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3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in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ystem: An example from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Dachang
1
作者 YANG Bin PENG Sheng-lin YANG Mu ZHANG Qi-z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129-134,共6页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deposit of high-tenor. The ore-bodies occur in reef limestone of middle Devonian. There is much anthraxolite in reef limestone and ore-bodies. The anthraxolite is the ... Longtoushan Sn-polymetal deposit is a large-scale deposit of high-tenor. The ore-bodies occur in reef limestone of middle Devonian. There is much anthraxolite in reef limestone and ore-bodies. The anthraxolite is the postmature result of oil-gas' thermal metamorphism. The close relationship of anthraxolite and Sn-polymetal deposit reveals the space-time relation between oil-gas evolution and Sn-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Sulfur isotope of Longtoushan deposit is close to oil's sulfur in Devonian, which indicates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lfur's source of deposit and oil-gas' activity. The forming of Longtoushan deposit relates to exhalative-sedimentary mineralization in Devonian. Because of the favorable hydrocarbon-forming condition of Longtoushan reef and surrounding basin facies' black shale and peat, coupling of ore-form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occurs in seabed's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The distributing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ndicates the presence of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ystem. The thermal fluid containing organic matters conduces to Sn-polymetal elements' activation and transfer, and provides catalyzing condition to the transforming from SO42- to S2-. The erosion action of brine containing organic acid to reef limestone induces the growing of crannies and karst's caverns, which provides advantageous space to Sn-polymetal mineralization. The heat source of mineralization provides thermocatalysis condition to hydrocarbon-forming. When the circulatory fluid containing oil-gas enters the high-temperature region(>150 ℃ ), the oil-gas is decomposed and anthraxolite comes into be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ing mechanism of mineralization and hydrocarbon-forming hydrothermal CONVECTION Sn-polymetal DEPOSIT Longtous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eochemical studies,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 potential of Tafresh area, the Iran-Markazi
2
作者 Safari MAHDI Khademi FARKHONDEH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2496-2511,共16页
The study area is part of the Urumieh–Dokhtar volcanic arc that a large part of its surface is covered by extrusive Igneous rocks(tuff,intermediate lavas and ignimbrites sheets),plutonic igneous(diorite and granodior... The study area is part of the Urumieh–Dokhtar volcanic arc that a large part of its surface is covered by extrusive Igneous rocks(tuff,intermediate lavas and ignimbrites sheets),plutonic igneous(diorite and granodiorite)and semi-deep stones(dyke and sill).Studied samples are situated in calc-alkaline domain of magmatic series diagrams.Harker diagrams show the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Clinopyroxene,amphibole,plagioclase,alkali feldspars and opaque minerals(ilmenite Titano-magnetite,ilmenite and rutile).In spider diagrams,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LREE)are enriched compared to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HREE),and HFS elements(Ti,Nb)show negative anomaly and LFS elements(Cs,K,Pb)show positive anomaly,showing that it is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subduction zones.Skarns of the area mainly are of exoskarns and are rich in plagioclase,microcline,amphibole,biotite and epidote.Skarn is enriched of iron,copper,molybdenum,vanadium,lead,zinc and silver.Deposits of barite in the area show characteristics of volcanic-sedimentary barites and are associated to ore-bearing hydrothermal solutions.Using satellite images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four areas with high mineral potential are identified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umieh–Dokhtar magmatic series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mineral poten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dox Control and Measurements in Hydrothermal Experiments
3
作者 CHOU I-Ming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561-561,共1页
For minerals containing multivalent elements,their stabilities depend not only on pressure(P),temperature(T),and bulk chemical composition,but also the redox state.This applies to many ore forming minerals,such that t... For minerals containing multivalent elements,their stabilities depend not only on pressure(P),temperature(T),and bulk chemical composition,but also the redox state.This applies to many ore forming minerals,such that the redox state and its fluctuations in hydrothermal systems have long been considered as important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ox minerALS hydrothermal KINETICS sealed PERMEATION DISSOCIATION mentioned CAPSULE add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新生代辉绿岩及其与砂岩型铀成矿的关系
4
作者 王常东 郝晓飞 +5 位作者 杨东光 宁君 翁海蛟 严兆彬 张韶华 武飞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5-788,共14页
近年来通过铀矿勘查,在松辽盆地南部探明了钱家店、宝龙山等中大型铀矿床,发现了多处铀矿产地。矿集区内广泛发育辉绿岩,主要分布在矿床周围,在靠近姚家组氧化带前锋线一侧,辉绿岩空间上与铀矿化关系密切,但其与铀矿化之间的成因关系缺... 近年来通过铀矿勘查,在松辽盆地南部探明了钱家店、宝龙山等中大型铀矿床,发现了多处铀矿产地。矿集区内广泛发育辉绿岩,主要分布在矿床周围,在靠近姚家组氧化带前锋线一侧,辉绿岩空间上与铀矿化关系密切,但其与铀矿化之间的成因关系缺乏深入研究。通过岩心观察、镜下鉴定和流体包裹体测定,发现辉绿岩对铀成矿起到了明显的热液改造作用。镜下鉴定显示钛铀矿交代早期钛铁矿,呈脉状沿裂隙充填,且与自形黄铁矿共生,形成于较高的温度,揭示了松辽盆地南部铀矿床的形成可能叠加了后期岩浆热液活动;流体包裹体测定平均温度为115.7℃,表明铀成矿流体的温度具有低温热液流体的特征,同时,高于姚家组氧化带中的含铀含氧流体(24.5℃);流体包裹体盐度有低、中、高3个区间,代表3期不同性质流体活动。结合已有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勘查成果,将松辽盆地南部铀成矿作用划分为4个阶段:原生预富集阶段(96.0~87.0 Ma)、含铀含氧水渗入成矿阶段(67.0~53.0 Ma)、热液叠加改造阶段(43.0~37.0 Ma)及层间氧化持续叠加阶段(17.0~0.7 Ma),其中,热液叠加改造阶段(43.0~37.0 Ma)与辉绿岩主要集中侵入时间(49.4~39.1 Ma)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成矿 辉绿岩 热液改造 流体包裹体 松辽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
5
作者 徐清俊 张志新 +5 位作者 叶发旺 张川 王艺龙 李瑞炜 田程 李新春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5,共14页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 【研究目的】白色云母是热液型矿床最为广泛发育的蚀变矿物,其短波红外光谱蕴含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其形成热液环境及其与矿化的关系。研究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变化规律及地质影响因素,这不仅可为高光谱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找矿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持,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蚀变矿物勘查标识体系。【研究方法】本文系统整理、总结了热液型矿床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特征,剖析了白色云母化学组分和含量,热液流体温度、酸碱性、压力等地质因素与其短波红外光谱特征的关系。【研究结果】白色云母短波红外光谱吸收特征与其结构中主要的两种含氢基团Al-OH和H_(2)O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的两个特征吸收峰位分别位于2200 nm(主要吸收峰)和2350 nm(次要吸收峰)附近。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受到热液流体温度、压力、酸碱性等地质因素影响,主要发生Tschermak(契尔马克)替换^(Ⅵ)Al^(3+)+^(Ⅳ)Al^(3+)ν^(Ⅳ)Si^(4+)+^(Ⅵ)(Fe^(2+),Mg^(2+),Mn^(2+)),Si、Al、Fe、Mg、K、Na等离子含量产生变化,致使其Al-OH特征吸收峰位在2180 nm和2230 nm之间发生漂移变化。原岩组分、其他蚀变矿物、流体组分、岩石渗透率和水/岩比值等地质因素也会影响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位波长的变化。【结论】白色云母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与矿化的关系会因地质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在利用Al-OH特征吸收峰波长变化规律圈定矿床热液矿化中心时需要综合考虑矿床地质特征。白色云母的伊利石成熟度或结晶度(ISM或SWIR-IC)在不同的热液矿床系统中则呈现出一致性,即靠近矿床热液矿化中心,伊利石成熟度值相对较大,远离矿床热液矿化中心则相对较小。未来应加强白色云母光谱特征的精细、定量化星空(卫星和航空)高光谱遥感反演研究,建立典型热液矿床成矿热液特征的高光谱遥感反演应用示范,以推进星空高光谱遥感矿物填图技术的深入地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云母 短波红外光谱 Al-OH特征吸收峰 伊利石成熟度 矿产勘查工程 热液型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嘎波伟晶岩型锂矿中电气石组成、硼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郭伟康 董随亮 +4 位作者 张松浩 李光明 付建刚 张林奎 张志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4-819,共16页
西藏洛扎地区是喜马拉雅成矿带重要的稀有金属富集区,电气石在该地区的花岗岩中广泛富集。本文对洛扎地区的白云母花岗岩、锂辉石伟晶岩、锂电气石伟晶岩和电气石石英脉中的电气石进行系统的岩相学、矿物组成和硼同位素分析,来探讨伟晶... 西藏洛扎地区是喜马拉雅成矿带重要的稀有金属富集区,电气石在该地区的花岗岩中广泛富集。本文对洛扎地区的白云母花岗岩、锂辉石伟晶岩、锂电气石伟晶岩和电气石石英脉中的电气石进行系统的岩相学、矿物组成和硼同位素分析,来探讨伟晶岩体系的演化、源区性质、岩体-围岩的相关作用等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电气石均属于碱性电气石,除电气石石英脉和锂电气石伟晶岩中的电气石为镁电气石外,其余都是黑电气石。随着岩浆分异演化程度的增加,电气石中Li、Be、Nb、Ta等元素逐渐富集,电气石中(R1+Al)(Na+R2)_(-1)、(Al+O)(R+OH)_(-1)、(Na+Mg)(Al+X_(vac))_(-1)和(X_(vac)Al)(NaR^(2+))_(-1)的替代关系则记录了伟晶岩岩浆逐渐富集Al,亏损Na、Ca、Mg的过程。白云母花岗岩、锂辉石伟晶岩、锂电气石伟晶岩和石英脉中电气石的δ^(11)B平均值分别为(-14.77±0.22)‰、(-11.89±0.34)‰、(-10.94±0.37)‰和(-7.71±0.24)‰,与大陆地壳平均δ^(11)B值(-10‰±3‰)一致,表明物源主要为高喜马拉雅变质岩系;同时,电气石的δ^(11)B值也是逐渐变重的,说明岩浆演化晚期流体出溶是导致硼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原因。因此,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对于锂等稀有金属的成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有金属 电气石 矿物组成 岩浆-热液演化 嘎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里亚纳弧NWEifuku热液区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7
作者 刘锦风 曾志刚 +3 位作者 王晓媛 曾志斌 杨小双 齐海燕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5-39,共15页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本文选择马里亚纳弧北部NWEifuku热液区的4块火山岩及其中1块微蚀变火山岩的内部黄铁矿作为研究对象,对样品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橄榄石和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及黄铁矿S同位素组成的测试分析工作,探讨了岩石中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特征、物质来源和微生物成矿作用。结果显示,火山岩为玄武安山岩,包含4种类型的黄铁矿,分别为蚀变斑晶中他形和胶状黄铁矿、斑晶裂隙中细长柱状黄铁矿、基质中半自形-他形黄铁矿、气孔中自形黄铁矿。后3种黄铁矿的晶形表明,其是热液活动早期的产物。蚀变斑晶中黄铁矿的晶形为他形和胶状,相较其他3种类型黄铁矿,其S/Fe比值升高,这些均为矿物在低温下形成的特征,即该类黄铁矿的形成受到了热液与海水混合导致温度降低的影响。4种黄铁矿的δ^(34)S值(6.58‰~-19.60‰)以及部分自形黄铁矿的铁氧化层边缘表明,它们在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蚀变橄榄石中黄铁矿的Co、Ni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类型黄铁矿,与蚀变前后热液流体成分改变、热液与海水混合后温度降低导致元素更易进入黄铁矿晶格等因素有关,其核部与边部元素含量的差异可能受到了微生物作用的影响,而蚀变橄榄石对黄铁矿元素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里亚纳岛弧热液喷口 黄铁矿 微量元素 微生物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阳川铀-铌矿床碳酸岩中烧绿石化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8
作者 黄卉 潘家永 +5 位作者 王凯兴 钟福军 万建军 邬斌 尹烁 严杰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78-2796,共19页
陕西省华阳川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与秦岭造山带接触的小秦岭成矿带内,是一个与碳酸岩有关的世界级铀铌多金属矿床。铌和铀主要赋存于烧绿石矿物中。前人对华阳川成矿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关于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陕西省华阳川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与秦岭造山带接触的小秦岭成矿带内,是一个与碳酸岩有关的世界级铀铌多金属矿床。铌和铀主要赋存于烧绿石矿物中。前人对华阳川成矿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但关于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的认识均较薄弱,因此本论文运用电子探针对华阳川发育的2种原生烧绿石(pclⅠ和pclⅡ)和3种蚀变烧绿石(pclⅠalt1,pclⅠalt2和pclⅡalt)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和化学组成及其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华阳川碳酸岩体中U-Nb富集过程与晚三叠世岩浆作用关系密切,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原始的富铀铌碳酸岩浆,再通过结晶分异等过程形成原生(岩浆)烧绿石pclⅠ、原生(岩浆)烧绿石pclⅡ和原生晶质铀矿Ur1。早白垩世,华阳川碳酸岩体受到高温热液蚀变作用,高温富氟流体交代早期原生烧绿石pclⅠ,从烧绿石pclⅠ中释放出的部分Nb和U被溶解、再活化,从而形成原生晶质铀矿Ur2、蚀变烧绿石pclⅠalt1和次生榍石Ttn2。此外,华阳川矿床还受到成矿后低温热液蚀变作用,原生烧绿石pclⅠ和原生烧绿石pclⅡ被交代形成蚀变烧绿石pclⅠalt2和蚀变烧绿石pclⅡalt。由此表明华阳川矿床在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发生了两次岩浆-热液铀铌矿化及一次成矿后低温热液蚀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阳川 碳酸岩 烧绿石 铀铌矿化 岩浆-热液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及成因初探
9
作者 张承杰 邱添 +3 位作者 熊发挥 文武 穆小平 陈钦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1-2159,共19页
福建省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推断铜资源量236t、钾长石资源量41.52万t)位于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德化矿集区中部,赋存在琼溪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矿体类型包括钾长石矿体和铜矿体两类,受区内NNE向F1、F2和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 福建省德化县茶坑铜-钾长石矿床(推断铜资源量236t、钾长石资源量41.52万t)位于东南沿海中生代岩浆带德化矿集区中部,赋存在琼溪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中。矿体类型包括钾长石矿体和铜矿体两类,受区内NNE向F1、F2和F3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根据脉体穿切及矿物共生组合关系,识别出三个热液演化阶段:钾化(阶段I)、硅化及白云母化(II)和碳酸盐化阶段(Ⅲ)。其中,阶段I和II分别为主要的钾长石矿化和铜矿化阶段。铜矿化叠加在钾长石矿化之上,形成富铜和钾长石的铜-钾长石矿石。综合矿床地质、矿物化学、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内部结构特征,认为茶坑铜-钾长石矿床为热液交代成因。铜-钾长石矿石中的岩浆锆石可能是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从琼溪黑云母花岗岩中捕获/继承而来,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159.4±1.0Ma(MSWD=0.21)代表琼溪黑云母花岗岩的成岩年龄,并限定了铜-钾长石成矿时代的上限。茶坑矿区花岗斑岩呈脉状侵入黑云母花岗岩中,前者明显富集Ba、Sr、P、Ti、Pb和Cu,与铜-钾长石矿石的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相似,初步推测茶坑铜-钾长石矿床的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可能与区内花岗斑岩的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 热液交代成矿 茶坑铜-钾长石矿床 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 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IODP U1502B钻孔蚀变洋壳的热液作用特征及对海盆初始张裂过程的启示
10
作者 郑长声 黄小龙 +3 位作者 杨帆 于洋 丁兴 朱圣柱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5,共12页
本文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在南海北缘洋陆过渡带的U1502B钻孔下部的蚀变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和矿物研究。按蚀变矿物的类型及含量样品可分为轻度(蚀变矿物含量<50%)、中度(蚀变矿物含量为50%~80%)和重度(蚀变矿物含量>80%)蚀... 本文对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在南海北缘洋陆过渡带的U1502B钻孔下部的蚀变玄武岩进行了岩石学和矿物研究。按蚀变矿物的类型及含量样品可分为轻度(蚀变矿物含量<50%)、中度(蚀变矿物含量为50%~80%)和重度(蚀变矿物含量>80%)蚀变玄武岩;随着蚀变程度增加,蚀变玄武岩的CaO含量显著降低。轻度和中度蚀变玄武岩的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富Fe绿泥石+钠长石+石英”,并含少量的“绿帘石+碳酸盐+阳起石”,应经历了主要温度范围为280~340℃的高温热液作用。重度蚀变玄武岩的主要蚀变矿物组合为“钠长石+石英+高岭石+镁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含少量富铁绿泥石、黏土矿物、黄铁矿,应经历了高温和中温热液作用并叠加了低温蚀变作用。高温热液作用应发生在洋脊形成阶段,形成于脊轴岩浆透镜体作用下产生的高温、低水岩比环境,而该区域后期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高水岩比的低温蚀变作用。位于狭窄的洋陆过渡带上的U1502B与U1500B两个钻孔玄武岩剖面在结构与热液蚀变作用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暗示了南海海盆由初始陆缘裂解到洋脊扩张为快速的构造转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中脊 初始张裂 热液系统 蚀变洋壳 蚀变矿物组合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岩的古地磁研究——对华南晚中生代岩浆热液重磁化与铀成矿的启示
11
作者 杨思林 易治宇 +2 位作者 赵千 刘玉书 王天月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4-1416,共23页
准确厘定中生代东亚陆块群的古地理位置,是重建盘古大陆古地理轮廓和古气候模式的关键基础.由于缺乏可靠的火山岩剩磁记录以及普遍存在的重磁化,华南地块早侏罗世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华南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 准确厘定中生代东亚陆块群的古地理位置,是重建盘古大陆古地理轮廓和古气候模式的关键基础.由于缺乏可靠的火山岩剩磁记录以及普遍存在的重磁化,华南地块早侏罗世的古地理位置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选择华南菖蒲盆地早侏罗世火山岩,开展了详细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古地磁学研究.锆石U-Pb定年结果揭示菖蒲组的同位素年龄为196.4±0.7 Ma.系统热退磁实验分离出三组剩磁分量,其中低温分量为现代黏滞剩磁;从9个采点中获得一组中间分量,全部为正极性,褶皱检验显示其为褶皱后获得的次生剩磁;从17个采点中获得一组呈对趾分布的特征分量,通过了C级倒转检验.虽然正交投影图上特征分量和中间分量之间存在差别,但两者的平均方向在统计上无显著区别,表明两组分量的获得是准同时的.进一步将中间分量和特征分量对应的古地磁极与华北中生代视极移曲线对比,显示其与早白垩世参考极重叠,揭示两者很可能都是早白垩世的重磁化.综合岩相学、岩石磁学和退磁结果表明,热液流体作用下生成的次生磁铁矿是重磁化分量的主要载磁矿物,磁铁矿在形成后期还遭受不同程度的氧化生成磁赤铁矿或赤铁矿,很可能携带了化学剩磁.热液重磁化时间和菖蒲盆地周边岩浆-热液型铀矿的成矿时间相同,表明两者可能由同一期热液活动引起.这一研究结果揭示华南地块在晚中生代期间存在广泛的岩浆-热液重磁化作用,对区域上寻找热液型金属矿床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磁学 华南陆块 重磁化 热液成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卫宁北山二人山地区热液型多金属矿找矿多维异常方法的新尝试和效果
12
作者 汪栋刚 马学东 +5 位作者 马彦云 马风华 陆茂欣 向连格 何庆志 王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52-6663,共12页
宁夏卫宁北山二人山地区位于阿拉善微陆块南缘,是宁夏境内重要的热液成因多金属矿产成矿区之一。为服务该地区下一步在外围及深部的找矿,在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多维异常体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已知多金属矿(... 宁夏卫宁北山二人山地区位于阿拉善微陆块南缘,是宁夏境内重要的热液成因多金属矿产成矿区之一。为服务该地区下一步在外围及深部的找矿,在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对该地区多维异常体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该地区已知多金属矿(化)体中,发育着以常量元素Na2O为主要特征的负异常体系、以S为代表的矿化剂元素异常体系、成矿及其伴生元素异常体系等,证实了多维异常体系的存在,并进一步在多维异常体系理论的指导下圈定了研究区成矿条件和成矿潜力有利区域。研究成果是卫宁北山地区热液型多金属矿找矿优选地球化学勘查方法的新尝试,对该区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型多金属矿床 矿致异常 多维异常体系 卫宁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二氧化碳合成片钠铝石的固碳研究
13
作者 曲希玉 温竞凯 +2 位作者 袁勇 施凯腾 陈铁鑫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8,共10页
CO_(2)的矿物捕获是最持久、最稳定的地质封存形式。片钠铝石作为一种天然的CO_(2)示踪矿物,其形成与CO_(2)注入密切相关,也是CO_(2)地质封存的重要固碳矿物。片钠铝石在地质背景中大量稳定存在的条件是制约CO_(2)矿化捕获的关键问题,... CO_(2)的矿物捕获是最持久、最稳定的地质封存形式。片钠铝石作为一种天然的CO_(2)示踪矿物,其形成与CO_(2)注入密切相关,也是CO_(2)地质封存的重要固碳矿物。片钠铝石在地质背景中大量稳定存在的条件是制约CO_(2)矿化捕获的关键问题,也是寻找CO_(2)地质埋藏地点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探索利用CO_(2)快速合成片钠铝石的条件,对pH(8.5/9/9.5/10/10.5)、温度(100/120/140/160/180/200℃)和反应时间(6/12 h)3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实验,并基于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阐明了合成片钠铝石的最佳条件。实验表明:在pH为8.5~10.5和温度为100~180℃的范围内,产物均为纯片钠铝石,合成量随pH和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200℃的温度下,片钠铝岩的结晶度降低,拟薄水铝石的含量增加。延长反应时间对产品质量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200℃下延长反应时间反而会加速片钠铝石的溶解。总的来说,140℃和pH 9.5是CO_(2)合成片钠铝石的最佳条件,也可能是地质封存CO_(2)的理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钠铝石 CO_(2)水岩相互作用 水热合成 最佳条件 CO_(2)矿物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二人山银铅多金属矿短波红外勘查指示意义
14
作者 朱海军 苏力 +7 位作者 邱佳炜 谷守江 孙雪平 刘新星 张汐 周敖日格勒 王彦朋 张奋发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1,共11页
宁夏卫宁北山多金属矿区是宁夏境内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区之一,区内目前发现有金场子金矿、二人山铅银矿等多个矿床(点),其中二人山银铅多金属矿是目前该地区最大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多金属矿床。伴随着找矿的进一步推进,亟需在找矿模... 宁夏卫宁北山多金属矿区是宁夏境内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区之一,区内目前发现有金场子金矿、二人山铅银矿等多个矿床(点),其中二人山银铅多金属矿是目前该地区最大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银铅多金属矿床。伴随着找矿的进一步推进,亟需在找矿模型与找矿预测方面对矿区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扩大资源量。本文以二人山银铅多金属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短波红外技术(SWIR)对钻孔岩心进行扫描,厘定岩心中蚀变矿物种类、相对含量、分布特征,揭示蚀变矿物光谱参数变化规律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短波红外测量得到的矿物包括绢云母族矿物、高岭石族矿物、碳酸盐类矿物、蒙脱石族矿物等,其中绢云母族矿物和碳酸盐类矿物为钻孔的贯通矿物。在矿化段,蚀变矿物族组合为绢云母族矿物+高岭石族矿物+少量碳酸盐类矿物。通过计算绢云母Al—OH光谱特征参数发现,绢云母Pos 2200 nm特征吸收峰、绢云母结晶度IC值与矿化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在矿化高品位区域内,Pos 2200(<2204 nm)和绢云母结晶度(IC值)>2.5的二者叠加区可作为卫宁北山地区勘查此类矿床的重要指示条件或者找矿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红外 热液蚀变 蚀变矿物 绢云母 二人山银铅多金属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武定新发现钴矿点典型热液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15
作者 程涌 王海鹏 +5 位作者 周家喜 文义明 罗开 胡金 钏茂山 蹇龙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16-2630,共15页
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康滇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发育全球著名的Fe-Cu-Co多金属成矿省,其中Fe、Cu成矿作用研究程度高,而Co成矿作用研究薄弱。本研究团队在该成矿省之滇中地区新发现的观天厂独立钴矿点(Co品位为0.03%~0.92%,Co资源潜力近1&... 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的康滇地区前寒武纪地层中发育全球著名的Fe-Cu-Co多金属成矿省,其中Fe、Cu成矿作用研究程度高,而Co成矿作用研究薄弱。本研究团队在该成矿省之滇中地区新发现的观天厂独立钴矿点(Co品位为0.03%~0.92%,Co资源潜力近1×10^(4) t)为研究钴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载体。本次工作利用LA-ICPMS技术对钴矿石中热液矿物(石英、白云石和黄铜矿)开展了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早阶段和主成矿阶段石英(Qtz1和Qtz2)微量元组组成相似,均具有相对较高的Li、Mg、Al、P、Ti元素含量和较低的Ge、Rb、Sr、Ba、U元素含量,其中Al、Mg、Ti、Rb等元素可能主要是以微细独立矿物的形式赋存。主成矿阶段的白云石中Ca、Mn、Fe、Sr、Y、Ba和稀土元素(REE)含量较高,它们很可能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黄铜矿中Se、In、Sn、Pb、Bi和Ge元素含量较高,其中Pb、Bi和Ge等元素部分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其余元素则多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黄铜矿微量元素特征与SSC型铜矿床较为相近,即具有相对较高的Ge含量,以及较低的Co、Ni、Zn、Mo、Ag、Cd、Sb、Au、Tl含量,而不同于其他类型矿床。热液矿物原位微量元素组成显示,主成矿阶段热液具有温度>200℃、偏酸性还原环境特征,而成矿晚阶段则由还原环境转变为氧化环境。综上,观天厂钴矿点与SSC型铜矿床可能具有相似的成因,均属于沉积变质-热液矿床,钴矿化很可能是后期热液对区域内含钴地质体(包括海相火山岩地层以及IOCG、SSC型等富钴矿床等)的活化-迁移-再富集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矿物 原位微量元素组成 成矿物质来源 矿床成因 观天厂钴矿点 康滇Fe-Cu-Co多金属成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杨立强 杨伟 +6 位作者 张良 高雪 申世龙 王偲瑞 徐瀚涛 贾晓晨 邓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9-266,共28页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是热液成矿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系统剖析多重尺度控矿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流变学和热力学对认识矿床成因和预测找矿至关重要;而如何实现控矿构造格架、渗透性结构、成矿流体通道和矿化变形网络由静态到多尺度时-空四维动态的转变,查明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过程与控制因素,揭示热液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是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难题。为此,我们在对已有相关成果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构建热液成矿系统构造控矿理论的基本要点与对应方法及应用范畴:(1)流体而非构造是构造控矿理论的中心,热液系统的流体流动与成矿作用受控于断裂带格架及其渗透性结构,其中渗透率是将流体流动与流体压力变化联系起来理解控矿构造的核心;(2)不同控矿构造组合的关键控制是构造差应力和流体压力的大小,而矿化类型的变化可能是由于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容矿构造方位的不同和赋矿围岩之间的强度差异所致;(3)流体通道的生长始于超压流体储库上游围岩中孤立的微裂隙沿流体压力梯度最大的方向、随裂隙发育且相互连结而形成新的长裂隙,并最终连通形成断裂网络内的流体通道,矿床的增量生长发生在高流体通量的短爆发期,断层反复滑动驱动其内流体压力、流速和应力快速变化,当由此诱发的流体通道生长破坏了流体系统的动态平衡时,随之而来的流体快速降压就成为金属沉淀成矿的关键驱动因素;(4)以热液裂隙-脉系统野外地质观测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三维填图为基础,通过宏观与微观各级控矿构造相结合、地质历史与构造应力分析相结合、局部与区域点-线-面相结合、浅部与深部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各种控矿因素开展多学科、多尺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研究,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通过构造-蚀变-矿化网络填图,将蚀变-矿化体与控矿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和间距等几何学特征联系起来,利用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断裂网络拓扑学及矿体三维几何结构分析等定量方法查明控矿构造格架和渗透性结构并揭示矿化变形网络的连通性与成矿潜力;(6)合理构建地质模型,选取合适的热力学参数和动力学边界条件,利用HCh和COMSOL等方法,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的流体流动、热-质传递、应力变形和化学反应等的时-空变化,是揭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理和定位规律、预测矿化中心和确定找矿目标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了构造控矿理论的研究流程:聚焦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机制和定位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热液裂隙-脉系统和构造-蚀变-矿化网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几何学描述、运动学判断、流变学分析、动力学解析和热力学综合,厘定控矿构造格架,定位矿化中心,示踪成矿流体通道和多种矿化样式的增量生长过程及其关键控制,揭示渗透性结构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构造再活化与成矿定位的成因关联,建立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服务新一轮战略找矿突破。以胶东焦家金矿田为例,开展控矿构造理论研究和成矿预测应用实践,证实了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裂隙-脉系统 构造-蚀变-矿化网络 渗透性结构与成矿定位 流体通道和矿床增量生长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形成的新模式:来自深部有机流体的成矿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池洋 张龙 +6 位作者 黄雷 吴柏林 王建强 张东东 谭成仟 马艳萍 赵建社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8-383,共16页
已有的铀成矿模式大多认为,砂岩型铀矿是浅表层含氧水从盆地周邻蚀源区析出携带的外源铀汇入盆地而成矿。本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东部砂岩型铀矿矿集区的地质演化、地貌特征和铀成矿与此成矿模式相悖。其中令人困惑的关键... 已有的铀成矿模式大多认为,砂岩型铀矿是浅表层含氧水从盆地周邻蚀源区析出携带的外源铀汇入盆地而成矿。本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东部砂岩型铀矿矿集区的地质演化、地貌特征和铀成矿与此成矿模式相悖。其中令人困惑的关键问题是铀成矿物质的来源。对研究区的代表性矿物铀石(形成于强还原环境)及其共生的矿物进行多种地球化学测试分析发现:铀矿区存在淡水低温和中高盐度热液两类截然不同的铀矿化环境;铀成矿年龄主体小于80 Ma。结合盆地煤系气源岩富铀、天然气耗散量巨大和在伊盟隆起发现大面积分布的多种与成熟煤型气耗散有关的蚀变产物和凝析油苗,综合相关模拟实验和测试分析,提出了铀源来自深部的铀成矿新模式:来自盆地中部深层富铀煤系地层中的溶气热流体,在向伊盟隆起东部高部位运移耗散过程中,萃取并携带母岩和沿途围岩富铀地层中的铀元素运移到浅层,随温压降低亮晶方解石与铀石相伴沉淀完成了热液成矿过程,被析出的大规模有机天然气则在浅表层低温成矿同时为铀矿的保存创造了还原环境。此铀成矿新模式拓展了盆地勘探铀矿的思路和领域,提升了多种能源矿产相互作用的成矿效应和综合评价预测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成矿新模式 深部铀源 天然气耗散 热流体成矿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 伊盟铀成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液脉型萤石矿床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综合技术方法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寿庭 邹灏 +7 位作者 方乙 曹华文 裴秋明 唐利 王亮 高永璋 张伟 徐旃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5-801,共17页
萤石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原材料,被国际社会普遍列为“关键矿产”,随着萤石露头矿的发现殆尽,急需开展隐伏矿体的深部定位预测研究。文章简要论述了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分带模式和成矿规... 萤石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原材料,被国际社会普遍列为“关键矿产”,随着萤石露头矿的发现殆尽,急需开展隐伏矿体的深部定位预测研究。文章简要论述了断裂构造控制的热液脉型萤石矿床地质特征、分带模式和成矿规律,评述了萤石找矿中常用的勘查技术方法。结合找矿标志和控矿要素分析,总结了隐伏-半隐伏萤石矿体定位预测的找矿模型,提出了“分带型”和“掩埋型”两种类型隐伏萤石矿体及相应的找矿技术方法组合。笔者建立了隐伏萤石矿体定位预测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及其四步勘查技术流程,这对指导隐伏萤石矿床(体)的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脉型 隐伏矿体 找矿预测模型 战略性矿产 萤石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杂色沉积建造中铀矿化的特殊岩石矿物特征——以库车坳陷新近系吉迪克组铀矿点为例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强 肖菁 +6 位作者 刘念 王强强 许强 武勇 严张磊 刘梦魁 丁桐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8-1280,共13页
近年来,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在中新生代红杂色沉积建造中不断取得找矿突破,但关于红层中的铀成矿作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库车坳陷新近纪红层中发育大量铀矿化露头信息,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分析红杂色层中铀富集机... 近年来,我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查在中新生代红杂色沉积建造中不断取得找矿突破,但关于红层中的铀成矿作用机制存在较大争议,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库车坳陷新近纪红层中发育大量铀矿化露头信息,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分析红杂色层中铀富集机理。通过系统的沉积学、岩石学及矿物学研究对吉迪克组红杂色层铀矿化点进行解剖,发现了较为特殊的铀矿化类型:矿化层产于干旱背景下湖相沉积环境,呈薄层透镜状产于大套红色泥岩中,矿化岩性为灰绿色泥灰岩并发育大量红化硅质团块,矿化具有层控特征并与硅质团块密切相关,硅质团块具有红化微晶石英、萤石、铀石、方解石以及少量自然砷、黄铜矿和重晶石共生矿物组合,与华南花岗岩型硅质脉铀矿化极为相似,显示出深部热液成因特征;综合判断该矿化层具有沉积和热液双重作用,是特殊的热水沉积型铀矿化。这类铀矿化的发现为深部热液携带铀进入沉积盆地发生铀成矿作用带来直接有力证据,丰富了陆相盆地沉积型铀成矿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新近纪 吉迪克组 红杂色层 硅质团块 热液铀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敖汉地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与金钼多金属成矿作用
20
作者 章永梅 顾雪祥 +4 位作者 王新利 程慕利 姚诗悦 李来龙 柳江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1-846,共26页
内蒙古敖汉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过渡区,是华北地台北缘一个重要的金钼多金属矿化集中区,近年来找矿成果丰硕。在对撰山子和金厂沟梁大型金矿、白土营子大型钨钼多金属矿以及近年新发现的八家大型锌银铅矿和腾克力钼矿的地... 内蒙古敖汉地区处于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的过渡区,是华北地台北缘一个重要的金钼多金属矿化集中区,近年来找矿成果丰硕。在对撰山子和金厂沟梁大型金矿、白土营子大型钨钼多金属矿以及近年新发现的八家大型锌银铅矿和腾克力钼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矿床成因与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提出了本区金钼多金属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结果显示,敖汉地区金钼多金属成矿与印支期、燕山期花岗质岩浆侵位密切相关,成矿主要发生于三叠纪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具有多期多阶段性特征。印支期和燕山期成矿岩体总体均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配分特征,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分别形成于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构造域影响下的伸展背景。金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岩浆热液脉型,钼矿床成因类型主要为斑岩型,受构造-岩浆岩联合控制,印支期和燕山期中酸性岩浆岩及北西向-近南北向断裂是重要的找矿标志。撰山子金矿具有良好的斑岩-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找矿前景,金厂沟梁和撰山子金矿区及外围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潜力。借鉴白土营子钨钼多金属矿田和八家锌银铅矿床的找矿经验,应注重综合利用地质、地化、物探等手段在覆盖区寻找钨铅锌银多金属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钼多金属成矿 斑岩型矿床 岩浆热液矿床 构造岩浆演化 内蒙古敖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