用Sentinel-1、高分三号(GF-3)和涪城一号获取的5幅多源SAR数据,对该文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①与7种常用的洪涝监测方法相比,该文方法具有最优的性能,在验证集Ⅰ上Kappa系数和F1分数分别为0.85和0.88;②根据涿州洪涝淹没动态监测结果显示,主城区洪水至8月3日基本退去,之后水位逐渐下降,淹没区向下游白沟河方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监测 合成孔径雷达 多源遥感 时序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原文林 杨逸凡 +2 位作者 赵小棚 郭进军 胡少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4,22,共8页
洪水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降雨作为洪水灾害致灾因子,数据的精确度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为切入点,对雨量站点观测、天气雷达降雨估计及预报、降雨数值预报、卫星遥感... 洪水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降雨作为洪水灾害致灾因子,数据的精确度对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以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为切入点,对雨量站点观测、天气雷达降雨估计及预报、降雨数值预报、卫星遥感反演的现状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时空降尺度方法及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降雨监测与预报中的应用,揭示了其在提升降雨数据“量”与“型”准确度方面的效果。研究表明:降雨监测与预报技术在当前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山丘区和城市环境空间的复杂地形方面仍面临分辨率受到限制及精确性、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多源数据融合能提高降雨数据精度、时空覆盖能力和预测准确性,优化算法模型、融合“空-天-地”多源数据形成高分辨率预报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监测 降雨预报 防洪减灾 卫星遥感 天气雷达 数值预报 降尺度 多源数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馈线谐波频谱估计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逸 林楠 +2 位作者 张良羽 张妍 刘必杰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73,共11页
随着分布式电源和非线性负荷的投运规模不断增加,电网谐波污染愈加严重和复杂,有必要对各馈线谐波电流进行监测。但基于经济性考虑,对变电站所有馈线均进行谐波电流监测并不可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馈线谐波频谱估计方... 随着分布式电源和非线性负荷的投运规模不断增加,电网谐波污染愈加严重和复杂,有必要对各馈线谐波电流进行监测。但基于经济性考虑,对变电站所有馈线均进行谐波电流监测并不可行。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多源数据的馈线谐波频谱估计方法。该方法基于电网现有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调度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等多源数据,只需对母线谐波电压和进线谐波电流开展监测,即可估计出变电站所有馈线的谐波电流情况。首先,根据馈线谐波电流的相量运算关系和功率关系构建馈线谐波频谱估计的目标函数。其次,基于多源数据利用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目标函数,进而得到各馈线的各次谐波电流含有率及馈线谐波电流间的相角差,实现了各馈线谐波电流频谱的估计。最后,通过仿真算例和实测算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算例表明该方法仅需在变电站母线处安装一台电能质量监测终端,结合现有业务系统的基本电气数据等信息,可实现馈线谐波频谱的估计,有助于节约变电站监测装置的配置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波监测 电能质量 粒子群算法 多源数据 谐波频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地一体遥感技术在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巡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铭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78-181,186,共5页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沿线安全保护区巡查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区域内的情况越来越复杂。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套空地一体的遥感综合监测体系,在巡查工作中引入航空摄影测量、低空无人机监测、...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沿线安全保护区巡查工作的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区域内的情况越来越复杂。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一套空地一体的遥感综合监测体系,在巡查工作中引入航空摄影测量、低空无人机监测、车载全景扫描、定点实时监控等多种遥感监测技术及DSM差分计算、深度学习智能识别等多种数据处理技术,并以上海为例开展应用实践。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具有可行性,对建立全覆盖、高频次、智能化的巡查模式有参考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安全保护区巡查 空地一体 多源遥感监测 数据智能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阴雨胁迫下成熟期麦穗发芽霉变估测
20
作者 郭其乐 郭鹏 +3 位作者 师丽魁 邹春辉 郭康军 檀艳静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24-135,共12页
为精确监测和评估小麦在成熟期受连阴雨胁迫后穗霉变发芽情况。该研究以2023年5月底黄淮西部一次大范围连阴雨天气过程为例,从气象致灾危险性和遥感变量表征小麦承灾能力两方面,综合应用气象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构建模型因子。分别用Spe... 为精确监测和评估小麦在成熟期受连阴雨胁迫后穗霉变发芽情况。该研究以2023年5月底黄淮西部一次大范围连阴雨天气过程为例,从气象致灾危险性和遥感变量表征小麦承灾能力两方面,综合应用气象和多源卫星遥感资料,构建模型因子。分别用Spearman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ReliefF特征选择方法进行关键因子筛选,形成3组因子,分别应用Logistic回归等5种分类器和多元线性回归等5种回归方法构建模型,实现了对灾变的精准识别、程度分级和指数回归预测。通过对不同模型性能评估和各因子影响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选分类器在气象与遥感因子协同及各独自建模情形下,均能识别穗发芽霉变并准确预测其等级,识别的准确率(accuracy,AC)在0.649~0.811,等级预测的AC在0.432~0.622之间;在穗发芽霉变指数(ear germination and moldiness index,EGMI)预测方面,构建的PCFXGBR模型表现最佳,R^(2)为0.25,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为15.68,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为11.93。研究发现,遥感模型在灾变识别上更具优势,而气象模型在灾变程度分级上更优,结合两者的气象-遥感协同模型性能最佳。该研究成果为小麦连阴雨减损与灾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成熟期 连阴雨 麦穗 霉变 农业灾害监测 风险估测 多源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