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良与评价
1
作者 饶欧阳 李世欣 +2 位作者 胡杰 谢沙 刘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74-6681,共8页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与传统窒息法进行比较,评估改良窒息法的优势。将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良组,分别采用传统窒息法和改良窒息法构建模型。观察大鼠复苏成功率和24 h生存率,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凋亡指标。结果表明:与传统窒息法相比,改良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且脑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情况与传统窒息法比较无明显差异,能够满足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医“白脉病疗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CD34、VEGF1、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龙梅 郑丽娟 +6 位作者 祝日荣 毛萌 仁青加 邓志云 李佳林 武佳杰 任小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690-1698,共9页
目的:基于CD34、VEGF1、GAP-43探讨藏医"白脉病疗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7天、14天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4蛋白、VEGF1蛋白、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 目的:基于CD34、VEGF1、GAP-43探讨藏医"白脉病疗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再灌注7天、14天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CD34蛋白、VEGF1蛋白、GAP-4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7天,白脉病疗法组、如意珍宝丸组模型组CD34、VEGF1、GAP-43阳性表达明显较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5。14天白脉病疗法组、如意珍宝丸组、阳性对照组CD34、VEGF1、GAP-43阳性细胞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 <0.05,白脉病疗法组CD34、GAP-43的表达高于如意珍宝丸组。结论:白脉病疗法可以促进微血管增生,诱导侧支循坏的建立和微血管网的再建,促进血管再生,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脉病疗法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神经 微血管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下调NOX2-NLRP1减轻PC12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作用 被引量:14
3
作者 黄茸茸 陆松侠 +3 位作者 孙玲玲 张晗 丁世欣 李维祖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68-1075,共8页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在PC12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随机分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缺氧缺糖6 h,再复氧复糖24 h制作OGD/R模型,各药物组均在造模前2 h给予相应药物预处理。采用DCFH-DA法检测细胞...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在PC12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PC12细胞随机分6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缺氧缺糖6 h,再复氧复糖24 h制作OGD/R模型,各药物组均在造模前2 h给予相应药物预处理。采用DCFH-DA法检测细胞ROS生成,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LDH活力与IL-1β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NOX2、p22phox、p47phox、NLRP1、ASC、Caspase-1、PSD95、Tau、p-Tau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人参皂苷Rg1的干预作用。结果Tempol、Apocynin和Rg1(5、10μmol·L^(-1))组能明显抑制ROS生成和细胞凋亡,并能明显减少细胞上清中LDH释放与IL-1β含量;Apocynin和Rg1(5、10μmol·L^(-1))组可明显下调细胞中NOX2、p22phox和p47phox蛋白表达,Tempol、Apocynin和Rg1(5、10μmol·L^(-1))组可使NLRP1、Caspase-1、ASC、IL-1β、p-Tau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并使PSD95蛋白表达明显升高。结论Rg1可通过抑制NOX2-NLRP1通路以减轻PC12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OGD/R模型 PC12细胞 NADPH氧化酶2 NLRP1炎症小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建立芍药内酯苷的PK-PD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巩仔鹏 李梅 +4 位作者 胡建春 吴林霖 王爱民 李勇军 李月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7期1-3,共3页
[目的]建立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方法]首先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辛芍组方后的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芍药内酯苷的药物浓度,获得药时曲线;同时采用试剂盒测定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 [目的]建立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药效学(PK-PD)模型。[方法]首先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辛芍组方后的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芍药内酯苷的药物浓度,获得药时曲线;同时采用试剂盒测定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获得时效曲线。然后用Win Non Lin软件采用房室模型的分析方法对芍药内酯苷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拟合,获得PK参数。在此基础之上,固定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时效关系进行拟合,得到相关的PD参数,根据PD参数,建立辛芍组方中芍药内酯苷的PK-PD模型。[结果]当以SOD为药效指标时,可得辛芍组方中芍药内酯苷的PK-PD模型为E=21.04+(7.16×Ce)/(Ce+372.4);当以LDH为药效指标时,可得辛芍组方中代表成分芍药内酯苷的PK-PD模型为E=216.83-(37.31×Ce)/(Ce+0.04)。[结论]SOD和LDH的浓度与芍药内酯苷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芍药内酯苷可通过提高SOD、降低LDH发挥抗氧化作用来实现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辛芍组方 芍药内酯苷 PK-P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詹剑 杨丽 +1 位作者 余昌胤 范瑞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建立肾性高血压模型,随机分为缬沙坦大剂量组(1...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缬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Wistar雄性大鼠建立肾性高血压模型,随机分为缬沙坦大剂量组(12mg/kg)、小剂量组(6mg/kg)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于脑缺血2h-再灌注1h和脑缺血2h-再灌注24h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采用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海马组织缺血后细胞凋亡发生情况,以及Bcl-2蛋白和Bax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缬沙坦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47,0.043),Bcl-2阳性细胞数目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均P=0.000),Bax阳性细胞数目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均P=0.000),且神经元凋亡数目明显减少(均P=0.000)。缬沙坦大剂量组Bcl-2阳性细胞数目明显高于小剂量组(P=0.000),Bax阳性细胞数目明显低于小剂量组(P=0.000),神经元凋亡数目较小剂量组明显减少(P=0.000)。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缬沙坦具有明显改善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神经元凋亡、上调脑组织Bcl-2蛋白及抑制Bax蛋白表达水平的作用,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肾血管性 脑缺血 缬氨酸 再灌注损伤 凋亡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TGF-β_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冯春生 李春玲 +2 位作者 仇金鹏 麻海春 孙发武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7-549,F003,共4页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TGFβ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治疗组,大鼠经历2h...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TGFβ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治疗组,大鼠经历2h脑缺血,然后实行再灌注。分别于再灌注后3、6、24、72h断头取脑,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GFβ1的表达;再灌注后24h做神经功能缺陷评估及HE染色观察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TGFβ1明显表达,24h后达高峰(P<0.01),72h后降至正常。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升高,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皮层水肿、淤血,神经细胞明显变性坏死;应用异丙酚能显著地促进TGFβ1的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异丙酚治疗组TGFβ1释放增多、高峰提前、延缓下降(P<0.05),同时显著降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减轻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损伤(P<0.05)。结论: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TGFβ1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药理学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转化生长因子Β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灯盏甲素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PK-PD结合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巩仔鹏 李梅 +4 位作者 胡建春 吴林霖 李月婷 李勇军 王爱民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54-558,共5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辛芍组方中灯盏甲素的PK-PD结合模型。首先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灯盏甲素的药物浓度,获得药时曲线;同时采用试剂盒测定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的两种药效指标(... 本研究旨在建立辛芍组方中灯盏甲素的PK-PD结合模型。首先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药后的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灯盏甲素的药物浓度,获得药时曲线;同时采用试剂盒测定不同时间点所得血浆样本中的两种药效指标(SOD和LDH),获得时效曲线。然后用Win Non Lin软件采用房室模型的分析方法对灯盏甲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拟合,获得PK参数。在此基础之上,固定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对时效关系进行拟合,得到相关的PD参数,根据PD参数,建立辛芍组方中灯盏甲素的PK-PD结合模型。当以SOD为药效指标时,可得辛芍组方中灯盏甲素的PK-PD模型为E=20.67+(1.22×Ce)/(Ce+5.58);当以LDH为药效指标时,可得辛芍组方中代表成分灯盏甲素的PK-PD模型为E=214.17-(32.72×Ce)/(Ce+0.08)。结果表明,SOD和LDH的浓度与灯盏甲素的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辛芍组方及其主要活性成分灯盏甲素可通过提高SOD、降低LDH发挥抗氧化作用来实现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辛芍组方 灯盏甲素 PK-PD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刘爽 李义召 边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404-408,共5页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沙土鼠全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沙土鼠短暂性全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3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沙土鼠全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及其对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制备沙土鼠短暂性全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63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脑缺血组)和阿司匹林干预组(阿司匹林组)。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水平的变化,以及阿司匹林干预对二者表达的影响。结果(1)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变化:脑缺血-再灌注24h,脑缺血组动物脑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开始增加,3d后明显增强,至7d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阿司匹林组动物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在所有观察时限均明显低于脑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限,脑缺血组动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均呈弱阳性;而阿司匹林组表达则呈强阳性。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可诱导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并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和增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而获得较好的脑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脑缺血 胞间粘附分子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再灌注损伤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式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及海马回核因子-κB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阳生光 苏科 +4 位作者 涂燕喜 张兴毅 唐骅 李峰 珠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2007-2009,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式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提高造模成功率,检测海马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方法将90只SD大鼠分为椎动脉电凝组(A组),椎动脉破坏组(B组),椎动脉留置针头组(C组),假手术组(D组),其中假手术组简称SO组,全脑... 目的探讨改良式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方法,提高造模成功率,检测海马回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方法将90只SD大鼠分为椎动脉电凝组(A组),椎动脉破坏组(B组),椎动脉留置针头组(C组),假手术组(D组),其中假手术组简称SO组,全脑缺血再灌注组简称I/R组。观察再灌注后3、12、24、48h海马CA1区苏木精-伊红(HE)染色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F-κB的表达。结果 A组造模成功率为55%,B组成功率为70%,C组成功率为90%,3组造模成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P<0.05),C组的造模成功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再灌注后海马区神经元大量坏死;SO组NF-κBp65表达在胞质中,I/R组3 h胞核中就有表达,12 h达高峰,到24 h和48 h都表达在胞核中,与SO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后的四血管阻塞建模法简单、经济、成功率高,值得推广。通过成功模型证实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与NF-κB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血管阻塞 脑缺血再灌注 模型 大鼠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β-双水杨酰薯蓣皂苷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梗死体积及PI_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春燕 黄萍 张朕华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72-1675,共4页
目的观察3β-双水杨酰薯蓣皂苷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3β-双水杨酰薯蓣皂苷元低(25 mg·kg-1)、中(50 mg·kg-1)、高(100mg·kg-1)... 目的观察3β-双水杨酰薯蓣皂苷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3β-双水杨酰薯蓣皂苷元低(25 mg·kg-1)、中(50 mg·kg-1)、高(100mg·kg-1)剂量组和尼莫地平(20 mg·kg-1)组,参照改良的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ntery occlusion,MCAO)模型,脑缺血2 h后再灌注24 h,行神经功能症状评分,断头处死大鼠,TTC染色后,利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ver1.37c NIH)测定脑梗死面积和脑梗死体积,采用HE染色、Nissl染色用于组织学观察、凋亡细胞检测及免疫荧光检测,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薯蓣皂苷元各组相对于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梗死体积均明显减少(P<0.05或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其中高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及梗死体积与尼莫地平组相似(P>0.05)。薯蓣皂苷元能减轻MCAO大鼠的氧化应激水平,降低MDA及MPO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尼莫地平对大鼠MCAO氧化应激水平无影响。薯蓣皂苷元可诱导P-Akt蛋白的表达,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降低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细胞凋亡水平。另外,薯蓣皂苷元诱导Nrf2及NQO1的蛋白表达(P<0.05),降低MCAO氧化应激水平。结论薯蓣皂苷元具有抗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途径、调控凋亡相关基因及抗氧化基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皂苷元 MCAO模型 脑缺血 再灌注 梗死体积 凋亡 PI3K Akt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20
11
作者 戴炯 文立 +5 位作者 熊文浩 邱永明 李骁雄 万杰清 智玲梅 李善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可靠、创伤较小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对Zea Longa线栓法进行适当改进,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2 h后再灌注(R)模型(MCAO/R组,n=25)。于建模前后不同时间点,评估SD大鼠的神经功能;建模后14 d处死所有大鼠,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设立假手术组(n=5)作为对照,进行对比分析以观察模型的可靠性。结果MCAO/R组25只大鼠中,2例(8%)于拔栓线时突发死亡,迅速开颅取脑发现颅底脑池内有大量血块;2例于术后第2天死亡,1例于术后第7天死亡,总死亡率为20%。成功建立MCAO/R模型20例,并在为期14 d的观察过程中神经功能逐渐改善;术中栓线插入长度与大鼠体质量呈线性相关(P=3.86×10-9);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MCAO/R组大鼠的右侧额顶叶和尾壳核区域脑组织缺血性损伤改变,神经元皱缩,呈不规则形态;胞浆嗜酸性,胞核深染或消失,细胞间质疏松。结论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的大鼠MCAO/R模型,简便易行、创伤小且稳定性好,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动物模型 线栓法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负压分流制作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14
12
作者 花放 丁晓慧 +1 位作者 刘文瑞 方秀斌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33-39,共7页
目的 根据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新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方法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 ,同时经右颈外动脉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造成大鼠全脑缺血 ,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回输 ;停止抽吸血液 ,去除微动脉夹 ,开始再灌注... 目的 根据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原理建立新型大鼠全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方法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 ,同时经右颈外动脉持续抽吸颈总动脉内血液 ,造成大鼠全脑缺血 ,抽出的血液从左股静脉回输 ;停止抽吸血液 ,去除微动脉夹 ,开始再灌注。应用脑电图、光镜和电镜等评定脑缺血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大鼠脑电图、光镜和电镜检查均显示明显的缺血改变。结论 本模型具有全脑缺血效果可靠、再灌注充分、制备简便、成功率高并可经颈动脉注入药物等优点 ,适用于全脑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 大鼠 再灌注模型 颈动脉 血液 颈总动脉 光镜 药物 成功率 制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 被引量:13
13
作者 蒋海山 陆兵勋 +2 位作者 姬仲 王立新 张素娟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156-1159,共4页
目的研究一种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术式。方法结扎颈总动脉(CCA),不结扎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用头皮针于CCA结扎的远端穿刺导入3-0线栓造成缺血,通过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栓线长度(20.0±1.8)mm,造模成功率近7... 目的研究一种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术式。方法结扎颈总动脉(CCA),不结扎颈外动脉和翼腭动脉,用头皮针于CCA结扎的远端穿刺导入3-0线栓造成缺血,通过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结果栓线长度(20.0±1.8)mm,造模成功率近70%,造模动物临床表现及病理表现典型。结论本术式简便,术者不需具备显微手术操作技巧,造模成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 线栓法 再灌注脑损伤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张晓彪 王建伟 +2 位作者 胡卫星 戴建础 崔尧元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2-34,37,共4页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 目的 :比较两种大脑中动脉闭塞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稳定和可靠的模型。方法 :选用 Ethicon缝线 (直径 0 .16 mm )和 Takeno钓鱼线 (直径 0 .2 0 mm ) ,按 Koizumi和 L onga插线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 2 h再灌注 4h和 2 2 h神经病学评分计算有效率和死亡率。TTC染色计算梗死面积百分比。结果 :Koizumi模型再灌注 4h有效率和 2 2 h梗死面积百分比较 L onga法为高 ,而再灌注 4h死亡率较低。结论 :大鼠 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 Koizumi法优于 L onga法。理想的大鼠插线模型受插线直径、插线头端形态、插入深度和大鼠体重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流模型 大脑中动脉 插线法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4
15
作者 吴雪丰 王秋娟 楼凤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1-145,共5页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选用中动脉阻塞 再灌模型观测对比脑缺血大鼠给药组和模型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银杏内酯口服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 ,脑梗塞面积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 ;高、中、低三个剂... 目的 研究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选用中动脉阻塞 再灌模型观测对比脑缺血大鼠给药组和模型组的各项指标。结果 银杏内酯口服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 ,脑梗塞面积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 ;高、中、低三个剂量组与缺血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药还能降低缺血后脑组织匀浆中的MDA、LD含量 ,提高SOD和GSH活性。脑组织病理切片也证实了该药对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结论 银杏内酯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 中动脉阻塞-再灌模型 局灶性脑缺血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star大鼠插线法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4
16
作者 罗勇 董为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模型。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插线法Wistar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 目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是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模型。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插线法Wistar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并通过神经病学评分、TTC染色、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评价。方法:用头端处理过的尼龙钓丝,从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插入,可逆性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MCA)。结果:大鼠MCA阻断后1.5h,同时出现Horner's征阳性、提尾悬空时梗塞对侧前肢屈曲、内收、自主运动时身体向偏瘫侧划圈的动物,TTC染色能清楚地显示梗塞范围,且相对较稳定,光镜下可见脑缺血后的病理改变。阻断后3h及再灌注3、6h时的病理改变加重,神经病学评分同前。结论:该改良法制备的模型简便易行、稳定性好、结果可靠,是用于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较为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 插线法 动物模型 WISTAR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作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磊 朱梅佳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45-50,共6页
目的建立合适的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比较分析影响模型制备成功的因素。方法140只体质量为180~220g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12h后,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霉素55mg/kg,普通饮食饲养42~47d,在饲养过程中每7d饮... 目的建立合适的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比较分析影响模型制备成功的因素。方法140只体质量为180~220g的雄性Wister大鼠禁食12h后,于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霉素55mg/kg,普通饮食饲养42~47d,在饲养过程中每7d饮水中给予2次庆大霉素(6.4×104U/只)。选择体质量为240~310g、血糖水平13.5~25.6mmol/L的成模实验性慢性糖尿病大鼠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另选择70只体质量为240~310g的同种雄性大鼠制作单纯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作为对照。采用Longa线栓法制作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及单纯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并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比较两组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率,分析两组大鼠模型制备失败及死亡原因。结果(1)糖尿病模型制备:慢性糖尿病大鼠模型制备成功标准为血糖水平>13.5mmol/L,糖尿病组模型制备成功90只;淘汰50只,其中因衰竭而死亡19只,血糖水平未达标31只。在实验过程中,糖尿病组大鼠的血糖水平升高、体质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2)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单纯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低于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P<0.05)。两组模型制备成功大鼠的大体标本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相近,仅程度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慢性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血糖水平 实验性 模型制备 大鼠模型 链脲霉素 神经功能评分 单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高焕民 刘丽丽 +1 位作者 齐明山 沈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63-866,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 目的探讨大鼠左右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方法选择右利雄性Wistar大鼠48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左侧优势组)、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组(右侧非优势组),每组24只,每组使用各自侧别的假手术对照。血管内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2h,然后再灌注。测试神经功能,取脑分别进行常规TTC染色和HE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左侧优势组再灌注24、48和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右侧非优势组(P<0.05)。左侧优势组缺血程度较右侧非优势组重。左侧优势组神经元数量严重缺失,海马细胞排列紊乱,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右侧非优势组[(102.1±8.8)mm3 vs(97.0±11.2)mm3,P<0.05]。结论大鼠优势半球大脑中动脉阻塞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优势侧严重,脑梗死体积更大。大鼠优势半球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重复性好,而且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 脑缺血 再灌注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及中药的药理作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马丛 王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2期280-282,共3页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及中药的防治作用进行了研究。模型多采用可逆性阻断双侧颈总动脉为主造成小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或采用线栓法阻断局部血流造成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药成分及其复方...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及中药的防治作用进行了研究。模型多采用可逆性阻断双侧颈总动脉为主造成小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或采用线栓法阻断局部血流造成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中药成分及其复方通过清除氧自由基、减轻Ca2+超载及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作用、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来减轻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小鼠 中药药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和灌注加权成像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评价 被引量:1
20
作者 程敬亮 冯敢生 +2 位作者 孔祥泉 邓军 孙晓劼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23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改良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大脑中 动脉阻塞(MCAO)和再灌注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只、持续性缺血组5只、缺 血0.5h再灌注组5只。各组于术后0... 目的:探讨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评价改良线栓法制作的大鼠大脑中 动脉阻塞(MCAO)和再灌注模型的可行性。方法:1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2只、持续性缺血组5只、缺 血0.5h再灌注组5只。各组于术后0.5h及1h分别行DWI、PWI扫描,测量DWI上异常信号面积,并绘制PWI 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结果:DWI和PWI上A组未见异常信号,B组和C组手术侧均见有异常信号,且B组术后1h 的异常信号范围比0.5h时的异常信号范围大(P<0.05),C组术后1h的异常信号范围较0.5h时的异常信号范 围显著缩小(P<0.05)。MCAO后患侧信号强度 时间曲线峰值下降幅度较对侧小,再灌注后下降幅度增大。结 论:DWI和PWI可客观评价改良线栓法大鼠MCAO及再灌注模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灌注加权成像 脑缺血 再灌注 动物模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