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特色的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制度-空间-治理”的分析范式 被引量:3
1
作者 罗必良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31,共18页
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凸显了县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县域既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最小完整单元”,也是社会矛盾交织的“集中承载区”,更是实现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支点”,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底层... 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凸显了县域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县域既是城乡要素互动的“最小完整单元”,也是社会矛盾交织的“集中承载区”,更是实现融合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支点”,从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底层逻辑意义。本研究构建“制度-空间-治理”三位一体的分析范式,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理论的解释边界,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制度语境下城乡互动连接机理的理解。基于对县域发展中制度性壁垒、空间极化效应与治理效能滞后等现实瓶颈的系统分析,提出“要素市场化配置—空间多层级协同—治理适应性创新”的融合推进机制,从而为破除县域资源错配与体制性梗阻,为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目标,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向度的政策工具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城乡融合发展 “制度-空间-治理”分析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的变迁:喜龙仁摄影对近代中国园林研究的形塑
2
作者 谷久文 史元丰 贾珊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0,共8页
[目的]摄影术作为中国园林记录的新方法,对园林研究影响至深,但对二者交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摄影作为一种新的理解和观看园林的方式,探究摄影驱动园林研究发生转向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喜龙仁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 [目的]摄影术作为中国园林记录的新方法,对园林研究影响至深,但对二者交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摄影作为一种新的理解和观看园林的方式,探究摄影驱动园林研究发生转向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喜龙仁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为研究对象,从两条路径展开研究:1)以摄影技术、摄影图像为切入点,进行摄影图像影调阈值分析,以显现喜龙仁摄影的特殊性;2)基于喜龙仁的研究经历和研究文本展开比对研究,探究图像技术对园林记忆和园林理解的反向形塑。[结果]通过分析喜仁龙的中国园林摄影图像,发现喜龙仁在拍摄过程中通过运用大画幅相机、中焦距镜头,以及与区域曝光法(zone system)类似的技术理念,增加了图像影调的密度,对细节进行了深描,并对空间进行了压缩。[结论]喜龙仁巧妙地解决了摄影术受技术条件制约的问题,这也是其作品区别于早期常见园林摄影,成为价值卓越的艺术作品的原因。园林摄影图像具有强大的叙事能力,这种叙事能力反向影响了园林研究的视角——多重细节叠加而空间压缩的视角、空间主角与空间叙事转化的视角,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园林研究的走向。这种影响与西方空间研究杂糅,形成了极为常见的园林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龙仁 园林摄影 近代园林研究范式 中国园林 园林叙事 摄影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部医典》及藏医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思路与展望
3
作者 赵明睿 才让吉 +3 位作者 王绍辉 徐僮 余书福 张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2-657,共6页
以文献学方法综述了《四部医典》的研究现状和常见方法,并采用《四部医典》的“哲学-生物-社会-地理-心理-医学”纵横捭阖的藏医药传承创新模式,探索《四部医典》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历史必然性。本文结合系统科学、哲学科学、心理科... 以文献学方法综述了《四部医典》的研究现状和常见方法,并采用《四部医典》的“哲学-生物-社会-地理-心理-医学”纵横捭阖的藏医药传承创新模式,探索《四部医典》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历史必然性。本文结合系统科学、哲学科学、心理科学、天文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生态科学、医学科学,以及现代生物科技、数据科技等前沿最新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四部医典》及藏医学的系统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大融合研究思路,展现出体现系统观、整体观的系统藏医学研究新范式。初步阐明《四部医典》包含的藏医学文化、理论基础及其科学内涵,为藏医学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基本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医典》 多学科交叉融合 系统科学 系统藏医学 生物科技 数据科技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同文馆到北京大学: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考论
4
作者 宋雪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5-207,共13页
从晚清到民国,“Peking University”的指称对象先后包括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五所驻京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国立最高学府,也有私立教会学校。虽然部分属于非正式名称,但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从晚清到民国,“Peking University”的指称对象先后包括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五所驻京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国立最高学府,也有私立教会学校。虽然部分属于非正式名称,但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语言概念的重叠带来话语表达中的歧义,同时也投射出多元复杂的历史图景。依据档案、报刊、辞书、回忆录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梳理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的生成和流变,从中考察新式教育的引入、中西观念的互动及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助于探求译名背后的知识建构、教育转型与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king University 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 概念史 教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中国工程地质学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87~2021)立项数据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昌玉 吕大炜 +1 位作者 初航 任建国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9-357,共9页
中国工程地质学始终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尤其是工程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经历了初期缓慢发展到逐步成熟的过程。本文根据中国工程地质领域自1987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至2021年期间获资助项目,系统分析了35 a来我国工程地质学研究方... 中国工程地质学始终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尤其是工程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经历了初期缓慢发展到逐步成熟的过程。本文根据中国工程地质领域自1987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至2021年期间获资助项目,系统分析了35 a来我国工程地质学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的演进。研究发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地质现象表征到地质规律总结,再到机制探索等阶段,呈现出国家战略的主导性、灾难性事件的驱动性、研究趋精细化和复杂化、学科发展的阶段性,以及受资助单位的集中性等特点。未来中国工程地质学发展,应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念,推动工程地质学研究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的改变;打破学科间壁垒,加强工程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通,丰富并深化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使得工程地质学向着更科学、更具有多学科融合特点的方向发展,并催生新的科学生长点;抓住数据革命契机,开辟工程地质学研究新途径;始终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推出新理论,解决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工程地质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学科发展特点 研究范式 学科交叉融通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高校有组织科研范式革命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彦雷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3,共10页
在知识社会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科研能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高校的科研及其服务功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高校科研功能是由有组织科研和无组织科研两种科研范式承担的,在外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内部知识... 在知识社会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科研能力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高校的科研及其服务功能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高校科研功能是由有组织科研和无组织科研两种科研范式承担的,在外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和内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同频共振下,有组织科研的优越性彰显,成为高校科研范式的主流。高校有组织科研形成过程中要构建政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开放式学术共同体以及互惠互利的知识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现代化 有组织科研 范式革命 学术共同体 国家创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为中心推动新区域协调发展——新发展阶段和十五五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路 被引量:12
7
作者 杨开忠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前沿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相结合,从生产力范式变革高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学理阐释。其一,揭示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新质生产力即绿智综合生产力范...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前沿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相结合,从生产力范式变革高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学理阐释。其一,揭示人类已进入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爆发阶段、新质生产力即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生产力,指出基于可再生新能源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电动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且以数据、算力、算法为关键生产要素,以循环流动为物质代谢关键特征的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是生态文明的生产力范式;其二,揭示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的最佳生产力布局模式四项特征,即物的智能化再生产与人的再生产空间共聚程度倒“U”型变化、高品质地方成为创新-生活一体化的新质创新综合体、韧性网状网络模式和物质代谢区位指向变化,指出把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放在新区域协调发展中心位置是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变革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三,系统揭示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战略途径,提出以畅通空间对流为关键推进新质生产力空间一体化的道路以及基于“4D”塑造新质空间一体化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 区域协调发展 新质空间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瑞才 李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9,共14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严整的理论体系,对这一思想理论进行“体系化研究”,要揭示其形成的生成逻辑、内涵的理论逻辑、对文化发展指导作用的实践逻辑;对这一思想进行“学理化阐释”,要在概念构成的理论之网上,...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体系严整的理论体系,对这一思想理论进行“体系化研究”,要揭示其形成的生成逻辑、内涵的理论逻辑、对文化发展指导作用的实践逻辑;对这一思想进行“学理化阐释”,要在概念构成的理论之网上,注重对核心概念、基本概念、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展开叙事。在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继承“魂脉”、赓续“根脉”、纵贯古今、融通中外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理论内容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由文化领导权论、文化地位论、文化使命论、文化主体论、文化道路论、文化领域论、文化动力论和文化方法论等构成;在理论特征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政治性、人民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征。在实践要求上,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统领新时代文化建设,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在学用贯通上推动“两个结合”,铸牢中国式现代化文化根基,加强学理化体系化研究,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等方面着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 研究范畴 理论品格 叙事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大学教授的坚守与执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阅读札记
9
作者 李玉伟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8,共12页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 阅读《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能够详细了解郑天挺在西南联大时的教学、科研、人事、行政、社交等情况。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入手,结合相关基本史料可看出,西南联大时期的郑天挺以教学为本,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贡献巨大,深受学生认可与爱戴;他潜心于读书治学,借史学以经世,所著《清史探微》一书奠定了其在史学界的地位;就任西南联大总务长一职虽非其本意,但他最终选择牺牲小我、顾全大局,任职期间任劳任怨,堪称“联大舵手”。西南联大时期郑天挺的读书治学、为人处世,反映了他潜心育人,为学校发展而克己奉公,从中亦可揭示抗战时期中国学者的不屈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天挺 西南联大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CL: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范式(2)——从“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到“学习技术” 被引量:38
10
作者 董玉琦 包正委 +2 位作者 刘向永 王靖 伊亮亮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2013年第2期3-12,共10页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注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技术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新追求。从教育技术学研究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优质研究文献的考量,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现有的三种研究范式:"媒体应用"、"课程... 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关注学习者发展的学习技术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新追求。从教育技术学研究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对优质研究文献的考量,分析了教育技术学现有的三种研究范式:"媒体应用"、"课程整合"、"学习技术"的形成背景、内涵、特征、发展现状及启示等,揭示了这三种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向前兼容的发展性特点。发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在文化视野下关注技术、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学习技术研究范式,开始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者的新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CL 研究范式 媒体应用 课程整合 学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园林史研究范式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5
11
作者 周向频 王妍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4-118,共5页
中国近代园林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史学研究热点的近代转向被重新关注,30余年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批判自省地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与讨论,有利于准确认知近代园林在历史语境中... 中国近代园林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20世纪80年代随着史学研究热点的近代转向被重新关注,30余年的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批判自省地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与讨论,有利于准确认知近代园林在历史语境中的定位,衍生新方法、新理论,促进研究体系的完善。整理了近代园林史的研究成果,结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回顾总结了近代园林史研究的嬗变路径和分期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近代园林史 研究范式 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主题分化与社会学研究范式整合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建民 《社会》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57,共19页
Modernity, originated from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was a holistic concept known as initial modernity.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nitial modernity gradually demarcated into scientif... Modernity, originated from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Enlightenment, was a holistic concept known as initial modernity.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initial modernity gradually demarcated into scientific modernity and humanistic modernity, with the former triumphing over the latter. As a product of modernity, sociology has been subject to the antagonistic dualism since its birth, resulting in its tattered condition with multiple theories and paradigms in constant dispute, even to the extent of endangering itself.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y that is characterized of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as a major form of social conflicts, sociology should discard the “either-or” thinking mode of antagonistic dualism and strive to embrace both dimensions of science and humanity. It should pursue unified integration with pluralities to strengthen its explanatory power for reality, and in the course, successfully present itself as an independent, coherently integrated, scientific discipli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研究 现代性 分化 主题 社会学理论 现实世界 历史 危机 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取向、研究与未来方向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锋 沈模卫 徐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09-113,共5页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对社会心理现象在神经、认知和社会三个水平实现整合性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刻板印象、态度与态度改变、他人知觉、自我认知以及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等传...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是社会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旨在对社会心理现象在神经、认知和社会三个水平实现整合性研究。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刻板印象、态度与态度改变、他人知觉、自我认知以及情绪与认知交互作用等传统社会心理学的范畴上面,主要范式是应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来验证社会心理学在这些范畴上的各种不同理论观点,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整合性研究与分离性研究相结合、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这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统一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 社会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整合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视域下资本问题研究的融通性分析──基于《资本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保忠 何炼成 李忠民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0,共6页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极为不同,导致了中国在很长时期内基于这两种视域对资本问题研究的巨大反差。基于两种视域对资本问题的融通性研究,目的不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化",也不在于将现代西...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范式极为不同,导致了中国在很长时期内基于这两种视域对资本问题研究的巨大反差。基于两种视域对资本问题的融通性研究,目的不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化",也不在于将现代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化",而在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资本问题的实践出发,如何运用现有理论更好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背景下资本问题的规律性及发展趋势。当今中国,如果学术界将两种视域下对资本问题的研究完全隔裂,是不能反映中国资本实践问题的真实情况。在两种研究范式不发生质的变革的情形下,对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思路进行创新融通,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现代西方经济学 资本问题 融通性 研究范式 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建构与理论批评的互动——美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二十年综述 被引量:12
15
作者 黄迎新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6-81,共6页
"整合营销传播"(IMC)从概念到话语只花了十年时间,这一阶段以理论建构为主。在随后的十年,美国IMC研究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大主题上,对于"什么是IMC"及"IMC是否有价值"学术界仍... "整合营销传播"(IMC)从概念到话语只花了十年时间,这一阶段以理论建构为主。在随后的十年,美国IMC研究集中在"理论"和"实践"两大主题上,对于"什么是IMC"及"IMC是否有价值"学术界仍存在较大分歧,集中体现在"IMC是管理时尚还是理论范式"的争论上,这一阶段以理论批评为主,正是理论批评与理论建构互动,推动IMC向理论范式迈进。美国IMC理论研究路径对中国学者们的研究深具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营销传播 理论 研究 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现代”之门: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文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82-87,F003,共7页
作为一种当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尽管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学的建树中有明显的不足,但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中还是直接导致了一... 作为一种当代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理论的兴起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产物,它是伴随着现代社会危机的出现,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的结果。尽管后现代理论在社会学的建树中有明显的不足,但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学中还是直接导致了一种“后现代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诞生。而且,与以往现代社会学的研究相比,后现代社会学在思维方式、研究范式和目标取向上都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与特征,并对社会学的未来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社会学 后现代理论 话语分析 微观分析 现代主体 价值多元化 表象论 本质主义 理性主义 历史观 真理观 理论观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公安情报学研究范式及其整合 被引量:8
17
作者 彭知辉 《情报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46-1057,共12页
公安情报学是在公安情报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下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引入范式理论,有助于揭示公安情报学形成的理论依据,阐明公安情报学发展的规律特征,促进公安情报学的健康发展。公安情报学理论研究先后经历秘密情报、情... 公安情报学是在公安情报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下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引入范式理论,有助于揭示公安情报学形成的理论依据,阐明公安情报学发展的规律特征,促进公安情报学的健康发展。公安情报学理论研究先后经历秘密情报、情报资料、信息资源开发、情报主导警务等四种范式,其范式转换体现了公安情报实践的重要影响,反映了公安情报学脱离情报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发展过程,展现了公安情报学理论研究的发展与成熟。根据公安情报实践与理论发展需要,应整合公安情报学研究范式,建立由主体维、客体维、业务维和应用维等组成的新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安情报学研究范式 范式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管理学的范式危机及其整合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国栋 姜秋爽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5-49,共5页
经过百年发展,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日益繁多和复杂,内部出现诸多竞争性范式,未能向人们展现出统一的理论范式和清晰的理论框架。后现代管理的出现对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假设和研究方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这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范... 经过百年发展,现代管理学理论体系日益繁多和复杂,内部出现诸多竞争性范式,未能向人们展现出统一的理论范式和清晰的理论框架。后现代管理的出现对现代管理学的基础假设和研究方法带来了根本性的冲击,这种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范式对立加剧了管理学的范式危机。剖析这种范式危机,并不是要摒弃一切现代管理理论,而应该寻求各种理论范式之间的整合路径以进行优势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管理 后现代管理 范式 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十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范式之转换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长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50,共9页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复兴30年来,相继出现了"现代化"、"本土现代性"、"社会与国家"、"社会治理"等四类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推动着学科不断走向新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但作为以研究本土经验为主旨的学科,尚缺乏有效回应现实问题... 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复兴30年来,相继出现了"现代化"、"本土现代性"、"社会与国家"、"社会治理"等四类影响较大的研究范式,推动着学科不断走向新的广度、高度与深度。但作为以研究本土经验为主旨的学科,尚缺乏有效回应现实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于西方经验与理论已无力解释的"中国道路"这一世界理论难题,也还没有提出得到广泛认可的本土解释理论。展望未来,从"社会治理"着眼,在全球化视野下,向社会建设与发展维度方向拓展,可能会推动我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治理与发展取得更深入的认识,为当今中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良治社会与善治社会,提出有益的历史启示和理论阐释。由此可能会形成新的研究范式,引领学科在理论创新上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社会史 研究范式 史学理论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科学从信息化、模式化到智能化:现代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的新范式 被引量:10
20
作者 奚小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8-317,共10页
地球科学领域处在信息科学与信息化社会时代,基于大数据战略驱动的现代地球科学正在蓬勃兴起。诞生于近代的地球化学具有天然的结构化信息科学属性。提出建立从信息化、模式化到智能化的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应用研究总体思路,即基于... 地球科学领域处在信息科学与信息化社会时代,基于大数据战略驱动的现代地球科学正在蓬勃兴起。诞生于近代的地球化学具有天然的结构化信息科学属性。提出建立从信息化、模式化到智能化的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应用研究总体思路,即基于地球化学大数据首先建立信息化系统,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方法理论建立成矿地球化学分带富集模式与生态地球化学累积效应模式,采用智能系统与智能技术按照模式化思维方式分析、判别和预测大量地质地球化学非线性现象,通过地球化学理论研究和应用评价解决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资源环境问题。大数据与地球系统科学构成地球化学应用研究的两大支柱。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化、信息模式化及模式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论述。重要的是以地学模型为主体构建智能化系统,研究成矿系统与生态系统科学问题。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处在全球化时代,必须从全球资源配置与全球环境变化高度审视成矿地球化学和生态地球化学问题。地球化学结构化大数据属性的巨大优势,现代计算机关键技术日益成熟及智能化前缘理论研究的不断突破,预示实现地球化学大数据信息科学条件已经具备,可能从地球科学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广博视野和不断进取的新兴科学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 成矿系统 生态系统 大数据科学 信息化 模式化 智能化 集成算法 研究范式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