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滤泡细胞数量不足的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结节恶性风险评估及原因分析
1
作者 虞红珍 李明 +5 位作者 解翔 蓝晓锋 徐天宇 黄山 王弦 冯振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 探讨仅因滤泡细胞数量不足产生的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诊断的发生率、恶性风险度(risk of malignancy, ROM);并从超声与组织结构角度分析其细胞量不足与结节结构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 目的 探讨仅因滤泡细胞数量不足产生的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诊断的发生率、恶性风险度(risk of malignancy, ROM);并从超声与组织结构角度分析其细胞量不足与结节结构特性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FNAC)临床资料,复阅仅因滤泡细胞数量不足的BethesdaⅠ/Ⅲ类结节纳入分析,以BRAF V600E(+)或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为恶性标准,统计此二类诊断的发生率、ROM值;并配对细胞量充足的BethesdaⅡ/Ⅵ类结节作为对照组资料,对比分析两组超声特征及病理组织图像。结果 甲状腺结节BethesdaⅠ/Ⅲ类病例数、发生率及ROM值分别为39/160、3.3%/13.5%、38.5%/59.4%。其中C-TIRADS≥4b结节发生率、ROM值(22.4%、67.6%)均高于C-TIRADS≤4a类结节(12.7%、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细胞量充足的BethesdaⅡ/Ⅵ类结节相比,BethesdaⅠ/Ⅲ类结节与结节过小(最大径<5 mm)、垂直位生长(纵横比≥1)及乏血供(无或少血流信号)呈显著相关性(r=0.131、-0.230、0.237,P=0.008、<0.001、<0.001);与病理组织结构的间质弥漫显著纤维化、实质/间质构成比低(约1∶1)显著相关性(r=-0.269、-0.396,P=0.019、<0.001)。结论 甲状腺BethesdaⅠ/Ⅲ类结节ROM值高,BRAF V600E检测是有效的补充辅助诊断工具;当结节过小、垂直位生长、乏血供更易出现细胞量不足的BethesdaⅠ/Ⅲ类诊断,推测与病理组织结构的间质弥漫显著纤维化而实质/间质构成比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滤泡细胞数量不足 恶性风险度 Bethesdaⅰ/类诊断 C-TIRADS BRAF V600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蒽基Au(Ⅰ)和Ir(Ⅲ)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与发光行为调控
2
作者 王旭宇 谢欣然 曹登科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3-1522,共10页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6)(1-O)和[Ir(tpy)(bdpa-OH)](PF_(6))_(2)(2-OH)。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讨论了化合物Hbdpa及其配合物1和2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以及相关的发光行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Au(Ⅰ)和Ir(Ⅲ)的配位显著提高了配体Hbdpa的光反应活性。化合物2是首例能发生蒽基去芳构化反应的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蒽配体 Au()配合物 Ir()配合物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研究
3
作者 叶元滋 张思远 +3 位作者 夏万里 杨茹雪 肖寒 王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34-841,共8页
目的探究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MA)临床病理、基因特征和预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NM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随... 目的探究ⅠA-ⅢB期肺浸润性非黏液腺癌(INMA)临床病理、基因特征和预后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旨在为临床个体化术后辅助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INM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估和基因检测分析,随访记录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运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析肿瘤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和基因特征的相关性,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方法分析肿瘤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年龄46~77岁,中位年龄61岁。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直径较大的肿瘤、肿瘤进展、接受术后辅助治疗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分级较低的肿瘤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P=0.043)。驱动基因突变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差异,但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更常见,而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共突变更常见。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PFS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患者(P=0.002);虽然与采取治疗的患者相比,未治疗的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FS更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化疗和靶向治疗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的PFS差异均不显著。结论INMA患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进展状态及基因共突变相关,是影响PFS的关键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转移 A-B期浸润性非黏液腺癌 临床病理 基因特征 预后 疾病无进展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
4
作者 黄思勇 《中国兽药杂志》 2024年第8期15-20,共6页
本实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采用Hypersil GOLD(250 mm×4.6 mm,5u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白术内酯Ⅰ检测波长为276 nm,白术内酯... 本实验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测定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采用Hypersil GOLD(250 mm×4.6 mm,5um),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白术内酯Ⅰ检测波长为276 nm,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检测波长为220 nm,柱温为35℃,进样体积为20μL。白术内酯Ⅰ在0.10~1.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9.29%(RSD=2.25%);白术内酯Ⅱ在0.10~1.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07%(RSD=2.59%);白术内酯Ⅲ在0.10~1.6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43%(RSD=2.20%)。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度好、准确度高、重现性好,可测定白术中白术内酯Ⅰ、Ⅱ、Ⅲ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白术内酯 白术内酯Ⅱ 白术内酯 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地对大鼠肺间质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刘力 唐岚 +1 位作者 徐德生 陈琦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5-178,共4页
目的:研究生地对原代分离的大鼠肺间质成纤维细胞(fibrob last,Fb)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方法:生地经提取分离后得到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大鼠肺间质成纤维细胞经原代分离传代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生地提取物及生地注射液作... 目的:研究生地对原代分离的大鼠肺间质成纤维细胞(fibrob last,Fb)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方法:生地经提取分离后得到不同部位的提取物。大鼠肺间质成纤维细胞经原代分离传代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生地提取物及生地注射液作用72 h,采用RT-PCR的方法测定其中Ⅰ、Ⅲ型胶原的量。结果:水提醇沉上清液中以低聚糖为主的部分除个别浓度外,其余浓度对ColⅠ表达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对ColⅢ表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醇沉沉淀部分2×10-2g/mL的浓度对ColⅠ表达抑制作用明显,各浓度对ColⅢ表达均有抑制作用;生地注射液各浓度均对ColⅠ的表达均有抑制作用,低浓度(5×10-3g/mL)对ColⅠ、ColⅢ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生地中某些成分能够抑制大鼠肺间质成纤维细胞ColⅠ、ColⅢ的表达,是生地对肺纤维化起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地 纤维化 型胶原 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Ⅲ、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特异性分层表达 被引量:15
6
作者 吴向未 陈雪玲 +3 位作者 彭心宇 张示杰 牛建华 孙红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76-879,共4页
探讨Ⅰ、Ⅲ和Ⅳ型胶原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Ⅲ和Ⅳ型胶原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Ⅰ、Ⅲ和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 探讨Ⅰ、Ⅲ和Ⅳ型胶原在形成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Ⅰ、Ⅲ和Ⅳ型胶原在40例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表达。Ⅰ、Ⅲ和Ⅳ型胶原在肝包虫囊肿周围纤维囊壁中出现特异性分层表达。靠近虫体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00%、375%和400%。靠近肝实质侧纤维囊壁中,Ⅰ、Ⅲ和Ⅳ型胶原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75%、825%和850%。Ⅰ、Ⅲ、Ⅳ型胶原在两层中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1,P<001)。肝包虫囊肿周围人体纤维囊壁分层,Ⅰ、Ⅲ和Ⅳ型胶原与肝实质侧纤维囊壁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包虫 纤维性囊壁 型胶原 型胶原 Ⅳ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吴迪 骆丹 +2 位作者 张镇静 闵玮 朱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7-359,共3页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体外培养的汉族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波长为570~950nm、能量密度为15J/cm2的IPL照射培养细胞。在照射结束后1、12、24及48h收集细胞总R...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体外培养的汉族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波长为570~950nm、能量密度为15J/cm2的IPL照射培养细胞。在照射结束后1、12、24及48h收集细胞总RNA,应用反转录(RT)-PCR法测定各时间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IPL照射后12、24及48h,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且表达水平随孵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结论:IPL可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的转录,该研究部分阐明了IPL除皱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成纤维细胞 MRNA表达 型前胶原 型前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Smad7基因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对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6
8
作者 于鸿 陈琦 +2 位作者 刘晔 赵仲华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Smad7基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7对肾纤维化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Northern blot、Western b... 目的探讨Smad7基因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sC)Ⅰ、Ⅲ型胶原(ColⅠ、ColⅢ)表达的影响,为试图运用Smad7对肾纤维化进行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经脂质体介导将含有Smad7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大鼠MsC,用G418筛选及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法鉴定;又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转染阳性MsC克隆ColⅠ、ColⅢ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建立稳定高表达Smad7的阳性MsC克隆(S-22与S-26),并证实两阳性MsC克隆ColⅠ及ColⅢ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被明显抑制,其中S-22克隆ColⅠ及ColⅢmRNA表达分别降低47%和56%,其蛋白表达分别降低65%和54%。结论Smad7可能通过抑制组织内ColⅠ及ColⅢ的生成而起到减轻肾纤维化进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细胞 SMAD 7 型胶原 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如愿 车向明 +3 位作者 刘浩 樊林 赵伟 王光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08-310,共3页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方法切取104例开腹手术患者腹直肌后鞘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疝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进行染色,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胶原总量及Ⅰ型/Ⅲ...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型/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方法切取104例开腹手术患者腹直肌后鞘组织,其中合并腹股沟疝者1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进行染色,比较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胶原总量及Ⅰ型/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在腹股沟疝组和非腹股沟疝组间的差异。结果腹股沟疝组Ⅰ型胶原含量降低,Ⅲ型胶原含量升高,胶原总量升高,Ⅰ型/Ⅲ胶原蛋白比例降低。结论腹股沟疝患者腹直肌后鞘的Ⅰ型/Ⅲ型胶原比例下降,Ⅰ型胶原含量降低,而Ⅲ型胶原含量增高。腹股沟疝可能是系统性胶原代谢紊乱在腹股沟区的局部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疝 胶原蛋白 型胶原 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丹参药对及其组分对肾纤维化梗阻大鼠肾组织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均 曹轶璇 +2 位作者 王冬 阳小敏 周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1640-1642,共3页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探讨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成分对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福辛普利组(用蒙诺化学名取代商品名)、丹参总酚酸组、黄芪总皂苷组、黄芪丹参...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肾组织Ⅰ、Ⅲ型胶原含量,探讨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成分对肾纤维化的影响。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福辛普利组(用蒙诺化学名取代商品名)、丹参总酚酸组、黄芪总皂苷组、黄芪丹参颗粒剂配伍1∶1组(简称颗粒配伍组)、黄芪丹参组分配伍1∶1组(简称组分配伍组)。各组手术后第15天取出梗阻侧肾脏,组织经4%多聚甲醛固定24h,然后常规脱水包埋制成石蜡切片。部分进行HE、Masson病理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另一部分进行免疫组化实验,观察Ⅰ、Ⅲ型胶原沉积情况。结果:各组肾脏病理损害、胶原沉积及免疫组化结果表现一致,均以模型组最明显;表达最轻的为福辛普利组及组分配伍组。结论:UUO大鼠肾组织胶原沉积明显,黄芪丹参药对及其有效成分干预后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肾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梗阻 黄芪 丹参 有效成分 型胶原 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疡愈涂剂对糖尿病大鼠创面Ⅰ、Ⅲ胶原合成及MMPs、TIMP-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盛巡 李光善 +4 位作者 李萍 王芳 梁代英 刘欣 黄启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508-1513,共6页
目的:观察疡愈涂剂促进糖尿病迟缓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疡愈涂剂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造成实验性高血糖。30d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全厚皮切除直... 目的:观察疡愈涂剂促进糖尿病迟缓愈合伤口的修复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疡愈涂剂高、中、低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造成实验性高血糖。30d后,各组动物复合背部全厚皮切除直径为1·6cm的伤口。分别观察疡愈涂剂对创面愈合时间、愈合率的影响;天狼星红染色法以及免疫组化法观察Ⅰ、Ⅲ型胶原含量及Ⅰ、Ⅲ型胶原比值,并观察金属蛋白酶-1、-13(MMP-1、-13)、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水平及MMP-1、-13与TIMP-1比值。结果:疡愈涂剂各剂量组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愈合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伤口用药的第3、7、11d,高、中剂量组创面Ⅰ型胶原含量以及Ⅰ、Ⅲ型胶原比值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在伤口用药第3d疡愈涂剂中剂量、第7、11d各剂量组创面Ⅲ型胶原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各剂量组在第7d创面MMP-1、-13均高于模型组(P<0·01,P<0·05),而MMP-1在第11d与模型组趋于一致且MMP-13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各剂量组在3、7、11d创面TIMP-1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在第11d各剂量组MMP-1、TIMP-1比值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在第3、7d高、中剂量组创面MMP-13、TIMP-1比值高于模型组(P<0·01),而到第11d高、中、低各剂量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第11d高、中剂量组MMP-13、TIMP-1比值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疡愈涂剂可能通过调节影响胶原代谢的MMPs、TIMPs表达平衡,促进胶原的合成和沉积,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胶原 基质金属蛋白酶 糖尿病 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纤益心方对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振涛 韩丽华 +2 位作者 朱明军 柴松波 曹程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96-1500,共5页
目的:探讨抗纤益心方(党参、黄芪、茯苓、白术、丹参、川芎、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抑制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室重构的机制。方法:采用自主饮用呋喃唑酮水溶液建立DCM大鼠模型,8周后,存活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4只)16周时,处死... 目的:探讨抗纤益心方(党参、黄芪、茯苓、白术、丹参、川芎、红花、赤芍、泽兰、益母草)抑制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室重构的机制。方法:采用自主饮用呋喃唑酮水溶液建立DCM大鼠模型,8周后,存活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4只)16周时,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法(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心肌组织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心肌间质内Ⅰ、Ⅲ型胶原大量增生,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中西药联用组、大剂量组心肌内Ⅰ、Ⅲ型胶原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大剂量组与卡托普利组比较无差别(P>0.05),与小剂量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大鼠心肌呈明显纤维化,与Ⅰ、Ⅲ型胶原在心肌组织内较高的表达存在密切关系。抗纤益心方能够抑制心肌间质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心室重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纤益心方 扩张型心肌病 心室重构 型胶原 免疫组化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T1 ASON对肺纤维化大鼠BALF细胞因子和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文军 曾鸣 +3 位作者 刘丹 范贤明 朱晨 湛晓勤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1(STAT1)反义寡核苷酸(ASON)雾化吸入对博莱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PDGF-B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IFN-γ(干扰素-γ)表达... 目的:观察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活化子1(STAT1)反义寡核苷酸(ASON)雾化吸入对博莱霉素(BLM)致肺纤维化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PDGF-BB(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TGF-β1(转化生长因子-β1)、IFN-γ(干扰素-γ)表达及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45只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ASON组、BLM组和生理盐水(NS)组各15只,气管内分别灌注BLM(ASON组、BLM组)和NS(NS组)复制肺纤维化模型和空白对照,ASON组于第0、2、4、6天雾化吸入STAT1ASON,BLM组和NS组雾化吸入NS,各组分别于第7、14、28天均处死动物5只。观察肺泡炎和肺纤维化改变;收集BALF测定PDGF-BB、TNF-α、IFN-γ、TGF-β1的水平;测定肺组织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结果:ASON组第7、14、28天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BLM组(P<0.05)。BLM组各时间点BALF中PDGF-BB、TNF-α、TGF-β1表达水平较NS组升高(P<0.05),ASON组较BLM组各时间点均降低(P<0.05);BLM组BALF中IFN-γ表达水平各时间点均低于NS组(P<0.05),但ASON组各时间点均较BLM组高(P<0.05)。ASON组和BLM组第7、14、28天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高于NS组(P<0.05);ASON组第7、14、28天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均较同时间点BLM组降低(P<0.05)。结论:STAT1ASON雾化吸入能够减轻BLM诱导的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BALF中TGF-β1、PDGF-BB、TNF-α的表达,抑制IFN-γ下降而减少肺组织胶原的沉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T1 反义寡核苷酸 肺纤维化 细胞因子 型胶原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气升陷活血方对心梗后心衰低血压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振涛 高雅婵 +4 位作者 柴松波 吴鸿 高水波 韩丽华 常红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28-630,I0016,共4页
目的:探讨益气升陷活血方及其拆方对心梗后心衰低血压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心衰模型,将LVEF值≤50%、尾动脉收缩压≤90 mm Hg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心衰低血压组、益气升陷活血方组、益... 目的:探讨益气升陷活血方及其拆方对心梗后心衰低血压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心脏左冠状动脉结扎术,建立心衰模型,将LVEF值≤50%、尾动脉收缩压≤90 mm Hg的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心衰低血压组、益气升陷活血方组、益气升陷组、活血化瘀组,灌胃干预8周。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并实时定量PCR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m RNA的含量。结果:与心衰低血压组比较,所有治疗组心肌Ⅰ、Ⅲ型胶原含量及m RNA的含量均降低(P<0.05);与活血化瘀治疗组比较,益气升陷组、全方治疗组,心肌Ⅰ、Ⅲ型胶原m RNA的含量均降低,全方治疗组更显著(P<0.05)。结论:全方治疗组、益气升陷组、活血化瘀组能减轻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的程度,减少心肌Ⅰ、Ⅲ型胶原的含量,其中全方治疗组较益气升陷治疗组、活血化瘀治疗组的改善作用明显,益气升陷组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低血压 益气升陷活血方 心肌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补益资生丸中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和茯苓酸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坚 徐菁 +1 位作者 李鹏 朱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718-1722,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同时测定补益资生丸中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和茯苓酸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补益资生丸甲醇提取,分析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2 m L/min;...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同时测定补益资生丸中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和茯苓酸成分的分析方法。方法补益资生丸甲醇提取,分析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以乙腈-0.05%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2 m L/min;白术内酯Ⅲ和白术内酯Ⅰ的检测波长为220 nm,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检测波长为241 nm,茯苓酸为210 nm。结果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去氢土莫酸、猪苓酸C和茯苓酸质量浓度分别在4.12-82.40μg/m L(r=0.999 8)、6.55-131.00μg/m L(r=0.999 4)、4.30-86.00μg/m L(r=0.999 9)、5.35-107.00μg/m L(r=0.999 2)、4.40-88.00μg/m L(r=0.999 7)时与其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n=6)分别为99.0%、97.6%、99.1%、97.0%、97.9%,RSD分别为1.2%、1.6%、1.2%、0.91%、1.5%。结论暂定本品标准为每丸中含白术内酯Ⅲ不得低于0.26 mg,白术内酯Ⅰ不得低于0.15 mg,去氢土莫酸不得低于0.40 mg,猪苓酸C不得低于0.14 mg,茯苓酸不得低于0.20 m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益资生丸 白术内酯 白术内酯 去氢土莫酸 猪苓酸C 茯苓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管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和苍术酮 被引量:19
16
作者 寿旦 戴诗文 +2 位作者 章建民 李洪玉 俞忠明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7-639,共3页
采用微管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和苍术酮。采用美国Micro-tech Ultra plusⅡTM微管柱通用型二元梯度高效液相色谱仪和Microsil C18微管色谱柱(150mm×1.0mm),以甲醇-乙腈-水(A相体积比为90∶5∶5;B相体... 采用微管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和苍术酮。采用美国Micro-tech Ultra plusⅡTM微管柱通用型二元梯度高效液相色谱仪和Microsil C18微管色谱柱(150mm×1.0mm),以甲醇-乙腈-水(A相体积比为90∶5∶5;B相体积比为55∶5∶4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50μL/min,在220nm波长下检测。在上述色谱条件下,3种组分分离良好,在相应的进样质量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白术内酯Ⅲ、Ⅰ和苍术酮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6.86%,97.13%和98.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63%,1.31%和0.39%。该法简便、快捷,能够用于白术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管液相色谱法 白术内酯 白术内酯 苍术酮 白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增骨Ⅰ、Ⅲ号调节rhBMP-2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魏玉玲 邹庆 +1 位作者 傅刚 梁克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0-252,共3页
目的 观察中药增骨Ⅰ、Ⅲ号调节体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对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成纤维细胞。然后用中药增骨Ⅰ、Ⅲ号及增骨Ⅰ、Ⅲ号复合rhBMP 2分别作用于成纤维细胞 ,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增骨Ⅰ、Ⅲ号调节体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 2 (rhBMP 2 )对体外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人成纤维细胞。然后用中药增骨Ⅰ、Ⅲ号及增骨Ⅰ、Ⅲ号复合rhBMP 2分别作用于成纤维细胞 ,使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噻唑蓝 (MTT)比色分析其增殖、放免测定骨钙素 (BGP)含量。结果 增骨Ⅰ、Ⅲ号MTT比色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中药复合rhBMP 2组与对照组比色结果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增骨Ⅰ、Ⅲ号及中药复合rhBMP 2都可促进成纤维细胞BGP的表达 ,与对照组相比结果差异分别为有显著性 (P <0 0 5 )和非常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增骨Ⅰ、Ⅲ号能激活成纤维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 ,能增强rhBMP 2诱导成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中药 增骨I号 增骨 成骨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应变的Ⅰ/Ⅱ/Ⅲ复合型断裂准则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一凡 董世明 +1 位作者 李念斌 华文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47-456,共10页
将已有的适用于平面断裂的最大周向应变(MTSN)准则,推广到适用于空间三维断裂的断裂准则.并具体讨论了Poisson(泊松)比对复合型断裂的面内断裂角与面外断裂角及断裂包络图的影响.Ⅰ/Ⅲ复合型断裂时,面外断裂角与Poisson比无关.Ⅱ/Ⅲ及Ⅰ... 将已有的适用于平面断裂的最大周向应变(MTSN)准则,推广到适用于空间三维断裂的断裂准则.并具体讨论了Poisson(泊松)比对复合型断裂的面内断裂角与面外断裂角及断裂包络图的影响.Ⅰ/Ⅲ复合型断裂时,面外断裂角与Poisson比无关.Ⅱ/Ⅲ及Ⅰ/Ⅱ/Ⅲ复合型断裂条件下,面内断裂角随着Poisson比的增大而减小,面外断裂角随着Poisson比的增大而增大.在复合型断裂条件下,包络图均随着Poisson比增大而减小.且Poisson比对断裂包络图的影响大于面内断裂角,对面外断裂角影响最小.将本准则理论预测值与多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可知推广的MTSN准则能够较好地预测三维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型断裂准则 周向应变 ⅰ//ⅲ复合型 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沉透膈丸中和厚朴酚、厚朴酚、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和儿茶素的测定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伟 朱叶珊 +1 位作者 蔡春江 司雁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80-985,共6页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丁沉透膈丸(厚朴、白术、丁香、沉香、木香、香附、砂仁、草豆蔻、陈皮、麦芽、广藿香、青皮、法半夏、云曲、茯苓、甘草)中和厚朴酚、厚朴酚、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和儿茶素的量。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丁沉透膈丸(厚朴、白术、丁香、沉香、木香、香附、砂仁、草豆蔻、陈皮、麦芽、广藿香、青皮、法半夏、云曲、茯苓、甘草)中和厚朴酚、厚朴酚、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和儿茶素的量。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00 mm,5μm);体积流量0.7 mL/min。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测定以乙腈为流动相A,流动相B为2%冰醋酸溶液(V/V),检测波长294 nm;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测定以甲醇-乙腈(1∶1)为流动相A,流动相B为0.1%磷酸水溶液,检测波长220 nm;儿茶素的测定以甲醇-0.5%冰醋酸溶液(26∶7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8 nm。结果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分别在0.032 4~0.648 0μg(r=0.999 6)、0.021 8~0.436 0μg(r=0.999 8)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7%、99.29%,RSD(n=9)分别为0.84%、1.04%;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分别在0.006 8~0.136 0μg(r=0.999 4)、0.010 2~0.204 0μg(r=0.999 3)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2%、99.15%,RSD(n=9)分别为0.69%、0.75%;儿茶素在0.004 6~0.092 0μg(r=0.999 8)进样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0%,RSD(n=9)为0.69%。结论该测定方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沉透膈丸 和厚朴酚 厚朴酚 白术内酯 白术内酯 儿茶素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刺激下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森 靳安民 +3 位作者 付国建 王鹏成 闵少雄 张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A组(应力刺激组... 目的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A组(应力刺激组)与B组(非应力刺激组)。A组术后第2周开始训练;B组正常笼养。分别于术后2、4、6、8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各处死两只,行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检测。结果⑴术后2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但无明显差别;⑵术后4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A组Ⅰ、Ⅲ型胶原染色颜色均较B组深,且稍显均匀,犹以Ⅲ型胶原为明显;⑶术后6周,Ⅰ、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分布均较前广泛,A组较B组明显,且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有序;⑷术后8周,A组胶原排列相对更为有序,Ⅰ型胶原染色较Ⅲ型更为均匀分布,Ⅲ型胶原明显减少。结论应力刺激能够促进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界面胶原合成,从而促进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冈上肌腱 腱-骨修复 应力刺激 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