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游坡陡流急河段枯水位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1
作者 郭率 周日顺 +2 位作者 张燃钢 关见朝 张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9-96,共8页
枝城—大埠街河段为长江中游典型的“坡陡流急;”河段,受清水下泄影响,该河段枯水位沿程持续下降,严重影响船舶通航。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了枝城—大埠街河段历史水沙过程和枯水位变化特征,并结合二维水流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下游不同水位... 枝城—大埠街河段为长江中游典型的“坡陡流急;”河段,受清水下泄影响,该河段枯水位沿程持续下降,严重影响船舶通航。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了枝城—大埠街河段历史水沙过程和枯水位变化特征,并结合二维水流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下游不同水位降幅对上游的溯源传递影响范围及其对通航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蓄水以来,输沙量大幅度减少,研究河段的枯水位下降幅度表现出“中间小,两端大”的特点,河段内“坡陡流急”的现象也随之恶化。②预测大埠街枯水位下降导致的溯源传递主要影响范围为昌门溪以下河段,其中枝江—江口河段的流速和水深受下游水位影响最大。③芦家河水道、枝江水道、江口水道200 m局部比降将达到1.2‰,0.9‰,0.5‰以上,部分浅段的通航水深难以满足通航要求,且存在多处小于3.50 m通航水深的浅段,将严重影响船舶通航。研究成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河段船舶通航及航道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陡流急河段 枯水位下降 通航条件 溯源传递 枝城—大埠街河段 长江中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秀丽 郭品文 何金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88-394,共7页
对 1 991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风场进行 Morlet小波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要素有明显的低频特征 ,其变化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6月中旬之前主要表现为准双周振荡 ,6月中旬之后 3 0~ 60 d振荡逐渐明显 ;低频西风峰值超前降水峰值 2~ 4... 对 1 991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风场进行 Morlet小波分析 ,结果表明 :这些要素有明显的低频特征 ,其变化具有阶段性的特点。 6月中旬之前主要表现为准双周振荡 ,6月中旬之后 3 0~ 60 d振荡逐渐明显 ;低频西风峰值超前降水峰值 2~ 4d。通过对散度场及流场的分析发现 ,7月份以后 ,低纬低频系统北传 ,同时中纬 40~50°N低频系统南传 ,两者交汇在 3 0~ 3 5°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1年 夏季 长江 降水 风场 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东来季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林改造对枯落物水文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张咏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19-122,155,共5页
川西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低效林,其生态功能极弱。通过萌蘖更新技术对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灌丛林地进行改造,定位监测对枯落物水文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低效林改造1年后,枯落物层厚度和贮量均有明显的改善,总贮量较改造前提高了32.68%,... 川西地区存在大面积的低效林,其生态功能极弱。通过萌蘖更新技术对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灌丛林地进行改造,定位监测对枯落物水文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1)低效林改造1年后,枯落物层厚度和贮量均有明显的改善,总贮量较改造前提高了32.68%,厚度从未分解层向半分解层或分解层转化的趋势加快;(2)改造低效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较改造前增加了39.60%,影响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的主要因素是枯落物贮量和分解程度;(3)改造林地枯落物对降雨拦截能力有一定的提高;(4)岷江上游中山区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水时间呈对数关系(S=klnt+p),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反曲线关系(V=p+k-t1)。今后应加强对改造林地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土壤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研究,以系统综合地讨论这一地区低效林改造的生态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中山区 低效林改造 枯落物 水文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及可持续管理对策 被引量:14
4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2-85,共4页
对嫩江中下游湿地生态环境从自然驱动因子:流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沉积特征、气候变化和人为驱动因子:人类开垦活动、水利工程等条件下进行了敏感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湿地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管理对策。
关键词 敏感性分析 可持续管理 嫩江中下游 湿地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的演变趋势 被引量:11
5
作者 刘娟 杨沈斌 +1 位作者 王主玉 张玮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5期13881-13884,13901,共5页
选取长江中下游稻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长江中下游6省实际水稻观测数据,从近30年的气候统计资料中提取发生在水稻生长关键期的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并从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两方面作了年代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水稻生长季极端气候事件... 选取长江中下游稻区为研究区域,结合长江中下游6省实际水稻观测数据,从近30年的气候统计资料中提取发生在水稻生长关键期的极端高温和低温事件,并从极端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两方面作了年代间的对比分析,探讨了水稻生长季极端气候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单季稻孕穗至灌浆期间的极端高温事件在长江以南地区发生频次比以北地区每年平均多2~3次;和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至今发生频次每年平均增多1~3次,强度增加0.5~1.3℃。早稻播种育秧期和晚稻抽穗至灌浆期的极端低温天气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持续时间大于以南地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2000年至今,早稻播种育秧期间极端低温天气的持续时间在长江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分别减少1~3和4~7d,低温强度减少0.5~1.5℃;而晚稻抽穗至灌浆期极端低温天气在长江以北地区持续天数有小幅减少,但强度有所增加;而长江以南地区持续天数小幅增加,但强度有明显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高温 低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上游中山区低效林改造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6
6
作者 庞学勇 包维楷 张咏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16,共5页
岷江上游中山区存在大面积低效林,其萌蘖枝多而密,无明显主干,林地阴闭,光照少,土壤干燥,生态服务功能极为低下.经萌蘖更新调控技术2 a的改造后,土壤生态功能大大改善,改造林地土壤容重较对照林地低9.6%~32.6%,土壤孔隙状况明显改善,... 岷江上游中山区存在大面积低效林,其萌蘖枝多而密,无明显主干,林地阴闭,光照少,土壤干燥,生态服务功能极为低下.经萌蘖更新调控技术2 a的改造后,土壤生态功能大大改善,改造林地土壤容重较对照林地低9.6%~32.6%,土壤孔隙状况明显改善,表层总孔隙和毛管孔隙较对照林地提高30.9%和31.5%,非毛管孔隙随改造时间先增加后减少,土壤孔隙配比更为合理.由于土壤孔隙得到改善,土壤持水性能也明显地提高,表层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自然含水量较对照林地分别提高87.5%,94.6%和64.0%,非毛管持水量在改造2 a后,表层土壤也较对照林地高72.3%.萌蘖更新调控技术通过调控植物结构和功能,加快林地物质循环,促进植物生长和根系活动能力,来改善土壤生态功能.萌蘖更新技术在岷江上游中山区试验效果明显,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强,为该技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中山区 低效林改造 土壤物理性质 生态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d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预报指数 被引量:14
7
作者 魏晓雯 梁萍 +1 位作者 何金海 穆海振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0,共8页
研究低频振荡是目前开展强降水过程延伸期预报的有效途径。利用1981—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 d低频降水的联系,并根据前期低频信号构... 研究低频振荡是目前开展强降水过程延伸期预报的有效途径。利用1981—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的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资料,分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30~60 d低频降水的联系,并根据前期低频信号构造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研究表明,(1) 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与低频降水紧密相联,低频降水对强降水过程有显著贡献。在30~60 d低频降水显著年,强降水过程均发生在低频降水峰值阶段;但对于低频降水而言,仅有56%的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2) 当低频降水峰值阶段发生强降水过程时,来自东北亚和南海的低频位势高度低值系统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南北高、中间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并在经向上形成两个完整的反向低频垂直环流圈,促进了上升运动发展,导致强降水过程发生;而对于低频降水峰值未发生强降水过程的情况,北方冷空气南下较弱,高纬度低频影响系统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附近表现为“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和单圈垂直环流,不利于低频气流强烈辐合。(3) 综合高、中、低纬的前期低频信号构造了强降水过程预报指数,对延伸期(10~25 d)长江中下游大范围强降水过程预报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过程 30~60d 低频振荡 预报指数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特征及其预报 被引量:7
8
作者 李震坤 孙国武 信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4-200,共7页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 基于国家气候中心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降水量、降水过程和气象干旱、洪涝区域等统计资料,以及同期NCEP/NCAR逐日纬向风(u)、经向风(v)和水汽(q)资料,对2011年5、6月长江中下游旱涝转折的大气低频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干旱的5月和暴雨洪涝的6月在大气低频系统分布、低频气流交汇和低频水汽输送等方面有显著不同。5月(6月)我国东部以东洋面,850hPa等压面先后维持西风带低频反气旋或低频气旋(西太平洋低频反气旋),导致长江中下游为单一的低频偏南或偏北气流(低频偏南气流与低频偏北气流交汇)。而且5月(6月)从西南.东北和东南-西北的低频-qv(gv)交汇于120°E,30°N及其附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通量散度为辐散区(辐合区)。另外,5月无(6月有)自60°E,沿30。N向东传播的低频偏南风与自60°N,沿120°E向南传播的低频偏北风在长江中下游交汇。低频环流的不同特征,有利于5月干旱(6月洪涝)的维持。并对此次旱涝转折在延伸期预报(10,30d)时效内的预报取得较好的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降水过程 低频系统 旱涝转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初探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欢 赵伟华 林莉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99,共6页
为更全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资源现状,于2014年夏季对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江段的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共设置了19个调查断面。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66种,其中硅藻24种,绿藻23种,优势种属共检出3门6种;浮游藻类... 为更全面了解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资源现状,于2014年夏季对长江中下游武汉—河口江段的浮游藻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调查,共设置了19个调查断面。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藻类6门66种,其中硅藻24种,绿藻23种,优势种属共检出3门6种;浮游藻类平均细胞丰度为(13.43±5.34)×104cell/L,其中武汉上游最高,为23.18×104cell/L,上海河口最低,为5.19×104cell/L;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均值为3.37±0.35,其中南京下游最高,为4.1,上海上游最低,为2.7;调查样点根据浮游藻类细胞丰度大致可聚为3类:芜湖—南通段、武汉下游—大通段、武汉上游和上海上游。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干流浮游藻类数量与空间分布可能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而非受到营养盐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藻类 空间特征 长江中下游 群落结构 细胞丰度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低温的大气环流特征及ENSO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连升 徐敏 杨玮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8-285,共8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低温的大气环流特征,并探讨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气温为1961年以来第二低。造成长江中下游低温的直接原因是2015年盛夏欧亚大气...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ERSST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低温的大气环流特征,并探讨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可能影响。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2015年盛夏气温为1961年以来第二低。造成长江中下游低温的直接原因是2015年盛夏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稳定,在亚洲地区表现亚洲北部阻塞高压与东亚低槽形成的偶极子形势,导致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而2015年夏季厄尔尼诺快速发展可能是2015年盛夏欧亚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盛夏低温 大气环流异常 厄尔尼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省域低碳城市群健康发展策略初探——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5
11
作者 单卓然 黄亚平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2-106,共5页
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健康建设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协调区域发展和培育国家第四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通过解读新时期跨省域低碳城市群内涵,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的时代意义。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创新将健康城市理念与结构引入其中,归纳... 长江中游城市群低碳健康建设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协调区域发展和培育国家第四经济增长极意义重大。通过解读新时期跨省域低碳城市群内涵,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构建的时代意义。基于以往研究成果,创新将健康城市理念与结构引入其中,归纳、构建长江中游低碳城市群建设的五大低碳健康系统:低碳健康政治系统,低碳健康产业系统,低碳健康科技系统,低碳健康文化和空间系统,针对性提出各核心系统的策略。主张政治系统树立参与理念,建立联动机制,推行差异化策略;产业系统调整区域结构,探索区域分工和互补;科技系统实现能源高效清洁、建筑节能及技术创新;文化系统创新同源文化,促进技术集成;空间系统关注区域环境安全、调控土地利用、构建交通网络、修复碳汇化空间、倡导行为减碳。呼吁关注我国跨区域城市群低碳健康建设问题,以期为区域城市发展献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省域 低碳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 健康城市 低碳健康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中下游流域枯水期缺水现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俊 邬年华 史明涓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2-106,共5页
赣江中下游流域近年频发缺水问题。对年降雨量及年径流量的分析,并未发现异常变化。年内最小径流量的统计分析说明因枯水期小流量导致的季节性缺水也并不严重。赣江中下游流域缺水的主要矛盾在于水位性缺水,并有加剧趋势。水位性缺水影... 赣江中下游流域近年频发缺水问题。对年降雨量及年径流量的分析,并未发现异常变化。年内最小径流量的统计分析说明因枯水期小流量导致的季节性缺水也并不严重。赣江中下游流域缺水的主要矛盾在于水位性缺水,并有加剧趋势。水位性缺水影响范围几乎包括了赣江中下游流域的各主要设区市县,尤其应防范每年的12月下旬及次年1月上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中下游 缺水 河床下切 低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1—5月降水分布型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勇 杨春瑰 唐卫亚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采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及CPC指数,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方法,研究了1951—2013年1—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分布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 采用中国160站降水资料、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NOAA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及CPC指数,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方法,研究了1951—2013年1—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分布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主要呈现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沿江型3种分布型;3种降水分布型对应的环流背景各不相同,环流异常的维持分别与自欧洲出发沿西风带传播的波列、由大西洋穿越极区到长江中下游的波列以及北半球环状模有关;一致型降水与Nino3.4海温指数相关最显著,而南北反相型和沿江型降水与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存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降水型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强降水过程与月内低频降水的联系及其可能机制 被引量:10
14
作者 魏晓雯 梁萍 +1 位作者 何金海 穆海振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22-731,共10页
利用1981 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选取长江中下游32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该类强降水过程与月内(10~30天)低频降水的联系,并重点讨论了形成该类强降水过程的可能机... 利用1981 2010年中国753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NCEP/NCAR第二套逐日再分析资料及实况天气图等,选取长江中下游32次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分析了该类强降水过程与月内(10~30天)低频降水的联系,并重点讨论了形成该类强降水过程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月内低频振荡周期。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基本位于降水低频振荡的峰值阶段。(2)梅汛期(6 7月)月内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西伸北进,高低空急流发展加强。在强降水过程发生期,高中低层配置出现垂直方向上的最佳耦合;而台汛期(89月)低频降水峰值位相前期,西太副高东退南撤,低空急流逐渐南落至长江中下游东南部,与高空急流相配合,为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3)梅汛期东北亚低频位势高度低值区南下,与中纬太平洋西传的低频波列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同时西太副高发展加强,造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峰值位相南高北低的低频位势高度分布,有利于强降水过程的发生;台汛期伴随从热带西太平洋到日本海低频波列的西北向移动,菲律宾东北部的低频气旋及其北侧低频反气旋的降水峰值位相分别移至长江中下游和东北亚地区,导致暖湿、干冷气流在长江流域交汇,进而造成强降水过程。(4)菲律宾以东洋面低频强对流可作为梅汛期和台汛期强降水过程发生的前期热带信号,提前低频降水峰值位相10天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10~30天低频振荡 梅汛期 台汛期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一次暖区极端致洪暴雨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芳 张芳华 +2 位作者 张恒德 杨舒楠 包红军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4,共9页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2019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一次致洪暴雨的特征及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该次极端致洪暴雨过程是在稳定的“西低东高”天气形势下,由持续时间长的短时强降水累积而成,具有... 基于多源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研究了2019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一次致洪暴雨的特征及主要成因。结果表明:该次极端致洪暴雨过程是在稳定的“西低东高”天气形势下,由持续时间长的短时强降水累积而成,具有明显的中尺度和阶段性特征。直接造成极端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低空急流前沿不断新生东移,表现出明显的“列车效应”和准静止特点。过程中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异常强盛,为极端暴雨提供了持续有利的水汽和对流不稳定条件,特别是整层高湿、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较大暖云层厚度有利于提高降水效率,产生雨强较大的短时强降水;高低空急流耦合是强降水发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机制,强垂直风切变区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致洪暴雨 低空急流 列车效应 降水效率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甲烷柱浓度时空分布 被引量:10
16
作者 冯敏玉 张根 +5 位作者 夏玲君 熊劦 李柏贞 孔萍 占明锦 张玉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132,共12页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卫星... 甲烷(CH4)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为了了解长江中下游水稻种植区CH4浓度的分布情况,本次研究基于温室气体观测卫星(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GOSAT)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AIRS)卫星反演的数据产品,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柱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GOSAT反演的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浓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浓度由2011年的1817×10^(−9)增长至2018年的1875×10^(−9),高于东三省、华北平原和全国平均水平。区域平均年增长量为8.2×10^(−9) a^(−1)。各省年际增长幅度略有差异,纬度偏低的江西、湖南和浙江三省大气CH4浓度高且增长量偏大,纬度偏高的湖北、安徽和江苏三省大气CH4浓度略低且增长量偏小。长江中下游六省大气CH4呈现较强的季节变化特征,湖北、湖南、江西和浙江峰值出现在9月,安徽、江苏峰值出现在8月。垂直方向上长江中下游六省CH4浓度随气压降低,浓度逐渐减小,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近地面层GOSAT反演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高层最高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春季。AIRS反演的大气CH4浓度空间分布上北高南低,与GOSAT反演结果不一致,可能由于AIRS主要反映了对流层中层大气状况而GOSAT更多的反映了近地面层大气CH4的变化。其垂直方向上呈现高度越高,浓度越低,不同高度上秋季浓度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柱浓度 时空分布 温室气体观测卫星 大气红外探测仪 长江中下游六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中下游小黑杨樟子松林分水分生产率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韩纯君 李树森 俞冬兴 《防护林科技》 2006年第6期41-41,44,共2页
较系统地论述了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小黑杨、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113,较全国农业平均水分生产率(0.8)相对提高39.13%;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441,比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高29.47%,说明樟... 较系统地论述了嫩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小黑杨、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113,较全国农业平均水分生产率(0.8)相对提高39.13%;樟子松林分的水分生产率为1.441,比小黑杨林分的水分生产率高29.47%,说明樟子松林分是嫩江中下游地区较好的抗旱节水型林分,应在该地区适当增加樟子松林分的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中下游 小黑杨 樟子松 林分 水分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运用后长江中下游枯水位变化成因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杨成刚 李思璇 +1 位作者 董炳江 袁晶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4-40,共7页
研究河流枯水位及极低水位变化对河流安全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河段的枯水位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游河段枯水位出现累计性下降,... 研究河流枯水位及极低水位变化对河流安全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的方法,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下游河段的枯水位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长江中游河段枯水位出现累计性下降,其中以荆江河段最为显著。2019年宜昌以下长江干流段更是出现三峡水库蓄水以来最为严重的极低水位情况。成因分析表明,枯水位累积性下降主要与枯水河槽冲刷有关,而极低水位出现主要是受枯水河槽冲刷和支流来水减少影响。其中,沙市站极低水位是枯水河槽严重冲刷下切所致;螺山站、汉口站的极低水位是枯水河槽冲刷下切和支流来水偏少共同导致的结果,大通站极低水位主要是受支流来水严重偏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枯水位变化 极低水位 河槽冲刷 支流来水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段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吴琼 张莉 +1 位作者 曾雅立 张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2,共8页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趋势、河道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代表站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呈右偏趋势,同流量下水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沙市站下降幅度最大,宜昌至城陵矶段河道冲刷强度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调度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保障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旱情防御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流量关系 低枯水 断面变化 长江中下游河段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稻低温冷害时空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卞若玢 王洪祥 杨波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5期216-217,221,共3页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应对冷害对于做好水稻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十分重要。利用近20年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晚稻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秋季晚稻冷害事件呈现增加趋势,江西、浙江则呈...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应对冷害对于做好水稻生产农业气象服务十分重要。利用近20年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晚稻低温冷害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秋季晚稻冷害事件呈现增加趋势,江西、浙江则呈现减少趋势;湖南、江西、浙江8—9月最高气温都呈现上升趋势,而湖南地区最低气温是下降的,江西、浙江则是升高的。全省范围内湖南冷害时间增加,江西、浙江冷害时间减少。因此,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依然要预防局地降温事件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危害,同时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选取代表站来反映一个地区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冷害 晚稻 时空分布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