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 被引量:53
1
作者 覃林 何友均 +3 位作者 李智勇 邵梅香 梁星云 谭玲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21,共5页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19.98%)>根(14.48%~17.72%)>叶(5.55%~8.80%)>干皮(4.19%~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椎人工林 马尾松人工林 混交林 生物量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与红椎纯林及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卢立华 郭文福 +7 位作者 蔡道雄 贾宏炎 陈琳 农友 雷丽群 李华 刘士玲 杨保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8-84,共7页
为了解树种与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南亚热带相同立地上,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33年生马尾松纯林(PCL)、红椎纯林(CCL)、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林(PCM)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M、PCL、CCL人工林生态... 为了解树种与造林模式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在南亚热带相同立地上,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33年生马尾松纯林(PCL)、红椎纯林(CCL)、马尾松×红椎同龄混交林(PCM)生态系统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5.38、196.40、144.59t/hm^2,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纯林,马尾松纯林显著高于红椎纯林。PCM、PCL、CCL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不同层次的分配比例,乔木层分别为:53.70%、54.05%、33.02%;地被物层为:1.47%、2.06%、1.37%;土壤层为:44.83%、43.89%、65.61%。生态系统碳储量在不同层次分配比例排序,PCM、PCL都为乔木层>土壤层>地被物层;CCL为土壤层>乔木层>地被物层,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97.94%~98.63%,地被物层仅占1.37%~2.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椎 纯林 混交林 碳储量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红椎、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 被引量:29
3
作者 谭玲 何友均 +1 位作者 覃林 陈绍志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5-41,共7页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人工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和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内,设立标准地,通过在0—60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其各层土壤养分含量与储量,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 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人工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和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内,设立标准地,通过在0—60cm土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及其各层土壤养分含量与储量,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其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林地表层(0—20Cm)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明显好于红椎纯林和马尾松纯林(P〈0.05);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各层土壤养分(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以及土壤层(0~60cm)养分储量高于马尾松林;但红椎+马尾松混交林与红椎纯林之间在各层养分含量、土壤层养分储量的差别各异。总体而言,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作用优于马尾松纯林和红椎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红椎 马尾松 人工纯林 人工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覃志伟 周晓果 +7 位作者 温远光 朱宏光 李海燕 阮友维 蔡道雄 贾宏炎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99-206,共8页
为探讨凋落物输入量改变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碳排放的影响,以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人为地改变碳输入,研究凋落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除凋落物可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 为探讨凋落物输入量改变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碳排放的影响,以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人为地改变碳输入,研究凋落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除凋落物可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温度。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降低27.88%,而添加凋落物则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增加34.02%。(2)去除凋落物能降低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的土壤呼吸的年累积排放量(以C计)分别为(9.51±0.12)t·hm^-2、(6.88±0.21)t·hm^-2和(12.70±0.53)t·hm^-2,可见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降低27.66%,而添加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提高33.54%。(3)不同凋落物处理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相关,土壤温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程度的74.26%~94.28%。去除凋落物增加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而添加凋落物则降低Q10值。凋落物处理方式对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土壤呼吸产生了显著影响,证明凋落物对于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 凋落物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5
作者 温远光 李海燕 +6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李运筹 蔡道雄 贾宏炎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探讨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纯林改造成马尾松×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生态效应,为马尾松人工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60 a生的马尾松纯林和改造后的异龄混交林为对... 探讨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纯林改造成马尾松×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生态效应,为马尾松人工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60 a生的马尾松纯林和改造后的异龄混交林为对象,比较分析纯林和异龄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类群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两种林分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均大于0.01 nmol·g -1 的标记种类为27种,其中25种PLFAs标记含量均为纯林高于异龄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s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异龄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LFAs多样性均高于异龄混交林,其中土壤PLFAs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而香农威纳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马尾松纯林改造为异龄混交林后,土壤β 1,4 葡萄糖苷酶、N 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壤微生物类群均与β 1,4 葡萄糖苷酶、N 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呈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和脲酶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负相关。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生态效应不明显,异龄混交林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少,土壤有机质低,以及雨季土壤含水量过高是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低于纯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锥 异龄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邵文哲 周晓果 +5 位作者 温远光 王磊 朱宏光 陈秋海 张彧娜 尤业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3-555,共13页
为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揭示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后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该文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桉树纯林、红锥纯林和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 为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揭示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后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该文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桉树纯林、红锥纯林和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桉树与红锥混交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显著提高pH值、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的含量以及LAP酶活性,显著降低BG和ACP酶活性,但对NAG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SOC和TN与除酶C∶N外的其他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3)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三种林分间土壤水解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差异,SOC和AN含量是土壤水解酶活性产生差异的驱动因子。(4)桉树纯林、桉树×红锥混交林和红锥纯林在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分别为1∶1.08∶1.37、1∶1.16∶1.34和1∶1.07∶1.31,均与全球生态系统酶C∶N∶P(1∶1∶1)相偏离,表明三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相对于C、N更容易受到P限制。桉树×红锥混交林的酶C∶P和酶N∶P均高于桉树纯林,而酶C∶N低于桉树纯林,表明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受到P限制的情况,但并未改善土壤N限制。该研究结果为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管理以及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改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酶活性 土壤酶 化学计量特征 桉树×红锥混交林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陈秋海 周晓果 +4 位作者 朱宏光 温远光 王磊 邵文哲 张彧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568,共13页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为对象,开展了林下植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pH、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而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含量及C∶N和C∶P在混交林中没有显著优势,并呈现PE<MEC<PCH的趋势;土壤容重(SBD)和全磷(TP)含量则呈现PE>MEC>PCH的趋势。混交林显著增加林下木本植物功能群(WFG)的物种丰富度,而PCH显著增加蕨类植物功能群(FeFG)的物种丰富度。混交林的WFG和禾草植物功能群(GFG)的重要值均显著高于红锥纯林,而红锥纯林FeFG的重要值显著高于混交林。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MEC与PE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不显著,但与PCH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揭示了AN和AP是W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MC、TN和SOC是Fe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BD是G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林下植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红锥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土壤养分 植物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锥4种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差异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唐靓茹 刘雄盛 +3 位作者 蒋燚 刘乐嘉 魏国余 王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6-81,104,共7页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高峰林场不同红锥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旨在为该区红锥人工林合理经营和持续生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锥纯林、红锥+湿地松混交林、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红锥+火力楠混交林4种红锥林型人工林0~60 cm土层为研究对象,分析4种红锥林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差异以及变化规律。【结果】4种林型3个土层(0~20、20~40、40~60 cm)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容重(ρb)、含水率(θg)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均差异显著,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4种林型的SOC、TN、全磷(TP)、θg均表现为逐渐降低,ρb表现为逐渐增大。0~60 cm土层4种林型间SOC、TN、TP、θg、pH值、ρb均差异极显著。其中红锥+米老排混交林土壤SOC、TN、TP、θg和MBC、MBN均最大,pH值和ρb最小;红锥纯林土壤SOC、TN、TP和MBC、MBN均最小,pH值和ρb最大。相关分析表明,MBC与SOC、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MBN与SOC、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ρb呈显著负相关;SOC、TN、TP与ρb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红锥混交林能够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质地,且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红锥纯林 红锥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仁杰 蒋燚 +4 位作者 王勇 刘庭薇 唐靓茹 刘雄盛 黄荣林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1,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红锥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碳库稳定性特征,以期为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碳平衡过程的评估和混交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亚热带红锥人工纯林(HC)、红锥+湿地松人工混交林(HS)、红锥+火力楠人工...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红锥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碳库稳定性特征,以期为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碳平衡过程的评估和混交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亚热带红锥人工纯林(HC)、红锥+湿地松人工混交林(HS)、红锥+火力楠人工混交林(HH)、红锥+米老排人工混交林(H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结果]4种林分类型的SOC、EOC、POC、DOC、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OC与EOC、POC、MB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POC的相关系数最大,不同林分间SOC含量均表现为:HM>HH>HS>HC,且0~20 cm土层与0~40 cm土层的变化一致;4种林分类型0~40 cm土层的CMI表现为:HM>HH>HC>HS,且20~40 cm土层的CMI变化与0~40 cm土层的变化一致。[结论]4种林分类型SOC、EOC、POC、DOC、MBC含量主要受林分表层土的影响,CMI主要受林分下层土的影响,POC含量与SOC关系最为密切;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且HM的阔叶混交模式土壤碳库质量最高,在有机碳和活性碳增加的同时也有助于惰性碳的积累及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红锥混交林 活性有机碳 碳库稳定性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陶彦良 周晓果 +8 位作者 温远光 朱宏光 陆艳仙 杜氏清闲 赵明威 蔡道雄 贾宏炎 李武志 李晓琼 《广西科学》 CAS 2018年第2期128-138,共11页
【目的】阐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林地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中,设置生物炭和氮添加的控制实验,研究生物炭和... 【目的】阐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的影响,为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火烧清理和人工清理林地的桉树红锥混交林中,设置生物炭和氮添加的控制实验,研究生物炭和氮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有效磷(AP)和有效钾(AK)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林地清理方式下,生物炭和氮添加对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人工清理林地时,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40cm土层的AP含量;氮添加极显著增加了0~10cm土层的SOC、TP、AP含量和C∶N;10~20cm土层的SOC、AK含量,20~40cm土层的AP和AK含量也显著增加;而0~10cm土层的N∶P则极显著降低。林地清理方式为火烧清理时,生物炭添加极显著增加0~10cm土层的TP含量,而0~10cm、10~20cm土层的SOC和AK含量,0~10cm土层的C∶N,10~20cm的AP∶TP、C∶P以及0~10cm、10~20cm、20~40cm土层的AK∶TK显著降低,0~10cm土层的AP含量、AP∶TP、C∶P和N∶P更是极显著降低。氮添加显著降低10~20cm土层的N∶P以及0~10cm土层的AP∶TP,0~10cm土层的AP含量以及10~20cm的TN含量下降达到极显著水平。【结论】人工清理林地条件下,实施生物炭和氮添加有利于提高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红锥 混交林 生物炭 氮添加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与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 被引量:5
11
作者 陆卫勇 叶家义 +3 位作者 李学团 付军 郭飞 何斌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3年第2期83-90,共8页
[目的]探讨马尾松、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为针阔混交林的营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宁明县邻近分布、母岩一致和立地条件相似的10年生马尾松、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林地,测定林下凋落物和土壤的持水性能特征... [目的]探讨马尾松、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为针阔混交林的营造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广西宁明县邻近分布、母岩一致和立地条件相似的10年生马尾松、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林地,测定林下凋落物和土壤的持水性能特征,比较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和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差异。[结果](1)3种林分类型凋落物蓄积量为4.52~6.70 t·hm^(-2),表现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红锥纯林>马尾松纯林。(2)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为11.41~20.80 t·hm^(-2),有效持水量为8.68~15.60 t·hm^(-2),均表现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红锥纯林>马尾松纯林。(3)3种林分土壤容重为1.178~1.524 g·cm^(-3),其中马尾松纯林最大,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为3.32%~7.34%,其中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马尾松纯林最小;土壤总孔隙度为42.08%~53.82%,其中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马尾松纯林最小。(4)3种林分类型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为3570.27~3730.94和340.61~395.83 t·hm^(-2),土壤层持水能力表现为: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红锥纯林>马尾松纯林。[结论]综合凋落物和土壤持水能力,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其次是红锥纯林,马尾松纯林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锥 混交林 凋落物 土壤 水源涵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混交比例对桉树-红椎人工混交林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56
12
作者 杨嘉麒 邓海燕 +2 位作者 张港隆 胡中洋 莫晓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90-97,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桉树-红椎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最佳桉树-红椎混交模式。【方法】在广东雷州半岛石岭林场种植了4种不同混交比例的桉树-红椎混交林: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3,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1,桉树与红...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桉树-红椎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最佳桉树-红椎混交模式。【方法】在广东雷州半岛石岭林场种植了4种不同混交比例的桉树-红椎混交林: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3,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3∶1,桉树与红椎行间混交1∶1,桉树与红椎带状混交5∶1,以桉树纯林(CK)作为对照,经过5 a生长后,对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4种不同比例桉树-红椎混交林林分保存率均比桉树纯林高,且带状混交3∶3和行间混交1∶1桉树-红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养分;带状混交3∶3、带状混交3∶1和行间混交1∶1桉树-红椎混交林均可有效促进桉树生长,带状混交5∶1桉树-红椎混交林抑制桉树生长;各混交林中红椎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大小表现为带状混交5∶1>带状混交3∶3>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1;4个林分间桉树和红椎胸径、树高、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各林分类型中,桉树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为纯林(CK)>带状混交3∶1>带状混交5∶1>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3;红椎单位面积蓄积量为带状混交3∶3>行间混交1∶1>带状混交3∶1>带状混交5∶1,林分单位面积总蓄积量以带状混交3∶1桉树-红椎混交林最大,带状混交3∶3桉树-红椎混交林次之。【结论】带状混交3∶3桉树-红椎混交林的营造模式可作为种植桉树-红椎混交林推荐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红椎混交林 林分生长 蓄积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红锥纯林及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陆卫勇 叶家义 +8 位作者 付军 陈振华 郭飞 项栽芳 李苑 周艳玲 陈虎 李鹏 李学团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3期119-124,共6页
为探明马尾松、红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为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红锥混交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马尾松和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和土层深度容重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和红椎纯林及其混交... 为探明马尾松、红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差异,为南亚热带地区马尾松-红锥混交人工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马尾松和红锥纯林及其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和土层深度容重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马尾松和红椎纯林及其混交林间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马尾松纯林土壤容重显著高于红椎纯林及其混交林,而混交林持水能力和孔隙度显著高于纯林。3种林分土壤pH值均为强酸性,有机质含量为二级标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均在混交林中最高。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在纯林中显著高于混交林,而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在混交林中最高,其中土壤氮素表现为丰富等级,而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表现出缺乏或极缺乏等级。混交林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养分有效性和土壤肥力;能够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和营养元素分解,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混交林土壤结构、透气性、透水性、导热性、紧实度以及保水能力显著高于纯林。土壤的氮磷钾现实供应能力显著高于纯林,混交林更有利于土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椎 土壤理化性质 人工纯林 人工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锥混交林生长情况调查分析 被引量:15
14
作者 朱细俭 黄少锋 张志鸿 《广东林业科技》 2003年第4期46-48,共3页
通过对广东省龙眼洞林场红锥混交林生长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提出营造红锥混交林的合理混交方式及树种配置的建议。
关键词 红锥 混交林 生长情况 混交方式 及树种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混交比例对广西桉树人工林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农建卫 施喜元 +1 位作者 廖贝莎 徐航 《绿色科技》 2023年第7期169-172,共4页
为提升人工林的纯林改造水平,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以广西桉树人工林纯林及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学及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锥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为提升人工林的纯林改造水平,促进森林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以广西桉树人工林纯林及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不同混交比例对桉树-红锥混交林的土壤碳、氮化学计量学及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锥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20%、30%的伴生比例均能提升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同时化学计量学特征及碳、氮储量也有相应的提升,但这种提升主要针对0~20 cm土层,40~60 cm土层土壤碳、氮含量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桉树人工林的纯林改造中,可将红锥作为伴生树种的混交模式推广应用,促进林分土壤碳、氮的累积,以实现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碳库 红锥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林林下幼苗更新特性研究
16
作者 覃爱华 《园艺与种苗》 CAS 2021年第4期45-47,共3页
[目的]探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特性。[方法]对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设置固定样地进行幼苗更新研究。[结果]红锥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下幼苗物种数量及个体数均远高于各自的纯林及异... [目的]探究阔叶混交林的更新特性。[方法]对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红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红椎+马尾松异龄混交林4种林分设置固定样地进行幼苗更新研究。[结果]红锥与马尾松同龄混交林下幼苗物种数量及个体数均远高于各自的纯林及异龄混交林分;各林分自然更新显示物种数、个体数稀少特征;固定幼苗样方分析表明,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幼苗在不同坡位差异显著,而马尾松纯林和异龄混交林幼苗的个体数在不同坡位差异不显著;间伐因素对同龄混交林和异龄混交林的幼苗物种数影响显著,去除凋落物能显著增加红椎纯林和同龄混交林林下幼苗的物种数。[结论]结果为阔叶混交林的培育和更新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红椎 马尾松 混交 林下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