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震各向异性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启示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永谦 吕庆田 +4 位作者 石玉涛 史大年 严加永 张洪双 阮小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0-915,共16页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 大别山东缘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东部构造格局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为深入理解和认识该区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壳幔变形特征,本文利用NW-SE向跨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密集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远震接收函数Pms各向异性研究,并结合已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特征及其产生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及邻区地壳各向异性呈明显的横向分区性,华北克拉通东南部以近NWW向为主,而长江中下游和华南东北部以NE向为主.在垂向上,该区地壳与上地幔各向异性方向也存在明显差异,Pm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与XKS(PKS,SKS,SKKS)快波偏振方向整体上存在30°~60°左右差异,形成了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的“立交桥”式分层结构.本研究认为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区域构造演化差异以及华北与华南块体的流变学强度不同是造成该区壳幔各向异性“立交桥”式分层结构的重要因素.华北地区Pms各向异性特征反映了华南与华北块体在印支期陆陆碰撞所形成的中下地壳变形痕迹,华南东北部地区的Pms各向异性则主要受控于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造成的陆内挤压作用.燕山期古太平洋板块的北西向俯冲作用不仅导致了软流圈物质沿NW或近W向流动和橄榄岩矿物晶体的定向排列,也在地壳和岩石圈尺度产生了陆内挤压作用并最终导致了目前观测到的中下地壳变形和各向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地震各向异性 接收函数 区域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2022年8月复合型热浪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崔彩珍 余锦华 +1 位作者 代刊 云星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09-1720,共12页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 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给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均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利用国家信息中心提供的1979—2022年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再分析数据集的土壤湿度等资料,定义了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指数及其相应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指数,采用分段线性拟合等方法,探讨此次复合型热浪特征及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的影响.结果表明:(1)2022年8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复合型热浪事件强度为1979年以来最强,伴随最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空间分布显示,强的热浪发生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湖南等地,这些区域的土壤湿度严重偏干,蒸发受限,获得的净辐射主要用于地表向上的感热通量,使土壤湿度-地表气温出现强的正反馈过程,对热浪的维持起重要作用.(2)复合型热浪中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影响日间和夜间热浪的物理强迫及过程不同:日间,地表净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增强的强迫作用,促使发生强的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引起日间热浪.夜间,白天积累在土壤的热量,通过减小大气热量通量辐散,使夜间地表气温下降减慢,形成夜间热浪,这与以往研究单独夜间热浪的过程不同,后者认为夜间热浪主要与大气柱水汽增加引起的大气逆辐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型热浪事件 土壤湿度-地表气温耦合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年际差异的多尺度分析
3
作者 祁万鹏 姚素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1-691,共11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 基于中国气象局(CMA)提供的降水站点观测数据和ECMWF提供的ERA5再分析数据集,通过尺度分离方法,对降水率进行定量诊断,探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1980—2020年夏季降水年际差异形成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降水呈现显著的天气尺度(小于10天)和次季节主导周期(10~30天以及30~60天)。通过定量诊断背景尺度(大于60天)、季节内尺度(30~60天)、准双周尺度(10~30天)和天气尺度(小于10天)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主要决定于背景水汽、背景风和天气尺度风,并且降水强年背景环流贡献最大,降水弱年天气尺度扰动贡献更大。针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个降水大值中心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长江中游平均降水更多依赖于天气尺度扰动,下游降水更多依赖于背景环流。在长江中游降水强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更加西伸,且强度更强。在次季节尺度两个降水大值中心也存在较大差异,下游地区30~60天振荡更为显著,尤其表现在降水偏强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多尺度诊断 年际差异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关系研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证据 被引量:1
4
作者 汤一用 张艺涵 周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2)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企业年龄的影响只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显著,企业规模的影响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密度、国有股权占比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3)企业异质性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对生产率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地区生产率 “新”新经济地理学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内振荡水汽收支对长江中下游持续性极端降水强度的调控作用
5
作者 叶梦茜 余锦华 +1 位作者 谢洁宏 林巧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3,共12页
利用中国1979—2019年逐日降水格点数据,考量降水的时空聚集性强度之客观监测方法,识别中国东部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发现长江中下游是夏季持续3 d及以上区域持续性极端降水(PREP)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以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汽收支理论,利用E... 利用中国1979—2019年逐日降水格点数据,考量降水的时空聚集性强度之客观监测方法,识别中国东部区域极端降水事件,发现长江中下游是夏季持续3 d及以上区域持续性极端降水(PREP)发生最频繁的区域。以此为研究对象,基于水汽收支理论,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带通滤波方法,诊断日降水及其水汽收支的季节内特征,研究关键尺度对流层高低空系统配置及演变。结果显示:PREP日降水强度及其演变被证实与区域大气柱水汽辐合量相一致。10~30 d准双同振荡(QBWO)和30~90 d(MJO)的水汽辐合在事件发生前1~3 d和7~9 d开始由负位相转为正位相。区域南、北边界QBWO(MJO)水汽输送在事件发生前2~4 d(9~10 d)由水汽输出转为输入。南海的QBWO对流北传至长江中下游,促使源于西北太平洋的对流层低层QBWO反气旋式环流系统向西南移动,其西北侧的西南风使区域南边界水汽输送在事件开始日达最大。事件发生前10 d左右,对流层低层MJO反气旋式环流系统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并向西南移动,长江中下游气旋系统加强维持,对流层中层孟加拉湾MJO尺度低槽开始加深,三者的配合使区域南边界的MJO水汽输入逐渐增强并维持到事件发生后。MJO尺度的强水汽输入结合QBWO反气旋式环流促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对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延伸期的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持续性极端降水 长江中下游 时空聚集性强度 季节内振荡 水汽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产业复杂网络的黄河流域中下游虚拟碳交换模式与效应研究
6
作者 尹翀 王文超 +1 位作者 郭玉莹 丁青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356-367,共12页
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而黄河流域当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产业体系高碳问题。把握黄河流域产业系统碳流运转特征和关键调控路径,对于流域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虚... 低碳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内在要求,而黄河流域当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产业体系高碳问题。把握黄河流域产业系统碳流运转特征和关键调控路径,对于流域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和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虚拟碳视角,利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构建黄河流域产业碳流网络并进行虚拟碳流结构模式与效应分析。首先基于WI指数过滤区域碳流矩阵,建立产业碳流网络,清晰呈现产业间碳流交换模式,并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设计碳流溢出度、吸收度、平衡度等描述区域碳交换效应。采用2015、2017年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高碳溢出与高碳吸收产业具有序列集成性、关键性产业碳生产与消费链的推拉作用,各省的碳交换角色不平衡等是黄河流域中下游高碳发展重要结构因素。最后从加快新能源产业替代和绿色创新、促进绿色消费和建设区域数字化、智能化虚拟碳管控平台等方面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中下游 虚拟碳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IRO) 产业碳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6
7
作者 黄方 刘湘南 +1 位作者 刘权 王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8-21,共4页
辽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 辽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域耕地面积持续扩大,林地、草地、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增加。整个景观斑块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景观的空间结构趋于简单化。农业用地是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和媒介,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等,使流域生态环境更加趋于脆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增加 重工业 农业用地 商品粮 耕地面积 东北老工业基地 中下游流域 草地 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化的硅藻指示性属种 被引量:83
8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王荣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70-574,共5页
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属种分布及多次季节性水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57个常见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的生态学特征.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常见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及忍耐幅度.根据生态学理论得出,属种Cy... 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属种分布及多次季节性水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57个常见硅藻属种对总磷指标的生态学特征.利用加权平均回归方法,计算出常见属种对总磷指标响应的生态最佳值及忍耐幅度.根据生态学理论得出,属种Cyclotellameneghiniana、C.atomus、Stephanodiscusparvus、S.minutulus、Naviculasubminiscula是长江中下游湖泊富营养化发生的很好的指示性属种;而Aulacoseiraalpigea、Cyclostephanosdubius、C.tholiformis、C.invisitatus、Stephanodiscushantzschii、Naviculacirtrus、Nitzschiaagnita、N.subacicularis等则是潜在的湖泊富营养化的指示性属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湖泊 硅藻 富营养化 总磷 指示性属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籼稻稻瘟病抗性分析 被引量:22
9
作者 郝中娜 毛雪琴 +2 位作者 柴荣耀 王艳丽 孙国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52-157,共6页
【目的】旨在比较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中籼稻稻瘟病抗性在六个省抗性鉴定点的表现及差异。【方法】试验材料为2013-2017年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800个籼稻参试品种(其中早籼111个、中籼468个、晚籼221个),在... 【目的】旨在比较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品种区域试验中籼稻稻瘟病抗性在六个省抗性鉴定点的表现及差异。【方法】试验材料为2013-2017年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的800个籼稻参试品种(其中早籼111个、中籼468个、晚籼221个),在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福建和江西共六个鉴定点进行稻瘟病(苗叶瘟和穗瘟)的抗性鉴定。【结果】800个籼稻品种中有47.5%表现为中感稻瘟病,其次为中抗、感和高感,表现为抗的品种所占比例只有0.2%,没有表现为高抗的品种。早籼、中籼和晚籼稻瘟病综合指数六点平均值分别为4.95、4.85和4.54,均属于中感水平。在六个抗性鉴定点中,浙江点综合指数最低,湖北点苗叶瘟最重、穗瘟损失率最低,安徽点苗叶瘟最轻,福建点穗瘟发病率最低,江西点穗瘟发病率、穗瘟损失率和综合指数均为最高。根据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分析,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五个鉴定点均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福建点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根据穗瘟损失率病级分析,浙江、湖南和湖北点均表现为中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安徽点表现为中感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福建点表现为抗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且抗和高感的品种所占比例均为六点中最高,表现为感的品种所占比例为六点中最低;江西点各抗性类型品种的所占比例差异不大。【结论】国家长江中下游稻区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籼稻参试品种的稻瘟病整体抗性水平一般。相同的一套品种在不同的鉴定点表现有所不同,用各点的平均值评价参试品种的抗性可以充分、客观地反应参试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稻瘟病 抗性 长江中下游 区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群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10
作者 蔡永久 姜加虎 +2 位作者 张路 陈宇炜 龚志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4985-4999,共15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目前对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是关于单个湖泊或几个湖泊之间的比较,将区域内湖泊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其中面积大于10 km2的湖泊总面积占相同级别中国淡水湖泊总面积的51.3%。目前对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研究主要是关于单个湖泊或几个湖泊之间的比较,将区域内湖泊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的研究较少。为揭示现阶段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年和2009年夏季对本地区5个湖群69个湖泊大型底栖动物和水化学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区域过程和局域环境条件在决定该地区底栖群落结构中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水体矿化度、电导率及氮磷指标在不同湖群间具有显著差异,而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及营养状态指数无显著差异。密度方面,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为优势类群的湖泊共46个,占总数量的66.7%,以螺类为优势类群之一的湖泊16个,占总数量的23.2%;生物量方面,以螺类为优势的湖泊数量最多(33个),占总数量的46.4%,但以寡毛类和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亦有27个,占总数量的39.1%,双壳类仅在9个湖泊占据优势。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是局域环境条件和区域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两类因子共解释了33.9%的底栖动物群落变异,其中局域环境因子占被解释量的48.1%,空间变量占35.4%。空间变量较高的解释量表明对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而言,区域过程对底栖动物的分布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湖群 浅水湖泊 局域和区域过程 大型底栖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性气候变化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植被覆盖的影响 被引量:17
11
作者 邓伟 袁兴中 +2 位作者 刘红 张跃伟 李波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32-1042,共11页
利用2000─2010年MODIS EVI(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和气候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区域性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间长江中下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EVI年均值从0.302增至0.318,增幅达5.57%,增... 利用2000─2010年MODIS EVI(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和气候资料,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区域性气候变化对植被覆盖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显示:12000—2010年间长江中下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EVI年均值从0.302增至0.318,增幅达5.57%,增长主要出现在春季.各植被类型中,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和人工农田植被覆盖度增加最为显著.2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较好,但地域差异较大,EVI高值区分布在东南部南岭、武夷山、九岭山一带;中部江河湖泊区、长江两岸大型城市周边区域植被覆盖较差.3气温是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尤其春季表现最为显著;由于常年降水充沛,研究区降水量对植被覆盖影响程度不及气温;日照时数仅在夏季对当月植被覆盖有一定影响;相对湿度对植被覆盖影响较低,但在秋季对植被覆盖影响时间较长,可持续3个月.4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覆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湖南省和湖北省西部;对湖南省中部和安徽省中北部地区人工农田植被的影响较显著.5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增加除与自然条件改善有关外,国家近年来实施的各项生态工程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EVI 时空演变 区域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现代沉积硅藻分布基本特征 被引量:46
12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潘红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98-304,共7页
首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根据硅藻多属种百分含量在总磷浓度和营养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硅藻数据的降维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响应于湖泊营养态的变化,尤其是当水体接近于富营养态时,硅藻组合出... 首次对长江中下游地区45个湖泊表层沉积硅藻进行了分析.根据硅藻多属种百分含量在总磷浓度和营养梯度上的分布规律以及硅藻数据的降维对应分析(DCA)结果表明,硅藻组合响应于湖泊营养态的变化,尤其是当水体接近于富营养态时,硅藻组合出现迅速转变,即以附生、附生浮游、浮游和底栖种类的多生态型的硅藻组合迅速被富营养浮游种为优势的组合取代.由此提出当Cyclostephanos、Stephanodiscus等种类和Cyclotella meneghiniana、C.atomus组合出现可以预警湖泊水体富营养的发生.另外,硅藻组合还能很好地指示草型和藻型湖泊的特征,可望成为有效判识湖泊生态类型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 湖泊水 湖泊生态 水体 总磷 长江中下游地区 硅藻组合 现代沉积 表层沉积 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区域性干旱过程及其变化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强 谢五三 +3 位作者 陈鲜艳 翟盘茂 吴必文 段居琦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0-581,共12页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 客观识别区域性干旱过程,评估其强度是开展精准监测、评估干旱影响业务的基础。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502个国家级气象站1961—2019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以及1971—2019年干旱受灾面积,运用气象干旱综合指数(MCI)及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识别出长江中下游地区126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过程的次数随着持续天数增多呈明显减少趋势,决定系数达0.89。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发生6次特强区域性干旱过程、19次强区域性干旱过程、38次较强区域性干旱过程,其余63次为一般区域性干旱过程,区域性干旱过程的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综合强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形态各异。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干旱日数总体呈现“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的分布特征,且总体呈现“西北部增多、东南部减少”的变化趋势,干旱日数与干旱受灾面积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相关系数达0.66。由典型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可知,干旱综合强度指数与干旱站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干旱综合强度指数越强,各等级干旱站数越多;各地干旱日数的多少与干旱受灾面积的大小也较为一致,干旱日数越多的地区,干旱受灾面积越大。总体来看,区域性干旱过程识别方法及评估结果与干旱灾情较为吻合,能较好地识别出区域性干旱过程,并可从持续天数、平均强度、平均影响面积以及干旱综合强度等多角度对干旱过程进行监测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干旱过程 识别 评估 MCI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硅藻-总磷转换函数 被引量:54
14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1 位作者 王荣 潘红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共12页
硅藻转换函数的研究为湖泊环境指标的定量重建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水质和表层沉积硅藻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开展了表层硅藻与营养态指环的关系研究.15个水质指标中总磷解释了硅藻数据的最大变率,是影响... 硅藻转换函数的研究为湖泊环境指标的定量重建提供了有效途径.在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水质和表层沉积硅藻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开展了表层硅藻与营养态指环的关系研究.15个水质指标中总磷解释了硅藻数据的最大变率,是影响硅藻种群分布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环境变量.通过对不同加权平均回归方法的比较,选择了反向还原加权平均回归与校正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硅藻-总磷转换函数模型.依据刀割法统计检验,该模型提供了较低的推导误差(RMSEPjack=0.157).在删除异常样品后,该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推导能力明显增强,实测值与推导值的回归相关系数大大提高(R2jack=0.82),推导误差(RMSEPjack=0.12)也较原来降低了近21%.该转换函数同世界上其它区域的硅藻-总磷模型相比具有更强的推导能力.长江中下游地区硅藻-总磷转换函数的建立,为今后开展研究区内不同营养类型湖泊营养本底的定量重建奠定了基础,可望为湖泊治理参考目标的制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湖泊 硅藻 总磷 典型对应分析(CCA) 转换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其周边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17
15
作者 钱亦兵 周华荣 +1 位作者 张立运 赵锐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9-613,共5页
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其周边土壤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分维值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其土壤粒度多为以粗粉沙-极细沙-细沙为主的颗粒组成,是沙质或粉沙质壤土;少数以粘粒-极细粉沙-细粉沙为主要成分,属壤质沙土或粉沙土。发育不同植被... 塔里木河中下游湿地及其周边土壤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及分维值的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其土壤粒度多为以粗粉沙-极细沙-细沙为主的颗粒组成,是沙质或粉沙质壤土;少数以粘粒-极细粉沙-细粉沙为主要成分,属壤质沙土或粉沙土。发育不同植被类型湿地及周边土壤剖面质地垂向变化及粒度参数φ1、Mz和σ值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土地类型和植被类型及盖度对土壤粒度特征的影响。研究样地土壤粒度分维值总体上的相近和类型间分维值变异系数的差异,进一步显示出这些土壤的成土来源和沉积过程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度组成及参数 空间分布 湿地土壤 塔里木河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繁昌盆地南缘构造特征与控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宋传中 蒋其胜 +5 位作者 李加好 闫峻 石永红 韩长生 黄伟平 喻根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97-3208,共12页
繁昌盆地作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提斯、太平洋两大构造体制的转换密切相关,是研究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盆地-岩浆-成矿内在联系和时-空关系的天然实验室。繁昌盆地南缘位于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内,具有三级构造控矿特征... 繁昌盆地作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提斯、太平洋两大构造体制的转换密切相关,是研究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盆地-岩浆-成矿内在联系和时-空关系的天然实验室。繁昌盆地南缘位于长江中下游转换构造结内,具有三级构造控矿特征:①铜陵-南陵断裂带是一级控矿构造,是区内多金属矿床的导矿构造和储矿构造;②燕山期叠加褶皱是二级控矿构造,控制着成矿热液的运移和就位;③含矿地质体是三级控矿构造,是良好的导矿和储矿空间。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活动为姚家岭多金属矿成矿流体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就位空间:①导岩构造主要是铜陵-南陵大型断裂带;②导矿构造包括铜陵-南陵破碎带、构造透镜体间的空隙带、含矿透镜体内的褶皱岩层面、层间破碎带、平行褶皱枢纽的裂隙等;③储矿构造主要为含矿透镜体的上下边界、透镜体内的褶皱岩层面、层间破碎带、平行褶皱枢纽裂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中生代构造演化 铜陵矿集区 繁昌盆地 姚家岭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在冲洪积覆盖区找矿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9
17
作者 曾旭 陈远荣 +5 位作者 林立保 段炼 洪文帅 徐建东 吴二 祝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07-616,共10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产丰富,不少矿区为冲洪积物所覆盖。基于烃汞气体挥发性、穿透性强以及迁移距离远的特点,文章利用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针对冲洪积物覆盖的特殊景观区开展了探索性的找矿试验研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烃汞背景值和不同... 长江中下游地区矿产丰富,不少矿区为冲洪积物所覆盖。基于烃汞气体挥发性、穿透性强以及迁移距离远的特点,文章利用烃汞综合气体测量法针对冲洪积物覆盖的特殊景观区开展了探索性的找矿试验研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烃汞背景值和不同矿床类型烃汞异常场的研究,以及典型矿床烃汞测量找矿的有效性试验,结合烃类组分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矿床在成矿过程中伴随形成烃类气体原生异常场,同时,地表冲洪积物中含有与深部矿床同源的烃类异常信息,初步显示了烃汞测量法在冲洪积物覆盖区应用于找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烃汞综合气体 冲洪积覆盖区 有效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中下游退耕还林还草适宜区域界定与优化布局模式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孟林 尹林克 +2 位作者 白根本 孙霞 张国芳 《草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6期36-41,共6页
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恢复该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符合生态规律。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实地调查测定,结合遥感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研究,将土地沙漠... 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面临严峻的生态危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恢复该区域受损生态系统的有效途径,符合生态规律。根据塔里木河中下游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实地调查测定,结合遥感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研究,将土地沙漠化程度、土地盐碱化程度和皮棉单产作为指标界定适宜退耕区域。依据植物区位和景观生态学等理论,结合当地实际,提出退耕还林还草5类生态景观的优化布局模式,即沙漠前沿、绿洲外缘已毁林草开垦农田构建荒漠乔灌草生态安全防护模式;重度盐碱化低产农田构建发展当地特种经济植物和荒漠草种模式;绿洲腹地盐碱化相对较轻农田构建优质饲草料基地,发展养殖业模式;绿洲内部低产棉田构建名优特经济林模式;沿农田灌溉渠系构建农田防护林网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中下游 适宜退耕区域 优化布局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涝指数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鲜艳 李威 +2 位作者 张强 邹旭恺 吴秋洁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34-842,共9页
为客观识别区域暴雨洪涝过程、定量评估区域暴雨过程强度,基于极端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近5 d最大降水强度作为降水相当强度指标,构建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的算法,利用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分析... 为客观识别区域暴雨洪涝过程、定量评估区域暴雨过程强度,基于极端事件中持续时间和强度关系理论,采用近5 d最大降水强度作为降水相当强度指标,构建雨涝指数和区域雨涝过程强度的算法,利用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日降水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区域雨涝过程次数、强度以及雨涝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61—201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区域雨涝过程次数整体呈增加趋势,21世纪以来区域雨涝过程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持续5~9 d的区域雨涝过程占全部雨涝过程的2/3以上;②区域内雨涝日数总体呈现南多北少分布,雨涝日数变化趋势表现为西北部减少、东南部增多;③年降水量和雨涝趋势的时空变化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差异进一步增大,降水多的东南部更涝,降水少的北部和西部愈加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涝指数 强降水 降水相当强度 区域暴雨洪涝过程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兆吉口热液型铅锌矿区元素迁移量三维地球化学勘查模式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艳鹏 马生明 +2 位作者 朱立新 曹达旺 乐成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安徽兆吉口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南侧的东至县杨老尖—龙门尖地区,这一矿床的发现使皖西南地区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文中利用Grant的Isocon图解法,研究活动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以奠定兆吉口地区的地球... 安徽兆吉口铅锌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南侧的东至县杨老尖—龙门尖地区,这一矿床的发现使皖西南地区地质找矿实现重大突破。文中利用Grant的Isocon图解法,研究活动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迁移规律,以奠定兆吉口地区的地球化学勘查指标及成矿环境指标的研制基础,发现成矿元素Pb、Zn、Cu、Au、Ag、Mo及其伴生元素As、Bi、Sb和矿化剂元素S等从围岩向矿体部位带入程度增加,常量元素SiO2、Fe2O3、MgO、CaO、Na2O、K2O等在青白口系带出,于矿体部位带入。矿床系统的质量是净带入的,平均质量变化为4%;青白口系质量是净带出的,质量变化为-18%。依据元素迁移规律,试制元素迁移量三维地球化学图,认为研究区进一步找矿工作应当沿断裂带向北东和南西方向拓展,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对元素迁移进行了解释,并对矿床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试验矿床是由区域变质构造运动热液作用形成的,试验矿床只是区域变质构造运动热液活动共同形成的矿床(系列)的一部分,研究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兆吉口 铅锌矿床 迁移规律 Isocon法 三维地球化学勘查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