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3篇文章
< 1 2 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hicle kinematics modeling and design of vehicle trajectory generator system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昭 蔡自兴 +2 位作者 任孝平 陈爱斌 薛志超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0期2860-2865,共6页
A trajectory generator based on vehicle kinematics model was presented and an integrated navigation simul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Considering that the tight relation between vehicle motion and topography,a new trajec... A trajectory generator based on vehicle kinematics model was presented and an integrated navigation simulation system was designed.Considering that the tight relation between vehicle motion and topography,a new trajectory generator for vehicle was proposed for more actual simulation.Firstly,a vehicle kinematics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conversion of attitude vector in different coordinate systems.Then,the principle of common trajectory generators was analyzed.Besides,combining the vehicle kinematics model with the principle of dead reckoning,a new vehicle trajectory generator was presented,which can provide process parameters of carrier anytime and achieve simulation of typical actions of running vehicle.Moreover,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elements were simulated,including accelerometer and gyroscope.After setting up the simulation conditions,the integrated navigation simulation system was verified by final performance test.The result proves the validity and flexibility of this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hicle kinematics model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 track generator IMU element system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ematic-mapping-model-guided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2-PSS&1-RR circular-rail parallel mechanism for fully steerable phased array antennas
2
作者 Guodong Tan Xiangfei Meng +4 位作者 Xuechao Duan Lulu Cheng Dingchao Niu Shuai He Dan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8期136-154,共19页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methodology for analyzing and optimizing an innovative antenna mount designed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s, implemented through a novel 2-PSS&1-RR circular-rail parallel mechanism. In...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methodology for analyzing and optimizing an innovative antenna mount designed for phased array antennas, implemented through a novel 2-PSS&1-RR circular-rail parallel mechanism. Initially, a comparative mot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3D model of the mount and its full-scale prototype is conducted to validate effectiveness. Given the inherent complexity, a kinematic mapping model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mount and the crank-slider linkage, providing a guiding framework for subsequent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Guided by this model, feasible inverse and forward solutions are derived, enabling precise identification of stiffness singularities. The concept of singularity distance is thus introduced to reflect the structural stiffness of the mount. Subsequently, also guided by the mapping model, a heuristic algorithm incorporating two backtracking procedures is developed to reduce the mount's mass. Additionally, a parametric finite-element model is employ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singularity distance and structural stiffness. The results indicate a significant reduction(about 16%) in the antenna mount's mass through the developed algorithm, while highlighting the singularity distance as an effective stiffness indicator for this type of antenna mou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novative antenna mount Circular rail kinematic mapping model Crank-slider linkage Stiffness singularity BACKTRACK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omaly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kinematics model and nonholonomic constraint of vehicle 被引量:1
3
作者 任孝平 蔡自兴 +1 位作者 陈白帆 余伶俐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4期1128-1132,共5页
A method used to detect anomaly and estimate the state of vehicle in driving was proposed.The kinematics model of the vehicle was constructed and nonholonomic constraint conditions were added,which refer to that once ... A method used to detect anomaly and estimate the state of vehicle in driving was proposed.The kinematics model of the vehicle was constructed and nonholonomic constraint conditions were added,which refer to that once the vehicle encounters the faults that could not be controlled,the constraint conditions are violated.Estimation equations of the velocity errors of the vehicle were given out to estimate the velocity errors of side and forward.So the stability of the whole vehicle could be judged by the velocity errors of the vehicle.Conclusions were validated through the vehicle experiment.This method is based on GPS/INS integrated navigation system,and can provide foundation for fault detections in unmanned autonomous vehi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matics model nonholonomic constraint error mapping state esti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nematics modeling of a 6-PSS parallel mechanism with wide-range flexure hinges 被引量:1
4
作者 杜志江 史若冲 董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9期2482-2487,共6页
A novel 6-PSS flexible parallel mechanism was presented,which employed wide-range flexure hinges as passive joints.The proposed mechanism features micron level positioning accuracy over cubic centimeter scale workspac... A novel 6-PSS flexible parallel mechanism was presented,which employed wide-range flexure hinges as passive joints.The proposed mechanism features micron level positioning accuracy over cubic centimeter scale workspace.A three-layer back-propagation(BP) neural network was utilized to the kinematics analysis,in which learning samples containing 1 280 groups of data based on stiffness-matrix method were used to train the BP model.The kinematics performance was accurately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onstructed BP model with 19 hidden nodes.Compared with the stiffness model,the simulation and numerical results validate that BP model can achieve millisecond level computation time and micron level calculation accuracy.The concept and approach outlined can be extended to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parallel manipulator wide-range flexure hinge kinematics model neural netwo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and Kinematics Simulation of Hydro-mechanical Split Path Steering Device of Tracked Vehicle Based on CATIA
5
作者 LI Wenzhe SUN Yong +1 位作者 FU Tianzhi ZHANG Hongqi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08年第1期75-78,共4页
Based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hydro-mechanical split path of tracked vehicle, a operating gear was developed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steering wheel and match with transmission case. Then CATIA software was used to... Based on 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hydro-mechanical split path of tracked vehicle, a operating gear was developed which was controlled by steering wheel and match with transmission case. Then CATIA software was used to build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and carry out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mechanism.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design of the mechanism fulfills the requ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cked vehicle split path transmission STEERING modelING kinematics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Kinematic Thermal Model for Descending Slabs with Velocity Boundary Layers
6
作者 Keliang Zha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ollege of Earth Science,Beijing 10004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95-196,共2页
Kinematic models comput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by prescribing a constant convergent velocity for the subducting slab,resulting in an artificial velocity discontinuity,which may accelerate the heating of subduct... Kinematic models comput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by prescribing a constant convergent velocity for the subducting slab,resulting in an artificial velocity discontinuity,which may accelerate the heating of subducting slabs.For the purpose to moderate the influence of such artificial discontinuity, we construct a 2D thermal model for subduction zones with a velocity boundary layer,within which the velocities decrease linearly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interfaces of slabs.Temperatures are calcu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matIC model thermal structure SUBDUCTION zone VELOCITY boundary layer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巡检机器人复杂斜巷通过性能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宋庆军 胡程量 +1 位作者 姜海燕 张金辉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0-324,共5页
为提高移动机器人在矿井巷道等复杂环境中的越障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与RecurDyn仿真试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分析和优化摆臂履带式巡检机器人坡道越障能力和越障稳定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坡度对所涉及的巡检机器人最大越障高度和稳定... 为提高移动机器人在矿井巷道等复杂环境中的越障稳定性,通过理论分析与RecurDyn仿真试验,研究并提出了一种分析和优化摆臂履带式巡检机器人坡道越障能力和越障稳定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坡度对所涉及的巡检机器人最大越障高度和稳定性均有较大影响,在坡度角为(0~35)°工况下,随坡度的增加理论最大越障高度从349mm逐渐减小至221mm,且当坡度角大于30°时,机器人在越障中易处于不稳定状态,故在越障控制时须考虑稳定性因素的影响。该结论可为所涉及巡检机器人的设计和自主越障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巡检机器人 坡道越障 运动学建模 斜巷 RECURDYN 虚拟样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插秧机的三维虚拟仿真设计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珊丹 杨珍 辛春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0,共5页
传统的插秧机年作业量小、利用率低、智能化程度低,无法满足庞大的种植需求。为此,通过优化分析传统插秧机结构,设计一款新型插秧机。通过对新型插秧机辅助行走机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完成了辅助行走机构运动学建模,并利用CATIA软件... 传统的插秧机年作业量小、利用率低、智能化程度低,无法满足庞大的种植需求。为此,通过优化分析传统插秧机结构,设计一款新型插秧机。通过对新型插秧机辅助行走机构工作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完成了辅助行走机构运动学建模,并利用CATIA软件建立新型插秧机虚拟样机三维模型,成功导入ADAMS软件中进行虚拟仿真建模。最后,对新型插秧机的升降高度和倾斜度进行仿真计算,验证了新型插秧机的理论模型和三维虚拟仿真模型的正确性。经过三维虚拟仿真设计后的新型插秧机设计合理,能够在实际工况下自主作业,有效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水稻种植效率,避免了漏播、重播等现象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插秧机 虚拟仿真 辅助行走机构 运动学建模 自主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量纲分析和等效刚度法的套管柔性针弯曲特性研究
9
作者 赵燕江 张鹤 +1 位作者 钱程 张永德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2,共8页
针对套管柔性针的精准穿刺控制问题,对套管柔性针的弯曲特性进行了探究。通过旋量理论和指数积方程建立了套管柔性针的运动学模型,提出了基于量纲分析理论和等效刚度法的套管柔性针弯曲特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针弯曲变形的参数,并采用... 针对套管柔性针的精准穿刺控制问题,对套管柔性针的弯曲特性进行了探究。通过旋量理论和指数积方程建立了套管柔性针的运动学模型,提出了基于量纲分析理论和等效刚度法的套管柔性针弯曲特性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针弯曲变形的参数,并采用函数回归方法确定了变曲率特性函数。变曲率特性实验表明系统误差在2 mm内,满足一般临床手术的精度要求,验证了套管柔性针的变曲率特性建模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介入手术 套管柔性针 运动学模型 变曲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耦合作用下乏燃料剪切机运动副干摩擦行为研究
10
作者 杨贺 董建鹏 +2 位作者 高峰 高山 谭傲霜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3-512,共10页
极端工况下乏燃料剪切机不锈钢滚轮运动副会出现卡死现象,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加之高辐照工况下难以润滑,导致轮轨运动副磨损严重。本文通过对经典Archard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不锈钢干摩擦磨损的热-力耦合模型。对比试验表明,磨损预... 极端工况下乏燃料剪切机不锈钢滚轮运动副会出现卡死现象,滚动摩擦变为滑动摩擦,加之高辐照工况下难以润滑,导致轮轨运动副磨损严重。本文通过对经典Archard模型进行修正,建立了不锈钢干摩擦磨损的热-力耦合模型。对比试验表明,磨损预测的最大相对误差为9.34%,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有效性。利用本文所建模型研究了极限滑动工况下剪切滑车滚轮的摩擦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滑动距离的增加,温度和Mises应力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对接触区域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本研究得到了滚轮磨损深度与滑动距离之间的定量映射规律,为提高乏燃料剪切机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运动副 干摩擦 Archard模型 热-力-磨损完全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变形虫可重构履带机器人设计与避障性能分析
11
作者 张明路 刘宗厚 +3 位作者 王经天 高强 许志凡 曹刘猛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1,共10页
针对现有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狭窄环境下通过性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受变形虫重组变形机理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可重构履带机器人。模拟变形虫胞质颗粒的刚柔转换特性,融合俯仰关节与偏航关节,设计了基于闩锁结构的可锁定履带模块。将多... 针对现有移动机器人在复杂狭窄环境下通过性和灵活性不足的问题,受变形虫重组变形机理的启发,提出了一种模块化可重构履带机器人。模拟变形虫胞质颗粒的刚柔转换特性,融合俯仰关节与偏航关节,设计了基于闩锁结构的可锁定履带模块。将多个履带模块串联组成闭环单链以构成机器人的外部结构,在内部柔性机体的驱动下,履带链能够实现连续滚动。通过机体头部逐个调整前端履带模块的偏航关节角并锁定,同时机体尾部对后端履带模块依次解锁,机器人可在前进过程中主动改变自身几何形态。随后,基于关节角描述的相邻履带模块之间的位置关系,获得机器人的形态矩阵,并通过对关节角序列的迭代分析建立了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机器人的形态变化范围,以准确评估其运动灵活性,并通过制作机器人样机和开展一系列测试实验来验证其运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机器人的最小转弯半径为17.7cm,可通过连续改变偏航方向来实现在狭小约束空间中的灵活避障;配合俯仰关节的被动适应,机器人可穿越各类崎岖地形,由此验证了机器人的灵活性和通过性。研究结果可为移动机器人的仿生结构设计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变形虫机器人 可重构履带 运动学建模 形态分析 灵活避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体式钻头破岩特性与试验
12
作者 田家林 吴雨航 +2 位作者 辛琦 魏秦文 邓喆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86,共9页
钻头作为钻井工作中直接作用在岩石上的部件,其切削齿的破岩行为直接影响机械钻速。牙轮钻头在钻进时会出现外围齿圈先期失效和破岩效率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种新型分体式牙轮钻头;建立钻头切削齿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对钻头关键参... 钻头作为钻井工作中直接作用在岩石上的部件,其切削齿的破岩行为直接影响机械钻速。牙轮钻头在钻进时会出现外围齿圈先期失效和破岩效率低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一种新型分体式牙轮钻头;建立钻头切削齿的运动学分析模型,对钻头关键参数影响进行分析,得到分体式钻头切削齿圈上特定点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运动轨迹。结果表明:分体式钻头中心小齿圈能提高心部破岩效率,分体式钻头对于井底岩石的切削和冲击作用更大,分体式钻头相对于常规钻头具有更好的中心破岩提速效果和更优的冲击切削性能;试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吻合,验证了钻头设计的合理性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体式钻头 工作机制 运动学 井底模型 试验 破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多级流道式磁流变阻尼器的高精度改进双曲正切模型
13
作者 杜恒 吕彦廷 +1 位作者 黄惠 马佰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9,共11页
液压作动器中串联多级流道式磁流变阻尼器(MFC-MRD)可有效改善液压阀控缸系统的欠阻尼特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该技术在足式机器人、挖掘机等装备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MFC-MRD的高功率密度设计必然会增加阻尼流道的有效长度,进而增... 液压作动器中串联多级流道式磁流变阻尼器(MFC-MRD)可有效改善液压阀控缸系统的欠阻尼特性,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该技术在足式机器人、挖掘机等装备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但MFC-MRD的高功率密度设计必然会增加阻尼流道的有效长度,进而增大系统的阻尼力,导致现有动力学模型无法精确描述MFC-MRD的非线性滞回特征。为改善MFC-MRD的非线性滞回特性,该文基于力学性能试验,通过分析多级流道结构及非线性滞回曲线特征,对双曲正切曲线进行分割重组,进而提出了符合滞回特性的改进双曲正切模型;在参数辨识过程中,为避免模型参数陷入局部最优和“早熟”,对遗传算法的选择算子进行改进,进而提出了一种三级逐步逼近的选择算子,提高了模型参数的辨识精度,并依据力学实验数据,精确地获得了模型参数与电流的关系。模型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Bouc-Wen模型和数据驱动式模型,该文建立的改进双曲正切模型的精度最高可提高75%,能准确地描述MFC-MRD存在的非线性滞回特性,具有较高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流道式磁流变阻尼器 双曲正切曲线 正向运动学模型 改进遗传算法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
14
作者 胡明 郭玉奉 +1 位作者 杨景 杨帆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4-319,共6页
作为运动控制的基础,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的误差模型对其精度存在影响。以六自由度机器人为对象,基于DH矩阵法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分别从位置、姿态与位姿综合三个方面建立六种不同的误差模型并利用量子遗传算法分... 作为运动控制的基础,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辨识的误差模型对其精度存在影响。以六自由度机器人为对象,基于DH矩阵法建立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进行仿真验证。分别从位置、姿态与位姿综合三个方面建立六种不同的误差模型并利用量子遗传算法分别进行辨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误差模型5拥有较高的辨识精度和辨识稳定性,适合用于实际辨识实验。利用高精度相机测量机器人末端位姿,通过粒子群寻优算法求取机器人基坐标系与相机坐标系之间转换矩阵。基于视觉测量数据、量子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以误差模型5作为实际辨识模型分别进行辨识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误差模型5的量子遗传算法辨识后的机器人末端综合位置误差的方差小,其值为0.1159mm2,曲线波动幅度小,且平均误差下降82.96%,有较高的辨识精度和辨识稳定性,可有效提升机器人末端的定位精度,为基于视觉的动态目标捕捉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运动学 参数辨识 误差模型 量子遗传算法 粒子群算法 手眼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苹果树冠层仿形喷雾作业臂设计与试验
15
作者 姜春淼 纪超 +2 位作者 陈金成 冯青春 张景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100,共8页
针对当前果园喷雾机喷施精度不高、动作执行粗放等问题,设计一种单侧具有6自由度的双摇臂式苹果树冠层仿形喷雾作业臂。根据标准苹果园的果树外形尺寸设计作业臂总体结构及关键零部件,基于静力学平衡方程分析作业臂在极限位置下的受力情... 针对当前果园喷雾机喷施精度不高、动作执行粗放等问题,设计一种单侧具有6自由度的双摇臂式苹果树冠层仿形喷雾作业臂。根据标准苹果园的果树外形尺寸设计作业臂总体结构及关键零部件,基于静力学平衡方程分析作业臂在极限位置下的受力情况,求得作业臂受最大静力为5656.65 N;基于作业臂运动学方程,分析获得作业臂单侧作业幅宽为3069 mm,最大作业高度约为5191 mm,最小离地高度约为547 mm;采用拉格朗日方程法建立作业臂动力学模型,明确作业臂各关节运动与所需驱动力的函数关系。在ADAMS中STEP5函数定义的运动特性下,将关节O 0~O 5的动力学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ADAMS仿真结果对比发现两结果在15 s处相差最大,其相对误差分别为15.42%、5.16%、6.66%、11.31%、1.21%、13.56%,验证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搭建仿形作业臂样机,仿形试验结果表明,仿形平均误差η为19.79°,满足设计要求,为果园多自由度冠层仿形作业臂的运动控制、轨迹规划等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形作业臂 运动学 动力学建模 动力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模式轮腿移动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
16
作者 李晋馥 于泽 连宾宾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3,共12页
移动机器人作为智能勘探与侦察的自动化装备,在航天探测、抢险救灾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轮腿式移动机器人因具有良好的机动性与越障能力而受到青睐.然而现有轮腿式移动机器人机身大多不可变形,导致机器人运动模式较少,地形适应性一... 移动机器人作为智能勘探与侦察的自动化装备,在航天探测、抢险救灾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轮腿式移动机器人因具有良好的机动性与越障能力而受到青睐.然而现有轮腿式移动机器人机身大多不可变形,导致机器人运动模式较少,地形适应性一般.且机身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无法在具备良好的爬坡能力的同时保证跨越障碍物的效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多连杆可变形机构作为机身的轮腿式移动机器人.在设计机器人轮腿及可变形机身的基础上,建立机器人整体运动学模型,据此规划机器人3种运动模式:同步步态、翻滚步态和蜷曲-伸展步态.开展机器人在典型地形(平坦地面、松软地形、上升坡度、下降坡度、障碍物)下的运动性能分析,揭示机器人结构参数与地形特征(爬坡角度、障碍物高度)映射关系.最后基于理论分析结果搭建物理样机并开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多模式轮腿移动机器人的最大爬坡角度和越障高度分别为44°和28 mm,具有良好的爬坡能力与越障性能.此外,得益于多模式运动特点,机器人在包含平坦地面及松软地形在内的多地形下均具有良好的通过性,验证了机器人方案的可行性.本文为多模式轮腿运动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式移动机器人 轮腿式移动机器人 运动学建模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间抱捕的连续型机械臂机构设计
17
作者 杨承旭 赵志军 +2 位作者 王耀兵 王捷 王丽华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9,共11页
针对空间中不同尺寸、形状目标的可靠捕获需求,设计了一种“C”型联动的绳驱动连续型机械臂,可在部分精确测量信息欠缺的条件下,实现对目标的“形封闭”可靠“抱捕”。该连续型机械臂可通过灵活增减关节数量在不同尺寸目标的捕获任务中... 针对空间中不同尺寸、形状目标的可靠捕获需求,设计了一种“C”型联动的绳驱动连续型机械臂,可在部分精确测量信息欠缺的条件下,实现对目标的“形封闭”可靠“抱捕”。该连续型机械臂可通过灵活增减关节数量在不同尺寸目标的捕获任务中应用,并具有各向操作能力一致的特点。首先介绍了机械臂的“C”型联动设计方案,然后针对联动式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建立了基于雅可比矩阵条件数的灵活性描述指标,并以提升机械臂灵活性为优化目标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机械臂的杆长分配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采用优化设计杆长的机械臂相比平均分配杆长的机械臂灵活性指标提升了4.6%。最后,仿真验证随着灵活性指标增加,机械臂的各向运动能力越接近,证明以该指标作为优化依据可以提升机械臂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型机械臂 空间抱捕 结构设计 运动学模型 灵活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yapunov函数设计的轮式机器人轨迹跟踪反馈控制器
18
作者 汪军 杨光永 +1 位作者 樊康生 徐天奇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4-129,共6页
文中通过研究差速驱动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跟踪,建立了其运动模型。通过设置反馈信号变更了位姿误差方程,从而构造出新的Lyapunov函数,设计出一个新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器,推导并证明控制器全局的渐近稳定性以及最终收敛性。利用... 文中通过研究差速驱动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轨迹跟踪,建立了其运动模型。通过设置反馈信号变更了位姿误差方程,从而构造出新的Lyapunov函数,设计出一个新的移动机器人轨迹跟踪控制器,推导并证明控制器全局的渐近稳定性以及最终收敛性。利用不同参考轨迹进行仿真实验,经过多种控制器比较,提出一种优越性更强,具有更小的误差、更高的控制精度和更快的误差收敛速度的控制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APUNOV函数 误差模型 运动学模型 轨迹跟踪 轮式机器人 平方误差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节几何误差的机器人绝对位置精度标定算法
19
作者 梁亮 吴成东 刘世昌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共7页
提出一种引入关节几何误差参数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和误差参数标定算法.首先,在DH(Denavit-Hartenberg)模型基础上,为每个关节引入6个几何误差参数,建立更为完善的标定误差模型,并实现该模型的正逆运动学求解算法.然后,建立包含关节... 提出一种引入关节几何误差参数的工业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和误差参数标定算法.首先,在DH(Denavit-Hartenberg)模型基础上,为每个关节引入6个几何误差参数,建立更为完善的标定误差模型,并实现该模型的正逆运动学求解算法.然后,建立包含关节误差、基坐标误差和工具坐标误差共45个参数的微分运动学雅可比矩阵,并采用小样本测试集实现基于迭代算法的误差参数求解.最后,在新松SR10C机器人上使用激光跟踪仪完成实验验证,将标定得到的误差参数补偿到模型中.结果表明,经过标定补偿后的机器人最大位置误差减小约80%,平均位置误差减小约80%,误差方差减小约97%,证明该方法可大幅提升工业机器人绝对位置精度和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绝对位置精度 运动学模型 几何误差 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轮转向牵引车牵引飞机轨迹跟踪控制研究
20
作者 董蕴琨 于鸿彬 刘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2-841,共10页
为提高飞机在牵引过程中的轨迹跟踪精度与稳定性,以四轮转向飞机牵引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飞机牵引系统运动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牵引车四轮转向轨迹跟踪控制方法。以双移线工况作为参考轨迹... 为提高飞机在牵引过程中的轨迹跟踪精度与稳定性,以四轮转向飞机牵引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飞机牵引系统运动学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的牵引车四轮转向轨迹跟踪控制方法。以双移线工况作为参考轨迹,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飞机牵引系统运动控制仿真模型,结合牵引车车速以及4个车轮的转角分配关系,建立牵引车四轮转向轨迹跟踪控制器。将该控制器与传统比例积分微分控制(proportional integral differential,PID)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该控制器的优越性,并分别在1.5、3、4 m/s的速度下,将牵引车四轮转向与前轮转向轨迹跟踪控制器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在1.5 m/s的速度下,通过改变飞机牵引系统的初始位姿对所设计的控制器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的速度下,牵引车四轮转向轨迹跟踪控制下的飞机横向误差、航向角误差以及牵引车航向角误差均小于前轮转向轨迹跟踪控制。在存在初始偏差的情况下,四轮转向轨迹跟踪控制器能够使飞机及时完成对初始偏差的修正,减小轨迹跟踪误差,同时提高飞机牵引系统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机牵引系统 四轮转向 运动学模型 模型预测控制 轨迹跟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