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PEDF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吕秋菊 唐喜香 +4 位作者 文哲瑶 王曼曼 穆攀伟 舒囧 陈燕铭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4-119,共6页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通过抗血管增生、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而单核/巨噬细胞(CD14+)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外周血CD14+细胞中PEDF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讨DR发病机制提供线... 【目的】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通过抗血管增生、抗炎、抗氧化应激等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而单核/巨噬细胞(CD14+)与慢性炎症关系密切。本研究拟通过观察外周血CD14+细胞中PEDF的表达水平,为进一步探讨DR发病机制提供线索。【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DM组)108例,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52例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56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52例。收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其分类细胞计数相关指标;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患者PBMC,免疫磁珠分离法提取CD14+细胞;剩余PBMC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比较总PBMC(t PBMC)与分离掉CD14+细胞的PBMC[PBMC(ex CD14+)]中PED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DR组和NDR组单核细胞绝对值较NC组升高(P<0.05),但DR组和NDR组间单核细胞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R组淋巴细胞绝对值较NDR组明显减低(P<0.05);与t PBMC相比,PBMC(ex CD14+)中PED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DR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数量增加。单核细胞是PBMC中表达PEDF的主要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K通路在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调控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晓光 方勇 +3 位作者 姚敏 胡孝辉 徐鹏 俞为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34-1337,共4页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在对数生长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MCSF和(或)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 目的研究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对此过程的调控作用。方法在对数生长期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液中添加GMCSF和(或)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进行干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D98059组、GMCSF组及PD98059+GMCSF组。收集各组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采用RT-PCR技术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分别检测各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VEGFmRNA和蛋白表达;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分泌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PD98059组比较,GMCSF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VEGF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以及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质量体积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在GMCSF+PD98059组中,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内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相应指标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GMCSF组(P<0.05)。结论 GMCSF可促进人皮肤成纤维细胞VEGF表达,ERK通路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GM-CSF体外处理的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49例长期随访 被引量:3
3
作者 陈玲珍 陈嘉榆 +4 位作者 余卫 巫进明 詹昱 冯可欣 杨德懋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781-786,共6页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 本研究回顾分析2001年4月至2007年12月期间采用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取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IL-2和GM-CSF作用下培养48小时后进行静脉回输,细胞总剂量为6×106-1×108,每周1次,连用4-22个月。外周血常规检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评价造血恢复,流式细胞术测定输注细胞的组成以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多聚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T细胞TCRVβ克隆性。结果表明:49例患者中痊愈37例,随访至今无1例出现复发;5例部分缓解,3例明显进步,4例无效,总有效率91.8%(45/49)。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比例倒置者39例,治疗后31例(79.5%)恢复正常。11例患者行外周血TCRVβ克隆性分析,受抑制的亚群重新得到恢复,出现多克隆的表达图像。未发现晚期克隆性疾病及其它远期不良反应。结论 :IL-2和GM-CSF体外处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疗法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介素-2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单个核细胞 远期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羊痒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重组蛋白对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Th2型和Th17/Treg型特征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郑友乐 陈宇航 +3 位作者 谢跃 杨光友 何冉 古小彬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4-601,共8页
为了初步探讨绵羊痒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PoMIF)对健康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和Th17/Treg细胞平衡的变化。采用RT-PCR从绵羊痒螨总RNA中扩增得到MIF全长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重组PoMIF(rPoMIF)蛋白,并分析其氧化... 为了初步探讨绵羊痒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PoMIF)对健康新西兰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Th2和Th17/Treg细胞平衡的变化。采用RT-PCR从绵羊痒螨总RNA中扩增得到MIF全长基因,经原核表达、纯化重组PoMIF(rPoMIF)蛋白,并分析其氧化还原酶和互变异构酶活性。筛选与健康新西兰兔PBMC孵育的最佳rPoMIF浓度,且用最佳浓度rPoMIF(0.2μg·mL^-1)与PBMC共同孵育0、1、6、12、24、36 h后收集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Th1/Th2/Th17/Treg细胞相对应的特征性转录因子T-bet/GATA-3/RORc/Foxp3和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IL^-17A/IL^-10 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PoMIF全长363 bp,rPoMIF大小为32 ku(含pET32a标签蛋白19 ku),且具有互变异构酶活性;rPoMIF刺激后PBMC中Th1细胞的T-bet和IFN-γ先下降后上升,Th2细胞的GATA-3和IL-4均呈下降趋势,且T-bet/GATA-3和IFN-γ/IL-4比值在12、24和36 h均升高;Th17细胞的RORc和IL^-17A在各时间点下降,而Treg细胞的Foxp3和IL^-10在各时间点升高,且RORc/Foxp3和IL^-17A/IL^-10比值在各时间点均变低。rPoMIF可造成家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Th1/Th2和Th17/Treg平衡分别向Th1和Treg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痒螨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TH1/TH2平衡 Th17/Treg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