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3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1
作者 CAO Jian tingDoctor,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WANG Su minProfessor,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7-60,共4页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including th... Based on geographical and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ke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including the conflict among agriculture water conservancy, and fishery, lake water pollution and eutrophication, lake siltation and swamping.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improving the strategic status of lake harnessing, strengthening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lakes and their watershed, strengthening researches on lake environment and lake resources, are proposed to practic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lake resour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KE RESOURCES harnessing integrated management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Damage Evaluation in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by 3S technology
2
作者 ZHAN Xiao-guo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China TAN De-baoSenior Engineer,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China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0-52,共3页
The evaluation method, model and process for th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dition by GIS,RS and GPS technology and the method for setting up disaster condition database, dyke database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 The evaluation method, model and process for th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condition by GIS,RS and GPS technology and the method for setting up disaster condition database, dyke database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mage database are presented. An index of flood damage degree(FDD) used to evaluate the relative degree of disaster loss and divide flood and waterlogging area is suggested. The value of flood damage degree can be calculated as follows :taking the various disaster losses of sample area in a base year as standard value and computing the ratios of various disaster loss value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years to the standard flood disaster loss values, then summing up the weighted ratios. The computed results are the value of flood damage degree in the every year. The macroscopic flood disaster distribution can be evaluated by the values of flood loss deg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and WATERLOGGING disaster evaluation method 3S(GIS RS GPS) FLOOD damage degre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型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金中武 陈栋 +4 位作者 郭小虎 刘亚 何子灿 楚栋栋 柯帅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共11页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 正确预测河型发展趋势,因势利导,是保障河流功能稳定的前提条件。三峡工程等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持续长期冲刷,局部河势剧烈调整,可能导致河型转化,进而将对防洪、生态、供水、通航等河流功能的发挥产生一系列影响。对河型成因、分类与判别、转化机理,长期冲刷状态下长江中下游不同河型演化规律与预测方法以及河型转化的影响和治理对策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若干展望,包括河型亚类细化、非连续约束边界条件下不同河型形态参数对水沙条件等因素变化的响应模式、冲刷过程中长河道纵向冲刷调整对河型转化的作用机制、河型转化临界条件定量识别以及百年尺度河型转化预测方法构建和趋势预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型 演化规律 驱动机制 预测方法 治理对策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渠庚 陈栋 +1 位作者 姚仕明 王洪杨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7,共8页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 弯曲型河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河流形态,在长江中下游广泛存在,弯曲河道演变复杂,其治理一直是水利、交通等部门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总结三峡水库建库前后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演变规律、弯曲河道整治理论与治理技术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应基于河势演变规律和趋势,稳定有利河势、改善不利河势;探讨了未来长江中下游弯曲河道治理的方向,包括少沙背景下弯曲河道长期演化趋向及多目标治理需求,近岸河床长期冲刷下崩岸风险与河道监测预警,防洪-通航等协同综合治理技术及整治新材料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弯曲型 河道演变 多目标 治理技术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Budyko框架流域时变特征参数估计 被引量:1
5
作者 薛联青 陈雨欣 +1 位作者 刘远洪 杨明杰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41,共10页
为分析黄河中游Budyko框架流域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化,并捕捉不同因素对流域特征参数的影响,基于黄河中游8个子流域的径流、气象和人类活动数据,分区构建多元线性回归(MLR)、梯度提升(GB)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傅抱璞方程中的流域特征参数... 为分析黄河中游Budyko框架流域特征参数的时空变化,并捕捉不同因素对流域特征参数的影响,基于黄河中游8个子流域的径流、气象和人类活动数据,分区构建多元线性回归(MLR)、梯度提升(GB)和随机森林(RF)模型,对傅抱璞方程中的流域特征参数ω进行模拟。通过交叉验证选择表现最优的模型,识别对ω影响显著的主要控制因素,并进一步将最优模型纳入水热耦合平衡方程,构建时变Budyko框架,量化气候变化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贡献率。结果表明:3种模型中,RF模型在模拟ω时优于MLR和GB模型;1980—2019年各子流域ω值均呈增大趋势,ω主要受不透水面面积、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等人类活动因素的控制,在气候因素中潜在蒸散发是重要的控制因素;下垫面变化是黄河中游大多数子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然而气候变化对沁河子流域的影响略强于下垫面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框架 流域特征参数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梯度提升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矮秆基因Rht-D1在长江中下游麦区的育种利用探索
6
作者 姜朋 吴磊 +5 位作者 黄倩楠 李畅 王化敦 何漪 张鹏 张旭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77-2086,共10页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 Rht-B1和Rht-D1基因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矮秆基因。在长期的育种选择中,我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对矮秆基因的选择表现出明显倾向性,以Rht-B1b变异类型为主。为丰富品种矮秆基因类型,拓宽遗传基础,本研究尝试将黄淮麦区的主要矮秆基因变异类型Rht-D1b引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以2个麦区的小麦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在后代中筛选携带不同矮秆基因的品系,并进行系统的田间表型评价,为后续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及材料支持。结果表明,携带Rht-D1b的品系较携带Rht-B1b的品系在单位面积穗数、株高、穗长、叶片长宽、茎叶夹角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而其小穗数则显著增加,是一个可利用的优势性状。但是,携带Rht-D1b品系的赤霉病病小穗率显著高于携带Rht-B1b的品系,通过抗赤霉病基因的应用,携带不同矮秆基因材料的赤霉病抗性均显著提高。本研究明确了将Rht-D1b变异类型应用于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育种能够增加小穗数,提升产量潜力,抗病基因的应用均能够显著提高赤霉病抗性,同时这些材料也可作为优良抗性亲本应用于黄淮麦区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长江中下游麦区 矮秆基因 冬春杂交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联合排沙效果及河道影响分析
7
作者 任智慧 任伟 +2 位作者 王婷 马怀宝 贾梦豪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5-51,共7页
2024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等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进行联合排沙运用,历时16 d,取得了较好的排沙减淤效果。沙坡头、青铜峡、海勃湾、万家寨和龙口5座水库合计排沙15 261万t,库区合计冲刷6 692万t,联合排沙比为178... 2024年9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等黄河上中游重点水库进行联合排沙运用,历时16 d,取得了较好的排沙减淤效果。沙坡头、青铜峡、海勃湾、万家寨和龙口5座水库合计排沙15 261万t,库区合计冲刷6 692万t,联合排沙比为178.1%;青铜峡、海勃湾水库坝前段冲刷剧烈,为今后库区减淤提供了有利的边界条件;万家寨水库实现了年度泥沙冲淤平衡,有效延缓了库区淤积。这表明,利用上游水库蓄水实施联合排沙运用,不仅效果明显,而且为平枯水年份水库减淤提供了新的调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排沙 水库调度 冲淤 黄河上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长江中下游河道形态演变及归因分析
8
作者 黄诚 王玉蓉 王媛媛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2,共7页
河道形态在河流系统管理与保护中至关重要,全面了解其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河流。基于1988-2023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河道形态特征,评估了江心洲面积、水面平均宽度、蜿蜒度、分汊系数等形态指标,通过引... 河道形态在河流系统管理与保护中至关重要,全面了解其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河流。基于1988-2023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了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河道形态特征,评估了江心洲面积、水面平均宽度、蜿蜒度、分汊系数等形态指标,通过引入变异系数及变化率和恢复率,分析了河道形态自适应性调整的敏感性和可恢复程度。结果显示:①1988-2002年,长江中下游水沙条件相对平衡,江心洲面积增加11%,水面平均宽度减少8%;在2003年后,三峡水库及上游梯级水库陆续运行,水沙条件发生明显变化,江心洲面积减少9%,水面平均宽度增大6%,蜿蜒度和分汊系数变化较小;②研究期内,江心洲面积是最敏感的形态指标;三峡水库修建前后,各河段形态指标敏感性变化存在较大差异;③在三峡水库的调节作用下,形态变化率的年均增长由水库修建前的1%减小到水库建设后的0.33%,河道形态演变速率有所减缓;2003-2005年河道形态的变化率为12%,由于河道的持续侵蚀,基于该变化的恢复率在2005-2023年由52%降至34%。总体而言,河道形态的变化受到三峡水库及长江上游梯级水库、护岸工程和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引发的水沙及边界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河道形态 敏感性 恢复率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赋值法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的研究
9
作者 束爱萍 熊丽 +4 位作者 何隆鑫 邵彩虹 刘增兵 袁福生 孙刚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9-14,29,共7页
通过筛选41个具备再生稻生产潜力的品种,考察其生育期的适应性、产量、最终再生率,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综合评价参选品种作为再生稻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参选品种生育期均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种植的要求,其中,桃... 通过筛选41个具备再生稻生产潜力的品种,考察其生育期的适应性、产量、最终再生率,并采用算术平均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综合评价参选品种作为再生稻的生产潜力。结果显示:参选品种生育期均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种植的要求,其中,桃优77、桃优香占在10月初成熟,为三熟制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基于赋值量化数据,筛选出筑两优慧占、华浙优1号、悦两优钰占、珂两优1019、玮两优8612等12个品种,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再生稻后续验证的品种;再生稻的最终再生率与再生季产量、总产量、总产量赋值、总赋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该量化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品种筛选 赋值法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黄河流域中游碳储量及脆弱性研究
10
作者 张艳 谢佳楠 崔国屹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9-208,共10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黄河流域中游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分...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黄河流域中游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InVEST模型评估碳储量的分布格局及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利用潜在影响指数(PI)探究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服务的脆弱性。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黄河流域中游以耕地、草地分布最为广泛;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转入草地居多,约15965.77 km^(2)。(2)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碳储量分布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碳储量呈现逐渐减少且变化复杂化的趋势,年均减少2.96×10^(6) t。(3)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林地、草地、耕地为碳储量高值区;耕地总碳储量逐渐减少,建设用地逐渐增加;耕地碳储量亏损最严重,林地盈余最多。(4)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提高0.91,PI指数分别为6×10^(7)、-4×10^(7),2010-2020年表现负面潜在影响,脆弱性增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中游土地利用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碳储量 脆弱性 InVEST模型 黄河流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流视角下黄河中游城市网络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11
作者 王国霞 任朝锋 +1 位作者 姬少伟 薛慧芳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0-99,共10页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网络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以黄河中游地区46座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百度迁徙、专利转移和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从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生态位重叠模型和多...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网络在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以黄河中游地区46座城市为研究单元,基于百度迁徙、专利转移和上市公司异地投资数据,从劳动、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流角度,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生态位重叠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析了城市网络结构特征和城市竞合关系,探究了城市网络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高层级要素流主要集中在郑州、西安和太原等核心节点周围,跨省要素联系相对有限,多以各省内部为主体形成子社区,表现出较强的行政边界阻隔效应。在不同类型的要素网络中,核心节点均为扩散型或均衡型城市,中心城市能够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网络中还存在许多孤立型节点,难以融入网络发展之中。中小城市间的合作关系较少,竞争关系较为激烈。城市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且不同要素网络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要素流 经济增长 黄河中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游荡段断面形态与过流能力调整及相互关系研究
12
作者 曹京京 申红彬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8,共4页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 黄河下游游荡段河床演变情况复杂,是重点关注与治理河段。基于河床滞后响应模型,分别建立游荡段主槽宽度、水深等断面形态参数以及平滩流量的滞后响应模型,并模拟分析主槽宽度与主槽水深、主槽宽度与河相系数、平滩流量与河相系数、流速与河相系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断面形态参数及过流能力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吻合,确定系数与纳什效率系数均在0.80以上,相互关系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变化趋势符合良好。其中:2000年前主槽宽度减小,水深变幅不大,河相系数逐渐减小,平滩流量逐渐减小到最小值,但流速逐渐增大到最大值;2000年后主槽宽度增大,水深增大,但河相系数继续减小,平滩流量虽然逐渐增大,但是流速逐渐减小,相关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段 断面调整 过流能力 滞后响应 相互关系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储量时空动态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与策略优化——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例
13
作者 马文博 李昊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136,共10页
基于2005—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确定各地市耕地补偿额度,结合碳储总量与变化量时空特征以量化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构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方案,探讨研究区生态补偿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2005—202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测算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确定各地市耕地补偿额度,结合碳储总量与变化量时空特征以量化耕地生态补偿优先级,构建区域耕地生态补偿方案,探讨研究区生态补偿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黄河中下游地区耕地碳储量整体呈“缓慢上升-快速上升-缓慢上升”特点,由2005年的3.511 Gt上升至2020年的3.711 Gt。(2)综合优先级结果表现出“高-中-低”的梯度分布特点,反映出不同值区地市激励侧重点不同:在高值区强调碳储功能的提升效率,在中、低值区强调维持碳储功能稳定性。(3)从补偿方案看,补偿优先级高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市可暂缓接受生态补偿;补偿优先级低但生态与经济发展失衡的地市可拟作为生态支付试验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耕地碳储量 耕地生态价值 生态补偿优先级 黄河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与恢复
14
作者 赵素婷 周瑞 +1 位作者 袁赛波 厉恩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 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在维护区域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该区域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普遍存在水体富营养化、湖泊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湿地植物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从湖泊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角度,梳理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总体情况及湿地植物保护现状,分析了这些湖泊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文过程改变、生境丧失、资源过度利用、水利富营养化、洪涝灾害、入侵种泛滥、流域综合治理及科研观测研究不足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地湿地植物保护修复的对策建议:优化水资源配置、恢复湿地生境、资源合理利用、改善水质、改善江湖关系、防治入侵生物、健全流域管理体系及加强观测研究等。以期推动流域系统治理、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湖泊水生态环境改善和湖泊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保护与恢复 水体富营养化 流域综合治理 浅水湖泊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含沙量变化特征
15
作者 叶新 郭磊城 +1 位作者 陈嘉民 朱春燕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0,共8页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水沙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含沙量是反映水沙关系的重要指标,为了明晰新形势下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变化的特征,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含沙量的时空变化过程。受上游来沙减少影响和床沙粗化向下游传递,荆江河段含沙量极低,河床的泥沙补给作用减弱,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湖泊及支流的泥沙输入对中下游干流的贡献增加,对增大长江下游及河口的输沙量起到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含沙量恢复 支流湖泊 泥沙补给 床沙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场信息融合的采动覆岩宏-细观损伤演化及“两带”发育位置判识 被引量:2
16
作者 魏江波 王双明 +6 位作者 刘浪 蔚保宁 种德雨 刘智振 李东奎 庄登登 周静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40,共13页
【目的】黄河中游煤炭开采区采动覆岩破坏特征与“两带”空间结构演化是采空区注浆充填开采领域亟需破解的关键难题。【方法】为准确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以陕北凉水井煤矿42205工作面为地质原型,根据现场钻孔资料,采用颗粒流... 【目的】黄河中游煤炭开采区采动覆岩破坏特征与“两带”空间结构演化是采空区注浆充填开采领域亟需破解的关键难题。【方法】为准确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以陕北凉水井煤矿42205工作面为地质原型,根据现场钻孔资料,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方法构建采煤数值模型,模拟分析采动覆岩微裂隙发育、破断岩块分布、垂向位移变化、力链结构演化和空隙率演化等采动覆岩损伤特征和规律,综合判识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和形态,结合现场实测对比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出基于宏-细观多场信息融合的采动覆岩“两带”发育位置精准判识方法。【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采动覆岩微裂隙发育数量随着工作面推进呈正相关关系,且表现为先幂指数增长后线形增长的两阶段特征;在基载比接近1.0且采动覆岩“上三带”完整条件下,采动覆岩破断岩块平均长度随岩层高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对数增长特征。(2)采动覆岩强力链拱随工作面的不断推进,其高度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而跨度同步工作面推进速度;受覆岩载荷不断增大,强力链拱的破坏是岩层破断致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增大的内在原因;强力链拱内强力链结构自下而上表现出垂向密集分布和近水平稀疏分布的双区段特征。(3)采动覆岩空隙率与岩层高度呈负相关关系,垮落带沿两侧松散区向中部压实区,采动覆岩空隙率平均由30%逐渐非线性减小至10%左右;融合多源信息综合判识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平均为69.00 m,裂采比平均为19.71,垮落带发育高度平均为19.63 m,垮采比平均5.61;采动覆岩导水裂隙带形态呈“正梯形”特征。该研究结果相较于传统单因素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其在工程应用方面可为黄河中游采空区垮落带矸石浆体高效充填空间精准计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损伤 多场信息融合 力链 空隙率 “两带”发育位置 数值模拟 黄河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及驱动因素研究——以黄河流域中下游21个地级市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蔡洁 赵扬 +1 位作者 杜智民 夏显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28,共9页
探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中下游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应用空间自相关... 探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驱动因素对促进乡村振兴、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该文基于2013—2022年黄河流域中下游2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耦合协调度,分别应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各地级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提升明显,区域间呈现均衡发展态势,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融合发展过渡;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整体呈现“下游高,中游偏低”的分布格局,且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明显,呈现H-H集聚和L-L集聚;影响黄河流域中下游各地级市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耦合协调度的因素按作用强度降序排列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经济驱动和财政支持,并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存在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耦合协调 灰色关联度 黄河流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洋 刘扬扬 +1 位作者 王中敏 王孟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为识别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通过设置3种不同预测情景,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引调水工程实施和汉江中下游7个梯级枢纽联合运行下的流量、流速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汉济渭、鄂北地... 为识别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通过设置3种不同预测情景,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引调水工程实施和汉江中下游7个梯级枢纽联合运行下的流量、流速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汉济渭、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汉等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径流过程减水和坦化明显,流速减小,典型平水年黄家港、皇庄、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分别减少38%、28%、18%,年均流速分别降低9%、9%、3%,典型枯水年年均流量分别减少27%、22%、1%,年均流速分别降低13%、8%、1%。叠加引江补汉工程影响后,引调水工程的不利累积影响微弱,典型平水年黄家港、黄庄、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和流速减幅基本不变,典型枯水年黄家港、皇庄断面年均流量降幅变为16%、12%,年均流速降幅变为4%、3%,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和流速则由减少状态变为增加4%和2%;典型枯水年黄家港、皇庄、仙桃断面枯水期流量最大增幅分别由139%、97%、160%增加至201%、146%、173%,改善了枯水期水动力条件,使黄家港断面最小下泄流量满足程度由情景一的75%逐步提升至情景二的94%和情景三的98%;汉江中下游仍面临水量减少带来的部分时段最小下泄流量和敏感期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水华现象仍可能发生等生态环境风险,建议统筹考虑引调水工程对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研究提出汉江中下游生态流量调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调水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 水文情势 生态流量 水量调度 汉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乐乐 郭生练 +1 位作者 王俊 向鑫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针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单一赋权和主观选择不确定性的局限,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采用博弈论融合单一赋权法生成指标权重,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获取贴近度,并对云模型进行优化... 针对现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单一赋权和主观选择不确定性的局限,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不确定性,采用博弈论融合单一赋权法生成指标权重,基于灰色关联-TOPSIS法获取贴近度,并对云模型进行优化,提出了基于博弈论-云模型的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了湖北省汉江中下游地区8市2010—2020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上游高于下游,具有较强的聚集特征,空间分异性明显;2011年水资源承载力水平最低,2020年最高,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各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以中等为主,部分年份达警戒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博弈论 云模型 汉江中下游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黄河潼关站以下河段冲淤特征分析
20
作者 韩超 王飞 +3 位作者 戈文艳 陈昊 史尚渝 刘元昊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了不同河段的输沙、冲淤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潼关以下河段年输沙量在显著减少(p<0.01),1996年后各站输沙量大幅降低,近20年来沙系数均低于0.01,表现冲刷特征。各河段年淤积量呈下降趋势,潼关-花园口段和弯曲型河段仍在持续淤积,花园口-艾山段近20年淤积量则为负值。研究时段内,潼关以下河段累计淤积泥沙186.84亿t,潼关-花园口段、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和弯曲型河段分别淤积了86.75亿t,49.45亿t,17.14亿t,33.49亿t。另外,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变化分别对潼关-花园口、游荡型河段和花园口以下河段淤积影响明显(p<0.01)。[结论]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及调水调沙实施后,潼关以下河段年淤积量大幅减少,潼关-花园口和弯曲型河段承载了更多泥沙,花园口-艾山段则已由淤转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黄河下游 冲淤过程 淤积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