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
1
作者 贾天朝 文琦 +2 位作者 施琳娜 吴昕燕 丁金梅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117,共9页
[目的]定量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状况,探究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为区域减灾防灾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从地质灾害孕育和诱发角度选取12个评价因子,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 [目的]定量评估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状况,探究其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为区域减灾防灾和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与信息量模型,从地质灾害孕育和诱发角度选取12个评价因子,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并结合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廊道与优化分区进行分析。[结果]1)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高危险、极高危险区面积为25614.32 km^(2),占20.81%。2)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孕灾和诱发因子分别是坡度(信息量值为6.23852)和距农村居民点距离(13.27066),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间存在较高的敏感性。3)识别生态源地面积为26833 km^(2),提取生态廊道55条(6080.15 km),识别核心保护区(39613.58 km^(2))、生态保育区(67261.84 km^(2))、游憩展示区(10143.44 km^(2))、传统利用区(6081.34 km^(2))等功能区域。4)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安全格局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主要影响的区域为长江源园区(65.30%)、澜沧江源园区(77.90%)的核心保护区和黄河源园区(88.97%)的传统利用区,黄河源园区是廊道风险性最高的园区。[结论]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灾害对生态安全格局的影响空间差异明显,应当分区分类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估 信息量模型 生态安全格局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龚建周 夏北成 郭泺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7-111,共5页
利用深圳等8个城市1992-2002年间资源环境状态、资源环境压力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加权求8个城市不同年份生态安全指数值,再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显著水平的3个预测模型,并验证2002年的... 利用深圳等8个城市1992-2002年间资源环境状态、资源环境压力和人文环境响应3个子系统共21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加权求8个城市不同年份生态安全指数值,再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不同显著水平的3个预测模型,并验证2002年的实证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大连、深圳在不同年份内生态安全指数都较高,基本处于生态安全水平,上海与重庆的城市生态安全指数值最低;三个回归模型显示出非常相似的评价结果,并与PSR模型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表明3个回归模型预测城市生态安全的结果是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安全 生态安全指数 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R模型的张家口地区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被引量:17
3
作者 刘雅爱 葛京凤 +1 位作者 梁彦庆 李玉双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0-274,共5页
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发的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生态安全状况带来了重大挑战。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根据该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特点,运... 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速度加快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引发的资源浪费、土壤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给生态安全状况带来了重大挑战。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研究。根据该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特点,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提出以社会经济资源作为模型组成部分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共确定了29项评价指标,经过建立样本矩阵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运用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将得到的各指标值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运算,从而得到各指标的综合生态安全指数值。1987—2009年各县(区)的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涨幅为0.035 6;坝上高原区的平均综合生态安全指数总体要高于冀西北间山盆地区,平均高0.006 0。评价结果与实际拟合度较高,能够反映区域生态问题和区域生态安全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 PSR模型 综合评价 张家口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学信息三维定量化提取与集成——以河南栾川钼矿区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瑞喜 王功文 +8 位作者 张寿庭 曲家楠 朱彦彦 黄陆雄 燕长海 宋要武 韩江伟 马振波 云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83-893,共11页
三维地质建模与找矿靶区优选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通过自主研发GeoCube三维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软件,实现了栾川钼矿区三维地学信息定量化提取与集成。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数学建模方法集... 三维地质建模与找矿靶区优选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通过自主研发GeoCube三维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软件,实现了栾川钼矿区三维地学信息定量化提取与集成。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数学建模方法集成对比及其网格单元划分的不确定性分析,认为证据权法具有稳健的三维空间集成分析特征,其三维环境中的预测远景靶区为该区深部找矿定位、定量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为中国老矿山深部成矿定量预测技术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数学建模 地学信息 提取与集成 矿产资源预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榆神府矿区煤-岩-水-环特征及智能一体化技术 被引量:17
5
作者 苗霖田 夏玉成 +2 位作者 段中会 孙学阳 杜荣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21-1531,共11页
黄河中游榆神府矿区承担着能源保障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战略重任,为了探索实现2者并举的途径,基于520余个钻孔地层数据,将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基岩煤层厚度比与裂采比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榆神府矿区煤-岩-水-环的空间组合特... 黄河中游榆神府矿区承担着能源保障和生态保护的双重战略重任,为了探索实现2者并举的途径,基于520余个钻孔地层数据,将采煤与矿区生态环境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基岩煤层厚度比与裂采比对比的方法,研究了榆神府矿区煤-岩-水-环的空间组合特征及采煤对生态损伤机理;依据煤-岩-水耦合作用对生态扰动方式,划分出厚基岩保水盐渍型、中厚基岩控水沉降型、薄基岩失水塌陷型、薄基岩无水裂塌型、烧变岩失水裂塌型、烧变岩无水裂塌型6种类型;针对矿区内日益增加的高强度开采与矿区生态本底脆弱并存的局面,根据采煤对生态的扰动机理和减损开采目标,指出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实现生态扰动最小化和煤炭资源开采效益最大化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提出研发采煤-覆岩-地下水-生态环境智能一体化系统的目标架构、技术思路和面临的技术难题。结果显示:中东部是生态对采煤扰动的敏感区;采煤对生态损伤的方式有地表下沉,潜水位下降与相对上升引起的植被退化、土地盐渍化;浅埋煤层开采引起地表裂缝塌陷破坏土壤结构和包气带水并损伤植被根系;黄土梁峁地貌区地表移动变形诱发滑坡切断植物根系。指出有必要根据不同破坏方式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及预测模型,并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透明动态地质模型,实时展示开采损害的动态智能监测与预报预警,为采煤过程中对生态潜水和生态环境实施有效保护提供地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神府矿区 智能一体化 生态环境保护 透明地质模型 保水采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关键参数研究和资源分布特征——以中国石化探区“十三五”资源评价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徐旭辉 周卓明 +1 位作者 宋振响 杨国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2-843,共12页
在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中国石化探区“常规—非常规”以及“地质—经济—生态”2个一体化的“十三五”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流程和技术体系。研究了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包括基于TSM盆地模拟技术构建了适用于我... 在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与优选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中国石化探区“常规—非常规”以及“地质—经济—生态”2个一体化的“十三五”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流程和技术体系。研究了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包括基于TSM盆地模拟技术构建了适用于我国不同类型盆地/地区烃源岩完整的生—排—滞留烃演化模式、产率模型;建立了基于典型刻度区解剖的资源评价关键参数获取方法和评价指标。通过对近50个盆地/地区全部含油气层系(震旦系—第四系)的系统评价,落实了中国石化矿权区常规油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以及煤层气等7种不同类型油气的地质资源,明确了其油气资源的经济可采性和生态环境影响程度。通过资源分布特征研究,进一步明确了下一步勘探领域和方向,指出深层—超深层是常规油气的主攻方向,非常规尤其是页岩油气是未来我国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海域探区也具备广阔的勘探前景。同时,资源评价结果为油公司“十四五”规划和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M盆地模拟 常规—非常规一体化 地质—经济—生态评价一体化 油气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行动之负排放技术:经济评估问题与中国应对建议 被引量:8
7
作者 沈维萍 陈迎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53-161,170,共10页
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几乎所有排放路径都不同程度依赖负排放技术(NETs)的大规模应用。负排放技术不仅关乎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安全,还可能成为未来科技竞争的新领域。本文从气候变化经济学视角,辨析负排放技术、... 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几乎所有排放路径都不同程度依赖负排放技术(NETs)的大规模应用。负排放技术不仅关乎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安全,还可能成为未来科技竞争的新领域。本文从气候变化经济学视角,辨析负排放技术、二氧化碳移除(CDR)以及二氧化碳移除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 CDR)等概念,重点剖析负排放技术和策略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阐述负排放技术的成本收益评估、负排放策略与减缓和适应措施不同的经济学属性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视角下包含负排放方案的气候—经济综合评估模型(IAM)的构建思路,提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对负排放议题的几点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负排放技术 综合评估模型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矿山地质修复模式的升级与重塑:基于“地质修复3.0”的概念分析 被引量:27
8
作者 李国政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0-278,共9页
绿色发展视阈下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理念与模式需要变革和升级。以单纯“复垦、复绿”为特征的地质修复1.0模式和以生态旅游区建设为特征的2.0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必然向以生态修复和多产业融合发展的3.0模式演化... 绿色发展视阈下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理念与模式需要变革和升级。以单纯“复垦、复绿”为特征的地质修复1.0模式和以生态旅游区建设为特征的2.0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必然向以生态修复和多产业融合发展的3.0模式演化。地质修复3.0模式旨在构建完整的生态产业体系,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其主要特征是跨界创新。宏观目标、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共同构成了3.0模式的目标体系;顶层设计、绿色生态、精准匹配、利益共享是其运行的主要原则。地质修复3.0模式实现了政府、企业、社区的三赢格局,是矿山生态修复的重要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矿业模式 地质修复3.0 产业植入 跨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方法初探——以1∶25万区调呼中镇幅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江水 李仰春 +2 位作者 任凤和 尤福珍 李清伟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330-336,共7页
通过野外调查,在收集统计大量基础地质、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林)业地质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指导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对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现状及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 通过野外调查,在收集统计大量基础地质、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林)业地质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指导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对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现状及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研究和探讨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模型,确定了综合参数,划分了生态地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开发利用 潜力 森林浅覆盖区 生态地质评价模型 综合参数 评价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