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诱导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手术中的应用
1
作者 杨蓉蓉 徐兴国 +1 位作者 张红玲 黄新冲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1-387,共7页
目的探究不同诱导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全麻腰椎手术的173例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手术麻醉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n=42)、低剂量瑞马... 目的探究不同诱导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3年6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全麻腰椎手术的173例老年患者。根据患者手术麻醉诱导方案的不同分为丙泊酚组(n=42)、低剂量瑞马唑仑组(n=45)、中剂量瑞马唑仑组(n=46)、高剂量瑞马唑仑组(n=40)。麻醉诱导期丙泊酚组予以丙泊酚1.5mg/kg静脉推注,低、中、高剂量瑞马唑仑组对应予以瑞马唑仑0.2、0.3、0.4mg/kg静脉推注,均给药1min。比较四组麻醉诱导开始前2min(T_(0))、麻醉诱导至BIS值≤60时(T_(1))、气管插管后即刻(T_(2))、麻醉诱导后30min(T_(3))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应激指标[T_(0)、T_(2)、T_(4)(术后24 h)时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及T_(0)、T_(4)时刻TNF-α、IL-10水平,比较麻醉诱导起效时间、苏醒质量、补救镇静例数、不良反应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结果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T_(1)、T_(3)时刻的HR及T_(1)时刻的MAP高于丙泊酚组(P<0.05);T_(3)时刻,低、中剂量瑞马唑仑组MAP高于丙泊酚组,低剂量瑞马唑仑组HR低于高剂量瑞马唑仑组,MAP高于高剂量瑞马唑仑组(P<0.05)。四组麻醉诱导起效时间由快至慢依次为丙泊酚组、高剂量瑞马唑仑组、中剂量瑞马唑仑组、低剂量瑞马唑仑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低剂量瑞马唑仑组需补救镇静(11.11%)。丙泊酚组、高剂量瑞马唑仑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低、中剂量瑞马唑仑组(P<0.05),丙泊酚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最高(P<0.05)。仅高剂量瑞马唑仑组出现低氧血症(7.50%)。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T_(2)和T_(4)时刻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低于丙泊酚组(P<0.05)。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T_(4)时刻TNF-α、IL-10水平均低于丙泊酚组,中、高剂量瑞马唑仑组低于低剂量瑞马唑仑组(P<0.05)。不同剂量瑞马唑仑组术后3d MMSE、MoCA评分高于丙泊酚组(P<0.05)。结论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麻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麻醉诱导中,瑞马唑仑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弱应激反应、降低TNF-α和IL-10水平及减轻认知功能损伤方面优于丙泊酚,且最佳使用剂量为0.3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马唑仑 诱导剂量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0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边双通道内镜与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卢春闻 王辉 +3 位作者 吴宏日 杜诗尧 王振伟 许天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1-487,共7页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 目的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UBE-TLIF)及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伴腰椎管狭窄症(DL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85例DLS-LS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所接受术式分为UBE-TLIF组(46例)和PLIF组(39例)。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数据、影像学参数及临床疗效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术前影像学参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156.42±26.65)min vs(141.36±21.46)min,P=0.006],术中出血量少于PLIF组[(170.15±10.87)mL vs(203.15±15.67)mL,P<0.001],住院时间短于PLIF组[(6.73±2.42)d vs(9.61±2.56)d,P<0.001]。UBE-TLIF组的腰椎前凸角及节段角在术后3个月[(42.52±8.57)°vs(46.61±7.31)°、(10.93±2.59)°vs(12.16±3.05)°]及末次随访时[(41.35±7.46)°vs(44.62±6.42)°、(10.65±2.43)°vs(11.87±2.53)°]均小于PLIF组(均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融合率低于PLIF组[34.78%(16/46)vs 58.97%(23/39),P<0.05],末次随访时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48%(43/46)vs 94.87%(37/39),P>0.05]。UBE-TLIF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及ODI评分均低于PLIF组[(2.43±0.92)分vs(3.12±1.03)分、(26.81±9.14)分vs(33.35±8.76)分,均P<0.01],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BE-TLIF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融合率可靠等优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DLS-LSS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滑脱 腰椎管狭窄症 单边双通道内镜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融合器脱出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钟沃权 李卓夫 +5 位作者 李危石 刘杉杉 齐强 郭昭庆 孙垂国 郭新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67,共7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 目的:探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融合器脱出(cage retropulsion,CR)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1年9月在我院因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后CR行翻修手术的17例患者,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63.7±9.9岁,纳入CR组。根据相同的融合及固定节段、初次手术时间(±1年)、性别、年龄(±2岁)在无融合器脱出及移位的患者中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对共匹配34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65.2±10.2岁。CR组初次手术平均固定节段数为1.8±0.8个,融合节段数为1.5±0.6个;发现CR距离初次手术时间为7个月(0.75~132个月);17例患者中单个节段CR 15例,两个节段CR 2例。在两组患者术前全脊柱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病变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屈伸位X线片上测量椎间隙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通过术前腰椎CT检查测量腰椎椎体CT值;通过腰椎MRI检查定义椎间盘形态;在术后即刻腰椎X线片上测量融合器位置(融合器后缘标记线到下位椎体后上缘的距离与下位椎体上终板前后径的比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两组间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CR组椎体CT值小于对照组(124.8±39.7 vs 147.7±38.2,P=0.011),术后即刻X线片上融合器位置较对照组更靠后(0.15±0.09 vs 0.31±0.07,P<0.001);两组间术前LL(40.8°±12.9°vs 42.4°±7.5°,P=0.717)、PT(19.6°±7.1°vs 17.1°±6.7°,P=0.356)、SS(27.7°±6.5°vs 31.0°±4.3°,P=0.144)、PI(44.3°±13.8°vs 44.7°±13.9°,P=0.926)、DH(10.1±2.4mm vs 8.8±1.4mm,P=0.066)、ROM(4.3°±2.8°vs 4.4°±2.2°,P=0.950)、梨形椎间盘比例(33.3%vs 21.4%,P=0.40)均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椎体CT值低(骨质疏松)(OR=0.975,P=0.043)和融合器位置靠后(OR=28.393,P=0.003)是C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质疏松与融合器放置靠后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CR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融合器脱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斜外侧入路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慧斐 李昊 +5 位作者 郭柱 吴晓淋 张治浩 武富通 陈伯华 相宏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7-1054,共8页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 目的:比较单纯斜外侧入路(stand-alone 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SA O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1年8月收治的80例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SA OLIF组(38例)和PLIF组(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手术节段的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滑脱角(spondylolisthesis angle,SA)、融合率(fusion rate,FR)。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术中出血量(61.3±21.3mL vs 123.5±22.4mL)、手术时间(89.8±30.1min vs 112.1±15.2min)、术后引流量(44.2±23.2mL vs 163.5±22.2mL)、术后下地活动时间(2.0±1.0d vs4.2±2.1d)、术后住院日(5.8±3.0d vs 9.2±5.3d)及并发症发生率(5.3%vs 19.1%)比较,SA OLIF组均少于PLIF组(P<0.05)。术后1周时,SA OLIF组ODI[(19.3±6.6)%vs(30.9±8.3)%]及腰部VAS评分(2.3±0.5 vs 3.0±1.0)低于PLIF组(P<0.05);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两组ODI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内,SA OLIF组DH、FH增高程度高于PLIF组(P<0.05),SA、F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A OLIF和PLIF治疗Ⅰ度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同样安全、有效,但SA OLIF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并且对椎间隙有更好的撑开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腰椎疾病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与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赵瑞昭 吕鑫垚 +2 位作者 乔军杰 丁立祥 方秀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55-1163,共9页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 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下皮质骨轨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CBTS)固定和传统椎弓根螺钉(traditional pedicle screw,TPS)固定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合并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两组:55例采用CBTS固定的患者纳入CBTS组,58例采用TPS固定的患者纳入TPS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髋关节骨密度]、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螺钉松动率、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术前及术后血糖)以及术前和术后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身高、体重、BMI和髋关节骨密度均无统计学异(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术前VAS评分和ODI、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BTS组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均显著小于TPS组(500mL vs 600mL,P=0.007;8cm vs 10cm,P=0.006;2分vs 3分,P<0.001)。两组间术前血糖及术后1d血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CBTS组显著低于TPS组(4.75mmol/L vs 5.57mmol/L,P=0.041)。末次随访时CBTS组螺钉松动率和邻近椎小关节侵犯率均显著低于TPS组(1.68%vs 4.52%,P=0.044和13.83%vs 26.53%,P=0.029)。结论: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机器人辅助下CBTS固定PLIF比TPS固定PLIF的创伤更小,术后早期康复更快,螺钉相关并发症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骨科机器人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对融合节段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肖扬 王轶希 +5 位作者 张瑞 张涛 阿卜杜萨拉木·托合提 陈琪豪 木再帕尔·买吐送 帕尔哈提·热西提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4-1122,共9页
目的基于L4~5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模型研究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和双侧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bilateral modifi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BMCS)联合固定技... 目的基于L4~5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模型研究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BPS)和双侧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bilateral modified 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screw,BMCS)联合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根据3具尸体腰椎标本,建立L1~S1椎体有限元模型。BPS-BPS(TT螺钉位于L4~5)、BPS-BMCS(TT螺钉位于L4,MCBT螺钉位于L5)、BMCS-BPS(MCBT螺钉位于L4,TT螺钉位于L5节段)和BMCS-BMCS(MCBT螺钉位于L4~5)植入有限元模型中。在400 N载荷和7.5 N·m力矩的屈曲、后伸、弯曲和旋转条件下,比较L4~5节段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以及内固定系统、融合器和连接棒的峰值应力。结果BMCS-BPS组在旋转工况下ROM以及融合器、内固定系统和连接棒峰值应力均小于BPS-BPS组、BPSBMCS组、BMCS-BMCS组。BPS-BMCS组和BMCS-BPS组较BPS-BPS组显著降低了弯曲、旋转工况下L4~5节段ROM,较BMCS-BMCS组显著降低了旋转工况下L4~5节段ROM。BPS-BMCS组和BMCS-BPS组在弯曲工况下较BPS-BPS组和旋转工况下较传BMCS-BMCS组显著减少融合器沉降的风险。BPS-BMCS组和BMCS-BPS组较BPSBPS组、BMCS-BMCS组显著降低了弯曲、旋转工况下连接棒断裂失效的风险,且增强了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结论PLIF联合BPS-BMCS和BMCS-BPS固定技术,可为人体在弯曲和旋转时可提供较好的内固定系统稳定性、椎体稳定性以及较低的融合器沉降和连接棒断裂风险,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改良皮质骨轨迹螺钉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的短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刘伟湘 吴宇鹏 +3 位作者 夏超 龚泳豪 高义强 姚女兆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0-315,共6页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短期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UBE治疗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ASD)的短期临床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采用UBE治疗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融合术后出现ASD的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 符合标准的患者共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6~36个月,平均(24.3±4.6)个月。手术时间47~83 min,平均(62.9±9.8) min。1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予以激素、脱水等对症处理,2 d后患者症状缓解。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5~10 d,平均(6.9±1.6)d。术后3 d、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优良率为91.67%(11/12)。影像学方面:术后3 d复查MRI可见神经减压彻底;复查腰椎CT示下关节突骨质切除范围至关节面距离3.84~6.93 mm,平均(5.07±1.03) mm;峡部骨质保留保留4.85~7.94mm,平均(5.96±0.81) mm;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腰椎动力位,无椎体失稳,无责任节段复发。结论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治疗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邻椎病,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短期疗效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 后路腰椎融合术 邻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感染预测模型 被引量:1
8
作者 裴宏磊 张昶 +4 位作者 郭亚峰 陈美云 董宇飞 周孝聪 高宏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7-185,共9页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 目的: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预测模型,为临床预防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北京中卫云医疗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经过数据处理分析提供的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二医院、第三医院等河北省及北京市共15家三级甲等医院脊柱外科住院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患者的脱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比较感染组(SSI)和非感染组(non-SSI)的分类数据,得到对术后感染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使用SPSS Modeler 20数据建模系统作为工具,采用随机森林(RF)算法进行分析,得到术后感染的患者特征,即感染模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764例患者数据,其中373例患者被诊断为SSI,发病率为4.4%(95%CI,2.2%~6.5%)。经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确定六个变量[包括肥胖、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Ⅲ级及以上、手术时间延长、慢性心脏病、糖尿病和肾功能不全]与SSI独立相关。以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分类可获得较高的精度,为90.6%,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易发生感染的患者特征,即两种感染模式:[(BMI=1)and(SD=1)and(ASA=1)and(RI=1)]or[(BMI=0)and(SD=1)and(DM=1)and(RI=1)]。结论: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应用于本研究可获得90.6%的平均精度,并得到两种感染模型,(1)患者肥胖,肾功能不全,ASA分级Ⅲ级及以上,且手术时间≥3h;(2)患者无肥胖,但同时患糖尿病、肾功能不全,且手术时间≥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 手术部位感染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经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龚俊峰 汤宇 +4 位作者 常献 张超 郑文杰 周跃 李长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8-354,共7页
目的:分析改良经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odifi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P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MPTLIF... 目的:分析改良经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odified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P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MPTLIF治疗的26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44~77岁(58.3±8.4岁);腰椎滑脱症16例,腰椎不稳伴神经根管狭窄症10例;L3/43例,L4/523例。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X线片和CT片上测量椎间隙前后缘高度、腰椎前凸角和手术节段前凸角。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8.9±6.6min,术中出血量41.0±12.6mL,术后引流量38.1±9.5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0.9d,无硬膜外血肿、感染或肌肉麻痹瘫痪等并发症。随访17.7±4.2个月,术前和术后3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5.85±0.67分、2.15±0.54分、1.12±0.33分、0.54±0.51分,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ODI分别为(47.38±6.66)%、(11.73±6.73)%、(6.58±6.51)%,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P<0.05),且随着术后时间推移有进一步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4例,良2例。末次随访时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前缘10.95±1.24mm、后缘9.45±1.13mm)、腰椎前凸角(47.38°±4.56°)和手术节段前凸角(8.62°±1.92°)均较术前(前缘8.85±1.00mm、后缘6.78±1.07mm、43.81°±4.85°、6.62°±2.02°)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对严格适应证选择的病例,MP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够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改良经皮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微创脊柱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根型腰椎病的诊治及早期疗效评价
10
作者 刘孝文 赵天翌 +3 位作者 刘磊 史浩洋 侯洋 史国栋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9-1443,共5页
目的提出神经根型腰椎病的诊断标准并对其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20年3月至2023年10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神经根型腰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根张力的变化,并对患者的手术并发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目的提出神经根型腰椎病的诊断标准并对其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2020年3月至2023年10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1例神经根型腰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手术过程中神经根张力的变化,并对患者的手术并发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改良MacNab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例神经根型腰椎病患者中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56.39±9.96)岁;均接受了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其中单节段手术2例,两节段手术22例,三节段手术4例,四节段手术2例,六节段手术1例;随访时间为(15.29±4.34)个月。术中测得神经根张力较高[25.00(22.00,28.25)g],而在手术结束即刻再次测量发现神经根张力下降[2.00(0.00,3.0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患者的VAS评分、ODI、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有24例“优”、5例“良”、2例“可”、0例“差”,优良率为93.55%(29/31)。手术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各1例。结论神经根型腰椎病患者的显著临床特征是神经高张力,此类患者可以通过改良TLIF治疗改善神经的高张力状态,而且早期准确诊断并及时干预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腰椎病 诊断标准 外科治疗 改良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神经根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决策树法构建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
11
作者 梁晓霜 彭边 +2 位作者 裴娟 毛莹莹 王雪莲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3,共4页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 目的构建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方法2022年6-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于某医院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中低体温将其分为低体温组(n=77)和非低体温组(n=25),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决策树预测模型。结果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低、美国麻醉医生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hesiologists,ASA)评分较高、入室体温较低、手术时间较长和出血量较多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了预测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风险的决策树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1(95%CI:0.798~0.844)。结论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决策树模型,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术中低体温 危险因素 决策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术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2
作者 苗吉显 郭明伟 +4 位作者 林松 张文明 苏礼 李宁 张科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38-1046,1060,共10页
目的:调查分析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行单节段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可视化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2023年6月我院行单节段PLIF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CBT螺钉共357枚,... 目的:调查分析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行单节段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LIF)后螺钉松动的危险因素,建立并验证可视化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3月~2023年6月我院行单节段PLIF治疗的1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CBT螺钉共357枚,平均3.5±0.3枚。术后随访时间2.0~35.0个月,中位时间22.5个月。根据腰椎CT扫描结果将螺钉松动定义为CT片上超过1mm的连续透明区,周围存在薄的硬化区。将102例患者分为松动组45例和无松动组57例,应用的357枚螺钉中,117枚出现松动和240枚无松动。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值)、手术指标[包括时间、出血量、腰椎融合分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放射学参数[包括螺钉固定到骶椎第一节椎体S1(FS1)、螺钉小梁Hounsfield单位(HU)、螺钉的矢状角(SA)、冠状角(CA)和皮质骨接触层(CBCL)]。分别采用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螺钉松动的最佳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然后分别采用Bootstrap法、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估模型的预测稳定性[一致性指数(C指数)]、预测区分度(敏感性和特异性)、预测概率的准确性(吻合程度)、临床净获益。结果:松动组患者的骨密度值明显小于无松动组(P<0.05),其他人口学资料和手术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松动组比较,松动组的FS1百分比和CA明显升高,CBCL显著下降(P<0.05)。骨密度值(OR=0.44,95%CI=0.21~0.89,P<0.001)、FS1(OR=3.12,95%CI=2.03~4.54,P<0.001)、CA(OR=1.45,95%CI=1.12~2.03,P<0.001)和CBCL(OR=0.67,95%CI=0.32~0.88,P<0.001)是单节段PLIF后发生螺钉松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总分140分,Bootstrap法计算C指数为0.856(P=0.125),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95%CI=0.801~0.912,P<0.001),校准曲线和DCA均显示模型的预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和临床净获益比。结论:骨密度值、FS1、CA和CBCL是应用CBT螺钉行单节段PLIF后发生螺钉松动的独立危险风险,据此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在临床早期筛选螺钉松动高风险群体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间融合 螺钉松动 皮质骨轨迹 列线图 冠状角 皮质骨接触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4
13
作者 黎庆初 尹刚辉 +3 位作者 张忠民 闫慧博 刘则征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2-817,共6页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6例,L3,4~L4/527例,IA/5.L5/S1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5例,L3/4~L4/530例,L4/5~L5/S1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伶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em(4.5±1.1cm)、140~400ml(260±215m1)、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em(14.2±2.4em)、300~1200m1(420±437m1)、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ihse入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均能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但微创Wiltse入路手术损伤小,术后腰背痛残留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 Wiltse入路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F与P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61
14
作者 阮狄克 何勍 +5 位作者 丁宇 李景云 王鹏建 梁戈 孙笑非 侯黎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56-160,共5页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PL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PLF组32例,PLIF组35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PLF组JOA评分16.3±7.8分,PLIF组14... 目的:对比研究后外侧融合(PL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PLIF)治疗Ⅰ度和Ⅱ度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67例腰椎滑脱症患者分为PLF组32例,PLIF组35例。两组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相近似。PLF组JOA评分16.3±7.8分,PLIF组14.5±6.5分。两组均进行了后路椎板减压,短节段经椎弓根钉系统复位与固定。结果:PLF组手术时间平均187min,出血量平均680ml;PLIF组手术时间248min,出血量平均945ml。PLIF组慢性下腰痛改善明显高于PLF组(P=0.042),而临床疗效JOA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骨融合率PLF组74.8%,PLIF组94.3%(P=0.011),经随访PLF组矫正率丢失30.9%,而PLIF组为9.8%(P<0.05)。PLF组各种并发症19例,PLIF组11例。结论:PLF与PLIF手术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术式,PLIF手术时间较长,创伤大,但骨融合率高,内固定失败率低,滑脱矫正率丢失少,晚期慢性下腰痛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F PLIF 治疗 腰椎滑脱症 疗效比较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附加椎弓根螺钉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46
15
作者 王炤 赵杰 +2 位作者 王以近 王新伟 侯铁胜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间后路植入单枚融合器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采用 6具小牛腰椎标本 ,依序进行不同处理后分为以下 6组 :(1 )正常组 ;(2 )左侧小关节突加椎间盘切除组 ;(3)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组 (椎体后路斜向植入 ) ;(4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对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5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6 )腰椎左侧融合器植入附加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组。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 ,对单枚腰椎融合器植入附加椎弓根螺钉固定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后 ,腰椎的即刻生物力学指标进行测定 ,并进行比较。 结果 :腰椎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后 ,其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正常标本显著下降 (P<0 .0 5 ) ;采用单枚融合器斜向植入椎间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 (椎间盘摘除与小关节突切除 )显著提高 (P<0 .0 5 ) ,但仍低于正常标本 (P<0 .0 5 ) ;采用椎间融合器植入附加同侧、对侧或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 ,腰椎的平均应力强度和轴向刚度均较损伤标本和正常标本显著提高 (P<0 .0 5 )。结论 :斜向植入单枚腰椎间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再附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其生物力学性能优良 ,强度和刚度适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枚腰椎间融合器 椎弓根螺钉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LIF与P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国威 林宏生 +4 位作者 吴昊 李劼若 李德彦 熊廷亮 纪志盛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91-596,共6页
目的:对比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行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 目的:对比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行经单侧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弓根钉系统(TLIF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21例,行单节段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结合椎弓根钉系统(PLIF组)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50例,比较TLIF组与P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植骨融合率;比较两组内及组间术前及末次随访的汉化版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questionnaire,ODI)、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TLIF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T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PLIF组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较TLIF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和PLIF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两种有效的手术方式,两者近期疗效满意;TLIF较PLIF术后住院时间、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TLIF较PLIF能更好保留脊柱后柱韧带复合体结构,减少手术上邻节段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变性疾病 经椎间孔椎间融合 经后路椎间融合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33
17
作者 申勇 杨大龙 +3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董玉昌 杜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31例平均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出血量620±5.6ml。平均随访40个月,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临床改善率为84.09%,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10%,骨性融合率为97.18%。并发症包括6例硬膜撕破,1例一过性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椎间融合器 再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8
作者 朱云荣 叶晓健 +2 位作者 蒋玉权 余将明 许国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95-1099,共5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在腰椎融合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并比较与传统腰椎后路椎间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2月至2009年5月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96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改良术式组(A组)40例,其中男14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3±9.75)岁;传统术式组56例,其中男22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02±10.25)岁。比较两组手术ODI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术式术后短期ODI、VAS评分、椎间隙高度变化无明显差异。改良术式组较传统术式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费用少(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 单侧固定 腰椎体间融合术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随访结果 被引量:21
19
作者 梁昌详 昌耘冰 +4 位作者 沈梓维 詹世强 曾时兴 尹东 郑晓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72-1078,共7页
目的:分析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不少于5年的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其中50例采用黄韧带切除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 目的:分析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5年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4月~2009年5月行手术治疗且随访不少于5年的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03例。其中50例采用黄韧带切除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Coflex组),53例采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融合组),手术节段均为L4/5。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JOA评分、ODI及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2年及术后5年时的手术相邻节段(L3/4及L5/S1)椎间隙高度及椎间活动度;采用UCLA评分评价相邻节段退变情况;记录并发症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Coflex组随访时间为5.43±0.21年,融合组随访时间为5.52±0.28年。术后2年及5年随访时JOA评分、ODI及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高度和活动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术后2年、5年的上位椎间活动度及术后5年下位椎间活动度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2年及5年上下位椎间活动度均大于Cofle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术后5年上位节段椎间高度小于术前,与Coflex组术后5年椎间高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flex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融合组为9.4%;Coflex组再手术率为8%、融合组为5.6%,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组手术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为13.2%,Coflex组为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管减压、棘突间Coflex置入术治疗L4/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术后5年的临床疗效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似,且能有效避免融合手术所致的手术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过大问题,但对延缓相邻节段退变的作用有待更长期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COFLEX 非融合技术 后路椎间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 被引量:26
20
作者 王建 周跃 +4 位作者 初同伟 王卫东 张正丰 李长青 张年春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2期908-912,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 目的:探讨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6年2月~2007年3月应用自制直径2.6cm工作通道在METRx内窥镜下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2例患者,男7例,女5例,年龄38~72岁,平均51.2岁。腰椎管狭窄症5例,Ⅰ度腰椎滑脱症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3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60min,平均175min。术中失血量50~300ml,平均150ml。术后住院时间7~16d,平均12d。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行内窥镜下翻修手术。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5个月,平均6.3个月。ODI评分术前为46.32±10.1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1.75±8.59分和11.06±5.2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VAS评分术前为7.12±1.06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3.45±1.28分和1.29±0.77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本组优5例,良6例,可1例。结论:改良内窥镜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 腰椎管狭窄症 腰椎滑脱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腰椎间融合 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