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及其侵蚀效应 被引量:2
1
作者 宋世杰 成星 +4 位作者 王双明 刘露 李源红 张家杰 陈宝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4-1248,共15页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水头法和仪器分析法分别测定土壤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_(s))、有机质、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揭示了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RUSLE2模型计算阐明了考虑入渗特性的采动地裂缝小空间尺度上的土壤侵蚀效应。结果表明:①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的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瞬变(0~3 min)、渐变(3~60 min)及稳定(60~110 min)3个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②采动地裂缝发育提高土壤K_(s)的效应最显著,平均增幅为60.63%,该效应随采动地裂缝宽度的增大和距裂缝水平距离的减小而增强;③土壤累积入渗量和K_(s)与极细砂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黏粒、有机质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④考虑入渗特性计算的可蚀性K值变化幅度比不考虑时增大了1.12~2.13倍;基于指数函数构建了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影响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和可蚀性K值作用范围的预测模型,发现当距采动地裂缝水平距离分别超过226、157 cm时,采动地裂缝增大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及可蚀性的效应基本消失,其可作为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采动地裂缝发育区水土流失效应的精准防控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土壤入渗特性 土壤侵蚀效应 RUSLE2模型 陕北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入渗特性变化规律及其侵蚀效应
2
作者 宋世杰 成星 +4 位作者 白莉 刘露 李源红 张家杰 陈宝灯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3-646,共14页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沉陷坡面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支撑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突破点。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沉陷坡面(坡顶、坡中、坡脚)周围不同深度土层(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仪...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沉陷坡面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是支撑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突破点。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沉陷坡面(坡顶、坡中、坡脚)周围不同深度土层(0~10、10~20、20~30、30~40 cm)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定水头法分别测定土壤的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s)、孔隙度、含水率、有机质、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揭示了沉陷坡面不同部位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规律,并基于RUSLE2模型计算,阐明了在小空间尺度上,考虑入渗特性的沉陷坡面土壤侵蚀效应。结果表明:(1)不同沉陷坡面部位土壤入渗速率均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瞬变阶段(0~3 min]、渐变阶段(3~60 min]及稳定阶段(60~110 min]3个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2)沉陷坡面会产生显著提高坡顶、坡中、坡脚部位土壤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_(s))、可蚀性K值的效应,平均增幅分别介于13.41%~52.51%、22.25%~26.84%、21.86%~26.67%、15.78%~21.63%,该效应随着土层深度的减小而增强,沉陷坡面该效应的大小为坡顶>坡中>坡脚;(3)沉陷坡面周围土壤考虑入渗特性计算的可蚀性K值变化幅度比不考虑时放大了33.42%~44.99%;(4)沉陷坡面土壤可蚀性K值均与粉粒、孔隙度、饱和导水率(K_(s))显著相关,该结果可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矿区绿色转型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陷坡面 土壤入渗特性 土壤侵蚀效应 RUSLE2模型 陕北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革命根据地救灾模范的塑造与救灾成效(1937—1949)
3
作者 郝平 刘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1-99,共9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地区灾害频发,为动员民众救治灾害、渡过灾荒,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政府大力开展英雄模范运动,树立了众多的救灾模范,并通过类型多样的方式予以表彰,给予物质和精神等丰富奖励,以官方和民间两种途径加以宣传。随着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地区灾害频发,为动员民众救治灾害、渡过灾荒,中共领导的根据地政府大力开展英雄模范运动,树立了众多的救灾模范,并通过类型多样的方式予以表彰,给予物质和精神等丰富奖励,以官方和民间两种途径加以宣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根据地政府也在不断地对此运动进行总结、反思与改进。救灾模范作为英雄模范的一种,旨在树立榜样,动员群众“全员救灾”的积极性,是根据地各项政策措施的有力执行者和宣传者。同时,救灾模范引领民众不仅实现了救灾技术与抗灾能力的提升,还成为改善乡村社会风气的有力抓手,对华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革命根据地 救灾模范 救灾成效 模范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mpertz模型营养面积对稻株性状的模拟分析
4
作者 李焕群 李绪孟 +3 位作者 陈兆中 段少坤 吴霞 王小卉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8-1508,共11页
【目的】基于Gompertz模型系统性研究营养面积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稻穴分布非均匀性的度量方法和实现水稻高产精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晚稻农香42和杂交晚稻泰优398为材料开展水稻种植试验,水稻采用双... 【目的】基于Gompertz模型系统性研究营养面积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为稻穴分布非均匀性的度量方法和实现水稻高产精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晚稻农香42和杂交晚稻泰优398为材料开展水稻种植试验,水稻采用双苗抛秧移栽,设9个密度水平(140、120、100、60、40、28、20、12和8蔸/m^(2))营造局部密度迥异的稻株分布格局。于移栽后6~12 d的返青期利用无人机航拍稻株图像并利用拼接软件获取试验区正射图像,应用稻株识别算法、稻株位置标定算法和泰森图划分稻株营养区域并计算稻株营养面积,利用Gompertz模型模拟营养面积影响稻株穗重、有效穗数和地上部干物重等性状指标的趋势。【结果】稻株性状指标响应营养面积的趋势均较好符合Gompertz函数,拟合2个品种各性状指标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000(除农香42有效穗数的R^(2)为0.7873外),稻株性状指标对营养面积的响应呈S形曲线变化规律;农香42最佳营养面积为429.88~445.47 cm^(2),有效营养面积应小于900 cm^(2);泰优398最佳营养面积为464.67~484.43 cm^(2),有效营养面积应小于1000 cm^(2)。模型拟合优度分析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对稻株产量性状响应营养面积的变化具有较好的解释力,泰优398稻株性状实测值与Gompertz曲线预测值的模型拟合精度相对高于农香42。【结论】利用Gompertz模型模拟稻株营养面积与性状指标的数量关系,得出了稻株最佳营养面积和有效营养面积,稻株性状指标随营养面积的增加呈S形曲线变化,各性状指标的单位面积产量呈先增后减最后趋于稳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产量 最佳营养面积 有效营养面积 Gompertz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的马尾松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5
作者 毛述震 欧阳勋志 +2 位作者 潘萍 朱天顺 郑怡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91,共12页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因子,构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稀疏模型及林分...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因子,构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稀疏模型及林分平均高-林龄模型分别用于计算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采用Mitscherlich、Korf、Logistic、Gompertz、Schumacher和Richards等6种理论生长模型,构建基于林龄、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的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并筛选出其最优基础模型,进而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构建混合效应模型,选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2种加权残差方差模型消除模型异方差,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马尾松天然林自然稀疏率为-1.3961,采用Schumacher模型构建的林分平均高与林龄关系模型的精度最高,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8725、0.5588 m和0.4043 m。(2)Korf模型为林分断面积生长最优基础模型,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9488、1.5562 m^(2)/hm^(2)和1.1003 m^(2)/hm^(2)。(3)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的混合效应模型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基础模型差异极显著(P<0.001),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9513、1.5138 m^(2)/hm^(2)和1.0631 m^(2)/hm^(2),较林分断面积生长基础模型R_(adj)^(2)提高0.26%,而RMSE和MAE分别降低了2.72%和3.38%;幂函数加权残差方差模型对混合效应模型的异方差消除效果最好。【结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中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能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混合效应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赣南马尾松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天然林 最大密度线 林分断面积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竞争与气候效应的中国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生长模型
6
作者 苏梦洋 朱光玉 +1 位作者 吕勇 刘恩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0-43,共14页
【目的】研究竞争与气候因子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生长的影响,构建含竞争与气候效应的断面积混合效应模型,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生长与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亚热带6省(区)的103块杉木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 【目的】研究竞争与气候因子对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生长的影响,构建含竞争与气候效应的断面积混合效应模型,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的林分生长与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亚热带6省(区)的103块杉木人工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森林法筛选影响显著的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将筛选出的因子按标准进行分级组合成竞争类型与气候类型后,通过K-means聚类成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从5个基础模型中筛选出最优基础模型;将显著性因子、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分别作为随机效应,添加到最优基础模型的各个参数上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结果】1)筛选出对林分断面积影响显著的竞争因子为胸径不等于对象木胸径的其他林木的胸径之和与对象木胸径的比(CI1)和Alemdag竞争指数(CI6),气候因子为哈格里夫斯气候水汽亏损(CMD)、最热月平均气温(MWMT)、夏季平均温度(Tave_sm)、夏季平均最低温度(Tmin_sm)。2)筛选得到的最优基础模型为舒马克模型M1(R^(2)=0.9382)。3)构建的混合效应模型评价结果显示,考虑影响显著的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分别作为随机效应时,模型的确定系数(R2)提升至0.9543与0.9558。将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作为随机效应时,混合效应模型的确定系数(R2)进一步提升至0.9613与0.9671。考虑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共同对林分断面积产生影响并将竞争类型组与气候类型组同时作为随机效应时,确定系数(R^(2))达到了0.9799。【结论】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对林分断面积生长均有显著性影响,同时含竞争因子与气候因子的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断面积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与预测精度,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与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气候 杉木人工林 林分断面积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白家包滑坡变形机制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7
作者 张恩铭 李远耀 +2 位作者 李思德 李明 张鑫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8-230,共13页
白家包滑坡为三峡库区典型的大型堆积层滑坡,潜在威胁范围广泛,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联合作用下,其变形位移-时间曲线长期呈现“阶跃型”特点。在分析该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设计和构建... 白家包滑坡为三峡库区典型的大型堆积层滑坡,潜在威胁范围广泛,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联合作用下,其变形位移-时间曲线长期呈现“阶跃型”特点。在分析该滑坡发育特征与变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了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设计和构建滑坡相似模型及监测系统,观察并总结了滑坡模型在库水位下降联合降雨作用下的宏观变形现象及内部应力变化特征,并结合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滑坡的变形演化机制。结果表明:①库水位下降对滑坡整体变形的影响不明显,主要体现在前缘涉水段产生细微裂缝与局部垮塌现象;②在库水位下降时,滑坡内部地下水水位和孔隙水压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在下降初期会有小幅上升,这使得滑坡内部渗透压力进一步增大,滑坡内土压力上升,滑坡稳定性急剧降低;③在降雨作用下,雨水对滑坡地表产生冲击,坡体内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大,随着雨水入渗土体逐渐饱和,地下水水位逐渐上升,对土体产生浮托作用,坡体内动水压力加大,特别是在库水位下降与降雨的耦合作用下,滑坡的变形进一步增大。研究结果对研究复杂水文条件下大型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演化机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家包滑坡 物理模型试验 滑坡变形机制 降雨作用 库水位下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模型的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沛林 杨建涛 +1 位作者 王森 刘晋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7,共8页
为定量评估广州市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研究通过本底分析、资料收集等构建了片区排水分区尺度上的SWMM模型,并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管网过流能力和内涝风险方面对广州市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以期验证该区域按... 为定量评估广州市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研究通过本底分析、资料收集等构建了片区排水分区尺度上的SWMM模型,并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管网过流能力和内涝风险方面对广州市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以期验证该区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开发建设后,片区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本研究成果可为南方高密度地区海绵城市建设对缓解城市内涝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广州市荔湖片区模拟计算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广州市荔湖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显著提升,2022年片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1.46%,较2019年低影响开发建设前提升了15.37%;(2)对广州市荔湖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前后排水管网过流能力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片区在低影响开发建设前,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管网均出现溢流情况,且随着设计重现期的增大,管网溢流比例增加。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后,在不同重现期降雨条件下,管网溢流情况均明显降低;(3)对广州市荔湖片区低影响开发建设后内涝风险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发生百年一遇24 h降雨(累计降雨量322 mm)时,片区基本为无风险区域,极少部分为低风险区域,荔湖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后能有效应对百年一遇暴雨。广州市荔湖片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有效降低雨水外排,提升了片区防灾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模型 海绵城市 效果评估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过流能力 荔湖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尺度道路网络特征对交通事故的非线性效应研究
9
作者 周芳羽 谢波 肖扬谋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44-1357,共14页
机动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道路网络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基础骨架,其特征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在探讨城市道路网络对交通事故的非线性影响及尺度效应方面有所不足。对此,文章以武汉... 机动交通快速发展背景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道路网络作为道路交通系统的基础骨架,其特征对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在探讨城市道路网络对交通事故的非线性影响及尺度效应方面有所不足。对此,文章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运用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分析多尺度道路网络的几何拓扑特征与交通事故的非线性关系,并鉴别土地利用与道路网络对交通事故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城市道路网络的几何拓扑特征与交通事故数量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和阈值效应,表现为平均测地距离、网状系数及整体集聚系数与交通事故数量呈非线性正相关,同配性指数呈“U型”关系,以及路网密度和交叉口密度呈非线性负相关。同时,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及绕行率与交通事故的非线性关系在不同空间尺度呈差异性。土地利用与道路网络在影响交通事故方面表现出复杂的协同效应,适度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可降低交通事故风险,但过高的土地利用混合度和容积率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网络 交通事故 土地利用 非线性关系 尺度效应 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 武汉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梯度的丘陵地区碳储量时空分异及分区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10
作者 温羽婧 李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73-1385,共13页
丘陵地区有着复杂的生态特征。从地形梯度视角下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基于地形特征下提出碳储量分区与管理机制,对推动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效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丘陵地貌的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丘陵地区有着复杂的生态特征。从地形梯度视角下对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脆弱性进行评价,并基于地形特征下提出碳储量分区与管理机制,对推动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有效落实“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以典型丘陵地貌的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基于InVEST模型量化2000-2020年的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通过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与地形位指数因素,探讨碳储量地形梯度效应及脆弱性,并依据地形分布指数进行碳储量分区并提出管理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碳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空间上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的态势。2)地均碳密度与各类地形因素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地势较低且坡度平缓的地区地均碳密度最低,且减损幅度最大。林地、耕地等高碳储地类向建设用地等低碳储地类转变是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3)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服务总体表现为负向潜在影响,但随着地形梯度增加,负向潜在影响在不断减弱。4)基于地形分布指数,长株潭城市群划分为了丘陵集约发展区、低丘综合治理区、中高丘生态涵养区、高丘生态提升区。该研究从丘陵地区地形梯度视角出发,旨在优化各区域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提高丘陵城市群的碳储潜力,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陵地区 碳储量 梯度效应 脆弱性 InVEST模型 分区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减排效应的评估——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11
作者 李国柱 刘欣欣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6-195,共10页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 基于2013—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为准自然实验,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该方案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减排效应,并将技术水平作为调节变量探究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效果的影响。其次,探究了该政策的区域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分析政策对于京津冀核心地区的减排效果是否显著高于周边地区,以及政策实施范围以外的地区是否受到政策的溢出效应影响。得到了如下结论:该政策的实施对于废气、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显著抑制作用;技术水平的提升对于政策实施效果有促进作用;政策实施产生了区域异质性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运用平行趋势检验、反事实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进行稳健性检验,得到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研究结果对于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以及后续的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双重差分模型 调节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农复合区生态系统服务与损害对居民福祉的影响——以生计脆弱性为中介变量
12
作者 贾瑞萱 史兴民 樊怡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481-6491,共11页
矿农复合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损害并存,它们对居民生计和福祉的影响尚未厘清。因此,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生计脆弱性及居民福祉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提升矿农复合区居民的福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黄河流域中游矿农复合区为研... 矿农复合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损害并存,它们对居民生计和福祉的影响尚未厘清。因此,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损害、生计脆弱性及居民福祉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提升矿农复合区居民的福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选取黄河流域中游矿农复合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熵值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损害在以生计脆弱性为中介变量的情况下对居民福祉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在矿农复合区中,供给服务、调节服务与居民福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生态系统损害中的供给损害与居民福祉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其对居民福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活质量、健康状况和经济收入方面。(3)生计脆弱性的三个指标:暴露、敏感性、适应能力中,只有敏感性在供给服务、供给损害与居民福祉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且敏感性在供给服务和居民福祉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在供给损害和居民福祉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农复合区 生计脆弱性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损害 中介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评估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闫林君 陈慧鑫 +2 位作者 鲍学英 王起才 李亚娟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13-1623,共11页
山区地质复杂、环境敏感、生态脆弱,致使铁路隧道建设难度大,且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较高要求。绿色设计作为绿色建设的先行环节,对减少隧道建设对资源环境的扰动作用,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的起关键引领作用。为定量评... 山区地质复杂、环境敏感、生态脆弱,致使铁路隧道建设难度大,且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面临较高要求。绿色设计作为绿色建设的先行环节,对减少隧道建设对资源环境的扰动作用,达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的起关键引领作用。为定量评估山区铁路隧道工程的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衡量隧道设计的绿色程度,提出一种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分析方法。首先,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以隧道设计参数为驱动力指标、资源环境状况为状态指标、隧道设计措施为响应指标,构建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各指标分级标准;其次,运用一种具有自学习自调整能力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对隧道工程的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进行评估;再次,以驱动力指标和响应指标为分析对象,运用考虑指标间关联关系及叠加效应的敏感性分析法,甄别对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隧道设计因素;最后,以某山区铁路隧道工程为例,得到该隧道工程的资源环境影响效应值为4.7157,对应等级为较好,表明该隧道工程绿色设计水平较好,资源集约节约利用较合理、环境保护力度较大,可为其他类似工况隧道工程的绿色设计提供借鉴。此外,分析结果显示,注浆加固效果是导致该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变化最敏感的因素,其次为清污分流比例,可着重从这2个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的进一步优化。研究结果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山区铁路隧道工程资源环境影响效应评估及明确隧道工程优化设计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铁路隧道工程 资源环境影响效应 “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节段模型测力方法的塔式起重机风荷载特性研究
14
作者 李寿科 雷佳妍 +4 位作者 杨易归 林斌 郭凡 彭雄 孙洪鑫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84-2896,共13页
塔式起重机被广泛应用于铁道工程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属于高耸结构体系,风荷载是塔式起重机结构设计的控制性荷载。为完善《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13752—2017)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中的塔式起重机斜风向设计风... 塔式起重机被广泛应用于铁道工程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属于高耸结构体系,风荷载是塔式起重机结构设计的控制性荷载。为完善《塔式起重机设计规范》(GB/T 13752—2017)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2012)中的塔式起重机斜风向设计风荷载计算方法,解决风向、吊臂、平衡臂位置等因素对塔式起重机遮挡和干扰引起的设计风荷载计算问题。选取平头塔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对塔身、吊臂、平衡臂进行多工况的节段模型测力风洞试验,研究湍流强度、节段干扰和遮挡等因素对塔式起重机节段风荷载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不同风向下节段阻力系数分布规律,对比标准化阻力系数与当前主要规范的异同,进而探讨节段斜风向标准化阻力系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湍流强度对节段阻力系数影响较小,可忽略,而平衡臂和吊臂相邻节段的干扰会减小测试节段的阻力系数;在斜风向下,由于吊臂和平衡臂之间存在相邻节段干扰,国内外规范方法的计算值均会大于干扰工况的节段风洞试验值;当前主要国家规范规定的垂直风向塔身、吊臂、平衡臂阻力系数与风洞试验测得的阻力系数值较为接近,基于风洞试验结果给出典型风向的塔式起重机各节段的风荷载系数取值可用于结构设计;基于风洞试验测试结果推导的塔式起重机斜风向风荷载计算方法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研究成果可推荐相关工程应用,可为相关规范的修改或补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式起重机 风洞试验 节段模型 阻力系数 有效投影面积 角度风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南部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怡冰 李成亮 +5 位作者 张鹏 侯蕾 刘仲秋 刘经强 邱庆泰 赵辰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86-3998,共13页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 以黄河下游生态脆弱区-济南南部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域1980~2020年6期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结合InVEST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model),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和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较为显著,198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由于林草地碳储量的累积,碳储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2005~2010年城市扩张速度最快,城乡建设用地大量侵占耕地、林地和草地,使区域固碳能力明显下降;2010~2020年,由于城市化扩张限制以及植树造林等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区域碳储量逐渐呈增长趋势;1980~2020年济南南部山区的总碳储量呈“增长-下降-增长”的趋势;并且林地是济南南部山区碳储量的主要供给者,区域碳储量值随着远离城乡居民生活中心的距离增大而增大,说明人类活动对区域碳储量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引起地类碳密度的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储量变化与各地类的面积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该成果可为生态脆弱区塑造良好的陆地碳汇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南南部山区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InVEST模型 碳储量的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典型区崩塌落石被动防护网失效概率模拟 被引量:3
16
作者 卢彦丞 李军 +2 位作者 梁风 史文兵 王军义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0-250,共11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思南县小屯岩崩塌带上现存危岩体方量大,裂隙、凹岩腔、溶蚀孔洞等发育。为研究岩溶典型区崩塌落石被动防护网失效概率,通过高精度实景建模技术...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多山地丘陵,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区,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思南县小屯岩崩塌带上现存危岩体方量大,裂隙、凹岩腔、溶蚀孔洞等发育。为研究岩溶典型区崩塌落石被动防护网失效概率,通过高精度实景建模技术,构建崩塌带三维模型,进行崩塌落石运动过程模拟,根据现场调查、无人机航拍和数值模拟结果,选择合适的位置布设落石被动防护网。基于落石粒径大小识别,选取不同粒径大小的落石,进行落石被动防护网拦截效果模拟,计算落石被动防护网失效概率。结果表明:13种粒径落石突破概率各不相同,(0.25,2.25)m粒径落石拦截效果良好,但落石被动防护网拦截率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落石粒径大于2.25 m,被动防护网出现失效现象,故将2.25 m粒径的落石为小屯岩崩塌带下被动防护网的设计上限。根据计算,所有粒径落石经被动防护网拦截后的失效概率低于5%,属可接受范畴。研究成果为小屯岩崩塌带的落石防护措施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对保护岩溶地区山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建模 RocPro3D 被动防护网 拦截效果 失效概率 崩塌落石 岩溶典型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牛鸿波 田少国 +7 位作者 祖鹏举 曹满红 曲少东 董起广 李冰倩 姜泽玉 毕银丽 岳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7-277,共11页
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植被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定量描述这种影响,该研究利用区域蒸散模型,计算神东矿区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p),并利用MODIS17A3数据集(2001—2022年)... 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当地生态环境,特别是植被生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了定量描述这种影响,该研究利用区域蒸散模型,计算神东矿区潜在净初级生产力(Potent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p),并利用MODIS17A3数据集(2001—2022年)表征实际净初级生产力(Actu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a)),同时结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逐月净初级生产力栅格数据集(P_(NP,al),1988—2015年),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模型构建校正方法,对P_(NP,al)进行校正获取1988—2000年的P_(NP,a)数据,以二者之差(Human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h)表征煤炭开采的影响,评估了神东矿区煤炭开采对植被P_(N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利用GWR模型校正的P_(NP,al)数据精度约为0.76,校正后的P_(NP,al)数据与MODIS17A3数据集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说明了校正模型精度的可靠性;②神东矿区的整体上P_(NP,a)和P_(NP,h)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恢复的趋势,但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P_(NP))并未恢复至采矿前水平。采矿前P_(NP,h)均值和采矿后P_(NP,h)均值分别为21.50 g/m^(2)、-60.20 g/m^(2),P_(NP,h)<0表明矿区P_(NP)植被生长受到采矿活动的干扰,发生退化的矿井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开采区域(以C计,下同);③1996—2022年神东矿区P_(NP)值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生态退化的占比分别为35.7%、8.2%,1996—2015年人类活动贡献率指数(Relative Contribution Index,I_(RC))主要集中在0.5左右,表明煤炭开采对植被退化占主导作用,2016年后光伏电站建设对P_(NP)的影响表现出促进作用。该研究有助于理解煤炭开采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动态变化的影响,并为神东矿区的植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环境 净初级生产力 煤炭开采 光伏环境效应 贡献率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碳汇减损效应--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4
18
作者 童昀 王灵恩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9-62,共14页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保障生态文明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区域,“双碳”目标下考察旅游资源开发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影响效应,有利于拓展旅游资源开发的环境外部性研究视野,并促进资源富集型欠发达地区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文章依托多源遥感影像构建73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单元研究数据集,利用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5A级景区建设为准自然实验,在县区精细尺度揭示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呈现微弱上升态势,但空间分异明显;2)旅游资源开发造成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减损,具有显著环境负外部性;3)旅游资源开发碳汇减损效应主要出现于中部、西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但在生态文明战略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实施后得到缓解;4)旅游资源开发对碳汇的不利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以邻为壑”特征明显。基于前述分析,文章进一步提出,理论上应探索将碳汇影响纳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框架;政策上推动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旅游资源开发碳汇补偿制度,促进配套设施和关联产业科学布局和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开发 碳汇减损 空间多期双重差分法 空间溢出效应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3个主要树种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
19
作者 王建军 陈科屹 +5 位作者 何友均 吕延杰 许单云 何亚婷 谢和生 卢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共10页
【目的】构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3个主要树种组的断面积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提高断面积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生长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主要树种组(兴安落... 【目的】构建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天然林3个主要树种组的断面积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提高断面积生长模型的预估精度,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生长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大兴安岭林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主要树种组(兴安落叶松、白桦、栎类)为研究对象,采用4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626块复测样地数据,首先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单木断面积生长模型,其次在最优基础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样地随机效应,建立单木断面积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期初胸径(D)的倒数(1/D)、每公顷株数(N)、大于对象木的胸高断面积和(B_(L))、对象木胸径与林分算数平均胸径之比(B_(L)/D)、海拔(E)以及坡度和坡向的组合(T_(c))对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单木断面积的生长有显著影响(P<0.05)。考虑样地随机效应的混合效应模型的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明显降低,对数似然值(LogLik)明显增大。引入异方差函数和自相关结构后,提高了混合效应模型预估的精度;混合效应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均比基础模型的低,兴安落叶松、白桦、栎类最优混合效应模型的R^(2)分别由0.435提高到0.658、由0.354提高到0.489、由0.307提高到0.379。【结论】与基础模型相比,考虑层次结构的混合效应模型能显著地改善模型的拟合效果,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林分生长动态预测提供了具有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可靠性的断面积生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积 异方差 自相关结构 混合效应模型 兴安落叶松天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都市圈跨市日常人口流动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
20
作者 魏玺 甄峰 +1 位作者 席广亮 肖徐玏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16,共7页
跨市日常人口流动逐渐成为衡量都市圈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不仅受到本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邻近地区发展的空间效应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对其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 跨市日常人口流动逐渐成为衡量都市圈一体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其不仅受到本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也受到邻近地区发展的空间效应影响,但目前对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因此,文章对其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南京都市圈跨市日常人口流动规模和节点控制力分别形成了以南京市为核心向外围扩散和以边界区域为核心沿主要交通走廊分布的空间格局。②其分布具有空间依赖性,流动规模主要体现在周边区域对空间单元的随机冲击,节点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周边区域中介作用提升对本区域的空间溢出作用。③影响其空间格局的因素较为复杂,流动规模受到公服设施、交通建设、经济社会属性多种类型的因素影响,而节点控制力则主要与公服设施、交通建设相关。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日常人口流动的研究内容,既从空间效应维度对其形成机制进行补充,也为跨区域人口流动引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市人口流动 都市圈 手机信令数据 空间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