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一龄幼蟹外部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被引量:109
1
作者 耿绪云 王雪惠 +1 位作者 孙金生 张印书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9-54,共6页
选取本实验室群体选育的F3代一龄幼蟹216只,逐个测定头胸甲长、头胸甲宽、体高、Ⅳ步足长节长、体重等性状,应用通径分析原理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性状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复相关指数,明确影响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体... 选取本实验室群体选育的F3代一龄幼蟹216只,逐个测定头胸甲长、头胸甲宽、体高、Ⅳ步足长节长、体重等性状,应用通径分析原理计算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性状为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复相关指数,明确影响中华绒螯蟹一龄幼蟹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为中华绒螯蟹选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度指标。结果表明,头胸甲宽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5984**)最大,对体重的决定程度最高(35.81%),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体高、Ⅳ步足长节长对体重的直接作用(0.12837*,0.23698**)相对较小,主要通过头胸甲宽的间接作用(0.55280,0.56598)影响体重。所选性状对体重的复相关指数R2=0.8955,表明所选性状是影响体重的重点性状。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以形态性状指标值估计体重的回归方程:y^=0.5727X2+0.2284X3+0.3473X4-15.06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形态性状 幼蟹 体重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野生和池塘养殖河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早期养殖性能、抗病力和非特异性免疫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2
2
作者 姜晓东 吴旭干 +4 位作者 刘青 何杰 张庆华 王幼鹏 成永旭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 本研究采用养殖性能评价、攻毒实验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分析方法,比较了2个种群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在成蟹阶段的早期养殖性能[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成活率(SR)和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攻毒后的死亡率和免疫性能。结果显示,(1)池塘养殖扣蟹第1次蜕壳间隔时间和SGR显著短于野生扣蟹(P<0.05),而2种来源扣蟹的SR和WGR均无显著差异(P>0.05);(2)野生扣蟹攻毒后的累计死亡率一直低于池塘养殖扣蟹,攻毒96 h后,野生扣蟹累计死亡率(28.3%)明显低于养殖扣蟹(50.0%);(3)比较肝胰腺组织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无论雌蟹还是雄蟹,野生扣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低于养殖扣蟹,野生雄蟹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雄蟹,而野生雌蟹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养殖雌蟹;(4)比较血清中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发现,野生扣蟹NO含量显著高于养殖扣蟹,而养殖扣蟹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野生扣蟹。此外,野生雌蟹血清中的血蓝蛋白(Hc)含量、T-AOC及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活性显著高于养殖雌蟹,而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活性显著低于养殖雌蟹。综上所述,2种来源蟹种各有优势,池塘养殖扣蟹具有较好的早期养殖性能,野生蟹种具有较强的免疫性能,有关其质量差异形成原因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扣蟹 野生群体 养殖性能 免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两个地理种群的微卫星DNA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潘建林 牟大凯 +6 位作者 郝莎 易龙 陈姗 朱清顺 王勇 陈建秀 侯亚义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57-462,共6页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 为了获取中华绒螯蟹群体遗传多态性的基本数据,寻找合适的遗传标记区分不同种类及不同水系的河蟹种群,采用微卫星DNA分型技术,对江苏地区两个地理种群(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中华绒螯蟹共计140个样本,通过DNA提取、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的方法,进行了两个微卫星基因座(Esin 67和Esin 87)的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本地种与荷兰种的两个微卫星基因座均有较好的多态性;在Esin 67基因座中,本地种和荷兰种绒螯蟹均有8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8重复序列;在Esin 87基因座中,本地种绒螯蟹有9个等位基因,荷兰种有7个等位基因,两组的最高频率等位基因均为9重复序列.同时中华绒螯蟹荷兰种这两个基因座的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均高于本地种.这些结果提示了江苏本地的绒螯蟹可能受到其它地区河蟹的种质污染,基因多态性下降,因此需要加强对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的深入研究,以便采取措施对河蟹资源进行合理的管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微卫星DNA 遗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E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酚氧化酶、抗菌力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艾春香 陈立侨 +2 位作者 刘晓玲 高露姣 温小波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9-123,共5页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等指标为依据,探讨VE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VE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E添加量的增加,PO、Ua和UL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综上所述,VE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VE适宜添加量为200—400mg/kg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维生素E 非特异性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溯河洄游期食物来源变化 被引量:12
5
作者 崔莹 吴旭干 +3 位作者 赵峰 李嘉尧 连一霖 王福强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2-829,共8页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对象,但野生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过程中的摄食生态尚不明确。本论文以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沿其洄游路线设置3个采样区域,采集不同发育时期的幼体及其潜在的食物来源等样品。通过对比分析幼体及食源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对中华绒螯蟹溯河洄游期的食物组成及变化进行探讨。结果发现,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碳稳定同位素(δ^13C)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氮稳定同位素(δ^15N)呈现逐渐变重的趋势。表明中华绒螯蟹从大眼幼体到幼蟹的发育过程中,随着幼体不断向上游江段回溯,食物中陆源物质的比例逐渐增大,食物来源由浮游性食物向底栖性食物转变,且营养级逐渐增高。综合分析证明,在生境多样化、食物来源复杂的河流生态系统中,δ^13C值呈现的是食物来源的区域性和特异性,可以识别中华绒螯蟹洄游过程中的食源变化。δ^15N值虽受到区域氮源以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仍能体现幼体发育过程中营养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溯河洄游 稳定同位素 食物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湖泊内源性饵料饲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与净水效应 被引量:5
6
作者 孟祥雨 宋学宏 +3 位作者 陈桂娟 冯育青 吴林坤 沈振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3-728,共6页
在东太湖网围养殖区进行不同放养密度(3000、6000、9000只/hm2)饲喂太湖水草与螺蛳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实验,各处理组均设投喂鱼肉与玉米等外源性饵料的对照,以获得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及养殖水环境的... 在东太湖网围养殖区进行不同放养密度(3000、6000、9000只/hm2)饲喂太湖水草与螺蛳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实验,各处理组均设投喂鱼肉与玉米等外源性饵料的对照,以获得不同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品质及养殖水环境的影响,以及利用浅水草型湖泊内源性饵料养殖中华绒螯蟹的适宜放养密度.结果表明,规格和增肉倍数虽然均显著小于相同养殖密度下投喂外源性饵料的对照组,但是各实验组商品蟹体重均能达到150 g;低密度养殖组(3000只/hm2)的产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余两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低密度养殖组的河蟹回捕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余两组则无显著差异.实验养殖区水质状况优于投喂外源性饵料的对照区,其T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区,投喂外源性饵料会增加水体N、P含量,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投喂太湖水草与螺蛳等内源性饵料进行中华绒螯蟹养殖不但可以有效地抑制浅水湖泊水草的疯长,还可通过中华绒螯蟹收获从水体输出N、P营养盐,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不同密度养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对比结果显示,利用草型湖泊内源性饵料养殖中华绒螯蟹的适宜放养密度为6000只/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放养密度 草型湖泊 净水效应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自然生产潜力估算模型探讨
7
作者 杨品红 邹万生 +8 位作者 刘良国 徐黎明 王文彬 陈红文 唐琳 曹苗 黄春红 罗玉双 韩庆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33-837,共5页
人放天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质量好、个体大、耐运输、肉质鲜美,是优质高档蟹的代表,但产量严重不足。建立一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估算的模型来估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确定放养量,以达到湖泊中华绒螯蟹... 人放天养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质量好、个体大、耐运输、肉质鲜美,是优质高档蟹的代表,但产量严重不足。建立一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估算的模型来估算湖泊中华绒螯蟹自然生产潜力,确定放养量,以达到湖泊中华绒螯蟹稳产已迫在眉睫。本文根据近20年来作者对湖泊中华绒螯蟹放养的经验,结合灰估理论,提出蟹自然生产潜力:W=[B1K1C1/R1+B2K2C2/R2]·(B1+B2)2/B12+B2和蟹种放养量:W0=P0[B1K1C1/R1+B2K2C2/R2]·U/P估算模型,并与生产实践进行求证。其结果与生产实践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其估算结果可作为指导湖泊中华绒螯蟹生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通湖 中华绒螯蟹 自然生产潜力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种苗土池培育技术研究Ⅰ-Ⅰ期溞状幼体的适宜密度 被引量:2
8
作者 庞璞敏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5,共3页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溲状幼体 池塘 人工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
9
作者 祖兆旭 姜晓东 +3 位作者 解志龙 陈文彬 罗明 吴旭干 《淡水渔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7,共8页
为探究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按照450只/m^(2)和675只/m^(2)密度在220 m^(2)池塘和667 m^(2)池塘分别投放大眼幼体并开展蟹种培育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方面,220 m^... 为探究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蟹种培育效果的影响,按照450只/m^(2)和675只/m^(2)密度在220 m^(2)池塘和667 m^(2)池塘分别投放大眼幼体并开展蟹种培育对比实验。结果显示:(1)生长性能方面,220 m^(2)池塘蟹种终末体质量显著低于667 m^(2)池塘,且450只/m^(2)密度组个体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675只/m^(2)密度组;(2)养殖效果方面,220 m^(2)池塘蟹种成活率及产量均显著高于667 m^(2)池塘,675只/m^(2)密度组蟹种成活率显著低于450只/m^(2)密度组,而其最终产量显著高于450只/m^(2)密度组;(3)蟹种培育总收入和净利润组间差异情况均为220 m^(2)池塘高于667 m^(2)池塘且675只/m^(2)密度组高于450只/m^(2)密度组,投资回报率组间差异情况为220 m^(2)池塘远高于667 m^(2)池塘,675只/m^(2)密度组低于450只/m^(2)密度组。综上,大眼幼体投放密度和池塘面积均会影响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效果及经济效益,有必要根据池塘面积选用合适的大眼幼体投放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放养密度 池塘面积 蟹种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生模式下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研究
10
作者 王玉全 范思宁 +5 位作者 于怡琳 梅杰 孙娜 梁晓晨 刘学深 李晓东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1-201,共11页
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 为探讨稻田养蟹中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情况,2020年6月10日—9月24日,在辽宁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式试验,通过田间灰飞虱数量变化(田间灰飞虱数量调查采用盆拍法:将白色搪瓷盘用水润湿后轻轻贴于水稻基部,快速用手拍打稻株3次,立即观察盆中灰飞虱数量)、田间中华绒螯蟹胃肠内容物检测,室内模拟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了体质量12~24g中华绒螯蟹对田间灰飞虱的捕食作用机理,以及体质量规格、性别、短时饥饿对其捕食灰飞虱能力的影响。田间试验分为3组:单养水稻组、大眼幼体与水稻共养组和扣蟹与水稻共养组,每组4个平行。试验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对灰飞虱具有捕食效应,2种稻蟹养殖模式分别较无蟹田的田内害虫的数量降低53.05%和51.50%;大规格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小规格(P<0.01);处于短时饥饿状态下的中华绒螯蟹捕食能力极显著高于饱食状态(P<0.01);雄蟹和雌蟹的捕食能力无明显差异。体质量增大、短时饥饿均能极显著增强中华绒螯蟹捕食灰飞虱的能力,3种捕食功能反应模型均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蟹共生 中华绒螯蟹 灰飞虱 捕食 饥饿 雌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感染二尖梅奇酵母的发病规律研究
11
作者 白永安 秦虎 +4 位作者 邢冬飞 刘芳 孙木占 刘孟龙 李冰玉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4期90-96,共7页
为探索中华绒螯蟹不同养殖阶段“牛奶病”感染规律,以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进行二尖梅奇酵母人工回感试验,观察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特征,并统计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与感染率。结果表明:仔蟹Ⅰ期、Ⅱ期、Ⅲ期感染... 为探索中华绒螯蟹不同养殖阶段“牛奶病”感染规律,以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进行二尖梅奇酵母人工回感试验,观察不同养殖阶段中华绒螯蟹的发病特征,并统计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与感染率。结果表明:仔蟹Ⅰ期、Ⅱ期、Ⅲ期感染组平均存活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但平均感染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Ⅰ期感染组整体生长蜕壳发育速度及活力低于对照组,Ⅱ期存在蜕壳困难死亡现象,Ⅲ期摄食恢复正常,对二尖梅奇酵母的抵抗力增强。秋季暂养期感染组中华绒螯蟹活力普遍低于对照组,病死蟹体内出现乳化症状,感染组平均存活率与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3.33%和89.00%,平均感染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幼蟹越冬期投菌后至试验结束,感染组蟹腿体液变为白色浑浊状,体内出现乳化现象,感染组的平均存活率高达100%,平均感染率为43.33%。仔蟹阶段二尖梅奇酵母可以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定殖,平均感染率均在30%以上;秋季暂养期中华绒螯蟹“牛奶病”平均感染率和平均存活率均较高,且后期症状明显,为二尖梅奇酵母的主要感染阶段;越冬期由于温度低,中华绒螯蟹代谢缓慢,同时二尖梅奇酵母可能因温度降低而发生毒力下降,共同延缓了感染与发病时间。该研究初步探索了中华绒螯蟹不同阶段感染二尖梅奇酵母的发病规律,可为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仔蟹 幼蟹 二尖梅奇酵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蟹共作模式在成都崇州的可行性研究
12
作者 龙毓沛 吴如意 +3 位作者 陈烨 耿宇聪 黄雨雨 张婷婷 《河北渔业》 2025年第2期12-14,共3页
为验证稻蟹共作模式在成都地区的可行性,在成都市崇州市三江镇仁和村选取相同水源、位置相邻的两块稻田,开展了稻蟹共作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模式投入蟹苗9000只/hm^(2),收获河蟹1980只/hm^(2),产量157.5 kg/hm^... 为验证稻蟹共作模式在成都地区的可行性,在成都市崇州市三江镇仁和村选取相同水源、位置相邻的两块稻田,开展了稻蟹共作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蟹共作模式投入蟹苗9000只/hm^(2),收获河蟹1980只/hm^(2),产量157.5 kg/hm^(2),产值22755元/hm^(2),水稻产值提高了11250元/hm^(2),稻蟹共作模式比传统模式总利润提高了11508元/hm^(2),并且经济效益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共作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lexNet模型的大闸蟹自动分级系统设计与实现
13
作者 黄旭 吴开龙 曾孟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5-8,12,共5页
针对目前大闸蟹人工分级方法的局限性,设计基于Matlab图像处理的大闸蟹分级系统。首先,在湖州市太湖养殖基地采集不同等级大闸蟹背部和腹部图像,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灰度化、阈值分割、形态学等预处理。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模型提... 针对目前大闸蟹人工分级方法的局限性,设计基于Matlab图像处理的大闸蟹分级系统。首先,在湖州市太湖养殖基地采集不同等级大闸蟹背部和腹部图像,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灰度化、阈值分割、形态学等预处理。然后利用卷积神经网络AlexNet模型提取大闸蟹公母特征,利用面积法计算其大小。通过选取的10只大闸蟹的重量和系统计算得到的像素转化为面积参数,分析得到大闸蟹背部图像像素占比与其重量成近似正比例关系,因此可根据背部图像的计算值得到其大小特征。根据大闸蟹公母、大小特征完成分级。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在大闸蟹公母识别方面平均准确率达到92.655%,大小分级方面平均准确率达到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闸蟹 分级 AlexNet模型 MATLAB 图像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和飞 王志忠 +5 位作者 卢红 于振海 闫法军 许国晶 朱永安 王新军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1-36,共6页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 为确定影响黄河口地区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体质量的重要形态性状,为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测定随机采集的247只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头胸甲长(X1)、头胸甲宽(X2)、体高(X3)、第三步足长节长(X4)和体质量(Y),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及通径分析建立其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研究显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程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回归分析,剔除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性状,排除共线性自变量,建立了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28.06+5.43X2+2.43X4。拟合度检验表明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头胸甲宽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表明头胸甲宽是影响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体质量的主要性状。在对黄河口中华绒螯蟹成蟹以体质量为目标性状进行选育时,可以头胸甲宽(X2)为主要间接选择指标,第三步足长节长(X4)为辅进行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中华绒螯蟹 形态性状 体质量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盐碱池塘河蟹大眼幼体培育扣蟹技术
15
作者 秦勇 丁丰源 +1 位作者 王秀琴 杨娟 《河北渔业》 2024年第9期35-36,46,共3页
为综合利用盐碱水资源,有效改善甘肃省盐碱土壤,提高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效益,引进河蟹大眼幼体进行池塘盐碱水培育扣蟹养殖;经过6个月的培育,大眼幼体成功培育成扣蟹,平均体质量5 g/只左右,共收获扣蟹10447 kg/hm^(2),平均售... 为综合利用盐碱水资源,有效改善甘肃省盐碱土壤,提高河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效益,引进河蟹大眼幼体进行池塘盐碱水培育扣蟹养殖;经过6个月的培育,大眼幼体成功培育成扣蟹,平均体质量5 g/只左右,共收获扣蟹10447 kg/hm^(2),平均售价7.5元/kg,成活率达到65%以上,产值7.86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池塘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大眼幼体 扣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地区河蟹与罗氏沼虾生态高效混养技术探究
16
作者 朱丽艳 周捷 《河北渔业》 2024年第7期39-41,46,共4页
为充分挖掘河蟹养殖池塘潜能和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效益,在崇明地区传统河蟹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密度的罗氏沼虾混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蟹蟹种放养量为250 kg/hm^(2)时,罗氏沼虾放养1.8万尾/hm^(2)较为适宜,... 为充分挖掘河蟹养殖池塘潜能和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内的经济效益,在崇明地区传统河蟹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开展不同密度的罗氏沼虾混养试验。结果表明:在河蟹蟹种放养量为250 kg/hm^(2)时,罗氏沼虾放养1.8万尾/hm^(2)较为适宜,罗氏沼虾销售价格为200元/kg,总产值比放养2.4万尾/hm^(2)高出5.985万元/hm^(2),较未混养罗氏沼虾的河蟹精养池塘增加6.195万元/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混养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病原维氏气单胞菌的检验 被引量:80
17
作者 房海 陈翠珍 +2 位作者 张晓君 巩元芳 葛慕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为明确一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自然发病的病原,进行细菌学检验。方法随机取6只病(死)蟹做细菌分离,对其中6株分离菌(编号:HQ010516C-1至HQ010516C-6)按常规进行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鉴定;同时,选择1... 目的为明确一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自然发病的病原,进行细菌学检验。方法随机取6只病(死)蟹做细菌分离,对其中6株分离菌(编号:HQ010516C-1至HQ010516C-6)按常规进行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鉴定;同时,选择1个代表菌株(HQ010516C-1)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以代表菌株对健康蟹做人工感染试验;对分离菌以琼脂扩散(K-B)法进行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6株被检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对供试健康蟹有致病作用,对供试37种抗菌类药物中的头孢噻肟等28种药物敏感或高度敏感、对新生霉素低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8种耐药。结论所检出的维氏气单胞菌为该病例的病原菌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维氏气单胞菌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棉籽粕和发酵棉籽粕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杨霞 叶金云 +3 位作者 张易祥 吴成龙 刘沛 王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3-693,共11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棉籽粕(CSM)和发酵棉籽粕(FCSM)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0.56±0.04)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660只,随机分成11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 本试验旨在研究普通棉籽粕(CSM)和发酵棉籽粕(FCSM)替代鱼粉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肝胰腺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初始均重为(0.56±0.04)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660只,随机分成11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配制CSM添加量分别为0、8.0%、16.0%、24.0%、32.0%、40.0%(分别记为CSM0、CSM8、CSM16、CSM24、CSM32、CSM40组)和FCSM添加量分别为8.0%、16.0%、24.0%、32.0%、47.5%(分别记为FCSM8、FCSM16、FCSM24、FCSM32、FCSM47.5组)的11种等氮(粗蛋白质,38.39%)等能(总能,19.18 M J/kg)试验饲料。试验期为6周。结果表明:CSM8、CSM16、FCSM8、FCSM16、FCSM24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与对照组(CSM0组)差异不显著(P>0.05)。CSM8、FCSM8、FCSM16、FCSM24组的全蟹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亦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中CSM添加量超过16%或FCSM添加量超过24%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全蟹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水平的CSM和FCSM替代鱼粉对全蟹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以及肝胰腺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随着CSM或FCSM替代水平的升高,肝胰腺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逐渐下降,而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则逐渐升高。在相同替代水平下,FCSM组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高于CSM组,而FCSM组的纤维素酶活性则显著低于CSM组(P<0.05)。由此得出,作为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鱼粉的替代蛋白质源时,CSM的适宜添加量为16%,FCSM的适宜添加量为24%。此外,相同替代水平下FCSM的替代效果好于C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幼蟹 普通棉籽粕 发酵棉籽粕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消化酶活性 juvenile Chinese mitten crab ( eriocheir sinen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绒螯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鉴定 被引量:35
19
作者 陈翠珍 张晓君 +2 位作者 房海 巩元芳 葛慕湘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对从一起自然发病的病(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H.Milne-Edwards)肝胰腺中,所分离做纯培养的6株(HQ010516B-1至HQ010516B-6)菌,进行在主要生物学性状、感染试验的致病作用、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检验,旨在明确分... 目的对从一起自然发病的病(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H.Milne-Edwards)肝胰腺中,所分离做纯培养的6株(HQ010516B-1至HQ010516B-6)菌,进行在主要生物学性状、感染试验的致病作用、对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等方面的检验,旨在明确分离菌的种类、病原学意义及耐药特征等。方法在发病情况及主要病变检验的基础上,以6只病(死)蟹的肝胰腺为材料做细菌分离与纯培养,对纯培养菌做形态特征、理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等方面较系统的鉴定,主要依据《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ology.9th ed》(1994)并结合系统发育特征做菌种归类判定;以3×108CFU/ml的菌悬液,对健康蟹做感染试验,测定相应的致病作用;用琼脂扩散(K-B)法做对常用抗菌类药物的敏感性测定,以抑菌圈直径作为敏感与耐药的判定指标。结果分离做纯培养的6株菌为同种的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对供试健康蟹有致病性,对供试37种抗菌类药物中的头孢噻肟等22种药物呈敏感或高度敏感、对四环素等5种呈低度敏感、对青霉素G等10种耐药。结论所检出的弗氏柠檬酸杆菌,构成了所检中华绒螯蟹病例的病原菌之一,对供试抗菌类药物未表现出敏感与耐药的明显株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弗氏柠檬酸杆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冻蟹黄粉的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陆剑锋 焦道龙 +3 位作者 张伟伟 林琳 翁世兵 姜绍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251-255,共5页
采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速冻蟹黄粉的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速冻蟹黄粉的各种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速冻蟹黄粉粗蛋... 采用氨基酸全自动分析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等对速冻蟹黄粉的粗蛋白、氨基酸、粗脂肪、脂肪酸、矿物质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评价速冻蟹黄粉的各种营养成分。结果表明:速冻蟹黄粉粗蛋白质含量为15.61%,至少含有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占氨基酸总量的37.61%,4种致鲜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52.40%;粗脂肪含量为45.0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87.00%;矿物质含量也较高,尤其是钙、磷、铁、锌、硒。因此,速冻蟹黄粉具有较高的食用与营养价值,是生产保健食品的良好天然资源,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河蟹 营养成分 营养品质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