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OMSOL的射频与热风联合干燥条件下枣片质热传递耦合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作者 王强 曹帅涛 +4 位作者 杨陈妍 臧永镇 姚雪东 董万城 黄勇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4,共8页
为了揭示射频热处理对热风干燥效果的影响机理和枣片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的动态变化。先通过对单一热风干燥(HA)及施加射频热处理的热风干燥(HA+RF)质热传递过程的理论分析,推导和建立了质热传递数学模型,确立了质热传递模型求解所... 为了揭示射频热处理对热风干燥效果的影响机理和枣片在干燥过程中水分与热量的动态变化。先通过对单一热风干燥(HA)及施加射频热处理的热风干燥(HA+RF)质热传递过程的理论分析,推导和建立了质热传递数学模型,确立了质热传递模型求解所需参数的数学表征;然后利用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HA和HA+RF条件下枣片的质热传递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仿真与分析,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中心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相差6.90℃,最小为0.01℃;表面温度模拟值与试验值最大相差1.77℃,最小相差0.30℃;HA和HA+RF枣片含水率模拟值与试验值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6、0.991,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为枣片干燥均匀性的研究及射频施加机制优选提供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片 质热传递 耦合模型 射频热处理 COMS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动态质量流的变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锐尧 王文明 +3 位作者 樊鹏 巨江涛 李军 张伟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9,共10页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 为了探究注空心球多梯度钻井中被分离的空心球由钻柱内进入环空时所产生的动态质量流对井筒温压场的影响规律,考虑动态质量流动对传热与传质过程影响、井筒与地层间能量交换和多梯度参数对钻井液物性参数影响,建立了多梯度钻井瞬态井筒温度压力耦合场模型,结合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分析了传统钻井、双梯度钻井和考虑动态质量流变梯度钻井井筒温压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弥补了以往模型只考虑多梯度参数所导致的预测误差,利用经典模型和测试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模型精度最高可以提升7%;动态质量流会减小分离器处环空温度约5℃,使得分离口处的钻井液密度增大,井底压力升高1.75~3.05 MPa;井筒压力在分离器处存在拐点,整体呈“折线形”分布,分离器位置和数量与拐点的位置数量相同。该研究可以为多梯度钻井井筒压力预测和控压钻井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梯度钻井 动态质量流 传热与传质 井筒温压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
3
作者 王小鑫 陈童 +2 位作者 党博 李英豪 马艳文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88,共6页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 为实现工业管道气液运输的非接触式流量测量。文中基于热扩散原理设计了一套非接触式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分析了热式流量计测量原理;分别构建以空气和水为被测流体的流固耦合传热仿真模型,分析质量流量与温差之间的对应关系;搭建空气和水循环输送平台,安装流量测试系统,对测量原理及仿真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恒功率热式流量测量系统对于质量流量测量误差小,能够达到无接触、稳定测量流体质量流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接触式测量 恒功率加热 质量流量测量 温度测量 空气/水流量测量 流固耦合传热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中CO_(2)在Laval喷管内部的非平衡凝结
4
作者 陈佳男 李安娜 +1 位作者 黄柱 席光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3-530,共8页
基于相变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种用于预测在高压超音速流动中非平衡凝结的数学模型,针对经过脱硫脱硝除湿处理后的烟气(主要成分为N_(2)和CO_(2)),预测了Laval喷管中CO_(2)的非平衡凝结过程,阐明了初始饱和度对流动行为和非平衡凝结的影... 基于相变动力学理论建立了一种用于预测在高压超音速流动中非平衡凝结的数学模型,针对经过脱硫脱硝除湿处理后的烟气(主要成分为N_(2)和CO_(2)),预测了Laval喷管中CO_(2)的非平衡凝结过程,阐明了初始饱和度对流动行为和非平衡凝结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力学系统在Laval喷管喉部下游进入到非平衡状态,在x为0.09 m处出现凝结冲波现象,成核率从0迅速增加到6.33×10^(22)m^(−3)·s^(−1)。之后,亚稳态分子在凝结核表面聚集导致液滴生长,液滴生长速率在很短的时间内由0增加至0.04 m/s。当初始饱和度由0.11增加至0.19时,CO_(2)液滴半径由3.72×10^(−8)m增加到1.74×10^(−7)m,增加了2.67倍;CO_(2)液相质量分数由0.044增加到0.081,增加了84.1%。可以适当增加烟气中CO_(2)气体的初始饱和度以获得更大的液相质量分数与液滴半径,进而实现更好的碳捕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 超音速气流 传质传热 非平衡凝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温差两相流动诱导水锤冲击的数值模型
5
作者 赵子祥 段钟弟 +1 位作者 孙浩然 薛鸿祥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70-180,共11页
当冷水回流或注入蒸汽管路时,将在管道内形成大温差的两相流动,导致管内发生蒸汽凝结水锤现象,造成瞬态高峰压力脉冲。为了预报凝结水锤的压力载荷,建立一种计及管道截面弹性形变的可压缩两相流体六方程数学模型,通过真实物性状态方程... 当冷水回流或注入蒸汽管路时,将在管道内形成大温差的两相流动,导致管内发生蒸汽凝结水锤现象,造成瞬态高峰压力脉冲。为了预报凝结水锤的压力载荷,建立一种计及管道截面弹性形变的可压缩两相流体六方程数学模型,通过真实物性状态方程、两相流型判别公式和流动传热计算模型库予以封闭,并通过自编程序实现压力载荷的数值模拟。基于凝结水锤的PMK-2实验验证了模型的计算精度,压力峰值的预报结果与实验值偏差为1.7%。使用该模型对冷水注入蒸汽管道和非能动余热排出两种工况进行了计算研究。在冷水注入工况下发现:随着冷水流速提高,压力脉冲峰值增加;液相温度提高,压力峰值随之减小;当管道直径足够小时,将不再出现水锤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凝结 水锤 传质传热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防服多层织物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建立与验证
6
作者 杨杰 卢盈汝 雷颖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0,共8页
为提升火场高温热辐射环境中人体热损伤评估精度,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建立适用于动态条件的皮肤-微环境-消防服系统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制,考虑人体活动引起的织物周期运动及其对消防服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实时... 为提升火场高温热辐射环境中人体热损伤评估精度,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建立适用于动态条件的皮肤-微环境-消防服系统热质耦合传递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热湿传递机制,考虑人体活动引起的织物周期运动及其对消防服热湿传递过程的影响,实时预测不同热辐射强度下干态和湿态的皮肤温度、烧伤时间、织物层温湿度分布等。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皮肤温度模拟值与文献试验测量值的相对误差仅为3.79%。8.5 kW/m^(2)热辐射暴露工况下,干态条件下发生二度皮肤烧伤的时间比湿态条件下提前33.7 s;消防员以1 m/s的速度靠近20 kW/m^(2)辐射热源时,增加隔热层厚度能更有效地阻挡热量传递,人体发生二度皮肤烧伤的时间延长10.9 s,且皮肤表面吸收的总热能降低20%;当微环境厚度与织物的周期运动振幅相同,导致高温织物周期性地直接接触皮肤表面时,皮肤温度快速上升且发生显著波动,发生二度皮肤烧伤时间提前43.7 s。人体运动和织物中存在的水分均会作用于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过程,对于救援研判精度的影响不可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防服 多层织物 热质耦合 传递模型 皮肤烧伤 衣下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风-极片耦合的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7
作者 王佳骏 曾月 +2 位作者 麻宏强 谢越 王圣寻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7,共11页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 为解决对流干燥过程中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数值计算复杂的问题,综合考虑热风和基材铝板对湿涂层热-质传递特性的共同影响,基于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采用无网格并行方法建立三维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提出湿涂层热-质传递过程的差分计算方法。由于数理模型对计算精度要求较高,模拟计算时间长,为提高计算效率,基于相似理论提出缩尺模拟方法,并通过对比不同缩尺比例湿涂层的温、湿度变化规律验证其可靠性。结果表明:不同缩尺比例下湿涂层湿度判定系数R^(2)均大于0.99;原尺模型的模拟时间为5 h,缩尺倍数为800的缩尺模型的模拟计算时间为2.77 h,相比原尺模型减少了44.6%,有效提高了数值计算效率。最后,基于缩尺模拟方法对数理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表明,热风-极片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温、湿度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误差均在±15%以内,仅个别数据点偏大,说明该模型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传质 湿涂层热-质传递数理模型 多孔介质多场耦合理论 差分计算方法 缩尺模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管降膜流动传热传质研究进展
8
作者 徐振涛 娄智群 +3 位作者 田兴旺 许诗文 占嘉 张琨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44-1551,共8页
竖管降膜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动力消耗低、持液量小、热质传递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能源高效利用相关的工业领域。竖管降膜蒸发和降膜吸收均是发生在气液交界面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的复杂过程。综述了近年来竖管降... 竖管降膜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动力消耗低、持液量小、热质传递效率高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能源高效利用相关的工业领域。竖管降膜蒸发和降膜吸收均是发生在气液交界面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的复杂过程。综述了近年来竖管降膜不同特征参数对液膜流型、厚度与润湿性等流动特性,以及对蒸发/吸收传热传质特性的影响规律和研究进展,为竖管降膜换热器的性能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展望了多场协同作用下的纳米颗粒-金属泡沫-外场(超声/磁场/电场)复合强化手段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方向,为建立新型竖管降膜复合强化体系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管降膜 流型 润湿性 传热传质 金属泡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流道强化气隙式膜蒸馏的实验研究
9
作者 吴江波 马峰 +1 位作者 杜小泽 郭新瑞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7,共7页
膜蒸馏技术属于可用工业低温余热驱动的水回收手段,在废水处理领域极具推广前景.在气隙式膜组件的热料液流道中加入不同尺寸的半圆柱形挡板,构建多种新型流道的膜组件;同时,建立实验台,在冷热料液入口温度和流量不同时对多种新型膜组件... 膜蒸馏技术属于可用工业低温余热驱动的水回收手段,在废水处理领域极具推广前景.在气隙式膜组件的热料液流道中加入不同尺寸的半圆柱形挡板,构建多种新型流道的膜组件;同时,建立实验台,在冷热料液入口温度和流量不同时对多种新型膜组件的膜通量和热效率开展系统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料液入口温度、流量和冷料液流量都与膜通量正相关,冷料液入口温度与膜通量负相关,热料液入口温度与热效率正相关.随着热流道中半圆柱形挡板的尺寸增大,相比未添加挡板的膜组件,新型膜组件的膜通量分别增大了4.3%、6.4%和8.7%,热效率分别提高了2.4%、3.4%和4.8%.由此说明,新型膜组件的构型具有膜通量大、热效率高的优势,可为高效气隙式膜蒸馏组件的开发提供优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隙式膜蒸馏 传热传质 新型流道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量风质失效模型与数值解算方法
10
作者 李伟 刘彦青 张浪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212,共17页
为了尽可能复现火灾时期通风网络内风量波动、风流逆转、风温异常、有毒有害气体蔓延、氧气体积分数降低等灾变过程,构建了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质风量失效物理模型,采用时序化分析方法进行了解耦处理。通过风阻、火风压、风流密度关键通... 为了尽可能复现火灾时期通风网络内风量波动、风流逆转、风温异常、有毒有害气体蔓延、氧气体积分数降低等灾变过程,构建了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质风量失效物理模型,采用时序化分析方法进行了解耦处理。通过风阻、火风压、风流密度关键通风参量计算模型,将基于质量流量守恒的通风网络回路风压平衡方程、通风网络风流-围岩热量交换-传播控制方程、有毒有害气体弥散-扩散控制方程、氧气消耗-运移控制方程进行联立,构建了外因火灾通风网络“风量风向-风温-有毒有害气体体积分数-氧气体积分数”非稳定多场耦合数学模型。采用回路风量牛顿法求解通风网络风量风向变化,采用迎风离散格式的有限差分法求解通风网络内风流传热-传质过程,建立了火灾时期全风网“节点-分支-网络”风量风质失效多物理场耦合解算方法,构建了多物理场间接耦合解算流程,编写了解算程序。通过在角联结构试验巷道内开展外因火灾试验,初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分别模拟了进风区分支与用风区分支火源位置情况下复杂通风网络内风量变化、风流逆转、风温异常、有毒有害气体蔓延、氧气体积分数波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火源位置在进风井条件下风量显著变化分支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61%,风流逆转分支数量占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11%,风温显著变化分支数量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76%,CO侵入分支数量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84%,氧气体积分数显著变化分支数量达到通风网络分支总数的41%,进风井分支发生外因火灾造成的灾害影响范围和影响强度均明显大于其他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网路 回路风量法 风流质量流量守恒 有限差分法 传热传质 节点元素 分支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ield synergy analysis of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in falling-film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with horizontal pipes 被引量:1
11
作者 NIU Run-ping KUANG Da-qing +1 位作者 WANG Shi-zheng CHEN Xiao-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8期2353-2366,共14页
Effects of the flow pattern of intertubular liquid film on mass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ies in a falling-film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with horizontal pipes are studied.A flow model of the dehumidifying solution betwee... Effects of the flow pattern of intertubular liquid film on mass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ies in a falling-film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with horizontal pipes are studied.A flow model of the dehumidifying solution between horizontal pipes is established using Fluent software,the rule of transitions of the flow pattern between pipes is studied,critical Reynolds numbers of flow pattern transitions are obtained,and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angle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y angle are respectively used as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and heat transfer synergy,and distribution laws of the synergy angles for droplet,droplet columnar and curtain flow patterns are obtained.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angles corresponding to droplet,droplet columnar and curtain flow patterns all rise to a plateau with time.The mean mass-transfer synergy angle is 98°for the droplet flow pattern,higher than 96.5°for the droplet columnar flow pattern and 95°for the curtain flow patter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ss transfer synergy of the droplet flow pattern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droplet columnar flow pattern and that of the curtain flow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lm falling between horizontal pipes fluent software flow pattern of liquid film synergy angle mass and heat transf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流体相变效应的粗糙裂隙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先珊 罗晓雷 +5 位作者 白冰 魏宁 刘少炜 张普纲 李满 潘玉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33-844,853,共13页
三维粗糙裂隙渗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对提升地下热储层的热提取率意义重大。当前,热开采过程中的多场耦合问题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热开采过程中流体的相变作用对裂隙渗流特性及传热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为剖析流体相变作用下的非线性... 三维粗糙裂隙渗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对提升地下热储层的热提取率意义重大。当前,热开采过程中的多场耦合问题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热开采过程中流体的相变作用对裂隙渗流特性及传热变化的影响却鲜有涉及。为剖析流体相变作用下的非线性渗流换热机理,以三维粗糙裂隙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建立单相与多相流-热耦合模型,对比是否考虑相变作用的不同入口流速、入口温度和壁面温度时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未考虑相变作用时,壁面局部粗糙程度控制局部换热系数的分布特征;基于Forchheimer公式,得知流体传热过程中非线性渗流特性显著。考虑相变作用后,流体呈现类似剪切稀释流体的特征,而气相体积分数则对系统换热过程起主导作用。因此,考虑流体的相变效应可以更准确地揭示热开采过程中的渗流特征和热提取效率的演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裂隙 渗流换热 流热耦合 非线性渗流 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旋金属燃料多物理耦合分析方法与概念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顾汉洋 肖瑶 +4 位作者 丛腾龙 郭辉 傅俊森 蔡孟珂 宋去非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3,共13页
螺旋金属燃料具有导热系数高、导热路径短、强制旋流交混的特点,可实现更高的堆芯功率密度,进而减小堆芯体积,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室建立的螺旋金属燃料热工水力、中子物理、力学特... 螺旋金属燃料具有导热系数高、导热路径短、强制旋流交混的特点,可实现更高的堆芯功率密度,进而减小堆芯体积,提高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反应堆热工水力实验室建立的螺旋金属燃料热工水力、中子物理、力学特性分析方法及多物理耦合分析框架。在热工水力方面,基于自研仪器实现了交混及沸腾临界行为精细化测量,建立了三维及精细化子通道分析方法;在中子物理方面,建立了适用于特殊能谱、复杂几何的截面及稳瞬态中子物理特性的分析方法;在力学方面,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U-Zr合金燃料基础热物性模型,并开展了辐照条件下螺旋棒宏观力学特性研究。基于热工-物理-力学多物理分析和优化,提出了螺旋金属燃料组件及堆芯设计,具有无硼化、堆芯功率密度高、体积小、换料周期长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金属燃料 热质传输行为 瞬态安全分析 燃料服役性能 多物理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管降膜换热器性能规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乃继 朱承磊 李美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9-896,共18页
水平管降膜换热器具有热质传递效率高、阻力小、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等传统领域及能源利用的节能减排领域。降膜换热器内部发生复杂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过程。介绍了实验及模拟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不同操作参数(气... 水平管降膜换热器具有热质传递效率高、阻力小、结构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等传统领域及能源利用的节能减排领域。降膜换热器内部发生复杂的流动及传热传质相互耦合过程。介绍了实验及模拟研究手段的进展,综述了不同操作参数(气体温度、流向及流量,溶液流量、温度及浓度,内部媒介流量及温度等)与结构参数(管径、管间距等)对水平管降膜管间流型、液膜厚度与润湿性等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对蒸发传热特性、吸收传热传质特性等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规律,包括整体性能和局部微细特征,为水平管降膜换热器的性能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指出在不同气流特征以及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多维度的局部流动与传热传质性能的耦合影响规律以及强化换热手段会是水平管降膜换热器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管降膜 管间流型 液膜厚度 润湿性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直接空冷系统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 被引量:5
15
作者 侯一晨 陈志董 +4 位作者 张宗阳 贾贺 王伟佳 陈磊 杨立军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25-3136,I0016,共13页
在直接空冷电站中,轴流风机功耗占厂用电比例较高。为获得更为高效的风机运行调整策略,以某典型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和风速条件下... 在直接空冷电站中,轴流风机功耗占厂用电比例较高。为获得更为高效的风机运行调整策略,以某典型2´600 MW直接空冷机组为例,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策略。获得不同环境温度和风速条件下,各轴流风机转速分布规律以及通过空冷凝汽器单元的冷却空气质量流量分布规律。最终,计算得到不同环境气象条件下不同轴流风机转速调节策略风机总功耗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热负荷均匀分配原则的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整策略明显优于轴流风机转速整体调节策略,结果可为直接空冷机组优化运行和深层次节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冷系统 热负荷均匀分配 轴流风机转速灵活调节 数值模拟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多场耦合模式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彦龙 吴能友 +5 位作者 王宏斌 纪云开 綦民辉 刘昌岭 万义钊 陈明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55-1366,共12页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战略意义重大。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非成岩、弱固结、埋藏浅等特征的影响,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处于强烈的多场耦合状态。复杂的多场耦合行为给开采产能和安全风险演化规律预测... 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实现其安全高效开采战略意义重大。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储层非成岩、弱固结、埋藏浅等特征的影响,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储层处于强烈的多场耦合状态。复杂的多场耦合行为给开采产能和安全风险演化规律预测及其调控方案的制定均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围绕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特征并结合降压法开采工程需求,论证了在多场耦合行为分析中考虑固相传质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将传统热(T)-流(H)-固(M)-化(C)四场耦合升级为热(T)-流(H)-固(M)-化(C)-砂(S)五场耦合的新模式,并概述了实现多场耦合行为模拟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综述了目前在水合物储层流体传质行为、固相传质行为、传热行为、力学变形行为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梳理了目前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储层多场耦合基础研究领域的主要瓶颈与发展方向。可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工程-地质-环境一体化调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多场耦合 传热传质 泥砂输运 多相渗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转轴伸长效应的刷式密封泄漏流动和摩擦传热特性
17
作者 邱海龙 宋鹏飞 +2 位作者 屈杰 李志刚 李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56,共12页
为研究转轴伸长效应对刷式密封的泄漏量与摩擦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转轴伸长效应的刷式密封流热固模型的泄漏流动和摩擦传热特性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RANS)方程和多孔介质模型局部非热平衡能量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刷... 为研究转轴伸长效应对刷式密封的泄漏量与摩擦传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考虑转轴伸长效应的刷式密封流热固模型的泄漏流动和摩擦传热特性数值模型。通过数值求解三维雷诺时均(RANS)方程和多孔介质模型局部非热平衡能量方程的方法研究了刷式密封流动传热特性;采用有限元法方法,研究刷式密封非线性接触和转轴伸长特性,研究了转速、压比等不同工况和前、后夹板与转轴径向间距等几何参数对刷式密封的泄漏流动、摩擦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不考虑转轴伸长,考虑转轴伸长时刷式密封泄漏量减小,刷丝束最高温度明显升高;刷式密封泄漏量随压比的增大,前、后夹板与转轴间隙的增大而增大,随转速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压比增大,刷式密封最高温度越高,但刷丝束平均温度降低。随着转速增大,刷式密封最高温度显著提高,转速从1000 r·min^(-1)增长到4000 r·min^(-1)时,刷丝束最高温度增加了约86%。随着前、后夹板与转轴面的间距增大,刷丝束最高温度先升高、后降低。研究为刷式密封运行工况下的流动传热特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刷式密封 流热固耦合模型 泄漏流动 摩擦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连续墙对室内侧壁面热湿耦合传递行为的影响
18
作者 周旭 吴浪 +2 位作者 曹晓玲 冷子瑜 袁艳平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93-900,共8页
目前国内外针对能源连续墙的研究主要集热交换性能,鲜有研究关注其对邻近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热湿耦合传递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能源连续墙对相邻地下室墙体壁面热湿状态和与室内环境热湿交互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国内外针对能源连续墙的研究主要集热交换性能,鲜有研究关注其对邻近地下建筑热湿环境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热湿耦合传递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能源连续墙对相邻地下室墙体壁面热湿状态和与室内环境热湿交互通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能源连续墙的运行明显改变了室内侧壁面的热湿流方向和热湿流密度大小;与纯传热结果相比,虽然传湿过程对壁面温度的影响小于0.2℃,但是这部分差异会造成显热热流密度预测偏差超过10%;不计潜热热流会造成对地下室内热负荷的低估超过2.4%;绝缘层的隔热防潮作用能够阻碍流向室内的热量和湿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连续墙 热湿耦合传递 地下空间 壁面热湿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入风流热流耦合特性的智能通风系统状态重构参数修正
19
作者 贾瞳 马恒 高科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16-4328,共13页
为精准定量重构时间序列下实际矿井通风系统状态,以实时反映风网运行特征,基于实际矿井中风流的空气动力耦合热力流动特征,提出了时空特征下风流状态属性变化式,以井下网络和通风动力参数作为修正指标,以动态风流状态属性为修正变量,提... 为精准定量重构时间序列下实际矿井通风系统状态,以实时反映风网运行特征,基于实际矿井中风流的空气动力耦合热力流动特征,提出了时空特征下风流状态属性变化式,以井下网络和通风动力参数作为修正指标,以动态风流状态属性为修正变量,提出了通风系统状态重构参数点修正模型。为表述通风系统的动态连续运行状态,在点修正基础上引入连续时间特征,构建状态重构参数区间映射修正模型,以求解出时间序列下的系统状态重构参数波动区间来完成精准状态重构。为验证修正模型可靠性,以常村煤矿为工程对象进行状态重构,结果验证了井下风流的动态热流耦合特征及提出的风流状态属性变化式的可靠性,得出了状态重构参数波动区间,达到了实时准确构建风网运行状态的目的,有效提高了后续风网实时解算和控风决策的本质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智能通风 非稳态传热 状态重构 动态工况 热流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海底管道软管内部流体渗透特性模型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焱 郑利军 +1 位作者 张恩勇 王云飞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8-125,共8页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重要的设施,准确模拟气体渗透冷凝的动态过程是关乎软管设计是否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我国海上某油田深水软管为研究对象,开展深水油气输送软管内部复杂气体CH4、CO_(2)、H2S和气相水等渗透... 深水油气输送软管是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重要的设施,准确模拟气体渗透冷凝的动态过程是关乎软管设计是否安全可靠的关键技术之一。以我国海上某油田深水软管为研究对象,开展深水油气输送软管内部复杂气体CH4、CO_(2)、H2S和气相水等渗透规律研究,考虑高分子聚合物密封材料、厚度、气体压力、温度、流速、软管界面结构形式等不同影响软管渗透性的因素,将软管几何模型划分为管内流体、管道结构和环空三个空间,建立复合柔性软管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耦合计算模型,并进行了实验室规模的材料和样管实验,原型管道试验以及平台现场测试,其中模型结果与样管实验最大误差为7%,与原型管道试验结果最大误差为12.3%,计算模型与现场运行结果趋势规律一致,很好地为深水软管设计以及软管安全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海底管道 多相流动传热传质耦合 渗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