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地高密度城市空间形态对冬季气溶胶格局的约束力探测——重庆中心城区案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汪洋 李帆 +4 位作者 严笑 梅言 李培 黄林 赵俊杰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是城市环境质量的关键性控制因素,解耦城市空间形态与大气环境质量间的约束性耦合关系,是建构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策略的基础和前提。基于多年MODIS、高精度矢量建筑等多源空间数据,通过暗像元法反演2020-2022年重庆中心城区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以此量化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从平面、立体、功能3个维度建立10项表征城市形态的量化指标,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各因子对冬季气溶胶的独立和叠加约束效应。研究发现:1)在中心城区全域,冬季气溶胶空间异质性显著,城市表面高程、植被覆盖度、天空开阔度、土地利用因子具有全局约束力,其他因子如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只具有局部约束效果;2)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影响气溶胶的主要单因子包括城市表面高程(q=0.574)、植被覆盖度(q=0.524)、土地利用(q=0.506)、距主要道路距离(q=0.352);其他城市形态因子的解释力相对较弱且贡献值大致相同(q=0.29);3)在城市建成区内部,各解释因子表现出明显的叠加约束效应,且叠加解释力q(Xi∩Xj)均强于独立作用,叠加q值处于0.29-0.65之间。该研究为明确城市形态与大气质量的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高密度城市 冬季气溶胶 约束力 地理探测器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中心体系的识别与空间规律——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
2
作者 李继珍 鲁豫川 +2 位作者 盛佳慧 左俊杰 易峥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0,共8页
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立足山地城市特色,提出“定位—定界—定级—定类”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通过设定中心性指数、中心级别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在位置、范围、能级、类型等方面刻画城市中心体系的完整形态,探索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 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立足山地城市特色,提出“定位—定界—定级—定类”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通过设定中心性指数、中心级别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在位置、范围、能级、类型等方面刻画城市中心体系的完整形态,探索城市中心体系的空间规律。当前,重庆中心城区已形成“2主—4副—10组团—28典型社区”的多层级城市中心体系,向北发展战略能有效推动中北部城市中心发展,而外围郊区规划中心因配套不足或发展滞后未达到预期,在空间布局、空间集聚、空间辐射和功能业态4个方面存在明显的特征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城市 城市中心体系 空间规律 重庆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城市形态旅游流网络结构比较研究——以成渝中心城区为例
3
作者 何春红 周刚 陈震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4,142,共7页
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中心城区、平原城市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对两者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山地城市景点是重庆市旅游流到访的高频旅游节点;人文、特色城市景点是成都市旅游流... 以典型山地城市重庆市中心城区、平原城市成都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核密度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对两者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自然、山地城市景点是重庆市旅游流到访的高频旅游节点;人文、特色城市景点是成都市旅游流到访的高频旅游节点。(2)重庆市旅游流空间上呈现“核心大聚集-边缘小聚集”结构,组团现象明显;成都市旅游流空间上呈现“核心聚集-边缘分散”结构,分散现象明显。(3)重庆市旅游流呈团状分布,重庆市旅游流与成都市旅游流相比,其网络密度较高;成都市旅游流受地理环境限制较小,空间上呈现“广而散”的特征,成都市旅游流网络聚类系数较重庆市高。(4)重庆市旅游流网络结构呈现单模块中心结构,强对流主要集中在中心模块内部节点之间;成都市旅游流呈现多模块中心结构,不同模块的核心节点相互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流 网络结构 城市形态 山地城市 平原城市 成渝中心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洋 李剑飞 +1 位作者 蒙友波 罗洁琼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4-604,共11页
厘清城市化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为例,基于2010年、2020年耕地数据,利用变化轨迹分析法、耕地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 厘清城市化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现状及影响因素,对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为例,基于2010年、2020年耕地数据,利用变化轨迹分析法、耕地指数、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喀斯特山区城市群耕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从整体看,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耕地分布表现为“中部贵阳市低,周边高”的特点;从县域看,研究期内县域耕地分布均以300~500 km^(2)为主。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耕地同时具有转出和转入的变化特征,但耕地转出面积明显大于转入,使得研究区耕地减少2 309.37 km^(2)。黔中城市群核心经济区耕地转入、转出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均以高-高聚类为主。影响黔中城市群耕地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因素,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影响因素逐渐趋于多元化。为最大程度控制黔中城市群耕地减少,建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障耕地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喀斯特山区 黔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道路之争——基于人的需求视角的西部山地贫困地区城镇化模式探析 被引量:11
5
作者 陆枭麟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5-82,共8页
新常态下西部山地贫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的探索引发了"异地城镇化"还是"本地城镇化"的争论。在厘清"异地城镇化"和"本地城镇化"相关理论要点、适用条件以及利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以贵州省... 新常态下西部山地贫困地区城镇化路径的探索引发了"异地城镇化"还是"本地城镇化"的争论。在厘清"异地城镇化"和"本地城镇化"相关理论要点、适用条件以及利弊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以贵州省山地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丹寨县为实证案例,结合乡村调研和问卷分析,深入剖析农村人口转移特点:人口分层迁移明显、贫困程度与迁移意愿"负相关"、外出人口回流现象突出、异地城镇化不稳定,以及本地县城、乡镇人口迁移和集聚规律:以县城为主体进行集聚,农村人口本地迁移根据富裕程度呈阶梯性递进。最后,从人的需求的视角,建立西部山地贫困地区"本地脱贫、外出积累、回流创业"的"本地+异地+再本地"的三阶段城镇化解释框架,并基于需求层次以及要素自由流动视角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山地贫困地区 异地城镇化 本地城镇化 人的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部山区城镇化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贺东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中国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换过程,也是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过程。中西部山区城镇化必须依靠现有条件,发挥好"三好三特"的山区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双轮驱动"战... 中国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质是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换过程,也是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过程。中西部山区城镇化必须依靠现有条件,发挥好"三好三特"的山区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双轮驱动"战略,需要在"地、财、人、治、路"等五个方面实现"破题",创新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产业发展机制、镇村治理机制等,创造山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以外力促内生型发展,实现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调整的统筹规划,走一条有中西部山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山区 城镇化 农村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西天山中部河流提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杜青松 李国玉 +1 位作者 李金明 周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9-33,40,共6页
基于SRTM v4 DEM数据和ArcGIS10.5平台水文分析扩展模块提取西天山中部河流信息。首先利用“盆域分析”工具提取研究区边界,通过河网密度、集水面积数据拟合河网密度-集水面积曲线,然后应用河网密度变化率等于集水值变化率的数值方法确... 基于SRTM v4 DEM数据和ArcGIS10.5平台水文分析扩展模块提取西天山中部河流信息。首先利用“盆域分析”工具提取研究区边界,通过河网密度、集水面积数据拟合河网密度-集水面积曲线,然后应用河网密度变化率等于集水值变化率的数值方法确定研究区域的最佳集水面积为0.5449 km2。最后利用最优集水阈值提取河网,将河网与Google影像叠加和导入Google Earth Pro,对比提取的河网与真实河网差异。结果表明该河网与研究区实际河网吻合度很高,提取的河网可以作为输入数据开展后续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天山中部 DEM 河流提取 集水阈值 数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