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林 邢国栋 +3 位作者 李正 孙祥余 李艳婷 袁金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80,共9页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境退化、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整体不稳定、流域综合监管能力和系统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九湖流域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为导向,以恢复九湖流域水质为核心,从山地林草保护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入湖河流水生态修复、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治理修复、综合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方面、23个方向出发,梳理集成现有成熟有效的修复技术及整治措施,形成九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框架,以期为九湖流域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修复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FI方法的流域生态安全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2
作者 王让会 宁虎森 +3 位作者 王海东 刘春伟 张志军 罗青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2-442,共11页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 阿克苏河流域山水工程作为联合国生态修复旗舰项目,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服务价值与生态产品质量、维护流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地域分异规律、生态系统耦合原理以及环境效应机制,在分析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与生态安全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由4个子系统20个指标组成的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的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EFI方法,分析各指标及子系统对EFI的贡献及其生态效应.EFI正指标数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低;EFI负指标数值绝对值愈大,生态安全性愈高.采用实际监测、实验分析、模型模拟、遥感制图以及逻辑推理与经验分析等途径,获得了1998年度及2023年度各指标的多源属性数据,并确定各指标权重及其阈值;通过归一化处理等方法,规范生态安全评价的数据基础.结果表明:1)生态安全是错综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各个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流域生态安全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性、滞后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2)阿克苏河流域25年间生态安全处于稳定趋好状态,1998年、2023年EFI值分别为0.08及0.06.通过评价标准可知,生态脆弱性进一步减弱,生态安全程度持续增强.3)各子系统生态安全程度及其对流域生态安全效应的贡献程度各不相同.水资源子系统各指标基本维持稳定并逐渐趋好,子系统脆弱性稳中趋弱,生态安全特征表现出稳中趋强的演变规律.土地资源子系统中相关要素的正负效应共存,特别是受盐渍化指数波动的影响,生态安全改善的趋势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生物资源子系统及环境子系统的EFI值均在大幅度降低,生态安全程度明显增强.在揭示生态安全演变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安全风险防控、格局优化、过程调控、生态修复及管理模式,为促进流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指数(EFI) 生态安全 阿克苏河流域 山水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系统 柯柯牙 绿洲-荒漠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逻辑与路径
3
作者 李玉红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4,共9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要求。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全部具备,对系统治理具有天然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黄河流域在增强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能力的同时,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重心向防风固沙扩展、从“林”向“草”递进,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有机结合。坚持“四水四定”,以水资源作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刚性约束;以自然恢复为主,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辅相成;统筹治田和治沙,避免出现各自为战;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通过产业绿色转型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水资源 防风固沙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晔 张守红 +4 位作者 李华林 齐元静 张志强 张建军 吴敬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42-2057,共16页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型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路径,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明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 生态清洁小流域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将水土资源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型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实现路径,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明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背景及意义、梳理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发展历程与建设成效、辨析了当前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面临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观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框架与技术路线,从理论、技术、措施布局、效益提升、人地关系和谐等视角,凝练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科学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其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综合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 技术框架体系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居民生计变化的区域生态修复社会效益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马庆 苏香燕 +5 位作者 周妍 李付全 张永帅 胡自远 李凯 孙然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101-5112,共12页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 区域生态修复工程能够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增进居民福祉,促进区域内生式发展,但当前对于社会效益的量化缺乏具体标准。以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例,基于居民可持续生计框架和指标体系,量化工程实施前后区域内居民生计活动的变化,从而分析不同修复单元之间差异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影响居民生计策略转变。居民收入结构由务农主导型向务工主导型和兼业多项型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人力密集型向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经营转变,乡村产业结构由传统农耕向特色种植和乡村旅游等生态衍生产业转变;(2)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居民综合生计具有明显提升作用。整体工程区内居民综合生计水平几乎增长了一半,但不同生计类型的变化程度略有差异,由高到低为生计环境>生计结果>生计资本;(3)尽管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不同修复单元的差异较为显著。如森林提质主体修复单元等多元化收入来源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指数最高;发展生态产业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可持续性最高,如水质提升与污染防治单元;生计模式单一且资源匮乏的修复单元内居民生计水平偏低,如废弃矿山主体修复单元。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和修复单元的变化差异性,有助于制订精准的政策和管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事业向着更高标准、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可持续生计 效益评估 生态贫困陷阱 沂蒙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腾雯 程俊豪 +2 位作者 熊航 刘允瑄 谢苗苗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0-1225,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当前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应对多样化挑战,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与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生态安全格局是整合生态要素和优化空间配置的有效工具。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的皇甫川入黄小流域为研究区,提出了NbS指导下的“风险-格局-路径”生态修复框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诊断流域“社会-生态”系统问题,构建源地-廊道-节点式生态安全格局,依据NbS八大准则设计“修复措施-生态效益-人类福祉”的NbS生态修复路径。建立“要素-问题-准则-策略”逻辑关系,实现NbS修复路径的全要素空间落位。结果表明:(1)皇甫川入黄小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显著,干流周围及流域南部风险高,高与较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与较低风险区分别占全区面积的21.43%、25.56%、53.01%。(2)流域内共识别18个生态源地、153条生态廊道和86个生态节点,生态源地与廊道分布较均匀,生态节点在流域西北部分布较少。(3)设计流域“川道改造+坡沟共治+矿山重塑”三位一体的山水林田坝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策略,布局3大类10小类共计80个修复工程。(4)修复策略NbS自评估总分值86.04%,与NbS准则高度匹配。在NbS理念指导下,利用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水林田坝草要素生态过程耦合、空间布局协同,为流域维护生态安全、治理系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S 山水林田湖草沙 生态修复 生态安全格局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7
作者 尹琛 聂艳 +4 位作者 于婧 徐张洋 许悦 于雷 齐睿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38-7051,共14页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而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抓手。为此,中国不断深化生态修复工程部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减少土地利用碳排放。而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是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抓手。为此,中国不断深化生态修复工程部署,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山水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生态修复工程,其通过改善或恢复现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优化区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布局为碳减排提供了可行思路,而如何评估山水工程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进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则成为了核心议题。基于2010—2021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法,研究聚焦于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实施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通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样本数据筛选、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以及倾向得分匹配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对试点城市的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考虑地区与时间特征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其抑制效应为29.9%。(2)在作用机制方面,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可以通过自然植被恢复、土地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三条路径来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3)在城市异质性方面,山水工程试点政策有利于资源型城市积极摆脱“资源诅咒”和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从而更加有效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同样,中东部地区优越的人力、技术、资源条件可以进一步加强山水工程试点政策在降低土地利用碳排放方面的作用。尽管山水工程试点政策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但受限于非资源型城市和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创新能力和地理区位,碳减排的内生动力存在不足,影响了山水工程试点政策的施行效果。未来应紧扣三大作用机制靶向施策,重视城市类型和区位差异,继续发挥山水工程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果对完善山水工程顶层设计、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 土地利用碳排放 双重差分法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甘肃黄河石林和云南哀牢山失温事故的热平衡理论分析
8
作者 龙佳 董铭 苏怀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28-936,共9页
失温是野外活动中常被忽视的一种安全事故,其发生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热力学问题,并涉及具体的地理环境。从人体与环境的热传输和热平衡角度分析失温事故是提高公众对失温风险认知的有效途径,然而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文章... 失温是野外活动中常被忽视的一种安全事故,其发生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热力学问题,并涉及具体的地理环境。从人体与环境的热传输和热平衡角度分析失温事故是提高公众对失温风险认知的有效途径,然而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为此文章利用热平衡理论构建出一个人体维系正常体温理论所需服装热阻的计算模型,以2021年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和云南哀牢山2次最严重的失温死亡事件为案例,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外界环境气温和人体活动状况(包括新陈代谢率和消耗系数)计算理论所需服装热阻。通过对比人体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与模型计算出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来研究人体在事发环境下的失温风险。结果发现,在甘肃白银马拉松死亡事件中,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均高于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失温事故完全可能发生。对于哀牢山地质调查死亡事件,人体在事故发生期间只要处在登山和工作状态情景,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与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差距不大,失温风险较低。但在宿营睡觉的状态下,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就高于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且气温越低差距越大,尤其在夜间气温降到最低时,理论所需服装热阻值能高出实际所穿服装热阻值3.5倍以上,形成严重的失温风险。文章构建的模型能够对失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评估工作,为提高公众失温风险认识提供热力学、环境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范式,从而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地理工作者野外考察的失温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温 热平衡 服装热阻 黄河石林越野赛失温事件 云南哀牢山失温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类型识别及修复路径优化
9
作者 聂家龙 官冬杰 +2 位作者 谢亭亭 周李磊 和秀娟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8-429,共12页
[目的]识别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类型,探究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而为生命共同体修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方法]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利用正态云模型计算... [目的]识别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类型,探究各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性,进而为生命共同体修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方法]以中国31个省(区、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健康诊断指标体系,利用正态云模型计算各行政区及各子系统健康等级,探究了各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性并划分修复单元实行分区优化。[结果](1)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健康状态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处于健康和自然状态的行政区数量约占19%和58%,各子系统健康状态总体上表现为林子系统>草子系统>湖子系统>水子系统>田子系统>沙子系统>山子系统;(2)耦合度上,120种子系统组合中有9种一直处于磨合阶段,其他组合逐步达到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上,仅两个子系统组合里有15种处于失调阶段,其余子系统组合处于轻度失调或初级协调阶段,各子系统之间发展速度存在较大差距;(3)将修复单元划分为4类:水-沙-林子系统修复区、山-湖子系统修复区、田-草子系统修复区和沙-湖-林子系统修复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路径。[结论]宏观视角下各地区的健康类型在逐步提升,但仍有病态行政区出现,未来需要注重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差异性,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健康诊断 耦合协调 修复路径 宏观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1
10
作者 殷瑞敏 王占岐 +1 位作者 高云霄 柴季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研究目的:阐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特征与逻辑,为构建新时期全要素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方案提供路径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技术、生... 研究目的:阐述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要求、特征与逻辑,为构建新时期全要素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新方案提供路径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技术、生产要素、产业发展、管理机制的深刻性变革中与全要素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关联性与动态性、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之间密切关联。(2)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之间遵循科技创新、要素保障、统一管理、环境供给的四大逻辑。(3)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全要素系统保护治理的总体目标和关键环节,需从强化动力机制、优化要素组合、深化交互机制、提高配置效率等治理路径多管齐下。研究结论:新质生产力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必然经历双向互促的动态演进过程,应持续发挥新质生产力对生命共同体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管理 系统观 新质生产力 山水林田湖草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权衡协同关系时空演变的影响——以赣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潘丹 陈佳 孔凡斌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758-4773,共16页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是国家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然而,山水工程的实施能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一直缺乏应有的系统证据。以全国首批山水工...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是国家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然而,山水工程的实施能否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一直缺乏应有的系统证据。以全国首批山水工程试点地区江西省赣州市为例,基于2010—2022年的7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当量因子、相关系数及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山水工程实施前后赣州市ESV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对ESV时空演化影响的差异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山水工程的实施能有效扭转赣州市ESV下降的趋势。13年间赣州市ESV共下降了47.72亿元,但是ESV在工程实施后比实施前少下降了4.8亿元。下降减缓主要源于山水工程减少了林地和草地流失面积,但是耕地、建设用地的持续扩张与水域遭到破坏仍然阻碍了赣州市ESV的提升。(2)山水工程的实施对赣州市不同区域ESV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受山水工程的影响,工程实施前的ESV低值区域赣东和赣南地区的ESV扭降为升,但是工程实施前的ESV中值区域赣西和赣中地区的ESV出现了小幅下降态势。(3)协同关系是赣州市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主要关系,山水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赣州市大部分单项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尤其是水文调节、原料生产与其他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增益明显,但是由于山水工程对水域保护不足而降低了水资源供给与其他服务之间的协同关系。研究从ESV的角度量化了山水工程的实施绩效,为国家优化山水工程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山水工程后续工作的科学性和空间针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权衡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
12
作者 畅利毛 郑和祥 侯洪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9,共10页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 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的协调发展,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亟需构建黄河水安全的综合影响评估体系。以黄河鄂尔多斯段为研究对象,基于专家咨询法、频度统计法和理论分析法,结合加权平均方法,选取气候干旱程度、沙尘暴发生频率、淤地坝拦沙效果、水土保持率、土地盐碱化程度和水沙协调度等24个指标因子,构建涵盖库布齐沙漠、十大孔兑、黄河南岸林田湖草和黄河干流4个准则层的黄河水安全综合影响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黄河南岸林田湖草系统的防风固沙效能显著,黄河干流水质状况总体健康。此外,沙漠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率、凌汛水生态治理效果及防洪体系标准满足程度指标综合评价较好,其余指标因子则表现较差。该评价体系为黄河水安全恢复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推动鄂尔多斯段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全面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安全 综合影响评估体系 山水林田湖草沙 可持续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与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春宏 张晓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1-447,共7页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 [目的]中国水土流失治理已由“全面治理,重点治理”迈向“系统治理,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分析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内涵、准则及其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旨在丰富新时代水土保持理论体系,引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方法]在长期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的基础上,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的发展过程,阐明其内涵、目标与实践准则。[结果]水土流失长期治理实践总结提升形成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技术路线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最朴素的实践体现。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系统性主要体现为治理对象的系统协调,总体布局的系统统筹,治理措施的系统考量,治理成效的多效益兼顾,实施和管理的多部门协同和多主体参与的共治共享6个方面。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实践需要遵循的基于系统治理理念的具体举措包括:利用系统思维理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精准诊断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短板及其控制性要素,构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防控体系,构筑完备的水土保持管理与技术保障体系。[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完整准确理解并全面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念,探索整体提升水土保持学术研究水平和治理效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同时应结合区域或流域实际,对农田、水利、牧业、林业及生产建设活动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规划和治理,推动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治理 生命共同体 水土保持 理论体系 小流域综合治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技术路径探索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妍 王金满 +4 位作者 陈妍 应凌霄 周旭 冯宇 景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0-49,共10页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 研究目的:探索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理论框架、技术路径,对其全过程技术体系和适应性管理进行研究,为科学推进工程实施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梳理、对比分析和归纳总结。研究结果:(1)山水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应围绕NbS准则和指标要求,在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融入NbS理念,以有效指导工程实施;(2)将NbS作为山水工程的理论指引,应针对特定生态问题和修复对象,识别关键修复要素并选择对应工程技术;(3)串联关键生态系统要素、贯通区域(流域)—保护修复单元—场地三个尺度是将NbS融入山水工程,推动全要素、多尺度、多层级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结论:将NbS准则融入山水工程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和管理维护全过程,是保证山水工程实施成效的关键,需尽快完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具体标准和范式,推动生态系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技术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15
作者 苏敏 虞方伯 方晓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8,共12页
[目的]分析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生态模型理论,构建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目的]分析浙江省钱塘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健康状况,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生命共同体理论与活力—组织力—恢复力(vitality-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生态模型理论,构建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3S技术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对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分级。[结果]①2020年,钱江源区域的淳安县处于生命共同体健康状态,建德市、开化县、常山县生命共同体均为亚健康状态。②2015—2020年4个县(市)生命共同体健康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健康指数上升趋势大小依次为:建德市>常山县>淳安县>开化县。③2020年,4县(市)中山水林田湖草子系统健康状态最好的为常山县,最差的为淳安县;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最好的为淳安县,最差的为常山县。④钱江源区域林、田子系统结构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有待提升优化。⑤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对于提升钱江源区域生命共同体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结论]钱江源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4县(市)接下来应针对山、水、林、田、湖等子系统的不同问题开展相关修复工作,同时进行统筹规划与生态整治,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系统的统筹共治、健康管理与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命共同体健康评价 VOR模型 钱塘江源头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昌素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4-71,共8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这其中所体现的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这其中所体现的系统观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梳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理论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系统把握“社会—经济—自然”的本质规律。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实践路径,包括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大江大河流域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以系统观念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复合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论与方法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段继琪 段青松 +3 位作者 保锐琴 黄广杰 罗鹏彪 王建文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119-126,共8页
针对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存在问题,寻求适宜的系统治理方法至关重要。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NbS)、再野化、景感生态学、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5种,但目前对这些理论与... 针对不同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存在问题,寻求适宜的系统治理方法至关重要。国内外运用最为广泛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NbS)、再野化、景感生态学、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5种,但目前对这些理论与方法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尚不清晰。从定义及发展、准则、实施方法和典型案例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5种理论与方法并进行比较,结果可知,5种理论与方法运用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和适应性,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干预等手段,使退化或者破坏的生态系统回归到一种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但它们在人为干预程度、适用范围、与人类关系的密切程度及农业应用等方面有差异。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同理论与方法的特点、适用性和局限性,结合治理区域的特点和问题,针对性地选择治理方法,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系统治理 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对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稀缺价值的影响
18
作者 史明珠 张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53-57,共5页
以荆州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荆州市2021年相关数据计算和分析了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生态系统服务稀缺价值(ESSV)指标,并运用地理信息图谱、景观格局指数、冷热点分析法、供给和需求弹性指数等方法评估和揭示ESV和ESSV的时空异质... 以荆州市为研究区域,利用荆州市2021年相关数据计算和分析了荆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和生态系统服务稀缺价值(ESSV)指标,并运用地理信息图谱、景观格局指数、冷热点分析法、供给和需求弹性指数等方法评估和揭示ESV和ESSV的时空异质性变化及其原因和机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集中于耕地转变为林地或草地,未利用地转变为水域或其他类型,林地或草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各类型土地的多样性和均衡性均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SLCP)的综合治理和协调发展等措施的效果取得一定成效。ESSV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东部向西部递增的分布特征,且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聚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SLCP)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稀缺价值 土地利用 荆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演替规律研究(Ⅰ)——白桦沼泽群落演替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牟长城 韩士杰 +1 位作者 罗菊春 王襄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该文目的在于揭示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 ,以便为科学地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与湿地过渡带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选择本区典型的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量观测和建立经验回归模型的方法 ,研究群落建群种白桦... 该文目的在于揭示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演替规律 ,以便为科学地保护和经营管理森林与湿地过渡带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选择本区典型的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为研究对象 .采用定量观测和建立经验回归模型的方法 ,研究群落建群种白桦生长过程和斑块动态、蒸腾排水作用的相关规律 ,预测白桦沼泽生态交错带演替进程 .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群落建群种白桦生长加快、年龄不断增大 ,林分个体着生的微域斑块呈现三次式函数曲线增大 ,林分蒸腾排水作用按幂函数曲线增强 .随着群落的发育 ,斑块不断扩大和生物排水作用的增强 ,白桦沼泽交错群落在 5 0~ 6 0a内将会使交错带生境趋于中生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白桦 沼泽 生态交错带 群落演替 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落叶松沼泽林土壤CO_2,N_2O和CH_4的排放规律 被引量:22
20
作者 牟长城 程伟 +1 位作者 孙晓新 吴云霞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15,共9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兴安落叶松-油桦-笃斯越橘-藓类沼泽林和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中位泥炭藓沼泽林生长季节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季节排放量及其主控...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小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兴安落叶松-油桦-笃斯越橘-藓类沼泽林和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中位泥炭藓沼泽林生长季节土壤温室气体(CO2,N2O和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规律、季节排放量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3种落叶松沼泽林土壤CO2排放通量均呈现夏季高(651.4~823.6mg·m-2h-1)春秋季低(233.3~310.0mg·m-2h-1)的单峰型季节变化,N2O排放通量(0.010~0.049,0.012~0.020和0.010~0.080mg·m-2h-1)分别呈现夏季>春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季和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规律,CH4排放通量(-0.083~0.037,-0.122~0.078和-0.05~0.026mg·m-2h-1)分别呈现春秋季排放、夏季吸收,春季排放、夏秋季吸收和春夏季排放、秋季吸收的交替式季节变化;2)表层土壤(0~30cm)温度是土壤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低水位与较高表层土壤温度是N2O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水位是CH4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高水位时土壤排放CH4,低水位时土壤吸收CH4;3)3种落叶松沼泽林土壤在生长季节均为CO2排放源(20.8~25.2t·hm-2),且夏季为强排放源、春秋季为弱排放源,3者均为N2O排放源(0.192~1.128kg·hm-2),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为强排放源,另2者为弱排放源,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和兴安落叶松-油桦-笃斯越橘-藓类沼泽林土壤为CH4强吸收汇(1.152~1.200kg·hm-2),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中位泥炭藓沼泽林土壤为CH4弱排放源(0.168kg·hm-2);4)兴安落叶松-油桦-修氏苔草沼泽林土壤温室气体CO2排放强度最高(25.4t·hm-2),另2者相对较低(20.8~21.2t·hm-2),但均以CO2排放占绝对优势地位(99.63%~99.93%),N2O和CH4排放占次要地位(0.19%~0.92%和0.02%~0.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沼泽林 温室气体排放 季节变化规律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