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6—2019年元谋干热河谷潜在蒸散发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罗志锋 何真敏 +3 位作者 欧朝蓉 齐丹卉 彭凌霄 孙永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3,118,共6页
为探究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通过应用彭曼蒙特斯模型、曼-肯德尔突变检验、气候倾向率和距平相关方法,分时段分析1956—2019年逐日气象要素值。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潜在蒸散发整体呈极显著下降的趋势... 为探究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潜在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通过应用彭曼蒙特斯模型、曼-肯德尔突变检验、气候倾向率和距平相关方法,分时段分析1956—2019年逐日气象要素值。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地区潜在蒸散发整体呈极显著下降的趋势,年度潜在蒸散发在1982年发生突变;各季潜在蒸散发变化明显,变化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3—5月、12月—次年2月、6—8月、9—11月;除1956—1982年12月—次年2月,1982—2019年9—11月、12月—次年2月潜在蒸散发有所增长外,剩下时段都呈减少趋势,1982年为各季的突变点。潜在蒸散发转折点为1982年;1982年前,年度潜在蒸散发距平占主导;1982年后,负距平占据主导,2008、2015年发生两次较大的波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年潜在蒸散发变化主要取决于日照时间、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各季潜在蒸散发主要是由各气象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具有季节性差异;1982年以前,6—8月、9—11月潜在蒸散发的减少和12月—次年2月潜在蒸散发的增加仅与平均风速的减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潜在蒸散发 彭曼蒙特斯模型 曼-肯德尔突变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制度优化对黑河流域绿洲气候的量化影响研究
2
作者 韩聪颖 张宝忠 +2 位作者 魏征 王雅琦 李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1-507,共7页
分析灌溉活动对农田气候的影响特征对准确认识影响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需耗水变化要素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灌溉气候效应研究已经比较广泛,但目前对灌溉制度变化影响农田气候的机制并不清晰。为明晰灌溉制度对农田气候的影响效应,本文基... 分析灌溉活动对农田气候的影响特征对准确认识影响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需耗水变化要素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灌溉气候效应研究已经比较广泛,但目前对灌溉制度变化影响农田气候的机制并不清晰。为明晰灌溉制度对农田气候的影响效应,本文基于中尺度气候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比分析了不同灌溉制度下农田气候要素和潜在蒸散发量的变异特征。研究显示,黑河流域绿洲灌溉水量减少和灌溉次数增加显著增加了地表温度约0.04~0.16℃,“冷化效应”增强约0.2~1.2℃,空气相对湿度增加约2%~14%,潜在蒸散发量增加约0.14~0.16 mm/d。灌溉制度优化改变了黑河流域绿洲气候条件,其中,灌溉水量减少和灌水时间优化分配对绿洲气候变化具有协同效应,故在灌溉气候效应研究中应充分考虑灌溉制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流域 灌溉制度 气候模式 气候效应 潜在蒸散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64
3
作者 左德鹏 徐宗学 +1 位作者 李景玉 刘兆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61,共7页
根据渭河流域20个气象站1959~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以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的各站逐日潜在蒸散量作为标准值,对基于气温的Hargreaves法进行参数校正以使其适用于渭河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将HadCM3输出数据降尺度到各站点,生... 根据渭河流域20个气象站1959~2008年逐日气象资料,以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的各站逐日潜在蒸散量作为标准值,对基于气温的Hargreaves法进行参数校正以使其适用于渭河流域。应用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将HadCM3输出数据降尺度到各站点,生成A2,B2两种情景下各站未来日最高、最低气温数据,将其输入校正参数后的Hargreaves模型,从而分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以及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站校正后Hargreaves法可用于估算未来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两种情景下流域日最高、最低气温和年潜在蒸散量较基准期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B2情景低于A2情景下增幅;各区域年潜在蒸散变化量在未来3个时期均呈现明显递增趋势,增幅较大地区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岸,而渭河北岸大部分变幅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气候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 渭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内陆流域河道外生态需水量评价——以黑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5
4
作者 王根绪 张钰 +2 位作者 刘桂民 程雨菲 胡宏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467-2476,共10页
河道外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合理评价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基于不同植被蒸散发潜力估算模型,依据不同生态系统及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气候与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生态需水规律的特点,提出了可... 河道外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合理评价是干旱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科学问题。基于不同植被蒸散发潜力估算模型,依据不同生态系统及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气候与地理区域具有不同生态需水规律的特点,提出了可模拟和评价不同时期生态系统需水量的方法,不仅能体现生态系统需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能反映年内不同时间段(月、季节甚至每日)的需水量变化,并提出干旱区生态适宜需水量在不同时期是一个区间。以黑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分析其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黑河中游地区年平均生态需水量(11.16±2.67)×108m3,其中绿洲生态系统需水(9.13±2.29)×108m3;下游地区生态需水量(16.16±4.04)×108m3,现状绿洲生态体系需水(11.06±2.77)×108m3,现阶段实施的下游分水9.7亿m3/年的方案,可以促使现有绿洲生态系统有一个良好的结构与功能,并给出了不同典型年不同月份的生态需水量及其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需水量 蒸散发潜力 评价模型 黑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蒸散发量计算公式在贵州省适用性分析 被引量:34
5
作者 秦年秀 陈喜 +2 位作者 薛显武 凌敏华 张志才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7-363,共7页
利用贵州省18个气象站1961-2001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潜在蒸散发量,对以辐射和气温为基础的简化公式参数进行率定,对比分析不同计算公式推求的潜在蒸散发量之间的差异以及用于气候变化情景下预测适用程度。结果表... 利用贵州省18个气象站1961-2001年逐日气象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潜在蒸散发量,对以辐射和气温为基础的简化公式参数进行率定,对比分析不同计算公式推求的潜在蒸散发量之间的差异以及用于气候变化情景下预测适用程度。结果表明,各种潜在蒸散发量公式经参数率定后计算的多年平均蒸散发量相近,但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与考虑综合气象因子对潜在蒸散发影响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相比,以辐射为基础的蒸散发公式在该地区的适用性较好,以气温为基础的蒸散发公式用于气候变化情景下潜在蒸散发量预测,结果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量(ET) PENMAN-MONTEITH公式 温度估计法 辐射能量法 适用性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默尔旱度模式的进一步修正 被引量:105
6
作者 刘巍巍 安顺清 +1 位作者 刘庚山 郭安红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07-216,共10页
为了正确评估干旱 ,根据帕默尔旱度模式的思路和 1 986年安顺清等人修正的帕默尔旱度模式 ,我们以济南、郑州和太原 3站逐年逐月气温和降水等作为基本资料 ( 1 961~ 2 0 0 0年 ) ,以哈尔滨、佳木斯、呼和浩特、沈阳、北京、固原、西安... 为了正确评估干旱 ,根据帕默尔旱度模式的思路和 1 986年安顺清等人修正的帕默尔旱度模式 ,我们以济南、郑州和太原 3站逐年逐月气温和降水等作为基本资料 ( 1 961~ 2 0 0 0年 ) ,以哈尔滨、佳木斯、呼和浩特、沈阳、北京、固原、西安、汉中、青岛、德州、运城、长沙、武汉、南昌、杭州、福州、广州、昆明、南宁、成都和贵阳 2 1个站的有关资料 ( 1 961~ 2 0 0 0年 )为权重因子修正资料 ,并且在计算可能蒸散时选用了FAO推荐的彭曼 蒙蒂斯公式。另外 0~2 0cm和 2 0~ 1 0 0cm土层的土壤田间有效持水量根据我国测定的资料和土壤特性确定 ,对帕默尔旱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修正。利用此模式计算了我国北方地区 1 39个站点 ( 1 961年1月~ 2 0 0 0年 1 2月 )的帕默尔指数值。将计算的帕默尔指数值与一些文献记载的实际旱涝灾情相对照进行验证 ,表明进一步修正的帕默尔旱度模式能较为准确地评估旱涝情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帕默尔早度模式 蒸散量 地表净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潜在蒸散发公式在汉江流域的应用 被引量:67
7
作者 张晓琳 熊立华 +1 位作者 林琳 龙海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9-237,共9页
以汉江流域14个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数据源,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以及Hargreaves,Blaney-Criddle,Thornthwaite,Hamon 4种温度法计算各测站逐日以及逐月潜在蒸散发量,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流域面平均年潜在蒸散发... 以汉江流域14个测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为数据源,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以及Hargreaves,Blaney-Criddle,Thornthwaite,Hamon 4种温度法计算各测站逐日以及逐月潜在蒸散发量,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到流域面平均年潜在蒸散发量。以FAO-56 Penman-Monteith结果为标准,与温度法年潜在蒸散发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修正温度法计算公式的经验系数,分析修正公式在汉江流域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参数修正前温度法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相对偏差最大可达41.34%。修正后计算结果相对误差明显减小,最大偏差小于0.1%,并显示出较好的变化趋势和峰谷一致性。修正后的Hargreaves公式与FAO-56 Penman-Monteith公式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到0.94,其次为Hamon公式和Thornthwaite公式,最后是Blaney-Criddle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发量 汉江流域 温度法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黄土高原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与成因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卓玛兰草 刘普幸 +2 位作者 张亚宁 王洪岩 曹立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5,287,共6页
基于甘肃黄土高原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a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 基于甘肃黄土高原区12个气象站点1960—2008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和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其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近49a来,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的潜在蒸散量均呈上升趋势。在四季中,潜在蒸散量的值夏季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潜在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潜在蒸散量的值表现为自北向南递减,其中最大值在景泰为1 105.82mm,最小值在岷县为772.31mm。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年均潜在蒸散量所受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尽相同,其中,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而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为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辐射项主要受太阳总辐射和最高气温影响,动力项主要受风速影响,辐射项的值都远大于动力项。不同气候区辐射项均呈上升趋势,但动力项有所不同,在陇中北部冷温带半干旱区呈下降趋势,斜率为-0.631mm/a,在陇中南部冷温带半湿润区呈上升趋势,斜率为0.41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影响因子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闻 曹明明 +2 位作者 邱海军 郭帅 李苒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45-1152,共8页
根据渭河流域关中段11个主要代表气象站点1955~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以FAOPenman-Monteith公式得出潜在蒸发量,分析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关中段年平均潜在蒸发量在1 073.9~1 284.1 mm,流域内多年... 根据渭河流域关中段11个主要代表气象站点1955~2012年逐日气象数据,以FAOPenman-Monteith公式得出潜在蒸发量,分析渭河流域关中段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关中段年平均潜在蒸发量在1 073.9~1 284.1 mm,流域内多年平均蒸发量随着海拔的降低逐渐增高。2夏季潜在蒸发量在327.6~547.2mm,占全年的34%~42%,变化趋势与全年潜在蒸发量变化趋势高度一致。3渭河关中段随气温上升,潜在蒸发量减少。4年均潜在蒸发量与日较差、平均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和水汽压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量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渭河流域关中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蒸散发模型估算潜在蒸散发量的对比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杨雨亭 尚松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4期85-91,共7页
潜在蒸散发取决于气候条件与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是农田及流域水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针对现有的3种估算潜在蒸散发的双源模型(层状模型、块状模型、混合型模型),设定不同的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较为详细地比较了3种模型在不同植被... 潜在蒸散发取决于气候条件与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是农田及流域水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针对现有的3种估算潜在蒸散发的双源模型(层状模型、块状模型、混合型模型),设定不同的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较为详细地比较了3种模型在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潜在蒸散发估算能力,并对其区分土壤表面潜在蒸发与植被冠层潜在蒸腾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混合双源模型较层状模型和块状模型具有更好的模拟效果,能够适用于更广的下垫面植被覆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植被 模型 潜在蒸发 潜在蒸腾 层状模型 块状模型 混合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潜在蒸散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张顺谦 马振峰 张玉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9-736,共8页
Penman-Monteith法是FAO-56推荐的计算潜在蒸散量的标准方法,但由于涉及的气象要素较多,难于在业务中应用。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利用1971—2000年四川省15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Pen-man-Monteith法计算结果作为标准... Penman-Monteith法是FAO-56推荐的计算潜在蒸散量的标准方法,但由于涉及的气象要素较多,难于在业务中应用。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利用1971—2000年四川省15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Pen-man-Monteith法计算结果作为标准,分析了Thornthwaite法和Hargreaves法对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年、月潜在蒸散量的估算精度,建立了可供业务应用的ET0估算模型,并应用于2006年四川省特大伏旱监测,结果表明:Thorn-thwaite法反映不出ET0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显著偏小,而Hargreaves法对ET0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与Thornthwaite法相比,其ET0年、月估算值更接近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且Hargreaves法估算值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引入风速和相对湿度两个订正因子后,Hargreaves订正值的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基于该文ET0估算模型计算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四川干旱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潜在蒸散量 精度比较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模型的淮北平原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分布 被引量:8
12
作者 金菊良 宋占智 +2 位作者 蒋尚明 周玉良 张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2,共8页
传统的时空分布分析方法仅可以描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平均时空分布情况,难以对ET0时空分布的离散程度与稳定性进行量化。根据安徽淮北平原5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ET0,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时空分布... 传统的时空分布分析方法仅可以描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平均时空分布情况,难以对ET0时空分布的离散程度与稳定性进行量化。根据安徽淮北平原5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彭曼-蒙特斯公式计算ET0,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ET0呈下降趋势,春、冬季增长,夏、秋季减小;年ET0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季节ET0空间分布不均匀;2004年较为分散而不稳定,1956年较集中而稳定;阜阳站较为分散而不稳定,宿县站较集中而稳定;ET0时间变化的离散程度相对于空间分布较小,稳定性相近。因此,基于云模型分析ET0时空分布特性可行、有效,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不同作物蒸散发以及旱灾、灌溉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散量 彭曼2蒙特斯公式 淮北平原 云模型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中游潜在蒸散发模拟及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赵捷 徐宗学 左德鹏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4-623,共10页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产品,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S-W)模型估算了黑河上中游流域2000—2010年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TP),并考虑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析了ET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要素,分别利用ETP和ET0驱动水文模型...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产品,利用Shuttleworth-Wallace(S-W)模型估算了黑河上中游流域2000—2010年潜在蒸散发(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ETP),并考虑不同土地覆被类型,分析了ET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要素,分别利用ETP和ET0驱动水文模型,比较径流模拟精度。结果表明:1基于高精度遥感数据,S-W模型可模拟区域ETP。黑河上中游流域,夏季ETP对年值的贡献最大,各土地覆被类型的ETP年内变化趋势一致。总体而言,植被条件越好,ETP越小;2在研究区内,相对湿度对ETP变化的影响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对ETP变化的影响与辐射相近。植被越稀疏,ETP对气象要素及LAI的敏感性越强;3与ET0相比,ETP能够更好地描述陆面蒸散发能力,相同条件下使用ETP驱动水文模型模拟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覆被 潜在蒸散发量 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 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熟制节水潜力与灌溉对策 被引量:26
14
作者 房全孝 王建林 于舜章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44,共8页
利用详细校正的农业系统模型可以综合土壤、气候及作物等因素综合评价节水灌溉制度,为农田水分优化调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该文利用根系水质模型(RZWQM-CERES)模拟分析了华北平原2个代表性站点(禹城和栾城)小麦-玉米两熟制下作物产量... 利用详细校正的农业系统模型可以综合土壤、气候及作物等因素综合评价节水灌溉制度,为农田水分优化调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该文利用根系水质模型(RZWQM-CERES)模拟分析了华北平原2个代表性站点(禹城和栾城)小麦-玉米两熟制下作物产量、农田蒸散和灌溉需水量多年的变化特征(1961-1999),结果表明栾城站小麦季农田最大蒸散量与灌溉需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为632和496mm,明显高于禹城站,而玉米季最大蒸散量相近,分别为395和384mm。2个站点灌溉需水量都集中在小麦季(3-5月),但在栾城站播种期(6、10月)灌溉需水量较高。由于2站点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差异,作物产量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明显不同,在获得相似目标产量时,禹城站灌溉需水量低于栾城站。以作物水分胁迫指数为基础的节水灌溉制度模拟评价表明2个站点冬小麦水分敏感期为孕穗期,但播前灌溉的产量效应差异明显。综合以上结果初步建立了2个站点高效用水和环境友好型的节水灌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模型 蒸散量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 水分利用效率 节水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蒸散量对SWAT模型寒区典型流域径流模拟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淑琴 丁星臣 +1 位作者 王斌 彭莉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9,共9页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SWAT模型为例,利用对比研究方法,以欧根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及修正的20 cm蒸发皿观测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PET)。研究不同... 以目前广泛应用的SWAT模型为例,利用对比研究方法,以欧根河流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域,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Priestley-Taylor模型、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及修正的20 cm蒸发皿观测数据计算潜在蒸散量(PET)。研究不同PET驱动的SWAT模型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以子流域为尺度对PET计算结果进行插值的方式较粗略,不能较好反映PET的空间分布情况,在大面积森林覆盖的不同子流域,月平均PET值随不同子流域内森林物种的种类和分布不同数值变化较小,并非在考虑地形影响下SWAT模型模拟的日径流量结果均好,在未考虑地形影响下Penman-Monteith模型与考虑地形影响下的Hargreaves模型、Shuttleworth-Wallace模型模拟结果较好,其中Penman-Monteith模型拟合的效果最好,率定期与验证期的Ens值分别为0.651、0.686,说明Penman-Monteith模型更适合用于高寒森林地区的潜在蒸散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地形 高寒森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计算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岳坦 胡顺军 +1 位作者 李新虎 马诺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2-74,86,共4页
在综合分析气候、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湿度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多年的白杨农田防护林试验资料,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计算模式,并利用白杨林实际蒸散量的测量值,对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计算精度较高... 在综合分析气候、植物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湿度三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多年的白杨农田防护林试验资料,建立了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计算模式,并利用白杨林实际蒸散量的测量值,对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式计算精度较高,可以作为计算塔里木河流域白杨农田防护林蒸散量的一种方法而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农田防护林 实际蒸散量 潜在蒸散量 计算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源蒸散发的新安江模型在淮河上游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芸芸 王烨 +5 位作者 陆国宾 李琼芳 张弘 虞美秀 闫方秀 邹宏荣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46,共4页
传统的新安江模型在计算流域蒸散发能力时仅依据非常有限的几个蒸发站的蒸发皿实测水面蒸发乘以一个折算系数来获得,不能考虑土地利用/覆被、气候特征、植被叶面积指数等因子的时空差异性和土壤特性、流域地形的空间差异性对流域蒸散发... 传统的新安江模型在计算流域蒸散发能力时仅依据非常有限的几个蒸发站的蒸发皿实测水面蒸发乘以一个折算系数来获得,不能考虑土地利用/覆被、气候特征、植被叶面积指数等因子的时空差异性和土壤特性、流域地形的空间差异性对流域蒸散发量影响。通过将考虑植被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对蒸散发影响的双源蒸散发模型与新安江模型集成,改进了新安江模型的蒸散发计算模块,并以淮河息县水文站以上流域为研究区,以日为时间尺度,基于地形、土地利用、气象及水文资料对息县以上流域2000~2008年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双源蒸散发的新安江模型能有效地模拟淮河上游降雨径流过程,满足模拟精度要求。研究成果为改进新安江模型中蒸散发计算模块提供了依据,也可为改进的新安江模型在其他流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蒸散发模型 新安江模型 叶面积指数 淮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小麦潜在蒸散模拟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劲松 孟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4-290,共7页
根据FAO(1991)推荐的参考作物需水量(ET0)计算模式(FAO Penman Monteith),并通过作物系数、农林复合系统作物光胁迫系数及风速减弱系数的综合订正,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小麦潜在蒸散量计算模型,并利用Li 1600稳态气孔... 根据FAO(1991)推荐的参考作物需水量(ET0)计算模式(FAO Penman Monteith),并通过作物系数、农林复合系统作物光胁迫系数及风速减弱系数的综合订正,建立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小麦潜在蒸散量计算模型,并利用Li 1600稳态气孔仪实测得到小麦蒸腾量,经转换后得出蒸散量对模型进行验证,旨在探索农林复合系统中作物蒸散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水分生态特征的研究提供可行性途径。结果表明:小麦拔节 乳熟期间,模拟值与测算值吻合效果较好,二者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 9630(n=51),相对误差平均值为9 68%,t=0 075<<t1090 01=2 618。建立的模拟模型具有理想的计算精度,可以用以计算苹果 小麦复合系统小麦日潜在蒸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小麦复合系统 小麦潜在蒸散量 模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4年来和田地区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9
作者 胡雪瑛 武胜利 +1 位作者 刘强吉 房靓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5-150,共6页
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探讨和田地区干湿状况的变化,为该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 为了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探讨和田地区干湿状况的变化,为该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结合相关性分析探讨了气候因子对其影响强度。结果表明:1960—2013年和田地区潜在蒸散量呈"增加—减小—增加"的变化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2.74mm/a,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四季潜在蒸散量表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均呈减小趋势,其中春季的减小趋势最显著;潜在蒸散量最大值出现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潜在蒸散量在1980年发生一次减少突变,并存在21年的第一主周期和12年的第二主周期;平均风速的减小和降水量的增加是导致潜在蒸散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地区 潜在蒸散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参考作物蒸散量及湿润指数变化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羽 徐刚 +1 位作者 吴艳飞 甘芬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76-181,187,共7页
利用1960—2008年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气温、气压、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公式,以日为单位,计算出各站点近49a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ArcGIS反距离权重空间... 利用1960—2008年重庆市34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气温、气压、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FAO推荐的彭曼—孟蒂斯公式,以日为单位,计算出各站点近49a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湿润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ArcGIS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1960—2008年重庆市的参考作物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重庆市年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现为由渝东南地区向渝东北地区和渝中西部地区增加的趋势。时间上,1960—2008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有阶段性的差异;(2)年均湿润指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以渝东南的酉阳湿润指数最高,并由渝东南地区向渝东北地区和渝中西部地区递减。年均湿润指数时间分布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阶段性有差异,突变年为1979年;(3)重庆市地表湿润指数与降水量、相对湿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平均风速、日照时数以及参考作物蒸散量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man-Monteith法 参考作物蒸散量 湿润指数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影响因素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