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8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n histological features and motor functions of gastric antrum after high selective vagotomy associated with mucosal antrectomy in dogs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代科 鄢俊 李维苏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6年第2期118-122,共5页
Studiesonhistologicalfeaturesandmotorfunctionsofgastricantrumafterhighselectivevagotomyassociatedwithmucosal... Studiesonhistologicalfeaturesandmotorfunctionsofgastricantrumafterhighselectivevagotomyassociatedwithmucosalantrectomyindogs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MUCOSAL antrectomy HISTOLOGY motor function DO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DYNORPHIN A (1-17) ON MOTOR FUNCTION AND SPINAL INTRACELLULAR MESSENGER SYSTEMS IN RAT
2
作者 张志媛 李富春 +1 位作者 任民峰 刘景生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1996年第2期63-68,共6页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dynorphin A (1-17) on second messenger systems of spinal cord relative to behavioral change in rats was studied. Dynorphin A (1-17) 5 ,10 (20nmol) caused dose-dependent flaccid p... The effect of intrathecal injection of dynorphin A (1-17) on second messenger systems of spinal cord relative to behavioral change in rats was studied. Dynorphin A (1-17) 5 ,10 (20nmol) caused dose-dependent flaccid paralysis of hindlimbs. Dynorphin A (1-17) 10, 20 nmol dose-dependently decreased spinal adenylate cyclase (AC) activity, cyclic AMP production, calmodulin (CaM) level and cyclic-nucleotide phosphodiesterase(PDE)activity 10 min after intrathecal injection. They recovered to a varying extent two hours later. Pretreatment with selective κ-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nor-BNI 30 nmol 10 min before dynorphin A (1-17) markedly antagonized the effects of dynorphin A (1-17 ) at 20 nmol on hindlimb paralysis and inhibition of intracellular second messengers. The L-type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erapamil (100nmol) also played a role in blocking dynorphin neurotoxicity. The NMDA receptor antagonist APV could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block dynorphin inhibition of CaM level and PDE activity without affecting paralysis and decrease of AC-cAMP level induced by dynorphin A(1-17) 10 min after intrathecal inj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orphin A(1-17) motor function adenylate cyclase(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徐明超 樊书领 李尽义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4期683-686,共4页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2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并进行肩胛骨强化锻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水肿程度以及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UE、MBI和PROM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VAS和水肿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肩胛骨强化锻炼可以有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减轻患侧疼痛和水肿程度,同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肌内效贴 肩胛骨强化锻炼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在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晨 夏璇 +2 位作者 于伟超 范存帅 段敬瑞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的探讨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在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术中应用效果及对断指血运、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断指再植术治疗的62例血管缺损性断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指动脉转位与静脉移植在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术中应用效果及对断指血运、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断指再植术治疗的62例血管缺损性断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应用静脉移植,观察组则应用指动脉转位。比较两组随访1个月后的断指血运情况、断指存活情况,术前、随访1 a后生活质量、运动功能,随访1 a后感觉评级,研究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患肢微循环障碍血管/总血管低于对照组,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短于对照组,经皮氧分压、氧饱和度水平、断指颜色正常率、断指张力正常率及断指成活率高于对照组;随访1 a后,观察组感觉评级为S3、S4的患者占比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较,随访1 a后两组生活质量、肌力、灵巧度、活动度各项评分及总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动脉转位可有效提高血管缺损性断指再植术治疗患者的断指成活率,改善患者断指血运情况、感觉功能及手指运动功能,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缺损性 断指再植术 指动脉转位 静脉移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特色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影响
5
作者 王芳 史文莉 史英萍 《西部中医药》 2025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研究中医特色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研究中医特色疗法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SH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外敷、中药熏蒸、点穴按摩、温灸、刺络等中医特色疗法,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5.0%(38/40)]高于对照组[80.0%(32/40)](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中医特色疗法可改善脑卒中后SHS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上肢运动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提高干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中医特色疗法 日常生活能力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TOR CORTEX NETWORKS IN STROKE PATIENTS DURING RECOVERY WITH fMRI 被引量:3
6
作者 郝冬梅 秦文 +2 位作者 于春水 董会卿 刘楠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2010年第1期55-61,共7页
To investigate changes of functional activation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the connectivity of motor cortex networks (MCNs) in stroke patients during the recovery, five patients with the infarct in their left ... To investigate changes of functional activation areas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the connectivity of motor cortex networks (MCNs) in stroke patients during the recovery, five patients with the infarct in their left hemispheres are recrui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is performed in the second, fourth, eighth, and sixteenth weeks after the stroke. Images are analyzed using the professional software SPM5 to obtain the bilateral activation of the motor cortex in left and right handgrip tests. MCN data are extracted from the active areas, and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re computed to indicate the connectivity of the network. Results show that the ipsilesional hemisphere recruits more areas with less active extent during the handgrip test,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esional hemisphere. MCN shows a higher overall degree of statistical independence and more statistical dependence among motor areas with the gradual recovery. It can help physicians understand the recovery mech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IN RECOVERY STROKE motor cortex network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motor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 using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20
7
作者 Jing-fcn Jin Zhi-ting Guo +1 位作者 Yu-ping Zhang Yuan-yuan Chen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7年第2期99-105,共7页
BACKGROUND: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on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or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METHODS: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 BACKGROUND: This systematic review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prediction value of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for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of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METHODS: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the Cochrane Library 2016, Issue 9), Pub Med, Embase, Clarivate Analytics, Scopus, CINAHL, 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and Google Scholar were searched for either motor recovery or corticospinal tract integrity b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n different stroke phase from January 1, 1970, to October 31, 2016. The study design and participants were subjected to metrological analysis. Correlation coeffi cient(r) was used for evalu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actional anisotropy(FA) and motor function outcome. Correlation coeffi cient values were extracted from each study,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s(CIs) were calculated by Fisher's z transformation.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STATA software.RESULTS: Fifteen studies with a total of 414 patients were included.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FA in the subacute phase had the signifi cant correlation with motor function outcome(ES=0.75, 95%CI 0.62–0.87), which showed moderate quality based on GRADE system. The weight correlation coeffi cient revealed that an effect size(ES) of FA in acute phase and chronic phase was 0.51(95%CI 0.33–0.68) and 0.62(95%CI 0.47–0.77) 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is meta-analysis reveals that FA in the subacute phase after ischemic stroke is a good predictor for functional motor recovery, which shows moderate quality based on the GRAD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schemic strok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康复训练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恢复及关节活动度的影响
8
作者 曹杰 邢红艳 史华 《罕少疾病杂志》 2025年第2期26-28,共3页
目的 探讨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实施系统康复训练的恢复效果及对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本医院收治的86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1:1分组,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行... 目的 探讨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实施系统康复训练的恢复效果及对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本医院收治的86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基于“随机数字表法”1:1分组,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行常规功能训练与系统康复训练,各自均纳入43例;观察对比两组恢复效果、关节活动度、运动功能及发育状态、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观察组干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高(P<0.05);干预后,两组腕伸角、足背屈角均增大,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大(P<0.05);干预后,两组GMFM、FMA评分程度呈不同程度的升幅,且观察组升幅更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MDI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低(P<0.05)。结论 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开展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功能,且促使其智力及运动发育,取得良好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康复训练 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 恢关节活动度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
9
作者 郭志丹 李海峰 都修波 《中国医药导报》 2025年第4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1~8岁6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 目的探讨左右分治推拿法对痉挛型偏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下肢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4年1月就诊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脑病诊疗康复中心1~8岁6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推拿法,治疗组给予左右分治推拿法,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MFM-88)总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及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88总分均高于治疗前,CSI评分及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均低于治疗前,步长、1分钟步行试验(1MWT)均长于治疗前,步宽、10米步行测试(10MWT)均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GMFM总分、CSI评分和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平均值治疗前后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步长、步宽、10MWT、1MWT治疗前后差值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右分治推拿法和常规推拿法均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CSI、下肢痉挛肌肉表面肌电及步行功能,且左右分治推拿法的效果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偏瘫 儿童 左右分治推拿法 粗大运动功能 痉挛 下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0
作者 冯露叶 沈悦 +3 位作者 周珊珊 杨媛媛 王德花 汤继芹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5,共5页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 目的再评价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系统评价,以期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强制性运动疗法运用于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4月。通过ROBIS工具、AMSTAR 2工具、PRISMA 2020报告规范和GRADE软件对纳入研究分别进行偏倚风险、方法学质量、报告质量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纳入18篇文献,其中1篇质量为高等级,1篇质量为中等级,10篇质量为低等级,6篇质量为极低等级。72个结局指标中有10个中等质量证据,32个低质量证据和30个极低质量证据。结果显示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患侧上肢使用频率、动作完成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积极影响,但在改善残疾情况和生活质量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但目前纳入的系统评价文献质量较低,未来仍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有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强制性运动疗法 上肢运动 功能障碍 康复护理 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系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朱冬梅 王宇 +1 位作者 刘楠 孙玉珠 《中国社区医师》 2025年第1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32)与康复组(n=32)。常规组给... 目的:探讨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徐州市康复医院老年康复科收治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32)与康复组(n=32)。常规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康复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上肢运动参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主动用力时间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运动轨迹平均偏差率均低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基于脑神经可塑性的上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上肢康复机器人 上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12
作者 邓建明 龚循飞 +2 位作者 于勤 樊华春 罗锋 《汽车文摘》 2025年第2期18-22,共5页
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至关重要。为了分析电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并探索其创新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基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概述了电驱动系统中的驱动电机和驱动电机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及其性能指... 电动汽车的发展对于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至关重要。为了分析电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并探索其创新方向,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基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概述了电驱动系统中的驱动电机和驱动电机控制器的关键技术及其性能指标。通过分析电驱系统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包括电机设计、控制算法、散热技术、功能安全在内的创新方向,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电驱动系统 电机控制器 永磁同步电机 控制算法 功能安全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金静 肖洪波 +4 位作者 杨骏 陈瑞全 朱宗俊 汪林英 乔晓迪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57-61,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1组(30例,给予针刺治疗)、对照2组(30例,给予镜像疗法治疗)和观察组(30例,给予针刺联合镜像疗法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估量表上肢板块(Fugl-Meyer assessment upper extremity,FMA-UE)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ICF)评分及伸腕主动运动范围(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和基于FMA-UE评分判定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ICF评分显著减少(P<0.05),且观察组FMA-UE评分、WMFT评分、MBI增加程度,ICF评分减少程度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伸腕AROM显著大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镜像疗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上肢运动功能 镜像疗法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stimation of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during Motor Imagery Using Bayesian RBF Neural Network
14
作者 Zheng-Yong Pan Wei-Shuai Lv +2 位作者 Jing-Na Zhang Wei Liao Hua-Fu Chen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10年第2期168-172,共5页
Hemodynamic response during motor imagery (MI) is studied extensively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technologie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uman brain functions under MI, a more precise classifi... Hemodynamic response during motor imagery (MI) is studied extensively b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technologies.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human brain functions under MI, a more precise classification of the brain regions corresponding to each brain function is desired. In this study, a Bayesian trained 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 neural network, which determines the weights and regularization parameters automatically by Bayesian learning, is applied to make a precise classification of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the tasks during the MI experiment. To illustrate the proposed method, data with MI task performance from 1 subject was use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approach splits the hemodynamic response to different tasks successfu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dex Terms--Bayesian study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motor imagery radial basis fun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发动机分段不稳定燃烧现象分析
15
作者 王志新 孙晓娇 +2 位作者 乐浩 李莎莎 刘晓晨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针对大长径比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出现的分段不稳定燃烧现象,通过声腔频率分析获取其燃烧室压强振荡频率分布范围,从声-涡耦合及推进剂燃烧响应角度分析了两段燃烧不稳定现象的主要因素,设置对比试验,对比同一装药构型、不同推进... 针对大长径比固体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中出现的分段不稳定燃烧现象,通过声腔频率分析获取其燃烧室压强振荡频率分布范围,从声-涡耦合及推进剂燃烧响应角度分析了两段燃烧不稳定现象的主要因素,设置对比试验,对比同一装药构型、不同推进剂配方发动机出现的燃烧不稳定现象,结合起振初期、中期与结束时刻的燃烧室声腔模态、燃烧室流场涡结构计算结果以及T型燃烧器压强耦合响应函数测试结果判定:发动机工作初期产生的不稳定燃烧现象是由于燃烧室装药构型导致的旋涡脱落频率与燃烧室声场频率相近产生耦合增益,诱发燃烧室压强振荡;发动机工作至末期,其不稳定燃烧频率不同于初期的频率范围,存在多倍频等特征,该段不稳定燃烧是由于推进剂燃烧响应引起的。从地面试验中发生的两段不稳定燃烧结果开展分析,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的优化设计与工程设计中有效规避此类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分段不稳定燃烧 声腔频率分析 压强耦合响应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滑模观测器的PMSM无传感器控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莉 张政 沈喆磊 《信息技术》 2024年第11期51-56,62,共7页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中传统滑模观测器产生的抖振现象,提出新型滑模观测器。通过引入新型饱和函数代替符号函数,采用积分滑模面和可变增益,以抑制抖振,通过Lyapunov定理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结合锁相环技术提取转速和转子位...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无传感器控制中传统滑模观测器产生的抖振现象,提出新型滑模观测器。通过引入新型饱和函数代替符号函数,采用积分滑模面和可变增益,以抑制抖振,通过Lyapunov定理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结合锁相环技术提取转速和转子位置信息。仿真结果表明:新型滑模观测器能够减小抖振,提升系统对转速和转子位置的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新型饱和函数 积分滑模面 可变增益 滑模观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护理联合rTMS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作用
17
作者 赵巧云 唐显平 +1 位作者 何静 易明慧 《华夏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联合rTMS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联合rTMS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择2023年6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rTMS治疗+康复护理。治疗2周和4周后,分析两组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及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法评估下肢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评价优于治疗前,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联合rTMS治疗可促进脑卒中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提高运动协调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护理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李燕 曹欣 巢小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9期149-152,共4页
目的 分析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采用低周... 目的 分析针刺运动疗法对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9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4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常规组采用低周波治疗,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7、10 d时比较两组肩痛程度,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评估表上肢部分(FMA-U)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结果 常规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41例,试验组脱落3例,最张立完成39例。两组治疗3、7、10 d时肩痛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7、10 d时肩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FMA-U评分高于治疗前,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试验组MBI评分、FMA-U评分高于常规组,PSQI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较治疗前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针刺运动疗法可改善痰瘀阻络型脑卒中后肩痛程度和肩关节活动度,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运动疗法 低周波 痰瘀阻络型 脑卒中 肩痛 上肢运动功能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在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安春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3期108-110,146,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干预对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9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2例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26)和研究组(n=26)。参照组...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干预对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9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2例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掷硬币法将其分为参照组(n=26)和研究组(n=26)。参照组采用家庭康复训练方式;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方式,两组均保持为期2周的干预。比较两组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的护理总有效率、生存质量评分(社交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及生理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研究组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社交功能评分、情感功能评分及生理功能评分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ADL评分及FMA评分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给予小儿脑损伤及脑瘫患儿早期康复治疗联合家庭康复训练干预,对于患儿护理效果、生存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脑损伤 脑瘫 早期康复治疗 家庭康复训练 护理效果 生存质量 日常生活能力 肢体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晶 高晶 +1 位作者 王冬明 何璐娜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9期1015-1018,共4页
目的 分析使用悬吊训练如何影响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方法 以徐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接收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样本,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 目的 分析使用悬吊训练如何影响痉挛型脑瘫患儿肌肉张力和运动功能。方法 以徐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在2021年1月-2023年1月接收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样本,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2组均干预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通过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评价张力,利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88)以及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对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比较;同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其生活自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痉挛程度较对照组降低,GMFM-88、FMFM评分和关节活动度增加,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痉挛型脑瘫患儿通过悬吊运动训练可以减轻痉挛,并提高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运动疗法 痉挛型脑瘫 肌张力 运动功能 腓肠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