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问题及策略——以研读《大学》之“道”为例
1
作者 王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0-53,共4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名作数不胜数,具有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作用,其中,《大学》之“道”德育价值突出。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出现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教师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名作数不胜数,具有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作用,其中,《大学》之“道”德育价值突出。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出现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教师运用经典之“道”能力不足、现行的德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应加大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期汲取经典之“道”,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大学》之“道”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方式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的德育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启示 被引量:1
2
作者 靳玉乐 李红梅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6-81,共6页
《大学》蕴涵了丰富的治国理政、崇德重礼、修身治人和内圣外王的历史智慧,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大学》的德育思想确证了以"明明德"为核心的道德信仰,践履了以"亲民"为指向的道... 《大学》蕴涵了丰富的治国理政、崇德重礼、修身治人和内圣外王的历史智慧,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大学》的德育思想确证了以"明明德"为核心的道德信仰,践履了以"亲民"为指向的道德行为,构建了以"止于至善"为尺度的道德戒律,生成了以"格物致知"为基础的道德智慧,炼就了以"诚意正心修身"为路径的道德自觉,彰显了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担当的道德情怀。将《大学》德育思想贯彻到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过程,需要重新树立大学生"明德入道"的价值观念、生成"仁者爱人"之心、确立"至善"的精神立场、培养"穷物"的"为学之道"、形成"修身"的内在品质、提升"平天下"的责任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德育思想 道德人格 大学生 “三纲领” “八条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大学章句》道德教育理论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鄢建江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4期43-46,58,共5页
朱熹对《大学》研究有很大贡献,《大学章句》道德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规范、道德教育方法等逻辑要素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大学章句》展示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模式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尤其... 朱熹对《大学》研究有很大贡献,《大学章句》道德教育理论在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目的、道德教育过程、道德教育规范、道德教育方法等逻辑要素方面有丰富的内容,《大学章句》展示的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模式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文化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大学章句 道德教育模式 当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德育个体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蒋建荣 杨红菊 易勇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9-142,共4页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表现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要求愈益强烈,个体成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这种新情况,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方面...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其突出的表现是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要求愈益强烈,个体成才的方式更加多样化。面对这种新情况,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在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方面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德育 个体适应性 教育模式 教育方式 社会性 教育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