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nd its implication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健 吴宣 +1 位作者 张晓东 汪素云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47-354,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 In this paper, we calculated the seismic pattern of instrumental recorded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near the epicenter of the 1303 Hongtong M=8 earthquake, Shanxi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mall and moderate earthquakes, 6 seismic dense zones are delineate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L2 earthquakes since 1970 in each seismic dense zone has been analyzed. Based on tempor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istorical earthquake activity, three types of seismicities are propo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types and crustal medium is analyzed. The mechanism of three types is discussed. Finity of strong earthquake recurrence is pro-posed. Seismic hazard in mid-long term and diversity of earthquake disaster in Shanxi seismic belt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局部地壳介质 中长期地震预测 山西地震 强震重复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震短临综合预测研究
2
作者 薛艳 洪敏 +1 位作者 余怀忠 姜祥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2-280,共9页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 梳理了2013年以来川滇地区11次(10组)强震前短临阶段测震学和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在对这些异常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的基础上,依据权重赋值规则,对异常进行权重赋值。在此基础上,使用权重集成法计算这些强震前的综合权重集成P_(z)值,得到了川滇地区3个重点区域(川滇交界东部、云南西北和云南西南地区)6级左右和7级左右地震的权重集成临界值,可作为短临预测的参考依据。根据宏、微观异常报告,计算20202023年3个重点区域每个月的P_(z)值。结果显示,6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P_(z)值的峰值点或快速增加的过程中,少数地震发生在高值后的降低过程中。权重集成P_(z)值可以对群体异常进行定量描述,有助于短临预测决策由定性向定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临综合预测 权重集成法 强震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南加州中期地震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艺璇 张怀 +1 位作者 石耀霖 程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以神经网络预测地震为主题,采用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构建地震预测模型。基于1932—2021年的南加州地震目录资料,数据按照0.8∶0.2的比例划分,训练集的时间窗口为1932年1月至2002年3月,测试集为2002年3月至2021年9月。模型以LSTM神... 以神经网络预测地震为主题,采用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构建地震预测模型。基于1932—2021年的南加州地震目录资料,数据按照0.8∶0.2的比例划分,训练集的时间窗口为1932年1月至2002年3月,测试集为2002年3月至2021年9月。模型以LSTM神经网络为核心,综合训练集地震时间序列数据中计算出的11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活动性指标,以及与之对应的最大震级构建标签,对测试集进行回溯性预测检验。利用混淆矩阵中的准确率、精确度、R评分等指标评估模型预测效果。结果显示,该模型在地震预测方面有一定的成效,成功预测出2010年4月的7.2级大地震,并且部分模型的R评分高于我国目前的中期预测水平。然而仍有部分指标未达到理想状态,还需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STM神经网络 南加州地区 地震中期预测 地震活动性指标 R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初期的应急物资需求预测研究
4
作者 王国保 蔡水涌 +1 位作者 杨红刚 谢本凯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5-936,共12页
精准、高效地预测地震灾害中的应急物资需求,对提升救援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至关重要。文章采用间接预测方法,通过核主成分分析对预测指标进行降维,选取主成分作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同时,利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长... 精准、高效地预测地震灾害中的应急物资需求,对提升救援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至关重要。文章采用间接预测方法,通过核主成分分析对预测指标进行降维,选取主成分作为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变量。同时,利用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的单元数和批处理大小进行优化,从而构建伤亡人数预测模型。此外,将预测的伤亡人数与安全库存理论相结合,建立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模型。基于震级在6级以上的地震数据,构建的伤亡人数预测模型在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等评估指标上表现优异。与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GM(1,1)]、粒子群优化算法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PSO-BP)模型及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相比,其误差分别降低了71%~97%、46%~83%和34%~62%。以2019年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6级地震和2020年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6.4级地震为案例,精准预测两地的伤亡人数及各类应急物资的需求量。该方法为提高地震灾害管理及救援工作的效率和响应能力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应急物资 需求预测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现地烈度实时估算模型——以JMA烈度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山有 肖莹 +3 位作者 卢建旗 谢志南 马强 陶冬旺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7-45,共9页
如何快速并且准确估计目标场点烈度是地震预警中的关键问题。常用基于衰减关系的场点烈度估计和基于P波信息的现地烈度估计往往存在大震烈度低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gn short-term memery,LSTM)的现地JMA... 如何快速并且准确估计目标场点烈度是地震预警中的关键问题。常用基于衰减关系的场点烈度估计和基于P波信息的现地烈度估计往往存在大震烈度低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gn short-term memery,LSTM)的现地JMA烈度持续估计模型。该模型以现地观测地震动的能量、能量增长率、地震动卓越周期和震源距作为输入,以该点的最大仪器地震烈度为预测目标。选取了日本K-NET台网记录101次地震数据作为训练集,94次地震数据作为测试集,训练了现地烈度估算LSTM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在采用3 s时窗长度的序列进行预测时,高估的比例为1.51%,低估的比例为4.00%;并且,随着时窗长度的增加,高估和低估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模型对高烈度(大于等于4.5度)样本的预测时效性随震源距的增加而增加,对大震远场高烈度区域能提供20 s以上的预警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警 现地预警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实时减灾 烈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率增益模型的强震概率预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钱晓东 贺素歌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3-232,共10页
为提高云南地区及邻区强震中短期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强震发生前不同地震前兆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仅用单项指标很难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挑选出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强震发生规律的6项指标,采用概率增益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处理,通过估算每... 为提高云南地区及邻区强震中短期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强震发生前不同地震前兆指标的对比研究,发现仅用单项指标很难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挑选出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强震发生规律的6项指标,采用概率增益模型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处理,通过估算每种地震前兆的概率增益来定量判定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最终得到可用来预测云南地区及邻区M≥6.0地震未来中短期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综合概率P指标。计算分析表明:①使用综合概率P预测未来半年云南地区及邻区M≥6.0强震,能通过R值检验;②取P异常阀值为20%、30%,可对强震进行不同级别预警,P值小于20%为安全,P值为20%~30%为黄色预警,为云南地区及邻区未来存在发生M≥6.0地震的可能性;P值大于30%为红色预警,表示未来半年云南地区及邻区将发生M≥6.0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增益模型 综合概率 中短期预测 云南地区及邻区 M≥6.0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破坏位移协调系数与GNSS数据的地震预测方法研究
7
作者 冯增朝 沈永星 赵阳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204-4219,共16页
本文以小尺度的岩石破坏试验为基础, 提出了以岩石表面多点位移信息预测岩石失稳破坏的短临前兆指标-位移协调系数(DCC).基于GNSS数据, 分析了DCC指标在大尺度地震中的演化特征, 提出了基于GNSS数据的DCC指标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以小尺度的岩石破坏试验为基础, 提出了以岩石表面多点位移信息预测岩石失稳破坏的短临前兆指标-位移协调系数(DCC).基于GNSS数据, 分析了DCC指标在大尺度地震中的演化特征, 提出了基于GNSS数据的DCC指标地震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 在岩石弹性承载阶段, DCC在较低水平波动;当承载达到岩石峰值强度95%~99%时, DCC出现突增是预测岩石失稳破坏的重要前兆指标.通过大量试验统计, 确定了岩石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转变的岩石弹塑性临界阈值范围为0.98±0.2.当DCC大于弹塑性临界阈值时, 岩石即将发生失稳破坏.基于GNSS数据计算获取三个地震案例震前的DCC指标与岩石破坏过程中DCC指标的演化特征具有相似性, 当DCC指标达到弹塑性临界阈值后大地震将在3~16天发生, 验证了将DCC指标作为预测地震发生短临前兆的有效性.同时, 地震发生区域可以利用震前GNSS数据绝对变形场重构方法通过异常变形区进行确定, 且根据DCC达到阈值时刻的异常变形区面积与地震震级呈对数关系, 可估算地震震级.研究结果对基于GNSS数据建立和完善地震短临预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阈值 GNSS连续观测 震前变形 绝对变形场 地震短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泰5.9级地震的断层形变异常及中短期预报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双绪 江在森 +4 位作者 陈文胜 张希 陈兵 张四新 王继英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158,共8页
初步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甘肃景泰 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 ,断层形变 (应变 )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 .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 初步研究了 2 0 0 0年 6月 6日甘肃景泰 5.9级地震蕴育过程中近源区及外围地区断层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震前断层形变异常分布范围广、异常形态复杂 ,断层形变 (应变 )类信息指标图象异常区明显 .不同地域断层形变异常形态及幅度存在显著差异 ,与异常所处的构造部位密切相关 :海原断裂带西段出现的α,β,γ相断层形变异常 ,显示了近源区断层运动由准线性走向非线性的过程 ,与断层形变 (应变 )类信息指标高值异常区相配合 ,反映蕴震区应变积累程度高 ;而构造汇聚部位的六盘山断裂带等远场区较大幅度的突跳尖点异常 ,并不反映所在地的应变积累 ,而可能是蕴震过程区域构造应力场增强的一个标志 .在此基础上 ,结合对景泰 5.9级地震中短期预报经验教训的初步总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泰5.9级地震 断层形变异常特征 短期预报 中期预报 时空分布 地震前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大地震的短临震兆 被引量:38
9
作者 魏乐军 郭坚峰 +2 位作者 蔡慧 李海兵 强祖基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83-591,共9页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 利用我国FY-2C红外一波段(10.3~11.3μm)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解译和研究,发现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前,就出现了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其异常现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①震兆出现早:即在2008年3月18日(震前55d),就开始出现了热红外异常;②异常阶段多且复杂:汶川地震前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可分5个阶段,而且热红外异常的展演各有不同。这在众多的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可能是迄今为止异常阶段最多的一次;③单个阶段的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3d;④如此沿龙门山地震断裂带分布的明显的地热增温异常现象,可能在卫星热红外地震研究案例中是首次发现。这对研究发震特点、余震走向具有重要指示和启示意义。本项研究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作为地震短临震兆,在地震(特别是≥Ms5.0)前必然出现热红外异常现象的实践性和规律性。利用卫星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地震短临预测研究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能突破地震预测科学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地震 预测 地应力 卫星热红外 短临震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付虹 万登堡 张立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9-216,共8页
经历史震例及近几年地震震前短临跟踪预报实践 ,对宏观异常进行深入剖析 ,认为 :宏观异常内容和数量多少与震级有关 ;宏观异常不只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信息 ,也有不少是中短期、短期异常信息 ;宏观异常分布在震中及附近地区 ;最早出现的宏... 经历史震例及近几年地震震前短临跟踪预报实践 ,对宏观异常进行深入剖析 ,认为 :宏观异常内容和数量多少与震级有关 ;宏观异常不只是短临和临震异常信息 ,也有不少是中短期、短期异常信息 ;宏观异常分布在震中及附近地区 ;最早出现的宏观异常地点对未来地震震中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地震 宏观异常特征 震级 地震预报 地点预报 中短期异常 短期临时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调制/非调制地震短期震兆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汪翠枝 曹井泉 +2 位作者 郭洪丽 张磊 薛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0-217,共8页
对川滇地区进行调制/非调制地震有限时空扫描,提取调制小震具有显著差异的短期非稳态震兆图像,分析强震前调制小震的非稳态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测效能,并计算震中附近地区的小震调制比时间序列。结果显示,调制地震方法在该地区MS≥6.0地震... 对川滇地区进行调制/非调制地震有限时空扫描,提取调制小震具有显著差异的短期非稳态震兆图像,分析强震前调制小震的非稳态短期异常特征及预测效能,并计算震中附近地区的小震调制比时间序列。结果显示,调制地震方法在该地区MS≥6.0地震的短期预测中效果显著;汶川8.0级地震前,震区附近存在明显的调制小震空段短期震兆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制地震 非稳态 调制比 地震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中期预测 被引量:41
12
作者 祝意青 徐云马 梁伟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5,132,共4页
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获得的重力变化及强震活动性,介绍2008年新藏交界地区(36.0°N,80.0°E为中心,半径200km)Ms7.3地震中期预报的基本依据及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
关键词 地壳运动 重力变化 于田地震 中期预测 地震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震前的地电场潮汐波异常 被引量:29
13
作者 张学民 翟彦忠 +1 位作者 郭学增 郭建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8-58,共11页
分析了5次远强震前河北省昌黎台、兴济台记录到的电场异常,发现该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2个月左右的时段内,具有很好的短临预报意义.震前电场呈现不同的异常特征,但与固体地球潮汐波变化关系密切,如半日、半月等潮汐波周期信号增强,引起电... 分析了5次远强震前河北省昌黎台、兴济台记录到的电场异常,发现该异常主要集中在震前2个月左右的时段内,具有很好的短临预报意义.震前电场呈现不同的异常特征,但与固体地球潮汐波变化关系密切,如半日、半月等潮汐波周期信号增强,引起电场变化幅度增大;或本该正常记录到的潮汐变化幅度突然减小或消失;以及高频信号增多并伴有跃变现象.分析异常产生机理认为,强震前的这种异常现象是震源区临震孕育过程中岩石弱化产生的电场异常,经自由空间或地壳传播到达地电台站后,与台站记录的电场潮汐波相叠加产生潮汐波增强或减弱现象.高频异常可能与台站下方岩石孔隙度、渗透率等介质性质的改变有关,反映了强震的远场动态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场 电场潮汐波 半日周期 应变波 短临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_S8.0地震前地磁短临异常与强震预测探索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武星 丁鉴海 +1 位作者 余素荣 张永仙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2-179,共8页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并用此方法... 强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化异常主要表现在幅度与相位上的变化.利用中国地磁台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地磁垂直分量日变极小值出现的时间(低点时间)在空间分布上的异常特征,即低点位移现象;并用此方法预测了汶川8.0级地震6级余震平静2个月后的一组6级强余震.这种少见的异常现象与强震发生有较好的相关性.发震日期为异常出现后的第27天或第41天的前后4天,强震发生地区在低点位移突变分界线附近.此外,还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临震前,震中周围出现的地磁日变幅异常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低点位移 日变幅异常 汶川8.0级地震 地磁短临异常 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及其邻区地下流体强震中期和中短期预测时间方法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范雪芳 王吉易 +1 位作者 张淑亮 马朝晖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收集观测连续、动态稳定的井(泉)的水位、水氡观测资料,选择适合中期和中短期的异常提取方法,对大同6.1和张北6.2级地震前的水位、水氡异常进行分析,依据统计资料给出了山西及其邻区强震地下流体中期和中短期发震时间预测的指标与方法。
关键词 山西 地下流体 前兆异常 中期 中短期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8年山东威海地震再调查和参数校订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健 汪素云 +2 位作者 胥广银 杨玉林 吴宣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19-424,共6页
关键词 地震目录 烈度 地震涌浪 地震危险性 中长期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的中长期强地震危险性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傅征祥 刘杰 刘桂萍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4-341,共8页
张家口 -蓬莱断裂带位于华北平原北部 ,沿张家口 -怀来 -三河 -天津 -渤海 -蓬莱 -烟台 -北黄海展布 ,长约 90 0km ,宽约 2 50km ,走向北西。该带上曾发生 1679年三河 -平谷 8级和 1976年唐山 7 8级大地震。本文分析了该带上以 117... 张家口 -蓬莱断裂带位于华北平原北部 ,沿张家口 -怀来 -三河 -天津 -渤海 -蓬莱 -烟台 -北黄海展布 ,长约 90 0km ,宽约 2 50km ,走向北西。该带上曾发生 1679年三河 -平谷 8级和 1976年唐山 7 8级大地震。本文分析了该带上以 117°E为界的东、西 2区历史和近代地震的G R关系和时间进程 ,证明它们服从泊松过程 ,从而计算得到它们在 2 0 10年前发生强震的累积概率 ,即东区发生 6级地震概率为 0 80 ;西区发生 7级地震概率为 0 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家口-蓬莱断裂带 中长期强地震 地震危险性 地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什6.2级地震的中期预测 被引量:7
18
作者 薄万举 章思亚 +4 位作者 刘广余 杨国华 谢觉民 郭良迁 高福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6-30,共5页
介绍了利用地倾斜资料和中国地壳运动网络工程GPS复测资料对新疆地区震情进行跟踪研究的基本依据、方法和过程,对2005年2月15日发生的乌什Ms6.2地震给出了较好的年度预测意见。
关键词 连续形变 GPS 乌什地震 跟踪研究 中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云南会泽、文山5.3级地震短临预报及再认识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树华 张立 +4 位作者 王世芹 唐采 王永安 刘强 黄云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25-229,共5页
2005年8月5日、8月13日云南会泽、文山分别发生5.3级地震。震前,前兆各学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台项达30多项,并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据此,震前对这两次地震做出了短临预报。震后对两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 2005年8月5日、8月13日云南会泽、文山分别发生5.3级地震。震前,前兆各学科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异常台项达30多项,并呈现非线性上升趋势。据此,震前对这两次地震做出了短临预报。震后对两次地震的震前异常做了进一步分析研究,认为异常主要分布在距离震中20~180km范围内,集中出现在震前2个月。水温异常对发震地点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5.3级地震 文山5.3级地震 地震短临预报 前兆异常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山地震:一个成功的中期预测案例 被引量:21
20
作者 曾佐勋 王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1-24,共4页
2013年4月20日MS7.0级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又一个灾难性的地质事件。文中回顾了对芦山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并给出了预测的依据。2012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讨论中国西南地区中期地... 2013年4月20日MS7.0级芦山地震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龙门山断裂带的又一个灾难性的地质事件。文中回顾了对芦山地震的成功中期预测并给出了预测的依据。2012年11月25日上午,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讨论中国西南地区中期地震预测问题。专业委员会主任耿庆国回顾了2012年4月作出的中期预测,认为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在我国西南地区可能存在MS7~8级地震。参加会议的委员们同意这一时间预测和震级预测,但是在震中位置预测方面存在不同意见。文章第一作者在会上作了一个报告,并展示了确切的震中预测位置图,即位于四川省雅安与康定连线的中间位置。这一预测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雅安西侧与汶川两地,具有两个特征相同的独立的卫星重力局部高异常;二是汶川(5.12)大震只是释放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东段的能量和应力,这导致能量和应力在龙门山断裂带南西段,特别是南西端与重力异常突变叠加区(即中上地壳密度突变区)的加速积累和集中。芦山地震震中位于雅安芦山,与预测震中位置仅相差80km,发震时间在2013年5月前。芦山地震中期预测的成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作为一种地质过程,地震应该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成功的地震预测需要多方面观测信息的综合分析,正是基于此,目前迫切需要国家的或者国际的具有综合分析经验的专家组和有效的前兆信息平台;卫星重力异常数据的处理和更新将有助于缩小强震预测的包围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中期预测 卫星重力突变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