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生华 王健伟 +5 位作者 刘舒 严曙梅 韩建辉 傅恒 谢才铸 孙莉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4,共12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高精度三维地震等资料,利用古地貌恢复、地震相识别、数学逐步回归模型融合属性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始新统平湖组中段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平湖组可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古地貌呈北西—南东向阶梯式加深格局,沉积物源来自西北部的海礁凸起;②研究区平湖组中段位于三级层序的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有障壁滨海沉积体系,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及潮坪4个亚相;③研究区砂体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3个微相中,平湖组中段主要发育P8,P7,P6共3个砂层组,对应于平湖组中段高位体系域内的3个四级旋回,从最大海泛面开始发育P8砂层组,高位体系域中期发育P7砂层组,高位体系域末期发育P6砂层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分流河道 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坝 地震属性 平湖组 始新统 孔雀亭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秦兰芝 李宁 +2 位作者 徐东浩 孙中恒 王维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8-188,共11页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 根据钻井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通过沉积演化序列重建及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刻画等方法对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南部黄岩地区花港组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控砂机制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黄岩地区花港组自北向南主要发育三大沉积体系:河流-泛滥平原沉积体系、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河流相、浅水三角洲相与湖泊相3种沉积相类型。②黄岩地区花港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可划分为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与湖控主体区3个沉积单元,河控主体区发育厚层含砾砂岩,地震相表现为低频弱振幅特征;河湖交互区发育厚层砂岩,泥质夹层增多,地震相表现为中低频、中弱振幅,以隐性前积、叠瓦状前积为主;湖控主体区泥岩较发育,地震相表现为中高频、中强振幅。③研究区花港组沉积期受微地貌与水位幕式升降控制,三级层序等时格架内有3种浅水湖盆控砂模式:洪水期湖泊主体区范围最大,三角洲主体没入水下,孤立砂坝发育;平水期湖平面下降,河湖交互区扩张,砂体在横向上呈席状连片发育,在垂向上砂体被分隔;枯水期主要发育河控主体区,河道萎缩形成网状,河道细砂岩较为发育。④黄岩地区发育多个反转背斜,其翼部具有发育大规模构造—岩性圈闭的潜力,洪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朵叶侧向叠置部位,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废弃河道处,枯水期的优质砂体富集于河道内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湖盆 河湖交互沉积 浅水三角洲 古地貌 水位幕式升降 河道 花港组 渐新统 黄岩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3-2021年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变化特征分析
3
作者 金杰 陈宇杰 +4 位作者 姚永衡 张思远 胡镇涛 丁梦蓉 贾彬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78,共10页
本文基于1993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的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海平面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在舟山群岛东侧海域,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平均线性... 本文基于1993年1月至2021年12月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利用最小二乘法和集合经验模态分解对舟山及邻近东海海平面的长期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研究区海平面整体以上升趋势为主,在舟山群岛东侧海域,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平均线性速率为0.36±0.10 cm/a,2018年起上升趋势有所减缓。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线性速率为秋季最大(0.37±0.12 cm/a),冬季次之,春、夏两季略小(约为0.34±0.10 cm/a)。近30年来的非线性变化趋势显示,夏、秋季的上升速率几乎不变,冬季的上升速率呈减缓态势,春季呈加速上升态势。研究区海平面变化存在年振幅增大的趋势,长期变化与温度引起的海水热膨胀效应以及风应力引起的增-减水效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舟山海域 东海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 线性趋势 非线性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北区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类型
4
作者 蒋一鸣 赵洪 +2 位作者 唐贤君 姜雪 徐振中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950,共10页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北区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认识不清,制约了对该区宝石组储层与烃源岩的评价,阻碍了油气勘探进程。在对宝石组地层重新厘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古生物学、微量元素分析、岩心观察、粒度分析与测井相...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平北区始新统宝石组沉积环境与沉积相认识不清,制约了对该区宝石组储层与烃源岩的评价,阻碍了油气勘探进程。在对宝石组地层重新厘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古生物学、微量元素分析、岩心观察、粒度分析与测井相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9口井的宝石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宝石组沉积相类型。研究表明,平北区宝石组藻类和孢粉含量低,孢粉以喜湿蕨类孢子为主,沟鞭藻、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等海相化石含量较少,表明宝石组沉积时期为半咸水的海陆过渡相,以温暖、湿润气候为主。Sr、Ba、Ni和V等元素的综合分析表明,宝石组沉积时期为弱还原的贫氧环境;相对于天台斜坡带,平北区淡水陆相化石相对较多,为相对局限的海陆交互沉积环境。研究区不同的构造带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有所差异:孔雀亭构造带宝石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及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席状砂发育较少;宝云亭与武云亭构造带宝石组沉积于受局部海水影响的沉积环境,发育潮坪相,主要发育潮间带砂体,潮间带主要发育潮道、砂坪、混合坪及泥坪沉积微相;在西部斜坡带南部的天台斜坡带发育大套厚层泥岩,代表局限海沉积,其分布范围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环境 平北区 平湖斜坡带 宝石组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氦气成因来源、富集模式及勘探有利区
5
作者 刁慧 蒋一鸣 +6 位作者 李宁 覃军 于仲坤 丁飞 余箐 徐靖琦 王皖丽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9-199,共11页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 目前有关氦气成因及成藏富集模式的研究主要以陆上中—古生界克拉通叠合盆地为主,而对近海区域与油气伴生氦气资源的研究十分欠缺。为此,以东海陆架盆地为例,基于该盆地丽水—椒江、西湖凹陷含氦天然气组分、He3/He4同位素、岩石U、Th含量等资料,分析了该区氦气成因及氦气与伴生气的相关性,进而结合氦源岩生氦速率、氦气含量等生氦条件,明确了氦气成因,确定了该区氦气富集模式和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丽水—椒江凹陷氦气为幔源成因,氦气与幔源CO_(2)浓度、岩浆岩体分布有关,西湖凹陷则为壳—幔混源成因,氦气与深大断裂、沉积地层生氦有关;②该区氦气富集存在深大断裂与岩浆岩体周缘幔源强富集型、深大断裂与沉积层壳—幔混源弱富集型2种模式;③西湖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系始新统平湖组煤、泥岩的U和Th放射性元素在东海陆架盆地沉积岩中为最高,生氦速率与松辽盆地富氦区流纹岩相当,可作为弱源氦气的氦源岩。结论认为:①丽水—椒江凹陷西南部发育深大断裂与多期岩浆活动叠合的氦气有利区,评价出多个幔源强富集型有利圈闭,推算氦气资源量近1×10^(8)m^(3);②幔源氦气供氦稳定性、生氦量亟需开展进一步基础研究,同时在绿色低碳大背景下,氦气资源开发利用亦面临CO_(2)封存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盆地 丽水—椒江凹陷 西湖凹陷 氦气资源 氦气成因 生氦率 富集模式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木广迎地区断陷层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意义
6
作者 周兴海曹倩 单帅强 +6 位作者 梁世友 王斌 王苗 周兴海 曹倩 张晨雨 陈拥锋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1-840,共10页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内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保俶斜坡带是凹陷内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近期勘探实践表明,斜坡带深层构造—岩性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开展斜坡带北部木广迎地区深部断陷层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对于明确西...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内规模最大的富油气凹陷,保俶斜坡带是凹陷内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近期勘探实践表明,斜坡带深层构造—岩性领域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开展斜坡带北部木广迎地区深部断陷层地质结构与油气勘探潜力分析,对于明确西湖凹陷构造—岩性领域下步有利突破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开展木广迎地区精细的构造和层位解释。根据解释结果进行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并系统分析区内油气地质条件。研究表明,木广迎构造带整体表现为东倾斜坡,北部发育古新统厚度中心;区内发育走向为NE、NNE和NW向的3组断裂,多数断裂的主活动时期为古新世—始新世,活动强度逐渐减弱;木广迎地区现今古新统残留厚度为200~1500 m,暗色泥岩厚度为100~700 m,最厚可达700 m以上,其主体于宝石组沉积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宝石组内发育大套厚层砂岩,且物性较好,可作为有利储层。研究认为,木广迎地区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效的源—储配置,是西湖凹陷斜坡带构造—岩性领域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俶斜坡 木广迎地区 断陷层 地质结构 勘探意义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对比及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军 曹磊 +1 位作者 许怀智 钟荣全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 为了明确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地区油气源及油气运移特征,基于对原油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天然气组分、天然气碳同位素,原油物性、含氮化合物等参数的分析,明确了平湖地区的油气来源,揭示了原油和天然气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西湖凹陷平湖地区A断块花港组原油C_(27)、C_(28)、C_(29)甾烷以V型(C_(27)≈C_(29)>C_(28))分布或者L型(C_(27)>C_(29)>C_(28))分布为主;A断块烃源岩C_(27)、C_(28)、C_(29)甾烷以反L型(C_(27)>C_(28)<C_(29))分布为主,D块(H11井)平湖组中段烃源岩以L型分布为主,与原油的生标较为相似。油源对比结果和含氮化合物相关参数显示,平湖地区花港组原油具有垂向+短距离侧向运移的特征(断砂搭接);气源对比结果、天然气δ^(13)C_(1)和干燥系数显示,平湖地区A断块和B断块平湖组天然气主要来自自身和D断块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含氮化合物 油气运移 平湖地区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煤地层下薄砂体分布预测方法:以东海西湖凹陷PB地区为例
8
作者 罗盼 李九生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270,共13页
在河流-潮汐双向水流控制的沉积环境之下,西湖凹陷PB地区平湖组含油气地层中普遍发育薄煤层,煤层导致储层的地震振幅、相位、频率均会发生一定变化。为明确PB地区煤层的发育对储层识别的具体影响以及储层识别的有效手段,以地震、测井资... 在河流-潮汐双向水流控制的沉积环境之下,西湖凹陷PB地区平湖组含油气地层中普遍发育薄煤层,煤层导致储层的地震振幅、相位、频率均会发生一定变化。为明确PB地区煤层的发育对储层识别的具体影响以及储层识别的有效手段,以地震、测井资料为研究基础,在开展储层叠前、叠后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基于去煤层反射系数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和基于波动方程的叠后地震正演,在厘清煤层发育对储层特征影响的前提下,采用岩石物理多参数交会分析,以探索研究区储层岩性识别的敏感参数、定门槛值。结果表明,当储层厚度均小于调谐厚度时,对地震数据进行90°相位旋转,煤层对储层影响能一定程度地减弱。针对研究区含薄煤层的薄储层,采用宽频谱反演-叠前Vp/Vs-叠前AVO三步走逐级优质储层预测流程,能较好地刻画研究区含气砂体展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地区 含煤薄储层 地震响应特征 储层预测 薄砂体分布 东海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沉积特征与古环境记录 被引量:54
9
作者 石学法 刘升发 +4 位作者 乔淑卿 刘焱光 方习生 吴永华 朱志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9-30,共12页
2007—2009年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过程中,对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进行了系统的底质调查,取得表层沉积物样品2949个、柱状沉积物样品148个。基于上述样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以6.5Φ粒径为界线详细划分出... 2007—2009年执行"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过程中,对东海闽浙沿岸泥质区进行了系统的底质调查,取得表层沉积物样品2949个、柱状沉积物样品148个。基于上述样品的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以6.5Φ粒径为界线详细划分出泥质区的分布范围,主要位于26°~29°N之间,水深90m以浅的区域。(2)粒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泥质区现代沉积物总体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运移,但研究区的两侧又稍有不同,均表现出明显的向外偏转趋势;南部闽江河口外沉积物运移模式大致表现为由河口向周围呈散射状的输运趋势,最北影响可到27°N附近。(3)泥质区黏土矿物可明显划分为2个组合区,Ⅰ区覆盖了从长江口到南部闽江口外的大片海域,富集伊利石(平均含量为64%),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长江;Ⅱ区主要集中在闽江口附近的小区域,富集高岭石和绿泥石(两者平均含量之和为50%),推断其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闽江。(4)常量元素的R型因子分析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沉积主要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伴有少量生物沉积。(5)利用210Pb法测试了研究区百年来沉积速率,结果表明闽浙沿岸泥质区近百年来沉积速率介于0.79~3.34cm/a之间,平均值为1.97cm/a,属于东海次高沉积强度区,明显低于长江口泥质区沉积速率。(6)对闽浙沿岸泥质区南部的MZ01孔进行了综合分析,恢复了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的古环境演变过程,识别出10次极值事件,可能主要由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所引起,推测中全新世以来泥质区东亚冬季风演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8400~6300aBP为季风较强且波动期、6300~3800aBP为季风较弱且稳定期、3800~1400aBP为季风高波动期、1400aBP以来为季风稳定增强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泥质区 沉积特征 古环境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常量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1
10
作者 刘升发 石学法 +2 位作者 刘焱光 朱爱美 宋晓红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6,共7页
通过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TOC)、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探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 通过分析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粒度、有机质(TOC)、常量元素氧化物(SiO2,Al2O3,Fe2O3,MgO,CaO,Na2O,K2O,P2O5,TiO2,MnO),探讨东海内陆架泥质区常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常量元素氧化物组成较为稳定,含量最高的2种组分为SiO2和Al2O3,两者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72%左右。常量元素氧化物的含量与沉积物类型密切相关,SiO2,CaO,P2O5倾向于富集在粗颗粒沉积物中;Al2O3,K2O,MnO则倾向于富集在细颗粒沉积物中;而MgO,Na2O,Fe2O3和TiO2基本不受沉积物类型影响。R型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的常量元素氧化物可以分为3组,第1组包括SiO2,Al2O3,Fe2O3,MgO,TiO2,P2O5和MnO;第2组包括CaO,K2O,CaCO3和TOC;第3组包括Na2O,可能分别代表了陆源碎屑沉积、海洋生物沉积和海洋化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内陆架 泥质区 沉积物 常量元素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全新世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的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11
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3 位作者 万世明 刘建国 王宏娜 周菲凡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95-102,共8页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 尝试恢复了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表现出的太阳活动以及ENSO周期变化。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EC2005孔进行粒度分析以及AMS碳-14测年,对高分辨率敏感粒度资料揭示的中全新世近700 a(距今5.2~5.9 ka)东亚冬季风记录与GRIP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对比,良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揭示的古气候变化有某种内在联系,期间东亚冬季风的增强得到了良好的区域性响应,同时又具有全球性背景。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62,11 a的太阳活动周期以及与现代ENSO周期相似的6,5 a周期。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揭示的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与格陵兰冰心氧同位素记录的良好对应说明两者有相似的发生机制,可能是太阳活动以及古ENSO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太阳活动 敏感粒度 中全新世 东海内陆架 东亚冬季风 泥质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宗雁 郭志刚 +2 位作者 张干 李军 池继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24-728,共5页
以GC/EC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泥质区、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共19个表层沉积物样中21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东海泥质区已有人类污染物的明显记录.研究区平均总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 以GC/EC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泥质区、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和冲绳海槽共19个表层沉积物样中21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东海泥质区已有人类污染物的明显记录.研究区平均总有机氯农药分布特征为沿岸泥质区南部>沿岸泥质区北部>冲绳海槽>济州岛西南泥质区.冲绳海槽中HCHs含量高且其分布特征显著区别于陆架泥质区,显示该区域这一污染物源可能与陆架区有所不同.(DDD+DDE)/DDT比值显示东海泥质区DDT类农药的污染物还比较新.与国内其他地区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含量相比,东海泥质区有机氯农药污染属较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分布 表层沉积物 东海泥质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物源 被引量:30
13
作者 张宗雁 郭志刚 +2 位作者 张干 刘国卿 郭玲利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5-82,共8页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 以GC/MSD内标法定量测定了东海近岸和远岸泥质沉积区18个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探讨了多环芳烃在这些泥质区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来源。结果显示,近岸泥质区多环芳烃含量普遍较高,介于180.3~424.8ng/g(干重)之间;冲绳海槽次之,含量为211.7ng/g;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最低,含量介于117.1~211.7ng/g之间。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离物源的远近、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以及东海环流体系。东海泥质区的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热成因,大气干湿沉降和河流输入是其进入泥质区的主要途径。东海泥质区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分布 物源 表层沉积物 泥质区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 被引量:38
14
作者 雷坤 杨作升 郭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88-295,共8页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 1997年 2月在东海北部取得悬浮体和底质样品 ,通过粒度分析和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 ,探讨了陆架北部泥质区悬浮体的絮凝沉积作用。结果表明 ,生物因素是泥质区悬浮体的发生絮凝的机制之一 ,可影响悬浮体在海水中的行为。生物活动产生的软组织、分泌物和粘膜等有机质可将矿物碎屑和生物骨屑粘结、吸附和捕集在一起形成絮凝体而迅速沉积。在悬浮体含量较低、水化学环境相对稳定的东海陆架 ,絮凝作用是泥质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浮体 东海陆架 泥质区 絮凝沉积作用 扫描电镜 粒度分布 底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北部泥质区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 被引量:18
15
作者 孙晓燕 李广雪 +2 位作者 刘勇 马妍妍 李俊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17,共7页
运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 运用粒级一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季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变阶段:①3~1.15kaBP为东亚冬季风较弱,中等程度波动阶段,期间也存在几次冬季风加强期;②1.15kaBP到现代为东亚冬季风强盛、高频率波动阶段。1.15kaBP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外,3kaBP来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级的变化还记录了11次冬季风增强事件,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但在不同的地区的响应程度不同,说明气候变化存在全球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区 敏感粒度组分 东亚冬季风 东海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初探 被引量:25
16
作者 赵汗青 吴时国 +2 位作者 徐宁 王秀娟 张光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5-122,共8页
根据所获得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西侧槽坡附近以及海槽内部发育有一系列泥火山(底辟)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泥火山地貌,在穿过泥火山的地震剖面上,表现出典型的泥底辟构造。对穿过泥底辟构造的DMS01-5地震剖面进一步... 根据所获得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西侧槽坡附近以及海槽内部发育有一系列泥火山(底辟)构造,在地形上表现为泥火山地貌,在穿过泥火山的地震剖面上,表现出典型的泥底辟构造。对穿过泥底辟构造的DMS01-5地震剖面进一步的处理和解释发现,泥底辟构造顶部存在明显的似海底反射(BSR),其与海底反射波组极性相反,在BSR之上存在振幅空白带,在速度谱上出现速度异常,指示存在与泥火山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从世界广泛发现的与泥底辟构造有关的天然气水合物来看,天然气水合物既可以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成藏,也可以在其外围的海底沉积物中产出。在泥底辟构造的丘状外围附近,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机制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低温热液的形成;在泥底辟构造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其形成过程类似于传统的矿物交代形成机制。冲绳海槽泥底辟构造的发育与很高的沉积速率和槽坡的活动断层有关。在冰期期间,长江携带大量的陆源物质直接输送到大陆坡地区,沉积速率达300 m/Ma,产生异常高压,同时张性断层极为发育,为流体的迁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在异常压力以及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大量流体向上运移,从而发育大量的泥底辟构造。富含甲烷的流体易在其外围及外围海底沉积物中形成天然气水合物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火山 泥底辟构造 天然气水合物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2年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营养盐结构及分布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45
17
作者 王修林 孙霞 +4 位作者 韩秀荣 祝陈坚 张传松 辛宇 石晓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23-331,共9页
20 0 2年 8月 2 6日— 9月 4日在东海赤潮高发区 ( 2 9°0 0′— 32°0 0′N、1 2 2°0 0′— 1 2 3°30′E)进行了夏季航次的调查 ,利用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的调查数据 ,系统分析比较了其营养盐结构和分布特征 ,并... 20 0 2年 8月 2 6日— 9月 4日在东海赤潮高发区 ( 2 9°0 0′— 32°0 0′N、1 2 2°0 0′— 1 2 3°30′E)进行了夏季航次的调查 ,利用春、夏季东海赤潮高发区的调查数据 ,系统分析比较了其营养盐结构和分布特征 ,并初步探讨了夏季爆发的中肋骨条藻赤潮与营养盐的关系。与 2 0 0 2年春季相比 ,2 0 0 2年夏季调查海区中SiO3 Si、PO4 P、NH4 N、DON和PN平均浓度比春季有所增加 ,而NO3 N、NO2 N、DOP和PP浓度则有所减小。夏季各种形态磷营养盐主要由PO4 P和PP组成 ,其中PO4 P比春季明显增加 ,PP略有减少 ,DOP显著减少 ;各种氮形态营养盐主要由DIN和DON组成 ,与春季相比DON比例略有增加 ,DIN略有减少。DIN仍以NO3 N为主并有所增加 ,而NH4 N比例基本不变 ,NO2 N有所减少。主要溶解无机态营养盐 ,如SiO3 Si、PO4 P和NO3 N ,以及PP的平面分布整体上呈沿岸海域浓度高、外海浓度低的趋势 ,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的趋势已减弱 ,甚至消失。NO2 N和NH4 N具有明显的水团分布特征 ,与春季有所不同 ;DON和PN与春季具有相同的斑点状分布趋势。另外 ,本航次调查中在 1 1站发现中肋骨条藻赤潮 ,该站表层SiO3 Si浓度较高 ,PO4 P很低 ,其余溶解态氮营养盐及PP与调查海区表层平均浓度接近 ,PN较高。营养盐结构中 1 1站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赤潮高发区 营养盐 夏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内陆架泥质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8
作者 朱爱美 刘季花 +3 位作者 张辉 白亚之 崔菁菁 刘升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主微量元素、TOC、CaCO3、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中ΣREEs为182.8~221μg/g,均值为206.5μg/g,明显高于黄土、黄河及雅鲁藏... 通过对东海内陆架泥质区3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稀土元素、主微量元素、TOC、CaCO3、沉积物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稀土元素分布的原因。结果显示东海内陆架中ΣREEs为182.8~221μg/g,均值为206.5μg/g,明显高于黄土、黄河及雅鲁藏布江中稀土元素的含量,与长江、瓯江中稀土元素含量接近。稀土元素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及(La/Yb)N比值显示,轻稀土显著富集,存在显著的δEu异常。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稀土元素与上地壳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分馏,稀土元素存在显著的"四分性"。稀土元素与粒径、有机质、CaCO3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研究区中稀土元素含量不受上述3个因素的控制。元素比值及稀土元素上地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研究区稀土元素主要源于长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表层沉积物 内陆架泥质区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92
19
作者 郭志刚 杨作升 +1 位作者 曲艳慧 范德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84-289,共6页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 利用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和周围砂质沉积区的表层沉积物元素含量和海水悬浮沉积物总量分析资料 ,对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海不同泥质区的沉积地球化学过程很不相同。浙江近岸泥质区沉积物元素以Fe、Mn、Zn的含量高 ,Na、Sr、Al、Ca的含量低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长江沉积物非常一致。近岸泥质区的沉积物基本来源于长江输入海的沉积物 ,在台湾暖流的作用下沉积在浙江沿岸。远岸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沉积物以Na、Sr的高含量 ,较高的Al、Ca含量和低的Fe、Mn、Zn含量为特征 ,其地球化学特征与黄河源沉积物有好的相关性 ,但有一定的混合源性质 ,该泥质区的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源的细颗粒沉积物 ,由黄海沿岸流搬运到该区并沉积下来。沉积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 ,元素粒度分异作用明显。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过程的控制性影响因子是东海环流系统和物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陆架泥质区 沉积地球化学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海及邻近海域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 被引量:17
20
作者 栾锡武 初凤友 +2 位作者 赵一阳 秦蕴珊 陈左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15-319,共5页
由气体水合物稳定存在的温度—压力条件 ,根据我国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海底温度、地壳热流和地温梯度的分布 ,指出了该海区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主要在东海陆坡即冲绳海槽的西坡、冲绳海槽的东坡、和琉球海沟的西坡、琉球海沟和菲... 由气体水合物稳定存在的温度—压力条件 ,根据我国东海及其邻近海域的海底温度、地壳热流和地温梯度的分布 ,指出了该海区气体水合物可能的分布范围。主要在东海陆坡即冲绳海槽的西坡、冲绳海槽的东坡、和琉球海沟的西坡、琉球海沟和菲律宾海盆。分析指出 ,目前并不能肯定东海陆架区不存在气体水合物稳定存在的区域。由于冲绳海槽的热流值较高 ,特别是冲绳海槽的中部轴区 ,那里有较高的地温梯度 ,因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气体水合物 分布 中国 海底温度 地温梯度 冲绳海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