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肺下叶静脉解剖分型MSCT评价及临床应用探讨
1
作者 王娟 郭龙军 +2 位作者 滕佳岐 陈玉昆 贺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对健康人双肺下叶肺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分型,阐述其特点,为解剖性肺段切除术靶静脉解剖分型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例肺部无异常胸部CT影像资料,通过VR重建获得静脉解剖及引流模式图,观察并统计各静脉分型出现率。结合重建5mm轴位MIP图,选择三个重点观察平面,辨识对应各分型。结果V6根据干的数量分为两种类型:单干(88%)、双干(12%),单干为最常见的类型。此外,S6和S10之间存在独立节段S^(*),有独立的节段性支气管(B)和动脉(A)。双下肺基底静脉的特点是放射状排列。内侧基底段静脉(V_(7))大部分分支管径纤细。前基底节段、外侧基底节段和后基底节段静脉(V_(8),V_(9),V_(10))分支模式分为以下四种组合类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型、V_(8)+V_(9)+V_(10)/V_(10)型、V_(8)+V_(9)/V_(9)+V_(10)型,各型占比率各有不同。结论肺静脉解剖分型及引流模式图可作为解剖识别常规手段,为肺段切除术前肺静脉精细解剖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所获数据可作为3D-CT图像的补充,为肺段切除术靶静脉及支气管精细解剖了解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肺下叶 静脉引流 支气管 多层螺旋ct 解剖性肺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壁囊样积气症的MSCT征象及其在临床诊治决策中作用的探讨
2
作者 饶慧敏 马梅香 +3 位作者 卢林 沈云 陈克敏 陈大治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5-210,共6页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肠壁囊样积气症(P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差异,探讨MSCT征象在PCI临床诊治决策中的作用,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治... 目的:通过比较采用不同临床治疗方案的肠壁囊样积气症(PCI)患者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的差异,探讨MSCT征象在PCI临床诊治决策中的作用,从而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8月期间治疗的44例PCI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34例)和手术组(10例),总结其MSCT征象特点,包括病变部位、气囊肿的大小、累计长度、在肠壁的分布、有无游离气体、门静脉积气、肠梗阻等,并比较两组间上述MSCT征象出现率的差异。结果:(1)MSCT征象:44例PCI肠壁囊样积气症气囊肿直径为0.1~3.7 cm,病变累计长度约为1.0~180 cm,1例为单发,其余为多发;浆膜下型13例(29.5%),黏膜下型15例(34.1%),混合型16例(36.4%);累及结直肠31例(70.5%),累及小肠19例(43.2%),累及胃壁、系膜处各1例(2.3%);伴有腹腔游离气体14例(31.8%);伴有肠梗阻14例(31.8%)。(2)两组间患者MSCT征象的差异:手术组与保守组之间病灶呈串珠样(90.0%vs 29.4%)、伴发门脉积气(60.0%vs 5.9%)、伴发肠梗阻(70.0%vs 20.6%)及伴发腹腔游离气体(70.0%vs 20.6%)等征象的出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生长方式、生长部位在两组间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I患者在MSCT上具有特征性表现;MSCT的征象特点可为PCI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当病灶呈串珠样改变,伴发门脉积气、肠梗阻及腹腔游离气体时要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手术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壁囊样积气症 多层螺旋ct 征象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改进的耦合水平集方法从MSCT中分割左心室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兴家 董利娜 +2 位作者 李传富 范亚 冯焕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94-499,共6页
新型的多层螺旋CT(MSCT)能提供含有时间信息的四维CT成像数据,可用于动态心、肺功能的分析,但如何从中自动或半自动地精确分割出心脏和肺等器官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耦合水平集自动分割方法(ICLS),从心脏MSCT数据集中... 新型的多层螺旋CT(MSCT)能提供含有时间信息的四维CT成像数据,可用于动态心、肺功能的分析,但如何从中自动或半自动地精确分割出心脏和肺等器官是研究成功的关键。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耦合水平集自动分割方法(ICLS),从心脏MSCT数据集中精确提取左心室腔和心肌。根据层片间的结构连续性,自动定位并获取左心室腔的粗轮廓,作为水平集的初始化轮廓,同时,将腔粗轮廓和左心室先验知识融合到耦合水平集中,自动获取左心室内外膜的精确边缘。在8例256层MSCT三维心脏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I,CLS模型对血腔的分割结果和手工分割结果的平均相似度在95%以上,心肌的平均相似度在90%以上;分割结果的三维表面重建验证了ICLS方法提取出的左心室具有良好的各向同一性和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 分割 耦合水平集 心肌 多层螺旋ct(m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MSCTU与IV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建钢 陈新晖 +3 位作者 张廷 常瑞萍 李国庆 陈锦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1例患者分别行腹部加压IVU及腹部加压MSCTU。将MSCTU获得的图像传输至独立工作站,并进行三维(3D)、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与静脉尿路造影(IV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31例患者分别行腹部加压IVU及腹部加压MSCTU。将MSCTU获得的图像传输至独立工作站,并进行三维(3D)、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等技术处理。结果:MSCTU诊断符合率、肾脏显影率及输尿管梗阻扩张显示率分别比IVU高41.9%、16.1%和6.5%。结论:MSCTU诊断输尿管病变的诊断、判断肾功能和显示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均优于IV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U IVU 输尿管病变 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 静脉尿路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双对比剂充盈对胃癌TNM分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刚 程雪 +2 位作者 王志铭 雷振 张祥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1266-1270,共5页
目的:探讨MSCT双对比剂充盈、三期增强结合三维重建在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 目的:探讨MSCT双对比剂充盈、三期增强结合三维重建在胃癌术前分期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经胃镜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行MS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扫描,再运用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及CT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进行胃癌MSCT-TNM分期,并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相比较。结果:1)MSCT表现病灶厚度与手术病理的浆膜侵犯,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0.05);MSCT的强化特点与手术病理的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浆膜侵犯不相关。2)MSCT-TNM分期:MSCT对胃癌T、N、M分期的判断准确率分别为79.4%、75.6%和100%,其中对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8.9%。MSCT对胃癌TNM临床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81.8%。结论:MSCT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可对癌肿侵犯胃壁的深度、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周围脏器浸润以及远处转移情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较准确的作出TNM分期。MSCT作为一种新型、无创、在体的评价手段,能较准确的对胃癌进行术前分期及评估,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胃肿瘤 三维显像 TNM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胃左静脉变化的MSCTA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胡齐 薛雁山 +2 位作者 王莉 孟辉强 王翔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探讨胃左静脉(LGV)和门静脉(PV)扩张程度同肝硬化病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34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门静脉系和胃左静脉进行血管重建,测量... 目的:探讨胃左静脉(LGV)和门静脉(PV)扩张程度同肝硬化病变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34例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门静脉系和胃左静脉进行血管重建,测量胃左静脉和门静脉主干的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肝硬化患者和24例对照组患者清晰显示了LGV。Child-PughB级患者的LGV和PV直径显著大于正常对照者(P<0.05),A级患者的LGV直径也显著大于正常对照患者(P<0.05);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的LGV直径显著大于轻度曲张患者(P<0.05)。结论:应用MSCTA测量LGV的直径有助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功能和门脉高压的严重程度,并能够用来估计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在肝硬化病变的不同阶段,LGV和PV的扩张程度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胃左静脉 多层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李智勇 伍建林 +5 位作者 黎庶 王淼淼 宁殿秀 王克礼 刘晓峰 韩睿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10期712-714,共3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 ,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 ,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 ,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 ,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 ,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 :其中 6例 ( 3 3 .3 3 %)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 (肺内段和纵隔段 )和血管直径等。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 ,且明显增粗 ,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 (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 :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 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 中心型肺癌 血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MSCTA特征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 被引量:7
8
作者 靳明旭 尤佳 +2 位作者 张娣 马跃虎 殷信道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研究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征象特点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74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有腹部症状将... 目的:研究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征象特点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74例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影像及临床相关资料,根据是否有腹部症状将其分为症状组和无症状组,分析比较2组病例的MSCTA征象特征以及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转归的差异。结果:症状组55例,平均年龄(52.36±7.45)岁,无症状组19例,平均年龄(64.38±8.86)岁,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夹层长度、影像分型、分支血管受累、血管周围脂肪浸润、假腔血栓及假腔钙化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保守治疗后,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在影像学转归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无症状组和症状组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在MSCTA征象上存在显著差异。无症状组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趋向稳定,症状组保守治疗后影像学趋向吸收,这可能是由2组形态学分型的差异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肺容积测定在COPD患者肺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爽 陈亮 +1 位作者 杜继民 华树成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67-1171,共5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PFT)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4例COPD患者(COPD组)和22例肺部CT检查正常者(正常组),均在1周内完成肺功能检查及MSCT检查。采用MSCT于最...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MSCT)肺容积指标与肺功能(PFT)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在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4例COPD患者(COPD组)和22例肺部CT检查正常者(正常组),均在1周内完成肺功能检查及MSCT检查。采用MSCT于最大吸气末和最大呼气末分别扫描全肺,用Pulmo肺定量软件测定全肺容积。应用SPSS13.0软件对CTPulmo软件分析所得结果及PFT检查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PD组最大吸气末容积(Vin)(P<0.05)、最大呼气末容积(Vex)(P<0.05)、容积比(Vex/Vin)(P<0.01)均明显升高,而容积差(Vin-Vex)(P<0.05)则明显下降。MSCT肺容积指标中,Vin与PFT的肺总量(TLC)(r=0.923,P<0.01)、Vex与残气量(RV)(r=0.912,P<0.05)呈正相关关系,Vin-Vex与肺活量(VC)(r=0.763,P<0.01)、Vex/Vin与残气量和肺总量比(RV/TLC)(r=0.754,P<0.01)也呈正相关关系。Vex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与预测值百分比(FEV1%)和第1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有较好的相关性,(r=-0.616,P<0.01;r=-0.543,P<0.05)。与对照组比较,COPD患者Vin、Vex、Vex/Vin均有显著升高(P<0.05,P<0.01),与PFT的表现相一致。结论:MSCT测定的肺容积指标与PFT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于评估COPD患者的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肺容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64-MSCT、CTA及DSA诊断和手术治疗 被引量:6
10
作者 荀文兴 邹敬才 +4 位作者 杜娟 王燕 曲晓莉 杨香菊 肖光裕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 目的:通过对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诊断及治疗回顾性分析,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治中的作用及手术过程。方法: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我科收治的10例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患者,其中6例为颈动脉体瘤,3例为颈静脉球瘤,1例为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对其分别进行了64-MSCT、CTA或DSA检查,对其影像学进行分析,对于手术情况进行总结。结果:64-MSCT、CTA及DSA图像清楚显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位置、大小、边界、肿瘤特征性表现及与颈动脉的关系,可为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64-MS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关系。对10例患者成功地实施了手术,除1例患者偶有头晕,1例患者术后偶有呛咳外,其他8例患者恢复良好。结论:64-MSCT、CTA及DSA影像可为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术前准备、危险性评价及手术提供重要的信息。术前准备完善、术中操作严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MSCTA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1
作者 戚跃勇 邹利光 +2 位作者 余世勇 马琼英 孙清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842-1844,共3页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MSCTA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和/或手术治疗。MSCTA检查包括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4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MSCT...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MSCTA检查,同时行DSA检查和/或手术治疗。MSCTA检查包括MIP、VR、MPR和CTVE重建。结果4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MSCTA均能获得准确的诊断,与DSA和手术结果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为100%。通过多平面重建测量其面积狭窄百分比,以狭窄程度最严重处为准,表现为轻度狭窄者3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16例,闭塞21例。MSCT重建技术能显示斑块及狭窄管腔内部形态。结论MSCTA可直观地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狭窄程度,有利于术前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DA与3D-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4
12
作者 赵张平 陈世沛 滕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844-84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与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4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3D-DA及3D-MSCTA影像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血管造影(3D-DA)与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3D-M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12月41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常规DSA、3D-DA及3D-MSCTA影像资料,分别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并咨询神经外科医师。评估两种方法检测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以常规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作为参考。结果 41例患者经过外科手术或DSA证实颅内动脉瘤患者35例,共发现44个动脉瘤,其中单发动脉瘤28例,2个动脉瘤5例,3个动脉瘤2例。3D-MSCTA检查发现41个动脉瘤,3D-DA发现44个动脉瘤,两种方法对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分别为93.2%、85.7%、97.6%、66.7%和100%、85.7%、97.8%、100%。3D-MSCTA与3D-DA都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体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3D-DA在多发的复杂、微小动脉瘤细节显示上更具优势。结论 3D-MSCTA具有安全、快捷、无创、准确等特点,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形态特征和邻近解剖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方法。3D-DA能够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更为全面、精准的图像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三维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 3D成像在肾上腺病变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3
作者 姜新 王思齐 +1 位作者 翁志梁 吴恩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探讨MSCT 3D成像在肾上腺病变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5 4例肾上腺病变和 10例正常肾上腺进行薄层扫描。采用Marconi-MX80 0 0型CT机的工作站及其工作软件对图像进行 3D重建 ,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 (VR... 目的 :探讨MSCT 3D成像在肾上腺病变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 5 4例肾上腺病变和 10例正常肾上腺进行薄层扫描。采用Marconi-MX80 0 0型CT机的工作站及其工作软件对图像进行 3D重建 ,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 (VR)及透明重建。对照手术结果分析 3D重建图像对肾上腺病变腹腔镜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 4例肾上腺病变中 ,皮质腺瘤 3 5例 ,嗜铬细胞瘤 11例 ,髓性脂肪瘤 4例 ,囊肿 4例。MPR、VR及透明重建的图像均清晰地显示肾上腺病变的立体结构及其毗邻器官、血管的关系。在 3D图像指导下全部病例均成功地实施了后腹腔镜切除术。结论 :3D成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肾上腺病变的形态轮廓、大小及其邻近器官、血管的关系 ,为腹腔镜手术提供极有效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术中 腹腔镜手术 msct 病变 应用价值 血管 3D重建 VR 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选择性VR及其肝脏门脉系统成像 被引量:2
14
作者 董丽卿 郑祥武 +2 位作者 杨运俊 叶彩儿 吴恩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66-269,共4页
目的:评估改进后MSCT的VR技术,即选择性VR(selected volume rendering,SVR),显示活体肝脏门脉系统细小分支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2例腹部检查者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并选门脉流入期数据做肝脏门脉SVR成像。结果:SVR技术不同于VR切割加... 目的:评估改进后MSCT的VR技术,即选择性VR(selected volume rendering,SVR),显示活体肝脏门脉系统细小分支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2例腹部检查者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并选门脉流入期数据做肝脏门脉SVR成像。结果:SVR技术不同于VR切割加调阈值技术。在不增加造影剂总量及注射速度的前提下,选择性VR对肝脏门脉Ⅰ~Ⅳ、Ⅴ~Ⅵ分支显示率分别达100%,93.8%(30/32),Ⅰ~Ⅳ级、Ⅴ~Ⅵ分支显示状况较好(评价2分以上)者达分别达93.8%(30/32)和84.4%(27/32)。结论:SVR是肝脏门脉系统成像的理想方法,可较好地立体显示肝的门脉Ⅰ~Ⅵ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术 门脉 选择性容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A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5
15
作者 敖炜群 曾蒙苏 +3 位作者 吴东 孙静 刘军 丁景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38-241,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IDSMA患者的MSCTA资料,应用多种重组方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并对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例SIDSMA患者均显示破口,夹...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SIDSMA患者的MSCTA资料,应用多种重组方法对图像进行重建,并对患者影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4例SIDSMA患者均显示破口,夹层破口距离肠系膜起始部距离0.4-4.3cm不等;17例显示内膜片,20例病变肠系膜上动脉(SMA)管径有不同程度增粗,其中2例伴SMA动脉瘤形成;4例患者清楚显示SMA分支受累,3例患者SMA远端分支闭塞,2例患者局部肠道可见缺血性改变。结论:MSCTA有助于SIDSMA的诊断,并能准确地对夹层进行评估,给临床提供有治疗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T_1和T_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映辉 赵宇 +2 位作者 张林 韩建军 陈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61-963,共3页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部多层ct扫描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气管结核的MSCT诊断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巧洪 曾庆思 +1 位作者 关玉宝 邓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支纤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支气管结核的MSCT表现有以下特点:(1)多支段受累,好发于上肺叶及中肺叶;(2)病变支气管...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支纤镜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结核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支气管结核的MSCT表现有以下特点:(1)多支段受累,好发于上肺叶及中肺叶;(2)病变支气管范围长,多为主支气管、叶支气管、段支气管连续或间断受累;(3)管腔多为不规则狭窄;(4)管壁多为不规则增厚,密度增高或钙化;(5)胸内多见结核并发灶。病变支气管壁的MSCT表现与支纤镜病理分型有相关性。结论:MSCT对支气管结核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支气管 ms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MRI对脊柱侧弯矫正手术的指导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志蓉 陈焕雄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82-288,共7页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对脊柱侧弯的诊断价值及两种诊断技术对脊柱侧弯矫正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63例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X线平片及MRI检查,比较MSCT与X线平片检查对脊柱侧弯的检... 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磁共振成像(MRI)对脊柱侧弯的诊断价值及两种诊断技术对脊柱侧弯矫正手术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63例脊柱侧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X线平片及MRI检查,比较MSCT与X线平片检查对脊柱侧弯的检出情况,分析MSCT、MRI对患者椎体的显示情况;另收集经MSCT指导(MSCT组32例)及经MRI指导(MRI组28例)进行矫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后的Cobb角、后凸角及矫正率的差异。结果:63例患者中经X线平片检出脊柱侧弯78处,经MSCT检出脊柱侧弯131处,X线平片、MSCT对脊柱侧弯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顶椎(100.00%vs 17.46%)、脊柱全貌(100.00%vs 36.51%)的显现率显著高于MRI(P<0.05),而对脊髓异常的显现率(36.51%vs 77.78%)显著低于MRI(P<0.05)。MSCT组术后的Cobb角及后凸角小于MRI组(P<0.05),术后矫正率高于MRI组(P<0.05)。结论:在脊柱侧弯检查与诊断中,MSCT对异常椎体的检出能力明显优于传统X线平片,MRI则侧重于对椎管内病变的精准显示,MSCT对病椎位置关系显露更佳,更有利于指导脊柱侧弯矫正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弯 多层螺旋ct(msct) 磁共振成像(MRI) X线平片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后处理技术在左肺上叶肺段划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守安 张兆明 +1 位作者 刘树伟 孙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1-685,共5页
目的:探讨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左肺上叶肺段及亚段静脉的属支数目类型、配布特点,并依此探寻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结... 目的:探讨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多层螺旋CT图像进行重建,分析左肺上叶肺段及亚段静脉的属支数目类型、配布特点,并依此探寻左肺上叶肺段在CT图像上的划分方法。结果:1.V1+2存在率约为71.2%,V2+3出现率约为28.8%;V4和V5共干形成V4+5,占61.2%,38.8%的V4与V5单独汇入左肺上静脉。2.V1+2干、V1、V2外支、低位V2支、V2上支及V2尖支都可成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间支;V3下部前支、中支、后支、前内支和前外支为上舌段与前段的段间支;V3尖支为前段与尖后段的段间支;V4和V4+5干为上、下舌段的段间支。结论:利用MSCT后处理技术,能够有效辨识肺段静脉及其属支的配布情况,该技术可为肺段的划分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肺段 多层螺旋ct 图像后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颅底低剂量扫描的层厚选择 被引量:1
20
作者 谢新红 林土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84-186,共3页
目的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最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常规扫描剂量150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 目的在保证图像质量及诊断要求前提下,探讨低剂量颅底扫描搭配最佳层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以常规扫描剂量150mAs为参照,以患者头颅周径为依据,分析比较其对病变的定性诊断情况及单次扫描加权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值等。对20名健康人和20例颅底区域肿瘤和骨折出血患者行颅底低剂量(50mAs、40mAs)螺旋CT扫描,以评价5.0mm、3.75mm和2.5mm三种扫描层厚对颅底病变显示率的影响。结果颅底周径大于50cm的患者均采用120kV、50mAs、5.0mm层厚螺旋扫描,图像合格率达到100%。结论在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值、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反映噪声大小的图像相邻两点的密度差SD值等较客观数据的评价下,采用120kV、50mAs、5.0mm层厚颅脑扫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低剂量 颅底扫描 扫描层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