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velopment of bimetallic spinel catalysts for low-temperature decomposition of ammonium dinitramide monopropellants
1
作者 C.Shamjitha Anuj A.Vargeese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47-54,共8页
Ammonium dinitramide(ADN)based liquid monopropella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environmentally benign substitutes for hydrazine monopropellant.However,new catalysts are to be developed for making ADN monopropellants co... Ammonium dinitramide(ADN)based liquid monopropella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environmentally benign substitutes for hydrazine monopropellant.However,new catalysts are to be developed for making ADN monopropellants cold-start capable.In the present study,performance of Co and Ba doped CuCr_2O_4 nanocatalysts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was evaluat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aqueous ADN solution and ADN liquid monopropellant(LMP103X).The catalys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PXRD(Powder X-ray Diffraction),FTIR(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TEM(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EDS(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and XPS(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The nanosize was confirmed by SEM and TEM,while the nanoflake morphology was confirmed by the SEM analysis.Further,we obtained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from the EDS analysis.We investigated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catalysts by thermogravimetric(TG)analysis and the developed catalysts lowered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ADN monopropellant by about 55℃.The XPS analysis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metal ions with different chemical states.Apparently,increase in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catalysts and the mixed active sit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oxygen vacancy on the catalyst surface introduced by metal doping are influencing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of ADN samp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N monopropellant mixed metal oxides Doped spinels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传感网络混合式入侵行为实时检测研究
2
作者 陆思辰 王福军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7,共6页
混合式入侵行为往往在一个或多个局部位置出现,且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无法很好地捕捉其复杂特征,为此提出光纤传感网络混合式入侵行为实时检测方法。以平均过零率和短时能量作为指标对某段信号进行分割处理,减少不断累加的处理延... 混合式入侵行为往往在一个或多个局部位置出现,且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性,无法很好地捕捉其复杂特征,为此提出光纤传感网络混合式入侵行为实时检测方法。以平均过零率和短时能量作为指标对某段信号进行分割处理,减少不断累加的处理延时,提取可能存在入侵行为的光纤传感信号。通过高阶谱分析、样本熵分析和奇异值分析进一步提取信号特征,构建并利用多层梯度下降法训练多个深度神经网络,将所提取的特征输入至对应深度神经网络中,经由Softmax函数输出混合式入侵行为检测结果,最后采用改进的DS证据理论关联融合各深度神经网络输出的检测结果,实现光纤传感网络混合式入侵行为实时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入侵行为检测结果更准确、内存占用率和CPU使用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网络 混合式入侵行为 实时检测 深度神经网络 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雨屏区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研究
3
作者 李玲 王玉杰 +4 位作者 张远彬 蒋豪 李平 补春兰 涂卫国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05-112,共8页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 为了探究华西雨屏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性,在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布设了阔叶、柳杉、草本及其混合凋落物样品,分析了2.1 a内凋落物质量及营养元素随时间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柳杉、阔叶、草本和混合t95%分别为11.85、5.89、4.03、8.13 a,凋落物最终质量残留率在20%~60%之间;(2)草本、阔叶和混合分解速率在初期最大,并呈季节性变化,柳杉分解速率在后期最大,无季节性变化;(3)混合凋落物分解呈非加和效应,各组分在1.0 a之前表现为协同效应,1.0 a之后表现为拮抗效应,其分解速率在秋冬季降幅最大,出现了C、N、P、K的积累,对季节变化最敏感;(4)4种凋落物的分解具有质量与营养元素双重释放格局,C、N、P最终残留率在20%~60%之间,C、N、P浓度随着时间增加基本呈波动性变化;(5)凋落物初始分解速率与初始C/N不完全相关,但从总的分解过程来看,凋落物质量残留率与C/N呈极显著正相关,N在该区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西雨屏 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分解 季节变化 非加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次生林甜槠和拟赤杨不同分解程度叶凋落物混合分解动态研究
4
作者 高建新 兰勇 +8 位作者 龚雨 周天玲 赖礼萍 郑崇龙 徐定兰 宋庆妮 杨清培 黄冬梅 刘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9-670,共12页
【目的】旨在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动态机制,揭示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在官山样地中选取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拟赤杨(Alniphyllum f... 【目的】旨在探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凋落物混合分解的动态机制,揭示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混合分解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在官山样地中选取甜槠(Castanopsis eyrei)和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进行凋落叶混合分解试验,分析单独和混合分解的质量损失率以及养分变化,评价分解过程中的混合效应。【结果】在分解过程的不同阶段,分解程度不同的甜槠凋落叶,包括未分解UC_(EE)和半分解SC_(EE),均显著影响拟赤杨凋落叶(A_(FT))的分解。在分解的第45周,A_(FT)+UC_(EE)的质量残留率(70.36%)显著高于A_(FT)+SC_(EE)(55.64%),而A_(FT)+SC_(EE)的质量残留率与A_(FT)(56.01%)差异不大;A_(FT)+UC_(EE)处理的养分残留率分别为有机碳(51.84%)、全氮(89.57%)、全磷(83.85%),显著高于A_(FT)+SC_(EE)处理的有机碳(38.33%)、全氮(77.91%)、全磷(73.65%),以及单独A_(FT)处理的有机碳(43.17%)、全氮(78.58%)、全磷(72.14%)。【结论】在混合分解过程中,甜槠凋落叶对拟赤杨凋落叶的分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未分解甜槠的抑制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分解 甜槠 拟赤杨 混合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MSD与改进PCNN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
5
作者 任鹏百 雷慧云 +3 位作者 党建武 王阳萍 刘启明 杨莉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81-1495,共15页
为了解决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分解工具存在的信息损失和数据冗余等局限性,导致融合图像边缘和细节信息容易受损的问题,提出一种混合多尺度分解模型(Hybrid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 Model,HMSD)与改进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为了解决红外与可见光图像在融合过程中,由于分解工具存在的信息损失和数据冗余等局限性,导致融合图像边缘和细节信息容易受损的问题,提出一种混合多尺度分解模型(Hybrid Multi-scale Decomposition Model,HMSD)与改进脉冲耦合神经网络(Pulse Coupled Neural Network,PCNN)的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算法。首先,结合快速交替引导滤波器(Fast Alternating Guided Filtering,FAGF)与高斯滤波器(Gaussian Filter,GF)的特性,提出一种新的混合多尺度分解模型(HMSD),源图像利用HMSD模型分解为一个基础层及三层特征图,每层特征图均包含细、粗双重结构;然后,基础层融合采用核范数最小化(Nuclear Norm Minimization,NNM)融合规则,针对各特征图特性,分别采用改进脉冲耦合神经网络和区域能量融合规则。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空间频率、信息熵、融合质量、峰值信噪比、视觉保真度和标准差等多种客观评价指标上分别平均提高了47.6%,5.2%,6.4%,9.4%,5.3%,27.3%,不仅较好地保留了源图像的边缘和纹理等信息,而且在视觉效果上也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融合 红外与可见光 混合多尺度分解 快速交替引导滤波器 脉冲耦合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凋落物来源差异与混合比例对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影响
6
作者 李玥灵 黄向华 《福建林业》 2025年第2期37-41,共5页
采用尼龙分解袋法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格氏栲(Castanopsis fargesii)凋落叶进行为期90 d的分解试验,探究针阔叶凋落物的单一分解及不同比例混合分解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格氏栲单一凋落叶分解与混合分解质量损失均主... 采用尼龙分解袋法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和格氏栲(Castanopsis fargesii)凋落叶进行为期90 d的分解试验,探究针阔叶凋落物的单一分解及不同比例混合分解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格氏栲单一凋落叶分解与混合分解质量损失均主要发生在前45 d,马尾松和格氏栲单一凋落叶分解失重率均为22%左右,马尾松与格氏栲凋落叶混合比例为1∶1和1∶4时凋落物分解失重率分别为10.5%和21.8%,相对分解速率在后期均呈下降趋势;分解90 d后,不同树种单一凋落物分解、凋落物不同比例混合分解的凋落物质量残留与分解45 d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从高到低依次为:纯格氏栲凋落叶>马尾松凋落叶+格氏栲凋落叶(1∶1)>马尾松凋落叶+格氏栲凋落叶(1∶4)>纯马尾松凋落叶。综上,不同树种单一凋落物分解及不同比例混合分解均存在前期快速分解和后期缓慢分解2个阶段,凋落物混合分解效应受其混合比例差异的影响,提高阔叶树种在生态系统所占比例会促进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针叶树种 阔叶树种 混合比例 Olson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混合像元分解与分形理论方法的遥感蚀变信息提取
7
作者 乔锴 赵忠海 +2 位作者 罗涛 刘俊良 冉冬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11-212,共2页
西藏作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关键靶区,其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背景造就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虽然西藏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传统地表勘探方法面临多重技术瓶颈。但其独特的地表植被覆盖度低等特征,为遥感蚀变异常信息的精... 西藏作为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关键靶区,其独特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背景造就了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虽然西藏恶劣的自然条件导致传统地表勘探方法面临多重技术瓶颈。但其独特的地表植被覆盖度低等特征,为遥感蚀变异常信息的精准识别与提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利用遥感技术开展矿化遥感蚀变信息提取进而指导找矿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但在以往的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通常在预处理阶段利用掩膜方法对遥感影像中的干扰地物要素(植被、阴影、云雪、水体)进行去除,这种处理方式也将导致复杂地质背景下大量原始数据未能参与运算,影响了遥感蚀变异常信息提取的完整性及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 混合像元分解 分形理论 蚀变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异龄混交下马尾松凋落叶分解中水解酶活性研究
8
作者 伍映晓 秦惠珍 +1 位作者 赵婷连 申卫军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共11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经过同龄和异龄混交改造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解酶活性的变化,为深入理解马尾松人工林混交化改造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1983年种植的马尾松和... [目的]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经过同龄和异龄混交改造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解酶活性的变化,为深入理解马尾松人工林混交化改造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1983年种植的马尾松和红锥同龄林混交林(P_(83)C_(83))、1959年种植的马尾松和1983年种植的红锥异龄林混交林(P_(59)C_(83))及1959年、1983年种植的马尾松纯林(P_(59)、P_(83))、1983年种植的红锥纯林(C_(83))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个月的凋落叶野外原位分解实验,测定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与碳循环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β-木糖苷酶(XYL),与氮循环相关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以及与磷循环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P)等6种水解酶活性,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同异龄混交改造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同龄混交林(P_(83)C_(83))显著提高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特别是在分解第4、7个月时,XYL和LAP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P_(83)),而异龄混交林(P_(59)C_(83))整体酶活性较低,且分解4个月时BG、CBH、XYL和LAP酶活性显著低于马尾松纯林(P_(59));(2)异龄混交组中,马尾松纯林(P59)在分解过程中始终受到较为严重的氮限制,异龄混交林(P_(59)C_(83))及其余林分逐渐从相对氮限制转为相对磷限制;(3)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叶高的氮(N)含量以及低的总碳氮比(C/N)有助于促进酶活性的提升。[结论]同龄混交与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叶养分含量差异有关,因此在探讨凋落叶的单一与混合分解时,应充分考虑树种林龄差异对凋落叶基质质量以及分解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同龄混交林 异龄混交林 凋落叶分解 水解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K-shell混合度分解法的有源配电网脆弱节点评估
9
作者 段宏 郭成 陈凤仙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6,共10页
针对现有配电网节点脆弱性评估方法存在指标选取困难、指标权重片面而难以用于有源配电网脆弱节点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K-壳(K-shell)混合度分解法(mixed degree decomposition,MDD)的有源配电网脆弱节点评估方法。首先,提出基... 针对现有配电网节点脆弱性评估方法存在指标选取困难、指标权重片面而难以用于有源配电网脆弱节点评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K-壳(K-shell)混合度分解法(mixed degree decomposition,MDD)的有源配电网脆弱节点评估方法。首先,提出基于信息熵理论改进的K-shell混合度分解法,实现配电网节点脆弱度层级划分;随后,结合分布式电源的地理位置和随机特性,建立基于核密度估计和Copula理论的分布式电源随机出力模型;最后,基于风险理论提出以节点运行风险作为权重修正因子的配电网脆弱节点评估方法。所提方法能有效评估有源配电网的脆弱节点,且面对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配电网脆弱节点评估时具有更强的计算效率。通过对IEEE 123系统的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分布式电源 脆弱节点 COPULA理论 复杂网络理论 改进的K-shell混合度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像元分解的分蘖期水稻基本苗数量估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文静 戴世元 +3 位作者 冯展康 段凯文 邵长锋 魏新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209,共8页
基本苗数量是反映水稻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在分蘖期精准估测水稻基本苗数量可以指导后期的施肥量,从而调控水稻的最佳分蘖数。同时,对水稻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田间人工统计基本苗数量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 基本苗数量是反映水稻健康水平的重要依据,在分蘖期精准估测水稻基本苗数量可以指导后期的施肥量,从而调控水稻的最佳分蘖数。同时,对水稻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传统田间人工统计基本苗数量耗时长、成本高等问题,以江苏大学附属农场镇江润果农场分蘖期水稻为研究对象,利用大疆无人机(M600 Pro型)搭载多光谱相机(Rededge-MX型)获取水稻分蘖期多光谱数据,对原始图像进行图像拼接、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预处理操作,根据像元纯度系数提取土壤端元和植被端元,建立波谱库,然后按照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的方法执行混合像元分解,构建植被覆盖度和水稻基本苗数量的回归模型。该研究方法获得的模型决定系数R^(2)为0.891,均方根误差RMSE为4.6株/m^(2)。而传统的像元二分法模型(基于NDVI、VDVI和GNDVI植被指数计算植被覆盖度),其决定系数R2为0.834、0.744、0.642,其RMSE为5.7、7.1、8.4株/m^(2)。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的混合像元分解模型评价指标均优于像元二分法模型。本文基于混合像元分解方法有效提高了水稻基本苗统计精度,并且生成了水稻基本苗数量反演图,可以直观统计基本苗数量,为分蘖期水稻补苗、间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基本苗 混合像元分解 完全约束最小二乘法 像元二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电力设备红外图像的混合噪声去除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云鹏 王权 +4 位作者 刘一瑾 杨宁 韩帅 贾鹏飞 和家慧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6-192,共7页
电力设备的红外图像在采集传输过程中,易受高斯噪声与脉冲噪声的影响从而破坏图像的真实信息,为满足图像处理过程对图像质量的要求,文中提出了一种针对红外图像混合噪声的滤除方法。首先利用三方加权稀疏编码(TWSC)模型有效滤除红外图... 电力设备的红外图像在采集传输过程中,易受高斯噪声与脉冲噪声的影响从而破坏图像的真实信息,为满足图像处理过程对图像质量的要求,文中提出了一种针对红外图像混合噪声的滤除方法。首先利用三方加权稀疏编码(TWSC)模型有效滤除红外图像中的高斯噪声,然后利用图像结构纹理分解结合中值滤波算法实现剩余脉冲噪声的分离与去除,实现在滤除红外图像混合噪声的同时较好地保持图像的边缘结构信息,结合实例分析表明文中方法能够有效滤除噪声并获得较高的峰值信噪比(PSNR)与结构相似度(SSI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噪声 三方加权稀疏编码 图像分解 中值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MD-TCN-GRU模型的水质预测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项新建 许宏辉 +4 位作者 谢建立 丁祎 胡海斌 郑永平 杨斌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2-97,共6页
为充分挖掘水质数据在短时震荡中的变化特征,提升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VMD(变分模态分解)、TCN(卷积时间神经网络)及GRU(门控循环单元)组成的混合水质预测模型,采用VMD-TCN-GRU模型对汾河水库出水口高锰酸盐指数进行预测,并与此... 为充分挖掘水质数据在短时震荡中的变化特征,提升预测模型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VMD(变分模态分解)、TCN(卷积时间神经网络)及GRU(门控循环单元)组成的混合水质预测模型,采用VMD-TCN-GRU模型对汾河水库出水口高锰酸盐指数进行预测,并与此类研究中常见的SVR(支持向量回归)、LSTM(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TCN和CNN-LSTM(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这4种模型预测结果对比表明:VMD-TCN-GRU模型能更好挖掘水质数据在短时震荡过程中的特征信息,提升水质预测精度;VMD-TCN-GRU模型的MAE(平均绝对误差)、RMSE(均方根误差)下降,R^(2)(确定系数)提高,其MAE、RMSE、R^(2)分别为0.0553、0.0717、0.9351;其预测性能优越,预测精度更高且拥有更强的泛化能力,可以应用于汾河水质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预测 混合模型 变分模态分解 卷积时间神经网络 门控循环单元 时间序列 汾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凸低秩张量分解和群稀疏总变分的高光谱混合噪声图像恢复 被引量:1
13
作者 徐光宪 王泽民 马飞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25-1034,共10页
高光谱图像(Hyperspectral Image,HSI)在采集的过程中会被大量混合噪声污染,会影响遥感图像后续应用的性能,因此从混合噪声中恢复干净的HSI成为了重要的预处理过程。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凸低秩张量分解和群稀疏总变分正则化的高... 高光谱图像(Hyperspectral Image,HSI)在采集的过程中会被大量混合噪声污染,会影响遥感图像后续应用的性能,因此从混合噪声中恢复干净的HSI成为了重要的预处理过程。在本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凸低秩张量分解和群稀疏总变分正则化的高光谱混合噪声图像恢复模型;一方面,采用对数张量核范数来逼近HSI的低秩特性,可以利用高光谱数据固有的张量结构,同时减少对较大奇异值的收缩以保留图像更多细节特征;另一方面,采用群稀疏总变分正则化来增强HSI的空间稀疏性和相邻光谱间的相关性。并采用ADMM(Alternating Direction Multiplier Method)算法求解,实验证明该算法易于收敛。在模拟和真实的高光谱图像实验中,与其他方法相比,该方法在去除HSI混合噪声方面具有更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图像 混合噪声 非凸低秩张量分解 群稀疏总变分 图像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量选择和MGWO-LSTM的浆液pH值预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仝卫国 郭超宇 赵如意 《控制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40-2148,共9页
针对湿式脱硫系统中浆液pH值难以实时准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量选择和MGWO-LSTM算法的浆液pH值预测模型。首先,利用最大互信息系数进行变量筛选,去除冗余变量;然后,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进行变量分解,对分解后的变量去噪... 针对湿式脱硫系统中浆液pH值难以实时准确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量选择和MGWO-LSTM算法的浆液pH值预测模型。首先,利用最大互信息系数进行变量筛选,去除冗余变量;然后,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算法进行变量分解,对分解后的变量去噪重构,得到最终输入变量;其次,采用混合策略改进的灰狼优化(MGWO)算法寻优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中的关键参数,利用Circle混沌映射初始化种群,以提高分布均匀性,并引入非线性衰减因子与莱维飞行策略减小算法陷入局部最优的概率,提高算法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变量选择与EMD处理,减小了冗余变量及噪音对预测模型的影响,同时,MGWO算法进一步优化了LSTM模型的预测精度,对提高脱硫系统运行的经济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互信息系数 经验模态分解 混合策略改进灰狼优化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槐与其他树种绿化废弃物混合施用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
15
作者 刘冲 王羿人 +1 位作者 周雯星 张晓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869,共11页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国槐废弃物分别与侧柏、云杉、油松、元宝槭和刺柏等5种常见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等质量混合对其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绿化废弃物资源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国槐分别与侧...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国槐废弃物分别与侧柏、云杉、油松、元宝槭和刺柏等5种常见园林绿化植物废弃物等质量混合对其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以期为合理利用绿化废弃物资源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国槐分别与侧柏、云杉、元宝槭或刺柏废弃物混合的添加形式普遍能够显著(P<0.05)强化对石油(至少是其饱和烃组分)的降解效率,提高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但上述混合处理普遍不影响甚至会削弱绿化废弃物对土壤速效氮、磷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国槐与油松废弃物的混合添加形式对所有方面的修复效果普遍产生拮抗削弱。混合绿化废弃物中较高的氮、磷、氨基酸和有机酸含量有利于其降解石油或其部分组分,前三者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速效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含量,及脲酶和脱氢酶活性;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有助于提高土壤转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较高的内部化学分异和萜类物质含量则分别不利于其降解饱和烃组分以及提高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总体而言,以适当的组合形式添加绿化废弃物可以强化其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化废弃物 混合分解 非加和效应 土壤石油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有模态特征向量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单端量保护方案
16
作者 戴志辉 奚潇睿 +2 位作者 李铁成 牛宝仪 李杭泽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27-4639,I0010-I0012,共16页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送、受端边界不对称,T区边界不明显,现有直流线路保护难以直接适用,且存在耐过渡电阻能力不足、未考虑T区故障的识别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固有模态特征向量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单端量保护方案。首先分析线... 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系统送、受端边界不对称,T区边界不明显,现有直流线路保护难以直接适用,且存在耐过渡电阻能力不足、未考虑T区故障的识别等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固有模态特征向量的混合多端直流输电线路单端量保护方案。首先分析线路边界及T区的频率特性,并结合变分模态分解算法对故障信号进行自适应分解,据此筛选出有利于放大区内外故障特征差异的固有模态。接着利用筛选后的模态幅值构造保护特征矩阵以充分利用故障信息,并进一步通过从矩阵到向量的降维方法减少计算量。针对筛选过程引起的特征向量维数不统一问题,建立基于模态中心频率的向量元素合并准则以重构向量使其具有统一维数。最后利用区内外故障对应的特征向量幅值具有明显差异的特点,提出了以向量距离为度量的单端量保护判据。通过仿真表明,所提保护在不同故障条件下均能准确识别,可靠性高,且具有较强的耐过渡电阻能力(500?)和抗噪声能力(20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多端 线路保护 频率特性 变分模态分解 特征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异丁腈(C_(4)F_(7)N)混合气体研究进展综述
17
作者 林莘 陈圣 +2 位作者 高克利 张佳 李爽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1-556,共16页
全氟异丁腈(C_(4)F_(7)N)作为一种潜在SF 6替代气体,近年来备受电力行业关注。介绍了SF 6环保替代技术路线和发展现状,归纳了C_(4)F_(7)N混合气体的放电参数测量和流注放电仿真研究进展,分析了气隙、沿面绝缘以及局部放电性能,剖析了C_(... 全氟异丁腈(C_(4)F_(7)N)作为一种潜在SF 6替代气体,近年来备受电力行业关注。介绍了SF 6环保替代技术路线和发展现状,归纳了C_(4)F_(7)N混合气体的放电参数测量和流注放电仿真研究进展,分析了气隙、沿面绝缘以及局部放电性能,剖析了C_(4)F_(7)N混合气体的灭弧性能、放电后的分解产物特性以及与固体材料的相容性,并概述了其应用情况,总结了C_(4)F_(7)N混合气体替代SF_(6)气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_(4)F_(7)N混合气体 绝缘性能 气体放电 灭弧性能 放电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黑沙蒿与赖草凋落物混合分解对增温的短期响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凯 高圣杰 +3 位作者 郝少荣 梁琨 查天山 贾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301-7312,共12页
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受环境和生物因素共同调控,而气候变暖如何改变凋落物分解的物种混合效应仍存较大不确定性。采用开顶式增温箱和分解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增温对毛乌素沙地黑沙蒿、赖草以及两者的混合凋落物分解前150d质量损失和养分... 植物凋落物分解过程受环境和生物因素共同调控,而气候变暖如何改变凋落物分解的物种混合效应仍存较大不确定性。采用开顶式增温箱和分解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增温对毛乌素沙地黑沙蒿、赖草以及两者的混合凋落物分解前150d质量损失和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导致赖草凋落物质量、C、N、P、纤维素和木质素残留率分别下降7%,7.6%、12%、8.8%、20%和10%,黑沙蒿凋落物质量、P和木质素残留率分别上升2.2%、2.2%和0.8%,C、N和纤维素残留率分别下降1.1%、2%和2.5%。与单独分解相比,混合凋落物质量、C、P、纤维素和木质素残留率分别上升7.7%、8.2%、4.1%、3.9%和5.9%,N元素残留率下降4.1%,增温导致混合凋落物质量、C、N、P、纤维素和木质素残留率分别上升16.9%、18.8%、11.4%、18.5%、21.5%和21.1%。黑沙蒿和赖草凋落物混合在前期分解过程中产生了拮抗效应,即相比于单种凋落物分解具有更低的质量损失;此外,增温处理下拮抗效应更强。本研究表明,在气候变化和植被恢复背景下,预测毛乌素沙地灌丛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时,应该考虑气候变暖和物种混合的交互因子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分解 混合 拮抗 增温 养分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投影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弹性网变量选择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璟婧 杨宜平 赵培信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7-553,共7页
本文考虑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变量选择问题.通过结合QR分解和弹性网惩罚方法,提出了一种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固定效应的变量选择方法.先通过QR分解技术消除随机效应对模型的影响,再利用弹性网构造固定效应的惩罚最小二乘目标函数,从而同... 本文考虑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变量选择问题.通过结合QR分解和弹性网惩罚方法,提出了一种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中固定效应的变量选择方法.先通过QR分解技术消除随机效应对模型的影响,再利用弹性网构造固定效应的惩罚最小二乘目标函数,从而同时进行回归系数的估计和变量选择,证明了所得估计的组效应性质.所提出的变量选择过程不仅可以将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分离,使得两者之间互不影响,而且拥有弹性网方法的组效应性质.模拟研究了所提出方法的有限样本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QR分解 弹性网 变量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P-CEEMDAN算法的非平稳振动信号时频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孙苗 屈玲 +2 位作者 袁立平 吴静 沈玉光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0-155,166,共7页
针对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固有的模态混淆及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模态混淆但由于添加的白噪声无法完全中和,原始信号的完备性无法保证。同时二... 针对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固有的模态混淆及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模态混淆但由于添加的白噪声无法完全中和,原始信号的完备性无法保证。同时二者均无法免除端点效应的干扰,模态混淆和端点效应导致EMD和EEMD希尔伯特变换得到的时频分析结果失真。提出添加端点处理程序的自适应补充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Endpoint Processing-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EP-CEEMDAN),实施仿真实验对比EMD、EEMD、EP-CEEMDAN对仿真含噪非平稳振动信号的分解结果,并通过多尺度排列熵检测和边际谱分析验证EP-CEEMDAN对端点效应和模态混淆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从而证明相比EMD和EEMD,EP-CEEMDAN是一种更优良的自适应算法。最后将EP-CEEMDAN应用于实测非平稳振动信号处理中,发现其通过对端点处理后的振动信号在分解的每一阶段添加自适应白噪声,再通过计算唯一的余项信号获得各个固有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EP-CEEMDAN算法得到的IMF端点发散和模态混淆都得到了有效抑制,经希尔伯特变换得到的时频谱在时域和频域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该结果可用于非平稳振动信号振动特征识别,对进一步分析工程振动危害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验模态分解 自适应补充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模态混淆 端点效应 希尔伯特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