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34篇文章
< 1 2 1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Interaction of Soil Moisture and Organic Matter on Powdery Mildew Disease and Growth of 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
1
作者 Liu Zai-min Gao Xin-wen +4 位作者 Zhang Meng-yao Li Kun Liu Wen-ting Jiang Xin-mei Yu Xi-ho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2期45-52,共8页
Taking annual 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 as the material,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pidemic dynamics of H.moellendorffii Hance powdery mildew and plant growth by using the interactive methods of soil moisture... Taking annual Heracl'eum moellendorffii Hance as the material,this research studied the epidemic dynamics of H.moellendorffii Hance powdery mildew and plant growth by using the interactive methods of soil moisture and soil organic matter.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higher soil moisture content(60%-80%)and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75-100 g•kg^(-1))had few diseases,dosease index and 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ion curve(AUDPC)compared with those of other treatments,thus could effectivley control powdery mildew disease.Moreover,higher soil moisture and organic matter content increased the yield,contents of soluble sugar,soluble protein,vitamin C and coumarin in H.moellendorffii H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oellendorffii Hance irrigation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powdery mildew plant grow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ies on Induced Resistance of Cucumber to Downy Mildew 被引量:1
2
作者 Wen Jingzhi, Yang Jianhua(Northeast Agricultural Vniversity, Harbin 150030. P R C)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6年第2期117-120,共4页
1 mL of sporangial suspensions (5 x 10 5spporangia per milliliter) of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was droplet-inocula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cond leaf of the plant grown in greenhouse ( inducing inoculatoin), then ... 1 mL of sporangial suspensions (5 x 10 5spporangia per milliliter) of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was droplet-inoculat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second leaf of the plant grown in greenhouse ( inducing inoculatoin), then the lower surfaces of the third, the forth and the fifth leaves were uniformly sprayed with inoculum of the same fungi (5 x 10 4sporangia per milliliter, about 5 mL per plant) every 3 days interval (challenge inoculation). Plants were moistened at 18- 22 C for 18 h, then kept at room temperature (24 - 28 C) and supplemented with cool-white fluorescent lights. All three challenge leaves were collected after 7 days of challenge to measure the amount of sporulation and area of necrosis. Plants prior inoculated with P. cubensis were protected 38% (based on the area of necrosis) against disaesc caused by subsequent foliar challenge with the pathogen. Protective action was about 12% after 3 days, and maintained this level until 9 days, suddenly reached 34% after 12 days, and came to a maximum after 15 days, then dropped down slow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UMBER induced resistance downy mildew
全文增补中
IDENTIFICATION OF RAPD MARKER LINKED TO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12 IN WHEAT 被引量:2
3
作者 GUFeng ZHANGQing-li +2 位作者 GUOXiao-chun LITao WANGHong-gang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3,共5页
Powdery mildew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of wheat in China. In this paper,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was used to search for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linked to the Pm12 gene,whic... Powdery mildew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of wheat in China. In this paper,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was used to search for 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linked to the Pm12 gene,which confers resistance to the powdery mildew in wheat. 200 decamer primers were screened and one RAPD marker (S107 1900 ) was identified to be linked to Pm12 in coupling phase,and their genetic distance is 11.98± 4.00cM. This marker can be used for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in wheat breed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r pyramiding of Pm12 with other resistance ge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RAPD 分子标记 Pm12基因 白粉病 抗病基因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梨白粉病发生和防治现状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曹素芳 曹继礼 +7 位作者 丁辉 朱少聪 曹刚 陈龙 田靖 赵明新 王玮 李红旭 《中国果树》 202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对甘肃省7个产区42个果园420株梨树的白粉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梨白粉病病株率高达75.5%,调查总叶数42200片,发病叶数22620片,病叶率为53.6%,病情指数为42.4。不同产区间差异较大,武威市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5.1;较... 对甘肃省7个产区42个果园420株梨树的白粉病发生现状及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梨白粉病病株率高达75.5%,调查总叶数42200片,发病叶数22620片,病叶率为53.6%,病情指数为42.4。不同产区间差异较大,武威市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5.1;较低的是静宁县和景泰县,分别为31.5和4.1。不同品种间差异显著,红早酥的病情指数最高,为99.2,苹果梨的病情指数为59.2,玉露香、黄冠和巴梨的病情指数均为0.0。随着树龄的增大,病情指数逐渐提高,5~8年生梨树病情指数为29.7,9~18年生梨树病情指数为54.6,18~24年生梨树病情指数为74.3。品种单一且高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甘肃省梨白粉病发生存在普遍性,各产区及果园间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采用化学防治是防治梨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梨白粉病 病害发生 防治情况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栽培模式下梨树腐烂病和白粉病发生情况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曹素芳 曹继礼 +3 位作者 赵明新 曹刚 王玮 李红旭 《中国果树》 2025年第3期113-118,共6页
针对新栽培模式下梨树腐烂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明确新栽培模式下梨树腐烂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为两种病害在新栽培模式下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同一栽培模式下,不同梨品种间腐烂病的发生情况不同,... 针对新栽培模式下梨树腐烂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明确新栽培模式下梨树腐烂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为两种病害在新栽培模式下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在同一栽培模式下,不同梨品种间腐烂病的发生情况不同,其中玉露香发病最重,其次是早酥和黄冠,而雪青发病最轻;早酥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高于黄冠,这与传统模式下对腐烂病抗性情况不同。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同一梨品种腐烂病的发生情况也不同,早酥和黄冠采用纺锤形、行株距4.0 m×1.0 m栽培模式,玉露香采用纺锤形、行株距4.0 m×2.0 m栽培模式腐烂病发生较轻。在新栽培模式下,黄冠、玉露香、雪青对白粉病均表现为抗病,与传统栽培模式下不同梨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调查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栽培模式 腐烂病 白粉病 发生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特征融合的榛子霉变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冬妍 毛思雨 +3 位作者 杨子健 陈诺 吴晨旭 马苗源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1-319,共9页
为实现对榛子霉变的快速无损检测,研究将光谱特征与纹理特征融合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榛子霉变检测模型。采集400~1000 nm的榛子样本高光谱图像,对样本的原始光谱使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法进行预处理,采用蜣螂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 为实现对榛子霉变的快速无损检测,研究将光谱特征与纹理特征融合并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榛子霉变检测模型。采集400~1000 nm的榛子样本高光谱图像,对样本的原始光谱使用标准正态变量变换法进行预处理,采用蜣螂优化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和连续投影算法3种特征波长选择方法对光谱进行特征选择;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光谱图像进行降维,根据图像的贡献大小选择样本的最优主成分图像,结合灰度共生矩阵法提取样本4个角度上的5个纹理特征参数。分别基于样本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光谱特征与纹理特征融合三类数据结合K最近邻算法构建榛子霉变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蜣螂优化算法选择的特征光谱与纹理特征融合并结合K最近邻算法建立的模型效果最好,训练集和测试集准确率分别为99.20%和98.34%,实现了榛子霉变的快速无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成像 榛子 霉变 无损检测 特征融合 蜣螂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烟叶霉变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霉因素研究
7
作者 项波卡 周钻钻 +3 位作者 冯佳卉 夏琛 李奇 陈春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0,共10页
【目的】开展烟叶霉变真菌的生物学研究对卷烟产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方法】利用平板分离法对致霉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测序技术和遗传进化分析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回接试验对所得菌株进行致霉性检测,利用生长检测确定所得菌株... 【目的】开展烟叶霉变真菌的生物学研究对卷烟产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方法】利用平板分离法对致霉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测序技术和遗传进化分析对所得菌株进行鉴定,利用回接试验对所得菌株进行致霉性检测,利用生长检测确定所得菌株的致霉因素,利用模型模拟确定致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从霉变烟叶表面分离得到一株致霉真菌,经形态学及ITS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与Penicillium citrinum具有99.82%的同源性;致霉性实验证实,该菌株在相对湿度90%条件下可以导致烟叶霉变。致霉因素分析发现,该菌株的最适菌落生长及产孢条件为30℃和水活度为0.99。Gompertz模型模拟和因子分析表明,烟叶发生霉变与烟叶接触到的初始真菌孢子数量无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温度、水活度和温度水活度的互作密切相关。【结论】证实了Penicillium citrinum CY-H4具有致霉能力,温度和水活度是该菌引发烟叶霉变的主要致霉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离鉴定 烟叶霉变 致霉 模型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脱落酸受体VvPYL4互作蛋白的筛选及互作蛋白基因表达
8
作者 刘丽 王辉 +2 位作者 关天舒 李柏宏 于舒怡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8-197,共10页
【目的】ABA受体PYRl/PYLs/RCARs在ABA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葡萄VvPYL4的互作蛋白,探究VvPYL4在葡萄应答霜霉病菌胁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以霜霉病菌侵染‘贝达’葡萄叶片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构... 【目的】ABA受体PYRl/PYLs/RCARs在ABA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葡萄VvPYL4的互作蛋白,探究VvPYL4在葡萄应答霜霉病菌胁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以霜霉病菌侵染‘贝达’葡萄叶片为材料,构建cDNA文库;构建诱饵表达载体pGBKT7-VvPYL4,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从cDNA文库中筛选与VvPYL4相互作用的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候选互作蛋白基因在葡萄霜霉病菌诱导下的表达模式,并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进行互作蛋白的验证。【结果】构建的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库容为7.16×107 CFU/mL,重组率100%,插入片段大小在1000 bp左右。成功构建诱饵表达载体pGBKT7-VvPYL4,且在酵母细胞中无自激活活性。诱饵载体与酵母双杂交文库共转酵母AH109菌株后,经多次筛库、测序、BLAST比对和回转验证,最终获得53个候选互作蛋白,这些蛋白涉及信号转导、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胁迫响应等多个方面。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编码4个蛋白的基因均受葡萄霜霉病菌诱导表达。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试验发现,在共转pSPYCEPP2C24和pSPYNE-PYL4表达载体的本氏烟草叶片中可观察到强烈的黄色荧光信号,表明PYL4与PP2C24蛋白之间能够发生相互作用。【结论】成功构建霜霉病菌侵染葡萄叶片的cDNA文库,并筛选出53个与VvPYL4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其中4个编码蛋白的基因均响应葡萄霜霉病菌的胁迫诱导,验证了VvPYL4与PP2C24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霜霉病 脱落酸受体PYL4 cDNA文库筛选 酵母双杂交系统 双分子荧光互补 互作蛋白 蛋白磷酸酶2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草莓白粉病和向日葵白粉病群落组成分析
9
作者 张振荣 朱维贤 +4 位作者 董琼娥 钱玲 任建青 李亚平 王薇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93-100,共8页
【目的】探明相邻地点同时爆发草莓白粉病(CM)、向日葵白粉病(XRK)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种类差异性,为研究白粉病的侵染特点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7月,分别取位于昆明市农业科学院嵩明基地的温室大棚草莓白粉病样品,与... 【目的】探明相邻地点同时爆发草莓白粉病(CM)、向日葵白粉病(XRK)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种类差异性,为研究白粉病的侵染特点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年5—7月,分别取位于昆明市农业科学院嵩明基地的温室大棚草莓白粉病样品,与之相隔300 m的露天爆发严重的向日葵白粉病样品,进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这2种植物感染白粉病部位表面的白粉层真菌群落组成与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97%相似水平下物种分析和聚类显示,草莓白粉病样本群落涵盖1域1界5门17纲26目35科39属50种62个OTU的真菌;向日葵白粉病样本群落涵盖1域1界2门5纲7目10科13属13种15个OTU的真菌;草莓白粉病样本的物种丰富度高于向日葵白粉病样本;2个样本的真菌群落组成与物种在门、科和属水平上均呈显著差异。子囊菌门(Ascomycota)在2个样本的相对丰度均大于93%。草莓白粉病优势群落以枝孢科(Cladosporiaceae)枝孢属(Cladosporium)真菌为主,同时含有青霉科(Aspergillacea)青霉属(Penicillium)、白粉菌科(Erysiphaceae)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等多种真菌微生物;向日葵白粉病优势群落由白粉菌科(Erysiphaceae)unclassified_f_Erysiphaceae真菌组成,群落组成相对单一。【结论】昆明市相邻地点同时爆发的向日葵白粉病和草莓白粉病的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种类差异极显著;草莓白粉病病原菌主要为枝孢属(Cladosporium)真菌,同时含有其他多种真菌微生物,向日葵白粉病由白粉菌科(Erysiphaceae)unclassified_f_Erysiphaceae真菌组成,群落组成相对单一,且云南省昆明市向日葵白粉病病原菌种类为白粉菌科(Erysiphaceae)真菌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白粉病 草莓白粉病 真菌多样性 白粉菌科 Illumina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霜霉病的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治技术
10
作者 任仕伟 张宁 刘代亿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1-53,57,共4页
玫瑰霜霉病是一种危害严重且具有毁灭性的病害。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周边玫瑰种植农户进行走访调查,以及对其种植玫瑰进行的试验研究,明确了玫瑰霜霉病的感染症状、病原菌、感病规律和感病原因,摸索总结出一套温室生产上较为适用的综合... 玫瑰霜霉病是一种危害严重且具有毁灭性的病害。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周边玫瑰种植农户进行走访调查,以及对其种植玫瑰进行的试验研究,明确了玫瑰霜霉病的感染症状、病原菌、感病规律和感病原因,摸索总结出一套温室生产上较为适用的综合防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 霜霉病 感病规律 综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地区胡麻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侵染过程观察
11
作者 陈琛 王炜 叶春雷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43-148,共6页
白粉病是胡麻种植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危害胡麻生长,降低质量和产量,损害经济效益。为进一步调查甘肃胡麻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侵染过程,试验采用刷取孢子法对采集到的病原菌进行纯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原菌形态观察,初步鉴... 白粉病是胡麻种植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严重危害胡麻生长,降低质量和产量,损害经济效益。为进一步调查甘肃胡麻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侵染过程,试验采用刷取孢子法对采集到的病原菌进行纯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原菌形态观察,初步鉴定病原菌种类。采用眉毛挑针法挑取单个孢子在叶片上进行分离培养,经考马斯亮蓝染色后观察病原菌侵染叶片过程。研究表明,采自甘肃中部胡麻种植区定西和白银的胡麻白粉病病原菌均为单囊壳白粉菌,该菌侵染胡麻叶片后,16 h时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48 h后菌丝大量生长,3 d后开始形成分生孢子梗,5~7 d是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之后分生孢子成熟并从孢子梗脱落,进入新一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 白粉病 病原菌 单孢分离 侵染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与鉴定
12
作者 刘东 潘春清 张艳菊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93-96,108,共5页
以黄瓜抗病高代自交系D9320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表明:酵母文库克隆数为350个,文库滴度为3.5×10^(7)CFU/mL,重组率达到100%,插入片段长度在750~2000bp,平... 以黄瓜抗病高代自交系D9320为试验材料,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黄瓜霜霉病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结果表明:酵母文库克隆数为350个,文库滴度为3.5×10^(7)CFU/mL,重组率达到100%,插入片段长度在750~2000bp,平均片段长度超过1000bp。文库容量和重组率及插入片段大小均说明霜霉病菌和棒孢叶斑病菌胁迫下黄瓜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构建成功,可用于黄瓜双抗机制互作蛋白的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霜霉病 黄瓜棒孢叶斑病 CDNA文库 酵母双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aACO1基因克隆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
13
作者 李民 石娜 《山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基因ACO1是植物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为分析小麦中TaACO1同源基因对必需元素和白粉病的响应模式,以水稻和拟南芥ACO1蛋白序列为基础,通过序列比对和分子克隆获得了小麦TaACO1同源基因序列,并分析了其在高硼、低硼、缺磷和白粉病条件下... 基因ACO1是植物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为分析小麦中TaACO1同源基因对必需元素和白粉病的响应模式,以水稻和拟南芥ACO1蛋白序列为基础,通过序列比对和分子克隆获得了小麦TaACO1同源基因序列,并分析了其在高硼、低硼、缺磷和白粉病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小麦基因组中共有6个TaACO1同源基因,均位于第5同源群,分别命名为TaACO1-5A1、TaACO1-5A2、TaACO1-5B1、TaACO1-5B2、TaACO1-5D1、TaACO1-5D2。6个TaACO1基因均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编码的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预测定位于细胞质;6个TaACO1基因在叶片和茎中高表达,而在根和籽粒中低表达。缺磷处理后,6个TaACO1基因的表达在根中受到抑制而在幼苗中受到诱导。不同浓度硼处理后,TaACO1-5A1、TaACO1-5A2在根和幼苗中均受高浓度硼和低浓度硼诱导,TaACO1-5B1、TaACO1-5B2、TaACO1-5D1和TaACO1-5D2在根中均受低浓度硼诱导,而在幼苗中受高、低浓度硼诱导。白粉病菌接种后6 h和24 h,TaACO1-5D1和TaACO1-5D2表达量显著增加。综上,小麦不同TaACO1基因参与缺磷、高浓度硼和低浓度硼响应,而且TaACO1-5D1和TaACO1-5D2还可能参与抵抗白粉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 TaACO1基因 表达模式 缺磷处理 硼处理 白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小麦新品系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评估与抗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尊杰 胡文静 +8 位作者 高德荣 赵仁慧 张笑晴 徐瑶 王玲 陈甜甜 李东升 李韬 吴宏亚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7,共13页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 了解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的抗病育种现状,并鉴定筛选优异抗病品系,对近6年长江中下游麦区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和江苏省区域试验的414个品系进行抗病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抗白粉病基因Pm21/PmV的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系中,赤霉病抗性为抗(R)和中抗(MR)的品系分别占比10.1%和62.3%,其中扬15-9、扬17021、宁20419连续两年鉴定结果均为R。经系谱分析,抗病品系的亲本多为宁麦9号和扬麦158及其衍生品种。在供试品系中,白粉病抗性为免疫(IM)、高抗(HR)和MR的品系分别占比23.4%、1.9%和8.5%,其中扬15-9、瑞华麦505、盐麦0916、宁红1761、盐H1902、东麦1901连续三年鉴定结果均为IM。有15个品系的赤霉病和白粉病抗性同时为R或IM,可在小麦育种中作为后备亲本使用。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鉴定,携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的品系有63个,其中88.0%品系的赤霉病抗性达到MR以上;赤霉病抗性为R的品系中仅35.7%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赤霉病抗性为MR的品系中仅14.9%被检测出携有Fhb1基因;143个品系携有Pm21/PmV基因,占供试材料的34.5%,其中有73个品系抗性鉴定结果为IM至HR。97个品系免疫白粉病,其中70.10%携有Pm21/PmV基因,其他品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有待挖掘;10个品系同时携有Fhb1和Pm21/PmV基因,对两种病害的抗性均在MR以上,可直接作为抗源利用。长江中下游小麦抗病育种中,Pm21/PmV基因可继续使用,将Fhb1基因与扬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基因相结合可进一步提高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白粉病 抗病基因 品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多抗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标记辅助育种途径分析
15
作者 万文涛 赵仁慧 +10 位作者 陈甜甜 王玲 汪尊杰 张晓 朱冬梅 张晓祥 张伯桥 吴宏亚 张勇 高德荣 别同德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3,共8页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由于该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潮湿,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频发,赤霉病还导致籽粒DON毒素增加,冷冬年份苗期易发生黄花叶病,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双重挑战。扬麦15是21世纪初育成的高产弱... 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区。由于该麦区小麦生长中后期多雨潮湿,赤霉病和白粉病重发、频发,赤霉病还导致籽粒DON毒素增加,冷冬年份苗期易发生黄花叶病,给粮食和食品安全带来双重挑战。扬麦15是21世纪初育成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但综合抗病性较弱。为保持扬麦15弱筋品质并提高抗性,本课题组以扬麦15为轮回亲本,以兼抗白粉病、黄花叶病的软质小麦种质92R137和中抗赤霉病的高产弱筋小麦品种宁麦9号为供体亲本,构建回交聚合群体;低世代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抗白粉病基因Pm21和抗黄花叶病主效位点QYm.nau-2D进行基因聚合,高世代进行赤霉病抗性、品质和产量鉴定,最终育成兼抗赤霉病、白粉病和黄花叶病的高产弱筋小麦新品系扬18465,并进入长江中下游小麦国家区试。扬18465所采用的回交、聚合抗性基因的育种路线可为同类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标记 赤霉病 白粉病 黄花叶病 弱筋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雪茄烟叶中霉菌的分离鉴定及致霉规律研究
16
作者 刘梦芬 麦漩 +7 位作者 刘萌萌 薛芳 李栋 叶长文 朱贝贝 徐鹏飞 陈国康 黄阔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1-121,共11页
为明确雪茄烟叶堆垛存放期间引起霉变的霉菌种类及其致霉规律,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结合形态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霉菌进行系统鉴定,并对其在不同环境温湿度条件下的致霉规律进... 为明确雪茄烟叶堆垛存放期间引起霉变的霉菌种类及其致霉规律,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结合形态学、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鉴定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对霉菌进行系统鉴定,并对其在不同环境温湿度条件下的致霉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四川堆垛存放雪茄烟叶霉变的霉菌有蒙地曲霉(Aspergillus montevidensis)、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和单胞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蒙地曲霉和冠突曲霉在高盐察氏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孢子悬浮液中可萌发孢子数随处理温度升高而降低,50℃以上温度热处理10 min可显著降低可萌发孢子数,高温会杀死其孢子;单胞共头霉在沙氏培养基上生长较快,可萌发孢子数受温度影响较小。蒙地曲霉在温度20℃、相对湿度60%的环境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冠突曲霉在28℃、相对湿度为70%的环境下生长最为适宜;在单胞共头霉可生长的条件下,温度和湿度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致霉规律研究发现,湿度为60%或70%、20℃条件下蒙地曲霉的致霉能力最强;28℃、湿度为90%时冠突曲霉致霉能力最强;28℃、湿度为70%时单胞共头霉致霉能力最强。综上,在烟叶堆垛储藏过程中可通过合理控制储藏温度等方式抑制主要霉菌的生长和繁殖,进而减少烟叶霉变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茄烟叶 堆垛存放 霉菌 鉴定 致霉规律 温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云麦112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
17
作者 唐雄 尹健 +7 位作者 杨忠慧 唐耀 李绍祥 刘琨 丁明亮 杨木军 沈锡琼 李宏生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3-1671,共9页
【目的】对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明确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基因组成,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云麦112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条锈病或白粉病单小种(CYR23... 【目的】对小麦新品种云麦112进行抗病基因检测及分子细胞学鉴定,明确其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基因组成,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及抗病基因的发掘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新品种云麦112为研究对象,采用苗期条锈病或白粉病单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CYR33、CYR34和E26)接种及成株期混合小种接种的方法,分别以南农0686和铭贤169小麦品种为感病对照,对云麦112进行白粉病和条锈病的抗性鉴定,分0~9级记载反应型;利用分子标记技术,选取与抗条锈病基因和白粉病基因紧密连锁或基因特异的分子标记,检测云麦112中的抗白粉病和条锈病基因;通过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解析染色体组成,结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精确定位外源染色体片段,明确其遗传物质来源。【结果】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云麦112苗期对CYR23、CYR31、CYR32、CYR33、CYR34等5个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免疫,对CYR29条锈菌生理小种表现为高抗。云麦112在苗期对白粉菌生理小种E26表现为高抗,成株期对大田混合菌同样表现为高抗。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云麦112聚合了4个抗病基因:白粉病抗性基因Pm2和Pm8与条锈病抗性基因Yr9和YrSP,均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分子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云麦112含有外源染色体片段,GISH信号显示该片段来源于黑麦染色体组,FISH核型分析进一步确认该易位片段为1R短臂顶端,替换了1B染色体短臂顶端,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结论】云麦112小麦新品种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该小麦品种属于1RS-1BS/1BL的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聚合了Pm2和Pm82个抗白粉病基因以及Yr9和YrSP 2个抗条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麦112 白粉病 条锈病 分子标记检测 细胞学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
18
作者 冯薇 吴哲 +4 位作者 孟然 李赵嘉 鲁雪林 张丽娜 王秀萍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为明确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及蒲公英种质资源抗病性,调查蒲公英白粉病田间发病症状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过程,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解析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理小种;评价蒲公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侵染蒲... 为明确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及蒲公英种质资源抗病性,调查蒲公英白粉病田间发病症状并利用显微镜观察白粉病病原菌侵染过程,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解析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理小种;评价蒲公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结果表明:病原菌在侵染蒲公英叶片时有4个关键时期:接种后5 d为分生孢子萌发期,10 d为分生孢子形成高峰期,15~20 d为次生菌丝形成高峰期,30 d为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期。通过感白粉病蒲公英病样中分离和纯化获得白粉病病原菌BFBJ,病原菌BFBJ能在蒲公英叶片上产生明显的白粉状霉斑及竹节状纵横交错的菌丝分支;通过微生物多样性与宏基因组云分析,病原菌BFBJ为叉丝单囊壳菌(Podosphaera macrospora)。对92个蒲公英资源人工接种蒲公英白粉病病原菌BFBJ,按照病情指数划分为7个抗白粉病级别,其中40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易感(S)或高感(HS);37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中感(MS)或中抗(MR);9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抗病(R);5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高抗(HR);1个种质资源的抗性级别为免疫(Ⅰ)。试验成功从感病蒲公英植株中分离和鉴定病原菌,通过种质资源抗病性评价获得1个免疫资源和5个高抗资源,可用于后期抗病育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白粉病 生理小种鉴定 抗病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YSPLIT模型的海南岛橡胶树白粉菌孢子气流传播路径与时空动态
19
作者 周绍尧 朱家正 +3 位作者 张宇 杨叶 梁晓宇 王萌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24-1732,共9页
橡胶树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全岛多个市(县)均有种植。橡胶树白粉病是典型气传性真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橡胶产量和树体健康。本研究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保亭县”)为孢子扩散起点,分析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3... 橡胶树是海南的“三棵树”之一,全岛多个市(县)均有种植。橡胶树白粉病是典型气传性真菌病害,每年均有发生,严重影响橡胶产量和树体健康。本研究以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为“保亭县”)为孢子扩散起点,分析2021年2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quercicola)孢子可能随气流的传播路径。通过拉格朗日混合型单粒子轨迹(HYSPLIT)模型模拟不同高度下的气流轨迹,并结合TrajStat软件和MeteoInfoMap平台进行轨迹聚类分析,确定具有代表性的气团传输路径。结果表明:保亭县是海南省橡胶树白粉病最早发生的地区,该地区气流主要向西南和西北方向传播,轨迹覆盖三亚、乐东、五指山等周边地区,白粉菌孢子可能会通过气流传播加速这些地区的病情发展。此外,研究发现橡胶树白粉菌孢子的扩散动态主要集中于每年的1—4月,该时期与海南岛春季的温湿度条件和橡胶树的物候期密切相关。保亭县橡胶树的平均古铜期和白粉病发病起始时间均早于其他地区,进一步凸显了该地区作为橡胶树白粉病早期监测预警关键区的重要性。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模拟和分析保亭县白粉病菌孢子可能的气流传播路径,揭示了白粉病菌孢子在海南岛的区域时空传输规律。研究结果为制定区域性橡胶树白粉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从而有效遏制病害扩散,保障海南省橡胶产业的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白粉病 孢子传播 HYSPLIT模型 气流传输路径 时空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对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影响
20
作者 曹艳霞 刘海河 +5 位作者 张彦萍 朱立保 郑海强 刘梦泽 康凯伦 祁泽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3,共8页
为探究壳聚糖对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易感白粉病甜瓜品种‘105’为试材,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叶面喷施4个浓度的壳聚糖400、800、1200、1600 mg/L,在处理后24 h通过喷雾接种白粉病病原菌的方法,研究了壳聚糖对甜瓜植株... 为探究壳聚糖对甜瓜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易感白粉病甜瓜品种‘105’为试材,待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叶面喷施4个浓度的壳聚糖400、800、1200、1600 mg/L,在处理后24 h通过喷雾接种白粉病病原菌的方法,研究了壳聚糖对甜瓜植株白粉病抗性的影响,并分析了处理后甜瓜叶片抗氧化系统、苯丙烷代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800 mg/L壳聚糖处理的甜瓜叶片病情指数显著降低39.79%,相对防效为62.00%;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合性能指数显著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53.22%、17.97%、62.11%、64.15%、54.24%。同时,壳聚糖处理可以降低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丙二醛含量,提升脯氨酸、可溶性糖、总酚、类黄酮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病情指数与光合效率、抗氧化能力、渗透调节物质和苯丙烷代谢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800 mg/L壳聚糖处理的甜瓜幼苗得分高于对照,且其综合得分最高,表明其抗病性最好。综上,叶面喷施800 mg/L壳聚糖可通过降低甜瓜叶片的活性氧积累、促进苯丙烷代谢和增强光合能力,进而提高甜瓜叶片对白粉病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 白粉病 壳聚糖 防御酶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