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建构形象何以影响随迁子女入学——基于广州市政策设计过程的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周雅琳 李霖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6,共9页
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是确保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形象是影响政策利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因素。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文本,尝试分析随迁子女的社会建构形象,并从... 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是确保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目标群体的社会建构形象是影响政策利益差异化分配的重要因素。基于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文本,尝试分析随迁子女的社会建构形象,并从政策利益分配、政策论证策略和政策路径选择三个维度探究社会建构形象如何影响随迁子女入学。研究发现,社会建构形象赋予了相关群体不同水平的利益分配标准,政策设计者综合运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策略,分别为不同群体贴上了“可得”和“不可得”的政策身份标签,并最终通过差异化的政策路径实现了随迁子女内部差异化利益分配结果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迁子女入学 目标群体社会建构 政策设计 政策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的作用 被引量:146
2
作者 范兴华 方晓义 +2 位作者 刘杨 蔺秀云 袁晓娇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47-663,共17页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 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选自北京市的1164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的歧视知觉整体上并不明显,其社会文化适应状况整体良好;歧视知觉对社会文化适应有显著负向预测性(β=-0.39,p<0.001);在歧视知觉与社会文化适应的负向预测关系中,社会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城市认同有增强作用,老家认同有缓冲作用;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受到城市认同、老家认同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歧视知觉 社会支持 社会认同 社会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理论与现实 被引量:46
3
作者 王毅杰 史晓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 基于现实观察和理论思考,以具有明确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为旨趣,本文提出描述和分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间关系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思路。在当下中国城市化背景下,这一关系可用"社会融合"来分析,并可从社会交往与社会认同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测量。研究发现,这一融合并非单向、静态的,而是多元的、受多重因素影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社会 社会融合 社会交往 社会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红升 靳小怡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2-122,共11页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 利用2013年深圳市流动儿童调查数据,分析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现状,揭示"纽带联结"和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和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面临身份认同危机,城市人身份认同度和本地人身份认同度均比较低,存在身份认同模糊问题,制度性身份认同危机更为严重;"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和本地方言掌握程度,"乡村纽带联结"中老家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制度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城市纽带联结"中家庭有无深圳房产、本地方言掌握程度和深圳生活时长,以及社会距离是流动儿童地域性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乡城纽带联结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的影响可谓异同兼具,不同的社会距离对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均有不同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 “纽带联结” 社会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城市印象研究——以63份访谈资料为主要参照 被引量:6
5
作者 梁子浪 王毅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41-47,90-91,共7页
不同于既有研究倾向于对流动儿童社会问题进行宏观上的推定,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对于城市的主体性印象为基点,研究发现,大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物质环境适应较快,容易由习惯趋于依赖,部分流动儿童对城市中冷漠的社会环境感受强烈,可能与城乡... 不同于既有研究倾向于对流动儿童社会问题进行宏观上的推定,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对于城市的主体性印象为基点,研究发现,大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物质环境适应较快,容易由习惯趋于依赖,部分流动儿童对城市中冷漠的社会环境感受强烈,可能与城乡社会"陌生人—熟人"关系特质差异有关;流动儿童大多羡慕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这恰与他们当前状况反差明显,他们中不少人敏感于城市人的歧视,自尊心驱使他们不愿被人知道来自农村;流动儿童对隶属群体的评价优劣参半,显现出价值观"局部城市化"的痕迹,他们在自我身份归属方面存在分化,其中有些人呈现身份归属模糊的特征,导致一种"空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城市印象 生活情境 社会态度 身份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融合问题及路径探析 被引量:15
6
作者 庄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40-146,共7页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成为一群游走在边缘的陌生人。地理上的迁移既从某种程度上割断了地缘、血缘的联系,又打破了个体以往的社会网络。调查显示当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危机主要集中于三方面:...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成为一群游走在边缘的陌生人。地理上的迁移既从某种程度上割断了地缘、血缘的联系,又打破了个体以往的社会网络。调查显示当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危机主要集中于三方面:首先,"照看者"在流动儿童的文化认知发展中呈现功能性缺位;其次,流动儿童的同伴交流作为其消解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呈现出了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第三,间断式社会环境中所蕴含的文化落差强化了该群体的"同一性混乱"心理危机。这些危机的存在既提示我们研究的紧迫性,同时也告诫我们要构建有利于流动儿童城市社会融合的传播环境,需要结合个体与环境的多元互动加以综合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融合 危机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被引量:8
7
作者 冯帮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8-41,共4页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身份认同危机 社会排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身份认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危机 被引量:13
8
作者 罗竖元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05,共11页
通过对福建、湖南与贵州三省173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滋生自杀意念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的重要表现,而先赋性社会网络与自致性社会网络能有效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面临的"扭力",为其遏制自杀意念... 通过对福建、湖南与贵州三省1735名新生代农民工的抽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滋生自杀意念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的重要表现,而先赋性社会网络与自致性社会网络能有效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中面临的"扭力",为其遏制自杀意念进而防止自杀行为提供双重保护;而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滞后性"与对市民身份认同的"超前性"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对其自杀意念施加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身份认同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网络与自杀意念之间的负向影响起着路径截然相反的调节作用。因此,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社会网络结构从"先赋性社会网络"到"自致性社会网络"的转换,并通过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与其市民身份认同的"同步性",消除两者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是有效遏制其滋生自杀意念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社会网络 身份认同 心理危机 自杀意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因素研究——社会认同的两类假说 被引量:4
9
作者 伏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年第3期15-18,共4页
以480名在校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社会范畴化和社会接触化因素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年龄、父亲的月工资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策略的选择,对其他求助策略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流入年限对流动儿童学业... 以480名在校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卷法研究社会范畴化和社会接触化因素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年龄、父亲的月工资显著影响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策略的选择,对其他求助策略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流入年限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策略选择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本研究关于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策略的选择部分支持了社会认同的范畴化假说,没有支持社会认同的社会接触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流动儿童 学业求助 社会范畴化假说 社会接触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伏干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1-416,共6页
研究基于271名在校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三个因子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文化认同只对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流动儿童的... 研究基于271名在校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会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影响。结果表明:(1)心理认同对流动儿童学业求助的三个因子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文化认同只对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策略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2)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工具性求助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回避性求助得分男生显著高于女生。(3)流动儿童的执行性求助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年龄越大,执行性求助得分越高。因此可以推断:社会认同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求助,在流动儿童学校适应过程中,更应关注其心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会认同 学业求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中阶段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贺雯 莫琼琼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0-175,共6页
采用问卷调查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的方法,对我国初中阶段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老家认同水平。(2)在城市认同方面,女生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城市所待... 采用问卷调查和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的方法,对我国初中阶段城市农民工子女的社会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老家认同水平。(2)在城市认同方面,女生的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城市所待时间超过5年的城市农民工子女,其城市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在城市所待时间少于或等于5年的城市农民工子女。(3)在老家认同方面,初一初二年级学生的老家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初三年级学生,初三年级的学生中,在城市所待时间长于5年的学生,其老家认同水平显著低于在城市所待时间少于或等于5年的学生。(4)内隐联想测验显示,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积极的内群体认同,更容易将本群体的概念词与积极的属性词相联系,存在内群体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农民工子女 社会认同 单类内隐联想测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外来工子女社会认同的内隐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何梅念 郭田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917-921,共5页
目的:考察深圳外来工子女对深圳社会认同的内隐态度。方法:依据社会认同理论及常用研究指标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设计了自我-地域IAT(self-region IAT,IAT1)与地域-偏爱IAT(region-favouritism IAT,IAT2)两个测... 目的:考察深圳外来工子女对深圳社会认同的内隐态度。方法:依据社会认同理论及常用研究指标内隐联结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设计了自我-地域IAT(self-region IAT,IAT1)与地域-偏爱IAT(region-favouritism IAT,IAT2)两个测验,对深圳某校初一学生采用整群抽样,有效样本119名,其中深圳户籍87名和非深圳户籍32名,对他们的社会认同进行了内隐研究。结果:(1)自我-地域IAT显示,深圳户籍被试的不一致部分反应时(1242±271)ms长于一致部分反应时(890±165)ms,非深圳户籍被试不一致部分反应时(1016±127)ms短于一致部分反应时(1097±196)ms;地域-偏爱IAT显示,深圳户籍被试和非深圳户籍被试的不一致部分反应时[(966±185)ms、(1021±133)ms]均长于一致部分反应时[(789±108)ms、(819±84)ms]。(2)对非深圳户籍样本的方差分析显示,父亲的职业为脑力劳动者(如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商业服务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被试的身份认同测验得分显著高于父亲职业为体力劳动者(如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P<0.001);父亲学历为本科的被试的身份认同内隐效应显著高于父亲学历为高中或中专(P<0.001)、初中(P=0.003)的被试的身份认同内隐效应;父亲学历为硕士的被试的地域偏爱内隐效应显著高于父亲学历为初中(P=0.042)的被试。结论:深圳外来工子女对深圳社会认同的内隐态度有其自身特点,政策和教育层面应积极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同 IAT测验 外来工子女 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女随迁的父代工资效应及其性别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曾永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6-169,188,共15页
考虑到农民工子女随迁与否可能并非是随机过程而是存在自选择性,因而有必要利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的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内生转换模型消除自选择带来的内生性,就子女随迁对父代工资的影响进行考证。由此得到的主... 考虑到农民工子女随迁与否可能并非是随机过程而是存在自选择性,因而有必要利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前的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内生转换模型消除自选择带来的内生性,就子女随迁对父代工资的影响进行考证。由此得到的主要结论是:(1)自选择因素会影响家庭决策,子女随迁存在自选择性。(2)与既有研究子女随迁普遍具有正效应的结论不同,全样本估计显示子女随迁将显著抑制父代工资,即存在负效应,而且如果未考虑自选择性将低估子女随迁对父代工资的抑制效应。(3)子女随迁的父代工资效应具有"父亲惠利、母亲受损"的性别异质性:减损母亲约8%的工资,提升父亲约2%的工资,其中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健康水平和消费水平能解释这种性别异质性的生成机制;子女随迁与家庭团聚带来的幸福感是以牺牲母亲工资为代价的,社会化的性别认同依然是关键因素。有鉴于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为农民工子女随迁创造便利条件,进一步完善子女随迁政策,降低随迁成本以抵消或超过工资减损效应,从而提升农民工家庭迁移的幸福感和社会融合度;同时,不仅要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人口服务政策,更要在顶层设计上将社会性别因素纳入公共政策范畴,注重性别平等化的政策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女随迁 农民工工资 性别异质性 自选择 社会性别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