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空竹属6种竹材纤维形态及结构研究
1
作者 刘庆贺 许祖昌 +1 位作者 杨荣聪 李海龙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68,共10页
本研究以我国空竹属6种竹材为研究对象,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2D WAXD)等现代仪器对其纤维形态及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竹材的解剖结构均不含纤维股,维管束类型均是典型的紧腰型;纤维形态整体形... 本研究以我国空竹属6种竹材为研究对象,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2D WAXD)等现代仪器对其纤维形态及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6种竹材的解剖结构均不含纤维股,维管束类型均是典型的紧腰型;纤维形态整体形貌相似,较硬挺,其中真麻竹纤维的长度(2.25 mm)最大,且长度>3.20 mm的纤维占比高;6种竹材纤维的微纤丝角均在8.46°~14.79°之间,其中真麻竹纤维的微纤丝角(14.79°)最大;6种竹材纤维的零距抗张指数差异不大,其中小空竹(干法0.212 kN·m/g,湿法0.193 kN·m/g)最大,真麻竹(干法0.189 kN·m/g,湿法0.173 kN·m/g)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竹属 解剖结构 纤维形态 微纤丝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效应和气候变量的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预测
2
作者 陈东升 吴春燕 +3 位作者 谢允慧 金英博 张扬 孙晓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4-54,共11页
【目的】分析遗传效应和气候变量对日本落叶松木材微纤丝角的影响,建立预测模型,预测终端收获木材的质量,旨在提高遗传材料的选育效率和促进目标材种的定向培育。【方法】以20个日本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木芯取样测定了林龄从4年... 【目的】分析遗传效应和气候变量对日本落叶松木材微纤丝角的影响,建立预测模型,预测终端收获木材的质量,旨在提高遗传材料的选育效率和促进目标材种的定向培育。【方法】以20个日本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木芯取样测定了林龄从4年到15年连续12个年轮的微纤丝角,分析了微纤丝角与林龄和年轮宽度的关系,建立了微纤丝角基础预测模型,然后对微纤丝角和气候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构建了含有遗传效应和气候变量的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预测模型。【结果】(1)微纤丝角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年轮宽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无性系间微纤丝角变化规律明显不同。(2)含有林龄和年轮宽度的基础模型确定系数(R^(2))为0.43,均方根误差(RMSE)为4.391;加入平均年降水量和冬季平均降水量后模型R2为0.54,RMSE为4.039;采用混合模型建立的含遗传效应和平均年降水量、冬季平均降水量的微纤丝角预测模型R^(2)为0.81,RMSE为3.061。(3)平均年降水量和冬季平均降水量增加会增大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两个气候变量解释了微纤丝角变异的11%;遗传效应对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变异有重要影响,可解释微纤丝角变异的27%。【结论】相较于平均年降水量和冬季平均降水量,遗传效应对木材微纤丝角影响更大。而且不同无性系的微纤丝角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不同,无性系I6-7-075、I8-4-30和J28-6对于气候变化更钝化,是生态适应性更强的无性系,适合进一步在日本落叶松适生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无性系 微纤丝角 气候因素 遗传效应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10种野生竹材的纤维形态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玉英 刘梦茹 +6 位作者 师莉升 秦晓 李雅歌 李杰 林丽婵 邓旭方 李海龙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对广西10种野生竹材:青皮竹、沙罗单竹、撑篙竹、大绿竹、壮绿竹、清甜竹、花吊丝竹、油竹、耳垂竹、甲竹的纤维形态及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10种野生竹材纤维整体直且细长,花吊丝竹的纤维长度(3.19 mm)最长;10种野生竹材的纤... 对广西10种野生竹材:青皮竹、沙罗单竹、撑篙竹、大绿竹、壮绿竹、清甜竹、花吊丝竹、油竹、耳垂竹、甲竹的纤维形态及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10种野生竹材纤维整体直且细长,花吊丝竹的纤维长度(3.19 mm)最长;10种野生竹材的纤维密度分布在1.20~1.45 g/cm^(3)之间,其中青皮竹纤维的密度最小,为1.21 g/cm^(3);10种野生竹材纤维的微纤丝角分布在8°~1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竹材 纤维形态 微纤丝角 冷冻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竹生长过程中纤维形态与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秦晓 倪静波 +2 位作者 肖玉英 胡健 李海龙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3,共9页
本研究以黄竹为实验原料,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生长过程中竹纤维形态、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纤维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龄相同时,黄竹笋期基部的分化发育早于上部;随竹龄增大,前10月细胞壁增厚... 本研究以黄竹为实验原料,借助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等对其生长过程中竹纤维形态、结构的演变过程以及纤维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龄相同时,黄竹笋期基部的分化发育早于上部;随竹龄增大,前10月细胞壁增厚明显,竹龄3月时壁腔比为0.10,36月时为4.03;随着细胞壁逐渐增厚,纤维由柔软、易弯曲变得硬挺。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由扁平状逐渐变为多棱柱或近似圆柱体;黄竹纤维的纤维平均长度、平均宽度增大;同一竹龄黄竹纤维的微纤丝角从近竹青至近竹黄逐渐增大,随黄竹径向高度的增大呈现波动趋势,整体在9°~14°范围内,纤维取向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竹 演变过程 细胞壁 微纤丝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近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木材微纤丝角 被引量:31
5
作者 江泽慧 黄安民 +1 位作者 费本华 任海青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30-1233,共4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法对木材的微纤丝角进行了快速预测。微纤丝角是影响木材性质的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木材资源利用和林木品质改良都要求能快速、方便地测定木材的微纤丝角。该实验首先利用X射线衍射仪,快速测量和计算出154个... 利用近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法对木材的微纤丝角进行了快速预测。微纤丝角是影响木材性质的最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木材资源利用和林木品质改良都要求能快速、方便地测定木材的微纤丝角。该实验首先利用X射线衍射仪,快速测量和计算出154个杉木木材样品的微纤丝角。然后,依据木材不同成分在近红外区的不同吸收特性,在近红外光谱数据与X射线衍射仪测定的微纤丝角之间建立相关模型。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校正模型和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867和0.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丝角 近红外光谱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竹材超微结构I.竹材纤丝角 被引量:22
6
作者 江泽慧 邹惠渝 +2 位作者 阮锡根 王军 刘云飞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22-125,共4页
Microfibril angles of bamboo cell wall in different part of culm have been measured by using X ray diffraction(002)peaks. Its distribution shows that:(1)microfibril angle increases slightly along radial direction from... Microfibril angles of bamboo cell wall in different part of culm have been measured by using X ray diffraction(002)peaks. Its distribution shows that:(1)microfibril angle increases slightly along radial direction from the culm’s surface to its interior part. The Ansade Cortex consists of amorphous material.(2)The microfibril angles of the different parts along vertical direction in the same internode are the same.(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fibril angle( θ ) and internode length( L) can be satisfactorily expressed as: L=b cos θ+a , in which \%a, b\% is constant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丝角 竹材 X射线衍射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羽杉种源木材微纤丝角和纤维形态的变异 被引量:13
7
作者 汪贵斌 曹福亮 +3 位作者 柳学军 郝明灼 胡光磊 汪企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7-122,共6页
对16个落羽杉种源的14年生人工林木材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16个种源落羽杉木材微纤丝角存在显著差异,微纤丝角变化在29.9-35.8°之间。从径向变化看,落羽杉胸径处木材微纤丝角在髓心处最大,由髓心向外逐... 对16个落羽杉种源的14年生人工林木材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形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16个种源落羽杉木材微纤丝角存在显著差异,微纤丝角变化在29.9-35.8°之间。从径向变化看,落羽杉胸径处木材微纤丝角在髓心处最大,由髓心向外逐渐减小;从纵向变化看,微纤丝角在基干处最大,随树木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2)16个落羽杉种源木材的纤维长度和宽度均存在显著差异,纤维长度的变化在1764.84-2900.08μm之间,纤维宽度的变化在28.48-51.21μm之间,纤维长宽比的变化在42.79-82.12之间。落羽杉胸径处木材纤维形态的径向变化为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增加,纵向变化规律为纤维长度和纤维宽度在树干基部较小,随树高的增加而逐渐增加。3)落羽杉木材微纤丝角与木材纤维长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木材的纤维宽度和纤维长宽比呈一定的负相关,木材纤维长度与木材纤维宽度呈显著的正相关。4)16个落羽杉种源依据木材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长度2个木材材性指标可以分为4类:第Ⅰ类,木材的微纤丝角较大,木材纤维长度中等;第Ⅱ类,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长度均处于中等水平;第Ⅲ类,微纤丝角较小,木材纤维长度较长;第Ⅳ类,木材纤维长度较短,微纤丝角中等。综合考虑微纤丝角和木材纤维长度,2号和30号种源可作为纤维工业原料用材的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羽杉 种源 微纤丝角 纤维形态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微纤丝角遗传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马顺兴 王军辉 +4 位作者 张守攻 孙晓梅 王笑山 丁彪 刘淑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对10个10年生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的早材和晚材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早、晚材微纤丝角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年轮内早材微纤丝角大于晚材。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为:在髓心处最大,以后逐渐减小。早、晚材微纤丝角与... 对10个10年生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的早材和晚材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早、晚材微纤丝角无性系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年轮内早材微纤丝角大于晚材。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的径向变异规律为:在髓心处最大,以后逐渐减小。早、晚材微纤丝角与树木年轮间的变异模式(径向变异)以对数和乘幂式方程拟合效果较好,R2(R为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早、晚材微纤丝角同树高、形率、树皮厚度、主枝粗、枝干比、主枝夹角、主枝长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早、晚材微纤丝角同胸径、冠幅的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水平;早材与晚材的微纤丝角也相关显著。早材和晚材的微纤丝角受中到强度遗传控制,广义遗传力分别为0.767 4、0.804 3。按照20%的选择率,早材和晚材的微纤丝角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1.82%和2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落叶松 无性系 微纤丝角 遗传参数 选择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P神经网络与近红外光谱定量预测杉木中的综纤维素、木质素、微纤丝角 被引量:14
9
作者 丁丽 相玉红 +1 位作者 黄安民 张卓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84-1787,共4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结合BP神经网络定量预测了杉木中的综纤维素、木质素和微纤丝角。首先对杉木的原始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卷积(Savitzky-Golay)平滑和二阶导数处理,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压缩,将由171个数据点组成的近红外光谱压缩为86... 利用近红外光谱(NIR)技术结合BP神经网络定量预测了杉木中的综纤维素、木质素和微纤丝角。首先对杉木的原始近红外光谱数据进行卷积(Savitzky-Golay)平滑和二阶导数处理,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压缩,将由171个数据点组成的近红外光谱压缩为86个数据点,最后用BP神经网络建模,采用Leave-n-out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并讨论了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学习速率、动量因子和学习次数对所建BP网络的影响。用所建的网络模型预测了测试集中杉木样本的综纤维素、木质素和微纤丝角,预测的相关系数R2值分别为0.91,0.90,0.87,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86%,0.33%,4.99%。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无损,基本能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BP神经网络 综纤维素 木质素 微纤丝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黑杨新无性系木材细胞次生壁S_2层微纤丝角株内变异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李火根 黄敏仁 阮锡根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1-65,共5页
对6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366、370,I—69的S2层微纤丝角(MFA)进行了研究。MFA在不同无性系间,同一年轮的不同高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胸高部位径向变异不显著。同一年轮的MFA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径向,MFA... 对6年生美洲黑杨无性系366、370,I—69的S2层微纤丝角(MFA)进行了研究。MFA在不同无性系间,同一年轮的不同高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胸高部位径向变异不显著。同一年轮的MFA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径向,MFA有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小的趋势。从无性系平均看,三无性系MFA的大小次序为366<370<I—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美洲黑杨 无性系 微纤丝角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模型的落叶松微纤丝角模型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耀翔 姜立春 李凤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1-86,共6页
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林业局金沙林场9株人工落叶松2790个样品数据为例,选择6个常用方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把拟合精度最高的修正Logistic模型作为微纤丝角基础模型y=b1/[1+exp(b2x)]+b3,然后,利用S-PLUS软件中的NLME过程,拟合非线性微... 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林业局金沙林场9株人工落叶松2790个样品数据为例,选择6个常用方程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把拟合精度最高的修正Logistic模型作为微纤丝角基础模型y=b1/[1+exp(b2x)]+b3,然后,利用S-PLUS软件中的NLME过程,拟合非线性微纤丝角模型。采用AIC、BIC、对数似然值和似然比检验等模型评价统计指标对不同模型的精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对微纤丝角-年龄关系进行拟合时,b1,b2,b3同时作为混合参数时模型拟合效果最好。把相关性结构包括复合对称结构(CS)、一阶自回归结构AR(1)、一阶移动平均结构MA(1)及一阶自回归与移动平均结构[ARMA(1,1)]加入到微纤丝角最优混合模型中,一阶自回归与移动平均模型[ARMA(1,1)]显著提高了微纤丝角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混合模型通过校正随机参数值能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因此,混合模型在应用上不仅能反映总体微纤丝角预测,而且能通过方差协方差结构和误差相关性结构校正随机参数来反映个体微纤丝角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丝角 非线性混合模型 落叶松 相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在棕榈藤纤维细胞壁结构研究上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汪佑宏 张菲菲 +3 位作者 薛夏 季必超 李担 张利萍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42-1446,共5页
棕榈藤(rattan)是热带森林中仅次于木材和竹材、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由于目前对棕榈藤的细胞结构,尤其是藤纤维的细胞壁结构知之甚少,严重限制了对棕榈藤材的研究和加工利用。因此,为构建棕榈藤材纤维细... 棕榈藤(rattan)是热带森林中仅次于木材和竹材、重要的非木材林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由于目前对棕榈藤的细胞结构,尤其是藤纤维的细胞壁结构知之甚少,严重限制了对棕榈藤材的研究和加工利用。因此,为构建棕榈藤材纤维细胞壁结构模型、探索棕榈藤强韧机理,选择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分别测量并计算藤纤维微纤丝角、结晶度及微晶体尺寸等结晶参数;其中微纤丝角计算选用0.4 T法。微纤丝角测试时,试样沿直径方向由一侧藤皮开始依次切取尺寸为L(长)×T(厚)×W(宽)=25 mm×0.5 mm×W的试件8片,然后放置在温度为(20±2)℃、相对湿度为65%±5%的调温调湿箱中平衡处理至少一周。结晶度及微晶体尺寸测试时,每个试样再分藤皮、藤中和藤芯三个部分,使用球磨机磨成粉末后放入烘箱中在(103±2)℃下烘至绝干。研究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微纤丝角在22.53°~49.47°间变异,平均值为36.50°。径向上藤皮处微纤丝角最小,藤芯处微纤丝角最大,说明藤皮强度比藤芯好;轴向上微纤丝角为2 m处>梢部>中部>基部,微纤丝角与藤龄间规律性不强。藤茎结晶度在21.40%~36.45%间变异,平均值为29.99%。径向上纤维素结晶度为藤皮>藤中>藤芯;轴向向上随藤龄减小,结晶度呈先升后降变化趋势,且最大值在中部、最小值在基部。纤维素微晶体宽度在5.72~6.19 nm间变异,平均值为6.03 nm。藤皮处微晶体宽度最小,藤芯最大;藤茎平均微晶体宽度与藤中、藤芯一样,随着藤茎高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至中部达最小值后又上升的变化趋势。微晶体长度在13.07~19.34 nm间变异,平均值为15.59 nm。径向上微晶体长度为藤皮>藤芯>藤中;微晶体长度轴向随着藤茎高度上升,均呈"降-升-降"趋势,总体上微晶体长度基部高于梢部,呈下降趋势。高地钩叶藤藤茎中段比基部和梢部材质好、藤皮比藤芯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地钩叶藤 X射线衍射法(XRD) 微纤丝角 结晶度 微晶体宽度 微晶体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射线衍射法研究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 被引量:12
13
作者 余雁 王戈 +1 位作者 覃道春 张波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8-29,51,共3页
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微纤丝角在径向的变异幅度很小,并且没有稳定的变化规律。微纤丝角随竹材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虽然不同高度之间微纤丝角绝对值的差异小于1°,但方差... 应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毛竹微纤丝角的变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微纤丝角在径向的变异幅度很小,并且没有稳定的变化规律。微纤丝角随竹材高度的增大而减小。虽然不同高度之间微纤丝角绝对值的差异小于1°,但方差分析表明,1m处竹材的微纤丝角与3m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3m和5m处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微纤丝角随竹龄增大有增大的趋势,但绝对值差异也小于1°。同时方差分析表明,2、4、6年生毛竹之间的微纤丝角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2年生与4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要大于4年生与6年生之间的差异程度。总体说来,毛竹微纤丝角在各方面的变异程度都比木材小得多,说明微纤丝角可能不是决定毛竹物理力学性能变异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微纤丝角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木纤丝角的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阮锡根 王婉华 潘彪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31-536,共6页
论证了用X射线(002)衍射图谱测量木材平均纤丝角的方法,并解释了前人用分峰法测得的纤丝角偏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马尾松应压木和69杨应拉木进行测试,对测得的各种形状的(002)衍射图谱进行合理解释。测试结果给出了不同区域不同年轮... 论证了用X射线(002)衍射图谱测量木材平均纤丝角的方法,并解释了前人用分峰法测得的纤丝角偏小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马尾松应压木和69杨应拉木进行测试,对测得的各种形状的(002)衍射图谱进行合理解释。测试结果给出了不同区域不同年轮的纤丝角值。并且,实验测量了纤丝角和纵向抗拉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用X射线(002)衍射图谱可以断定胶质层的存在与否,S_1和S_2层的厚度比例。此外,纤丝角值是反映木材纵向抗拉强度的重要指标,两者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 X射线衍射 应力木 纤丝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丝角对云杉属木材声振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沈隽 刘一星 +3 位作者 刘振波 于海鹏 冈野健 和田昌久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0-52,共3页
选择了 7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云杉属木材及 1种作对比用的美国产西加云杉木材试件 ,考察了次生壁S2 层纤丝角对木材声振动特性参数的影响 ,云杉属木材次生壁纤丝角在 9°~ 1
关键词 纤丝角 云杉属木材 声振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微纤丝角的测定方法及其进展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艳辉 赵荣军 +2 位作者 费本华 余雁 张波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4-188,共5页
本文首次较系统的介绍了木材微纤丝角的近20种测定方法,并将其归为三类:显微技术法、X射线法和近红外光谱预测法。以X射线衍射法为重点,在对各种方法进行仔细分析和优缺点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类测定方法的特点:显微技术法是获得微纤... 本文首次较系统的介绍了木材微纤丝角的近20种测定方法,并将其归为三类:显微技术法、X射线法和近红外光谱预测法。以X射线衍射法为重点,在对各种方法进行仔细分析和优缺点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类测定方法的特点:显微技术法是获得微纤丝角微观信息不可替代的方法;X射线法测定迅速、重现性好、代表性强,特别适用于大量试样的变异研究;近红外光谱预测法既适用于大量试样的变异分析,又可实现模型共享和多组分快速预测。同时,提出了改进和发展测定方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纤丝角 测定方法 木材性质 X射线衍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桦天然种群木材纤维性状、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的变异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秋玉 曲丽娜 贾洪柏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共4页
以东北5个地区的白桦天然种群为材料,对其木材纤维形态性状、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及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在种群间差异不显著,而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微纤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种群间差... 以东北5个地区的白桦天然种群为材料,对其木材纤维形态性状、微纤丝角和基本密度在种群间和种群内的变异及性状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在种群间差异不显著,而木材纤维宽度、长宽比、微纤丝角和木材基本密度种群间差异非常显著;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频率基本呈正态分布,木材纤维长度分布绝大部分在800~1200mm,纤维宽度分布主要在15.00~21.00μm;白桦木材纤维长度和宽度从髓心向外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达到最大值后增加缓慢。汪清、帽儿山、金山屯和塔河种群的白桦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曲线与纤维长度相似,呈先上升后平缓趋势;新宾种群的白桦基本密度随树龄增加的径向变化不大,一直处在低值水平。各种群木材微纤丝角度由髓心向外逐渐变小,后趋于平缓。以上结果将为今后白桦纸浆用材林培育和现有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 纤维性状 微纤丝角 基本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柳的孔隙结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贤武 邓丽萍 +3 位作者 王滋 王玉荣 吕建雄 赵荣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年轮沙柳(Salix psammophila)材的孔隙结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为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沙柳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取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的3年生沙柳为研究对象,利用氮气吸附法(NAD)研究不同年轮处沙柳木材的... 【目的】研究不同年轮沙柳(Salix psammophila)材的孔隙结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为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沙柳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取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的3年生沙柳为研究对象,利用氮气吸附法(NAD)研究不同年轮处沙柳木材的孔隙结构,并用X射线衍射(XRD)测定不同年轮处沙柳木材的微纤丝角和纤维素结晶度。【结果】从髓心到树皮的3个年轮处沙柳木材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分别为0.54,0.68和1.81m2/g;孔体积逐渐增大,分别为0.002,0.468和1.560cm3/g,大多数孔隙的直径为2~10nm;而微纤丝角逐渐减小,分别为14.35°,12.17°和10.71°;纤维素结晶度从第1年轮到第3年轮略有增加,分别为48.15%,49.23%和49.58%。【结论】靠近树皮的沙柳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孔体积、纤维素结晶度和较小的微纤丝角,是制取纤维素材料和生物质能源的较好原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 孔隙结构 微纤丝角 纤维素结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木材管胞纵向弹性模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淑琴 余雁 +1 位作者 费本华 王汉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6-130,共5页
通过测定杉木木材薄片小试样的顺纹抗拉弹性模量和气干密度,计算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进而研究杉木管胞纵向弹性模量的株内变异规律及其与微纤丝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沿径向变异较大,靠近髓心处管胞的弹性模量... 通过测定杉木木材薄片小试样的顺纹抗拉弹性模量和气干密度,计算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进而研究杉木管胞纵向弹性模量的株内变异规律及其与微纤丝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杉木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沿径向变异较大,靠近髓心处管胞的弹性模量较小;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沿树干高度方向变化不大。杉木管胞的平均纵向弹性模量为44.06GPa;随着微纤角的增大,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显著降低;当微纤丝角大于24°后,管胞的纵向弹性模量降低的幅度明显减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管胞 纵向弹性模量 微纤丝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管胞特征及微纤丝角的变异 被引量:8
20
作者 孙晓梅 楚秀丽 +2 位作者 张守攻 丁彪 周德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5-422,共8页
对落叶松属4个种及其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种间杂交组合的早晚材管胞形态和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各管胞特征值及微纤丝角基本符合甚至远超过较优纸浆材筛选要求;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早晚材管胞形态特征值差异显著... 对落叶松属4个种及其以日本落叶松为母本的种间杂交组合的早晚材管胞形态和微纤丝角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各管胞特征值及微纤丝角基本符合甚至远超过较优纸浆材筛选要求;落叶松种间及其杂种早晚材管胞形态特征值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早、晚材管胞长变幅分别为3 164.45 3 865.26、3 318.51 4 200.87μm,早、晚材管胞长宽比变幅分别为57.10 72.93、117.95 146.50,早晚材管胞径向腔径变幅分别为38.9646.68、10.76 12.92μm,日本落叶松早晚材纤维长、纤维长宽比均显著高于华北、长白及兴安落叶松,从管胞特征值分析,日本落叶松较其它3种落叶松更具制浆造纸应用潜力;3个同母本种间杂交组合的多数指标表现出近母本且超父本的优势,尤其以日×长(R2)、日×兴(R3)杂种超父本的优势更为明显;早晚材管胞长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之后逐步达到稳定值,属PashinⅡ型,早晚材管胞宽和早材管胞径向腔径则随年龄增长变化不大,而晚材径向腔径表现出随年龄增加缓慢下降的趋势。综合管胞特征径向变化趋势,初步确定落叶松纸浆材工艺成熟期为15 20年,超过20年晚材壁腔比增加,影响制浆造纸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杂交组合 管胞特征 微纤丝角 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