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中部干旱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干旱变化的响应
1
作者 丛士翔 丁旭东 +3 位作者 常文静 王盈盈 余海龙 黄菊莹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12,共11页
[目的]评估不同植被类型因干旱造成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损失量(ΔNPP)对各降水年型的响应关系,以期深入了解植被对气候极端事件的响应,并为区域旱灾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2001—2021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 [目的]评估不同植被类型因干旱造成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损失量(ΔNPP)对各降水年型的响应关系,以期深入了解植被对气候极端事件的响应,并为区域旱灾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2001—2021年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度量气象干旱,基于MODIS遥感数据,采用CASA模型估算研究区NPP,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植被类型NPP因干旱导致的损失量(ΔNPP)时空分异及其与SPEI指数的相关性。[结果]①2001—2021年,SPEI指数显示,研究区干旱趋势整体趋缓;在空间维度上总体仍以干旱占主导,但局地有湿润化趋势。②研究区植被ΔNPP整体上呈出波动减少趋势;在空间上研究区东部植被ΔNPP呈减小趋势。③SPEI指数与ΔNPP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呈负相关占主导,但因干旱等级不同而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④不同植被类型ΔNPP对年尺度SPEI的响应具有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在严重和极端干旱胁迫下,林地的ΔNPP最大,农作物次之,灌木最小。[结论]目前宁夏中部干旱带出现湿润化趋势,为提高研究区植被对干旱的抵抗力,需提高植被结构与组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NPP SPEI指数 宁夏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演化及优化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胡莉芬 卜晓燕 张明鑫 《绿色科技》 2024年第3期215-220,共6页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了解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借助GIS软件,以30 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自然限制性因子包括DEM、植被、气象、水...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科学评价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是了解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前提,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借助GIS软件,以30 m×3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自然限制性因子包括DEM、植被、气象、水文等构建人居环境指数模型,定量评估2010年、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并对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进行空间可视化,进而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演化特征及空间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宁夏回族自治区2010年的人居环境指数为22.54%~67.31%;2020年的人居环境指数为23.96%~72.62%,宁夏回族自治区10年间整体人居环境指数提高了近9.9%,但近一半地区人居环境指数为32%~42%,表明10年间人居环境适宜性整体有了一定幅度提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整体人居环境不佳。(2)从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布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居环境适宜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北部银川平原及南部山区整体上适宜性较高,中部荒漠带整体适宜性较低,中部地区人居环境改善空间较大。(3)自然限制性指标中,水文是该地区影响人居环境最大的指标因子,其次是地被、温湿、地形指标。采取相关手段改善该区用水、灌溉条件是提高人居环境最主要和快捷的方式,其次应当坚持防沙治沙工作开展,合理开垦及放牧,注重生态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居环境 适宜性分区 时空演变 宁夏回族自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限制开发区县域生态经济位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仲俊涛 米文宝 +1 位作者 吴昕燕 马振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4-237,245,共5页
随着国家和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划的开展,限制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基于生态经济位理论,运用生态经济位模型,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生态位维中选取24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2005年和2010年宁夏限... 随着国家和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划的开展,限制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基于生态经济位理论,运用生态经济位模型,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生态位维中选取24个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对2005年和2010年宁夏限制开发区县域生态经济位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12个县区生态经济位由2005年的0.062I~0.1034变为2010年的0.063O~0.1175,其中盐池等5县为增长状态,海原等7县出现了下降,仍表现出混沌无序状态,且整体偏低、相差不大。表明宁夏限制开发区县域生态经济系统都非常不健康,对周同资源的利用范围很窄,辐射影响有限,普遍存在发展的瓶颈,并对其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各县区生态经济系统的健康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位 限制开发区 县域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牧交错带县域农牧系统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4
作者 宋乃平 王兴 +3 位作者 杨新国 吴旭东 陈林 米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3969-3977,共9页
农牧系统过程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既是建立农牧耦合系统的主要科学问题又是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盐池县1954—2013年气候和农牧系统过程为例,运用变异系数、逐步回归方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了气候、农业、牧业系... 农牧系统过程对气候波动的响应机制既是建立农牧耦合系统的主要科学问题又是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以盐池县1954—2013年气候和农牧系统过程为例,运用变异系数、逐步回归方法和经验模态分解法,分析了气候、农业、牧业系统12个指标的波动周期、振幅和方差贡献率,据此研究了它们之间的波动关系。结果表明:1)农牧系统受气候影响具有较大波动性。波动由强到弱依次为气候、农业、牧业,呈逐级传递的特性。三者的高频波动分量的方差贡献率依次减小,而中低频波动分量的方差依次增大。2)近60年农牧系统过程主要受经济系统驱动发生趋势性变化,同时受气候的驱动发生波动。农业在突变前受气候影响较大而突变后明显减小;同样牧业在突变前受农业影响大,突变后也明显减小。经济对农牧系统过程的影响逐渐增强。它在提高和稳定粮食总产量同时导致家畜数量特别是羊只总数的剧增,使得牧业波动加剧。3)农牧系统的波动差异、相互关联以及对气候的响应的分析表明,农牧耦合系统具有减少内部要素波动性的功能。因此,依据生态和经济规律设计具有健全正负反馈机制的农牧耦合系统是实现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系统 气候波动 响应机制 农牧交错带 盐池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惠康 刘金韬 王晓林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111,117,共5页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带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平台,将GIS技术应用于研究区基础资料的... 宁夏沿黄经济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同时又是带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及周边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地区。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基于ArcGIS平台,将GIS技术应用于研究区基础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库及基本图层;并针对宁夏沿黄经济区的实际特征建立了相应的分级标准,对该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分区。评价结果表明:宁夏沿黄经济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其中优区面积约为370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5%;良区面积为2 307km2,占全区总面积的28%;中区面积为2 959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5.9%;差区面积为2 606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1.6%。该研究结果对治理改善该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评价指标体系 GIS 宁夏沿黄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带压砂地耕作方式的生态功能 被引量:23
6
作者 王永忠 牛国元 +1 位作者 许强 刘艳华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3-167,共5页
压砂地利用方式在宁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几年在政府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压砂地利用方式经济效益显著,然而传统的利用方式随着利用年限的延伸会使砂地老化甚至逐渐失去压砂地的生态功能,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压砂地利用方式在宁夏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几年在政府有效地组织和引导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压砂地利用方式经济效益显著,然而传统的利用方式随着利用年限的延伸会使砂地老化甚至逐渐失去压砂地的生态功能,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通过深入分析砂田对农田蓄水能力的影响,砂田减少土壤蒸发量的作用,砂田的增温和减尘效果,砂田的抑盐作用,砂田对生态恢复的影响等生态功能及不同利用年限砂田水分,养分变化规律。提出了必须重视砂田生态系统的养分管理,创造条件改善砂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注重砂田微生态系统环境的改善,加快砂田传统耕作方式的现代化改造等加强砂田生态系统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中部干旱带 压砂地 生态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