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介绍及检验 被引量:3
1
作者 郑辉 刘树华 +9 位作者 Prabhakar Clement 刘振鑫 候旭宏 王姝 赵靖川 李源 缪育聪 郑亦佳 盛黎 朱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92,共14页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湍流输送、光合作用、土壤水热输送等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采用隐式迭代计算框架,发展并应用了一个快速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提高了模式计算稳定性;提出并使用了二分搜索算法计算气孔阻抗,避免了CLM(Community Land Model)等使用的迭代方法在干旱区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模式的适用性;采用水势为基础的土壤水分扩散方程,使模式能够模拟土壤饱和区的水分输送过程,为进一步与水文过程模式耦合奠定了基础;还发展了一个地表积水与径流过程的机理模型,提高了模式对地表水分平衡过程的模拟能力;最后,使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平凉站的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并与NOAH(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Air Force,and Hydrology Lab model)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KULM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北半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湿度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behavior of whole-tailings particles in deep-cone thickener 被引量:13
2
作者 阮竹恩 李翠平 石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740-749,共10页
Rapid dewatering and thickening of whole-tailings with ultrafine particl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for the whole-tailings paste preparation. Deep-cone thickener, a kind of such process for the flocculat... Rapid dewatering and thickening of whole-tailings with ultrafine particl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cesses for the whole-tailings paste preparation. Deep-cone thickener, a kind of such process for the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of whole-tailings,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 to study. However,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in observing the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process of whole-tailings, as well as the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 of whole-tailings floccules in deep-cone thickener.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PBM) is applied to predict the PSD in deep-cone thickener, and LUO model and GHADIRI model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aggregation and fragm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whole-tailings particles, respectively.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whole-tailings flocculation and settling in deep-cone thickener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PBM, the distribution of density and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in deep-cone thickener were obtain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patio-temporal changes of whole-tailings floccules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re analyzed. Finally, the major flocculation position in deep-cone thickener is found and the flocculation settling rules of whole-tailings a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le-tailings particles flocculation settling numerical simulation deep-cone thickener population balanc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动态演变及分区管控——以陕西省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吴一帆 邢培学 +2 位作者 郑伟伟 夏显力 张超正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3-167,共15页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 探究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制定耕地非粮化差异化管控及长效治理提供参考。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K均值算法等方法探究2000—2020年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现象及其驱动因素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率由2000年的16.11%上升至2020年的27.87%,增幅达73.00%,耕地非粮化形势严峻。(2)陕西省耕地非粮化空间上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格局,“高-高型集聚”中心由陕北关中交界处逐渐转移至陕南地区,“低-低型集聚”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呈由中部向四周扩散趋势。(3)耕地非粮化驱动因素影响程度及范围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一产增加值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上升趋势,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机械劳动力、平均坡度和年降水量等因素对耕地非粮化驱动力呈下降趋势。(4)陕西省耕地非粮化驱动类型以经济驱动型为主,主要分布于关中地区,促进粮农降本增收、减少乡村人口流失是管控重点;生产支持型主要分布于陕北地区,管控以改善种粮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为主;环境限制型主要分布于陕南地区,引导与管控结合是治理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 粮食产销平衡区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邹慧 杨文斌 +3 位作者 朱斌 刘丹一 周密 杨波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70-1076,共7页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 沙漠化是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沙区水资源问题十分突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依据天然稀疏林密度,提出在降低固沙林覆盖度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分布格局能够保持防沙治沙的效益,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给出8了低覆盖度治沙的原理和不同气候区低覆盖度固沙体系典型设计,提出了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在与传统技术模式结合、羽翼袋沙障、沙地林田草沙水分利用与近自然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几种创新实践。实践表明,低覆盖度治沙是用覆盖度15%—25%的固沙林带(沙障)构建的一种复合型固沙植被恢复模式,留有75%—85%的空地或者地带性自然恢复植被带,能够确保沙区的水分平衡和雨养植被的稳定持续发育,对于解决目前沙区水资源承载力不足,固沙林稳定性、可持续性差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进一步加强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治沙、沙产业相结合的技术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覆盖度治沙 实践模式 固沙稳定性 水分平衡 覆盖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D-PBM耦合模型用于浆态床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沈宪琨 贾志勇 +1 位作者 蓝晓程 王铁峰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408-4418,共11页
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CFD-PBM)由于结合了CFD预测流场信息和PBM计算气泡尺寸分布两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鼓泡塔反应器的数值模拟。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常压下空气-水体系,其结果无法直接应用到高温、高压下操作的真... 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CFD-PBM)由于结合了CFD预测流场信息和PBM计算气泡尺寸分布两方面的优势,被广泛应用于鼓泡塔反应器的数值模拟。但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常压下空气-水体系,其结果无法直接应用到高温、高压下操作的真实工业浆态床反应器中。本文从不同操作环境下气泡破碎及聚并行为建模角度出发,阐述了压力、黏度、表面张力及颗粒对流体力学行为影响的最新进展。模拟结果表明,CFD-PBM耦合模型可以准确描述浆态床内流体力学行为,与传统的经验关联式相比模型适用性更广。目前的模拟工作大多集中在实验室规模浆态床反应器的冷模研究,未来需要克服工业规模反应器多尺度耦合的难题,从而推动CFD-PBM耦合模型从实验室规模模拟向工业应用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 浆态床反应器 气泡破碎 气泡聚并 多相流 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滩区“三生”空间冲突测度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苏权 张峰 李雪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3-749,共17页
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均衡是推动黄河下游滩区由“黄河滩”向“幸福滩”转变的关键,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空间冲突指数模型,检验黄河下游滩区... 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均衡是推动黄河下游滩区由“黄河滩”向“幸福滩”转变的关键,也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空间冲突指数模型,检验黄河下游滩区“三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类型的互动演变、空间冲突的演化特征,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和地理探测器识别“三生”空间冲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移民迁建工作全面启动之前,生产、生活空间面积分别下降0.26%、1.09%,生态空间面积上升1.35%,空间类型转换主要表现为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转换,且主要集中在黄河河南段流域;移民迁建工作全面启动之后,生产空间面积下降1.60%,生态空间面积上升1.47%,生活空间面积变化幅度有限,空间类型主要由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转换;(2)随着移民迁建工作的进程变化,“三生”空间冲突发生了先增加后下降的阶段性波动,冲突强度指数由0.32增至0.35后,再降至0.34;在冲突类型演变上,弱、较弱、中等空间冲突的单元数量占比较高,弱、较弱空间冲突的单元数量下降,中等空间冲突的单元数量显著增加;(3)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状况是诱发“三生”空间冲突演变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作用强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程、土地利用强度、距地级市中心的距离、河网密度、年平均降雨量、人口密度、年平均气温,且各因子两两交互后的作用效果均大于单因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滩区“三生”空间冲突程度趋于缓和,未来应该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和差异化管理策略,实现生态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移民迁建 空间冲突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地理探测器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C模型的邯郸市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7
作者 罗健盈 郭爱请 +2 位作者 李烨 王友雷 孙伟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3期157-165,173,共10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地矛盾日益凸显,研究土地人口承载力(LCC)对于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邯郸市1995-2023年的粮食播种面积、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数据,结合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LCCI)和灰色预测GM(1,1)模型,对耕地承载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2024-2050年的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量、人口总数及粮食总产量进行了预测,进一步评估了未来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及其指数。结果表明:①1995-2023年,邯郸市整体上处于粮食供需平衡盈余状态,但粮食播种面积波动剧烈且呈下降趋势,给未来LCC构成潜在压力;②1995-2023年,各县区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步改善的态势,主要受地形地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③2024-2050年(预测期内),在富裕型粮食消费标准下,邯郸市的LCC未出现超载现象,整体状况良好,但人口数量的下降可能引发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的问题。研究结果可以为邯郸市未来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及经济、人口和土地利用发展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人口承载力指数 灰色预测模型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张林 赵清林 +1 位作者 卢吟咏 秦雅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8期253-259,262,共8页
城镇人口密度降低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湖南省为案例区,在定量刻画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多样性格局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两者的关系,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探索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 城镇人口密度降低已经成为制约部分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选取湖南省为案例区,在定量刻画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多样性格局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两者的关系,并构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探索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①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城镇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多样性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聚集趋势相反;②单一化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方式既不利于湖南省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的提升,也不利于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的提升,工业布局可以引导湖南省城镇人口密度的提升,注重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多样性进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的有效方法;③湖南省二、三产业增加值与城镇人口密度呈现弱负相关且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④湖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人口密度的相关性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并在长沙市中心城区一带出现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分界。最后,从优化城镇职能体系对应对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人口密度有序提升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密度 土地利用多样性 空间自相关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冷却结晶过程模型参数及操作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连斌 龙妍 +3 位作者 徐啟蕾 单宝明 王学重 张方坤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587-4595,共9页
针对结晶模型中动力学模型参数和操作参数的不确定性,以间歇冷却结晶过程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基于粒数衡算模型的三种简化结晶过程,评估了参数对产品晶体尺寸分布(CSD)和细晶形成的敏感性。在确保修正Morris筛选法和PAWN法收敛的情况下,... 针对结晶模型中动力学模型参数和操作参数的不确定性,以间歇冷却结晶过程为研究对象,考虑了基于粒数衡算模型的三种简化结晶过程,评估了参数对产品晶体尺寸分布(CSD)和细晶形成的敏感性。在确保修正Morris筛选法和PAWN法收敛的情况下,分别定量分析了12个参数对晶体生长(CG)、晶体生长-成核(CGN)和晶体生长-成核-溶解(CGND)三种结晶过程模型有关产品指标的局部与全局敏感性,并进行了参数敏感性排序。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复杂度的模型情况,参数的敏感性有所不同。针对产品CSD,参数μ、C_(0)、b和m_(0)在CG和CGN中表现出显著敏感性,参数在CGND中不敏感;针对细晶,参数b、g和C_(0)在CGN中表现出显著敏感性,参数C_(0)、T_(0)、g、b和μ在CGND中表现出敏感性。通过敏感性分析法可以对不同结晶过程筛选出最重要的扰动参数,这将有助于指导鲁棒优化设计中选择需要考虑的模型误差和操作条件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 动力学模型 粒度分布 粒数衡算模型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BM的离心式叶轮内气泡破碎合并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0
作者 师毓辉 邢继远 +2 位作者 姜雪晗 叶爽 黄伟光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16-1829,共14页
针对利用离心泵制备微气泡时叶轮内气泡尺寸较大且分布不均问题探究不同入口含气率(IGVF)和转速对离心泵叶轮内气泡直径和分布的影响,采用欧拉-欧拉非均匀双流体模型与群体平衡模型进行耦合,求解离心泵叶轮内气液两相旋转流场,并且结合... 针对利用离心泵制备微气泡时叶轮内气泡尺寸较大且分布不均问题探究不同入口含气率(IGVF)和转速对离心泵叶轮内气泡直径和分布的影响,采用欧拉-欧拉非均匀双流体模型与群体平衡模型进行耦合,求解离心泵叶轮内气液两相旋转流场,并且结合涡识别方法、Luo破碎合并模型对离心泵叶轮内气泡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叶片前缘以及吸力面附近存在的涡旋导致气体聚集,引起流道内局部含气率增大,此处气泡合并效应占主导;②流量和转速一定时,随IGVF的增加,流道内湍流强度增加,旋涡后移导致气相聚集区域同样向后延伸,吸力面的高局部含气率区域增大面积显著高于压力面,因此吸力面气泡合并行为更为显著,气泡直径更大;③IGVF和流量一定时,小范围内提升转速可以使气泡破碎效应增强,获得更小直径的气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液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 群体平衡模型 微气泡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四水四定”调控模型构建 被引量:17
11
作者 魏豪杉 王红瑞 +3 位作者 郏鹏鑫 周利超 李永坤 刘昌明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7,共7页
为实现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资源空间均衡与动态调控,创建了一套完整严谨、可动态调控的“四水四定”模型体系。通过模糊信息粒化窗口的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域未来总用水量,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的自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 为实现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资源空间均衡与动态调控,创建了一套完整严谨、可动态调控的“四水四定”模型体系。通过模糊信息粒化窗口的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域未来总用水量,利用基于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的自回归支持向量机模型预测区域未来分用水量,并对两类数据进行不确定性分析;构建了复杂回归函数对各类用水指标进行情景预测,经统计检验后将其作为当前用水模式下未来用水指标;构建了“四水四定”水资源承载力模型和水资源空间均衡模型,基于未来总用水量、未来各分用水量、未来用水指标,选用水资源负载系数、用水效益和水土资源匹配系数3个指标,结合基尼系数量化水资源空间均衡度,分析当前用水模式下未来水资源均衡度;构建了最优化模型,以最小化基尼系数为目标函数调整未来用水模式,实现水资源动态调控。所创建的模型体系可以实现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资源空间均衡与动态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水四定” 水资源空间均衡 水资源动态调控 时间序列相似性 支持向量机模型 模糊信息粒化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气固流化床内流场的CFD-PBM数值模拟和结构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宁轩 万小维 +2 位作者 鞠杰 胡彦杰 江浩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3-20,共8页
流化床内的多级几何结构影响其内流体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化学反应等参数,对于流化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内复杂的流动特性,建立流化床的几何结构和操作条件优化的理论基础,从而提高流化床的传质效率和性能。以计算流体... 流化床内的多级几何结构影响其内流体的动力学、热力学以及化学反应等参数,对于流化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有助于理解其内复杂的流动特性,建立流化床的几何结构和操作条件优化的理论基础,从而提高流化床的传质效率和性能。以计算流体力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气固流化床内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风帽的几何结构、筒径和帽檐长度对工业气固流化床内流场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群体平衡方程矩方法,构建了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population balance model,CFD-PBM),利用该模型建立了工业气固流化床中纳米颗粒流化状态和团聚行为的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验证了筒径对流化床内纳米颗粒流化状态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筒径为260mm时,风帽四周气速分布均匀且风帽下端气流死区面积最小;帽檐长度为风帽出风口尺寸的1/2时,流化床内气速分布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计算流体力学-群体平衡模型 数值模拟 优化设计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斌 刘晓 +2 位作者 宋小青 马晓涵 金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 研究目的:探究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转型发展高质量协同推进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从“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维度阐述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基于江苏省贾汪区、沛县和山东省滕州市、微山县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测度乡村转型发展的同时,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全面考察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1)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主要通过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整治、特色村庄整治等内容,激活乡村人口、土地、产业、人居等核心要素,对乡村转型发展产生正向促进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乡村不同转型维度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异性,表现为人居环境转型(0.370)>土地利用转型(0.276)>人口转型(0.048)>产业发展转型(0.006);(3)从不同类型农户视角来看,兼业型农户下作用效应最强,搬迁型农户其次,传统型农户较差。研究结论:全面发挥资源型地区土地综合整治助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效应,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类型农户意愿,因地制宜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乡村转型之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转型发展 土地综合整治 人口—土地—产业—人居 双重差分模型 资源型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种植用地发展对永久基本农田影响的风险模拟——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建海 姜昕彤 +10 位作者 马国庆 舒瑞 梁哲玮 马孝林 李兆英 马玲 宋天健 童荣鑫 丁天姿 梁迅 关庆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172,共11页
[目的]科学预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枸杞种植用地扩张带来的影响,为该区未来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产业种植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中宁县为研究区,基于2005-2021年国土调查数据,结合耕地“进出平衡”政策,设置有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目的]科学预测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枸杞种植用地扩张带来的影响,为该区未来农业空间布局及特色产业种植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中宁县为研究区,基于2005-2021年国土调查数据,结合耕地“进出平衡”政策,设置有无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两个约束情景,并利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LUS)模拟了2025和2035年中宁县土地利用变化,探究了未来枸杞种植用地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占用情况。[结果]到2035年,在有无永久基本农田约束两种情景下枸杞种植用地面积分别增长了59.81%和98.48%,且新增的枸杞大多在原来枸杞用地的周围,鸣沙镇和大战场镇的新增枸杞用地最多;另外,研究显示,在无永久基本农田约束情景下,2025和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分别被侵占1100.00和2386.67 hm^(2),其中中宁县中北部地区的永久基本农田被枸杞用地侵占的风险最高。[结论]有必要加强对高风险镇区枸杞种植发展的监管,并合理地规划现有和未来的“非粮化”种植用地,以更好地协调研究区的经济发展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出平衡 永久基本农田 PLUS模型 枸杞种植 元胞自动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现实情景模拟的耕地“进出平衡”政策绩效预测 被引量:4
15
作者 章礼杰 邹镰钊 江舒静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302,共9页
探究情景模拟下耕地进出平衡政策实施绩效与影响,有助于完善该政策机制和促进耕地保护。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通过构建现实情景(政策实施情景)和反现实情景(惯性发展情景)下的农用地内部转换决策效用函数、土地利用需求预测模型和基于元... 探究情景模拟下耕地进出平衡政策实施绩效与影响,有助于完善该政策机制和促进耕地保护。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通过构建现实情景(政策实施情景)和反现实情景(惯性发展情景)下的农用地内部转换决策效用函数、土地利用需求预测模型和基于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CA)的土地利用转换潜力综合模型,对比分析两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格局变化,对该政策未来实施绩效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该政策实施有效减少了广州市耕地的流失,政策实施情景中2020—2030年耕地流向非耕农用地的面积减少了20.40km^(2);2)该政策实施对耕地和园地的景观格局影响较大,政策实施情景中耕地的聚集程度更高,但园地的破碎程度更大;3)政策实施情景中2020—2030年广州市农用地内部地类数量比例保持平衡,较多园地恢复为耕地,且各地类分布更加均匀。耕地进出平衡政策未来在广州市的实施绩效良好,有效减少了耕地流失,维持了农用地内部结构比例,促进了园地向耕地转换,对保持耕地数量动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土地利用 模型 情景模拟 进出平衡 绩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人口-经济协同预测
16
作者 黄语晨 胡佳怡 +3 位作者 冷骏杰 刘鑫耀 张子玉 张春晓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5-171,共7页
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政策涉及城市化建设、经济、人口等多个方面,当前的预测研究多针对单一的空间要素进行模拟和预测,而未关注到城市发展中多个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影响。本文将北京市非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以多年度土地利用数据、GDP格网... 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政策涉及城市化建设、经济、人口等多个方面,当前的预测研究多针对单一的空间要素进行模拟和预测,而未关注到城市发展中多个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影响。本文将北京市非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以多年度土地利用数据、GDP格网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为基础,通过PLUS模型和SCS方法,以多要素协同模拟的方式模拟了规划情景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以及2030年GDP-人口公里格网数据,并计算了时空与总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在生态优先的政策情景下,北京市非中心城区的林草地及水体将会扩张但整体扩张趋势不明显;②政策指导下,2020—2030年研究区人口与GDP承载了中心区的外溢,经济与人口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为城市化建设、人口监控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经济人口空间分布 PLUS模型 SCS方法 情景构建 非首都功能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群体平衡的胶凝原油水力悬浮体系流动特性模拟
17
作者 孙省身 侯磊 +5 位作者 杨琨 刘珈铨 张鑫儒 朱祚良 唐帅帅 周庆林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9,共8页
胶凝原油水力悬浮体系流动特性研究是高含水油田实现不加热集输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数值模拟成为复杂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的有效工具。根据群体平衡模型,引入关键的凝油颗粒碰撞聚并与剪切破碎函数,描述颗粒群间的相互作... 胶凝原油水力悬浮体系流动特性研究是高含水油田实现不加热集输的关键。近年来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数值模拟成为复杂流体流动特性研究的有效工具。根据群体平衡模型,引入关键的凝油颗粒碰撞聚并与剪切破碎函数,描述颗粒群间的相互作用,在三维管道模型下求解,通过文献试验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流速或含水率的增加,凝油颗粒平均粒径减小,粒径呈圆环状分布,油相分布更加均匀,不易产生凝油壁面沉积;在高含水阶段,流速增大对流动压降增大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含水率的影响不明显,颗粒粒径减小或凝油沉积也会导致流动压降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原油 群体平衡模型 碰撞聚并 剪切破碎 流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等指数的耕地占补平衡生态损益研究
18
作者 徐飞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6期1-5,共5页
为实现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效益量化分析,基于土地利用等指数,构建起不同耕地方式下生态服务指标与土地利用等指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将其应用到耕地占补平衡生态损益分析中。结果表明: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养分循环以及水源涵养随国家... 为实现对耕地占补平衡的生态效益量化分析,基于土地利用等指数,构建起不同耕地方式下生态服务指标与土地利用等指数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将其应用到耕地占补平衡生态损益分析中。结果表明: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养分循环以及水源涵养随国家利用等别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土壤保持随国家利用等别的增大而逐渐增大;食物生产与气体调节、养分循环以及水源涵养呈正相关关系,与土壤保持负相关关系;土地利用等指数与粮食产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国家利用等别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土地利用等指数、食物产出、生态服务物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不同耕地利用方式下生态服务指标与土地利用指数关系模型,通过该模型对某项目耕地占补平衡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该项目无法达到生态占补平衡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占补平衡 土地利用指数 生态服务 关系模型 生态损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M+AHP的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
19
作者 麦兰芳 《热带农业工程》 2024年第2期1-5,共5页
为落实好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首先基于项目逻辑模型构建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值,对海南省2017~2022年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投入、活动、产出、效... 为落实好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首先基于项目逻辑模型构建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计算各层指标的权重值,对海南省2017~2022年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投入、活动、产出、效果、影响的平均得分分别为6.7、5.6、4.3、6.0、5.5分,2017~2022年占补平衡实施效果评价得分整体上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具体排序为2019年>2020年>2022年>2017年>2021年>2018年;文昌市和陵水县分别是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最好和最差的地区。根据2017~2022年海南省耕地占补平衡实施评价结果,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绩效改进工作的建议,旨在为海南省今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逻辑模型 耕地占补平衡 层次分析法 实施效果 评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及其评价监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1
20
作者 王颖 黄进 +1 位作者 赵娟莹 张先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69-174,共6页
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涵,提出人口长期均衡包含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两个方面,人口内部均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维度,人口外部均衡包括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人口... 在借鉴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界定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内涵,提出人口长期均衡包含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两个方面,人口内部均衡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三个维度,人口外部均衡包括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四个维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设定为三级,第一级包括人口内部均衡和人口外部均衡两个方面,第二级由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等七个部分构成;第三级指标包括反映内部均衡的7个指标以及反映外部均衡的13个指标,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采用2000-2007年31个省级单位的数据对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人口总体均衡水平以及影响人口均衡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列前三,人口均衡发展程度最高。从影响均衡程度的关键因素看,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是制约人口自身均衡的主要因素,人口与社会的均衡状况对人口与外部系统均衡制约最大,其次是人口与经济的均衡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 均衡发展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