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ulture on the Moral Sense of College Students
1
作者 Xu Shengn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9-293,共5页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network,as"the fourth media"that college students contact most,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view of life,values and view of the world of college stu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network,as"the fourth media"that college students contact most,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view of life,values and view of the world of college students. Various functions of the network culture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socializ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n the change of moral cognition,moral emotion and moral will of college students. Thus,we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multi-function of the network culture,spreading social mainstream values,holding various 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oral sense of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ral mentality,starting from the functions of network culture and analyzing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upon the moral sense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whi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new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意识 网络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念 信息技术 第四媒体 道德意志 教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身份与拟人化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基于CNI模型的分析
2
作者 常扩 周肃军 周详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40,共8页
人们对AI的道德判断不同于人类,这可能源于AI的算法身份和其引起的社会认知。道德判断的CNI模型能够同时关注到两者。本研究基于该模型,通过三个实验,探究了身份(人类/AI)、AI拟人化(高/低)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以及感知温情在AI拟人... 人们对AI的道德判断不同于人类,这可能源于AI的算法身份和其引起的社会认知。道德判断的CNI模型能够同时关注到两者。本研究基于该模型,通过三个实验,探究了身份(人类/AI)、AI拟人化(高/低)对道德困境判断的影响,以及感知温情在AI拟人化与道德困境判断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较于人类,人们对AI的道德选择的结果收益更敏感,对道德规范更不敏感;(2)AI拟人化通过提高感知温情增强人们对AI遵守道德规范的预期。结果表明,拟人化能够减弱人们对AI算法身份的关注,避免人们基于工具理性判断AI的道德选择。本研究对促进AI向人类社会融入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道德判断 社会认知 拟人化 CNI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外群体社会排斥对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情绪的中介作用
3
作者 孔令芳 刘辉 《心理学探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9,共7页
社会排斥不仅会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还会影响其道德判断。采用相互认识-拒绝范式考察内外群体来源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危机对216名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及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对于接纳,来自内外群体的排斥... 社会排斥不仅会对儿童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广泛影响,还会影响其道德判断。采用相互认识-拒绝范式考察内外群体来源的社会排斥、社会排斥危机对216名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及情绪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对于接纳,来自内外群体的排斥及排斥危机均会使儿童对道德行为评分下降;(2)相对于接纳,来自内外群体的排斥、排斥危机均导致儿童积极情绪降低,消极情绪增加;(3)积极情绪在排斥与道德行为判断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排斥危机与道德行为判断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社会排斥影响儿童道德判断的情绪机制,为预防和干预排斥导致的道德判断偏差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排斥危机 道德判断 情绪 内外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情感和认知协同的道德判断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迪 赵妍妍 秦兵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3-1205,共13页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大语言模型的安全性逐渐引起了研究者和公众的密切关注.为了防止大语言模型在与人类协作中对人类产生伤害,如何确保大语言模型在日常场景中的判断能与人类道德观念相符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的挑战...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大语言模型的安全性逐渐引起了研究者和公众的密切关注.为了防止大语言模型在与人类协作中对人类产生伤害,如何确保大语言模型在日常场景中的判断能与人类道德观念相符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的挑战是,如何确保大语言模型在道德判断方面,能够像人类那样,针对不同的情境,灵活地调整或重新考虑预定的规则,从而使其判断与人类的道德观念保持一致.受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关于人类道德判断的情感和认知影响因素研究的启发,结合大语言模型在认知推理和情感分析能力上的优势,设计了一种模仿人类道德判断过程中情感判断和认知判断能力交互的方法,从而提升了大语言模型的道德判断表现.实验结果证明了所提方法在该任务上的有效性.总的来说,不仅为大语言模型的道德判断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方法,也强调了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理论在此领域的重要性,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 大语言模型安全 认知判断能力 情感判断能力 提示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困境之困境——情与理的辩争 被引量:47
5
作者 喻丰 彭凯平 +2 位作者 韩婷婷 柴方圆 柏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702-1712,共11页
道德判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但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作用争执不休。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论争到发展心理学家对道德推理的关注,直至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重新审视,道德判断的决策机制已经演变为多种模型相互竞... 道德判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评价性活动之一,但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作用争执不休。从休谟和康德的哲学论争到发展心理学家对道德推理的关注,直至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重新审视,道德判断的决策机制已经演变为多种模型相互竞争的局面。在回顾和分析道德判断各种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情绪和推理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认为今后应当更多地关注道德推理的实际作用,并当运用更为先进的操纵手段,同时注重情境的影响来考察道德判断中情与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 道德判断 道德推理 情绪 双加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直觉背景下的道德决策:影响因素探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鹏 方平 姜媛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3-579,共7页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 以往对道德直觉的研究表明了情绪因素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提出道德决策中存在有意识认知和无意识情绪两种加工过程,二者之间不能够完全分离与孤立。针对这种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经典电车和人行桥困境中的道德判断差异等问题,近年来大量研究通过对道德行为者和道德判断者自身原因、道德情境等主客观因素的深入考察,试图从不同角度来揭示认知—情绪过程解释的合理性及道德决策差异背后的其他原因,形成了道德直觉背景下相关领域诸多新的关注点。未来研究有必要针对道德决策研究的方法学、情境的扩展及认知—情感系统内部交互等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直觉 决策 认知 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国雄 方富熹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5-60,共6页
该文阐释了道德情绪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近期研究结论及其影响因素.3~10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不高兴到高兴再到不高兴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受到儿童的内在社会认知能力(儿童能否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 该文阐释了道德情绪的基本概念,论述了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近期研究结论及其影响因素.3~10岁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经历了一个从不高兴到高兴再到不高兴的发展过程,这一进程受到儿童的内在社会认知能力(儿童能否理解愿望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特性、考虑道德因素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对犯过者人格特质的理解等)及其所处的外在情境因素(所面临情境或者事件的性质、情境的不一致性等)的影响.最后,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趋向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绪 道德情绪判断 社会认知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直觉加工机制的理论构想 被引量:18
8
作者 田学红 杨群 +1 位作者 张德玄 张烨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426-1433,共8页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 认知和情绪因素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机制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最具争议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人类拥有一种普遍性的道德直觉,它是一种可能同时包含道德知识和情绪情感的自动化加工系统,决定人们对一个道德违反情境作出快速的判断。据此,本文就如何深入揭示道德直觉的加工机制提出了研究构想,研究将首先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探索当认知功能受抑制后人们的道德加工的特点,初步探索道德直觉存在的可能性;然后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从外显和内隐两个维度上探讨道德直觉的时程加工机制;最后采用侧向化运动准备电位指标,进一步探索道德直觉和基本厌恶情绪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直觉 情绪直觉 认知控制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经颅磁刺激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网络道德与其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 被引量:72
9
作者 马晓辉 雷雳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8-997,共10页
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96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特点与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表现较积... 青少年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在使用互联网中表现出的偏差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值得关注。该研究使用问卷法探讨了496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特点与网络偏差行为表现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表现较积极,网络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不算严重,但男生的网络过激行为和网络色情行为显著多于女生,且网络过激行为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其中网络攻击性、易怒、敌意和冲突水平都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4)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认知和意向对网络偏差行为有反向预测作用,网络道德情感不能预测其网络偏差行为表现。网络道德越积极,表现出来的网络偏差行为越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道德认知 网络道德情感 网络道德意向 网络偏差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被引量:45
10
作者 谢熹瑶 罗跃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50-1256,共7页
道德判断中的情绪与认知因素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对近年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关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外源性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行为研究证据,大脑情绪功能障碍者在... 道德判断中的情绪与认知因素是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对近年来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有关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研究发现和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介绍了外源性情绪影响道德判断的行为研究证据,大脑情绪功能障碍者在道德判断中的异常表现以及道德两难任务所对应的大脑激活模式,着重探讨了情绪因素影响道德判断的神经机制和道德判断中情绪加工与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过程。揭示了情绪是道德判断的必要因素,道德判断是情绪加工和认知加工协同作用的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判断 情绪直觉 认知推理 情绪与认知的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被引量:18
11
作者 吴宝沛 张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9-316,共8页
来自问卷调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厌恶与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异性的尚无定论。有若干证据表明厌恶影响一般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认为厌恶主要影响人们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未... 来自问卷调查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表明,厌恶与道德判断可能存在密切关系,但是研究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般性的还是特异性的尚无定论。有若干证据表明厌恶影响一般的道德判断,也有研究认为厌恶主要影响人们对纯洁领域的道德判断。未来研究需要明确界定厌恶的类别,区分厌恶与道德厌恶两种不同的构念,从疾病防御的角度理解厌恶的进化根源,以及测量厌恶启动之后人们对不同道德冒犯的内隐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恶 道德判断 道德厌恶 纯洁 社会情绪 领域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发展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0-999,共10页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成为当前有关儿童道德情绪和道德动机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但道德情绪归因总体呈现出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趋势。社会认知因素、情境因素、人格因素... 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成为当前有关儿童道德情绪和道德动机发展的研究热点之一。关于儿童道德情绪判断的发展趋势,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差异,但道德情绪归因总体呈现出由结果定向向道德定向发展的趋势。社会认知因素、情境因素、人格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具有跨文化的差异。道德情绪判断模式与个体的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未来研究应着重考察那些有认知或行为障碍儿童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同时对有效提高儿童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情绪判断 道德情绪归因 社会认知能力 跨文化 道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虚伪: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宝沛 高树玲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26-934,共9页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 道德虚伪在个体层面是指人们言行不一,在人际层面是指人们持有双重标准。心理学家通常从道德动机、认知失调以及精神分析的角度考察道德虚伪。诱发道德虚伪通常会促使个体做出跟他们公开承诺相一致的行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的适应策略,道德虚伪可能起源于群体适应情境下的自我谋利需要,带有欺骗他人和自欺的特点。除了情绪、权力等因素之外,未来研究需要考察自恋、羞耻、社会操纵能力、情商、文化因素对道德虚伪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虚伪 道德伪善 虚伪 道德判断 认知失调 社会认知 进化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情绪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及其神经机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莹 张灿 王悦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24-1231,共8页
道德隐喻的加工,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 道德隐喻的加工,实质上是从始源域的身体感知觉经验映射到目标域,表征抽象道德概念的过程。新近研究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揭示道德隐喻加工的神经机制,进而探讨情绪因素在道德隐喻映射中的作用。道德隐喻映射机制是在具体道德情境中身体感知经验与情绪体验、认知加工相互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应拓展道德隐喻映射的维度和方向,在社会交互环境中丰富和完善研究范式,提高生态效度和跨文化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隐喻 道德情绪 具身认知 认知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关于幼儿道德判断的近期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唐洪 方富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88-294,共7页
简要介绍国外近年来从信息加工和情绪归因的角度对幼儿道德判断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幼儿道德判断受记忆、理解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表现为整合信息能力和根据不同情境分化地使用不同判断标准的能力不断提高;幼儿道德认知与情绪反... 简要介绍国外近年来从信息加工和情绪归因的角度对幼儿道德判断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揭示:幼儿道德判断受记忆、理解因素的影响;其发展表现为整合信息能力和根据不同情境分化地使用不同判断标准的能力不断提高;幼儿道德认知与情绪反应有不一致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道德判断 认知过程 情绪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幼儿对损人行为的道德判断及有关情绪预期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唐洪 方富熹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59-366,共8页
以幼儿易于理解的有关享用财物的小故事,对4、5、6岁儿童作个别随访,综合考察其已获得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特点,以及相关情绪预期的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已经获得了有关社会道德的最初步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日常概念水平... 以幼儿易于理解的有关享用财物的小故事,对4、5、6岁儿童作个别随访,综合考察其已获得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认知的特点,以及相关情绪预期的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已经获得了有关社会道德的最初步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日常概念水平的知识对行为作道德判断,其道德认知已出现关心他人利益的成分,自我中心主义不突出;2.幼儿假设自己作为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与对故事中损人者的情绪预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脱节的现象在前者未有明显表现,却在后者中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道德判断 情绪预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德和个人领域儿童情绪理解的发展特点及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双珠 陈英和 胡竹菁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1-47,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 本研究探讨了173名4~10岁儿童在道德领域和个人领域情绪理解的发展变化特点,以及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与其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主要情绪预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的预测违反规则感到高兴。从8岁开始,儿童预测违反道德领域的规则比违反个人领域的规则会更不高兴。(2)在次要情绪预测中,在道德领域,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儿童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在个人领域,预测"违反感觉不高兴"的人数在10岁组出现下降。(3)8~10岁组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显著预测其亲社会行为,儿童预测违反道德规则时的情绪预测越积极,其教师评定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低。这些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展现出越来越丰富、复杂的情绪理解能力,并且儿童道德领域的情绪理解能力能显著预测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领域 个人领域 情绪理解 亲社会行为 心理理论 社会领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绪作为道德判断的“催化剂”:道德判断中的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道群 张湘一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13年第6期489-493,共5页
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中,情绪可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种特定情绪对应一种核心评价;一种情绪只影响某一道德领域的判断,不同情绪的影响是特异性的;进化心理学和具身认知对道德判断中存在的评价倾向和特异性效应进行了解释... 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中,情绪可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种特定情绪对应一种核心评价;一种情绪只影响某一道德领域的判断,不同情绪的影响是特异性的;进化心理学和具身认知对道德判断中存在的评价倾向和特异性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探索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进一步探讨文化等第三变量对不同情绪与特定领域道德判断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 道德判断 评价倾向框架 领域特异性 情绪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的匹配关系对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少华 郑雪 《心理学探新》 CSSCI 2000年第3期44-48,共5页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 ,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 4— 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 ,即便 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 ;当两者非匹配时 ,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 运用故事情境的临床访谈方法 ,考察了不同匹配情境对 4— 6岁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 :(1)当行为意图与行为结果匹配时 ,即便 4岁幼儿也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和情绪判断 ;当两者非匹配时 ,儿童的道德判断和情绪判断都不稳定 ;(2 )在情绪归因过程中 ,年幼儿童以结果定向为主 ,年长儿童以意图定向为主 ;(3) 4— 6岁儿童在情绪判断任务中不存在年龄差异 ;(4 )道德情境的冲突性因素影响了幼儿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图 结果 匹配关系 道德判断 情绪归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德育课程的社会情感教育研究——基于统编版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倩 何依儒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3,共9页
在明确了德育课程作为我国儿童社会情感教育重要构成的“应然”的基础上,此研究参考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框架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官方课程文本(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小学德育教科书在内容层面为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提供... 在明确了德育课程作为我国儿童社会情感教育重要构成的“应然”的基础上,此研究参考社会情感学习理论框架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的官方课程文本(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小学德育教科书在内容层面为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提供了大量且全面的学习机会,但这些学习机会的铺排是失衡的,偏重于社会道德要求和规则的认知,却忽视了自我意识的激发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未能有效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进阶发展。欲科学发挥德育课程的社会情感教育功能,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宜适当增加和科学铺排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维度的社会情感学习机会,引导基层德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和积极挖掘德育课程的社会情感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情感学习 德育 教科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