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鼓动翻身:《人民日报》土改叙事中的妇女解放(1946-1949)
1
作者 陈文胜 胡小芳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3-65,共13页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其土地改革叙事中频繁呈现“妇女”形象,妇女不仅成为报纸的重要书写对象,更被建构为具有特定政治意涵的叙事资源。《人民日报》通过深入乡村社会的细节化描述,尤其通过对“翻身”的询...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其土地改革叙事中频繁呈现“妇女”形象,妇女不仅成为报纸的重要书写对象,更被建构为具有特定政治意涵的叙事资源。《人民日报》通过深入乡村社会的细节化描述,尤其通过对“翻身”的询唤与鼓动,促成了“人之再造”和妇女的解放。《人民日报》关于土改场域“情景再现”式的叙事手法和动员方式,尤其是其中对妇女解放历程的记录、书写与意义重构,既展现了自我指向性和历史纵深感,也为把握土改运动的多维面相和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进路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土改 话语 动员 妇女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时代农村青年“留守宝妈”的情感困境与观照理路
2
作者 胡德庆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6-177,共12页
当前关于农村青年和青年女性情感问题的研究,鲜有触及流动时代下最需情感观照的农村青年“留守宝妈”群体。在马克思青年观与杜威情感理论观照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发现,流动时代下,“重要他人”频繁化时空性... 当前关于农村青年和青年女性情感问题的研究,鲜有触及流动时代下最需情感观照的农村青年“留守宝妈”群体。在马克思青年观与杜威情感理论观照下,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发现,流动时代下,“重要他人”频繁化时空性流动促使“宝妈”情感劳动量持续增加,新旧文化价值理念间动态化冲突促使“宝妈”日常情感输入消极化,数字化负向信息多模态传播与渗透促使“宝妈”时常陷入情绪焦虑,乡村社会转型中交往实践场域与情感内容无序之变促使“宝妈”情感需求难以合理满足。健康情感具有积极的内在感染性、精神渗透性、群体交互性、实践扩展性,可在多维度与高强度的流动情境中维护“宝妈”心理健康、增强“宝妈”育儿信念、促进“宝妈”协同进步,以及缓和乡村社会人际矛盾冲突。据此建议从升级基层情感管理方式、创造和谐人际沟通情境、强化群团组织服务力、优化相关制度机制与提升自我情感观照能力等方面,助力流动时代农村青年“留守宝妈”化解情感困境、塑造健康情感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时代 农村青年 “留守宝妈” 情感生活 留守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闫琼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4年第8期62-64,共3页
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农村耕地大量荒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传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上,但... 21世纪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农村耕地大量荒废,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和市场的发展。传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和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上,但是忽视了劳动力流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文基于二元经济理论,通过调研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政策建议,进一步缓解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流动 妇女儿童问题 农业生产 二元经济理论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保健服务的利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龚双燕 王晖 刘冬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257-2262,共6页
目的了解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保健服务的利用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升流动育龄妇女产后保健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2—9月,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系统中筛选出16~49岁、已婚、2012年和2013年有分娩史、孕前有外出... 目的了解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保健服务的利用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升流动育龄妇女产后保健服务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2—9月,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系统中筛选出16~49岁、已婚、2012年和2013年有分娩史、孕前有外出流动经历、产后在外地的流动育龄妇女3 270人为研究对象,共分娩3 334次,记为3 334人次。提取大数据中已婚流动育龄妇女的分娩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婚姻情况、子女排行、本次生育是否符合生育政策以及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是否接受访视、产后第42天是否进行健康体检,并分析影响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访视、产后第42天进行健康体检的影响因素。结果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过访视或产后第42天进行过健康体检2 766人次(82.96%)。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访视1 977人次(59.30%),未接受访视1 138人次(34.13%),不明确219人次(6.57%)。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第42天进行健康体检2 578人次(77.32%),未进行健康体检659人次(19.77%),不明确97人次(2.91%)。不同分娩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子女排行以及本次生育是否符合生育政策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访视率及产后第42天进行健康体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民族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访视率及产后第42天进行健康体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娩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子女排行是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访视及产后第42天进行健康体检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2012—2013年,绝大部分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过访视或产后第42天进行过健康体检,其中超过一半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28 d内接受过访视,绝大部分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第42天进行过健康体检。分娩年龄≥20岁、受教育程度高、非农业户口、生产第1个孩子的已婚流动育龄妇女产后利用保健服务的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住流动性 妇女 产后保健 产妇卫生保健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革命与性别:华北根据地“妻休夫”现象评析(1941—1949) 被引量:17
5
作者 江沛 王微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5-36,共12页
1940年后,由于华北各根据地陆续颁布婚姻条例及妇女动员的广泛开展,以女性主动提出为特征的"妻休夫"离婚现象急剧增加。从公私两个领域和传统、革命、性别三个视阈切入,可以窥见这一婚姻变革现象的曲折过程及其与民族战争、... 1940年后,由于华北各根据地陆续颁布婚姻条例及妇女动员的广泛开展,以女性主动提出为特征的"妻休夫"离婚现象急剧增加。从公私两个领域和传统、革命、性别三个视阈切入,可以窥见这一婚姻变革现象的曲折过程及其与民族战争、政治变革、性别解放等相互纠缠的复杂关系。"妻休夫"现象所呈现的婚姻自由诉求、抗战需要与乡村习俗、家庭与社会稳定需求间的颉颃,使各地中共政权在实际操作中陆续调整女性婚姻政策,从支持"妻休夫"重新转变为以维护稳定为主的婚姻政策,以适应情与法冲突下乡村社会实态和军心稳定需要。通过跳出传统的"压迫-解放"框架,将各根据地乡村女性的存在、婚姻、情感的多重考察与乡村传统、民族战争、革命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能够客观阐释战时华北各根据地女性婚姻变革及妇女解放的实态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根据地 妇女动员 婚姻条例 “妻休夫”现象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女职业地位获得更依赖于父亲还是母亲?——来自1990年人口普查的历史证据 被引量:7
6
作者 黄衍华 乔晓春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0-50,共11页
过往不少关于代际流动的实证研究对象以男性为主体,研究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而鲜少关注母亲的影响力,反映出母亲在代际流动研究中的缺位。实际上,双亲工作与单亲工作的家庭相比,其子女能获得的资源存在根本性差异。传统上以单亲为变量的... 过往不少关于代际流动的实证研究对象以男性为主体,研究父亲与儿子的关系,而鲜少关注母亲的影响力,反映出母亲在代际流动研究中的缺位。实际上,双亲工作与单亲工作的家庭相比,其子女能获得的资源存在根本性差异。传统上以单亲为变量的研究方法或许导致研究结论的偏差。得益于IPUMS的数据处理技术,使本研究能够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1%抽样的微观数据进行代际流动研究,并在传统模型基础上纳入与母亲相关的变量进行分析。研究试图通过历史数据揭示一些人们在很长时间里没有认识到的社会现象或社会机制上的问题。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母亲的职业地位对子女地位获得的影响力远高于父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际职业流动 社会分层 女性职业地位 人口普查 拼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悲愤与痛苦:五四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情感动员——以天津为中心 被引量:7
7
作者 冯剑侠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0-99,共10页
从情感史的研究视野出发,以邓颖超、刘清扬、李峙山等五四时期天津妇女解放运动家为中心,考察她们如何借助妇女报刊展开情感动员,以唤起妇女意识觉醒和公众同情的历史过程,探索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逻辑。研究发现,对国家的爱、对丧... 从情感史的研究视野出发,以邓颖超、刘清扬、李峙山等五四时期天津妇女解放运动家为中心,考察她们如何借助妇女报刊展开情感动员,以唤起妇女意识觉醒和公众同情的历史过程,探索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逻辑。研究发现,对国家的爱、对丧权辱国的愤怒,和作为"女国民"平等承担国家与社会责任的自豪感,共同型塑她们的主体意识。因妇女普遍而深重的苦难所产生的"悲愤"和"痛苦"之情,是她们投身妇女解放运动的情感驱动力,也是她们通过情感仪式和媒介展演来动员妇女最常用的情感资源,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圈层共振,建立起妇女解放的团结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解放 情感动员 情感仪式 媒介展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计流动:一种宋代女性行旅活动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2
8
作者 铁爱花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76-183,共8页
宋代女性为求生计而奔波行旅的活动是一种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主要有:女性因自然灾害背井离乡,因外患内乱而流离行旅,因家庭变故而迁转流徙,因日常生活所需奔波行旅,因侍奉主人而随主行旅等方面。宋代女性的生计流动,体现出多样性、被... 宋代女性为求生计而奔波行旅的活动是一种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主要有:女性因自然灾害背井离乡,因外患内乱而流离行旅,因家庭变故而迁转流徙,因日常生活所需奔波行旅,因侍奉主人而随主行旅等方面。宋代女性的生计流动,体现出多样性、被动性、阶层广泛性、社会流动性、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它不仅关系女性自身生活,也是一个涉及宋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较复杂的历史现象,呈现出与"家内"或"闺闱"之内的生活迥然有别的面貌,反映出儒家理想与实际生活、性别规范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别,对于宋代女性与宋代社会而言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女性 行旅 生计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地服务与社会动员——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游海华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淞沪抗战中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妇女抗日救亡团体,后来的全称为"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中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产物。该团以劳动妇女为主体、以胡兰畦为核心,...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淞沪抗战中成立的、由中国共产党秘密领导的妇女抗日救亡团体,后来的全称为"十九集团军总司令部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是抗战初中期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产物。该团以劳动妇女为主体、以胡兰畦为核心,既做军队服务和动员,又做地方和社会动员,是军队和社会士气的鼓动者,也是军民联系的桥梁和军民关系的润滑剂。在1937年10月至1940年10月的三年中,服务团团员先后在沪苏皖赣浙鄂豫湘等八省市留下了舍己救国的艰辛足迹,在民族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挥洒着自己的青春热血。妇女从军,无疑凸显了普通女性在民族抗战中的特殊作用,也彰显了女性在历史大变革中的应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 胡兰畦 战地服务 社会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特征、社会因素与进城务工女性城乡空间流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文静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0,共7页
进城务工群体的城乡空间流动,体现了城市资本对劳动力的空间集聚,带来了生产关系的空间变化与重组。运用最新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个体特征和社会因素对进城务工女性城乡空间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 进城务工群体的城乡空间流动,体现了城市资本对劳动力的空间集聚,带来了生产关系的空间变化与重组。运用最新一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个体特征和社会因素对进城务工女性城乡空间流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女性的年龄、出生地、受教育程度以及初次进城时的婚育状况都对其城乡空间流动有显著影响。社会因素方面,随行亲友情况、享有的社会保障情况以及对在外务工期间工作生活的满意度对务工女性城乡空间流动有显著影响,而是否签订合同、是否拥有土地以及劳动收入状况的影响则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城务工女性 城乡空间流动 市民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民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的妇运组织者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里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2-138,共7页
1926—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推进,两湖地区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妇女运动。这场运动对于当时两湖地区社会震动极大。然而,研究者们习惯从中共与国民党的政策与路线等问题来考量这场运动,从而忽视了探析运动组织者所属的社会群体... 1926—1927年,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推进,两湖地区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妇女运动。这场运动对于当时两湖地区社会震动极大。然而,研究者们习惯从中共与国民党的政策与路线等问题来考量这场运动,从而忽视了探析运动组织者所属的社会群体。本文旨在从社会群体视角出发,对她们的社会动员重新审视。当时的妇运组织者是以知识女青年为主体的女性革命者。与男性革命者相比,她们缺少社会群体的有力支持,所以更多地依赖政党的权威。当这种上层权威丧失时,她们将面临社会的更大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运动组织者 国民革命 两湖 社会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模式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江蓉 杨君 《绿色科技》 2022年第6期240-245,253,共7页
推动女性尤其是流动女性就业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性别平衡,实现性别红利,激发潜在的社会生产力。由于不同的流动模式对女性就业状态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 推动女性尤其是流动女性就业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性别平衡,实现性别红利,激发潜在的社会生产力。由于不同的流动模式对女性就业状态的影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从个人特征、流动特征和家庭功能三个层面出发,实证分析了不同流动模式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结果发现:配偶随迁时女性就业几率比单人流动低19.4%;子女随迁时比女性单人流动的就业几率低32.5%;祖辈随迁时,流动女性的就业几率会显著提高34.3%。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对上述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依旧成立。为了释放流动女性的性别红利,提出了建议:对流动的模式进行调整与优化,同时政府、社会、家庭等主体要加大对流动女性劳动参与的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模式 流动女性 劳动参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健康干预在孕期体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娜 王杰 +4 位作者 陈丹丹 孙维嘉 张岳 刘静泉 张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74-677,共4页
本文围绕孕期体质量管理现状、移动健康干预在孕期体质量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移动健康在临床的应用推广及未来孕期体质量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移动健康 干预 孕妇 体质量管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妇营养素养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佳华 蒲丛珊 +4 位作者 王义婷 张莹莹 姜微微 戴永梅 单春剑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7-20,共4页
目的调查孕妇营养素养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孕期营养素养评估工具、移动健康信息搜索行为问卷、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源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531名待产孕妇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孕... 目的调查孕妇营养素养水平,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孕期营养素养评估工具、移动健康信息搜索行为问卷、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源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531名待产孕妇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孕妇营养素养得分为(44.52±9.68)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产次、有无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参加孕妇学校频次、移动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健康内部控制、健康机遇控制、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为孕妇营养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调整R^(2)=0.215,均P<0.05)。结论孕妇营养素养处于中等水平,需针对影响因素开展干预,以提高孕妇营养素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妊娠 营养素养 孕妇学校 移动健康信息 心理控制源 社会支持 妊娠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使用与跨国流动女工的文化适应——基于中越边境云南河口镇的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叶春丽 徐开彬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7-103,共7页
全球范围内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对个体的跨文化交往与适应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文化适应的除了传统的主客观因素之外,社交媒体已成为一个新的要素。本文基于2017-2019年间对中越边境跨国流动到云南河口镇的越南女工线下线上的田野调... 全球范围内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正对个体的跨文化交往与适应产生深远的影响。影响文化适应的除了传统的主客观因素之外,社交媒体已成为一个新的要素。本文基于2017-2019年间对中越边境跨国流动到云南河口镇的越南女工线下线上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考察社交媒体对其文化适应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职业和性别等因素造成的高流动性以及主权国家对边民的影响阻碍了越南女工对中国文化的深度接触。中国社交媒体使用嵌入到越南女工的语言文化资本积累、社会关系网络拓展和增加多元文化互动体验等生存和发展策略中,客观上增加了她们对中国社会的参与,进而对其文化适应产生了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南女工 文化适应 社交媒体 跨国流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健康干预在育龄妇女避孕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萍萍 张雪辉 +4 位作者 刘娜 王杰 陈丹丹 孙维嘉 张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81-884,共4页
本文介绍移动健康的定义及其在育龄妇女避孕中应用的优势,阐述了移动健康在国内外育龄妇女避孕中的具体应用,并对该领域现存问题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推广移动健康在育龄妇女避孕中的应用,为提高育龄妇女避孕成功率和未来此领域研究提供... 本文介绍移动健康的定义及其在育龄妇女避孕中应用的优势,阐述了移动健康在国内外育龄妇女避孕中的具体应用,并对该领域现存问题进行思考和展望,以期推广移动健康在育龄妇女避孕中的应用,为提高育龄妇女避孕成功率和未来此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健康 干预 育龄妇女 避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初期中国妇女使命的讨论和宣传——以《东方杂志》为中心 被引量:1
17
作者 郭奇林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05-213,327,共9页
1930年代,中国笼罩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硝烟战火中,媒体吹响了救亡图存的号角,在抗战动员宣传中,如何发动广大妇女参与抗战成为一个特殊主题,《东方杂志》专栏就妇女的使命,以及这一主题下妇女应如何开展活动,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持续的探... 1930年代,中国笼罩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硝烟战火中,媒体吹响了救亡图存的号角,在抗战动员宣传中,如何发动广大妇女参与抗战成为一个特殊主题,《东方杂志》专栏就妇女的使命,以及这一主题下妇女应如何开展活动,作了深入的分析和持续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抗战特殊背景下妇女解放运动的新命题,和实现这一目标的挫折与新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妇女使命 抗战 动员 妇女解放 《东方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水土保持运动中的妇女动员——以陕西绥德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艾开开 杨乙丹 《古今农业》 2019年第1期1-10,21,共11页
水土保持是集体化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集体化的推进,绥德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持续深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绥德县委将发动妇女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 水土保持是集体化时期黄土高原地区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20世纪50年代,随着农业集体化的推进,绥德县的水土保持工作持续深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水土保持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障碍。绥德县委将发动妇女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重要举措,并通过思想动员、贯彻"以方计工,同工同酬"、解决妇女生活拖累和技术瓶颈以及典型塑造等诸多方式,成功地发动广大妇女投身水土保持工作。妇女的积极参与大大推动了水土保持的进程,为发展山区农业和根治黄河水患作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妇女动员 思想动员 男女“同工同酬” 典型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性护理对产妇管理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4
19
作者 郑春华 李红雨 +4 位作者 陈晓霞 王丹 谭琼 凌红 李梅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082-2087,共6页
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对孕妇产后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0年9月间产科收治的产褥妇女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初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初产妇接受基于移动医疗AP... 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对孕妇产后管理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20年2月到2020年9月间产科收治的产褥妇女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10例。对照组初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初产妇接受基于移动医疗APP的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初产妇的母乳喂养自我效能量表(Breastfeeding Self-efficacy Scale,BSES)评分、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EPDS)评分、产褥期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以及对护理态度、专业度、沟通交流能力等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试验组初产妇的EP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B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试验组初产妇的孩子抚育、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支持等产褥期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初产妇对护理态度、专业度、沟通交流能力等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明显提高孕妇产后管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医疗 APP 延续性护理 孕妇 产后管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再造与路径创新--以“赣南新妇女”运动为例 被引量:17
20
作者 崔盼盼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当前中西部农村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步伐。基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江西省赣州市的“新妇女”运动开创了以家庭为组织载体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在留守群体日益成为乡村社会主体的背景下,... 当前中西部农村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困境,严重阻碍了乡村社会发展的步伐。基于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现实需求,江西省赣州市的“新妇女”运动开创了以家庭为组织载体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在留守群体日益成为乡村社会主体的背景下,通过赋予留守妇女群体以合法的体制性身份,实现社会的再组织化,再造了乡村文化建设的治理主体。在具体实践中,行政力量的外部引导、家庭事务的公共治理和村庄舆论的内部激活,可有效拓展村庄社会的自治实践,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新妇女”运动不仅实现了乡村社会的内部动员,还推动了村庄治理主体的内部供给,激活了村庄内部活力和村庄发展动力,提升了自治水平,为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和乡村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文化建设 留守妇女动员 主体再造 再组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