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0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tton Germplasm Collection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1
作者 PERCY Richard G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3-,共1页
According to an FAO report in 1996,49000 cotton genotypes are being maintained in germplasm collections worldwide. Of these accessions,approximately 67% reside in the six largest collections. Identification of mutual ... According to an FAO report in 1996,49000 cotton genotypes are being maintained in germplasm collections worldwide. Of these accessions,approximately 67% reside in the six largest collections. Identification of mutual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se germplasm banks could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germplasm collect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llection,Evaluation,and Utilization of Cotton Germplasm in China
2
作者 DU Xiong-ming,ZHOU Zhong-li,SUN Jun-Ling,PAN Zhao-e,JIA Yin-hua(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Cotton Genetic Improvement,Ministry of Agriculture,Anyang,Henan 455000,China)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75-,共1页
A total of 8193 accessions,including 6822 Gossypium hirsutum,350 G.hirsutum race(sub-species),385 of G.barbadense,378 of G.arboreum,17 of G.herbaceum and 41 wild species,of
关键词 collection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tton germplasm in Chi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紫苏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崔文娟 罗俊杰 +1 位作者 陈军 欧巧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0-392,共13页
为提高紫苏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来自甘肃的5个栽培区的127份紫苏地方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127份资源的UPGMA聚类结果,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并结合采集地信息开展核心种质构建。结果表明,甘肃地... 为提高紫苏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来自甘肃的5个栽培区的127份紫苏地方种质资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根据127份资源的UPGMA聚类结果,应用位点优先取样策略,并结合采集地信息开展核心种质构建。结果表明,甘肃地方紫苏种质资源具有较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366,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3724,陇南和天水、平凉和庆阳之间分别具有更高的亲缘关系。最终获得由38份紫苏地方材料组成的核心种质。利用均值、方差、极差、变异系数等指标对紫苏核心种质的7个表型性状、5个油用品质性状检验,表明所构建的核心种质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种质资源 SSR 遗传多样性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的茶梅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莹 解丰羽 +1 位作者 孙迎坤 李辛雷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8,共7页
为了筛选出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方法并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山茶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216个茶梅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45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调查。采用不同... 为了筛选出茶梅(Camellia sasanqua Thunb.)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方法并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山茶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216个茶梅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45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调查。采用不同取样比例(10%、20%和30%)、取样方法(优先取样法结合多次聚类随机取样法、优先取样法结合多次聚类变异度取样法和完全随机取样法)和聚类方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不加权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和离差平方和法)构建茶梅核心种质,并利用多样性指数、表型保留比率和表型频率方差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茶梅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方法为采用优先取样法结合多次聚类变异度取样法取样,取样比例为20%,并采用重心法聚类。利用该方法构建的茶梅初级核心种质包含43个品种,其总体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1.074)高于总群体,表型保留比率达0.978,表型频率方差为0.063。说明采用适宜方法构建的茶梅初级核心种质能够有效代表茶梅总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梅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瓠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鉴定分析
5
作者 钦洁 张力 +3 位作者 黄皓 尚小红 郭元元 周生茂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66,共5页
2015-2021年通过普查征集和系统调查,对广西14个地级市、49个县(县级市、区)、81个乡镇的瓠瓜资源进行了收集、调查、鉴定,对收集到的59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表型鉴定和资源评价鉴定,对其分布情况、资源分类和优异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2015-2021年通过普查征集和系统调查,对广西14个地级市、49个县(县级市、区)、81个乡镇的瓠瓜资源进行了收集、调查、鉴定,对收集到的59份种质资源进行了田间表型鉴定和资源评价鉴定,对其分布情况、资源分类和优异资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广西共收集了59份瓠瓜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桂北、桂西地区,多集中在海拔0~250 m,细腰葫芦形、葫芦形和梨形瓠瓜是广西瓠瓜种质资源的主要类型,通过鉴定筛选出了民兴瓠瓜、建新葫芦、牛白观赏葫芦、黎村葫芦、对面岭长颈葫芦、晒禾坪葫芦6份特色优异的瓠瓜种质资源,为进一步利用和创新种质奠定了基础。并提出继续开展瓠瓜种质资源的引进收集、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优异种质的挖掘利用和加强种质资源保护等建议,为加快推进瓠瓜育种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瓠瓜 种质资源 调查与收集 鉴定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的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6
作者 钟淮钦 罗宇婷 +3 位作者 钟声远 吴建设 林兵 樊荣辉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2,共10页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构建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为蝴蝶兰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0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材料,对32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其中包括13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采用3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优先... 【目的】基于表型性状构建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为蝴蝶兰资源的保存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0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材料,对32个表型性状进行调查,其中包括13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采用3种取样方法(随机取样法、优先取样法、偏离度取样法)、2种遗传距离(欧氏距离、马氏距离)、3种取样比例(20%、25%、30%)和8种聚类方法(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不加权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离差平方和法),探讨最佳取样策略,构建核心种质。利用均值差异百分率(Mean difference percentage,MD)、方差差异百分率(Variance difference percentage,VD)、极差符合率(Range coincidence rate,CR)和变异系数变化率(Variation coefficient change rate,VR)对备选核心种质进行评价,利用均值、极值比较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优先取样法能够使核心种质更具代表性,欧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25%为最佳取样比例,最优聚类方法为最长距离法,最终抽提出52份材料的初级核心种质。构建的核心种质各项评价参数优秀,能够代表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主成分信息得到保留,并且很好地去除了原种质的遗传冗余。【结论】构建的蝴蝶兰初级核心种质可以优先作为后续蝴蝶兰种质资源研究的材料,为种质的保存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兰 初级核心种质 表型性状 取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稻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鉴定评价
7
作者 杨文博 秦子钰 +4 位作者 马锦霞 王生轩 王能波 李晶晶 曹言勇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33-645,共13页
2021—2023年,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办公室对省内12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工作,共普查到水稻种植县信息累计120条;征收集到水稻种质资源37份,并对其中33份的田间性状进行了调查鉴... 2021—2023年,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办公室对省内128个县(市、区)开展了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全面普查和征集工作,共普查到水稻种植县信息累计120条;征收集到水稻种质资源37份,并对其中33份的田间性状进行了调查鉴定。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水稻呈现种植区域集中、种植面积增加、地方品种急剧减少的特征。征收集到的水稻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豫北稻区和豫南稻区,大部分分布在海拔50~100 m范围。河南省水稻种质资源中,粳稻多于籼稻,水稻多于陆稻,粘稻多于糯稻,香稻和有色稻分别占总资源数的27.27%和21.21%。资源表型变异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多表现为株高在100.1~120.0 cm之间,茎秆直立且长度在80.1~100.0 cm之间,叶鞘色和叶片色绿色,叶舌二裂,剑叶和倒二叶为直立型,剑叶长度在25.1~30.0 cm和41.0~45.0 cm之间,剑叶宽度在1.50~1.75 cm之间,穗抽出良好,穗型以中间型为主,穗长在15.1~30.0 cm之间,穗成熟后呈弯曲状,穗部二次枝梗多分枝,籽粒无芒,外颖黄色且有毛。综合表型性状筛选出息县香稻丸1号、三粒寸、菡香一号F11、毛铺软稻、黑香糯、绿米等6份优异水稻种质资源。本研究可为河南省水稻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种质资源 普查收集 鉴定评价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调查搜集与豆象抗性鉴定 被引量:3
8
作者 胡亮亮 黄宇宁 +8 位作者 薛仁风 陈天晓 曹榕 宋倩楠 王素华 葛维德 王丽侠 程须珍 陈红霖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1-440,共10页
针对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情况日趋严重的问题,对辽宁省14个市的36个区(县)开展了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抢救性搜集,并对搜集的资源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nipponensis主要分布于辽... 针对辽宁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情况日趋严重的问题,对辽宁省14个市的36个区(县)开展了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抢救性搜集,并对搜集的资源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nipponensis主要分布于辽中和辽东地区,尤其是在辽东沿海区域,而近缘野生种Vigna radiata var.sublobata和Vigna minima则主要分布于辽西地区;共搜集到262份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种质资源;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导致辽宁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濒危的主要原因;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在生长习性、茎秆、荚色和粒色等方面与栽培小豆Vigna angularis var.angularis具有明显差异。此外,本研究还对搜集的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进行了豆象抗性鉴定,筛选出2份高抗豆象和1份抗豆象资源,这是国内外首次发现的抗豆象小豆资源。本研究结果为我国野生小豆及其近缘野生种的珍稀濒危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为小豆抗豆象育种提供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小豆 近缘野生种 种质资源 调查搜集 豆象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及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郅琪 颜廷献 +3 位作者 颜小文 梁俊超 乐美旺 孙建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469,I0001,共16页
分析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建可靠的芝麻核心种质,为促进芝麻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736份来源于江西省各县(市)的芝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24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从3种取样方法,6种取样比例和8种聚类方... 分析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构建可靠的芝麻核心种质,为促进芝麻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以736份来源于江西省各县(市)的芝麻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24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从3种取样方法,6种取样比例和8种聚类方法中筛选出最佳方案构建初始核心种质;对原始种质和初始核心种质的多个参数进行均值T检测和方差F检测,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比较两个群体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在此基础上,选取吉安地区的核心种质进行分子验证,利用12对多态性标记对吉安地区64份原始种质及其16份核心种质进行基因型数据分析。结果显示,736份江西省芝麻地方种质的表型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丰富,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5129~2.0833,变异范围为4.83%~41.52%,且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1.7140~2.0833)整体高于质量性状(0.5129~1.1054);“多次聚类优先取样法+15%取样比例+可变类平均法+欧式距离”构建的110份初始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原始种质的多样性;原始种质和初始核心种质的主成分比较分析显示,两者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80.533%和82.631%,表明初始核心种质可解释原始种质80%以上的遗传信息。抽样开展的分子分析结果显示,16份核心种质保留了64份原始种质96.25%的多态性位点,两者多态性参数值基本接近,且均值T检测均无显著性差异,遗传相似程度基本接近,说明16份核心种质在分子水平上可代表64份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因此,进一步表明110份核心种质可以代表736份江西省芝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种质资源 多样性 核心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微核心种质的构建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红凯 赵苏蒙 +4 位作者 陆琼 周鹏 智慧 刁现民 贺强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5-1444,I0001-I0004,共14页
种质资源是作物遗传研究、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种质资源数量的快速增长,如何高效研究和利用这些遗传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全球范围的967份谷子种质资源的基因组数据,通过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 种质资源是作物遗传研究、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种质资源数量的快速增长,如何高效研究和利用这些遗传资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基于全球范围的967份谷子种质资源的基因组数据,通过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地理分布等信息,构建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200份谷子微核心种质资源群体。该微核心种质保留了原始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代表性,同时具有广泛的地理分布和丰富的表型变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定出10个与农艺性状关联的QTL,包括调控谷子叶枕颜色的PPLS1基因和与抽穗期相关的Ghd7.1基因,表明该微核心种质具有高的实用性。研究结果为谷子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种质资源 微核心种质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PPLS1 Ghd7.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的花苜蓿核心种质构建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伟业 李润泽 +3 位作者 唐芳 杜柯 伊风艳 陈鸿玺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为了科学保存和研究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 L.)种质,本研究以113份野生花苜蓿种质资源为材料,基于测定的20个表型性状数据,采用2种遗传距离、3种取样方法、8种系统聚类方法和6种取样比例构建花苜蓿核心种质,通过对比核心种质的均值... 为了科学保存和研究花苜蓿(Medicago ruthenica L.)种质,本研究以113份野生花苜蓿种质资源为材料,基于测定的20个表型性状数据,采用2种遗传距离、3种取样方法、8种系统聚类方法和6种取样比例构建花苜蓿核心种质,通过对比核心种质的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探寻构建花苜蓿核心种质的最佳策略,并通过比较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的变异系数、方差、多样性指数和主成分,对构建的核心种质进行代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欧氏距离+优先取样法+不加权类平均法+25%的取样比例”是构建花苜蓿核心种质的最佳策略。核心种质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和多样性指数的符合率均达到90%以上,主成分累计贡献率高于原始种群,表明构建的28份苜蓿核心种质均匀分布在原始种质范围内,能够有效代表原始种质。本研究为科学利用和深入挖掘花苜蓿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优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苜蓿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表型性状 取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的调查与收集
12
作者 陈美琪 丁子琪 +13 位作者 周敏 丁彬儒 吴逸扬 唐宇 王涛 李青峰 布同良 唐自钟 李成磊 吴琦 王俊珍 张凯旋 周美亮 陈惠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3,共11页
四川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摸清四川省荞麦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群体数量,2022-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组对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考察地区主要为川西北、川西南... 四川复杂多样的地形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摸清四川省荞麦属种质资源的分布及群体数量,2022-2023年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野生荞麦资源调查组对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收集工作,考察地区主要为川西北、川西南、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在30个县(区)内进行了野生荞麦的调查与收集工作,采集到荞麦属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56份,其中金荞麦103份、苦荞野生种23份、甜荞野生种3份、细柄野荞麦17份、小野荞麦5份、疏穗野荞麦2份、理县野荞麦2份、灌野荞麦1份。调查结果表明,川西北地区是四川省野生荞麦种类最丰富的地区。金荞麦是分布量最大的野生荞麦,主要分布在川中丘陵地段,理县野荞麦和灌野荞麦的分布具有极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生境地的野生荞麦资源之间存在着广泛的遗传变异。对野生荞麦资源的伴生植物统计发现,荨麻和鬼针草是数量最多的伴生植物。此次调查收集不但丰富了荞麦资源种质库,也为研究野生荞麦的分布规律和制定保护措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野生荞麦 种质资源 调查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蔬菜种质收集、保存、鉴评与利用
13
作者 陈敏氡 王彬 +2 位作者 林霜霜 朱海生 余文权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种质资源是蔬菜育种创新的“芯片”,是推动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第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福建省共接收并抢救性收集蔬菜资源2091份,涵盖39个科,91个属,126个种或变种。近年来,福建省从园艺性状鉴定、亲... 种质资源是蔬菜育种创新的“芯片”,是推动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第3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福建省共接收并抢救性收集蔬菜资源2091份,涵盖39个科,91个属,126个种或变种。近年来,福建省从园艺性状鉴定、亲缘关系分析、抗病性以及品质测定等多个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多样化的种质资源及遗传信息,基本实现了蔬菜的优质品种选育、病害抗性改良、适应新生态环境等目标,推动了福建省蔬菜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建议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开展资源前期调查和评估;加强种质资源库的管理与追溯,鼓励探究前沿的贮藏、保存技术;充分发挥福建对中国台湾省合作优势,完善闽台种质资源的交流、共享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种质资源 收集与保存 鉴定与评价 创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表型鉴定评价
14
作者 王宗赫 张红岩 +12 位作者 杨新 李正丽 项超 杨梅 刘玉皎 何玉华 滕长才 侯万伟 代正明 吕梅媛 宗绪晓 杨涛 刘荣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8-1330,共13页
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或二年生高蛋白冷季豆类,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性,被广泛用作绿肥和饲料,在作物轮作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我国对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缺乏系统的调查收集和鉴定评价,为了进... 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是豆科野豌豆属一年生或二年生高蛋白冷季豆类,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性,被广泛用作绿肥和饲料,在作物轮作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我国对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缺乏系统的调查收集和鉴定评价,为了进一步探索其利用价值,选育高产优异种质,本研究在贵州、青海、四川和云南地区采集了212份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试验,调查表型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的16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丰富,其中单株粒数变异系数最高,为70%;根据相关性分析,大部分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对来自不同地区的救荒野豌豆进行性状差异统计分析得出,贵州与四川地区的种质只在成熟期性状上差异极显著,青海、云南地区的种质与其他地区的种质在大部分性状上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成分分析将16个农艺性状集中在累计贡献率达到81.1%的5个主成分,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与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干荚长和单株荚数等产量性状相关,而第2主成分主要与粒长、百粒重和粒宽等籽粒大小相关;通过主成分三维聚类图分析发现,不同地区的种质在表型上存在明显分化,云南和青海的种质单独聚类成簇,而贵州和四川的种质聚在一起,说明川黔两地的资源在形态性状上较为相似。通过进一步的表型鉴定评价,筛选出两份救荒野豌豆多荚多粒种质,单株荚数均大于100个,单株粒数均大于800粒。同时还筛选到了2份大粒种质,其中1份具有早熟特征。以上结果为救荒野豌豆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育种改良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荒野豌豆 种质资源 调查收集 表型鉴定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叶一枝花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15
作者 刘玲玲 丁明月 +3 位作者 谢倩 罗文宝 陈清西 苏海兰 《福建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4-244,共11页
【目的】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因市场需求增长,资源供不应求,出现野生资源过度开采,种质混杂现象,为此构建其初级核心种质,为优良基因挖掘、种质改良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15条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 【目的】七叶一枝花(Paris polyphylla Smith.)因市场需求增长,资源供不应求,出现野生资源过度开采,种质混杂现象,为此构建其初级核心种质,为优良基因挖掘、种质改良与保护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15条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引物对60份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Structure软件进行群体结构分析,使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进行验证,同时基于Structure分组-比例取样法构建初级核心种质,并对初级核心种质的构建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5条引物共扩增出102个位点,多态位点率为97.05%,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I)、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分别为0.502 2、0.332 8,表明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tructure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数K值为3是较为合适的分类选择。主坐标分析与群体结构分析结果一致,但聚类分析与群体结构略有不同,其结果均与地域分布相关。采用Structure分组-比例取样法构建初级核心种质,从7种抽样比例中筛选得到12份初级核心种质,占原种质的20%,其Shannon's信息指数(I)、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有效等位基因数(Ne)保留率分别为104.22%、106.43%、107.71%;t检验与主坐标分析表明,所构建的核心种质不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在原种质中也呈现出均匀分布的特点。【结论】七叶一枝花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所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能够有效代表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初级核心种质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表型性状构建黑龙江省菜豆核心种质
16
作者 郑雅潞 李祥羽 +3 位作者 孙广全 李志江 马金丰 董晓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为构建黑龙江省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以在黑龙江省收集的334份菜豆资源为试验材料,依据33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采用逐步聚类、欧氏距离结合离差平方和法,以7种不同取样规模(10%、15%、20%、25%、30%、35%和40%),4种组内取样比例... 为构建黑龙江省普通菜豆种质资源的核心种质,以在黑龙江省收集的334份菜豆资源为试验材料,依据33个农艺性状的表型数据,采用逐步聚类、欧氏距离结合离差平方和法,以7种不同取样规模(10%、15%、20%、25%、30%、35%和40%),4种组内取样比例(简单比例、对数比例、平方根比例和多样性比例),构建了28个备选核心种质,从中筛选出最佳核心种质,并对构建的核心种质与原始种质进行最大值、最小值、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等6个特征值比较,以均值差异百分率、方差差异百分率、极差符合率、变异系数变化率和表型保留比例5个评价参数进行评价,并用主成分分析法进一步验证,研究黑龙江省菜豆资源核心种质构建方法。结果表明,以35%总体取样规模,组内取样比例为对数比例构建的116份核心种质最佳,其均值差异百分率为9.1%,极差符合率为99.945%,变异系数变化率为113.985%,表型保留比例为100%,主成分14个,累计贡献率为74.568%,能较好地代表原始种质遗传多样性,可作为核心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表型性状 核心种质 种质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分析与保护策略
17
作者 牛雪婧 孙娟 +6 位作者 高翔 王丽娜 郄彦敏 王新栋 刘素娟 刘志芳 耿立格 《河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众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作物种植类型单一,进而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高。为了探究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公众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导致作物种植类型单一,进而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业生态系统脆弱性增高。为了探究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基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河北省普查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情况,针对不同农业区、不同地理梯度等影响因素,对河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种类组成及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河北省普查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有6 989份,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和牧草绿肥,其中粮食作物占比最高;隶属37科109属161种,其中豆科占比最高。(2)河北省4个农业区地理位置呈阶梯式分布,其中,在低平原区收集资源3 100份,隶属26科80属113种;在山前平原区收集资源1 516份,隶属27科73属107种;在太行山山地丘陵区收集资源928份,隶属21科53属70种;在长城沿线区收集资源1 445份,隶属27科69属94种。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除太行山山地丘陵区以禾本科为主外,其他三区均以豆科为主。(3)随着海拔升高,α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_(Ma))、多样性水平(H′)和优势度(D)整体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均匀度指数(J)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β多样性指数中Cody指数(β_(c))呈升高趋势,相似性系数Sorensen指数(SI)和Jaccard指数(C_(j))呈降低趋势。针对资源多样性分析结果以及样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用”促“保”、调整优化河北省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对太行山山地丘陵区和长城沿线区农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的保护,完善农业数据、实现数据资源共享3个方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以期为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农作物种质资源 普查收集 多样性 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馆藏标本的四川核桃资源分布研究
18
作者 张艳萍 欧亚飞 +3 位作者 朱昭旭 王泽亮 郑崇文 李丕军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2期9-13,共5页
通过分析四川现当代核桃标本采集活动,揭示四川乡土核桃资源在一段时间内的分布特征,为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和发掘提供地理分布信息。从馆藏标本数量来看,核桃标本数量收藏最多的单位为甘孜州林科所134份,其次为四川大学标本馆111份;从时... 通过分析四川现当代核桃标本采集活动,揭示四川乡土核桃资源在一段时间内的分布特征,为核桃种质资源收集和发掘提供地理分布信息。从馆藏标本数量来看,核桃标本数量收藏最多的单位为甘孜州林科所134份,其次为四川大学标本馆111份;从时间维度来看,四川核桃标本采集活动主要有两个高峰期,分别为1970-1979年、1990-2009年,这些高峰期与当时的学科、科技发展和密切相关。四季中标本采集时间主要集中在夏季,具有花、果实的核桃标本实物较少;从空间维度来看,四川核桃标本采集的热点地区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市、绵阳市,川西山地及秦巴山区是四川乡土核桃资源重要的分布区。标本采集地点垂直分布于海拔250~3900 m之间,主要集中在1500~3000 m,高线突破了核桃栽培的常规海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馆藏标本 种质资源 地理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研究进展
19
作者 周雅洁 孙平平 +2 位作者 张磊 赵沁 李正男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2期98-103,共6页
针对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展开综述,首先对葡萄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葡萄种质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随后,通过对葡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不同遗传类型葡萄资源的差异性和遗传... 针对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展开综述,首先对葡萄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分析了不同类型葡萄种质资源的特点和分布情况。随后,通过对葡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不同遗传类型葡萄资源的差异性和遗传关系,为后续的评价与利用奠定了基础。并对葡萄种质资源的生产能力、品质、抗逆性等进行了全面评估,为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结合葡萄种质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的紧迫性,为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种质资源 收集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北甘蔗野生种质资源采集与多样性分析
20
作者 宗文一 张保青 +9 位作者 刘菁 周忠凤 刘俊仙 黄玉新 周珊 杨翠芳 张革民 熊发前 李博胤 段维兴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 【目的】在粤北地区开展甘蔗野生种质资源调查与采集,分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为甘蔗遗传育种提供优良亲本。【方法】种质资源调查采集按每隔30 km或海拔落差100 m取样1次,记录采集路线和地理信息,挖取地下根茎保存。对6个数量性状和20个质量性状进行测定,通过计算变异系数、遗传多样性指数及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采集到4个属4个种共82份甘蔗野生种质资源,其中,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28份、河八王Narenga porphyrocoma 26份、斑茅Erianthus arundinaceum 24份、芒Miscanthus sinensis 4份。粤北地区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种间表型变异丰富,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0.9%~44.5%,割手密的平均变异系数最大(30.6%),其次是芒(30.3%),河八王最小(28.1%)。叶长、叶宽、株高和茎径两两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锤度与其他性状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质量性状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000 0~1.222 7。主成分分析将6个数量性状提取出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62.312%。聚类分析显示,割手密第Ⅰ类群的2023GSM054和第Ⅲ类群的2023GSM246、河八王第Ⅰ类群的2023HBW224和第Ⅳ类群的2023HBW032以及斑茅第Ⅰ类群的2023BM023和第Ⅱ类群的2023BM246共6份材料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突出。【结论】本研究在粤北地区采集的甘蔗野生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6份综合表现优异的种质,为甘蔗育种提供了优良的基因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种质资源 调查采集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