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dvances in the use of carbon materials for lithium-air batteries
1
作者 LEI Yu ZHONG Yu +3 位作者 LI Yi-shuo LI Tao ZHOU Zhuo-hui QIN Lei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30,共22页
Lithium-air batteries(LABs)are regarded as a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option due 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energy density.The cyclic stability and lifespan of LAB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ormation and decom... Lithium-air batteries(LABs)are regarded as a next-generation energy storage option due to their relatively high energy density.The cyclic stability and lifespan of LABs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ormation and decomposition of lithium-based oxides at the air cathode,which not only lead to a low cathode catalytic efficiency but also restrict the electrochemical reversibility and cause side reaction problems.Carbon materials are considered key to solving these problems due to their conductivity,functional flexibility,and adjustable pore structure.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arbon materials as air cathode catalytic materials for LABs,focusing on their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electrochemical behavior,and reaction mechanisms.Besides being used as air cathodes,carbon materials also show potential for being used as protective layers for metal anodes or as anode materials for LA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hium-air battery carbon materials Air cathode modified carbon electrode Oxygen crosso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rust characteristics of nano-carbon/Al/oxygenated salt nanothermites for micro-energetic applications
2
作者 Ahmed Fahd Alex Baranovsky +3 位作者 Charles Dubois Jamal Chaouki Sherif Elbasuney Shady Shokry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55-69,共15页
Combustion within small motors is key in the application-specific development of nanothermite-based micro-energetic system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nanothermite mixtures in a converging-diverging nozz... Combustion within small motors is key in the application-specific development of nanothermite-based micro-energetic systems.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performance of nanothermite mixtures in a converging-diverging nozzle and an open tube. Mixtures were prepared using nano-aluminum(n-Al),potassium perchlorate(KClO_(4)), and different carbon nanomaterials(CNMs) including graphene-oxide(GO), reduced GO, carbon nanotubes(CNTs) and nanofibers(CNFs). The mixtures were packed at different densities and ignited by laser beam. Performance was measured using thrust measurement,high-speed imaging,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ing, respectively. Thrust, specific impulse(ISP), volumetric impulse(ISV), as well as normalized energy were found to increase notably with CNM content. Two distinctive reaction regimes(fast and slow) were observed in combustion of low and high packing densities(20% and 55%TMD), respectively. Total impulse(IFT) and ISPwere maximized in the 5%GO/Al/KClO_4 mixture, producing 7.95 m N·s and 135.20 s respectively at 20%TMD, an improvement of 57%compared to a GO-free sample(5.05 m N·s and 85.88 s). CFD analysis of the motors over predicts the thrust generated but trends in nozzle layout and packing density agree with those observed experimentally;peak force was maximized by reducing packing density and using an open tube. The numerical force profiles fit better for the nozzle cases than the open tube scenarios due to the rapid nature of combustion. This study reveals the potential of GO in improving oxygenated salt-based nanothermites,and further demonstrates their applicability for micro-propulsion and micro-energetic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hermites Graphene oxide Reduced graphene oxide carbon nano material Oxygenated salts Laser ignitio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东明 郭宇轩 +3 位作者 魏圆慧 贾广昊 丁文杰 毛艳玲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 通过对生物炭进行改性来优化其表面性质,是强化碳在土壤中固持能力的新方法,因此明确改性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及化学结构的影响十分必要。本研究以南方红壤为研究对象,对生物炭进行镁改性和用球磨法制备纳米生物炭并表征,采用盆栽试验,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技术研究生物炭改性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化学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改性后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更为丰富,镁改性使生物炭含氧官能团的比例提高,球磨后生物炭的芳香性提高。施用改性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未改性生物炭相比,镁改性和纳米生物炭处理分别提高了45.26%和36.25%。FTIR、XPS、^(13)C NMR分析结果表明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的添加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化学结构,使含氧官能团比例增加,镁改性生物炭和纳米生物炭处理降低了烷氧碳和羰基碳的比例而增加了芳香碳和烷基碳的比例,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及复杂程度。研究表明,生物炭改性引起的表面官能团结构变化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促进了有机碳的稳定化,提高了土壤固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纳米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化学结构 有机碳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基材料负载纳米零价铁对铬废水的处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胡继娟 王小治 侯建华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7,共5页
以纳米零价铁(nZVI)负载到碳基材料孔道结构中或者表面上能有效防止nZVI易团聚、易氧化等缺点。重点分析了能够负载nZVI的碳基材料,介绍了制备碳基负载nZVI复合材料的方法,阐述了影响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的碳基材... 以纳米零价铁(nZVI)负载到碳基材料孔道结构中或者表面上能有效防止nZVI易团聚、易氧化等缺点。重点分析了能够负载nZVI的碳基材料,介绍了制备碳基负载nZVI复合材料的方法,阐述了影响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的碳基材料负载nZVI后都有利于提高nZVI的稳定性、分散性、反应活性;利用液相还原法和碳热法都能有效提高nZVI的分散性,但是碳热法成本低、nZVI同碳材料之间的结合更加牢固。碳基负载nZVI复合材料对Cr(Ⅵ)的去除能力受pH、温度、共存离子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纳米零价铁 碳基材料 制备方法 Cr(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荧光碳点可视化显现潜在手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王九江 李大武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36,共13页
案发现场的手印是一种重要的痕迹物证,对其进行显现或增强是提高手印可视化的主要方法。开发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手印显现粉末是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些应用于手印显现的新材料和新方... 案发现场的手印是一种重要的痕迹物证,对其进行显现或增强是提高手印可视化的主要方法。开发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的手印显现粉末是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一些应用于手印显现的新材料和新方法相继出现,弥补了传统显现方法的不足。其中以量子点、纳米荧光碳点、稀土转换发光纳米材料为主的发光材料在手印可视化显现中展现巨大的潜力。针对荧光材料发光特性,本文综述了纳米荧光碳点在手印可视化显现中的应用进展,阐述了纳米荧光碳点的合成和理化特性,评估了初态碳点粉末、复合型碳点粉末以及纳米碳点悬浮液应用于手印显现的效果,具体包括基于单一型碳点、掺杂型碳点、负载型碳点、核壳型碳点的粉末法手印显现以及基于小微粒纳米碳点悬浮液和基于特殊效应的纳米碳点悬浮液的手印显现方法,提出了碳点材料可能的发光机理,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纳米荧光碳点应用于手印显现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纳米材料 潜在手印 荧光 手印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在nano-TiO_2-咖啡酸复合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及电分析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艳梅 段成茜 高作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97-901,共5页
研究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nano-TiO2-咖啡酸(CFA)复合修饰碳糊电极(nano-TiO2-CFA/CPE)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GSH在CPE和nano-TiO2/CPE上的直接电化学氧化过程十分迟缓,nano-TiO2-CFA/CPE比CFA/CPE对GSH的电化... 研究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在nano-TiO2-咖啡酸(CFA)复合修饰碳糊电极(nano-TiO2-CFA/CPE)上的电催化氧化行为,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GSH在CPE和nano-TiO2/CPE上的直接电化学氧化过程十分迟缓,nano-TiO2-CFA/CPE比CFA/CPE对GSH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更好的催化作用。采用循环伏安法(CV)、计时电流法(CA)探讨了GSH在nano-TiO2-CFA/CPE上的电极过程动力学性质。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测得催化氧化峰电流与GSH的浓度在9.0×10-6~1.0×10-3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检出限为8.85×10-7 mol.L-1。将该方法用于市售还原型谷胱甘肽药物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胱甘肽 nano-TIO2 咖啡酸 碳糊修饰电极 电催化氧化 电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电介质非线性响应数值仿真与团聚程度无损评估
7
作者 邱勇霖 张硕 +1 位作者 成立 王汉卿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7-1600,共14页
纳米颗粒分散性是影响纳米电介质绝缘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实现分散性的无损表征,该文首先建立了表征纳米颗粒团聚程度的团聚界面失配模型,并推导了纳米电介质非线性响应本构关系;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纳米电介质非线性响应本构关系进... 纳米颗粒分散性是影响纳米电介质绝缘性能的关键因素。为实现分散性的无损表征,该文首先建立了表征纳米颗粒团聚程度的团聚界面失配模型,并推导了纳米电介质非线性响应本构关系;然后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纳米电介质非线性响应本构关系进行验证,并基于仿真结果确定了最优的实验激励信号参数;最后制备了不同分散性的纳米二氧化硅掺杂环氧样品,对其进行非线性超声(NLUS)测试,结合界面失配模型实现了等效粒径的定量反演。NLUS粒径反演结果与大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统计结果误差在2.75%~5.2%之间,表明所提出的非线性声学方法可实现颗粒团聚程度的准确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改性材料 纳米分散性评估 非线性超声 无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量子点-纳米金复合修饰碳纤维电极高灵敏检测原儿茶酸
8
作者 方涛 UCHKUN Ishimov +3 位作者 潘彦冰 GHULAM Murtaza 胡克菲 程寒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47,共7页
本研究采用原位生长法合成石墨烯量子点-纳米金(Au-GQDs)复合材料,并通过恒电位沉积将其修饰在自制碳纤维电极(CFME)上,开发了高灵敏度的电极Au-GQDs/CFME用于原儿茶酸(PCA)检测。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电极及其修饰层进行表征,并通... 本研究采用原位生长法合成石墨烯量子点-纳米金(Au-GQDs)复合材料,并通过恒电位沉积将其修饰在自制碳纤维电极(CFME)上,开发了高灵敏度的电极Au-GQDs/CFME用于原儿茶酸(PCA)检测。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电极及其修饰层进行表征,并通过差分脉冲法、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谱法分析PCA的电化学特性。研究确定了最佳电沉积时间为10min,PCA浓度范围为6.0×10^(-7)~1.0×10^(-5)mol/L时,其氧化峰电流(i_(p),nA)与浓度(c,mol/L)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i_(p)=1.2607c+2.3906,R^(2)=0.9983),检出限为1.83×10^(-7)mol/L,定量限为6.23×10^(-7)mol/L,在小鼠血清样品中检测PCA的回收率为95.2%~103.6%。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优良重复性,适用于PCA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量子点 纳米金 原儿茶酸 碳纤维电极 修饰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改性纳米碳酸钙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章婷 王帝 王文平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0,共5页
纳米碳酸钙经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后,再与丙烯酸、羟丁基乙烯基聚醚(VPEG)进行共聚得到改性纳米碳酸钙。FT-IR、TG等测试证明纳米碳酸钙表面成功接枝聚羧酸减水剂,其接枝率约为25%。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纳米碳酸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够促... 纳米碳酸钙经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后,再与丙烯酸、羟丁基乙烯基聚醚(VPEG)进行共聚得到改性纳米碳酸钙。FT-IR、TG等测试证明纳米碳酸钙表面成功接枝聚羧酸减水剂,其接枝率约为25%。试验结果表明改性纳米碳酸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够促进水泥水化反应,优化水泥基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在改性纳米碳酸钙掺量为0.5%时,与参考样混凝土相比,28 d后掺杂改性纳米碳酸钙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提升4%,抗折强度提升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水泥基复合材料 表面改性 梳形聚合物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g-CaCO_(3)的制备及其改性沥青性能
10
作者 甘旺 初国斌 +3 位作者 孙华东 康杰分 庞来学 丁永玲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76-1985,共10页
为改善纳米CaCO_(3)与有机基体的相容性及分散性,增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和纳米CaCO_(3)在改性沥青中的应用,对纳米CaCO_(3)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了CaCO_(3)-NH_(2),对SBS进行环氧化处理制备了ESBS;然后,将CaCO_(3)-NH_... 为改善纳米CaCO_(3)与有机基体的相容性及分散性,增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和纳米CaCO_(3)在改性沥青中的应用,对纳米CaCO_(3)进行氨基化改性制备了CaCO_(3)-NH_(2),对SBS进行环氧化处理制备了ESBS;然后,将CaCO_(3)-NH_(2)与ESBS进行共价接枝,制备了有机-无机杂化交联结构的SBS接枝纳米CaCO_(3)(SBS-g-CaCO_(3))。以接枝率、接触角和溶胀指数为关键指标,采用正交实验优化了SBS-g-CaCO_(3)的制备条件。通过FTIR、XPS、SEM、TGA、荧光显微镜对SBS-g-CaCO_(3)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将SBS-g-CaCO_(3)用于改性沥青,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得到的最优反应条件为n(环氧基)∶n(氨基)=1∶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10 min、NaOH(浓度0.25 mol/L)水溶液掺量1 mL,其中,n(环氧基)∶n(氨基)对关键指标的影响最大。与ESBS相比,SBS-g-CaCO_(3)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接枝率最高可达49.5%。纳米CaCO_(3)颗粒在SBS中呈均匀分散状态并与SBS形成交联互穿网状结构;SBS-g-CaCO_(3)改性沥青的存储稳定性明显提升,48 h软化点差为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SBS嵌段共聚物 功能化 接枝 改性沥青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纳米Al_(2)O_(3)与改性植酸的复合环氧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1
作者 于郭 张鹏龙 +3 位作者 钱海博 谭娟 殷允杰 王立明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13,共7页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防腐性能并赋予其自修复性,在四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下,将植酸接枝到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上,并与纳米Al_(2)O_(3)混合掺入到环氧树脂中,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环氧树脂涂层。探究了纳米Al_(2)O_(3)质量分数对涂层防腐性... 为了提高环氧树脂涂层的防腐性能并赋予其自修复性,在四丁基溴化铵的催化下,将植酸接枝到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上,并与纳米Al_(2)O_(3)混合掺入到环氧树脂中,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环氧树脂涂层。探究了纳米Al_(2)O_(3)质量分数对涂层防腐性的影响,并且对其表面形貌、光泽、力学性能、自修复性和防腐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改性植酸和纳米Al_(2)O_(3)的加入显著提高了环氧涂层的表面平整度、光泽和硬度。当改性植酸的含量控制在5%,纳米Al_(2)O_(3)的含量达到5%时,复合涂层的硬度达到H,腐蚀电流密度达到7.85×10^(-8)A/cm^(2),腐蚀电位为−0.805 V。除此之外,复合涂层还具有良好的自修复性。改性植酸和纳米Al_(2)O_(3)的引入显著提高了环氧树脂涂层的防腐性能、自修复性能和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改性植酸 纳米Al_(2)O_(3) 防腐性能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al design of functionally graded Pm PV/CNT nanocomposite cylindrical tube for purpose of torque transmission 被引量:1
12
作者 Abolfazl Khalkhali Sharif Khakshournia Parvaneh Saber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362-369,共8页
Carbon nanotube(CNT)/polymer nanocomposites have vast application in industry because of their light mass and high strength. In this work, a cylindrical tube which is made up of functionally graded(FG) PmP V/CNT nanoc... Carbon nanotube(CNT)/polymer nanocomposites have vast application in industry because of their light mass and high strength. In this work, a cylindrical tube which is made up of functionally graded(FG) PmP V/CNT nanocomposite, is optim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 of torque transmission. The main confining parameters of a rotating shaft in torque transmission process are mass of the shaft, critical speed of rotation and critical buckling torque. It is required to solve a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MOP) to consider these three targets simultaneously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The three-objectiv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this case is defined and solved using a hybrid method of FEM and modified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NSGA-II), by coupling two softwares, MATLAB and ABAQUS. Optimization process provides a set of non-dominated optimal design vectors. Then, two methods, nearest to ideal point(NIP) and technique for ordering preferences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 are employed to choose trade-off optimum design vectors. Optimum parameters that are obtained from this work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 for similar cylindrical tubes made from composite or a hybrid of aluminum and composite that more than 20% improvement is observed in all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COMPOSITE carbon nanotube (CNT) fim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FGM) cylindrical tube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modified NSGA-II technique for ordering preferences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 (TOPSIS) nearest to ideal point (NI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纸制浆造纸废水好氧生物强化增效处理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丁来保 朱津苇 +2 位作者 杨然 郭奇 田庆文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7,共9页
以竹炭为载体制备氮铈掺杂改性且固定化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生物增效材料,采用生物强化增效技术对废纸制浆造纸废水的好氧处理进行优化,通过降低生化处理出水浓度来降低深度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利用SEM和16S rRNA测序等手段对活性污泥表... 以竹炭为载体制备氮铈掺杂改性且固定化微生物及微量元素的生物增效材料,采用生物强化增效技术对废纸制浆造纸废水的好氧处理进行优化,通过降低生化处理出水浓度来降低深度处理的难度和成本。利用SEM和16S rRNA测序等手段对活性污泥表面形貌及结构和微生物菌落结构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生物强化增效技术对废纸制浆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提高污染物生物降解能力,提高生物处理效果。普通生化处理出水COD平均值140 mg/L、氨氮平均值2.3 mg/L,色度平均值260倍,平均COD去除率86.47%、平均氨氮去除率88.83%、平均色度去除率33.33%;同等条件下,生物增效处理出水COD平均值72.2 mg/L、氨氮平均值0.95 mg/L、色度平均值50倍,平均COD去除率93.02%、平均氨氮去除率达到了95.39%、平均色度去除率87.18%,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生化处理。生物增效处理出水采用传统PAC或PFS处理均可达到排放标准,且PFS的处理成本低至0.63元/m^(3);而普通生化处理只能采用芬顿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且处理成本达3.27元/m^(3)。SEM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增效处理的活性污泥絮体结构紧凑,具有更高的生物量;与普通生化处理的污泥相比,生物增效处理的污泥中脱硫杆菌门(Desulfobacterot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丰度增加了3.07和2.29个百分点,unclassified_o_PB19属增加了2.96个百分点,说明生物增效材料的投加能帮助一些具备特殊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创造有利生存环境并激活其生长,提高了反应体系的定向降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纸制浆造纸废水 活性污泥法处理 生物强化增效 碳基改性材料 微生物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方形纳米碳酸钙改性及其在油墨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富芸 王琦 +3 位作者 童张法 陈小鹏 覃玲意 廖丹葵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4-653,共10页
纳米碳酸钙作为添加剂可以提升油墨的光泽、改善填料的分散性和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以立方形纳米碳酸钙(CNCC)为原料,硬脂酸钠(SS)和棕榈酸(PA)为复合改性剂(SS/PA),采用湿法制备了油墨用改性纳米碳酸钙(SS/PA/CNCC)。考察了SS/PA复配... 纳米碳酸钙作为添加剂可以提升油墨的光泽、改善填料的分散性和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以立方形纳米碳酸钙(CNCC)为原料,硬脂酸钠(SS)和棕榈酸(PA)为复合改性剂(SS/PA),采用湿法制备了油墨用改性纳米碳酸钙(SS/PA/CNCC)。考察了SS/PA复配比例、添加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SS/PA/CNCC性能的影响,当SS/PA复配比例为1∶1、质量分数为3%、反应温度为70℃时,SS/PA/CNCC平均粒径为60 nm、吸油值为35 g/100 g,满足油墨填料使用要求。采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分析和热失重(TG)分析等表征手段,对SS/PA改性纳米碳酸钙微观形貌进行分析表征。上述SS/PA/CNCC应用在油墨中,当SS/PA/CNCC在油墨中添加9份时,油墨细度为12.5μm、流动度为32 mm、光泽度为64.5 GU,所制备的油墨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酸钙 微纳米材料 油墨 硬脂酸钠 棕榈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纳米氧化镁交联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气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清江 董志聪 +4 位作者 李红发 吴毅江 高松 聂文翔 罗应文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为提高交联聚乙烯(PE-XL)绝缘性能,以聚乙烯(PE)为基体,以改性后的MgO(MgO-NH_(2))为填料进行复配交联制备了PE-XL/MgO-NH_(2)纳米复合材料,对其热老化前后的电绝缘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未改性的MgO交联聚乙烯复合材料(PE-XL/MgO)进行了... 为提高交联聚乙烯(PE-XL)绝缘性能,以聚乙烯(PE)为基体,以改性后的MgO(MgO-NH_(2))为填料进行复配交联制备了PE-XL/MgO-NH_(2)纳米复合材料,对其热老化前后的电绝缘性能进行了研究,并与未改性的MgO交联聚乙烯复合材料(PE-XL/MgO)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直流击穿强度、空间电荷和直流电导率来研究复合材料的绝缘性能。与未老化PE-XL/MgO相比,未老化PE-XL/MgO-NH_(2)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强度提高了20%,异质空间电荷积累可以忽略不计。热老化后,PE-XL/MgO和PE-XL/MgO-NH_(2)纳米复合材料的直流击穿强度分别较热老化前降低了38%和20%。此外,将MgO表面改性后制备的PE-XL/MgO-NH_(2)纳米复合材料比PE-XL/MgO具有更低的直流电导率。PE-XL/MgO-NH_(2)纳米复合材料在未老化条件下表现出较好的性能,且对热老化可能引起的劣化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纳米氧化镁 聚乙烯 复合材料 电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宗远 李凌宇 +2 位作者 朱睿 贾菲 徐铭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480-485,共6页
纤维材料由于质轻、柔软、强度高以及比表面积大等特性而在复合材料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近年来其在吸波材料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使用碳纳米管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是一种有效提高纤维吸波能力的方式,但是因为制备工艺以及碳纳米管本身性质... 纤维材料由于质轻、柔软、强度高以及比表面积大等特性而在复合材料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近年来其在吸波材料领域也开始受到关注。使用碳纳米管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是一种有效提高纤维吸波能力的方式,但是因为制备工艺以及碳纳米管本身性质的限制,该材料迈向产业化应用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本文对吸波材料的吸波机理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综述了目前常用的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吸波材料的制备工艺,提出未来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吸波材料生产应用的几个发展方向,其中宏量生产是绕不开的,在提高产量控制成本的同时要针对实际应用对材料进行设计和优化,并建立相关标准,最后展望了碳纳米管改性纤维吸波材料领域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改性纤维 吸波材料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点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智瀛 孙晓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3,28,共6页
介绍了碳点(CDs)的合成方法及优缺点,综述了CDs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及挑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碳点 荧光纳米材料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废利乐包炭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含铬废水的处理研究
18
作者 刘文贵 曹清源 +5 位作者 倪尔灵 曹长林 林良斌 陈益明 张健 李滔 《环境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160-167,共8页
为了开发具有广阔固体废物增值应用前景的吸附剂,同时缓解环境中污染物的危害,该研究通过热解废弃复合包装物,并利用K_(2)CO_(3)浸渍法对其进一步活化处理制得利乐包炭-k,用于处理含Cr(Ⅵ)废水,并通过材料表征、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实... 为了开发具有广阔固体废物增值应用前景的吸附剂,同时缓解环境中污染物的危害,该研究通过热解废弃复合包装物,并利用K_(2)CO_(3)浸渍法对其进一步活化处理制得利乐包炭-k,用于处理含Cr(Ⅵ)废水,并通过材料表征、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实验等手段分析炭材料对废水中Cr(Ⅵ)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利乐包炭-k对Cr(Ⅵ)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过程主要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各因素对Cr(Ⅵ)吸附容量的影响显著性顺序为p H>炭材料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在模型给出的最佳的吸附条件下测得吸附容量为99 mg/g,相较于市售活性炭拥有更好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复合包装物 改性炭材料 吸附 六价铬 响应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炭材料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19
作者 乔俊 赵建国 +4 位作者 解谦 邢宝岩 杜雅琴 屈文山 王海青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2-170,共9页
纳米炭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到材料科学、能源、环境修复以及制药等领域。随着纳米炭材料生产和使用的不断增加,纳米炭材料将不可避免地被释放到环境中,并对环境中的各种植物以及作物造成未知的影响。近年来... 纳米炭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到材料科学、能源、环境修复以及制药等领域。随着纳米炭材料生产和使用的不断增加,纳米炭材料将不可避免地被释放到环境中,并对环境中的各种植物以及作物造成未知的影响。近年来,将纳米炭材料应用到农业领域,考察纳米炭材料对作物的影响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各类纳米炭材料(包括炭纳米管、富勒烯、炭纳米洋葱和石墨烯等)对作物的生长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各类纳米炭材料对作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根茎的生长、作物产量和品质以及作物的抗逆性方面造成影响;此外,施加含纳米炭材料的肥料对作物的产量品质,肥料的利用率也造成影响,但其中的影响机理还不完全清楚,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研究纳米炭材料与作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为纳米炭材料应用于农业,促进增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指导,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生长 纳米炭材料 品质 纳米炭增效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超低渗油藏纳米驱油剂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8
20
作者 贺丽鹏 罗健辉 +4 位作者 丁彬 王平美 彭宝亮 耿向飞 李莹莹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4,90,共5页
特低/超低渗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阻力大等特点,因常规注水困难,水驱难以有效波及,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本文以自制的纳米SiO_2硅溶胶为载体,创新建立了SiO_2的亲水/亲油改性方法,研发出分别具有长链烷基、羟基、短链烷基结构的亲油... 特低/超低渗油藏具有渗透率低、毛细阻力大等特点,因常规注水困难,水驱难以有效波及,仍有大量剩余油存在。本文以自制的纳米SiO_2硅溶胶为载体,创新建立了SiO_2的亲水/亲油改性方法,研发出分别具有长链烷基、羟基、短链烷基结构的亲油、亲水、憎水改性纳米SiO_2系列样品。采用光散射、红外表征了改性SiO_2的尺寸与基本结构。通过自主研发的毛细作用分析系统考察了不同类型SiO_2样品的注入性能并分析了纳米颗粒改善水注入性能、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机理。结果表明:纳米SiO_2可以有效改善水的注入性能,纳米SiO_2的粒径对水注入能力影响不大。亲水改性的纳米SiO_2能够进一步提高水的注入能力,具有提高水驱波及体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通常情况下水是以分子团簇结构存在,水分子间依靠氢键形成团簇结构,相互水团簇之间存在动态结合可能是造成特低/超低渗油藏常规注水困难的主要原因。改性纳米SiO_2硅溶胶具有胶体溶液的典型特征,硅溶胶中的纳米粒子不断地做不规则布朗运动,改变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影响氢键网络的重排机理,从而实现水分子团簇结构的改变,增加了水的注入能力,使纳米驱替液能够进入常规水难以注入的特低/超低渗油藏,扩大了波及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驱油剂 提高采收率 纳米SiO_2 改性纳米S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