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SPA模型的矿业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淮南市涉矿区县为例
1
作者 徐燕飞 李兵 +3 位作者 安士凯 王瑞 晋康 张世文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07-216,共10页
为解决矿业城市生态斑块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不足等问题,构建安徽省中北部区域性生态屏障,选取淮南市涉矿区县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估方法系统识别生态源地,通... 为解决矿业城市生态斑块破碎化和景观连通性不足等问题,构建安徽省中北部区域性生态屏障,选取淮南市涉矿区县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与景观连通性评估方法系统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构建生态廊道网络,并采用空间优化策略提升生态网络效能。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识别生态源地30处,潜在生态廊道63条,总面积169.33km^(2),呈现中西部集聚、南北部分散的分布特征;(2)研究区生态阻力面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高阻力区集中分布于淮河沿岸采煤沉陷区及中部城镇发展核心区;(3)通过增补6处战略生态源地、新建23条补偿廊道及修复23个关键障碍节点,实现生态网络结构优化,网络闭合指数(α)、连接度指数(β)与连通率(γ)分别提升了0.143、0.289和0.093。研究结果可为淮南市涉矿区县乃至类似矿业城市生态网络体系优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参考与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业城市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连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优化研究——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
2
作者 陈永生 陈诚 毕雨辰 《园林》 2025年第5期4-13,共10页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 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能保护物种多样性、提升全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产业绿色转型的媒介,是快速城市化环境下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当下城市生态网络构建对于中小城市的关注度不足,以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研究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并针对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的关键要素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根据研究结果,在研究区域初步构建源斑块32个、潜在生态廊道446条,其中包含重要廊道31条、一般廊道383条、可建设廊道32条。并进一步增补2处源斑块、24处生态踏脚石、64条廊道,以提高网络的完整度和复杂度。最后采用网络闭合度、点线比率以及网络连接度对优化后的网络进行评估,为六安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指引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网络构建 优化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斑块 生态踏脚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洛阳市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3
作者 孙杰 杨温鑫 +4 位作者 刘盛源 王燕飞 王江丽 桑鹏辉 王智恒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以洛阳市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0.768 hm^(2),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得到洛阳市主城区内生境斑块的最小... 以洛阳市为例,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源地总面积为50.768 hm^(2),通过景观指数分析得到洛阳市主城区内生境斑块的最小面积阈值为0.03 km^(2),共识别出重要生态源地10个;根据MCR模型得到的重力模型矩阵,识别出生态廊道共44条,重要廊道13条,一般廊道31条;生态源地空间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范围内的东部、南部以及边缘地带。综合阻力呈中、西、北部高,东部偏低,交通路网多,生态环境有待加强。对洛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后,增加生态源地3个,添加10个绿地斑块作为踏脚石,得到新增潜在生态廊道22条,利用生态网络结构评价体系,计算出α、β、γ指数分别为2.48、5.07、2,均有所提升,优化后的生态网络提升了区域生态斑块间的连通度,增强了洛阳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 生态廊道 洛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电路理论的县域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高滢 苏毅 《中国城市林业》 2025年第2期115-122,共8页
【目的】应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提升天台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空间连通性,推动县域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与空间管控的协同发展,促进生态空间协调有序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浙江省天台县为研究区,应用形态学空间格... 【目的】应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提升天台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空间连通性,推动县域生态源地保护、生态廊道建设与空间管控的协同发展,促进生态空间协调有序与可持续发展。【方法】以浙江省天台县为研究区,应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与电路理论融合的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基于“源地分级—廊道优化—节点修复”框架,通过MSPA识别核心生态源地;结合景观连通性指数(dPC)对源地进行重要性分级,构建包含地形、植被和人类活动等6类因子的综合生态阻力面;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关键生态节点;通过叠加分析,与现状网络进行对比,验证规划的合理性。【结果】共识别30个生态源地(其中核心源地130.71 km^(2),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提取67条生态廊道(其中关键廊道45条,总长86.59 km),确定17处生态节点(其中关键节点12处,分布于水库与溪流周边)。生态源地和潜在生态廊道覆盖研究区大部分区域,重要节点多位于县域建设用地内。【结论】天台县生态本底良好,具备构建高效生态网络的自然基础。由于水网与城镇建设区域高度交织,局部生态过程受阻、景观连通性下降。因此,科学构建生态网络,有助于缓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空间的割裂影响,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功能连续性。未来需加强对重要生态源地区域的管理与开发,以及对主要河流廊道的保护与生态连通性修复,构建韧性更强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规划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天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生境质量评估和电路理论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瑞雪 林小龙 李云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74,共7页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对缓解生态环境问题、确保人居环境安全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以深圳市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和InVEST生境质量评估模型来识别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并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构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并提出优化策略。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由56个生态源地、79条生态廊道、面积约71.69 km^(2)的生态夹点和180.12 km^(2)的生态障碍点构成。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中西部的山体、林地等生态质量较高的区域;生态廊道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地区;生态源地间普遍存在生态夹点,主要分布在中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生态障碍点多位于生态源地的边缘或生态廊道内部,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部及东北部。从生态源地、廊道和夹点的保护与质量提升,生态障碍点的修复,生态修复优先区的界定与分级三方面,提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策略,为深圳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与优化提供方法支撑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境质量评估 电路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株洲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8
6
作者 邵润钰 罗紫薇 +2 位作者 胡希军 王烨梓 张九月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生态空间布局破碎等问题,构建起湖南省东部重要生态屏障,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对象,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筛选出景观连通性较高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生态空间布局破碎等问题,构建起湖南省东部重要生态屏障,以湖南省株洲市为对象,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筛选出景观连通性较高的生态源地斑块,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提取生态廊道并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构建株洲市生态网络,根据株洲市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对生态网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初步构建的生态网络包括25个生态源地和300条生态廊道,共判别97个生态节点和92个生态障碍点,其中,市辖区及醴陵市西部、攸县北部的生态源地破碎化程度较高,生态廊道在东北部市辖区、西北部和攸县东部分布较少,重要生态节点主要分布在株洲北部,生态障碍点总体上呈现北多南少。2)增加了12个踏脚石斑块,其中4个作为补充生态源地,同时也新增106条生态廊道,以实现生态网络的优化。3)优化后的生态网络连通性增强,网络闭合指数、网络连接度指数和网络连通率指数分别增加了0.96、2、0.66。研究结果可为市域生态网络体系构建和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等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景观格局 生态网络 株洲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MCR模型与ROS理论的首都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绍芃 杜庆章 +1 位作者 宋跃朋 李运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2-124,共1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耦合分析提出科学的规划策略,以促进北京森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使用重...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耦合分析提出科学的规划策略,以促进北京森林生态旅游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为例,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识别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使用重力模型对廊道进行分级。同时,通过文献阅读和问卷调查确定研究区内影响游憩活动的自然、社会和现象因子,构建游憩机会谱并划分游憩分区。最后,耦合生态廊道与游憩分区的结果,提出针对不同游憩分区的具体规划策略。【结果】(1)研究区内生态源地面积147.19 km^(2),占比56%,识别出潜在生态廊道15条,总长度63.88 km。(2)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林地,生态廊道联通西部与东部生态源地,对维护研究区生态环境发挥关键作用。(3)基于游憩机会谱划分出原生区、半原生区、介入区、自由区4类游憩分区,分别占比19.7%、40.9%、31.2%、8.2%。(4)根据上述结果,提出了针对不同游憩分区的具体森林生态旅游规划策略,包括群落植物配置、群落结构、生态廊道宽度、交通布局4方面。【结论】研究从生态保护和游客需求两个角度出发,强调应围绕重点区域进行多角度生态型保护开发。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内容,还为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有助于加快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 林下经济 树种配置 森林生态旅游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游憩机会谱(R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_(P)-MCR_(F)的干旱区层级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以宁夏中卫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园园 马彩虹 +2 位作者 滑雨琪 李聪慧 杨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6,共10页
基于Landsat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路网、水系等多源数据,修正能量因子模型和重力模型,改进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基于Landsat8 OLI_TIRS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路网、水系等多源数据,修正能量因子模型和重力模型,改进了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生态网络构建方法,以宁夏中卫市为例,探讨了层级生态网络的构建及其优化。结果表明:①干旱区生态源地识别中,需要将林地、草地和水体作为前景数据,并结合生态红线选择生态源地;②中卫市生态网络呈现出“四核三廊多点”的空间结构模式。识别出生态源地17个,占研究区面积的22.33%,其中1级和2级共计4个源地的能量因子显著高于其他源地,形成“四核”,其他源地形成“多点”,生成潜在生态廊道33条,其中一级生态廊道3条,形成“三廊”;③从生态源地质量提升、廊道加固、断裂点修复等方面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策略,除1号、7号、9号源地之间的廊道较为稳定外,其他源地间连通性较低,生态网络稳定性较差,需要建立24个生态踏脚石,并发现38个亟待开展修复的生态断裂点;④优化后生态网络的稳定性有所提升,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分别提升9.5%,3.8%和4.2%,有利于促进生态物质及信息流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 层级生态网络 干旱区 黄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Linkage Mapper的长株潭核心区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9
作者 佘宇晨 陈楚琳 +1 位作者 毛淑桢 谭娟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9,共10页
快速城市化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环境风险加剧,构建与优化生态网络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维持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以长株潭核心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景观连通性分析综合识别生态源地;根... 快速城市化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环境风险加剧,构建与优化生态网络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维持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以长株潭核心区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遥感生态指数(RSEI)和景观连通性分析综合识别生态源地;根据地形地势、景观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结合熵值法确定综合阻力面;通过Linkage Mapper建立生态网络,并采用新增踏脚石斑块与生态廊道的方法优化网络结构;对优化前后的生态网络结构指数进行对比评价。结果表明:1)基于MSPA识别出7种景观类型,其中核心区景观面积最大。2)研究区核心生态源地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和南部区域,中西部相对稀疏,整体分布不均匀,景观连通性较差。3)受中心城区人为活动影响,研究区的综合阻力呈现中部高、向四周降低的特征。4)共识别出59条生态廊道,多集中于东北部和南部的优质生态斑块,而东西部的横向连通性较差。5)新增7个踏脚石斑块和19条生态廊道,优化后的网络结构指数显著提升,稳定性增强。优化后的生态网络结构在连通性和稳定性上均有显著改善,有助于提升研究区的景观连通性和生态系统修复能力,并有望缓解长株潭城市群高速化、规模化发展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生态网络 生态源地 廊道 Linkage Mapp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2和MSPA的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10
作者 裴婷婷 朱玉泉 +1 位作者 陈朔 陈小平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7期58-61,共4页
绿地形态特征对其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ArcGIS 10.7和ENVI 5.1软件支持下,构建了TY市绿地信息数据库,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研究区绿地格局特征,探讨绿地核心区... 绿地形态特征对其生态和文化功能发挥有一定影响。本文基于高分二号(GF-2)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ArcGIS 10.7和ENVI 5.1软件支持下,构建了TY市绿地信息数据库,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分析了研究区绿地格局特征,探讨绿地核心区、孤岛区、环岛区、孔隙区、边缘区、桥接区和支线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绿地空间布局有待优化,特大型绿地斑块和大型绿地斑块数量相对较少,中小型斑块数量多,破碎化现象严重。核心区多以公园为主,孤岛区以居住区绿地和附属绿地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连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该市绿地结构现状和空间布局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进一步优化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充分利用城市水系,发展带状绿地,充分利用口袋公园建设契机,以丰富居民的休闲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地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 形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黄石市森林景观破碎化研究
11
作者 漆晓龙 佘振维 +4 位作者 曾刚 马江 刘宁 包维红 路闯 《湖北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53-57,97,共6页
揭示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是制定森林景观恢复决策的前提。当前的分析方法多侧重于整体描述,难以在空间可视化层面准确反映局部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特别是在城市地区,森林恢复与退化矛盾突出,破碎化特征更加复杂,亟需开展城市地区森林景... 揭示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是制定森林景观恢复决策的前提。当前的分析方法多侧重于整体描述,难以在空间可视化层面准确反映局部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特别是在城市地区,森林恢复与退化矛盾突出,破碎化特征更加复杂,亟需开展城市地区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研究。针对这一问题,基于两期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构建森林景观破碎化指数,从空间可视化角度分析并揭示了黄石市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针对黄石市森林景观破碎化问题的技术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弥补目前森林景观格局分析在空间信息方面的不足,可为黄石及类似地区森林景观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森林景观破碎化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森林景观恢复 黄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与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12
作者 刘恺希 孙浩鑫 张沛 《园林》 2025年第1期23-32,共10页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 面对西安都市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空间碎片化问题,生态功能完善的需求及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分析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提取其结构特征进而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等方法提取西安都市圈生态空间结构特征,通过植被覆盖演变分析并识别潜在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用地,通过设计转化阻力指标体系获得区域生态网络的构建基础。提出网络整合、廊道桥接、网络织补、生态修复4种生态网络整合策略。通过分析生态空间结构发现都市圈的生态斑块、廊道等不同类型生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针对都市圈尺度提出多中心生态网络的规划模式,针对重要生态单元提出“核心—廊道—缓冲区”的规划模式,基于不同的整合策略调整生态用地布局及空间结构,以提高生态网络的连通性与稳定性,构建都市圈生态网络。聚焦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分析、生态网络构建技术路径及模式探索,提出西安都市圈的生态空间结构,为生态空间规划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这对于推动中国都市圈发展迈向更高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都市圈 生态空间结构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巴中西部新城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249
13
作者 许峰 尹海伟 +1 位作者 孔繁花 徐建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425-6434,共10页
目前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生境斑块的日益破碎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不断降低。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的生境斑块,增加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四川省巴中西部新城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 目前快速城市化导致了生境斑块的日益破碎化,景观之间的连通性不断降低。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的生境斑块,增加绿地景观的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四川省巴中西部新城为研究区,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提取出对研究区生态网络构建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核心区和桥接区两类景观要素,并选用整体连通性(IIC)、可能连通性(PC)和斑块重要性(d I)等景观指数,分别对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景观连接度评价,遴选出对维持景观连通性贡献最大的10个核心区生境斑块作为生态网络的源地,并根据斑块对维持景观连通的重要性程度将其他核心区和桥接区进行类型划分,以此作为景观阻力的赋值依据,融入消费面模型中,最后采用最小路径方法构建了研究区潜在的生态网络,并基于重力模型对重要生态廊道进行了识别与提取,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MSPA方法能够科学的辨识出研究区内对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构性要素,例如作为物种栖息地的核心区和物种迁移通道的桥接区,这些要素是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连通性的计算,明确了研究区景观要素的保护重点,为最小路径方法中的景观阻力赋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基于MSPA与最小路径方法的生态网络分析框架综合了现有景观结构性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物种潜在迁移路径分析等方法,将景观中潜在的生态源地和结构性廊道的连通性作为构建生态网络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从而使得生态网络的构建更科学。研究结果可为高度破碎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参考与依据,对其他地区生态网络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最小路径方法 生态网络 巴中西部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城市绿地生态网络规划思路的转变与规划方法探究 被引量:79
14
作者 王越 林箐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8-73,共6页
从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近年来生态源地识别,生态网络构建、评价及优化的常用方法,发现现状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存在源地提取主观性较强、忽略结构性景观要素、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阻力面构建依据不够科学等问题。而... 从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近年来生态源地识别,生态网络构建、评价及优化的常用方法,发现现状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存在源地提取主观性较强、忽略结构性景观要素、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阻力面构建依据不够科学等问题。而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路径法的生态网络构建框架综合了现有结构性景观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潜在廊道网络构建等方法,以连通性水平作为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为景观格局分析、生态源地的识别与结构性廊道的提取、斑块廊道重要性的定量分析及阻力面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SPA的生态规划的研究方向,包括MSPA对于尺度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边缘宽度值的设定对于不同物种生态规划的意义、基于MSPA和连通性分析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及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对于不同绿地类型生态建设的差异性指导及可操作性探讨,为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网络规划 生态源地识别 生态网络评价与优化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法 研究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普者黑生态旅游区的森林景观破碎化梯度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旭 黄晓园 +2 位作者 李君 陈雅琳 叶远辉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7-143,共7页
基于2006、2016年30 m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遥感影像制作森林分布图,采用MSPA方法,将森林景观分为7种破碎化类型(核心、穿孔、岛屿、连接桥、边缘、分枝和环);采用核密度法将旅游区划分4个经济梯度,以探索普者黑生态旅游区不同梯度区的... 基于2006、2016年30 m空间分辨率的Landsat遥感影像制作森林分布图,采用MSPA方法,将森林景观分为7种破碎化类型(核心、穿孔、岛屿、连接桥、边缘、分枝和环);采用核密度法将旅游区划分4个经济梯度,以探索普者黑生态旅游区不同梯度区的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6年旅游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70%,比2006年提升5.24%,在梯度经济区呈“U”型分布,优等区植被增长最快;森林景观构成发生较大变化,核心斑块占比最大但明显降低,其余6类斑块均有所增加;尽管各经济区森林面积增加,但各梯度经济区斑块趋于复杂,核心面积占比减少,边缘效应扩大,景观破碎化更为明显。因此,在开展生态旅游区森林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注意对森林的质量提升和景观的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经济梯度 森林破碎化 普者黑生态旅游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生态空间结构及连通性动态变化分析
16
作者 朱希希 侯玉婧 +3 位作者 王甜甜 张宗祥 黄辉 王树祥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基于1990—2020年7期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转移矩阵、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斑块重要性指数(dPC)等方法,初步分析了南京市生态用地结构与景观连通性的关系以及重要生态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耕地和水体是南京城市用地... 基于1990—2020年7期南京市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运用转移矩阵、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斑块重要性指数(dPC)等方法,初步分析了南京市生态用地结构与景观连通性的关系以及重要生态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耕地和水体是南京城市用地扩张的主要土地来源,1990—2020年,生态景观组分数量增加近5倍,等效连通面积(ECA)下降了24.24%,网络连通度(DOC)降低了3.48%,表明生态用地被逐渐分割和隔离。斑块重要性分析表明:南京市重要生态斑块面积基本呈缩减趋势。长江湿地、石臼湖风景名胜区、老山森林公园、横山林场、固城湖生态景区、汤山林场等区域是目前维持南京市景观连通性的关键生态节点,在今后的监管过程中应采取针对性的保护管理措施,有效减少社会经济活动对南京市生态空间结构及连通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土地利用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景观连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以苏锡常地区为例 被引量:32
17
作者 刘颂 何蓓 《风景园林》 2017年第8期98-104,共7页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普遍被视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途径,其构建方法对于其功能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具有需求数据量小、分析与规划匹配度高等优势,成为近年研究与应用的热点。在分析MSPA应用原理的基础上,整合遥感、GIS技术,通过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取、景观连接度评价、最小路径分析对生态廊道进行分级,并以长三角苏锡常地区为例,验证技术框架的可行性,得到苏锡常区域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空间结构,并对网络结构提出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区域绿色基础设施 构建方法 苏锡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SPA和MCR模型的湖南省生态网络构建 被引量:32
18
作者 郑群明 扈嘉辉 申明智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0,共10页
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能量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网络的主体,对生态风景道的构建、选线具有指导作用。以湖南省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可能连通性指数、斑块重... 构建区域生态网络对提升区域生态安全、促进区域能量流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廊道作为生态网络的主体,对生态风景道的构建、选线具有指导作用。以湖南省作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采用可能连通性指数、斑块重要性指数等景观指标区分生态源地的重要程度,之后采用MCR模型生成潜在生态廊道,构建生态网络,以重力模型为基础筛选重要生态廊道,并提出生态网络优化的相关策略。结果表明:(1)由MSPA识别的核心区面积为47976 km^(2),较为分散,破碎化程度高。主要分布在湖南省中西部、湘南地区以及湖南省东部,而北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斑块数量较为稀少。(2)基于MCR模型形成的潜在生态廊道呈网状分布,重要生态廊道多呈线状、环状相连,构成湖南省东部和西部的生态屏障。(3)生态网络由50个生态源地、53条重要生态廊道、1172条潜在生态廊道及293个脚踏石构成。部分生态源地之间距离过远,连通性较差,因此建议优先考虑对踏脚石及重要生态廊道的建设。研究结果可为湖南省的生态安全格局及生态风景道的构建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生态廊道 mspa MCR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与牧草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绚 马燕燕 +2 位作者 王芳 郭志辉 张莫涵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66,共12页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 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大背景下,对西北地区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可持续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自然、生态与社会多维度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覆被(LULC)转移矩阵、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深入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LUCC)特征和土地生态适宜性,并探究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与主要牧草分布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20年西北地区LULC类型主要以草地与未利用地为主,LUCC总体呈现“草地大量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大量增加”的变化趋势。2)建设用地与生态用地最小累积阻力的高值区分别分布在青海南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3)西北地区生态适宜性分区包括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4类,面积占比分别为29.96%、39.95%、23.67%和6.42%。适宜生态保护区域以研究区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向周边集聚分布,而适宜建设开发区域自西北向东南沿乌鲁木齐都市圈-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带呈明显的中心外围分布。4)莎草科牧草对西北地区湿地和高寒生态系统具有很强适应能力,在禁止开发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该区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禾本科牧草主要分布在限制开发区,其对该区水源涵养、荒漠化防治及畜牧业发展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适宜性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与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契合体系研究
20
作者 范卉 邱晓亮 +1 位作者 滕梓瑜 陈永生 《园林》 2025年第5期24-33,共10页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城区空间破碎化与文化孤岛化加剧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重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规划难题。以安徽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对象,致力于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与历... 面对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历史城区空间破碎化与文化孤岛化加剧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重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历史文化保护与生态安全协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规划难题。以安徽桐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对象,致力于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与历史文化资源空间耦合体系,解决传统保护规划中生态维度缺失导致的历史资源保护割裂问题。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与空间分析技术,系统识别中心城区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体系,定量解析历史资源点空间集聚特征及其与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拓扑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桐城市中心城区内二级历史资源辐射范围内的绿色基础设施总面积占比最大,极重要核心区和重要核心区的占比次之,其他级别的历史资源辐射范围空间内核心区与一般核心区存在数量不足、布局不完善、生态功能受限等问题。通过加强这些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覆盖和连通度,优化生态网络,避免占用绿色基础设施廊道,以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促进历史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并平衡城市建设与生态文化保护的关系。旨在优化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工作现状,提高规划成果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促进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名城提供量化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历史文化资源 契合体系 桐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