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1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act attenuation mechanism of single/double-layer potting structures of MEMS devices under continuous double-pulse impact
1
作者 Hao'nan Guo Yunbo Shi +4 位作者 Rui Zhao Yu'nan Chen Peng Zhang Liang Chen Tao Guo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6期104-114,共11页
High-overload shocks are very likely to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structure of MEMS devices, especially the continuous multiple high-overload shocks generated by the penetration of the multilayer target environment pos... High-overload shocks are very likely to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structure of MEMS devices, especially the continuous multiple high-overload shocks generated by the penetration of the multilayer target environment pose more stringent challenges to its protective structure. In this study, the kinetic response model of the protective structure under single-pulse and continuous double-pulse impact is established,and a continuous double-pulse high overload impact test impact platform based on the sleeve-type bullet is constructed, and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multi-layer structure under multi-pulse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acceleration decay ratio,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the structure h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its thickness, and it is not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the load of the first impact;the first impact under double-pulse impact will cause damage to the microstructure through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second impact. The first impact under double-pulse impact will cause an increase in the overload amplitude of the second impact through superposition;compared with the single-layer structure, the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atio of the double-layer structure can be increased by up to 26.13%, among which the epoxy-polyurethane combination has the best protection performance, with an acceleration attenuation ratio of up to 44.68%. This work provides a robus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reliable operation of MEMS devices, as well as for the design of protective structure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uous double pulse protective structure Attenuation ratio MEMS devic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luation of the Protégé^(TM)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ith adjunctive use of a filter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PROCAR)-one-month follow-up data on 77 patients 被引量:2
2
作者 A. Cremonesi F. Van Elst +5 位作者 J. Reul K. Mathias J. Schofer H. Sievert L. Stockx M-J. Suttorp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1期171-171,共1页
Objective The trial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v3 Protégé TM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de novo or re-stenotic common and/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es with adjunctive u... Objective The trial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v3 Protégé TM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de novo or re-stenotic common and/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es with adjunctive use of a CE-marked filter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Methods This study wa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single-arm trial. Between June and October 2003, 77 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8 investigational centers throughout Europe. The primary endpoint was the incidence of Major Neurological Events (MANE) through one month. Other endpoints were the ability to properly place the stent, and primary patency and MANE after six months. Eligible for the study were patients with a de novo or restenotic target lesion located in the common and/or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70% stenosis for asymptomatic and >50% stenosis for symptomatic patients). The ev3 Spider (Embolic Protection Filter was used in 75 of 77 cases. Results In 76 out of the 77 patients (99%), the stent could be successfully implanted with a residual stenosis ≤30% as criterion. Of the 74 patients that had a carotid ultrasound at one month follow-up, none had a re-stenosis of the target lesion. There were three MANEs during or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ocedure (3.9%), two were major and one was a minor stroke. There were eight severe complications (9.1%); six of these happened during or immediately after the procedure and were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 none was related to the device. They are resolved without sequelae. No deaths have occurred.Conclusions The Protégé stent is safe and performs well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The technical success rate for placement of the Protégé stent as assessed by the residual stenosis post implant was very high and all stents were successfully deployed. The incidence of MANE was comparable with that in other recent carotid stent studies and still lower than standard C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nt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ith adjunctive use of a filter 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one-month follow-up data on 77 patients TM Evaluation of the Prot PROC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ivenes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被引量:2
3
作者 S. Grzybowski T. Disyadej S. Mallick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517-2522,共6页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Franklin Rod,many non-conventional air terminals are being used as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As cited in previous works,these non-conventional devices emit space charge in the vicini... In addition to the conventional Franklin Rod,many non-conventional air terminals are being used as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As cited in previous works,these non-conventional devices emit space charg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termin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lightning stroke.A number of factor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among them are geometry and dimension of the devices,location of the device above the ground,height of the cloud above the ground,and polarity of the lightning stroke.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has been a topic of discussion by researchers for many years.Some studies focused on the magnitude of emission current from these devices as a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ir performances.The critical flashover voltage(CFO)between the devices and a metal screen simulating cloud can also be used as another criterion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s.Laboratory measurements were conducted in controlled conditions on different types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to compare their performance.Four different types of devices were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Franklin Rod,TerraStat models TS 100,TS 400,and Spline Ball Ionizer.The study focused on the CFO voltage of the air gap between devices and the metal screen.The CFO voltage was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switching and lightning impulses.The measurements were recorded for positive as well as negative polarity.The air gap between the devices and metal screen was selected at 2 m and 3 m.The results obtained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保护装置 有效性 接线端 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viceNet现场总线与对称分量法在电动机保护测控装置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佟为明 李中伟 孙凡金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3期2427-2428,2431,共3页
基于DeviceNet现场总线与对称分量法,研制了集保护、报警、测量、控制与DeviceNet通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电动机综合保护测控装置。深入研究了DeviceNet的通信机理,提出了该装置DeviceNet通信的实现方法,构建了针对该装置的对象模型和... 基于DeviceNet现场总线与对称分量法,研制了集保护、报警、测量、控制与DeviceNet通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电动机综合保护测控装置。深入研究了DeviceNet的通信机理,提出了该装置DeviceNet通信的实现方法,构建了针对该装置的对象模型和设备描述。针对对称分量法实际应用中两种系统接地方式均采用同一滤序计算公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给出了分别适用于大电流、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滤序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viceNET现场总线 对称分量法 电动机综合保护测控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和特征分量动态优选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高伟 陈渊隆 黄天富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323,共13页
目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s)仅依靠固定阈值作为动作判据,在参数配合整定不合理、谐波含量大和高频电弧脉冲等因素的影响下,存在拒动和误动的风险,且无法有效辨识出真正的触电事件。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和特征分量动态优... 目前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RCDs)仅依靠固定阈值作为动作判据,在参数配合整定不合理、谐波含量大和高频电弧脉冲等因素的影响下,存在拒动和误动的风险,且无法有效辨识出真正的触电事件。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包分解和特征分量动态优选的新型RCD动作判据,可快速识别出常规接地故障、触电、电弧等多种类型的故障。首先,利用高阶统计量中对信号冲击敏感的峭度值捕捉故障起始时刻,并通过计算该时刻前后各一周波差分剩余电流信号的能量比,以实时甄别异常状态。其次,收集故障前一周波和故障启动后三周波的差分剩余电流信号进行小波包分解,融合各节点分量的峭度值、小波包能量比与样本熵特征为动态优选指标(DOI),并结合各分量DOI的贡献度重构低频与高频信号,以突出各故障类型在不同频段电流波形中的故障特征信息。最后,提取不同重构信号的电气量特征,透过双层链式规则实现故障精准分类。该方法已在RCD样机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其在低压交流配电网的串联电弧、接地电弧、触电故障以及常规接地故障检测中表现优异,识别率达到97.52%,平均诊断时间为79.6 ms,能够满足RCDs所要求的灵敏性和可靠性,有效提升了RCDs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触电故障 串联电弧 小波包分解 特征分量动态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相机水下爆炸抗冲击防护装置研制与应用
6
作者 黄雪峰 初建鹏 +1 位作者 周方毅 盛振新 《工程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6,共7页
随着对水下爆炸现象的深入研究,需要对气泡运动及毁伤过程进行清晰地观测,目前一般在爆炸水箱外部利用高速相机通过观察窗拍摄爆炸过程,易受边界条件影响且观测范围有限。鉴于此,设计了高速相机水下爆炸抗冲击防护装置,采用有限元软件... 随着对水下爆炸现象的深入研究,需要对气泡运动及毁伤过程进行清晰地观测,目前一般在爆炸水箱外部利用高速相机通过观察窗拍摄爆炸过程,易受边界条件影响且观测范围有限。鉴于此,设计了高速相机水下爆炸抗冲击防护装置,采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方法校核了水下爆炸冲击载荷下防护装置强度和相机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水下爆炸试验,成功拍摄了气泡运动的演化过程,实现了将高速相机直接放入水中观测爆炸现象。结果表明:抗冲击防护装置能够对高速相机进行有效防护;入水移动式水下爆炸高速摄像系统能够清晰拍摄装药水下爆炸气泡运动过程且可根据观测需要在水中灵活移动获得理想拍摄效果。该装置可为水下爆炸规律的试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爆炸 高速相机 防护装置 气泡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血管内治疗1例
7
作者 韩凝 徐国栋 +2 位作者 赵岩 马良 王贺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5-297,共3页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经过颈部CTA检查发现是无名动脉漂浮血栓,且目前对于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治疗并无共识。此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给予血管内治疗,采用桡动脉入路释放椎动脉和颈动脉保护伞,防止术中栓塞事件;经股动脉入路释放支架贴敷血栓。术后颈部CTA随访患者提示支架位置良好,完全贴敷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无名动脉 漂浮血栓 多发脑梗死 栓塞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罗氏线圈和CEEMDAN的雷电流波形测量方法
8
作者 徐伟 李想 +1 位作者 王学孟 刘岩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2,共11页
浪涌保护器中嵌入雷电流波形测量模块为其老化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目前浪涌保护器中雷电流测量存在不能记录完整电流波形、噪声较大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流波形的时频特性,设计由罗氏线圈传感器、低噪声宽带放大、单端转差分、高速... 浪涌保护器中嵌入雷电流波形测量模块为其老化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目前浪涌保护器中雷电流测量存在不能记录完整电流波形、噪声较大的问题,通过分析雷电流波形的时频特性,设计由罗氏线圈传感器、低噪声宽带放大、单端转差分、高速模数转换器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组成的雷电流波形测量系统。FPGA完成采集信号的处理、数据的缓存发送以及雷击计数等功能。通过差分电路和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相结合的方法减小噪声对雷电流波形的影响,采用阈值与斜率联合触发方式,提高雷电流冲击次数计数的准确度。利用雷电防护实验室的雷电流组合波发生器对系统和去噪方法进行了实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完整精确地记录雷电流波形,峰值1~10 kA范围内雷电流采集无漏触发现象,峰值的最大测量误差为1.27%,半峰值到达时间的测量误差≤0.2μs,前峰平均坡度测量误差≤2.04%。系统将推动浪涌保护器的智能化发展,并为雷电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涌保护器 雷电流 罗氏线圈 FPGA CEEMD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源录波数据比对的继电保护采样回路异常检测方法
9
作者 戴志辉 张富泽 韩笑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处于改建阶段的智能变电站采样模式复杂,继电保护装置难以发现采样回路轻微异常,导致回路隐患暴露时间严重滞后。针对上述问题,分析改建时期智能变电站的采样模式和二次设备配置情况,提出基于同源录波数据比对的继电保护采样回路异常检... 处于改建阶段的智能变电站采样模式复杂,继电保护装置难以发现采样回路轻微异常,导致回路隐患暴露时间严重滞后。针对上述问题,分析改建时期智能变电站的采样模式和二次设备配置情况,提出基于同源录波数据比对的继电保护采样回路异常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双向编码器表征(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BERT)语言模型与余弦相似度算法,实现同源录波数据的通道匹配。然后,利用重采样技术和曼哈顿距离完成波形的采样频率统一与时域对齐。最后,基于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DTW)算法提出改进算法,并结合采样点偏移量共同设置采样回路的异常判据。算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完成录波数据的同源通道匹配,实现波形的一致性对齐,并且相比于传统DTW算法,改进DTW算法对异常状态识别的灵敏性和准确性更高。根据异常判据能够有效检测继电保护采样回路的异常状态,确保了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电保护装置 采样回路 异常检测 改进DTW算法 录波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电磁脉冲对雷达系统的威胁与对策
10
作者 谢金祥 余振坤 《现代雷达》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1,共7页
具备峰值功率大、频谱范围宽、能量高等特点的强电磁脉冲源通过“前门”和“后门”耦合干扰,能够损伤收发(T/R)组件等雷达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甚至摧毁整个雷达系统,所以文中提出了对雷达设备按系统、组件、器件进行逐层逐级的电磁防护... 具备峰值功率大、频谱范围宽、能量高等特点的强电磁脉冲源通过“前门”和“后门”耦合干扰,能够损伤收发(T/R)组件等雷达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甚至摧毁整个雷达系统,所以文中提出了对雷达设备按系统、组件、器件进行逐层逐级的电磁防护。利用等离子体、频率选择表面、能量选择表面、级联能量―频率选择表面、电磁斗篷等新材料、新方法制成具有强电磁脉冲防护功能的新型雷达罩;将电磁屏蔽材料、吸波材料、滤波器、光电转换器、浪涌抑制器等材料和器件应用在T/R组件中,从而对组件进行有效的强电磁脉冲防护;采用特定的时域、频域雷达系统设计,并运用自适应电磁干扰对消、演化硬件等技术建立智能化电磁防护系统,使雷达具备对复杂电磁环境的自动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电磁脉冲 “前门”耦合 “后门”耦合 电磁防护 电磁材料与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梯形泡沫铝复合夹层结构的新型船–桥碰撞防护装置损伤特性研究
11
作者 刘昆 张子阳 +1 位作者 王加夏 俞同强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9-644,共16页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船–桥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并带来相关人员生命、财产损失,船–桥防撞设施在保护桥梁结构的同时也能降低船舶的损伤。针对传统钢制套箱刚度大、防护位置固定等不足,本文基于梯形泡沫铝复合夹层结构设计自浮式新... 随着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船–桥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并带来相关人员生命、财产损失,船–桥防撞设施在保护桥梁结构的同时也能降低船舶的损伤。针对传统钢制套箱刚度大、防护位置固定等不足,本文基于梯形泡沫铝复合夹层结构设计自浮式新型船–桥防撞装置,通过有限元软件LS–DYNA建立考虑了桩–水–土耦合的船–防撞装置–桥墩碰撞模型,开展典型碰撞载荷作用的船–防撞装置–桥墩损伤特性研究,评估了不同的船速、船撞角度等因素下防撞装置的耐撞性能。结果表明,该防撞装置具备优异的缓冲、吸能特性,能有效降低碰撞力峰值,延长碰撞作用时间,在减小桥墩损伤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小船艏结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桥碰撞 梯形泡沫铝复合夹层结构 防撞装置 流固耦合 损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源录波数据的智能变电站主设备保护采样回路异常预警方法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海欧 俞力珉 +3 位作者 张林 刘志仁 韩笑 戴志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2-292,共11页
智能站主设备保护采样回路异常因具有隐蔽性、瞬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而难以发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同源录波数据的主设备保护采样回路异常预警方案.首先,通过合理设定预警门槛和波形分析判据判断采样回路是否出现异常;其次,基于采样回... 智能站主设备保护采样回路异常因具有隐蔽性、瞬时性、不稳定性等特点而难以发现.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同源录波数据的主设备保护采样回路异常预警方案.首先,通过合理设定预警门槛和波形分析判据判断采样回路是否出现异常;其次,基于采样回路缺陷处理文本及设备运维手册等信息构建采样回路运维知识图谱,实现采样回路异常辅助决策;最后,以某变电站实际缺陷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案能有效地发现采样回路异常,构建的知识图谱可为运维人员提供异常处置决策参考,极大地缓解人工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回路 智能变电站 主设备保护 同源录波数据 异常预警 知识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法的阀门试验安全防护装置分析与应用
13
作者 刘兴玉 张毅 +2 位作者 王志远 李伦 李培跃 《化工设备与管道》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87,共7页
以DN300阀门法兰与Class2500盲板螺栓联接为研究对象,建立法兰-盲板螺栓联接CREO三维模型。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研究分析螺栓在预紧力和流体压力耦合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及螺栓内部的应变能,确定螺栓在受力状态下的危险截面。应用Flu... 以DN300阀门法兰与Class2500盲板螺栓联接为研究对象,建立法兰-盲板螺栓联接CREO三维模型。基于ANSYS有限元仿真软件,研究分析螺栓在预紧力和流体压力耦合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及螺栓内部的应变能,确定螺栓在受力状态下的危险截面。应用Fluent模块,仿真分析阀门在一定试验压力下,单位时间内介质通过缝隙泄漏的质量及其在空气中的速率衰减;依据螺栓的内部应变能及泄漏介质的能量,对阀门试验安全防护装置板材厚度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压力为42 MPa时,防护板厚度为2.5 mm能够满足防护要求。防护装置已实际应用,对于实验室条件下的研究阀门防护系统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联接 预紧力 应变能 速率衰减 防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本地差分隐私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流数据隐私保护方法
14
作者 赵锋 范淞 +1 位作者 赵艳琦 陈谦 《信息网络安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0-712,共13页
可穿戴医疗设备实时产生的医疗数据为健康监测及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实时监测与个性化管理的便利。然而,这类医疗数据(如心率、血糖)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在需要与第三方机构进行数据共享时。因此,如何保护可穿戴医疗... 可穿戴医疗设备实时产生的医疗数据为健康监测及慢性病管理提供了实时监测与个性化管理的便利。然而,这类医疗数据(如心率、血糖)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着隐私泄露的风险,尤其是在需要与第三方机构进行数据共享时。因此,如何保护可穿戴医疗设备产生的医疗数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本地差分隐私的可穿戴医疗设备流数据隐私保护方法。首先,根据原始流数据特点识别出能够有效表示曲线趋势的显著点,将冗余点删除以减少隐私预算的消耗,并根据显著点的时间尺度自适应生成随机噪声。然后,结合Laplace机制为显著点添加随机噪声以保护数据隐私。为了防止攻击者根据噪声显著点中蕴含的统计信息推断原始数据流的隐私信息,在方案中设计卡尔曼滤波机制对冗余点数据进行预测,生成虚拟显著点并实现数据流曲线的重构。基于PAMAP真实数据集的实验表明,在相同隐私预算下,文章方案相比现有可穿戴医疗设备隐私保护方案具有更高数据可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医疗设备 流数据 本地差分隐私 隐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力机防护装置径高比影响研究
15
作者 苏欢欢 葛昕 +3 位作者 岳敏楠 缪维跑 李春 刘青松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2-610,共9页
为分析海上风力机受船舶撞击时径高比对防护装置性能的影响,采用ANSYS/LS-DYNA软件研究不同径高比Ogden、Mooney-Rivlin本构橡胶及泡沫铝防护装置抗撞性能及变形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径高比的增大,两种本构橡胶装置最大凹陷深度变化呈现... 为分析海上风力机受船舶撞击时径高比对防护装置性能的影响,采用ANSYS/LS-DYNA软件研究不同径高比Ogden、Mooney-Rivlin本构橡胶及泡沫铝防护装置抗撞性能及变形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径高比的增大,两种本构橡胶装置最大凹陷深度变化呈现相反的趋势。当径高比为2.061时,泡沫铝装置最大凹陷深度降低60.5%,泡沫铝材料最大接触力升高28.05%,Ogden材料和Mooney-Rivlin材料橡胶防护装置最大接触力分别降低27.9%和14.5%。防护装置防护效果受局部凹陷及整体弯曲引起的塑性变形影响,随着径高比的变化,装置变形形式改变影响不同本构材料防护装置抗撞性能:当径高比小于1.5、壁厚小于3 m时,防护装置变形以局部凹陷为主;当径高比大于1.5、厚度大于5 m时,防护装置主要产生弯曲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风力机 碰撞 防护装置 泡沫铝 橡胶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智能服装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6
作者 严艺 朱达辉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254,共11页
为进一步增强对老年智能服装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趋势的理解,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回顾了近十年老年智能服装研究进展。通过严格的文献筛选流程,从6大数据库中最终纳入了44篇文献,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2个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进一步增强对老年智能服装研究现状及其未来趋势的理解,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回顾了近十年老年智能服装研究进展。通过严格的文献筛选流程,从6大数据库中最终纳入了44篇文献,围绕主要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2个核心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识别并探讨了近年来国内外老年智能服装在健康监测、赋能辅助、安全防护和保健养生等主要研究方向的技术革新与发展趋势。鉴于功能和用户多样性导致的评价体系缺失,健全了针对老年智能服装的评价体系。从老年用户视角出发,讨论了当前老年智能服装在功能性评估、用户体验反馈、经济价值评定和可持续性检验等维度的现状与挑战。最终,通过明晰未来研究的创新路径,并提出针对老年群体的评价优化建议,推动老年智能服装在更广泛场景下的应用,满足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智能服装 健康监测人 智能可穿戴 适老化 安全防护 服装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电位限制装置操作过电压抑制研究
17
作者 兰慧峰 孙建军 +3 位作者 李国玉 王美霞 唐宇宁 刘炜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6,共8页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通常会在运营线路的车站和段场中安装钢轨电位限制装置(over-voltage protection device,OVPD),但当钢轨电位限制装置OVPD复归时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可能会导致OVPDⅡ段动作,甚至闭锁,导致钢轨电位限制装置将大地和钢轨短...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通常会在运营线路的车站和段场中安装钢轨电位限制装置(over-voltage protection device,OVPD),但当钢轨电位限制装置OVPD复归时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可能会导致OVPDⅡ段动作,甚至闭锁,导致钢轨电位限制装置将大地和钢轨短接,成为杂散电流泄漏的通路。随着城市轨道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杂散电流造成的周边电力系统直流偏磁、城市管网腐蚀损坏等问题十分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电力系统和油气系统的安全运行。针对异常钢轨电位引发钢轨电位限制装置误动作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杂散电流泄漏加剧的问题,提出一种城市轨道交通钢轨电位限制装置操作过电压的抑制方法,通过搭建OVPD分闸产生操作过电压的仿真模型、基于N1250接触器搭建电弧实验平台在实际地铁线路中加装钢轨过电压抑制装置等3种方式,验证本文所提方法针对操作过电压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采用钢轨电位限制装置操作过电压抑制方法后,钢轨电位限制装置分闸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峰值显著下降,降低了OVPD误动作的可能性,减小了杂散电流泄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直流牵引供电系统 钢轨电位限制装置 钢轨电位 操作过电压 抑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RIME-BP-LSTM模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18
作者 张洪嘉 戴志辉 +1 位作者 贺欲飞 贾文超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25-134,共10页
目前继电保护装置寿命预测理论中存在缺少对单个装置状态准确评估预测、预测数据无法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修正等问题,导致预测结果不可靠。对此,提出基于改进霜冰优化算法(improved 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IRIME)优化反向传播(ba... 目前继电保护装置寿命预测理论中存在缺少对单个装置状态准确评估预测、预测数据无法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及时修正等问题,导致预测结果不可靠。对此,提出基于改进霜冰优化算法(improved rime optimization algorithm,IRIME)优化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 memory network,LSTM)模型的继电保护装置剩余寿命预测方法。首先,总结运维经验与规程要求,建立保护装置状态评估指标集,形成初始输入向量。其次,引入柯西变异机制改进霜冰优化算法,利用IRIME对BP神经网络初始参数进行优化。然后,将初始输入向量赋予优化后的神经网络,进行保护装置状态评估,形成装置运行状态的表征向量并构建时间序列。最后,将构建的时间序列输入到LSTM网络中进行保护装置剩余寿命的预测。案例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护装置剩余寿命预测上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可以为保护装置检修运维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电保护装置 剩余寿命预测 状态评估 改进霜冰优化算法 长短期记忆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云端DDPG优化与协同的新一代变电站保护高效测试方法
19
作者 叶远波 王吉文 +2 位作者 孙振兴 周坤 毛玉荣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6,共7页
提出一种适应新一代变电站的保护高效测试方法。面向新一代变电站系统,设计基于云端数据优化与协同的保护系统测试架构,设计自主性的测试仪,并分析其与云端协同的信息流传输关系。进一步提出基于子模块测试的最小单位分解方法,分析切换... 提出一种适应新一代变电站的保护高效测试方法。面向新一代变电站系统,设计基于云端数据优化与协同的保护系统测试架构,设计自主性的测试仪,并分析其与云端协同的信息流传输关系。进一步提出基于子模块测试的最小单位分解方法,分析切换过程的转换时间,将子模块测试顺序寻优问题表征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建立保护测试数学模型,并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求解最优子模块测试序列,所提方法有助于提高继电保护测试的智能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一代变电站 保护装置 高效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继电保护装置失效的温度影响特性及其失效率预计方法
20
作者 喇军 刘宇 +3 位作者 李仲青 王雨茜 薛安成 舒治淮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177,共10页
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其可靠性至关重要。温度是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失效、影响自身可靠性的主导因素。然而,目前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影响分析,特别是其失效率预计,鲜见考虑温度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详细分析了温度对继电保... 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其可靠性至关重要。温度是导致继电保护装置失效、影响自身可靠性的主导因素。然而,目前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影响分析,特别是其失效率预计,鲜见考虑温度影响。针对上述问题,详细分析了温度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影响特性,并给出了考虑温度的失效率预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典型保护装置的架构,分析了不同安装环境下的传热形式和温度特点,并研究了装置内部的温度分布特性。其次,从可靠性物理的角度定性分析了装置失效的温度影响特性,并结合装置架构,提出了考虑温度的继电保护装置失效率预计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环境下的装置内部实测温度和失效率预计结果,结合工程数据和经验,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电保护装置 温度 影响特性 失效率预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