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ntact Angle Prediction Model for Underwater Oleophobic Surfaces Based on Multifractal Theory
1
作者 Jiang Huayi You Yanzhen +4 位作者 Hu Juan Tian Dongmei Qi Hongyuan Sun Nana Liu Mei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7-48,共12页
Traditional microstructure scale parameters have difficulty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 roughmaterial’s surface morphology comprehens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is study constructs hydrophilic and ... Traditional microstructure scale parameters have difficulty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a roughmaterial’s surface morphology comprehens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his study constructs hydrophilic and underwateroleophobic surfaces based o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 using a chemical modification method, and the fractaldimension and multifractal spectrum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microscopic morphology. A new contactangle prediction model for underwater oleophobic surfaces is establis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actal dimension ofthe PVDF surface first increases and then decreases with the reaction time. The uniformity characterized by the multifractalspectrum wa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The contact angle of water droplets onthe PVDF surface i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fractal dimension, and oil droplets in water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When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2.0975, the new contact angle prediction model has higher prediction accuracy. Themaximum and minimum relative deviations of the contact angle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and measured data are 18.20%and 0.72%, respectively. For water ring transportation, the larg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and spectral width of the materialsurface, the smaller the absolute value of the spectral difference, the stronger the hydrophilic and oleophobic properties, andthe better the water ring transportation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act angle hydrophilic-oleophobic surface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MULTIFRACTAL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il RCF damage qua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for different damage models 被引量:2
2
作者 Visakh V.Krishna Saeed Hossein-Nia +3 位作者 Carlos Casanueva Sebastian Stichel Gerald Trummer Klaus Six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 2022年第1期23-40,共18页
There are several fatigue-based approaches that estimate the evolution of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 on rails over time and built to be used in tandem with multibody simulations of vehicle dynamics. However, most of... There are several fatigue-based approaches that estimate the evolution of 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 on rails over time and built to be used in tandem with multibody simulations of vehicle dynamics. However, most of the models are not directly comparable with each other since they are based on different physical models even though they shall predict the same RCF damage at the end.This article studies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quantifying RCF and puts forward a measure for the degree of agreement between them. The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studies various steps in the RCF quantification procedu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one another, identifies the ‘primary quantification step’ in each approach and compares results of the fatigue analyses. In addition to this, two quantities—‘similarity’ and ‘correlation’—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give an indication of mutual agreement between models.Four widely used surface-based and sub-surface-based fatigue quantification approaches with varying complexities have been studied. Different operational cases corresponding to a metro vehicle operation in Austria have been considered for this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est possible quantity to compare is the normalized damage increment per loading cycle coming from different approaches. Amongst the methods studied, approaches that included the load distribution step on the contact patch showed higher similarity and correlation in their results.While the different approaches might qualitatively agree on whether contact cases are ‘damaging’ due to RCF, they might not quantita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trends observed for damage increment val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lling contact fatigue Rail surface damage Wedge model KTH model surface fatigue index Multibody simulation Track-friendlin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宏微观几何形貌的螺栓连接结合面接触性能模型
3
作者 朱林波 梁洪瑀 +2 位作者 张瀚文 史继勋 洪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8-159,共12页
为准确预测螺栓连接结合面的真实接触状态,提出了考虑宏微观几何形貌的螺栓连接结合面接触性能模型。通过小波分解方法,解决了实测螺栓连接结合面粗糙表面提取与重构的问题。采用两粗糙表面接触等效、数据驱动建模、宏微观变网格划分等... 为准确预测螺栓连接结合面的真实接触状态,提出了考虑宏微观几何形貌的螺栓连接结合面接触性能模型。通过小波分解方法,解决了实测螺栓连接结合面粗糙表面提取与重构的问题。采用两粗糙表面接触等效、数据驱动建模、宏微观变网格划分等技术,构建了考虑微观形貌与宏观几何尺寸耦合的螺栓连接结合面跨尺度模型,实现了结合面接触性能的准确计算。通过压力薄膜传感器测量被连接件结合面的压力分布,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分析了被连接件厚度、螺栓预紧力以及螺栓规格尺寸对结合面接触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螺栓连接结合面真实压力分布具有非连续性,结合面压力最大值并非在被连接件孔径边缘处,而是在孔径与螺栓头外径之间;结合面真实接触面积远小于名义接触面积;结合面真实压力分布范围随着被连接件厚度、螺栓预紧力、螺栓规格尺寸的增加而增加,厚度和预紧力的影响呈现明显的非线性,螺栓尺寸的影响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且斜率为0.37。研究结果可为刚度、阻尼、密封等机械装备装配性能的可靠评估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能 粗糙表面 跨尺度模型 螺栓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研表面法向接触特性研究
4
作者 陈谢瑞 王立华 +2 位作者 杨春鹏 蒋维 田驰锋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1-237,共7页
刮研对改善结合面接触特性具有显著效果,为深入研究刮研表面的法向接触特性,基于三维形貌仪得到不同精度的刮研和磨削表面形貌,并基于W-M函数模拟得到微织构形貌。逆向建模得到刮研表面、磨削表面和微织构表面,建立法向接触仿真模型。... 刮研对改善结合面接触特性具有显著效果,为深入研究刮研表面的法向接触特性,基于三维形貌仪得到不同精度的刮研和磨削表面形貌,并基于W-M函数模拟得到微织构形貌。逆向建模得到刮研表面、磨削表面和微织构表面,建立法向接触仿真模型。进行非线性接触仿真分析,并对比分析不同载荷作用下不同精度等级刮研表面、磨削表面和微织构表面的接触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载荷作用下,刮研、磨削以及模拟微织构表面首先在高点或微凸体发生接触并产生弹性变形,随着载荷的增加逐渐出现塑性变形,同时接触应力、形变以及接触面积也随之增大;当载荷为80 N时,Ⅰ级精度刮研表面真实接触面积大于精磨削表面,小于微织构表面,Ⅰ级精度刮研表面接触特性优于精磨削表面;在相同载荷下,Ⅰ级精度刮研表面总变形量小于精磨削和模拟微织构表面,其接触刚度大于精磨削和模拟微织构表面,刮研加工能够有效改善结合面接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研表面 逆向建模 接触特性 仿真分析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桩土耦合作用的单桩式风机承载力可靠性研究
5
作者 汤苏西 殷齐麟 +1 位作者 翟金金 王薇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4-1264,共11页
大直径单桩是海上风机重要的基础型式,其承载力可靠性是桩基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考虑实际多土层的地质条件以及风速、波高、周期等环境参数的相关性,改进并采用BP神经网络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直径单桩风机在正常使用极限状... 大直径单桩是海上风机重要的基础型式,其承载力可靠性是桩基设计的关键问题。本文考虑实际多土层的地质条件以及风速、波高、周期等环境参数的相关性,改进并采用BP神经网络与蒙特卡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大直径单桩风机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SLS)下的承载力可靠性开展研究;基于桩-土接触面模型进行确定性的承载力分析,分别对砂土、粘土海床中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采用该模型确定神经网络训练点的准确解;最后,以LW 8MW风机为例,进行SLS下单桩风机承载力可靠性分析。该方法可以为国内后续海上风电场的设计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风机 承载力可靠性 桩-土接触面模型 BP神经网络与蒙特卡罗模拟 参数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形粗糙表面弹塑性接触力学模型 被引量:20
6
作者 甘立 原园 +2 位作者 刘凯 成雨 张静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8-743,929,共6页
为了建立更为精准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修正的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完全塑性三种变形状态;建立了临界第一弹塑性接触面积、临界第二弹塑性接触面积与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 为了建立更为精准的粗糙表面接触模型,基于分形理论提出一种修正的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同时考虑了微凸体的弹性、弹塑性、完全塑性三种变形状态;建立了临界第一弹塑性接触面积、临界第二弹塑性接触面积与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分别推导出三种变形阶段的接触载荷与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式;结合海洋岛屿面积分布密度函数,获得了接触表面上总接触载荷与真实接触面积之间的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单个微凸体的临界弹性接触面积不但与材料属性和分形参数有关,也与微凸体的尺寸有关;分形参数一定时,随着接触载荷的增大,真实接触面积也在增大,弹性接触面积与真实接触面积的比值逐渐减小。该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粗糙表面的摩擦、磨损、润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微凸体 分形理论 临界接触面积 接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粗糙表面分形表征新方法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模型 被引量:9
7
作者 孙见君 张凌峰 +2 位作者 於秋萍 嵇正波 马晨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12-217,256,共7页
如何有效预测结合面的接触刚度,是机械结构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主要分为基于统计学特征参数的和基于分形参数的两类。前者依赖于粗糙表面形貌的测量尺度,后者与测量尺度无关。然而,多数研究者在利用分形理论进... 如何有效预测结合面的接触刚度,是机械结构设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主要分为基于统计学特征参数的和基于分形参数的两类。前者依赖于粗糙表面形貌的测量尺度,后者与测量尺度无关。然而,多数研究者在利用分形理论进行建模时,以对应于微凸体接触面积a的尺寸l=a^(1/2)作为微凸体基底尺寸描述微凸体初始轮廓,给出了错误的微凸体变形机制和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D,G和最大微凸体高度的粗糙表面轮廓分形表征新方法,探讨了微凸体接触变形机制,建立了与测量尺度无关的粗糙表面接触力学分形模型,揭示了接触刚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接触载荷可用表达式F_c=F(E,D,G,h,a_L)描述;当结合面上的接触压力小于其屈服强度时,无论微凸体发生何种变形,结合面均因存在有弹性变形的接触点而具有一定的法向接触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结合面 接触刚度模型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表面接触力学问题的重新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见君 嵇正波 马晨波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7,共10页
为了克服基于统计学参数的接触模型的尺度依赖性以及现有接触分形模型推导过程中初始轮廓表征受控于接触面积或取样长度的不足,基于粗糙表面轮廓分形维数D、尺度系数G和最大微凸体轮廓基底尺寸l,建立了新的粗糙表面接触分形模型,探讨了... 为了克服基于统计学参数的接触模型的尺度依赖性以及现有接触分形模型推导过程中初始轮廓表征受控于接触面积或取样长度的不足,基于粗糙表面轮廓分形维数D、尺度系数G和最大微凸体轮廓基底尺寸l,建立了新的粗糙表面接触分形模型,探讨了微凸体变形机制、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和接触载荷的关系,揭示了接触界面的孔隙率和真实接触面积随端面形貌、表面接触压力等参数变化的规律,给出了不同形貌界面被压实的最大变形量.结果表明:微凸体变形从弹性变形开始,并随着平均接触压力pm的增大逐步向弹塑性变形和完全塑性变形转变;接触界面的初始孔隙率φ_0随D的增大而增大,压实孔隙所需要的最大变形量δ也随之增大;接触压力p_c增大,孔隙率φ减小,并随着D的增大和G减小,φ快速减小,直至填实,变为零;D较小时,G的增大对真实接触面积的增大影响较小;D较大时,G的增大对真实接触面积的增大作用明显.研究成果为端面摩擦副的润滑与密封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力学模型 分形 接触面积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接触理论的结合面法向接触参数预估 被引量:42
9
作者 尤晋闽 陈天宁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275-1280,共6页
基于分形接触理论,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参数的分形预估模型,通过粗糙表面材料性能参数、法向载荷及粗糙表面的分形参数来预估法向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之间的接触处于弹性变形和与塑性变形... 基于分形接触理论,建立了结合面法向接触参数的分形预估模型,通过粗糙表面材料性能参数、法向载荷及粗糙表面的分形参数来预估法向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之间的接触处于弹性变形和与塑性变形共存的状态,且小接触点面积的微凸体发生塑性变形,而大接触点面积的微凸体发生弹性变形;法向接触参数与分形参数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同时,法向接触刚度随法向载荷的增大而逐渐增加,但法向载荷对结合面的法向阻尼特性影响较小;仿真结果中极值点的存在,为结合面接触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接触刚度 接触阻尼 预估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表面微凸体模型构建与接触特性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李玲 何本帅 +2 位作者 王晶晶 张锦华 蔡安江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50,共8页
基于粗糙表面形貌测量试验,提出一种采用二次函数回转体等效微凸体的办法,建立微凸体接触半径与接触变形的解析关系,弥补了半球体模型单一曲率半径的缺陷;然后根据几何模型,重新推导出单个微凸体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三种变形阶段... 基于粗糙表面形貌测量试验,提出一种采用二次函数回转体等效微凸体的办法,建立微凸体接触半径与接触变形的解析关系,弥补了半球体模型单一曲率半径的缺陷;然后根据几何模型,重新推导出单个微凸体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三种变形阶段的接触表达式,并应用接触力学理论和概率统计方法,建立粗糙表面的微观接触模型;最后将所建模型与CEB模型、ZMC模型以及KE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并揭示了塑性指数、微凸体尺寸参数对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相比于半球体模型,二次函数模型对微凸体轮廓的拟合效果更好,能够在载荷较大的情况下,更加精确地进行结合面接触特性分析;塑性指数是影响接触刚度的主要因素,塑性指数越大,其接触面积越小,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弱;微凸体尺寸参数对接触刚度的影响较小,微凸体直径与高度的比值越大,接触面积和接触刚度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表面形貌 接触模型 微凸体参数 接触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面法向动态参数的分形模型 被引量:50
11
作者 尤晋闽 陈天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1-94,共4页
为了对结合面法向动态参数进行正确的理论计算,以分形接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结合面法向动态参数的理论分形模型,揭示了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与作用在粗糙表面上的法向载荷、粗糙表面材料性能常数,以及分形参数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对... 为了对结合面法向动态参数进行正确的理论计算,以分形接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结合面法向动态参数的理论分形模型,揭示了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与作用在粗糙表面上的法向载荷、粗糙表面材料性能常数,以及分形参数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结合面的实际接触面积仅占名义接触面积的一小部分,降低表面粗糙度或增加法向载荷都将增大实际接触面积;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与分形参数之间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关系,而法向载荷对接触刚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当载荷增加时,刚度值也随之增大,但对接触阻尼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动态参数 接触刚度 接触阻尼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形理论的齿面法向接触阻尼计算模型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奇 李浩 +2 位作者 尹延国 陈远龙 吴焱明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53-1360,1426,1427,共10页
为了建立更为准确的微观尺度下齿面法向阻尼分形模型,以M-B模型为基础,利用存在摩擦时的弹塑性变形临界接触面积计算理论,并结合前期获得的两圆柱体接触面积分布公式,推导了考虑摩擦因素的齿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通过MATLAB仿真,获... 为了建立更为准确的微观尺度下齿面法向阻尼分形模型,以M-B模型为基础,利用存在摩擦时的弹塑性变形临界接触面积计算理论,并结合前期获得的两圆柱体接触面积分布公式,推导了考虑摩擦因素的齿面法向接触阻尼分形模型。通过MATLAB仿真,获得了模型中主要参数对分形接触模型影响的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齿面法向接触阻尼在齿轮啮合过程中呈周期性变化,且随着法向载荷的增加而上升;摩擦系数与法向接触阻尼成正比关系;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加,法向接触阻尼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法向接触阻尼随着材料特性参数的变大而减小,随着粗糙度幅值参数的增加而下降;齿轮从初始啮合到结束啮合的过程中,法向接触阻尼由大变小;内接触的法向接触阻尼大于外接触。该模型的研究为后续进行齿轮动力学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面接触 法向接触阻尼 计算模型 分形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接触面特征的螺栓联接刚度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章伊华 庞奎 +3 位作者 林丹益 麦云飞 孙晓萌 杨国玉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95-201,共7页
螺栓联接由于其可靠和有效性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螺栓联接设计中的联接刚度设计在螺栓联接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一种最佳预紧力下螺栓联接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综合考虑螺栓螺母与被联接件及被联接件之间的受力、接触、... 螺栓联接由于其可靠和有效性在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螺栓联接设计中的联接刚度设计在螺栓联接结构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提出一种最佳预紧力下螺栓联接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在综合考虑螺栓螺母与被联接件及被联接件之间的受力、接触、摩擦等非线性因素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结构的系列参数模型运算结果进行联接刚度分析,研究了螺栓预紧力、被联接板厚度、螺栓公称直径、被联接板外径及螺母系数等因素对联接刚度的影响。通过接触面压应力分布实验验证和连续性假设,对联接结构刚度函数式进行无量纲化推导,实现了系列参数模型无量纲化刚度数据的有效拟合,在有限元分析结果基础上获得了计算螺栓联接结构联接刚度的计算公式。通过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及文献[4-6]结果比较,验证了该刚度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力学 参数模型 接触面积 接触面应力分布 联接刚度 无量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 被引量:38
14
作者 张学良 温淑花 +1 位作者 徐格宁 倪润堂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0-72,共3页
根据球体与平面接触的切向接触刚度和粗糙表面的接触分形理论 ,从理论上首次建立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该模型具有尺度独立性。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字仿真 ,直观地给出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并与... 根据球体与平面接触的切向接触刚度和粗糙表面的接触分形理论 ,从理论上首次建立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 ,该模型具有尺度独立性。通过对所建模型的数字仿真 ,直观地给出了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并与实验研究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切向接触刚度 分形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压剪组合作用力的双粗糙表面接触模型 被引量:4
15
作者 郑恒斌 黄仕平 +2 位作者 颜全胜 吴杰 莫增模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1-104,128,共5页
粗糙表面的接触分析应用广泛,但其接触机理至今仍不够明确.有鉴于此,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压剪组合作用力的双粗糙面接触模型.该模型用韦伯分布函数来描述双粗糙面的复合粗糙度,用球谐转向扩张函数来描述微凸体接触对接触方向的概率分布.... 粗糙表面的接触分析应用广泛,但其接触机理至今仍不够明确.有鉴于此,文中提出了一种考虑压剪组合作用力的双粗糙面接触模型.该模型用韦伯分布函数来描述双粗糙面的复合粗糙度,用球谐转向扩张函数来描述微凸体接触对接触方向的概率分布.分析表明:粗糙度对接触面的竖向和剪切刚度有明显的影响;接触对的方向分布对剪切刚度的影响显著,是模型中应包含的一个重要参数.数值分析与试验结果有很好的吻合度,说明所提出的模型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机理 微凸体接触 压剪组合应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工程衬砌与减震层接触面力学特性直剪试验及数值仿真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坤 陈卫忠 +4 位作者 赵武胜 杨典森 宋万鹏 李灿 马少森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662-2670,共9页
泡沫混凝土作为隧道减震材料在抵抗地震压剪荷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减震层-衬砌接触面在地震压剪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与剪应力演化规律,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试验机开展了二者接触面在不同法向应力下的直剪试验,获得了剪应力-... 泡沫混凝土作为隧道减震材料在抵抗地震压剪荷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减震层-衬砌接触面在地震压剪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特征与剪应力演化规律,利用RMT-150C电液伺服试验机开展了二者接触面在不同法向应力下的直剪试验,获得了剪应力-剪切位移、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剪切刚度的变化规律及接触面的破坏特征和物态变化。根据有限元模拟结果,探究接触面上剪应力的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表明:泡沫混凝土-衬砌接触面的破坏特征受法向应力与泡沫混凝土密度共同影响,其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形态可归结为3种类型,且随泡沫混凝土密度和法向应力的变化可以相互转化;泡沫混凝土密度及法向应力对接触面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及剪切刚度的影响是相互的,且法向应力的影响权重较大。根据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复合指数模型来反映泡沫混凝土-衬砌接触面在压剪作用下损伤演化及摩擦滑移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为更加有效的抗减震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面 直剪试验 数值模拟 泡沫混凝土 复合指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球全表面展开机构模型建立及其运动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赵彦玲 云子艳 +2 位作者 向敬忠 崔思海 夏成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7-242,共6页
针对镜面钢球缺陷检测装置中的球体全表面展开问题,建立展开机构接触模型并对球体运动进行分析,证明展开机构结构合理可行。首先由坐标变换建立数学模型,基于Matlab对模型空间接触位置进行计算,将展开运动合理简化,得到钢球和展开轮之... 针对镜面钢球缺陷检测装置中的球体全表面展开问题,建立展开机构接触模型并对球体运动进行分析,证明展开机构结构合理可行。首先由坐标变换建立数学模型,基于Matlab对模型空间接触位置进行计算,将展开运动合理简化,得到钢球和展开轮之间转动的同步关系;其次,对展开运动过程进行等效变换,寻找传动过程中能使钢球稳定展开的最优参数关系;最后,依据迭代法对球面上点的运动轨迹进行数值仿真,获得其具体规律为偏角固定的螺旋线。最终结果表明展开机构能够实现球体的全表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面钢球 全表面展开 接触模型 同步 等效变换 螺旋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面静态接触参数的统计模型研究 被引量:20
18
作者 尤晋闽 陈天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7-50,共4页
基于对粗糙表面形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微凸体的完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三种变形机制,建立了结合面的接触面积、接触载荷及接触刚度的统计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结合面接触参数与材料性能参数及粗糙表面形貌参数之间复杂的非... 基于对粗糙表面形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微凸体的完全弹性、弹-塑性和完全塑性三种变形机制,建立了结合面的接触面积、接触载荷及接触刚度的统计模型。该模型揭示了结合面接触参数与材料性能参数及粗糙表面形貌参数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的微凸体高度随机分布及塑性指数条件下,对接触参数进行预估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修正的指数分布对高斯分布有着较好的近似,而简单的指数分布与高斯分布之间的误差较大,且相差1至3个数量级;接触表面间距减小时,接触参数值均呈现增大的趋势;塑性指数增大时,接触载荷和接触刚度都随之增大,而接触面积的变化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面 接触参数 统计模型 微凸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接触刚度的含间隙铰接副动态磨损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朱爱斌 何胜利 +1 位作者 邹超 陈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18,共7页
针对大多数含间隙铰接副的磨损计算都非常复杂,精度和效率不能兼得,且很少能够与含间隙铰接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动态结合起来考虑表面接触刚度对磨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含间隙铰接副磨损分析方法。基于无质量杆-弹簧阻尼模型建立... 针对大多数含间隙铰接副的磨损计算都非常复杂,精度和效率不能兼得,且很少能够与含间隙铰接副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动态结合起来考虑表面接触刚度对磨损影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含间隙铰接副磨损分析方法。基于无质量杆-弹簧阻尼模型建立考虑接触刚度影响的含间隙铰接副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利用非对称Winkler弹性基础模型计算接触压力分布,釆用Archard磨损理论计算接触表面磨损量,对接触表面轮廓实时更新得出含间隙铰接副的动态磨损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表面接触刚度较小时含间隙铰接副的动态磨损严重,且随系统转速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不同接触刚度下含间隙铰接副的动态磨损趋势。该方法计算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且充分考虑了表面接触刚度对含间隙铰接副动态磨损的影响,对含间隙铰接副系统的设计和动力学分析及磨损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刚度 弹簧阻尼 非对称Winkler弹性模型 动态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天器贮箱大幅液体晃动三维质心面等效模型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黄华 杨雷 +1 位作者 张熇 曲广吉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5-59,共5页
针对航天器贮箱内的大幅液体晃动建立了三维质心面等效模型,此模型将贮箱内液体等效为位于液体质心处的质点,该质心点可以在质心约束面内任意运动,同时利用质心点动力学方程及接触碰撞模型近似计算液体晃动对贮箱的作用力。质心面等效... 针对航天器贮箱内的大幅液体晃动建立了三维质心面等效模型,此模型将贮箱内液体等效为位于液体质心处的质点,该质心点可以在质心约束面内任意运动,同时利用质心点动力学方程及接触碰撞模型近似计算液体晃动对贮箱的作用力。质心面等效模型的数值仿真结果与基于VOF方法的流体动力学数值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质心面等效模型用于航天器贮箱大幅液体晃动分析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幅液体晃动 质心面等效模型 接触碰撞 球形贮箱 球冠形贮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