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n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pital
1
作者 Zou Jianguo Li Mingxi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16-323,共8页
At presen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 is deteriorating with industrial pollution spreading to the countryside,agricultural pollution on the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At present,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 is deteriorating with industrial pollution spreading to the countryside,agricultural pollution on the increase and environment in the residential areas deteriorating.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the ecological problem,which heavily relies on the government or the market,fails to fundamentally address the problem. Instead,as the social capital in the countryside,the relationship network,norms and trust can effectively resolve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by highlighting the method of"social governance"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ountryside. It is thus suggested that in the governance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ch is based on the social capital,the management spac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mmunity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divided,so that the institutional capital can promote and regulate the social capital,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and increase the input of rural human capital,and promote the coupling between administrative boundary and ecological bound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 中国农村 社会资本 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危机 居住区环境 工业污染 农业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性河流及其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1
2
作者 褚俊英 原康琦 +4 位作者 周祖昊 张云富 蒋云钟 王英 唐佐槐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4,共9页
在对季节性河流的基本概念、空间分布和主要分类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揭示了季节性河流水量、环境和生态等多要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理论,即生态平衡理论、群落演替理论以及生态系统调控理论;给出了季节性... 在对季节性河流的基本概念、空间分布和主要分类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揭示了季节性河流水量、环境和生态等多要素的动态变化特征;探讨了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治理的基础理论,即生态平衡理论、群落演替理论以及生态系统调控理论;给出了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即问题导向、三方联动和多水统筹;提出了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治理“3+6+1”集成化方案的总体框架:“3”为水域、岸带和陆域联动体,“6”为技术层面的6类措施,即配置节约、控源截污、岸线提升、内源治理、织网连通和生态修复,“1”为智慧管理体系建设。基于该框架,提出了季节性河流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与管理的具体方案,识别了其重点方向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河流 流量过程 生态环境治理 集成化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引导、产业生态构建与低空经济发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晓华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5,共15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进一步成为投资热点,政...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发展低空经济以来,低空经济进一步成为投资热点,政府引导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引导低空经济发展,主要是由于低空经济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属性,其有效性在于适应了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需求、释放了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强化了地方和民间的预期。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主要包括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保障四大领域,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监管政策等产业生态构成要素对低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低空经济与其他产业生态一样,表现出复杂连接、相互依赖、影响各异、协同演进等特征和规律。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要处理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安全与发展、因地制宜与区域协同、行业技术与通用技术等关系,加强宏观统筹、场景牵引、创新推动、基础设施支撑和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空经济 政府引导 产业生态 新质生产力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的网络结构及行动路径研究--以新安江流域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晶 裘文韬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F0003,共9页
区域协作治理能够跨越传统行政界线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应对区域公共问题,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机制。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地区,新安江流域成为研究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的一个典型样本。在对新... 区域协作治理能够跨越传统行政界线提供区域公共产品、应对区域公共问题,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机制。作为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地区,新安江流域成为研究地方政府协作治理的一个典型样本。在对新安江流域协作治理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流域协作治理网络结构和行动路径展开机理分析的过程中发现,纵向干预是促成流域协作治理的首要推动力,但在纵向干预退出后,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协作就会成为协作治理得以持续并完善的主要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新安江流域协作治理的网络结构从领导网络组织(NLO)演变为受控型网络行政组织(RNAO),流域协作治理效果得到同步提升。与此同时,协作治理效果又反作用于政府间的互动和网络结构调整,协作治理行为与效果之间形成双向互动,流域协作治理的适应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得到有效增强。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流域协作治理,适时进行纵向干预、加强横向协作、促进多元主体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地方政府协作 网络治理 新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城市生态空间弹性管控与现代化治理路径探索——基于生态梯度理论
5
作者 林小如 徐铭晖 +2 位作者 文超祥 王诗御 占宇俊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治理的时代背景下,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转化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议题。生态空间不仅是城市复杂系统的安全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的公共产品。目前,普遍认为生态空间的自然服务属性远大于其社会服务属性。然而,城市生态资源的冻结式保护,可能影响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联系,降低全域生态环境品质,忽略城市动态发展的弹性支撑需求。本文重新思考生态空间的功能与内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背景,基于生态梯度理论构建“弹性体系+柔性边界+动态适应”的大城市生态空间现代化治理理论框架。以厦门市海沧区生态空间为例,构建生态空间开发利用潜力评估模型,将生态空间分为强制保护区、战略预留区和潜力发展区三类。通过全域生态的格局构建、柔性边界的功能融合、动态转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刚弹结合的精细化管控路径,实现大城市生态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现代化治理 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 大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取向选择
6
作者 王干 孙琨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2-97,共16页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速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不断健全、生...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速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不断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生态环境治理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不断优化。“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需实现从“污染治理”到“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转向、从“政策驱动”到“法治化、市场化”的制度创新、从“末端治理”到“智慧化全过程管控”的技术驱动转变、从“规则接受者”到“治理引领者”的国际社会角色变化、从“碎片化管理”到“系统化治理”的治理效能转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应健全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生态环境治理监管体系、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体系、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 生态环境治理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边疆民族地区生态治理的影响因素与多元协同——基于云南实践的分析
7
作者 陈伟 王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56,F0003,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经济相对欠发达等现实原因,已成为中国如期实...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中国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而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总体脆弱、经济相对欠发达等现实原因,已成为中国如期实现“双碳”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短板与关键地区。边疆民族地区迫切需要基于开展的大气环境治理、能源高效利用等生态治理实践探索,理解生态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认清生态治理现存的生态系统退化形势严峻、生态治理能力不足等主要困境,进而加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现代生态治理体系,协同推进“双碳”目标和生态治理,打造可持续发展、高水平保护的美丽边疆生态新模式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边疆民族地区 生态治理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进式增能: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实践进路
8
作者 刘奕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9,共12页
制度体系建设是生态治理的运转基石,亦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以“共进式增能”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协同性、主体共生性和效能转化性三维架构,打破传统治理边界,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探索以制度创新和... 制度体系建设是生态治理的运转基石,亦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以“共进式增能”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制度协同性、主体共生性和效能转化性三维架构,打破传统治理边界,形成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探索以制度创新和多元主体协同提升生态治理效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发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治理体系嵌套不足与政策效能递减、主体失衡与制度协同困境、能力短板与跨区域体制缺位等问题仍制约着生态治理改革深化,亟须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治理体系从“高位推动”向“共进式增能”转型。这一转型突破了单一主体发力的局限,为破解生态治理深层矛盾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以制度增能促进“有效制度”与“有为政府”的动态适配、以主体共治强化“善制”与“善治”的有机联动、以范式跃进实现“机械管控”向“有机协同”的韧性建构。实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共进式增能,应树立生态治理现代化理念、激活制度潜力、优化制度衔接、确保执行有力,具体路径包括理念重塑以锚定生态治理现代化方向、供给改革以激活基础性制度生产力、制度衔接以提升协调性制度适配性、执行有力以释放根本性制度整体效能,以期切实提高协同增长能力和制度协同运行效率,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进式增能 生态文明 生态治理 制度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的认识和思考
9
作者 宁静 陆阿飞 《草原与草业》 2025年第2期49-52,共4页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土地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面积约达3.928亿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0.9%,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91倍。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固碳减排、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 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和土地资源,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面积约达3.928亿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0.9%,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91倍。草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空气、防风固沙、固碳减排、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然而,二十世纪以来,我国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原沙化、荒漠化等问题使得草原的面积不断减少。因此,对草原生态进行保护修复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工作之一。本文首先阐述了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当前中国在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生态环境 保护修复 治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图景、困境与路径
10
作者 宫长瑞 张乃亮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98,共8页
在政策引领、技术牵引、需求驱动等多维因素的驱动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前景广阔。具体来说,实时更新的数字化资源推进治理决策科学化,协同发力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治理主体协同化,敏捷高效的数字化监管推进治理过程精准化,高... 在政策引领、技术牵引、需求驱动等多维因素的驱动下,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前景广阔。具体来说,实时更新的数字化资源推进治理决策科学化,协同发力的数字化平台推进治理主体协同化,敏捷高效的数字化监管推进治理过程精准化,高度仿真的数字化场景推进治理模式系统化。但不可忽视的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依然面临着传统治理思维与数字治理方式的排斥、设施运行不畅与设施建设脱节的叠加、数字技术发展与数字素养滞后的落差等困境,阻碍着数字化治理高效运行。为此,需要高起点部署数字规划、高标准建设数字设施、高质量推进制度建设、高要求提升数字素养,以推进数字技术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度融合,把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的效能充分释放出来,更好更快地把建设造福人民幸福河的战略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 数字化治理 全新图景 主要困境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保垂直管理改革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238个城市的准自然实验
11
作者 张彦博 陈亚宁 刘晓楠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5-152,共8页
以中国2011—2019年238个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保垂直管理改革(简称环保垂改)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垂改不仅直接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还通过抑制地方政府对属地环保部门的环境治... 以中国2011—2019年238个城市数据为样本,运用多期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环保垂直管理改革(简称环保垂改)对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垂改不仅直接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还通过抑制地方政府对属地环保部门的环境治理干预,促进环保支出增加而间接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相较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因经济发达、环保倾向高及较多的环保投入,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升受环保垂改的影响更为显著;省会城市因更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关注,环保垂改的实施效果优于非省会城市.地方政府应加快推进环保垂改,健全环保垂直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公众环保参与途径,提高环保支出效率,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垂直管理改革 属地管理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多期双重差分 准自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转型政策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12
作者 谢地 王灵祎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117,共11页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关键。本文围绕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06~2024年我国279个地级市以上数据构建超效率SBM-GML模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 能源结构转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关键。本文围绕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利用2006~2024年我国279个地级市以上数据构建超效率SBM-GML模型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测算指标,并通过双重差分模型(DID)和倾向得分匹配法探讨政策是否真的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1)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机制分析表明,新能源试点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中的实质性创新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调节效应表明,产业结构优化在其过程中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3)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政策在中西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环境监管更严格的城市中具有更强的正向效应。据此,本文提出三点政策建议:(1)以新能源示范城市试点政策的成功实践为蓝本,进一步构建覆盖制度设计、市场激励与行为引导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推动绿色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系统性变革;(2)持续加强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3)采用区域资源禀赋适配策略,推行基于地方资源特点的差异化协同发展策略,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优化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能源结构转型 新能源示范城市 生态环境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复生态学视角下城镇工矿区生态修复综合体建设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海东 王楠 +2 位作者 闫庆武 林杰 马伟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城镇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特别是工矿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目前正在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市更新行动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笔者首先辨析了采矿废弃地、城镇与矿区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生态环境协同... 城镇采矿废弃地生态修复特别是工矿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目前正在实施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城市更新行动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笔者首先辨析了采矿废弃地、城镇与矿区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内涵,其次提出了矿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测度方法(包括生态破坏修复、环境污染治理和协同治理管理3个方面的17个指标),最后阐释了城镇工矿区生态修复的目标定位、综合体建设的重点环节和生态修复阶段划分方法。矿区生态修复综合体建设具有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目的是推动生态修复后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解决多元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投入问题。其中,基于环境边界确定的矿区范围具有科学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达标是矿区生态修复综合体建设的基础。研究成果可为科学制定城镇工矿区生态修复目标和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协同治理 测度 生态修复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利益整合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欢欢 杨丽萍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68-72,共5页
统筹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利益分配与农民利益分配出现严重的脱节,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利益整合问题,如各生态利益主... 统筹城乡一体化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利益分配与农民利益分配出现严重的脱节,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利益整合问题,如各生态利益主体尚未充分认识到生态责任的重要性、城乡之间利益主体诉求表达受阻、城乡之间利益共享不得当等。该文将从各生态利益主体共同构建生态和谐的责任、健全生态利益诉求与表达体系、建设生态利益共享机制等方面提出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利益整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生态环境 乡村生态环境治理 利益整合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战峰 周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制度体系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但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论文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基础和面临的关键挑战,明确了促进美丽中... 制度体系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保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但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论文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基础和面临的关键挑战,明确了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体系思路,提出了健全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责任体系、市场体系等十大重点任务,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制度 环境治理现代化 重点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何以可能?——基于多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欢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2,共10页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响应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对上海、北京、杭州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进行剖析,总结转型模式,归纳建构逻辑。研究发... 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是城市响应中央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采用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对上海、北京、杭州的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进行剖析,总结转型模式,归纳建构逻辑。研究发现,上海是政府主导下的技术性变革模式,北京是治理机制创新的制度性变革模式,杭州是政企合作推动下的技术性变革模式。虽然转型方式和侧重点不同,但可以从中溯源转型的构建逻辑,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技术赋能、组织促进,城市根据环境优势选择转型措施。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没有固定模式,需要“量体裁衣”。研究结论有助于城市在“数字中国”战略下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数字化转型方案,明确自身转型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治理 数字化转型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治理现代化 技术性变革 制度性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系统集成: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图景与理论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智睿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历程,系统探讨了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改良和多中心治理路线,中国坚持采取国家治理的方式进行统筹推进,呈现出迈向“系统集成... 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历程,系统探讨了中国式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炼。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经济技术改良和多中心治理路线,中国坚持采取国家治理的方式进行统筹推进,呈现出迈向“系统集成”的实践图景:以政治统领强化顶层设计,将系统理念融入制度体系建设;以结构重塑优化权责配置,集成横向多部门、纵向多层次和区域政府间力量;以共同行动激活治理效能,实现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共治。这套模式的核心要义是:党汇聚国家力量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以公共本位基础上的整体发展目标为价值追求,创制有机协同的治理体系。未来既要坚持总体统筹,也要强化激励相容,处理好系统与要素、集成与多元、工具与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生态治理 党的领导 系统集成 创制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中国主要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兰梓睿 刘保留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72,共10页
文章以2011—202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生... 文章以2011—2022年中国三大城市群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公众环境关注度对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公众环境关注度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非短期存在,而是具有长期效应的特征,并呈现边际递增趋势;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调节作用下,公众环境关注度能够更好地发挥对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政府、企业与公众三方之间的有机结合。研究结论可为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升城市群绿色发展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公众环境关注度 生态全要素生产率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生态特质的学理阐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孔德生 董冰蕾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F0003,共8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生态特质。从哲学基础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坚持将马克思生态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产物。从实践模式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立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对以发展主义和生态主义对立为表征的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批判反思,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按照文明观念变革、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层面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统一。从价值指向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环境民生的高度,而且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高度提出要共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理论与实践的逻辑统一中走向历史纵深,为人类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两个结合 环境民生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行政生态治理的指标叙事:方法内涵、范畴构建与实践向度
20
作者 贾海刚 孙迎联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4,301,共15页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根本取决于执政党引领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其中公共行政状态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行政生态治理则演绎为推进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行政领域具象化为行政生态治理...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程度根本取决于执政党引领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其中公共行政状态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行政生态治理则演绎为推进中国式政治现代化的关键议题。中国式现代化在行政领域具象化为行政生态治理现代化,既有研究已完成理念和制度上的叙事转变,但在技术和方法上的叙事创新仍有可为空间,指标叙事是较佳方法论载体。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的行政生态治理指标叙事,在方法内涵上根植于现代化治理论、生态系统论以及政治生态平衡论等理论基础,形塑于行政生态分析及其治理原则把握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探索基础;在内容范畴上构建起包含党政主体、政务行为、政治场域、行政目标的4个维度、12个评价子系统和若干个评价要点的指标治理体系;在实践向度上划分为评价、归因和恢复的三段式指标叙事模块,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将有助于涵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行政生态治理 指标叙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