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条山不同混交类型油松林土壤化学特性
1
作者 马淑敏 法蕾 +4 位作者 吴迪 吴莎 辛学兵 王海霞 裴顺祥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25,共8页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 为解决油松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单一引发的土壤地力衰退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山西中条山十河林场油松-辽东栎针阔混交林(J1)、油松纯林(J2)、油松-华山松针叶混交林(J3)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不同混交类型人工林的土壤化学特性,为区域树种合理配置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同一土层,J3土壤pH显著高于J1和J2;在0~10cm表层,J1土壤养分显著提高,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比J2分别高35.6%、42.65%、10.87%、38.95%、18.03%。随土层加深,3种林型土壤pH变化不显著;除速效P外,土壤养分显著降低,土壤养分呈明显的表聚效应。有效养分比率表示林分对土壤养分的活化能力。J1显著提高10~20cm土层N元素的有效养分比率,较J2、J3分别提高20.44%、24.03%;J1显著提高10~20cm和20~40cm土层P元素的活化能力。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因土壤有机质是N、P养分的重要来源,它们的变化往往具有一致性,土壤pH则通过影响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土壤养分。综上所述,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明显优于油松纯林和油松-华山松混交林,因此,可以通过营造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模式,改善油松人工纯林的土壤质量,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中条山 混交林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有效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树经营对马尾松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张梦 郭诗宇 +2 位作者 曾龙 汪洋 胡成浩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00-106,166,共8页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 研究旨在探讨伐除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松材线虫病疫木后,目标树经营对林分空间结构的影响,以期探究优化林分结构,促进林分阔叶化转化并提升其生态功能的经营策略。设置8个20 m×20 m标准样方,采用4株邻近木空间结构单元,计算角尺度、混交度、林层指数、开敞度和Hegyi竞争指数并对计算机模拟目标树经营前后的林分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目标树经营后,8个样方平均混交度从0.604增加到0.668;角尺度变化表明林木分布趋向随机分布;平均开敞度从0.299增加到0.361,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得以改善;平均林层指数从0.576增加到0.608,6个样方林木的林层结构复杂性增加;平均Hegyi竞争指数从0.875降至0.751,林木间的竞争压力得以释放。目标树经营策略能明显优化马尾松阔叶混交林的空间结构,减轻林木间的竞争压力,提高林分混交程度和结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和稳定性,并促进林分的阔叶化转化,提升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树经营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混交林 林分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变碳输入对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静凯 朱丽琴 +4 位作者 黄荣珍 刘萍渝 王金平 房焕英 侯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4,共10页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 为探究有机碳输入改变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促进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肥力提升和生态系统恢复,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退化地恢复形成的木荷与马尾松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原位设置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LRM,对照)、双倍凋落物输入+根系输入+菌根输入(2LRM)、凋落物去除+根系输入+菌根输入(NRM)、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输入(NNM)和凋落物去除+根系去除+菌根去除(NNN)5种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混交林表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2LR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NRM、NNM和NNN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真菌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改变有机碳输入对细菌Alpha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混交林土壤优势细菌门为酸杆菌门(15.5%~40.2%)、变形菌门(23.6%~35.5%)和放线菌门(11.2%~17.7%),优势真菌门为担子菌门(32.5%~47.8%)、子囊菌门(26.9%~48.8%)和被孢菌门(12.8%~34.5%)。NRM处理使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2.1%,使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27.6%。NNM处理使放线菌门和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提高了57.8%和169.8%,使酸杆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57.7%和22.7%。NNN处理使被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高了61.0%。土壤有机质、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关键因子,pH和蔗糖酶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的关键因子。研究表明,有机碳输入增加和减少均降低了真菌Alpha多样性,均未改变细菌Alpha多样性,地上凋落物和地下根系的同时去除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有机碳输入 高通量测序 土壤化学性质 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种子雨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被引量:43
4
作者 张健 郝占庆 +3 位作者 李步杭 叶吉 王绪高 姚晓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45-2454,共10页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未成熟种实、花序和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4类,计算各类别的数量,而后分别烘干秤重。从2005年6月到2006年11月,共收集到隶属11科12属20种的种实及其生殖器官残体。累计收集到121291粒种实,其中成熟种实23147粒,仅占所有种实总个体数的19.1%。种实数最多的树种是紫椴(Tilia 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两个树种种实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0%。对2006年5月-11月种子雨季节动态的分析发现:种实在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数量极大,但主要由未成熟种实组成;在10月中旬出现成熟种实散落高峰,但未成熟种实仍占一定的比例。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成熟种实数统计,成熟种实数量在100-200之间的收集器数量最多。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树种数统计,收集器中最多收到的树种数为7,树种数为3和4的收集器个数最多。对6个主要树种成熟种实所在收集器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紫椴和水曲柳的成熟种实在整个样地都有分布,春榆(Ulmusjaponica)、糠椴(T.mandshurica)、色木槭(Acermono)和假色槭(A.pseudo-sieboldianum)则只在样地的局部区域收集到成熟种实。成熟种实的空间分布与母树的空间分布大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树种的成熟种实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较远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雨 种子扩散 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的马尾松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5
作者 毛述震 欧阳勋志 +2 位作者 潘萍 朱天顺 郑怡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0-991,共12页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因子,构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稀疏模型及林分... 【目的】林分断面积是林分生长和收获预估中的重要因子,构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可为森林资源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样地数据库为基础数据,构建自然稀疏模型及林分平均高-林龄模型分别用于计算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采用Mitscherlich、Korf、Logistic、Gompertz、Schumacher和Richards等6种理论生长模型,构建基于林龄、林分密度指数和地位级指数的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并筛选出其最优基础模型,进而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构建混合效应模型,选用指数函数和幂函数2种加权残差方差模型消除模型异方差,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马尾松天然林自然稀疏率为-1.3961,采用Schumacher模型构建的林分平均高与林龄关系模型的精度最高,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8725、0.5588 m和0.4043 m。(2)Korf模型为林分断面积生长最优基础模型,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9488、1.5562 m^(2)/hm^(2)和1.1003 m^(2)/hm^(2)。(3)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的混合效应模型的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基础模型差异极显著(P<0.001),其R_(adj)^(2)、RMSE和MAE分别为0.9513、1.5138 m^(2)/hm^(2)和1.0631 m^(2)/hm^(2),较林分断面积生长基础模型R_(adj)^(2)提高0.26%,而RMSE和MAE分别降低了2.72%和3.38%;幂函数加权残差方差模型对混合效应模型的异方差消除效果最好。【结论】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中添加区域(市、区、县)随机效应参数能有效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混合效应模型能较好的预测赣南马尾松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天然林 最大密度线 林分断面积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不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
6
作者 王润 徐明 +2 位作者 杨雪 田粤 张健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87-92,共6页
本研究以黔中地区典型分布的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对照)为群落调查对象,通过物种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区系分析、径级分布和空间分布格局(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亚热... 本研究以黔中地区典型分布的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对照)为群落调查对象,通过物种重要值、群落多样性指数、区系分析、径级分布和空间分布格局(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亚热带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多样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灌乔木树种63种,隶属于30科40属,属水平上以温带分布区系为主;不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灌乔木树种重要值排序存在明显差异,马尾松-枫香混交林样地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最高,马尾松-甜槠混交林样地的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最高;马尾松的径级分布呈衰退型,甜槠和枫香的径级分布则呈倒“J”型;马尾松-甜槠混交林样地呈聚集分布,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则呈随机分布,马尾松纯林表现出极强度混交,马尾松-枫香混交林表现出强度混交,马尾松-甜槠混交林表现出中度混交。黔中地区的天然次生马尾松-枫香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在树种的组成、径级特征、群落树木种类的空间分布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这说明不同马尾松针阔混交林对群落组成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该研究为管理者在马尾松人工林混交化营建过程中的冠层树种组成及其空间分布配置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交林 马尾松 多样性 径级分布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茅区国有林场思茅松林分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7
作者 杨启运 潘雨 +3 位作者 林工茗 王华 汤浩藩 李绍文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2期16-22,共7页
以思茅区国有林场思茅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等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思茅松林分和思茅松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5,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数... 以思茅区国有林场思茅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调查数据,采用角尺度、大小比数和混交度等3个空间结构参数,对思茅松林分和思茅松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25,整体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数为0.525,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分平均混交度为0.685,树种隔离程度较高。目标树种思茅松属随机分布,接近中度混交,62.2%的个体处于竞争优势或亚优势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茅松 林分空间结构 角尺度 大小比数 混交度 思茅区国有林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异龄混交下马尾松凋落叶分解中水解酶活性研究
8
作者 伍映晓 秦惠珍 +1 位作者 赵婷连 申卫军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1,共11页
[目的]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经过同龄和异龄混交改造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解酶活性的变化,为深入理解马尾松人工林混交化改造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1983年种植的马尾松和... [目的]研究马尾松人工林经过同龄和异龄混交改造后,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解酶活性的变化,为深入理解马尾松人工林混交化改造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1983年种植的马尾松和红锥同龄林混交林(P_(83)C_(83))、1959年种植的马尾松和1983年种植的红锥异龄林混交林(P_(59)C_(83))及1959年、1983年种植的马尾松纯林(P_(59)、P_(83))、1983年种植的红锥纯林(C_(83))的凋落叶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2个月的凋落叶野外原位分解实验,测定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与碳循环相关的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和β-木糖苷酶(XYL),与氮循环相关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以及与磷循环相关的酸性磷酸酶(AP)等6种水解酶活性,探讨马尾松人工林同异龄混交改造对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同龄混交林(P_(83)C_(83))显著提高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特别是在分解第4、7个月时,XYL和LAP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P_(83)),而异龄混交林(P_(59)C_(83))整体酶活性较低,且分解4个月时BG、CBH、XYL和LAP酶活性显著低于马尾松纯林(P_(59));(2)异龄混交组中,马尾松纯林(P59)在分解过程中始终受到较为严重的氮限制,异龄混交林(P_(59)C_(83))及其余林分逐渐从相对氮限制转为相对磷限制;(3)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叶高的氮(N)含量以及低的总碳氮比(C/N)有助于促进酶活性的提升。[结论]同龄混交与异龄混交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林龄马尾松凋落叶养分含量差异有关,因此在探讨凋落叶的单一与混合分解时,应充分考虑树种林龄差异对凋落叶基质质量以及分解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同龄混交林 异龄混交林 凋落叶分解 水解酶活性 酶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针阔混交林经营的难点分析与对策
9
作者 张钦亮 张馨予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2期6-10,共5页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提出保护和恢复红松混交林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经营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和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以实现红松林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针阔混交林经营 铁力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养分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晓霞 崔洁 +1 位作者 周千强 齐凯乐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47-51,共5页
为进一步探明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以5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纯林和5年生樟子松-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 为进一步探明陕西省榆林市樟子松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变化特征,以5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纯林和5年生樟子松-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 Turcz.)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整体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全磷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硝态氮含量则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5个指标均表现为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高于樟子松纯林,且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各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含水率各土层间差异均不显著,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5~15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含量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樟子松纯林和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樟子松-胡枝子混交林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在各土层均显著高于樟子松纯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 纯林 混交林 土壤理化指标 酶活性 榆林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地区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特征与林木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鹏 徐明 +5 位作者 文春玉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9,176,共9页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 为探究黔中地区天然次生马尾松针阔混交林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特征,选取典型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为调查对象,采用成对相关函数分析环境异质性对主要树种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树种及径级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研究。调查共记录91种植物,其中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分别为42种和68种。2个森林群落中乔木总径级整体均呈倒“J”形结构,结构稳定,自然更新良好。结果表明,生境异质性对2种群落类型在小距离上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明显。2块样地幼树、中树及总体分布格局相似,均为点距离在0~10 m内呈聚集分布、在10~25 m内呈随机分布,而大树在整个观察尺度内均为随机分布。马尾松纯林中马尾松-甜槠、甜槠-槲栎的空间关联性均以不相关为主,马尾松-槲栎以负相关为主;而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中马尾松与甜槠在10~20 m以负相关为主。2种群落类型不同径级的空间关联性总体为不相关。黔中山地天然次生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环境异质性、径级结构和空间尺度对两者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针阔混交林 群落结构 林木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汀生态恢复区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澳 王嘉铮 +4 位作者 卢思航 雷菲娅 宁宏涛 腾渝 李守中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7,共9页
[目的]分析我国亚热带生态恢复典型先锋物种马尾松在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的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植被重建与恢复进程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福建省长汀县生态恢复区4块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调查数据... [目的]分析我国亚热带生态恢复典型先锋物种马尾松在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的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为深入理解亚热带植被重建与恢复进程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福建省长汀县生态恢复区4块不同混交比例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调查数据,构建积分投影模型并运用弹性分析、生命表响应试验等方法,探究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动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针阔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整体表现为持续衰退状态(种群增长率λ<1),随着阔叶树种在林分中相对多度增加,马尾松个体平均存活率和平均繁殖率以及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弹性分析表明,个体存活对混交林内马尾松种群增长最重要,小径级个体正生长利于种群发展,繁殖对种群增长的影响较为有限。随着阔叶树种相对多度增加,对马尾松种群增长最重要的个体逐渐由幼苗转变为成年树,种群维持风险逐渐增大。生命表响应试验显示,个体生长差异是不同混交林间马尾松种群增长差异的主要来源。[结论]随着阔叶树种混交比例上升,马尾松种群内幼苗和幼年树的比例和重要性持续降低,成年树的比例和重要性不断增加,不同生活史阶段个体生命率的差异化响应驱动马尾松种群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动态 混交林 马尾松 积分投影模型 弹性分析 生命表响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其与团聚体稳定性耦合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洪炳 肖文发 +2 位作者 曾立雄 雷蕾 李春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7,共15页
【目的】探究2种马尾松人工混交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及2种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的耦合关系。【方法】以三峡库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0~10 cm土层... 【目的】探究2种马尾松人工混交林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及2种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酶活性的耦合关系。【方法】以三峡库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和马尾松杉木栎类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分析0~10 cm土层的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微生物生长代谢现状,探究影响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1)2种马尾松混交林之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微生物总生物量及其群落多样性均无明显差异;(2)从酶化学计量特征来看,2种马尾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受到磷(P)限制;(3)土壤丛枝菌根真菌、放线菌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物量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之间无明显差异;(4)土壤全钾含量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程度最大。大团聚体中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是驱动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结论】为提高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地土壤质量,应多关注NAG活性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缓解P限制对植被生长发育的影响,可在马尾松人工林中营造P分配能力更强和P利用效率更高的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马尾松混交林 团聚体稳定性 酶化学计量 微生物养分限制 微生物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油松人工混交林单木地上生物量混合效应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永平 刘利萍 吴子昂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33,共7页
利用现地调查数据,构建油松人工混交林单木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通过野外调查,共获取了1313株油松人工混交林单木生物量实测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随机森林混合效应模型,分别构建油松人工混交林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 利用现地调查数据,构建油松人工混交林单木地上生物量估算模型。通过野外调查,共获取了1313株油松人工混交林单木生物量实测数据,基于最小二乘法、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随机森林混合效应模型,分别构建油松人工混交林单木地上生物量模型。结果表明:1)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和随机森林混合效应模型(MXRF)结果与普通最小二乘模型(OLS)相比,立地因子作为随机效应能够提升模型的解释能力;2)随机森林混合效应模型(MXRF)的决定系数(0.9907)大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0.9347)和普通最小二乘模型(0.9332),且随机森林混合效应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绝对值(MAE)均小于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和普通最小二乘模型,说明MXRF模型拟合效果优于OLS模型;3)MXRF模型拟合克服了2种线性模型拟合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本研究构建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油松人工混交林地上生物量与生长指标间的关系,形式简单、使用方便,可以为林分生长预测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人工混交林 地上生物量 混合效应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地表甲虫多样性
15
作者 王佳生 赵红蕊 +4 位作者 孟庆繁 刘生冬 李燕 李明锐 佟佳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287-10299,共13页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及其毗邻人工红松幼龄林(简称“红松人工林”)交界处为中心,向两侧延伸120m,并每隔30m设置1个样点,交错区为中心处样点及30m处样点,共设置3条样带,采用巴氏罐诱捕法持续诱捕地表甲虫。共采集地表甲虫6990头,隶属于30科124属178种,其中,阔叶混交林113种,交错区125种,红松人工林134种,3种生境共有物种79种。Hill多样性指数表明,3种生境的物种数、常见物种数和优势物种数均表现为红松人工林>交错区>阔叶混交林。步甲科Carabidae和花金龟科Cetoniidae个体数与物种数在不同生境中均差异显著(P<0.05),埋葬甲科Silphidae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生境内不同优势科个体数与物种数均差异显著(P<0.05)。达乌里干葬甲Aclypea daurica、沟步甲Carabus canaliculatus、黑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er、黑斑锥胸叩甲Ampedus sanguinolentus、圆角梨须步甲Synuchus orbicollis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红松人工林显著高于阔叶混交林(P<0.05)。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群落结构间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百分比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平均相异度最高,其次为红松人工林和交错区,阔叶混交林和交错区最低,贡献大于0.01物种分别解释其48.18%、43.16%、39.64%的异质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3种生境间地表甲虫物种组成均为中等相似。边缘效应指数表明研究区地表甲虫表现出较弱的正效应。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内不同生境群落结构存在异质性,红松人工林地表甲虫多样性方面接近于阔叶混交林,说明人工经营林分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群落组成上的差异表明红松人工林无法取代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多样性 边缘效应 阔叶混交林 交错区 红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疤痕大小建立节子体积预测模型
16
作者 李泽霖 贾炜玮 +2 位作者 纪鑫妍 郭昊天 赵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目的】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林场29块标准地中49株人工红松共计1207个节子数据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相关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节子体积预测模型,通过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分析,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 【目的】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林场29块标准地中49株人工红松共计1207个节子数据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相关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节子体积预测模型,通过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分析,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木材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剖析法收集相关数据,查阅相关文献,建立基础模型;在构建混合模型时,引入样木与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等评价指标,选出拟合效果最佳的混合模型;构建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时,将样木水平嵌套于样地水平中,根据拟合评价指标,得出最优的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结果】3种模型中,单水平混合模型与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均大于基础模型,AIC、BIC等评价指标显示,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在对节子属性的拟合效果更优于单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基础模型的预测精度大于90%,两种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在98%以上,说明构建的模型能够对节子体积进行较好地预测。【结论】基于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不仅能实现无破坏性地预估节子体积,还能更加准确地体现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木材提供参考,进而提高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节子体积 疤痕面积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 被引量:3
17
作者 冉佳璇 戚玉娇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52,共10页
【目的】建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考虑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开阳县马尾松-木荷混交... 【目的】建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考虑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构建和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贵州省开阳县马尾松-木荷混交林727组树高-胸径调查数据,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广义可加模型(GAM)、线性混合模型(LMM)、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和地理加权回归克里格模型(GWRK)的树高-胸径全林木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选择全局莫兰指数(Moran’I)、局域Moran’I和组内方差分析5种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异质性,并采用决定系数(R 2)、均方误差(MSE)和赤池信息准则(AIC)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①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全林木基础模型的拟合精度从低到高依次为OLS、GAM、LMM、GWR、GWRK。②将树种作为哑变量引入模型后,各模型拟合精度均高于全林木基础模型。③OLS和GAM模型残差的全局Moran’I在α=0.05水平下显著(Z>1.96),局域Moran’I分布图中存在较多热点,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而LMM、GWR和GWRK模型残差全局Moran’I在α=0.05水平下不显著(−1.96≤Z≤1.96),且在局域Moran’I分布图中存在较多冷点,说明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已被消除。④5种模型残差的组内方差均表现随着滞后距离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但GWR和GWRK模型具有更小的组内方差,能较好地降低模型残差空间的异质性。【结论】OLS和GAM模型拟合精度不高,并且不能消除模型残差空间自相关和异质性,因此不是用来建立树高-胸径模型的最佳选择。LMM、GWR和GWRK模型在提高模型拟合精度和降低空间自相关性方面表现良好,但GWR和GWRK模型在降低空间异质性方面显著,是最适合的树高-胸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木荷 混交林 树高-胸径模型 模型残差 空间自相关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18
作者 王迤翾 朱宁华 +4 位作者 周光益 袁星明 江岱 董妍妍 颜润芝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7-487,共11页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 为探究湘西石漠化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林分结构及土壤理化性质,该研究以湘西石漠化地区湿地松-马褂木人工针阔混交林为对象,利用植物群落学分析和野外取样检测的方法,分析林分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运用Winklemass 1.0计算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并用三维离散随机变量分析了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林分内胸径(DBH)≥2 cm的林木株数为897 plants·hm^(-2),隶属于15科16属。主林层为湿地松,平均DBH为32.3 cm,重要值为44.2%;次林层为阔叶树,中幼龄林木居多,其中樟树、马褂木为优势树种,重要值分别为17.1%和13.2%。此外,还存在较多处于劣势生态位的天然更新种。(2)林木的水平分布格局偏向于随机分布(W=0.503);林分整体趋向于中庸偏劣势过渡的态势(U=0.505);种间隔离程度较高(M=0.689),林木混交状况良好。空间结构参数的三维离散随机变量表明,湿地松87.3%为优势和亚优势,马褂木41.7%为亚优势、26.9%为中庸态势,樟树23.5%为中庸态势、56.8%为劣势和绝对劣势。(3)林分土壤pH值趋于中性;与撂荒地相比,林分土壤的容重、持水量、孔隙度、有机碳、全钾、全氮、全磷等因子均明显改善,但整体而言,林分土壤仍然较为贫瘠,局部土壤紧实,保水能力差。综上表明,湿地松、马褂木作为先锋树种生长43年后,林分有向异龄林、强度混交林演替的趋势;林分内中幼龄阔叶树株数占比较大,近熟林出现断层,老龄针叶树占据优势生态区位,需抽针补阔、间针育阔,择伐劣势木,促使林分向阳生性阔叶树为主、中生性和耐阴性阔叶树为次的林分结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湘西石漠化区的植被恢复、人工林结构优化和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湿地松-马褂木人工混交林 林分组成 林分空间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排土场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累积效应
19
作者 张小平 李明超 +1 位作者 毕银丽 李信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24-338,共15页
采矿活动导致土壤养分及碳库损失,针对露天矿长期植被重建后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是有机质恢复情况的研究迫在眉睫。研究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上选择复垦近20 a的油松纯林和油松混交林,对复垦区团聚体稳定性及相关碳库恢复情况等进行了... 采矿活动导致土壤养分及碳库损失,针对露天矿长期植被重建后土壤养分状况尤其是有机质恢复情况的研究迫在眉睫。研究在黑岱沟露天煤矿北排土场上选择复垦近20 a的油松纯林和油松混交林,对复垦区团聚体稳定性及相关碳库恢复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油松纯林,0~10 cm表层土壤中,油松山杏杨树混交林团聚体稳定性最佳,油松杨树混交林次之;0~20、20~30 cm亚表层土壤中,杨树油松混交林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较大,分形维数最小,整体看相对于其他3种植被组合表现出更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油松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油松纯林,3种混交林中油松山杏杨树混交林提高效果最佳,比油松纯林高104.96%。混交林提高了惰性有机碳的占比,增强了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同一土层土壤团聚体各粒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基本上表现为油松混交林样地高于油松样地,并且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各粒级团聚体易氧化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变化规律与团聚体有机碳变化规律相似,呈倒V型分布。0.25~2 mm粒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粒级。对总有机碳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土壤全氮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对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全氮含量和pH,对颗粒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大的因子包括土壤全氮含量、速效钾含量和平均质量直径。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炭含量与多样性指数、植被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表明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油松混交种植的修复效果优于油松纯林种植,且从土壤有机碳恢复效果看“油松+山杏+杨树”混交种植的修复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露天排土场 油松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 活性炭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的滇中地区云南松林地上生物量遥感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卢腾飞 秦燕 +4 位作者 徐婷婷 郎晓雪 袁启慧 孙玲琳 施凯泽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146,共9页
确定云南松林生物量光学遥感估测饱和值,探索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以滇中地区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云南松林光学遥感生物量饱和值的基础上,基于生物量-光谱指数回归模型,考虑区域效应,龄组效应以及嵌套两水平(区域+龄组)构建云南... 确定云南松林生物量光学遥感估测饱和值,探索提高生物量估测精度。以滇中地区云南松林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云南松林光学遥感生物量饱和值的基础上,基于生物量-光谱指数回归模型,考虑区域效应,龄组效应以及嵌套两水平(区域+龄组)构建云南松林地上生物量混合效应预估模型,以消除饱和现象带来的预估误差影响。结果表明,NDVI、NLI、G光谱指数生物量饱和值分别为216、151、205 t/hm^(2)。各效应水平混合模型无论拟合指标和独立性检验均优于回归模型,从“刀切法”残差检验结果上看,混合效应模型在低生物量段和高生物量段均降低了回归模型的估测平均残差。综合分析,混合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饱和现象的敏感程度,可有效提高云南松林分生物量的估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效应模型 生物量遥感估测 数据饱和 滇中地区 云南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