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基本特质、演化脉络与关键聚焦 被引量:2
1
作者 谭亚莉 王则晖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共9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思维、民族性格和民族理想。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特质体现在其生生不息的主体连续观、革故鼎新的文化创新观、团结一体的国家统一观、求同存异的交往包容观、协和万邦的文明和平观。中华文化现...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思维、民族性格和民族理想。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特质体现在其生生不息的主体连续观、革故鼎新的文化创新观、团结一体的国家统一观、求同存异的交往包容观、协和万邦的文明和平观。中华文化现代转型的演化脉络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价值导向,朝着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时代路径转型。中华文化现代转型关键在于坚持党对文化转型和发展的领导权,发掘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人民首创智慧,保障中华文化代际传承中的文化生命力,增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文化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论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婧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6,共11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出鲜亮的传统文化底色,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智慧。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养着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并且以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价值理念、思维特征,培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品格,涵育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启迪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愿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与滋养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崭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新高度,充分展示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依据、使命耦合、进路落点
3
作者 杜俊华 李晶晶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2,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旗帜引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演进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酝酿而来的新的文化使命。它的出场,紧密关联着“两个结合”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旗帜引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演进积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中酝酿而来的新的文化使命。它的出场,紧密关联着“两个结合”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蓝图,是势之所趋、使命所向。新的历史起点,要从赓续中华文明“历史文脉”、构筑意识形态“精神家园”、谱写中华民族“文明华章”、承托全球“文明倡议”四大落点,推陈出新地实现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与现代转型,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两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被动到主动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哲学诠解 被引量:1
4
作者 袁佩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在文化哲学的理论范式中,人的文化创造与文化对人的潜在塑造呈现出双向互动态势。而具有生成性、自主性、超越性的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哲学关联研究的榫卯之和。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 在文化哲学的理论范式中,人的文化创造与文化对人的潜在塑造呈现出双向互动态势。而具有生成性、自主性、超越性的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哲学关联研究的榫卯之和。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基于文化哲学自身的时代使命与特定的研究价值,从“自我与他者”的借鉴融通中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巩固文化主体性,从“反思与重建”的现实审视中探问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彰显文化批判向度,从“守正与创新”的实践发展中探赜中国式现代化如何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旨在探寻人民的精神世界何以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哲学 文化主体性 文化批判 新的文化生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先秦“誓”体及其契约精神 被引量:5
5
作者 叶修成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42-55,共14页
"誓"作为一种文体,生成于原始宗教祈祷神灵的仪式。先秦"誓"体根据所用礼仪场合的不同,分为祈祷之誓、军旅之誓、会盟之誓、私人之誓、假道之誓、约剂之誓和悔过之誓等多个类型。各种"誓"体的内涵和仪式... "誓"作为一种文体,生成于原始宗教祈祷神灵的仪式。先秦"誓"体根据所用礼仪场合的不同,分为祈祷之誓、军旅之誓、会盟之誓、私人之誓、假道之誓、约剂之誓和悔过之誓等多个类型。各种"誓"体的内涵和仪式虽然不同,但其文化功能是一致的。"誓"之行为,是在神灵的监临下限制起誓主体的随意行为,建立、规范、调节人神关系、人际关系,以达到维持和建构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誓约行为中蕴含了丰富的契约精神,包括神灵信仰、对等原则和信用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誓”体 类型 仪式 文体形态 文化功能 契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学校教育功能现代化:历史、逻辑与未来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婧 郭俊朝 尹雨晴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0-65,共6页
教育功能的完善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学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动力的推动。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功能既带有发达国家高中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改革发展特色。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 教育功能的完善受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学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等动力的推动。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功能既带有发达国家高中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典型的中国改革发展特色。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高职学校将更加重视学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化职业技能培养,满足职业转换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加重视应用技术研究,真正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从隐性转向显性;在文化传承创新内容上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和谐文化实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等职业教育 高职学校 教育功能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
7
作者 邵盈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99-107,共9页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还直接或间接地透发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阴阳”、“五行”、数术等文化观念。对此,必须从哲学、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甚至宇宙... 近体诗形式的文化功能不仅在文本操作层面上有其内在的价值,在深层结构上,还直接或间接地透发出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模式和“阴阳”、“五行”、数术等文化观念。对此,必须从哲学、历史、文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甚至宇宙学的角度全方位地予以立体观照,才能深刻体认近体诗形式深厚的文化内蕴和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体诗 形式 文化功能 文学语言学 意象 诗歌 阴阳观念 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呈现中国古代村落的形态与文化——马新《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评述
8
作者 王日根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8-272,共5页
村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又是中国古代居民最为重要的聚居单位,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组织细胞。然而,学界对中国古代村落形态与村落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或缺乏自我的本位立场,多习惯于用西方的村落理论诠释... 村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单元,又是中国古代居民最为重要的聚居单位,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基本组织细胞。然而,学界对中国古代村落形态与村落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或缺乏自我的本位立场,多习惯于用西方的村落理论诠释中国村落历史,或仅是断代性、片段式、零散化的论文,较少整体性全局化成体系的中国古代村落形态与文化的研究。马新教授《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中国古代村落文化研究》两部著作的相继问世,便具有了鲜明的学术价值,作者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村落始终是城乡一体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始终是城市之外的基本聚落单位,始终是乡村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始终是宗法血缘组织赖以依存的躯壳,始终是农耕文化基因得以绵延的媒介,始终是离开村落的人们的精神家园。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可以通过城市化来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则必须以乡村振兴为基础,必须是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现代化。该研究在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模式方面所形成的认识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村落 社会形态 社会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