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运动诱发电位预警标准对颈椎及胸椎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减压术后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
1
作者 李莉 李欢 +7 位作者 陈凯 刘佳 沈文文 王雨晴 吴秀芳 白玉树 李强 刘建民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898-2905,共8页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在颈椎和胸椎两个不同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OPLL)减压手术中的最佳预警阈值,及不同MEP参数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医院诊断为颈椎或胸椎OPLL且行减压手术的227...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在颈椎和胸椎两个不同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OPLL)减压手术中的最佳预警阈值,及不同MEP参数对术后下肢运动功能的预测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在医院诊断为颈椎或胸椎OPLL且行减压手术的227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31例,女96例,年龄(60±10)岁。术中所有患者均全程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记录减压过程中MEP波幅变化的最小值与入室基线的比值Dmax,及减压结束后MEP终末波幅改变与入室基线的比值Dend,比较两个比值和术后即刻、1年下肢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根据医学研究理事会肌肉力量评分(MRC)标准,将术后评分结果与术前相比≥1分定义为术后运动功能障碍。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Dmax和Dend与术后即刻、1年下肢运动功能相关性,绘制Dmax、Dend预测术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227例患者中,186例为颈椎OPLL,41例为胸椎OPLL。其中颈椎组在术后即刻、1年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发生例数分别为7例(3.76%)、2例(1.08%),胸椎组分别为9例(21.95%)、3例(7.32%),胸椎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于颈椎组(P<0.001)。颈椎组双侧下肢运动诱发电位的基线诱发率为98.92%(368/372),胸椎组为96.34%(79/82)。颈椎组和胸椎组的Dend与术后即刻双侧下肢运动功能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Dmax,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组r=0.669、0.517,P=0.001 2;胸椎组r=0.882、0.727,P=0.003 6),而颈椎组和胸椎组的Dend及Dmax与术后1年双侧下肢运动功能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组r=0.457、0.352,P=0.088;胸椎组r=0.760、0.625,P=0.098)。颈椎组在术后即刻及1年Dend的cut-off值均为0.853,Dmax的cut-off值分别为0.881、0.978;胸椎组在术后即刻及1年Dend的cut-off值分别为0.532、0.639,Dmax的cut-off值分别为0.532、0.64。结论 在OPLL手术中,MEP监测策略需根据手术节段调整,颈椎应侧重Dmax以平衡高灵敏度与特异度,而胸椎可灵活选用Dmax或Dend。颈椎OPLL术中需采用更高的MEP预警阈值(Dmax:术后即刻0.881、1年0.978;Dend:0.853),而胸椎OPLL的预警阈值则显著更低(Dmax/Dend:术后即刻0.532、1年0.6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纵韧带骨化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诱发电位 运动 胸椎手术 颈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孙申 黄绍强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2-115,120,共5页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中电刺激MEP广泛地应用于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术中监护。随着监测技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电刺激MEP术中监测的价值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应用于临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其中电刺激MEP广泛地应用于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术中监护。随着监测技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电刺激MEP术中监测的价值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安全性也得到不断改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预警标准,多学科的合作不足等。本文就MEP术中应用的现状、安全性及麻醉对它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mep) 术中监测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ENoG和MEP检查在面肌麻痹诊断及预后方面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高志强 王直中 汤晓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17-23,共7页
应用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MEP),对60名正常人(ENoG30名,MEP30名)和40例面肌麻痹患者(ENoG20例,MEP20例)的测试结果表明:①ENoG是1种客观的电生理诊断技术,能较准确地反映面神经纤维状态,对诊断和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应用面神经电图(ENoG)和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MEP),对60名正常人(ENoG30名,MEP30名)和40例面肌麻痹患者(ENoG20例,MEP20例)的测试结果表明:①ENoG是1种客观的电生理诊断技术,能较准确地反映面神经纤维状态,对诊断和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但在面肌麻痹早期,仅靠此项检查来判断预后不够,还需结合其它电生理检查。②MEP是1种新的测试方法,能通过颅骨刺激到颅内近端面神经,对了解近端面神经状态大有帮助。初步研究表明,该技术安全、可靠,诱发电位重复性好,正常人与患者间差异显著。③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有助于早期了解病变的性质和程度,较全面地了解面神经的完整性,对判断预后,拟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神经电图 面肌麻痹 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s)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彩霞 徐振东 梁伟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4-237,共4页
目的 比较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影响,为术中MEPs监测选择合适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2~65岁,ASAⅠ~Ⅱ级。选择拇短展肌... 目的 比较不同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对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s)的影响,为术中MEPs监测选择合适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20例,年龄22~65岁,ASAⅠ~Ⅱ级。选择拇短展肌作为记录肌肉,采用经颅电刺激技术记录MEPs,刺激参数为:电压300 V,频率1 000 Hz,持续时间75 μs,脉冲数6个/串。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维库溴铵持续输注维持肌松,分别记录4个成串刺激(train of four stimulations,TOF)为0、1、2和4时的MEPs波幅和潜伏期变化情况。结果 TOF为0~4时均可记录到MEPs波幅。TOF为0与TOF为1、2和4之间的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OF为1、2和4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EPs潜伏期变化不显著(F=0.050,P=0.980)。结论 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下,神经肌肉阻滞剂对MEPs有显著的抑制作用,MEPs波幅随着神经肌肉阻滞程度的加深而减小,但在较深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下(TOF=1)仍可监测ME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meps) 电刺激 神经肌肉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的TMS-MEP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侯鹏飞 蒋曼丽 +3 位作者 任粹萍 冯爱君 许友清 陈先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883-1886,共4页
运用经颅磁刺激(TMS)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相关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幅度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对象为偏侧(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早期PD患者(PD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与对侧肢体静止状态下比较,对... 运用经颅磁刺激(TMS)研究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相关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幅度变化,探讨其可能机制。研究对象为偏侧(右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早期PD患者(PD组)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10例。与对侧肢体静止状态下比较,对侧肢体用力握拳时两组拇短展肌MEP波幅均增大,且其增幅随着握拳力量增大而增大。TMS阈强度刺激,在20%、40%、60%左手最大握力(MVC)握拳时PD组对侧肢体用力握拳时MEP幅度/静止状态下MEP幅度(AMPa/AMP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PD患者肌强直增强现象可能与相应运动皮层兴奋性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肌强直 增强现象 运动诱发电位 经颅磁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间隔对持续性θ爆发刺激预调控间歇性θ爆发刺激诱导运动皮质可塑性的影响
6
作者 耿阿燕 王庆雷 +4 位作者 沈俊帆 朱仕哲 季盼盼 王彤 郭川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7-61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的持续性-间歇性θ爆发刺激(cTBS-iTBS)预调控方案对初级运动皮质(M1)可塑性的影响。方法2024年3月至8月于常州市德安医院招募健康青年受试者39例。受试者随机交叉接受间隔5 min、10 min和15 min的cTBS-iTBS预调控...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间隔的持续性-间歇性θ爆发刺激(cTBS-iTBS)预调控方案对初级运动皮质(M1)可塑性的影响。方法2024年3月至8月于常州市德安医院招募健康青年受试者39例。受试者随机交叉接受间隔5 min、10 min和15 min的cTBS-iTBS预调控方案,干预前和干预后0 min、10 min、20 min和30 min记录M1运动诱发电位(MEP)振幅。结果刺激方案(F=19.761,P<0.001)和测量时间(F=10.224,P<0.001)的主效应均显著;干预后各时间点,间隔10 min时,MEP振幅高于间隔5 min和15 min的方案(t>3.010,P<0.05)。结论cTBS后10 min施加iTBS可更有效增强M1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θ爆发刺激 可塑性 运动诱发电位 双向突触可塑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4
7
作者 王潇珺 王哈妮 +2 位作者 俞红 李元梅 周煜达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 目的探讨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联合上肢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选择浙江康复医疗中心住院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伴上肢功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8例。两组均接受综合治疗和上肢机器人训练,对照组给予伪HDtDCS,试验组给予HD-tDCS,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记录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WMFT、MBI评分,皮质振幅、皮质潜伏期和CMCT明显改善(t>3.177,P<0.01),试验组更优(t>3.610,P<0.01)。FMA-UE和WMFT评分与皮质潜伏期、CMCT呈负相关,与皮质振幅呈正相关(|r|>0.448,P<0.001)。结论HD-tDCS可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皮质脊髓运动传导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机器人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南京 郝立夏 许鹏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178,共5页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 目的评价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2020年1月—2022年12月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分为对照组(45例)与联合组(46例),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采用康复疗法治疗,联合组给予针灸联合康复疗法,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运动诱发电位、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及血清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联合组总有效率更高(93.48%vs 73.33%,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半身不遂、眩晕、心烦易怒、言语不清、盗汗、面色苍白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环磷酸鸟苷(cGMP)水平降低,且联合组更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缩短,且联合组更短(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波幅、肢体运动功能运动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血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且联合组更高(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确切,可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促进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分析与其改善运动诱发电位、调整血清指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疗法 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运动诱发电位 神经功能 运动功能 血清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机接口的脑血管病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研究进展
9
作者 桑振华 薛司洋 +1 位作者 魏宸铭 武剑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9,共7页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 近年来,脑机接口在神经康复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常用的脑机接口实验范式包括运动想象及稳态视觉诱发电位等,已被广泛应用于运动障碍康复研究中。本文对脑机接口技术治疗脑血管病后运动障碍的机制以及基于脑电图的脑机接口在上肢和下肢运动障碍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结果表明,脑机接口技术可以帮助患者主动控制外接设备,并促进运动皮质神经通路重塑,实现运动功能的重建,在脑血管病康复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尽管脑机接口在研究层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实际场景中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在信号处理、跨被试研究和用户体验等方面。本文旨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机接口 卒中 运动想象 稳态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联合双任务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10
作者 邹聪聪 王潇珺 +4 位作者 马锦蓉 鲁商波 丁勇 王哈妮 宋建飞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 目的探讨耳迷走神经电刺激(taVNS)联合双任务训练(DTT)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4年1月至10月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接受sham-taVNS联合DTT,观察组接受taVNS联合DTT,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测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FMA-UE评分、ARAT评分、MBI评分、MEP振幅、MEP潜伏期均明显改善(|t|>3.670,P<0.01),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3.081,P<0.01)。结论taVNS联合DTT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上肢 功能障碍 耳迷走神经电刺激 双任务训练 运动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SEP联合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郭余大 戴寒英 +2 位作者 陈立科 文婷 戴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做SEP联合MEP监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C组、D_1组、D_2组和D_3组。麻醉诱导前D_1组、D_2组和D_3组经静脉...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做SEP联合MEP监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C组、D_1组、D_2组和D_3组。麻醉诱导前D_1组、D_2组和D_3组经静脉10 min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以右美托咪定0.1、0.3μg/(kg·h)和0.5μg/(kg·h)维持至术毕,C组采取同样方法予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入室时(T_1),切皮时(T_2),停肌松药时(T_3),停肌松药后50 min(T4)观察MAP、HR和BIS值;记录初次诱发MEP的电流强度和监测等待时间,T4时SEP(N20-P25,N20)及大鱼际肌MEP波幅和潜伏期;同时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2~T_4时D_2组和D_3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C组和D_1组(P<0.05)。D_2组和D3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C组和D_1组;D_2组诱发MEP的电流强度明显低于C组、D_1组和D_3组,D_3组明显低于C组;T_4时D_2组MEP波幅明显高于C组、D_1组和D_3组,D_3组明显高于C组(P<0.05)。四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以右美托咪定0.3μg/(kg·h)维持,能够降低丙泊酚用量间接改善MEP监测质量,对MEP抑制作用更小,对SEP无明显影响,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肌松药条件下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运动诱发电位基线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郑伟 李娜 +5 位作者 刘磊 刘松涛 周海 刘杰 胡正权 王立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298-2304,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在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运动诱发电位(TceMEP)基线的可行性。方法将2023年5-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拟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最终对照组72例,男33例,女39例,观察组75例,男3...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在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运动诱发电位(TceMEP)基线的可行性。方法将2023年5-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拟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的患者156例随机分为两组,最终对照组72例,男33例,女39例,观察组75例,男37例,女38例,对照组在术中脊柱暴露完成后监测TceMEP基线,观察组在无肌松药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TceMEP基线。对比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满意度和操作时间,并比较两组TceMEP基线引出成功率、刺激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插管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间对照组为(6.52±1.22)min,观察组为(9.44±0.84)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ceMEP基线引出成功率为100%,平均刺激阈值(225.00±22.13)V,对照组TceMEP基线引出成功率为84.72%,平均刺激阈值(342.01±31.07)V,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上钉后监测TceMEP成功率为93.06%,观察组为1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eME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肌松气管插管后即刻监测TceMEP基线成功率高,刺激阈值小,敏感性与特异性与术中脊柱暴露完成后监测TceMEP基线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基线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无肌松药气管插管 腰椎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特点及其与姿势平衡障碍及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阳 张赛 +3 位作者 郝永慈 朱希恩 郎依琳 顾平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7-365,共9页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特点并分析其与姿势平衡障碍及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5例原发PD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例健康体检者(HC),均进...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特点并分析其与姿势平衡障碍及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5例原发PD患者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60例健康体检者(HC),均进行VEMP检查,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Hoehn-Yahr分期量表(H-Y)评估患者的运动症状及疾病严重程度,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HAMA-14)、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快速眼动睡眠期行为障碍相关量表(RBD-SQ)、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量表(PDSS)、自主神经功能量表(SCOPA-AUT)、简易疲劳量表(BFI)、国际不宁腿综合征量表(IRLS)、帕金森病疼痛量表(KPPS)、Wexner便秘评分(WCGS)评价患者的非运动症状,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平衡信心量表(ABC)、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Tinetti-POMA)评估患者的姿势平衡障碍。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VEMP与其姿势平衡障碍及非运动症状的相关性。结果:PD患者VEMP异常率显著高于HC[72.31%(47/65)vs. 33.33%(20/60),χ^(2)=19.056,P<0.001],异常模式以反应缺失为主[58.46%(38/47)]。VEMP评分与PD患者病程、LEDD及各量表评分间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VEMP评分与BBS评分(r=-0.307,P=0.013)、Tinetti-POMA评分(r=-0.255,P=0.042)呈负相关关系,与HAMA-14评分(r=0.323,P=0.009)、RBD-SQ(r=0.476,P=0.001)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PD患者的VEMP异常率会显著升高,且异常模式以反应缺失为主,VEMP异常与PD患者的姿势平衡障碍、焦虑情绪严重程度及RBD严重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VEMP作为一种无创、客观的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可为诊断PD的脑干功能受损情况提供依据,为前庭刺激及前庭康复等辅助治疗PD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姿势平衡障碍 非运动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世宁 马将 +3 位作者 李红 郭立颖 刘先莹 张莉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01-708,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6月到2023年10月,连续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4 d之内,n=25)、恢复早期组(14 d~1个月,n=110)和恢复中晚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与感觉、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1年6月到2023年10月,连续纳入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脑卒中患者177例,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组(14 d之内,n=25)、恢复早期组(14 d~1个月,n=110)和恢复中晚期组(1~6个月,n=42)。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行SEP检查,记录N20潜伏期和振幅;采用单丝和两点辨别工具分别测试患者手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估运动功能。分析各组SEP与感觉和运动各项指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3组单丝触觉和两点辨别觉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急性期组SEP与感觉和运动功能不相关(P>0.05)。恢复早期组N20潜伏期与单丝触觉呈负相关(r=-0.267,P=0.005),与两点辨别觉呈正相关(r=0.220,P=0.021);N20振幅与单丝触觉(r=0.328,P<0.001)和FMA-UE评分呈正相关(r=0.418,P<0.001),与两点辨别觉呈负相关(r=-0.405,P<0.001)。恢复中晚期组N20潜伏期与FMA-UE呈负相关(r=-0.313,P=0.044),N20振幅与单丝触觉(r=0.598,P<0.001)和FMA-UE评分(r=0.393,P=0.010)呈正相关,与两点辨别觉呈负相关(r=-0.591,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恢复中晚期患者单丝触觉的评分与N20潜伏期水平呈负相关(β=-0.510,P=0.046),FMA-UE评分与N20振幅水平呈正相关(β=0.313,P=0.026);恢复早期患者两点辨别觉评分与N20振幅水平呈负相关(β=-0.270,P=0.039)。结论病程越长,SEP与感觉和运动功能的相关性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体感诱发电位 神经电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创伤型大鼠颅脑前后向-侧向碰撞HIC值等效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国祥 朱林娜 +7 位作者 王讯 陈秋菊 熊涛 罗庆航 于佳 许竞毓 尹志勇 刘盛雄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0-735,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互相验证结合的方法,对轻度颅脑损伤下大鼠颅脑前后向-侧向碰撞损伤进行头部损伤... 目的探讨通过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和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互相验证结合的方法,对轻度颅脑损伤下大鼠颅脑前后向-侧向碰撞损伤进行头部损伤指标(head injury criterion,HIC)等效转换研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0 m对照组、0.5 m前后向和0.5 m侧向损伤组、1 m前后向和1 m侧向损伤组(每组12只),对照组不进行打击实验。IHC组在打击致伤后和对照组一起进行过量麻醉取材,制作β-APP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并测定切片的脑干锥体束区域内的阳性细胞面积占比和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MEP组分组和IHC组相同,在致伤后和对照组一起进行MEP波幅检测。结果随致伤高度的增加,致伤组MEP下降幅度、阳性细胞面积占比及IOD也明显增大。致伤高度较小时,IHC组比MEP组的灵敏度更高。损伤程度相同时,侧向HIC小于前后向。HIC相同时,侧向的损伤程度大于前后向。结论利用MEP和β-APP联合评估可以为颅脑前后向-侧向碰撞损伤HIC等效转换研究提供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病理学 运动诱发电位 脑干锥体束 头部损伤指标 颅脑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运动诱发电位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海雁 朱泽章 +4 位作者 史本龙 邱俊荫 邱勇 马正良 顾小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9-303,共5页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 目的:评估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SEPs)联合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electric motor evoked potentials,TCe MEPs)在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7月在鼓楼医院行脊柱后路矫形手术的63例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均行术中SSEPs监测,其中50例患者行TCe MEPs监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术中SSEPs和TCe MEPs等神经电生理监测资料。分别计算单模式SSEPs、单模式TCe MEPs和联合应用SSEPs与TCe MEPs的成功率、报警率、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种监测模式的监测结果。结果:单模式SSEPs监测成功率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96%,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成功率为100%;单模式SS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单模式TCe MEPs监测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8%;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三种监测模式的阴性预测值均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模式SS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25%,单模式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50%,联合应用SSEPs和TCe MEPs监测阳性预测值为100%;三种模式之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SEPs和TCe MEPs监测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联合应用两种监测方法可提高Chiari畸形伴脊柱侧凸患者脊柱后路矫形手术中监护的预警价值,获得满意的监护成功率、敏感性及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CHIARI畸形 脊柱侧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及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刘慧华 燕铁斌 +1 位作者 刘非 陈月桂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93-796,共4页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3例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9例)和FES安慰刺激组(4例)。患侧上肢腕背伸拇外展肌群接受FES治疗(30min)或安慰刺激(30min),FES治疗频率30Hz,脉宽200μ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量;治疗前后分别接受SEP及MEP检测,记录SEP检测中N9及N20潜伏期和波幅,MEP检测中正中神经的肘部刺激点,臂丛区刺激点,C7刺激点及皮质刺激点潜伏期和波幅;比较同一测试时间点MEP重复检测的信度,并对组内同侧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前后SEP、MEP变化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MEP值各部位5次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值均在0.8317—1.0000之间;2组患者患侧皮质MEP均未引出;FES组治疗后患侧SEP及MEP潜伏期均有缩短,波幅明显增高(P<0.05);FES组健侧和安慰刺激组双侧刺激后SEP及MEP变化不明显;刺激前后变化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患侧上肢FES后SEP及MEP潜伏期有缩短,波幅有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新宇 王芳 +2 位作者 原所茂 翟永华 郑燕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岁,术中进行CSEP及TES-MEP联合监护;B组29例,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3~20岁,平均15.8岁,单纯采用CSEP监护作为对照组。术中持续观察CSEP及TES-MEP波幅及潜伏期变化,出现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或刺激强度高于初始刺激强度100V仍未引出者,停止手术并对症处理,术后给予激素治疗。结果:A组术中出现CSEP异常者4例(10.8%),TES-MEP异常者19例(60%)。术中CSEP及TES-MEP均异常者4例(10.8%),无术中CSEP异常而TES-MEP正常者。2例(陈旧性结核并后凸畸形1例,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1例)术中合拢截骨平面时,TES-MEP波形均消失,但仅1例出现CSEP异常,经术中积极处理,至手术结束时波形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35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假阴性率0%)。B组9例(21%)术中出现CSEP波形异常,其中2例虽经减少矫形角度及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仍出现双下肢瘫,余术后未出现神经功能障碍。3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者,术后出现重度不可逆性脊髓损伤(假阴性率10%)。结论:CSEP结合TES-MEP联合监护能较可靠、准确的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可降低监护假阴性率,为手术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监护 脊柱畸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纯 王淳 +3 位作者 张标 廖断修 刘平 付秀全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260-262,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脑梗死患者 临床意义 Barthel指数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CMCT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 潜伏期 对照组 变化特点 大脑半球 大鱼际肌 颈椎棘突 腰椎棘突 患侧上肢 功能缺失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手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被引量:32
20
作者 黄霖 赵敏 +6 位作者 王鹏 陈铿 蔡兆鹏 唐勇 叶记超 胡旭民 沈慧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94-601,共8页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中影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总结提高术中神经监测成功率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476例脊柱手术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中影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总结提高术中神经监测成功率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476例脊柱手术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自由肌电图(free-run electromyography,Free-run EMG)多模式联合监测患者的资料,对术中神经监测出现异常改变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76例术中电生理监测发生异常,其中21例患者因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8例因手术操作引起神经损伤,7例因肌松药使用不合理,8例因不合理使用吸入麻醉药,3例因患者发生肌颤导致下肢SEP监测异常,4例因电磁场干扰,7例因患者体位摆放不当,7例因电极线连接故障,11例原因不明。其中28例经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使得神经监测异常得以纠正。结论:对诱发异常的病例应从操作技术、麻醉、电磁场环境、患者因素等多方面逐一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监测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体感诱发电位 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自由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