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st ray tracing method in 3-D structure and its proof of positive definiteness 被引量:2
1
作者 高尔根 Uk HAN 滕吉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100-103,共4页
Based on Fermat’s principle, two-point ray tracing method was studied i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first order Taylor’s incomplete series expansion (i.e. no expansion to the length of the ray), a symm... Based on Fermat’s principle, two-point ray tracing method was studied in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first order Taylor’s incomplete series expansion (i.e. no expansion to the length of the ray), a symmetry block tridiagonal matrix equation set was deduced. Further, the positive definiteness of coefficient matrix was discussed, and the positive definiteness was accurately proved in a mathematical way. It assured that the algorithm was well-posed. Associated with iterative method, the solution to ray tracing can be got through step-by-step linearized iteration of the nonlinear problem. An algorithm of the whole path iterative ray tracing method in three-dimensional velocity structure was obtained. This method shows a clear and simple as well as explicit computation formula, which makes ray tracing computation easily applicable in practice. The correction vector is obtained through finding the solution to the positive definite block tridiagonal equation set, which ensures the method is robust convergence. This study offers a new kind of feasible and efficient ray tracing method for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migration and tomography. Meanwhile, it also provides the prerequisite guarantee to design a fast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rmat's principle ray tracing ray path POSITIVITY seismic migration TOMOGRAPH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aussian Beams Forward Simulation and Migration 被引量:1
2
作者 Deng Fei Liu Chao-ying +1 位作者 Zhao Bo Wang Cheng-xiang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2期45-51,共7页
关键词 高斯光束 正向模拟 迁移 KIRCHHofF方法 射线理论 波动方程 模型试验 射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构造下保护层开采卸压瓦斯异常涌出机制及定量溯源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学习 陈星宇 +4 位作者 胡嘉英 周爱桃 肖健 孙际宏 严志龙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509-2526,共18页
保护层开采是瓦斯灾害防治的有效技术手段,开采过程中工作面异常涌出问题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以象山煤矿2131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统计法数值建模实现21512工作面瓦斯地质精细反演,通过FLAC3D-COMSOL耦合模拟分析了复杂构... 保护层开采是瓦斯灾害防治的有效技术手段,开采过程中工作面异常涌出问题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威胁。以象山煤矿21313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地质统计法数值建模实现21512工作面瓦斯地质精细反演,通过FLAC3D-COMSOL耦合模拟分析了复杂构造应力下保护层开采的力学演化规律及卸压增透机制,探究了开采后本煤层、邻近层瓦斯运移和瓦斯涌出量规律,结合现场统计、碳同位素测试、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实现了工作面异常涌出定量溯源,并针对性采取了底板卸压拦截定向长钻孔抽采措施。结果表明:当保护层工作面由40 m推进至200 m时,底板塑性破坏深度由8.5 m增至25 m,最大垂直应力由-19.09 MPa上升到-29.17 MPa,最大应力释放率由62%升至100%,反映随着推进距离的不断增加,煤岩层受采动破坏明显,底板岩体裂隙发育贯通到5号煤层,卸压范围及程度不断增大。开采200 m后工作面,计算得知保护层走向卸压角为66°、倾向卸压角为62°,5号煤渗透率约为原始煤层的600倍,卸压增透效果明显。随保护层工作面推进距离增大,瓦斯压力降低幅度及范围增大,本煤层、邻近层最大瓦斯压力在开采90 d时,下降幅度分别为3.7%、19.4%;瓦斯总涌出量随着推进距离增加而上升的同时,邻近层绝对瓦斯涌出量占比逐渐上升,推进到200 m时,邻近层绝对瓦斯涌出量占比63.00%。通过综合运用现场统计数据、碳同位素测试结果以及数值模拟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采空区、上隅角瓦斯各来源比例随工作面向前推进基本保持稳定,瓦斯主要来源于邻近层,采空区、上隅角的邻近层瓦斯占比平均值分别为77.99%、49.33%,数值模拟得到的瓦斯涌出量略大于实测瓦斯涌出量,邻近层瓦斯涌出量占比小于实测值,增长趋势两者相符合。采取卸压瓦斯精准治理措施后,卸压瓦斯抽采率为55.80%、55.01%,工作面风排瓦斯量至少下降62.06%,回风流甲烷质量分数至少降低了52.38%,保护层工作面及被保护层瓦斯治理效果明显,实现了复杂构造矿区多煤层综合瓦斯精准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层开采 瓦斯运移 耦合模拟 瓦斯涌出量 定量溯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中有害矿物质富集特性及其热工艺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唐跃刚 张军营 +6 位作者 王绍清 许德平 陈博文 胡耀锋 袁东营 丁华 白向飞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2-490,共39页
低碳、零减排与提效是当今煤炭清洁利用的主题,煤中矿物质的结渣与污染性是制约洁净煤工艺的瓶颈。为揭示其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重新定义了有害矿物质,查阅大量国内外期刊、论著及标准文献,回顾了煤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梳理... 低碳、零减排与提效是当今煤炭清洁利用的主题,煤中矿物质的结渣与污染性是制约洁净煤工艺的瓶颈。为揭示其瓶颈背后的科学问题,重新定义了有害矿物质,查阅大量国内外期刊、论著及标准文献,回顾了煤中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的研究现状,梳理有害矿物质类型、元素的赋存形式,介绍亲石元素及其矿物的结渣特性和亲硫亲铁元素及其矿物的污染性,提出了工业与环境有害元素及其矿物的分类,其有害性取决于元素及其矿物的赋存状态。分析了煤中矿物质赋存与富集分异特性,归纳了有害矿物质的成因类型,探讨了煤中矿物质热迁变的煤阶、矿物质结合方式、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矿物质成分和反应温度、反应气氛、反应压力、灰中其他成分等地质与工艺影响因素,综述了煤中有害矿物质在气化、液化、热解炼焦以及燃烧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机理,揭示了气化、液化、热解和燃烧过程中微量元素的不同挥发程度。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无定形矿物质、仪器精确定量、快速高温、碱性元素与硅元素相互作用、预测结渣出入、地质与工艺耦合和洁净度等主要科学、技术与工程问题,展望未来发展,应关注原煤非晶的类矿物和热熔融态无定形物的基础研究,关注同位素等示踪技术在热工艺的应用,建议大力发展洁净煤有害矿物质脱除与稀有元素提取的研发,促进洁净煤技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矿物质 微量元素 分类 赋存状态 结渣 环境 转化与利用 迁移转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S改性沥青老化行为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田煜 李廷 +2 位作者 彭菲 吴月月 潘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7-39,共3页
SBS改性沥青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热、氧、光及交通荷载等因素耦合作用发生老化,路用性能随之衰变。基于国内外SBS改性沥青老化研究现状,从组分迁移、微观结构转变、性能变化等方面对SBS改性沥青老化行为进行分析,探索其老化机理及影响因素... SBS改性沥青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热、氧、光及交通荷载等因素耦合作用发生老化,路用性能随之衰变。基于国内外SBS改性沥青老化研究现状,从组分迁移、微观结构转变、性能变化等方面对SBS改性沥青老化行为进行分析,探索其老化机理及影响因素,并对老化SBS改性沥青的再生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sbS改性沥青 组分迁移 微观机理 路用性能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Bi和Sb的含量对焊锡可焊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周融 张祥宝 黄国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A01期192-196,共5页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可焊性测试仪测定润湿力的方法,探讨了电子元器件引线上60焊锡镀层中的微量元素Bi和Sb及热浸镀温度对可焊性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Bi与Sb二元素的交互作用对焊锡润湿性能的影响高度显著;微量元素Bi对...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可焊性测试仪测定润湿力的方法,探讨了电子元器件引线上60焊锡镀层中的微量元素Bi和Sb及热浸镀温度对可焊性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Bi与Sb二元素的交互作用对焊锡润湿性能的影响高度显著;微量元素Bi对焊锡润湿性能影响显著。用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得出了Bi和Sb的含量、热浸镀温度与焊锡可焊性间的关系式,用此关系式可对焊锡可焊性进行评价及预测。由试验还得到了Bi和Sb的含量及热浸镀温度的优化组合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焊锡 可焊性 润湿性 焊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u-Sb-S”体系中金迁移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九玲 张桂兰 +1 位作者 亓锋 程莱仙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9-85,共7页
在黔滇桂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研究及前人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了75℃含碳的“Fe-Au-Sb-S”热液开放流动体系实验,测定带出溶液之pH及Au、Fe、Sb含量,研究Au、Fe、Sb的迁移条件及相互关系。探讨本区主成矿期之... 在黔滇桂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研究及前人实验研究基础上设计了75℃含碳的“Fe-Au-Sb-S”热液开放流动体系实验,测定带出溶液之pH及Au、Fe、Sb含量,研究Au、Fe、Sb的迁移条件及相互关系。探讨本区主成矿期之后叠加热液活动中金与锑的行为及金异常与锑异常既密切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铜-锑-硫 供生体系 金矿床 迁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起伏地表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少勇 王华忠 张兵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49-54,共6页
地表起伏、近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所引起的道间时差大、数据信噪比低是中国西部和南方山前带地区地震勘探的典型问题,这2个问题都与地表高程起伏变化大密切相关。基于水平地表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不能满足此类探区地震资料处理的要求... 地表起伏、近地表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所引起的道间时差大、数据信噪比低是中国西部和南方山前带地区地震勘探的典型问题,这2个问题都与地表高程起伏变化大密切相关。基于水平地表的地震数据处理流程不能满足此类探区地震资料处理的要求.为此、文中将三维最短旅行时计算方法推广到了起伏地表条件。通过对道间时差的高低波数分量的分析,认为选择适当光滑的成像基准面来消除或减弱高波数道间时差对叠前成像的影响,中低波数部分在后续的叠前偏移剩余速度分析中可加以控制。基于此,文中提出了一套起伏地表条件下Kirchhoff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流程。理论模型分析和实际观测数据的处理给出了很好的偏移结果.证明了上述流程的合理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伏地表 低信噪比 道间时差 叠前深度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I介质角度域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刘立彬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55,共5页
为了支持VTI介质下的振幅随偏移距/入射角变化(AVO/AVA)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射线追踪的VTI介质角度域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从VTI介质反射波时距关系出发,通过稳健的射线追踪算法建立反射走时和界面上入射角的数值表,进而估算射线... 为了支持VTI介质下的振幅随偏移距/入射角变化(AVO/AVA)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射线追踪的VTI介质角度域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从VTI介质反射波时距关系出发,通过稳健的射线追踪算法建立反射走时和界面上入射角的数值表,进而估算射线路径对应的双程走时及入射角,利用脉冲响应叠加方法实现叠前时间偏移,得到构造图像和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由于在振幅加权因子求取时考虑射线弯曲效应的影响,因此成像保幅性更好。所提方法获得的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同相轴平直,且有效入射角度范围更宽,有利于后续的AVO/AVA或反演处理。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测试结果展示了方法的优越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TI介质 射线追踪 角度域成像 叠前时间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G-TRACE技术追踪果蝇后肠肠细胞谱系的发育模式
10
作者 张徐波 张月 +3 位作者 董玮 李开霞 吴海花 张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361-1366,共6页
【目的】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蛹期经历了幼虫组织解离和成虫组织重塑的过程。本研究旨在利用细胞谱系追踪方法 G-TRACE(Gal4 technique for real-time and clonal expression)这一新的遗传学技术,检测果蝇幼虫后肠肠细胞在蛹期发育过程... 【目的】果蝇是完全变态昆虫,蛹期经历了幼虫组织解离和成虫组织重塑的过程。本研究旨在利用细胞谱系追踪方法 G-TRACE(Gal4 technique for real-time and clonal expression)这一新的遗传学技术,检测果蝇幼虫后肠肠细胞在蛹期发育过程中是否发生细胞迁移。【方法】采用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engrailed-Gal4(en-Gal4)品系和G-TRACE品系杂交,并引入tub-gal80ts控制Gal4的开启时间,分别在果蝇幼虫期和蛹期进行细胞谱系追踪。幼虫期追踪:亲代产卵后将卵置于30℃培养,3龄中期转入18℃培养,成虫羽化1 d内进行检测。蛹期追踪:亲代产卵后将卵置于18℃培养,在蛹期不同发育阶段转入30℃培养,待虫体羽化后检测成虫肠道。【结果】当在果蝇幼虫期启动细胞谱系追踪,在蛹期停止追踪,发现中肠靠近中后肠边界处以及马氏管存在绿色肠细胞。而当在果蝇幼虫期关闭细胞谱系追踪,在蛹期开始追踪,则发现虫体中肠各部位及马氏管分布着绿色肠细胞。en基因在果蝇蛹期肠道中表达。【结论】结果表明,在果蝇蛹形成过程中,后肠的部分肠细胞迁移至中肠和马氏管,参与中肠和马氏管的重塑。本研究对于探索昆虫在变态发育过程中成虫器官的重塑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变态昆虫 肠道 细胞谱系追踪 细胞迁移 G-tr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侏罗纪煤田砂岩地下水微量元素迁移特征——以郭家河煤矿为例
11
作者 施龙青 曲兴玥 程皓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36,共10页
【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能源的重要枢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但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侏罗纪煤田生态环境尤为脆弱。【方法】以陕西郭家河煤矿为背景,在测试不同地质年代砂岩含水层中31种溶解微量元素... 【背景】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中国能源的重要枢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但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侏罗纪煤田生态环境尤为脆弱。【方法】以陕西郭家河煤矿为背景,在测试不同地质年代砂岩含水层中31种溶解微量元素的浓度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分析煤层未开采还原环境条件下与开采后氧化环境条件下微量元素的演化特征,揭示研究区煤层开采对砂岩地下水微量元素迁移的影响作用。【结果和结论】研究发现,微量元素垂直分布不均匀,含煤地层与上覆地层中浓度存在显著差异,且特定元素行为与水量变化相关,呈现正负C-Q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As、Se、Cr、Fe和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模型,阐明煤层开采影响下微量元素的溶解行为及其控制机制,主要受吸附作用和氧化性矿物溶解影响。每月约有8.11×10^(-8) Gmol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被输送到地下水中,其中多种元素浓度超标。Fe、Mn、Al、Cu和Zn等主要来源于含煤地层,而V、Cr、Co等主要来源于白垩系砂岩地层。因此,需加强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煤田周边的环境保护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煤层开采 砂岩地下水 溶解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污染 迁移规律 生态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任朝斌 王龙 张千千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源要素,对于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自然和人为)及时空变化特点,强调自然因素(如降雨)和人为... 氮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生源要素,对于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文章综述了同位素技术示踪水环境生源要素氮的来源及循环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水环境中氮的主要来源(自然和人为)及时空变化特点,强调自然因素(如降雨)和人为活动(如污水和农业施肥)对水环境中氮分布的影响;详细阐述了同位素技术识别水环境中氮来源的发展历程(单同位素、双同位素和多同位素联合溯源阶段);讨论了同位素技术在辨别水环境中氮循环过程(硝化、反硝化、矿化和同化作用)中的应用;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同位素分馏效应、测试成本高、未实测污染源端元值、多种同位素耦合溯源机制不清晰,未来研究需提高同位素溯源技术并整合多类技术与数据,尤其与机器学习结合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源物质 溯源技术 迁移转化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八仙口地区砂岩型铀矿微量元素的特征
13
作者 邓薇 张成勇 叶腾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282-9292,共11页
天山造山带上的伊犁和吐哈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区,吐哈盆地八仙口地区是近年来铀矿勘查的重要地段,铀矿化具有矿带窄、厚度不大、品位较低和钙质含量较高等特点。八仙口地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研究薄弱,制约了矿化规模... 天山造山带上的伊犁和吐哈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产区,吐哈盆地八仙口地区是近年来铀矿勘查的重要地段,铀矿化具有矿带窄、厚度不大、品位较低和钙质含量较高等特点。八仙口地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变化规律研究薄弱,制约了矿化规模成因的分析。以氧化流体蚀变空间分带研究为基础,开展微量元素分布规律和特征元素在不同蚀变分带的定量迁移富集研究,并通过与伊犁蒙其古尔矿床的对比,揭示八仙口地区氧化流体作用下铀的富集过程与富集规模成因。研究认为,U与Re等变价元素在矿化带内同步富集指示氧化还原是最主要成矿作用;Sc、Co、Ni、Th等不易变价元素和稀土元素(rare earth element,REE)在氧化带内富集而矿带内亏损与地下水性质有关,高矿化度地下水造成的水解和黏土化,增强了氧化带内碎屑颗粒对溶液中离子的吸附;上新世以来天山快速的隆升造成吐哈盆地极端干旱气候出现,造成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在不同蚀变带内再分配。在铀矿化成因分析中可加强对其中变价与不变价元素变化量的表征,在找矿过程中需对氧化带渗入阶段的古气候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元素迁移富集 吐哈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淋滤过程中砷和铅的迁移特性与钝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晓兵 李浩 +1 位作者 曲文涛 周玲妹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97-205,共9页
为研究粉煤灰淋滤过程中微量有害元素的迁移特性及钝化剂对元素的钝化效果,以某煤化工基地原煤与粉煤灰为试验原料,以砷和铅为研究对象,利用逐级化学提取研究了元素的赋存形态;在淋滤试验中研究了pH和淋滤时间对元素迁移的影响;在钝化... 为研究粉煤灰淋滤过程中微量有害元素的迁移特性及钝化剂对元素的钝化效果,以某煤化工基地原煤与粉煤灰为试验原料,以砷和铅为研究对象,利用逐级化学提取研究了元素的赋存形态;在淋滤试验中研究了pH和淋滤时间对元素迁移的影响;在钝化试验中研究了腐植酸和沸石对元素的钝化效果。结果表明,砷和铅在原煤中赋存形态主要是不溶态、有机质结合态及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而在粉煤灰中主要是不溶态。以风险评价指数法评价的表明原煤中砷、铅和粉煤灰中砷属于低风险范围。砷和铅在粉煤灰中以不溶态为主的赋存形态使其相对于在原煤中有较低的最大迁移率、阶段迁移率和迁移强度均低于其在原煤的主要原因。腐植酸和沸石对粉煤灰中砷和铅钝化效果明显,且钝化剂用量越大,其迁移率越低;腐植酸比沸石对砷有更好的钝化效果,2种钝化剂对铅的钝化效果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煤灰 微量有害元素 赋存形态 迁移 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中痕量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韩云浩 朱光有 +1 位作者 张志遥 姜振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5-751,共17页
痕量化合物是油气成因、来源、形成环境、次生地球化学改造等研究的重要指示物,随着当前油气研究不断地向非常规储层以及深层储层进发,此类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显得愈发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原油中痕量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 痕量化合物是油气成因、来源、形成环境、次生地球化学改造等研究的重要指示物,随着当前油气研究不断地向非常规储层以及深层储层进发,此类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研究中显得愈发重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原油中痕量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母质来源与形成环境分析、高演化阶段油气成熟度与油源对比、油气运移路径示踪、油气次生地球化学改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基于痕量化合物所建立的原油热裂解、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气侵改造作用等评价参数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痕量化合物的形成机理以及寻找具有指示物源意义的痕量分子化合物、加强单体同位素分析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并且随着测试技术与研究认识的不断提升或将发现新的过渡型分子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痕量化合物 母质来源 油源对比 运移路径示踪 油气次生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红山嘴-车排子断裂带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38
16
作者 曹剑 胡文瑄 +3 位作者 张义杰 姚素平 张越迁 唐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1-599,共9页
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角度系统对比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地区(主断裂及其上下盘)的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结果表明,断裂在构造活动期是油气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断裂上下盘中聚集的油气经由主断裂运移进入,且上盘优先... 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角度系统对比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地区(主断裂及其上下盘)的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结果表明,断裂在构造活动期是油气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断裂上下盘中聚集的油气经由主断裂运移进入,且上盘优先接受充注,油气在断裂带中的运聚主要包括两个期次,每一期次又包括了多个幕,并可能具有幕式活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流体包裹体 含油气流体运移 断裂 红山嘴 车排子 准噶尔盆地 新疆 地球化学研究 流体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示踪——以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为例 被引量:38
17
作者 秦胜飞 赵靖舟 +1 位作者 李梅 刘银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24-532,共9页
文中选择田河气田作为研究实例,对气田东、西部天然气进行系统的天然气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合气田成藏的地质背景,认为和田河气田具有较好的水溶气运移成藏地质条件和明显的水溶气运移地球化学证据,提出了天然气是水溶气成因的新观点。... 文中选择田河气田作为研究实例,对气田东、西部天然气进行系统的天然气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合气田成藏的地质背景,认为和田河气田具有较好的水溶气运移成藏地质条件和明显的水溶气运移地球化学证据,提出了天然气是水溶气成因的新观点。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高温、高压状态下大量溶解于水,在压力的驱使下,水溶气自寒武系运移至气田东部圈闭,然后再由气田东部的高压区沿不整合面往西部的低压区运移。根据气田天然气地球化学横向变化特征,提出了ln(C1/C2)、ln(C2/C3)、CO2/CH4、CH4/N2、N2/C2H6等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水溶气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新指标,对研究天然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水溶气 运移 有机地球化学 示踪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方位数据的炮检距向量片域处理及偏移道集校平方法 被引量:32
18
作者 袁刚 王西文 +1 位作者 雍运动 赵万金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4-90,共7页
炮检距向量片(offset vector tile,OVT)是一种新颖的叠前数据编排方式,当地震数据分选到OVT域后,地震资料的各种属性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可以改善噪声压制、振幅均衡、数据规则化等各种处理过程的效果。OVT道集偏移后... 炮检距向量片(offset vector tile,OVT)是一种新颖的叠前数据编排方式,当地震数据分选到OVT域后,地震资料的各种属性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充分利用这些特征,可以改善噪声压制、振幅均衡、数据规则化等各种处理过程的效果。OVT道集偏移后的CRP道集(CRP gather after OVT migration,OVG)含有方位各向异性信息,同相轴随观测方位的变化而明显起伏,典型表现形式是"蜗牛道",可以用于方位各向异性研究。采用非刚性匹配(non-rigid matching,NRM)技术能有效校平"蜗牛道",改善成像效果,提高AVO分析精度。实际的宽方位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经过OVT域预处理和道集校平,其处理成果可以分析振幅随倾角和方位角的变化(amplitude versus angle and azimuth,AVAZ),进行分方位裂缝预测。OVT域处理是宽方位三维地震资料的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方位 OVT 偏移 “蜗牛道” 非刚性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渣滓溪钨锑矿床白钨矿的Sm-Nd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32
19
作者 彭建堂 张东亮 +2 位作者 胡瑞忠 吴梦君 林源贤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514-1521,共8页
渣滓溪钨锑矿床位于湘西雪峰山弧形构造带的中段,是我国典型的脉状充填型锑矿床。本文对渣滓溪矿区不同产状的白钨矿进行了Sm-Nd和Sr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渣滓溪矿区白钨矿的Sm/Nd变化范围相对较宽(0.36~0.63),143Nd/144Nd为0.51211~0.... 渣滓溪钨锑矿床位于湘西雪峰山弧形构造带的中段,是我国典型的脉状充填型锑矿床。本文对渣滓溪矿区不同产状的白钨矿进行了Sm-Nd和Sr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渣滓溪矿区白钨矿的Sm/Nd变化范围相对较宽(0.36~0.63),143Nd/144Nd为0.51211~0.51288;在147Sm/144Nd-143Nd/144Nd图解中,该矿白钨矿样品没有明显的线性分布趋势,无法厘定出该矿的准确成矿时间。渣滓溪白钨矿的εNd(t)明显可分为两组(-10.2^-14.7和-3.79^+0.01),其成矿流体中的Nd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可能来自晚元古代地层或下伏陆壳基底的碎屑岩,另一部分很可能与冷家溪群的基性、超基性岩有关。与Nd同位素不同,渣滓溪成矿流体中Sr同位素组成均一化程度较高,该矿白钨矿87Sr/86Sr为0.7304~0.7329;该矿这种明显富放射成因87Sr的成矿热液,排除了成矿流体主要来自海水和赋矿围岩作为唯一矿源层的可能性,下伏陆壳的结晶基底很可能是这种高放射成因Sr的提供者。沃溪和渣滓溪白钨矿Sr-Nd同位素组成的对比研究表明,两矿区的成矿物质来源有所不同,前者应来自一种更古老、更成熟、更富放射成因Sr的下伏陆壳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Sr、Nd同位素 物源示踪 渣滓溪钨锑矿床 湘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化学参数在油气运移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吕修祥 杨海军 +2 位作者 王祥 韩剑发 白忠凯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38-846,共9页
以塔中地区为例,根据饱和烃、芳烃、含氮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参数的分析资料,运用地球化学追踪技术方法研究油气运移特征,证实在该区内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的普遍性。塔中地区断裂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不整合... 以塔中地区为例,根据饱和烃、芳烃、含氮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量元素等参数的分析资料,运用地球化学追踪技术方法研究油气运移特征,证实在该区内油气垂向运移和侧向运移的普遍性。塔中地区断裂活动为油气垂向运移提供了有效通道,不整合面和连通性砂体为油气侧向运移提供了通道。实践表明,将地球化学资料与地质特征分析相结合,研究油气垂向运移,分析断裂活动史,以断裂为线索,立足多目的层部署,可以提高塔中地区勘探成功率。对油气侧向运移的输导体系的研究表明,有一定构造背景的优质储层是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选择的目的层段相对构造高部位是以侧向运移为主的有利油气聚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示踪参数 地球化学 塔中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