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PbS量子点的可调谐高能量锁模光纤激光器
1
作者 陈广伟 赵悦 +6 位作者 胡国庆 秦莹 贾凯琳 陈丽 李慧宇 贺敬文 周哲海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9,共8页
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飞秒光纤激光器在光学开关、光纤传感和光通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低损伤阈值限制了其在高能量激光领域的实际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基于PbS量子点饱和吸收体,在近零色散区研究掺铒光纤激光器的飞... 基于低维纳米材料的飞秒光纤激光器在光学开关、光纤传感和光通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低损伤阈值限制了其在高能量激光领域的实际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实验中基于PbS量子点饱和吸收体,在近零色散区研究掺铒光纤激光器的飞秒脉冲输出特性,脉冲中心波长为1568.6 nm,光谱的3 dB带宽为11.4 nm,脉冲半高全宽为361 fs。利用多模光纤中的非线性多模干涉效应实现带宽可调的光谱滤波效应,调节偏振相关“基模”引起的群时间延迟量调控腔内总色散量,升高泵浦驱动电流达到饱和吸收体的反饱和吸收特性区域,实现从展宽脉冲到高能量耗散孤子共振脉冲的切换。由于局部的非同步色散波与孤子之间的相消干涉效应,导致耗散孤子共振脉冲光谱出现了dip型边带和Kelly边带不对称地分布在光谱两边的现象。通过调谐腔内脉冲的偏振状态和泵浦功率,高能量脉冲的半高全宽可以在7.7~23 ns之间调谐。当泵浦驱动电流达到800 mA时,腔内激光脉冲能量为34.8 nJ,其损伤阈值大于60 mJ/cm^(2)。该工作为实现高效、高能量飞秒光纤激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量子点 高能量脉冲 锁模光纤激光器 多模干涉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构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的MCSPWM多电平逆变器 被引量:2
2
作者 殷小东 余佶成 +3 位作者 刘俊杰 梁思远 刘俭 王健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1-869,I0031,I0032,共11页
构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具备系统惯量支持和电压支撑的优势,可利用各种能源之间的互补性,提高能源利用率及系统稳定性。在该系统中,多电平逆变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一种新型的开关电容九电平逆变器及基于高频的多重载波正弦脉宽调... 构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具备系统惯量支持和电压支撑的优势,可利用各种能源之间的互补性,提高能源利用率及系统稳定性。在该系统中,多电平逆变器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提出一种新型的开关电容九电平逆变器及基于高频的多重载波正弦脉宽调制(multi-carrier sinusoidal pulse width modulation,MCSPWM)策略,该逆变器在开关数量、管压应力、升压能力和控制难度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该文分析了该逆变器的工作原理和抑制电容充电电流尖峰的方法,在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成功研制了新型开关电容九电平逆变器实验样机。样机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拓扑在高频调制策略下具有输出2倍升压、双向功率流的能力,开关电容可自动均压,开关管电压应力不超过输入直流源电压Uin,并且开关电容纹波电压的峰峰值小于2V。新型开关电容九电平逆变器,在构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关电容九电平逆变器 多重载波正弦脉宽调制 高频调制 构网型新能源发电系统 工作模态 预充电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脉冲爆燃压裂作用过程耦合模拟 被引量:22
3
作者 吴飞鹏 蒲春生 +2 位作者 陈德春 任山 刘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5-611,共7页
针对多级脉冲爆燃压裂作用过程瞬态性、多场耦合复杂性,建立多级脉冲爆燃压裂过程耦合求解方法,并进行模拟计算和矿场应用分析。将多级脉冲爆燃压裂作用过程分解为火药爆燃加载、压挡液柱运动、射孔孔眼泄流、裂缝起裂和裂缝延伸5个子系... 针对多级脉冲爆燃压裂作用过程瞬态性、多场耦合复杂性,建立多级脉冲爆燃压裂过程耦合求解方法,并进行模拟计算和矿场应用分析。将多级脉冲爆燃压裂作用过程分解为火药爆燃加载、压挡液柱运动、射孔孔眼泄流、裂缝起裂和裂缝延伸5个子系统,基于给定的基本假设建立各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借助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得出多级脉冲爆燃压裂过程耦合求解方法,既可定量计算合理装药量,又可对爆燃压力、裂缝形态进行定量动态预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多级脉冲爆燃压裂过程中爆燃压力、压挡液气液界面位移、裂缝长度的变化规律,并将全过程按时间分为5个阶段。矿场应用结果表明:基于该方法开展的多级脉冲爆燃压裂在设计药量下可成功压裂油层并降低破裂压力,确保后期措施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脉冲爆燃压裂 高能气体压裂 破裂压力 裂缝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实现裂缝高导流能力的脉冲加砂压裂新方法 被引量:25
4
作者 吴顺林 李宪文 +3 位作者 张矿生 唐梅荣 李向平 达引朋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1期110-113,共4页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储量大、分布稳定,是长庆油田5 000万t上产、稳产的重要接替资源.该类油藏由于储层致密、物性差,前期改造效果差,常规压裂技术难以有效动用,急需开辟一条新途径进行油藏的有效改造.文中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油...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藏储量大、分布稳定,是长庆油田5 000万t上产、稳产的重要接替资源.该类油藏由于储层致密、物性差,前期改造效果差,常规压裂技术难以有效动用,急需开辟一条新途径进行油藏的有效改造.文中结合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自身特征,阐述了“脉冲式加砂、纤维压裂液携砂及等间簇射孔”的一种新型压裂改造技术,在压裂裂缝中通过支撑剂的交替充填,形成稳定的流动通道网络,使裂缝具备较高的导流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通过3口直井的现场试验,与常规压裂井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高导流能力的脉冲加砂压裂技术,压后初期裂缝导流能力提高14.1%,试油产量、投产产量、单位压差累计产油量和产能指数均比常规压裂井高1.1~1.4倍,取得了较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油藏 高导流能力 脉冲式加砂 纤维压裂液 等间簇射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压裂现场试验与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树人 罗蕊 钟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8-40,共3页
文章阐述了复合压裂工艺原理,并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复合压裂增产效果。实践表明,复合压裂是一项先进、有效的压裂工艺。
关键词 复合压裂 高能气体压裂 酸化效应 压裂效果 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脉冲高能气体压裂裂缝动态扩展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孙志宇 刘长印 +1 位作者 苏建政 李宗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1-124,共4页
在分析高能气体井下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内高能气体流动质量、动量守恒方程,并确定了其边界条件,应用半解析法定性分析了裂缝入口处气体加载速率与爆燃气体压力在裂缝内分布的关系。基于断裂力学中的动态能量释放率分析法,考虑... 在分析高能气体井下流动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裂缝内高能气体流动质量、动量守恒方程,并确定了其边界条件,应用半解析法定性分析了裂缝入口处气体加载速率与爆燃气体压力在裂缝内分布的关系。基于断裂力学中的动态能量释放率分析法,考虑裂尖动态响应情况,分析高能气体作用下裂缝起裂和扩展。通过设定井下多级脉冲气体压力历程曲线,在离散时间域内,气体流动方程和动态能量释放率方程联合迭代求解,可以计算裂缝扩展速度及裂缝扩展长度,并得到裂缝起裂、止裂压力与时间。算例分析进一步表明:多级脉冲高能气体压裂裂尖动态响应对裂缝扩展结果影响的显著性,与准静态结果相比,止裂时间提前,止裂压力升高,裂缝长度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脉冲 高能气体 动态响应 裂缝形态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激光远场光束质量参数的测试 被引量:7
7
作者 叶征宇 宋海平 +5 位作者 王龙 王涛涛 于彦明 吕跃广 王智勇 蒋毅坚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7-91,共5页
提出漫射红外成像-多点标校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强激光远场光束质量参数。在激光远场距离处设置漫反射靶板,用成像探测器摄取经靶面漫射的脉冲强激光光斑图像;在靶面中心处挖小孔,孔后放置能量探测器实时测量激光脉宽和峰值功率。同时对... 提出漫射红外成像-多点标校测量方法,用于测量强激光远场光束质量参数。在激光远场距离处设置漫反射靶板,用成像探测器摄取经靶面漫射的脉冲强激光光斑图像;在靶面中心处挖小孔,孔后放置能量探测器实时测量激光脉宽和峰值功率。同时对整个激光光斑图像进行能量定标,进而得出远场脉冲强激光的实际空间能量/功率分布、总能量,以及相应的光束质量参数。应用该测量方法,对高能TEA CO2激光进行测量研究,测得其远场光束截面半径为80.2 mm,发散角为1.55 mr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漫射成像 多点标校 脉冲强激光 光束质量 远场光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二氧化氯复合解堵技术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杰 张伟峰 +1 位作者 宋和平 董凤鸿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1-24,共4页
对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二氧化氯复合解堵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该技术是在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产生多条裂缝的同时 ,用二氧化氯解堵剂进一步解除因压裂液、碳酸钙和硫化亚铁等酸溶性垢、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产物等对地层的堵塞 ... 对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二氧化氯复合解堵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该技术是在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产生多条裂缝的同时 ,用二氧化氯解堵剂进一步解除因压裂液、碳酸钙和硫化亚铁等酸溶性垢、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产物等对地层的堵塞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增强油气层导流能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 二氧化氯 复合解堵 油气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热化学解堵综合增产技术 被引量:10
9
作者 李伟翰 颜红侠 +2 位作者 王世英 吕晓权 刘金义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3-226,共4页
报道了题示油井增产技术的原理、所用化学剂性能、现场施工工艺及效果.该技术将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HEGF)和热化学技术(TCT)融合为一体.固体推进剂放置于射孔段,TCT药剂注入地层并充满射孔段,点火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氯化氢气体在地层造缝... 报道了题示油井增产技术的原理、所用化学剂性能、现场施工工艺及效果.该技术将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HEGF)和热化学技术(TCT)融合为一体.固体推进剂放置于射孔段,TCT药剂注入地层并充满射孔段,点火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氯化氢气体在地层造缝,低频高压水振荡波清洗近井地带和射孔,氯化氢溶于TCT药剂引发药荆反应生热、发气(主要为氮气),清洗有机无机堵塞物.所用固体推进剂型号为P-1,其产氯化氢量高达0.3 g/g.TCT药剂含降粘刺,有适用于10~50℃到10~80℃井温、生热发气量递增的5个型号即H-1~H-5.辽河稠油与H-1作用后,25~55℃粘度降低96%以上.P-1+H-1体系点火后的压力发展曲线反映氯化氢产生、溶解及氮气产生过程.辽河曙光油田8口深部有机物堵塞井、2口钻井液污染井、1口注水井改采油井实施HEGE/TCT综合处理,除1口井固体推进剂用量不足、施工无效外,其余10口井的产液量和产油量均大幅度上升,有效期至少超过45天.图1表4参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气体压裂(HEGF) 热化学生热发气 压裂.解堵综合技术 油藏增产措施 固体推进剂 生热发气化学剂 稠油井 辽河曙光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气体压裂的适用范围及选井选层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发喜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7-12,共6页
本文在分析高能气体压裂增产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技术在油田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及其试验时的选井选层的原则。
关键词 高能气体压裂 压力压裂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脉冲压裂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韩常省 阳庆云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2年第2期13-20,共8页
本文回顾了可控脉冲压裂(CPF)技术的发展过程,概述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分析研究,说明该技术是在压裂机理研究,装药技术提高,装药性能改进的基础上,适应油气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经过十余年的试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本文回顾了可控脉冲压裂(CPF)技术的发展过程,概述了该技术的应用范围,通过对大量事实的分析研究,说明该技术是在压裂机理研究,装药技术提高,装药性能改进的基础上,适应油气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需要,经过十余年的试验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它不能代替水力压裂,可以解决水力压裂和酸化所不能解决的许多难题,在酸化和水力压裂予处理、选择性压裂、近水层开采、油气藏分析、提高吸水能力、清理射孔、完井、薄层开发等方面有广泛用途,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他压裂技术配合使用,是尚处于发展阶段颇有前途的一项压裂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脉冲压裂 高能气体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热-老化耦合模型的脉冲负载混合储能电源系统容量配置与低温预热策略联合优化
12
作者 宋元明 周星 +2 位作者 刘亚杰 黄旭程 金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25年第17期6738-6751,I0011,共15页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低温下性能急剧下降,难以满足高功率脉冲负载用电需求。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被动式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与低温预热策略多目标联合优化方法,以解决脉冲负载的低温用电问题。首先,为准确描述低...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低温下性能急剧下降,难以满足高功率脉冲负载用电需求。为此,该文提出一种被动式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储能系统容量配置与低温预热策略多目标联合优化方法,以解决脉冲负载的低温用电问题。首先,为准确描述低温动态特性,建立被动式混合储能系统电-热-老化耦合模型。然后,以最小化混合储能系统重量与最低工作环境温度为目标建立容量配置与低温预热策略联合优化模型,并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最后,针对某型高功率脉冲负载工况开展案例研究。优化结果表明,低温下混合储能方案的系统质量与购置成本显著优于电池储能方案,-40℃下前者可减轻44.18%的系统质量;在全温度范围内混合储能方案的单次脉冲成本与预热所需时长均优于电池储能方案,前者的平均单次脉冲成本仅为后者的52.50%,平均预热时长仅为后者的3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储能系统 低温电源 电-热-老化耦合模型 极速加热 多目标优化 高功率脉冲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